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體版
|
无障碍版
|
政务微信
关怀版
您的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部门动态>详细内容

部门动态

关于华池县精准脱贫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来源:华池县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8-08-08 09:47:00 浏览次数: 【字体:

为了准确把握我县贫困户产业发展及收入情况,本着实事求是,查实靠实的调查原则,针对全县四类剩余贫困户中第三类贫困户如何向一、二类贫困户转化,于7月10日组织3个工作组抽取全县具有代表性(好、中、差)的3个乡的3个深度贫困村(怀安乡宋咀子村、乔河乡打扮村、乔川乡杨湾湾村),共计 11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了实地调查。调研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截至目前,华池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294户35283人,已脱贫5504户21330人,剩余贫困户3790户13953人,按照贫困程度不同将剩余建档立卡贫困户划分为以下四类:①一类为家庭产业大户,共656户2639人,占全县剩余贫困人口总户数的17%。②二类家庭为有剩余劳动力且至少有1名长期务工的贫困户,共有872户3294人,占全县剩余贫困人口总户数的23%。③三类家庭为有一定劳动力在本地打零工有口粮田的贫困户,共有1662户6536人(其中家里有高中以上学历学生的407户461人),占全县剩余贫困人口总户数的44%。④四类家庭为无劳动力预备兜底(含一、二类低保户、五保户)的贫困户,共有594户1478人,占全县剩余贫困人口总户数的16%。

二、调查情况

调查采用深入村组户,通过召开座谈会、查阅扶贫档案、现场交流、入户走访、实地调查等多种方式,开展了精准扶贫工作专题调研。

(一)调查内容及分类情况。本次调查重点是针对全县未脱贫的3790户贫困户开展抽样调查,侧重于三类贫困户,调查内容主要围绕家庭现状、致贫原因、产业现状,年内家庭计划现金收入及家庭负债等情况。此次调查113户45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其中:一类贫困户13户47人;二类贫困户28户114人;三类贫困60户249人;四类贫困户12户40人。

(二)产业发展现状。此次调查的113户中20户有稳定产业,且口粮充足,占总调查户的17.7%,其中:2户发展设施蔬菜产业,建蔬菜大棚一座,各0.5亩;12户发展羊产业,养殖绒山羊30只以上;4户发展牛产业,养牛8头以上;2户发展饲草产业,种植紫花苜蓿37亩。24户为长期稳定务工,有比较稳定的务工收入,占总调查户的21.2%;57户为打零工户,家庭收入不稳定,占总调查户的50.4%;12户为依靠政策补助户,没有产业支撑,占总调查户的10.7%。

(三)种养殖情况。种植方面,113户普遍种植小麦、玉米、胡麻、马铃薯、红小豆等。小麦种植最多的14亩,自食不出售;玉米种植最多的20亩,目前都未出售;胡麻种植最多的7亩。养殖方面,在调查户中有15户养羊,最多100只,有计划出售9户;15户养牛,最多的10头,有计划出售6户;61户养猪,最多的18头,有计划出售46户;31户养鸡,最多的70只,有计划出售11户。

(四)务工情况。113户中有96人务工,其中:长期工28人,临时务工68人。

(五)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经过对11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年收入情况调查,测算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9户,占调查户8.2%;8000—10000元的有13户,占调查户11.5%;6000—8000元的有15户,占调查户13.1%;3750-6000元的有41户,占调查户36.1%;3750元以下有35户,占调查户31.1%。

三、存在问题

(一)建档立卡贫困户普遍负债较高。原因:患大病,儿子结婚,修建住房,孩子上学。113户中52户(不含精准扶贫专项贷款)有负债,银行贷款最多的20万元,最少的2万元,占总调查户的45.9%。

(二)家庭收入支撑能力较弱。种、养、劳务占比差异大。根据调查,农产品除玉米、荞麦、豆类有部分出售,其余农产品均为自食自用。调查测算,目前种植业在贫困户收入中的占比为8%,养殖业收入占比为17%,劳务收入占比60%,转移性收入占比为15%。养殖户普遍规模小、收入低,产业支撑能力弱。

(三)劳动力技能普遍较弱,劳务收益低。据调查,农村主要劳动力大部分外出务工,且务工劳动力为1人者居多。丈夫在城镇打零工,妻子跟随进城镇租房照顾孩子上学的现象比较普遍。农村留守人口大部分为老人、妇女、孩子,劳动力弱甚至无劳动能力,实现脱贫的难度较大。同时,外出打零工多为劳动强度较大的苦力活且劳动报酬较低。

(四)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分类甄别不够精准。此次调查中发现有的将补助收入误计算为产业收入的现象,且少部分一类贫困户产业不够稳定,缺乏长远的发展计划。4类贫困户有一刀切的问题,将有能力务工且享受一、二类低保的贫困户全部纳入4类贫困户。

四、四类贫困人口脱贫指标测算情况

根据全县对未脱贫的贫困户按4个类型摸底情况测算,一类占比为17%;二类占比23%;三类占比44%;四类占比16%。

(一)种植业。根据调查华池县贫困户种植业绝大部分以自食的粮食作物为主,种类有小麦、玉米、豆类、荞麦、胡麻、马铃薯及少量蔬菜,而且大部分用于自食和养殖所用。因此按照家庭常住4口人总收入(现金收入)15000元、人均3750元(按收益系数)测算,需种植玉米33.4亩,马铃薯27.8亩,黄豆74.4亩,黄花菜5.7亩,蔬菜7.3亩,设施蔬菜1.2亩,油料 51.1亩,中药材5亩(只需落实一项即可)。

(二)养殖业。根据调查养殖业大部分贫困户以养羊、养牛、养驴为主,按家庭常住4口人总收入(现金收入)15000元、人均3750元(按收益系数)测算,需养绒山羊30只或者湖羊15只、基础母牛4头,驴8头,猪26头,鸡1515只(只需落实一项即可)。

(三)务工收入。据调查,按家庭常住4口人总收入(现金收入)15000元、人均3750元测算,家庭中需1人长期务工且月工资收入2000元以上,务工时间8个月以上,或者家庭有养殖业,另有1人农闲打零工至少50天以上,收入5000元以上,即可实现脱贫。

五、工作建议

(一)抓产业,打好脱贫攻坚基础。据调查,贫困户能否脱贫重点是要有稳定的产业,而我县的重点产业是劳务和养殖业。60%的贫困户在种植业上基本没有收益(现金收入)。因此,做大产业是脱贫的唯一出路。按照因地制宜、因户施策,优势互补,百花齐放的原则,稳步推进产业发展。不同类别贫困户的建议是:

一类贫困户在巩固好现有产业的基础上,提高科技产业含量,调整种养结构,抓好设施中药材等高附加值农业种植产业、饲草饲料的种植与储备,做好畜禽防疫工作,使原有产业稳而强。

二类贫困户在做好现有劳务输转的基础上,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劳务效益,逐步从普工提升为技工,增加收入。

三类贫困户在确保种好口粮田的同时,根据不同情况集中向一、二类贫困户转化。对家庭有劳动力,在饲草料充足且在住地有一定空间的贫困户,按照社带户养的模式,每户至少养绒山羊30只或湖羊15只或基础母牛4头,达到稳定收入15000元以上。对家庭现有的大中专毕业生且没有就业的贫困户,由人社部门衔接已经在我县开展招工的川庆公司,中化集团公司以及天津北辰区的企业招工平台,加强培训,积极推荐,确保一户有1人成为稳定的长期务工人员。同时,积极鼓励华池籍在省内外创业成功的企业老板和致富能人,组建劳务公司,广泛招聘招收我县贫困户大中专毕业生到外地创业务工,积极转化为二类贫困户。

四类贫困户的家庭主要在2014-2016年通过分户产生的家庭,大部分为人口较少的一个或两个老人组成。由于年老体弱,实现劳务和产业脱贫均有一定困难,目前主要收入来源是一、二类低保和养老金、残疾补助等。因此,落实这类贫困户的脱贫办法建议使用与子女合户赡养的办法解决,即合人不合户口,享受的相关政策不变,达到住房、饮水、用电有保障、疾病治疗、生活安全有人管的目的,同时对年老体弱的五保户可动员入住养老院,解决贫困的问题。

根据以上四种情况调查分析,我县扶贫产业可以确定为在家养殖、在外务工,在养殖产业中,建议进一步抓好疫病防治、种养技术、培训指导等方面的工作,重点在牛、羊养殖产业龙头企业的招引上,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优质服务,实现社带户养、户贷社管的产业发展模式。

(二)抓重点,确保劳务收入的稳定性和长期性。据调查,目前贫困户的主要收入来源为务工收入,但由于务工缺乏技能和市场,不能稳定保证收入。因此,要依托劳务中介机构广泛动员外出打长期工,加强培训,确保每户贫困户有1人有技术、有岗位、有效益、有稳定的收入。

(三)抓责任,靠实干部的帮扶措施。据调查,全县帮扶干部都为所帮扶的贫困户制定了一户一策,但大部分在抓落实上有差距。因此,建议帮扶干部做好三件事情。一是补齐短板,落实好住房、饮水、用电等基础设施工作。二是确定产业,落实好养羊或养牛的所需资金,因户配产业,宜养则养,宜种则种,宜劳则劳,采取收入倒算法,按照脱贫标准,解决好扶贫产业补助资金和贷款资金,尽快落实相关产业,确保实现收入提高,脱贫达标。三是积极为帮扶贫困户中的大中专毕业生寻找就业机会,确保落实就业岗位、劳务市场,力争把打零工转化为长期务工,实现劳务稳定收入。同时,县直相关部门要相互沟通,齐心协力,加强监测,加强调研,加强督查,精准发力,按行业扶贫要求,抓好落实。

(四)抓转化,有序实现脱贫目标。通过调研,抓好第三类贫困户向一、二类转化,迫在眉睫,时间紧迫。由于种植产业明年只剩一季,增收幅度有限,且受气候因素影响较大。建议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羊、牛产业的扩规、提质、增效,通过社带户养和户贷社管的模式,全力增加年收入达到15000元,每月转化3.5%的三类贫困户至一、二类贫困户,确保利用13个月时间,从今年8月开始至明年9月份有序实现贫困户的稳步输转,确保实现增收脱贫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