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基层密切联系群众 ——林镇乡张岔村驻村帮扶工作队王改丽同志先进事迹
王改丽,女,汉族,现年28岁,出生于1989年9月,中共党员,华池县山庄乡人,2012年省考大学生村官。自2012年9月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作为林镇乡张岔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重要成员,立足本职岗位,扎身基层宣传政策、了解民意,密切联系群众,想群众之所想,帮群众之所需,解群众之所难,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助推全村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立足于基础设施配套,积极发挥“指挥棒”作用
刚参加工作,她就担任张岔村副支书一职,参与到村“两委”各项农村工作决策与落实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人专长,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极大地发挥了参谋助手作用,为村“两委”班子建设注入了鲜活血液。尤其在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过程中,做了大量组织协调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落实。一是安全住房,完成危旧房改造68户(维修10户,土窑洞改造4户),实现了大门、院墙、院落硬化、卫生厕所设施配套全覆盖。二是安全饮水,新打小电井63眼,新建水窖9口。三是道路建设,硬化水泥道路9公里,新修柏油道路22.2公里,新修砂石道路18公里。同时,累计完成平田整地2250亩,荒山造林2000亩,农电网改造37公里(动力电改造30公里,拉网线7公里),全村交通闭塞、农田耕种难、人畜生活用水人挑畜驮的落后面貌得到彻底改观,村级人居环境实现了绿化、美化、亮化。
二、着力于富民产业培育,敢为人先争做“领头雁”
她拥有较强的全局意识,能够把握大局,始终围绕乡党委中心工作推进各项农村工作。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积极引导农户,新建野猪养殖场1处,辐射带动养猪户65户,发展养羊户43户,推动全村养殖业实现规模化。2017年,依托全乡“一村一品、一户一业”产业发展思路,组织召开党员和群众代表大会,一致通过了她提出的对张岔村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的意见,她发动群众配合乡政府实施了张岔村 “中国光彩事业庆阳行”项目,建成钢架大棚30座,新建羊棚41座、猪舍61座,产业培育设施得到配套健全。同时,积极动员有发展富民产业意愿的贫困户15户,成立了双塔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探索“走出去”和“引进来”发展路径,采用“企业+合作社”发展模式,组织部分群众代表先后多次赴陇南、陕南、杨凌等地考察学习天麻、猪苓、白芨等中药材生长环境及种植技术,现已成功种植天麻、猪苓500菌棒,白芨30大棚,尤其是白芨长势良好,预计年底可实现100万元经济创收,帮助15户贫困户户均拥有一项稳定产业,年底可实现彻底脱贫摘帽。
三、着眼于村情民情建设,心怀群众甘做“贴心人”
张岔村所有贫困户生产生活现状他都时刻放在心上,实现贫困户整体脱贫就是她的最大愿望。自双联行动和精准扶贫工作全面开展以来,她始终紧盯双联行动六大任务,以转变村情民情为着力点,以疏导贫困群众情绪为主要抓手,不断激发其内生动力,通过同贫困群众拉家常、谈心谈话,做他们的“贴心人”,促进双联行动精准扶贫工作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开展双联行动联户过程中,俯下身子住进贫困户,吃住在贫困户家中,以实际行动帮助贫困户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自己通过以工资担保的方式为其获取贷款,以打借条的方式为其赊砖、瓦等建筑用材,有效解决了贫困户建房难的问题。作为驻村帮扶工作队成员,她更是立足本职岗位,坚持长期驻村,热情接待群众来访,广泛征求群众建议意见,主动化解邻里矛盾纠纷,将群众苗头性倾向性纠纷消除在源头,近5年来,累计化解村内矛盾纠纷200余起,确保了小矛盾不出组,大矛盾不出村,赢得了民心。
通过她的不懈努力,张岔村群众的思想实现了“给钱给物要我干”到“主动参与我要干”的极大转变,村内环境卫生得到了极大改善,村容村貌得到了全面提升,村级基础设施得到了健全完善,富民产业培育得到了充分发展,进一步加快了精准脱贫奔小康的步伐。全村2013年建档立卡贫困户62户207人,贫困发生率为49.8%,截止2017年6月底,现有贫困人口15户38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了8.8%,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群众满意的实效。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