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壕镇:光伏板下种菌菇 “菌光互补”助“共富”
在位于城壕镇余家砭村的华池县现代农业菌光互补产业园,一种“科技+农业”新型致富模式正在这里萌生:通过在大棚顶部搭装多晶硅太阳电池组件进行发电,打造食用菌光伏农业基地,较好地解决了发展新能源跟大量占用土地的矛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共赢。
记者走进华池现代农业菌光互补示范产业园,黑色的食用菌大棚之上,一排排蓝色光伏板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将光能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电能。在菌棒生产车间里,工人们在菌棒生产线上不停地忙碌,在他们的操作下,合格的菌种棒源源不绝地走下生产线,走进菌种场里的标准化养菌棚。
2016年华池县投资1亿元在该地建成了8MWP并网运行光伏发电厂,电厂年均发电收益达2212.6万元。2022年该镇又引进了两当黄波菌业入住园区,注册成立了庆阳双升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发食用菌产业,实现菌光互补,产业叠加。现如今,产业园已成为周边群众务工的好去处。
城壕镇余家砭村村民李文娜说:“七点开始就上班了,十二点下,下午三点上班,七点下班。很方便,可以照顾家,钱也挣了,一月下来就是四千多五千块钱。”
光伏板替代大棚遮阳网,在产生发电效益的同时,既为菌菇生长创造了适宜环境,又较好解决了光伏发电与大量占地之间的矛盾,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多赢。两个产业优势互补,通过产业发展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该园刚刚建成不久就迎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
两当黄波菌业集团技术总监梁启文说:“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我们到现在为止已经实现了黑木耳生产量达到了270多万,现在已经下地的达到了170万-180万之间,然后今年全部准备下地的菌棒达到了五百万,总产值达到3000万左右。我们的黑木耳供不应求,产品基本上是全国各地哪个地方都有,主要销往西安、兰州及周边大城市,一些高档品种销往上海、北京、杭州。”
该镇周边农户也通过土地流转、资金入股、劳务协作、保底分红等方式参与到食用菌产业中。
城壕镇余家砭村党支部书记杨山勇说:“实际流转土地就是782多亩,这个流转土地一亩地是500块钱,流转了30年,从今年的二月份开始又做成了菌光互补项目,菌光互补项目从二月份开始,务工人员就是20多人,后期这个黑木耳长出来之后,到采摘的时候,基本上需要300人左右,一年下来,就劳务收入要达到600万。村集体资金是这样的,县上投资的项目,投资了300万,这一块给村集体分红是6%,还有县委组织部也投资了100万,分别是定汉50万,张川50万,总共就是400万,400万给我们村集体分红就是24万。”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