手机版
|
繁體版
|
无障碍版
|
政务微信
关怀版
您的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乡镇动态>详细内容

乡镇动态

南梁文物说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6-06 10:20:00 浏览次数: 【字体:

南梁文物说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南梁的革命文物见证着陕甘革命根据地创建的艰苦历程。我此刻就身处南梁革命纪念馆,本期栏目我们将带大家认识南梁革命纪念馆的文物,一起探索文物背后感人的故事。

7d1a8401ac014148931af397a315fff3.jpg

南梁革命纪念馆现有馆藏文物5236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7件、二级文物16件、三级文物324件、一般文物851件、藏品4038件。我馆国家一级文物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铸造的秤锤,也是镇馆之宝。

秤锤,国家一级文物。底长6cm、宽3.5cm、高10cm,身量不大,周身铜铸,现收藏于南梁革命纪念馆内。独具南梁符号,正面上部铸“苏维埃万岁”字样,中部铸“五角星”,下部铸“壹佰斤”,背面上部铸“镰刀、锤子、枪”,下部铸“公平交易”,周身的字样意义非凡。我们看到秤锤上铸有“苏维埃万岁”,道出了边区广大群众的心声,表达了贫苦百姓对新生政权的热爱;“五角星”代表边区群众一颗红心永向党;“壹佰斤”是这块秤锤在市斤秤上的重量,表明秤是新式的市斤秤。背面上部的“镰刀、锤子、枪”造型代表“工农兵”,表明了新生政权的构成形式;而下部“公平交易”则表示南梁集市的贸易买卖,童叟无欺,公平公正。

7638a08a627748baa95a3fd8c6204399.jpg

关于秤锤的故事得从上世纪三十年代说起……

1934年11月7日,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之后,为了巩固和发展新建政权,制定了土地、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十大政策。其中开展以分配土地为主要内容的土地革命斗争,被边区政府当作头等大事来解决。在经济政策中,边区政府在荔园堡设立了南梁集市,规定“逢一是集”,为当地百姓提供了互通有无、调剂余缺的市场。可是一段时间后,南梁集市却冷清下来,对此刘志丹和习仲勋等边区领导人高度重视,他们积极深入群众,了解情况。当时边区百姓都使用旧制秤(一斤16两,相当于597克),而从西安等地来的商人使用是市斤秤(一斤10两,相当于500克)。在贸易过程中两种秤换算复杂,容易造成误差,不利于公平交易,加之当时白银、银元、清代的官银号在市面都有流通,货币市场十分混乱,这些都阻碍着边区经济的发展。

0512fe3336c549f4a19cd1ca97c73ba4.jpg

面对这样混乱无序的情况,边区政府领导人研究决定,以保障群众利益为出发点,在边区统一度量衡,打制边区称锤,并设立自己的造币厂,发行苏币,当地群众称为“苏票”。

边区发行第一批钱币中的一套“油布币”, 货币模板完全靠手工雕刻,先印在麻布上然后再刷上桐油。边区发行第一批钱币共计3000元整,有一角、二角、五角、一元四种面值,布币票面精致,美观耐用。

5308a81b5e82487993be4be144498ec2.jpg

起初部分群众对使用“苏票”交易有疑虑,边区银行的工作人员每逢南梁集日,就背上打土豪筹集的银元去赶集,与部分对“苏票”有顾虑的群众进行兑换,还在南梁集市上设立了四个货币兑换处,一元布币兑换一块银元。当时,在国民党的钞票时时贬值的情况下,边区的布币在人民群众中享有极高的信誉。

南梁纪念馆铜制的一级文物共有3件,除了秤锤,还有铜锣锅和铜马勺,这两件铜质一级文物目前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展出,关于他们有一段感人的故事,1933年冬季,习仲勋来到南梁创建革命根据地在河沟门遇到王续兰大妈,王续兰是一个支持革命,为革命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她经常为革命同志送饭、做鞋、传递情报。一天夜里,王续兰大妈家的门被人敲地哐哐响,被惊醒的习仲勋察觉情况不妙,起身往窑外走,正赶上从拐窑过来,爬出粮食囤子的王大妈,大妈拉住习仲勋说:“带着大家从粮食囤中间钻出去”。看着大家有序地撤离,王续兰大妈才小脚慢手地端着油灯,打开窑门,问:“谁?干啥哩?”气得敌人们骂道:“你这个死老婆子,眼瞎了,嘴也哑了,为啥不早搭话?”王续兰大娘忙赔不是,说:“人老了,耳朵也背了,以后你们来了,声音放大些。”就这样,习仲勋成功脱险。

1b169572c6504bce9a9f837007fb349c.jpg

1936年,习仲勋带领政府机关转移,离开南梁时,将使用过的铜马勺和铜锣锅送给掩护大家脱险的王续兰大妈留作纪念。

2014年,南梁革命纪念馆新馆落成之际,王续兰的家人把他们珍藏了近80年的铜锣锅铜马勺捐献给南梁革命纪念馆,经甘肃省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铜锣锅、铜马勺是革命战争年代党和政府与南梁人民军民鱼水情的见证,也是习仲勋密切联系群众的真实反映。

14eb039970524a6cbbd61181ec11cd21.jpg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初创时期,红二十六军装备匮乏,大刀、长矛和农具都是战士们战斗的器具,随着红军队伍的不断壮大,靠缴获的枪支已不能满足人员需要,再加之敌人知晓红军缺乏武器,所以在战场上宁可毁掉枪支也不让红军缴获,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南梁修械所开始自制手枪。

1934年夏,红二十六军在林镇小河沟创办了南梁修械所。修械所创建初期条件极其艰难,除了从当地群众那里借来一个风箱、 几担煤和几件工具外,其他一无所有。当时,军械所唯一的技术工人叫李青山,因有娴熟的铁匠手艺,又善于修枪和制炮,大家都称他为“李炮匠”。

7c7b6e7681604110874c2f322682313c.jpg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李炮匠把那些坏掉的枪支拿回房间将长枪和已经损坏的枪管,进行废物利用,把它锯成固定的长度,做成枪管。因为没有深孔加工和复线设备,无法拉出膛线,此外,鉴于手枪的零件比较复杂,为了批量生产,在不影响枪支使用的前提下,李炮匠大胆改进设计,简化枪支部件,制作成了手枪。自制手枪有三个特点:一是没有膛线,属于滑膛枪;二是零件简化,如:握把简化没有弹夹,易于制造,便于大量生产;三是此枪是发射步枪子弹的单发手枪。这种手枪经过实战测试,性能符合使用要求,基本上保证红军、游击队战斗的迫切需要。

文物是会说话的,每一件文物都是革命先驱故事的讲述者,也是南梁精神的传递者。南梁革命文物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见证了共产党人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进行革命斗争的光辉历程,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好好珍惜、保护、学习和利用,要让我们南梁文物鲜活起来,发挥真正的作用。


终审:拓景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