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就“绿色梦想”——华池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纪实
近年来,华池县深入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思想,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探索出一条绿色发展新路子,描绘出青山碧水的“绿色”生态新画卷,交出一份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人民福祉不断增进的出色答卷。
探索“绿色”治理新路子
在老水保员张学升的记忆中,有一组数据十分清晰:20世纪80年代初,他刚参加工作时,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3441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90.8%,成为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严重县份之一。
华池县地处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因沟壑纵横、土壤孔隙大、植被稀疏、气候干燥、水力、风力、重力侵蚀等自然因素,再加上人为的乱砍滥伐、工程开发缺乏有效的整治措施等原因,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全县水土流失面积在50多年中增加了1041平方公里。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全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干旱风沙等自然灾害频繁增加,危害范围程度加剧。张学升告诉记者,1999年9月至2000年上半年,华池县最长连续干旱天数275天,大旱不过,打破了长期阴湿的老爷岭界限,老爷岭生态受到了干旱的威胁;1975年至2000年发生特大洪水8次,人畜伤亡,冲毁农田,交通、水利设施损失严重;全县耕地土壤严重破坏,水、肥、气、热失调,农耕地年流失地表熟化土314.5万吨,亩均3.7吨,山坡耕地粮食亩产一般只有40~60公斤左右……20年前的华池县很多地方都是光秃秃的山峦,土地贫瘠,水土流失严重,山脚下的村庄常遭山洪袭击。
层层梯田 孟建智摄
痛定思痛。面对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生产条件差,群众生活困难的县情,华池人民不等不靠,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立足县情,将绿色理念写入发展旗帜,多年坚持不断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上下功夫。较大规模的改水道、堰地埂、造林种草、沟道插柳、打坝淤地等活动和荒山植树、坡面造田、沟底防护工程建设逐渐让水土保持得到恢复发展。1997年~1999年,华池县先后被列为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重点县,“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二期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县”;2000年,全县规划治理流域总面积625.7平方公里,已治理面积228.5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36.5%;2000年以来,华池县坚决贯彻国务院提出的“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方针,狠抓退耕造林种草工程建设,全县将25°以上坡耕地全部退下来,通过退耕还林还草项目的历年分批实施共完成退耕还林还草2266.67公顷;2009年至今,实施坡耕地试点项目,全县梯田面积累积达到4.66万公顷,占宜修坡耕地5.95万公顷 的78%,占总耕地6.89万公顷的67.6%,农村人均梯田0.35公顷。
油井封堵后进行了复绿 田伟摄
打造“绿色”发展新图景
华池县柔远镇城关村村支书杨学平作为一名河长,他每天都会对流经城关村7公里的柔远河河道进行巡查,督促保洁。2017年,华池县建立河长制,一改原先河流无人管护的尴尬局面。2019年,华池县进一步推行湖长制,打造河长制“升级版”。
缓缓流淌的柔远河,为城市注入灵气。除了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华池县先后封堵油水井429口,拆除搬迁站库3座,并进行了生态恢复,还结合河流沟道实际情况和管理现状,以六条主河道为重点,以河流沟道“四乱”问题清查整治为抓手,以“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为目标,制定了《华池县“携手清四乱 保护母亲河”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清四乱活动开展以来,全县共清理垃圾堆放点87处,垃圾围坝水库4座,垃圾围坝水库漂浮物15吨,治理黑臭水体1处,打捞水面漂浮物85立方米,对柔远河河床清淤、清除杂物、渣土1万余立方米。截至2020年5月中旬,清查摸底共发现“四乱”问题71个,其中乱占问题13个、乱采问题2个、乱堆问题20个、乱建问题27个、其他问题9个。
引来国家二级动物白鹭 李佳霖摄
随着河长制、油井封堵、河道“四乱”问题整治等措施的有力推进,华池县一条条河流、一座座水库经过“洗礼”正重新焕发光彩。“当下,群众的生活环境更宜居,良好的生态环境还吸引了黑鹳、白鹭等国家一级、二级保护鸟类栖息。”华池县环保局副局长刘建鹏说。
为了让群众享受到更蓝的天空和更清新的空气,近年,华池县除了打好蓝天、碧水保卫战,还统筹推动净土、全域无垃圾、美丽乡村保卫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有效解决农村生活环境问题,让群众享受更普惠的环境效益。
黄土峁峁变良田 李元栋摄
共绘幸福生活好愿景
初夏时节,地处华池县怀安乡的糖坊咀村草木葳蕤、空气清新。站在山梁之上,一层层梯田随着山势蜿蜒远去,蓝天白云下一户户农家小院错落有致,“羊产业”和“牛产业”已经成为推动群众增收致富的有力引擎,儿童的欢声笑语让这个小山村充满了生机。
“多年前,村子里光山秃岭,沟壑密布,道路不通,由于水资源贫乏,大气降水在雨季多为过境洪水,利用率不高,加之有着大量的坡耕地,村民以牺牲脆弱的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着自由放牧、粗放经营的传统畜牧业,祖祖辈辈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 说起过往的生活,糖坊咀村党支部书记、产业致富带头人高怀富打开了话匣子:“然而,坡耕地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水土流失不仅流走了宝贵的水资源,也流走了表层肥力较高的土壤,这成为干旱山区群众生活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
“民以食为天”,农村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人的吃粮问题。因此,华池县把突破口放在了以坡耕地修梯田为主的基本农田建设上,2013年,水保局工作人员和科技人员在糖坊咀村与当地群众一起商讨如何把坡耕地修成梯田,经过反复的论证,最终确定利用国家补助资金和农户筹集资金,决定给每人新修4亩基本农田。糖坊咀村在加强农田建设时,还通过打水窖、建蓄水池,解决了王背梁、染砭、平山等地的人畜的饮水困难问题;结合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施工,修通糖坊咀到王背梁组、染砭到庙山梁田间道路2条;随着糖坊咀村的整体发展,交通、生产条件等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怀安到华池柏油公路已建成,村内的交通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农户在育苗田里劳作 李元栋摄
从昔日的穷山沟,到如今的富民村,糖坊咀依托生态资源,精准施策,以坡耕地改造、荒山荒沟造林绿化环境”为手段,以发展基本农田为中心,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调整产业结构等措施,地表径流的冲刷逐年减少,土壤侵蚀程度逐年减轻,当地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也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改善了当地群众居住、交通、文教、人畜饮水、产业发展等状况,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和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像这样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在华池到处可见,糖坊咀村只是华池县生态治理的一个缩影。随着华池县坡耕地综合治理工程、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等各类综合治理项目和治理措施的实施,全县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至2019年底,华池县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已达到1933.1平方公里,占流失面积3441个平方公里的56.2%;建成基本农田46590公顷,占总耕地面积68890公顷的67.63%,农业人均5.2亩;水保造林保存面积66860公顷,森林覆盖率19.4%,种草保存面积79820公顷,林草覆盖率达到40.3%。
绿山环抱中的华池县城 田密逢摄
一组组数据,足以说明近年来华池县在生态环境治理上铆足全力,描绘了“绿色画卷”,铸就了“绿色梦想”,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支撑和保障。
今日的华池,村庄郁郁葱葱,城市鸟语花香,青山碧水的“绿色”生态画卷在华池大地上徐徐展开,一座绿色长城已悄然在人们心中筑起。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