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池县全力构建“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发展格局
华池县立足农业优先型县域经济定位,按照“保粮、扩畜、优药、养菌”的思路,坚持把规模做大、链条做长、机制做活、品牌做优,充分发挥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项目撬动作用,积极构建以种植业、养殖业、菌业为循环主链条的“三元双向”循环模式,坚持种植养殖菌业一体培育、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建设、企业农户政府一体发力、政策科技资金一体支撑,全力推动全县农业产业持续向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转变。
城壕镇现代农业菌光互补示范产业园坐落于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城壕镇余家砭村,位于华池县新南公路沿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是一个集光伏产业和食用菌产业为一体的现代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该基地2015年引进国电远鹏公司建成光伏发电田园综合体并开始运营,年均发电收益2212.6万元;2021年引进两当县黄波菌业科技有限公司,2022年注册成立庆阳双升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目前,园区内菌光企业并驾齐驱,互促互融,实现了菌光互补、效益叠加,引领了全县菌光产业发展,带动了农民群众增产增收,特别是食用菌产业使当地农民群众和易地搬迁户的就近就业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切实为广大群众铺就了一条依托产业、依托务工增收致富的好路子。
2022—2023年,基地仅黑木耳种植面积就达到1100亩、约1200万棒,木耳干品产量550吨,同时开展了玉木耳、赤松茸、羊肚菌等菌类的试验示范种植,公司累计产值达到5000万元以上,探索出了庆阳市食用菌露地种植的新模式。
把准目标定位,科学构建“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发展格局。华池县紧紧围绕全县农业优先型县域经济定位,抓紧抓实“双百双十”产业基地建设,深入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努力构建“三元双向”循环农业模式,全力推动全县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以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和全省农业农村局长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全面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农业产业发展的决策部署,根据“五化”(种植业绿色化、畜牧业集群化、菌业工厂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高效化、种养菌双向循环化)现代生态低碳农业发展格局,全县按照“保粮、扩畜、提药、养菌”的发展思路,通过不懈努力,使种养菌“三元双向”循环农业模式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并取得明显成效。到2023年底,全县羊牛饲养量分别达到80.89万只、6.7万头;饲草、中药材、食用菌产量分别达到80万吨、3.5万吨、6060吨,打造形成草畜、中药材、食用菌、小杂粮四个产业集群。
坚持因地制宜,全力夯实种植业基础。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华池县坚决扛牢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国之大者”的政治责任,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确保全县粮食面积稳定在 65万亩以上,粮食产量保持在14.7万吨以上。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等旱作农业技术,全县种植玉米40万亩,小麦3.5万亩,马铃薯8万亩,瓜菜9万亩(设施蔬菜1.35万亩)。创新发展小杂粮产业,创新套种复种高效种植模式,重点打造荞麦、谷子新品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3个万亩种植片带,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2万亩,扩种5.1万亩。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全力推进中药材产业园建设,新建中药材生产线5条,2023年底完成中药材有机产品认证4个,正在推进地理标志认证1个、GAP认证4个,培育规模化生产基地2万亩,带动全县完成中药材种植14.96万亩。以五蛟镇中药材科技示范乡镇创建为指引,积极对接中国医学科学院、广药集团,加快推进全县中药材产业提档次、拓市场、增效益。与兰州大学、甘农大、省农科院等院校建立产、学、研协作关系,重点在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上下功夫,集聚科技研发、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打造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平台,争取举办全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研讨会,不断提升华池中药材知名度。强化科技示范引导。大力实施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行动,坚持良种良法协同并重、农机农技有机结合,以创建山庄乡食用菌科技示范乡镇和五蛟镇中药材科技示范乡镇为牵引,建设核心示范村4个、实施农业科技示范项目6个,建办农业科技示范点12个(市级4个)。充分发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站职能作用,健全完善从田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分时分批分段开展农业科技培训、田间指导,特色产业标准化栽培技术普及率达到90%以上。县农业农村局抽调技术干部深入食用菌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外出培训等方式,培育食用菌专业实用人才。实施农业科技人员下基层服务行动,派出农业科技人员32名深入基层蹲点服务、全程指导,助推产业高质高效发展。
持续扩大规模,推动草畜产业高质量发展。华池县按照“扩量提质、农牧结合、种养循环、绿色生态”的发展思路,以肉羊、肉牛产业为主导,加快推动全县畜牧产业实现高质高效发展。扩大优势特色产业规模。围绕“规模做大”这一核心,山区发展家庭农场(生态农庄)、川塬区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实施养殖业牵引带动战略,着力稳生猪、增牛羊,促进畜牧业提质增效,开展肉牛肉羊增量提质行动,按照山区发展家庭农场、川塬区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的思路,以7乡15村“百公里”肉羊产业示范带、5乡10村“百公里”肉牛产业示范带和悦阜路万头肉牛养殖示范带为牵引,大力发展肉牛产业。到2023年底,全县牛、羊、猪、鸡存栏分别达到2.33万头、27.32万只、3.81万头、26.48万羽,出栏0.87万头、7.1万只、3.52万头、21.3万羽;肉蛋奶总产量1.74万吨,实现产值7.75亿元。健全农业产业发展体系。以产业链链长制为抓手,以新南路沿线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开展现代农业(肉羊肉牛)产业示范园创建,积极对接龙头企业,补齐补强产业链中、后端薄弱环节。依托省牧研所,组织开展陇东黑山羊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肉羊新类群选育,示范推广肉羊杂交改良、人工授精等新技术。积极争取实施2023年粮改饲项目,带动全县种植饲用玉米、甜高粱、燕麦草等牧草16.5万亩,饲草留存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完成饲草青黄贮50万吨,为牛羊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饲草料保障。加强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按照“生态优先、种养循环、产业融合”的思路,支持指导养殖企业、合作社配套建设完善集污池、堆粪场、干湿分离、雨污分离等粪污处理利用设施,对接县内有机肥加工企业建立粪肥加工供应关系,实现畜禽粪污资源化有效利用,确保综合利用率达到81%以上。
抓牢循环关键,做强做优食用菌产业。华池县通过强龙头、扩规模、延链条、聚集群,按照生态观光、休闲娱乐、食疗康养、农业科技“四区”总体布局,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培育多元化经营主体,建成菌菇产业园、智慧农业产业园、教育研学试验区和育种农旅试验区,今年重点打造山庄乡津华绿源基地、城壕镇现代农业菌光互补基地、林镇乡菌光互补香菇数智化基地“三个基地”建设,助推种养菌“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快速发展。2022年投入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1525万元,建成爱尔兰联体大棚1座、单体大棚4座,菌棒生产线1条,并配套建设制冷制暖、养菌架、配电等相关设施。2023年底,食用菌总产量达到6060吨,实现产值1.1亿元。抓好高标准示范基地建设,今年重点打造山庄津华绿源产业园,全力落实1座连栋爱尔兰大棚、4座独栋爱尔兰展示棚及1座自动化生产车间的高效运营;城壕镇现代农业菌光互补产业园全年生产菌棒1000万棒以上,完成地栽、吊栽黑木耳800亩,香菇1600万棒,示范栽培榆黄蘑、羊肚菌、大球盖菇等食用菌。扩建生物质加工厂1处;新建林镇乡香菇数智化产业园,建普通棚300座、四季出菇棚100座,配套建设钢结构冷藏库1座、切片车间1座、分拣车间1座及水电路等相关设施。健全联农带农机制,引导建立龙头企业从事菌种培育、菌棒生产和市场营销,合作社组织农户养菌出菇的市场利益联结机制,构建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纽带、农户参与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格局,实现企业发展、菌业壮大、群众增收的目标。建立市场营销体系,依托大型食用菌龙头企业,加强市场分析,优化布局,生产市场紧俏品种。坚持线上线下双向发力、国际国内双向拓展、企业农户双向联营。一方面坚持出口与内销并重,全力拓展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目前,生产的香菇对内销售13个省市,对外出口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实现了综合效益最大化,华池对外贸易“零的突破”;另一方面,通过订单采购、务工就业、入股分红等方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力增加农民收入。
实现绿色发展,构建“三元双向”循环体系。积极探索发展“三元双向”循环农业的有效机制,围绕生态循环农业定位,立足我县农业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创新发展“三元双向”循环农业的有效路径,推动形成全县农业资源高效配置、双向循环利用、产业全链增值的长效机制。构建县域大循环,加快构建循环载体,创建“三元双向”循环农业示范区,创建好山庄、城壕、林镇食用菌产业园,打造“一县多园”循环农业发展平台,推动种植业、养殖业、菌业实现县域大循环。畅通产业内循环,持续壮大产业规模,完善循环机制,推动农业资源在种养菌产业内双向循环利用。扩大种植面积,推动农作物秸秆基料化、饲料化利用,做大畜禽规模,推动畜禽粪便肥料化、基料化利用,壮大食用菌产业,推动菌糠饲料化、肥料化利用。引导主体全循环,引进天津、福建、山东食用菌龙头企业,开展菌料收储、菌棒加工、食用菌生产、有机肥加工销售等,实现农业资源在企业内部全链循环利用。支持种养合作社与食用菌企业建立“订单式”合作机制,有效利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废弃果木、菌糠等资源,生产加工饲料和有机肥,发展绿色循环农业。准确把握发展“三元双向”循环农业的重要举措。育强龙头,坚持“外引”“内培”相结合,围绕特色产业发展,招引市场竞争力强的链主企业,培育带动作用明显的骨干企业,实现“有链主企业牵引、有骨干企业落地、有合作社引领”目标。健全机制,坚持市场化机制,健全完善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龙头带动、农户参与的利益联结机制。强化示范,抓实农业科技示范乡镇和示范点创建,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新农艺新模式,创建一批示范基地,发挥典型引领作用。加大支持,强化政策扶持力度,制定出台了《关于构建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发展格局 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华池县帮扶项目联农带农实施方案》《华池县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实施意见》,对农户分散建棚采取每座小拱棚奖补500元,食用菌栽种数量达到20000棒(袋)以上,香菇每棒(袋)奖补1.2元,黑木耳、榆黄菇每棒(袋)奖补0.8元。积极与东西部扶贫协作专家站、陇东学院等科研院校(所)合作,引进培养食用菌专业技术人才13名,驯化、培育“华池号”食用菌优质品种3类5种,成功试种羊肚菌、灵芝等菌种10余种。先后引进天津齐心农业集团、黄波菌业等4家龙头企业入驻园区,进行全方位指导服务。统筹协调,建立县乡(镇)联动推促工作协调机制,加强调度分析和包抓督导,包抓县级领导常态化督导调研,及时解决困难问题,统筹资源利用及重点任务落实。推促循环,树立循环发展理念,创新循环发展模式。通过招商引资,建成年产5万吨有机肥粪污配套处理中心、年产2000吨生物质颗粒加工车间,完善“县有回收企业、乡有回收站、村有回收点”的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农作物秸秆、废旧农膜、尾菜、畜禽粪便、食用菌袋料转化利用率分别达到90%、85%、53%、81%和90%以上,全力促进闭环管理、循环利用,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在产业之间、乡镇之间、主体之间高效循环利用。
突出品牌建设,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坚持把品牌建设作为推动农业产业提档升级的重要引擎。推进以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商标品牌和产品品牌为主的农产品品牌体系建设,持续提升“陇东恒烽”“高原沙棘”等“甘味”品牌,加强商标使用管理和品牌包装标识管控,因地制宜做强香菇、中药材、小杂粮、白瓜籽、饲草、牛羊肉等口碑品牌农产品,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加快打造华池农产品品牌矩阵。目前已创建“甘味”品牌4个,正在申报1个。
“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发展需要资金支持、科技赋能、人才支撑,形成成龙配套、持续高效的要素保障体系,才能真正抓实见效。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