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體版
|
无障碍版
|
政务微信
关怀版
您的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华池要闻>详细内容

华池要闻

八旬老党员曹建:20年写出360万字读书笔记传佳话

来源: 发布时间:2016-12-09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11月15日上午,一位白发老人找到华池县委宣传部,要求借阅《十八届六中全会公报》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老人说自己耳朵不好,看不了新闻联播,但很想了解一下这些内容。老人叫曹建,是华池一中退休教师。他今年81岁,退休20多年来坚持读书,至今已经整理写出了360万字的读书笔记,在当地传为佳话。

曹建老人一直有读书做笔记的习惯。

曹建有一个自己的书房,一张木头小床,窗前一个旧式书桌,书桌旁边一个老式书柜,书桌上一台老化的台灯下,有曹老读了一半的《白话史记》,还有写了一半的读书笔记,封面上曹老写到:第二百零六本。老人因为耳聋,采访只能用纸笔交流。曹建的妻子李荣华告诉记者,老伴耳朵六七年前就听不见了,一只眼睛从小就看不见,其他身体状况都还算好。

看到记者想看看他的读书笔记,曹建弯下身,从书桌的柜子里往外掏读书笔记。十几本一摞,一摞一摞往外拿,一转眼的功夫,偌大的桌面上已经摆的满满当当,清一色的36开工作笔记,有96页、76页、57页不等,粗略地算了一下,有360万字以上,摞起来足有两米高。

几十年来,曹建一直有读书做笔记的习惯,以前做的很多读书笔记都因为调动工作、搬家等原因没有保存下来,非常遗憾,自己到现在读了多少本书也早数不清了。现存的读书笔记都是退休后到现在20年间记的,内容包括历史、文学、政治、数学、象棋、军事等等,主要是历史和政论类书籍,还有部分数学教案和一些报纸摘要。

20多年来,曹建老人做了360万字的读书笔记。

1958年,曹建作为华池县的第一名本科大学生,考上了甘肃师范大学,就读于数学专业,毕业后,便踏上了三尺讲台。曹建回忆,自己先后曾在华池一中、四中、六中、二中等高中任教,先后担任过团委书记、革委会副主任、副校长、校长等职务,曹建笑着说: 有一年调我到组织部担任副部长,但咱这人除了教书,再啥都不会,就又申请回头当教书匠了。

20年前,从教35年的曹建从华池一中光荣退休。 也没有其他的爱好,就开始读书做笔记,一直坚持到现在,有20年了。 他现在的作息很规律,早上六点准时起床,出去转一圈,回来就开始看书写字,除了吃饭和午休,一看就是一天。闲暇也喜欢出去转转,到广场去凑凑棋局,但总因为爱较真,常悻悻而归,过两天气消了,就又出去找棋友去了。

你说他那么小的字都能看清楚,扫个地怎么就扫不干净呢? 曹建的妻子李荣华今年77岁,没上过一天学,但她理解并支持丈夫,丈夫做的读书笔记她都视若珍宝,虽然有时候她也会埋怨丈夫, 以前除了教书什么都不会,现在除了读书什么都不会。 曹建告诉记者,虽然自己看的书大部分是从学校和文化馆借的,但自己买的书还是堆得到处都是,曹建说: 啥时候有闲钱了,我想买个大书柜,把我的宝贝书安置好。

采访结束,记者想帮忙把笔记放回去,曹老看到连忙制止,说要自己来,他得按照顺序一本一本整理好。问及保存这些笔记做什么用,曹老说要全部留给几个孙子。 现在的年轻人生活节奏快,没时间好好读书,但不读书是不行的,有了这些笔记,他们理解起来也就方便多了。

短评|品读八旬老党员的 读书课

八旬、20年、200多本、360万字 这些鲜活的数字,体现在一个老党员身上,令人无比感动和崇敬。

从曹建老人的身上,折射出了现代人读书的不足之处:今天,在这个最不缺乏纸质书的时代,很少有人真正能够把读书当成习惯坚持下来。人们为什么都不读纸质书了?在电子阅读时代,这一问题似乎不用思考,每个人都会知道答案是什么。

近年来,把读纸质书当成一种习惯坚持下来的人似乎越来越少了,读书也不再受限于书籍本身,电子书、网络阅读、微博微信等大行其道,传统阅读已华丽转身为 悦读时代 ,许多 小读客 大读客 沉浸其中,乐此不疲。

然而,与传统阅读不同的是,这种 悦读 是碎片式的,是快节奏的,甚至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这样的阅读,更像是一份份快餐,所有内容,似乎总是容不得慢慢挑选,更是来不及细细品味,是一种被动的读,碎片的读,不知所措的读。加之电子阅读产品的良莠不齐,这种 悦读 ,或许正是丢失了传统阅读的本意。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时光在指尖的滑动中消失。

全民读书 是我们的理想, 读书社会 是我们的愿景。读书能够明理、增智、审美,每个人应该都是读书的受益者和潜在人群。事实上,我们读书现状不容乐观,我们的 读书人口 远远不能跟人口数量划等号,还有很多人远远不能保证每天都读书,更不能保证拿起书本长期读书。

显然,八旬老党员曹建以身示范,给我们所有人上了一堂严肃的 读书课 !

(作者:禄永峰 梅金娟编辑:马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