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體版
|
无障碍版
|
政务微信
关怀版
您的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华池要闻>详细内容

华池要闻

华池县建设村史馆加强村民思想教育纪实

来源: 发布时间:2016-11-15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陈旧的箩筐、手拉式风箱、锈迹斑斑的印泥盒、陕甘边区政府的布票 一件件老物件儿都有一段自己的故事。近日,华池县9个村史陈列馆陆续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在村史馆内,看到的不仅是一件件物品、一帧帧图片,感受到更多的是关于乡村的记忆、关于乡村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变迁。

近日,记者再次走进南梁镇荔园堡村村史馆,一幅幅介绍荔园堡村概况、村落起源与发展的资料照悬挂在墙壁上,向大家展示着该村的历史沿革和村容变化。陈列馆兼职解说员张振杰向我们介绍道: 村史陈列馆摆放的100多件物品都是村民自愿捐赠的,通过资源整合,整个村史陈列馆分为 能人 孝悌 寿星 学子 第一 励志 模范 忠义 八个板块。

荔园堡村作为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旧址所在地,紧紧围绕红色革命历史创建 红色文化型 村史馆,馆内收集的物品分为生产生活、手工艺品、老式家用电器、书籍、各类证件、功勋章六大类。 自己家里的东西能摆放在村史馆,祖先能上榜,说明是对村里或者革命做过贡献的,对我们来说就是一种荣耀。 荔园堡村64岁的村民周长满一脸自豪地说, 把老物件放到村史馆不但有了保存的地方,还能教育后人,放到家里,时间长了就损坏不见了 。

上世纪70年代能挎着这种书包上学,觉得是一件很神气的事情,这一晃三、四十年过去了,再看到它们真是有种说不出的亲切感。 荔园堡村村民韩怀清拿起一个绣了毛主席头像和 为人民服务 字样的军用书包感慨道。村史馆摆放了锄头、犁、粮票、小人书、老照片、香炉、座钟、菜坛子、农具以及上百张票证和图照,全景展现了荔园堡村上一辈人辛苦劳作、生产生活的场景。前来参观的宋大姐指着墙上一张黑白老照片说,最左边那个就是她 老汉 ,他站的位置现在都修成路了。

在元城镇高桥村村史馆,今年56岁的村民高友自愿把自家有100多年历史的木质门拆下来送到村史馆陈列展出。 有好多实物都是村民带头捐送的。只要宣传到位,积极发动群众,群众的捐赠积极性还是挺高的,村民杨勇还把他家祖传的银元宝拿了出来。 高桥村党支部书记杨易伟笑着说。

在村史馆建设中,华池县各村立足本村实际,突出文化特色和乡土优势,充分挖掘当地资源,着力打造一批以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家风家训、历史典故、乡贤名人为主题的村史馆精品,真正把村史馆建成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 博物馆 ,留住乡愁、凝聚人心的 加油站 ,体验民俗、发展旅游的 精品店 。上里塬乡柳树河村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村史馆内展品除了反映新中国成立后村里的发展变化概貌外,还专门分出了一个版块,对民俗文化进行了展示,形成了 民俗文化型 村史馆的样板村。在村史馆的一面墙上,以 展未来再创辉煌 为主题向村民展出了近年来该村所获得的奖牌、奖杯、锦旗和证书。 这些荣誉是全村父老乡亲共同努力的结果,无论是整治环境、文艺演出还是生产劳动,大家都积极响应,每个人都尽力为村里出一分力 。工作人员指着它们说: 我们经过意见征集,打算把村史馆和发展乡村游结合起来,让城里人来参观体验使用旧时的农具,拍摄一些怀旧写真。在留住村里历史的同时,也能起到吸引游客的作用,这样就一举多得了。

随着 美丽乡村 建设的不断推进,华池县已建成的9个村史馆已成为全县 两学一做 学习教育中教育党员群众的重要载体,对增强村民集体荣誉感,教化村民向善,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某种程度上,随着村史馆今后长期对外免费开放,将成为群众缅古思今、自我教育、凝心励志的 精神家园 ,成为村文明的新高地。

华池县委组织部工作人员庞正龙介绍说: 建立村史馆目的就是 存史、资政、团结、育人 ,就是要村民亲自参与村级管理自治,有效传承和保护优秀历史文化,把人民劳动生产、生活的历史展示给后人,让后代们记住家乡的劳动精神和光荣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