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蛋子成了农民口袋里的银串子”——记高台村千亩白瓜籽的逆袭之路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一个个黄澄澄的白瓜、一个挨着一个躺在田地里,在阳光的照耀下,翻着鱼肚白,盘综错杂的瓜蔓像是一张张大网,静静地等待着农人去收获……9月14日,南梁镇高台村王大沟门组村民白殿虎正在自家地里与妻子一起忙着将满地的“金瓜”扔进打瓜脱粒机中。
近年来,南梁镇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按照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总目标,在高台村李沟门组、王大沟门组集中连片种植白瓜籽1000亩,打造了千亩白瓜籽示范种植基地1处,同时以点带面,带动全村350户农户种植白瓜籽2800亩多,进一步盘活了乡村资源、优化了产业结构,从2019年至今连续4年种植白瓜,通过出售白瓜籽使全村村民收入逐年上升,俨然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曾经,高台村的农民只是种植玉米、黄豆、荞麦等农作物,产业单一,加之种植模式一成不变,造成粮食作物产量低、农民种植收入不高等问题。高台村“两委”为实现村民富裕,认真听取群众对产业发展的意见建议,在前几年群众自发种植白瓜籽的基础上,2020年,通过外出考察学习了解到种植白瓜,销售白瓜籽是一条增收致富的路子后,按照“政府主导、支部引领、合作经营、群众收益”的发展思路,立即动员镇村干部采取线下入户宣传、召开群众大会,线上微信转发、喇叭喊话等方式在全村范围内推广种植白瓜。
今年63岁的白殿虎从2020年前就开始种植白瓜,说起种植经验来头头是道。种植之初,他向农技人员请教,查看有关科技书籍,利用农闲时间认真学习。2020年尝试种植了5亩白瓜,他精耕细作,科学管理,当年喜获丰收,卖白瓜籽收入6000多元。尝到甜头的他一发不可收拾,种植面积逐年提高,通过近几年白瓜籽收购价格对比,发现浮动不大,加之出籽率高,今年在儿子白瑞明的支持下,他索性就全部种植了白瓜,“种了有80多亩,平均亩产115公斤,按每公斤市场价18元计算,今年预计能收入16.5万元。”白殿虎一边将白瓜扔进打瓜脱粒机一边介绍。说到打瓜脱粒机,白殿虎又拉开了话匣子:“以前白瓜成熟,要一个个去捡,还要手动挖瓜籽,费时费力,种得多了人力跟不上,挣的钱自然也就少了,现在有了机器,这些问题都解决了,种地更有动力了。”
瓜地时不时传来打瓜脱粒机的轰鸣声,利用休息的间隙,与白殿虎的儿子白瑞明攀谈了起来,通过谈话了解到,今年39岁的白瑞明前几年在镇上开了一家川菜馆,刚开始生意还挺好,毕竟游客也多,近两年由于疫情影响,生意逐渐冷淡了,正在发愁之际,遇到了政府工作人员上门宣传白瓜籽种植政策,又特地跑去了解了白瓜种植方法和收益情况,加上父亲前两年的种植经验,他当即决定转卖饭馆,帮助父亲大规模种植白瓜,考虑到人力不足问题,他说:“父亲年龄大了,一个人种的少了划不来,种的多了操心不过来,反正也瞅准了这个事情,我就把转卖了饭馆的钱用来购买了打瓜脱粒机、覆膜机、拖拉机、撒肥机等农用机械,大概花了4万多元,不过看着满地的白瓜,感觉辛苦没有白费。”
谈起种植经验和销售渠道,白殿虎自豪地说:“白瓜对于种植的田地没有啥讲究,主要有三个方面要注意,一个是施肥问题,一亩地用一袋种瓜肥、两袋颗粒磷肥、30斤氮肥,这保证了瓜苗生长所需的营养;再一个是株距问题,一般为60公分,这样保证瓜苗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另外一个是覆膜问题,覆膜为半膜最合适,不仅省地膜,雨水也容易下渗,瓜不会坏还保证了瓜苗成长所需水分。”
如何让种植户不为销路发愁,把心放在肚子里,是高台村发展白瓜籽产业首要考虑的问题。为此,今年高台村采取“村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方式,由村“两委”组织村民与庆阳云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统一协调购买了白瓜籽籽种,动员农户缴纳了白瓜籽种植保险,并与企业签订了9元/斤保底价格回收协议,预计农户年收入可增收7000元以上。
“由政府帮助我们和企业签订了收购协议,我们不愁销路,坐在家门口就可以卖出去啦。”正在晾晒白瓜籽的妻子李占英面对笔者高兴地说。
高台村种植白瓜的农户有350余户,全村种植白瓜面积达2800多亩。除了高台村,南梁镇荔园堡村、白马庙村也大面积种植白瓜。全镇白瓜籽的种植总面积达到4000多亩,目前,已全部进入收获期,收完后晾晒三至四天即可出售,预计收入800多万元。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