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池:中药材产业让群众增收致富有“良方”
华池县把中药材种植作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采取公司带动、合作社引领、群众入社分红的方式,带动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持续增收。
今年64岁的柔远镇杨岔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李德过去的主要收入来源是30多亩山地。因为缺技术、没有致富产业,迟迟未能脱贫。2017年,杨岔村成立了恒盛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李德便把24亩地流转给了合作社,除了土地流转费和田间管理费,他还利用闲余时间到合作社打工,这让种了半辈子地的李德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也可以有稳定的收入。
李德说:“今年给合作社流转土地是24亩,一亩地是100块钱的土地流转费,加上田间管理、除草每亩地是200元,每亩地一共可以收入300元,一年下来总共能收入7200元,除此之外还到合作社场地打工,还能收入1万左右,感觉还是挺好的”。
同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闫德珍的老公十年前因病去世,给丈夫看病欠了十几万的外债,一家人的生活重担都落在了闫德珍一个人的肩上。今年,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她也种了11亩中药材,有了合作社的保底收购承诺,彻底解决了闫德珍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后顾之忧。
闫德珍告诉记者,和合作社说好的保底收购价格一公斤是3.5元,有合作社托底,她很放心。
采访中,华池县恒盛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郭德阳告诉记者,像李德和闫德珍这样既是合作社的“股东”,也是厂里的务工人员的群众在恒盛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共有200余户。去年,他们都从合作社拿到了第一笔分红。
郭德阳说:“去年合作社各项分红共计80余万元,今年,截至目前,劳务分红已发放30余万元,剩下的土地流转分红和带动种植分红要到年底才进行分红,预计分红是120余万元”。
为了有效规避群众种植中药材的市场风险,华池县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依托龙头企业带动,为群众拓展增收渠道,真正实现了土地流转、吸纳务工、带动种植、入股分红的“四轮驱动”增收模式,为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安装了新“引擎”。
“2020年合作社共流转杨岔村、黄岔村、土坪村、城关村四个村的土地接近7000余亩,共计流转农户200余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0余户,主要种植的是板蓝根、黄芪、黄芩。”郭德阳说。
今年以来,华池县以“三万卅千”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为指引,指导各合作社种植中药材10万亩,形成3个万亩种植片带,30个千亩示范基地。截至目前,全县已完成种植面积8万4千亩,其中带动2147户贫困户种植中药材2万亩。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