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體版
|
无障碍版
|
政务微信
关怀版
您的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部门动态>详细内容

部门动态

华池县:对标乡村振兴总要求 赋能乡村振兴结硕果

来源: 发布时间:2023-12-13 15:37:27 浏览次数: 【字体:

今年以来,华池县对标“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总要求,乘势而上,接续奋斗,不断丰富乡村振兴战略内涵,推动落实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赋能结出农业产业不断“向旺”、农村环境继续“向美”、农民生活持续“向好”累累硕果。

一是产业兴旺发展绿色种养菌。紧紧围绕全县农业优先型县域经济定位,根据“五化”(种植业绿色化、畜牧业集群化、菌业工厂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高效化、种养菌双向循环化)现代生态低碳农业发展格局,按照“保粮、扩畜、提药、养菌”的发展思路,持续推广应用种养菌“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充分激发农业发展内生动力,蹚出人无我有、绿色发展、久久为功特色产业之路。重点打造了乔川-白马-元城-怀安-五蛟万亩荞麦片带、乔川-元城-怀安-乔河万亩谷子新品种片带、乔川-元城-怀安-柔远-紫坊畔-南梁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片带、悦乐-城壕-山庄-南梁-紫坊畔-乔河-柔远万亩白瓜籽片带4个万亩种植片带,壮大了7乡15村“百公里”肉羊产业示范带、5乡10村“百公里”肉牛产业示范带和悦阜路万头肉牛养殖示范带3个养殖片带,创建了以山庄、城壕、林镇3乡镇为主的食用菌“三个产业园”,牵引带动战略效果显著。

二是生态宜居引领村庄换新颜。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坚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民生关怀的手段、乡村振兴的必经路,围绕县域新南、打庆、悦铁公路沿线及城区、乡(镇)区、景区“三线三区”,重点突出文化特色、民居特色、村庄格局和建设风貌,持续扎实开展“五改四化三清”(五改:改庄院、改厕、改圈、改暖、改玉米笼;四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三清:清理乱搭乱建、清理乱堆乱放、清理乱扔乱倒)村容户貌提升行动,着力打造干净、整洁、美丽、宜居的人居环境。新改农村户厕1650座,组织开展了“大比武活动”。投资3500余万元,累计完成1488户风貌改造提升工作。投资2219.96万元,实施了12民居民点的污水处置项目,探索创建了“3个4”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方式,完成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集中治理42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37.84%、有效管控率达到100%。2023年被评为全国清洁村庄先进县,南梁镇荔园堡村入选2023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三是乡风文明移风易俗破陋习。以抵制高价彩礼、厚葬薄养、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为着力点,充分发挥制度约束、示范带动、村民自治的督促推动作用,打造村规民约作用、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培育健康生活方式,破除天价彩礼等陈规陋习,让文明风尚更加深入人心,让文明善俭在华池大地化风成俗。举办了2023年“弘扬五四精神 践行移风易俗”首届红色集体婚礼,命名表彰“华池县移风易俗好青年”16人。加强移风易俗相关原创通俗理论作品创作,组织创作南梁说唱《新时代新农民》、小品《天价彩礼》、布贴画《娶亲图》《婚俗变迁》、剪纸《马锡武断案》《婚嫁图》等文艺作品20部。南梁镇白马庙村《推进“多元协商”小机制 搭建乡村振兴大舞台》入选甘肃省优秀案例,紫坊畔乡堡子山村荣获“甘肃省村规民约先进村”。

四是治理有效练好内功创善治。积极借鉴新时代“枫桥经验”和“浦江经验”,深入挖掘南梁革命战争时期民主政治建设典型做法,通过网格化管理、数字化赋能、精细化服务、开放化共享,全力构建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基层治理体系,打造党建引领乡村善治“华池模式”。政治引领,画好乡村治理“同心圆”,打造农村基层党建综合示范点33个、培养农村基层党建品牌42个,选树党员户1200户,联系服务群众3万余户,帮办实事5万余件,架起党群“连心桥”。自治强基,夯实乡村治理“基础桩”,组建全科网格685个,择优选聘网格员685名,排查上报各类事项4300多件,及时处置率100%,用“小网格”撬动了“大治理”。法治保障,筑牢乡村治理“稳定器”,探索推行“红色革命+爱国主义+法治教育”一体融合模式,累计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180场(次),受众6万人,建成了全国首个国家级法治宣传教育基地——陕甘边根据地南梁法治文化教育基地。德治教化,激发乡村治理“内生力”,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等各类宣传教育活动1500场,受众5.4万人(次)。智治支撑,搭建乡村治理“数智网”,大力实施村组干部能力素质提升计划和“归雁工程”,83%的村至少有1名大学生村干部,探索开发市域社会治理云平台和智慧柔远云平台,初步实现智慧小区、智慧治理、智慧网格管理服务。

五是生活富裕提升群众幸福感。大力实施“改薄倍增”行动,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壮大,今年前三季度集体经济村均收入19.7万元,村均经营性收入18.3万元,预计年底村均收入将超过27万元。肉羊、饲草、中药材、马铃薯、食用菌5个省级三年倍增特色优势产业全年可增加产值15.315亿元。完成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1.19万人,劳务创收3.4亿元。投资9354.24万元共落实经营性帮扶项目24个,通过订单生产、产品代销、保护价收购、技术服务指导、吸纳就业、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土地流转、其他能够增加农户财产性收入的联农带农方式等9种联农带农方式,带动16235户农户,户均增收11409万元。截至三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6.57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9776.1元,预计全年一产增加值完成8.2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2835.6元,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直线上升。


终审: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