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决胜之路(华池篇)
脱贫路上的“穿针引线”人
一身休闲装扮,马尾随意挽在耳后,皮肤略有些黝黑粗糙。6月8日,这天太阳烈得厉害,张建红身影匆匆,忙活着给村民协调办贷款业务。她这副模样,没有一点点省里派驻干部的派头,倒像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铁角城村村民。
今年45岁的张建红是甘肃省体育局下属田径曲棍球运动管理中心人事科科长,2018年6月她“临危受命”,担任华池县乔川乡铁角城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从省城到村里,600多公里的路程,张建红足足走了两天。满身疲惫的她,在踏入铁角城村,深刻感受到贫困、落后的那一刻,心里的忐忑添了几分,而责任感也愈加浓烈。
村“两委”班子几乎处于瘫痪状态,深度贫困村、村集体经济为零,全村200多户其中贫困户就有72户……面对这些问题,张建红二话不说,撸起袖子挽起裤腿,一个月内走村入户跑遍了每一户人家。先从整顿软弱涣散党支部入手,在年轻干部、党员中选优配强,重建“两委”班子,选拔村党小组组长;新建党员微信群,开党会、做培训、抓锤炼,党员干部的政治素养得到了有力提升,一个个通晓政策措施,把“福利”积极送到了村民家中。
刚来铁角城村,张建红看着贫穷落后的景象,也曾有过“无处着手”的无奈。经过深入走访,她了解到铁角城村曾经是军事要塞,更是红军长征宿营地,还有着上千年的酿酒文化。“这些哪个不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好底子?”张建红说做就做,因地制宜提出了“主导产业引领,‘五小’产业支撑,整村脱贫摘帽”的产业脱贫思路,以黄酒、湖羊、中药材产业为主导,以“五小”产业为抓手,决定要在全村实现户户有产业,家家有收入。
张建红四处奔走,下与群众打成一片,上与县、市、省层层协调,多方争取资金支持,带领村干部一班人对全村202户667人的“两不愁三保障”进行“地毯式”核查,实现了全村住房和饮水安全全覆盖;修通疗山组通组油路,范城沟通组砂石路,解决了79户群众的出行难问题;协调帮扶单位投资30万元对街道及周边设施进行了提升改造,解决了自来水冬季结冰、管道陈旧等问题;帮助村民发展种养殖,她带头学技术,再手把手教会农户,村里的46户贫困户全部纳入合作社,有扶贫产业,有保底分红;积极支持有意愿的贫困户发展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小买卖、小作坊等“短平快”增收小产业,成立了“贤仁黄酒坊”,发展黄酒酿造大户30户,并提供酿酒原材料、技术指导、存储、销售等扶持措施,先后出售黄酒35吨,实现收入105万元。
2019年初,张建红赴派出单位省体育局为铁角城村联系投放太阳能路灯30盏,建成笼式足球场及曲棍球两用训练场地一处,并协调300多万元相继建成红军长征宿营地、黄酒小广场、党建文化长廊、沿街民宿点。
多年从教,又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张建红,来到铁角城最忧心的一直是孩子们的教育问题。曾经的校舍破旧、师资配备老龄化、教育水平低,而如今的校园干净整洁,设施齐全师资有保障,孩子们不管是见到老师还是陌生人,都会礼貌地鞠躬问候一声“老师好!”
张建红说:“物质条件有资金、项目就可以改变,但乡村面貌的改变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她利用个人专业优势,把教育当作突破口,让孩子学知识、养习惯,然后再引导家长影响他人。注重发挥妇女力量,建办家长课堂、妇女课堂,主动上门谈心讲道理,在村里组建起了晨跑队、社火队、广场舞队,开展家庭卫生评比,鼓励妇女出售农特产品和手工艺品,请来优秀义诊团队让大家少跑路。
在担任第一书记的两年里,一声声“嫂子”“大哥”,一次次实实在在的帮扶,让铁角城村从深度贫困村蜕变为文明村、稳定村和先进村。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建档立卡贫困户从72户减少到如今的1户,贫困发生率从43.5%下降到 0.3%。
从不适应农村生活、不会生火炉,到现在的“样样能行、事事能干”,张建红已经完全融入了铁角城村这个大家庭。“两年时间,跟着村民,我的心态也改变了。”张建红不在乎自己是不是白白净净,也不怕吃得不好、住得不舒坦,“这一趟经历收获满满,我会在岗位上继续尽好职责,做一个让群众满意的‘穿针引线’人。”
合作社里的“双职工”
粉碎草料、驾驶上料车进羊舍、操作自动上料机将草料添加到羊的食槽里……6月9日,在华池县怀安乡的怀富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羊舍里,姚晓荣和徐宝金正娴熟、默契地给羊投放饲料。他们二人不仅是夫妻,而且是这家合作社的职工。
“相比以前在外打零工,我很喜欢养羊,到合作社干活收入也高了许多。”提起现在的工作,姚晓荣高兴地说,“羊场到我们家只有5公里左右,骑摩托车20分钟就能回去,照顾家里很方便。”
今年36岁的姚晓荣是怀安乡宋咀子村人,以前丈夫徐宝金在外当电焊工,她在家务农、照看老人和孩子,一年下来,全家人的收入仅仅有两万元左右,生活并不富裕。
2019年,徐宝金得知怀富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招聘维修工后,他便应聘到合作社负责机械和修缮圈舍工作,一天保底收入200元。进入合作社后的不长时间,他就熟练掌握了羊场的机械操作和修理工作,平时还帮着干一些其他杂活。随后,由于合作社养殖规模扩大,在家务农的妻子姚晓荣也来到了合作社,为羊场打扫卫生、喂羊,每天工资120元。由于儿子上中学、女儿读小学都住校,家中只剩两位老人,平时夫妻二人吃住都在羊场。每到周末,夫妻俩和孩子们都会回家看望老人,这是一家人团聚的幸福时刻。
“羊场的工作虽然很琐碎,但比在家种地要轻松得多,收入也高,去年我们家收入就有近十万元。”姚晓荣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家里还种了10亩胡麻、10亩小麦、10亩玉米,再加上我们在羊场务工的收入,我相信日子一定会过得越来越好。”
怀富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4年,按照“331+”产业发展模式,贫困户与合作社按照技术、土地、资金入股的方式进行分红,带动周边群众就近务工,让群众赚钱顾家“两不误”。
该合作社负责人高怀富告诉记者:“只要让农民动起来,就不愁没有收入。我们合作社的工资按日计算,干一天就有一天的收入,这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而且羊场的工作人员大多都是附近村民,在提高收入的同时,他们还能照顾家里。”
和姚晓荣一样,这个合作社有三对夫妻都在这里务工。张彩霞从2015年就来到合作社,从开始为羊场的工人做饭,到后来养羊,她逐步积累了丰富的养殖经验,如今已成了一名技术员,收入也从以前一个月2000元增加到现在的6000元。她的丈夫高玉忠也精通养殖技术,目前已成为该合作社下属的一个养牛场的场长。
张彩霞满怀信心地说:“养羊看似简单,其实里面的门道很多,只有真正掌握了专业的养殖技术,才能把羊养好。有技术的人走到哪里都有活干。”
“向我看,跟我干”
6月9日下午,华池县紫坊畔乡堡子山村一个简陋的扫帚厂里,十几名工人正在加工一批扫帚。小山村里的这个扫帚厂,每天能生产出近千把扫帚,送往全市的各清洁公司。这个企业的创办者是95后返乡青年刘振,他抓住扫帚的巨大商机,硬是把小扫帚做成了村民交口称赞的“大产业”。
“刚开始真的很辛苦,每天不是在打电话就是奔波在去往推销扫帚的路上,平均每天睡觉时间不到3个小时。”2018年10月,23岁的刘振放弃了学校安排在大城市的实习机会,自己去酒泉、金昌等地考察后,带着自己参加各类手工比赛攒下来的6万元奖金回到老家,在村干部的鼓励和帮助下租了场地,盖起了扫帚加工厂的第一间厂房,迈出了自己创业的第一步。
去年3月,刘振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华池县蓝城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投产运营。原材料不够,刘振就到处去采购,员工不够,他召集村子里在家的村民一起干。运行后不久刘振便接到了一个2000把扫帚的大订单,但在交货环节出了问题,买家嫌他的扫帚单价太高想要放弃购买,而刘振采用的原材料却是市场上的好材料。无奈之下,刘振为了保障村民工资,只能低价出售,原本可售4万块钱的扫帚,他只买了不到2万块钱。第一笔生意不但没有赚到钱还赔了不少。“当时真的是太难了,我要是不卖的话村民工资就发不了,干企业要讲诚信,不发工资谁还愿意干,就只能忍痛卖掉。”刘振回忆道。
后来,刘振意识到自己的宣传不到位,就开始带着扫帚坐着班车去各个县(区)免费赠送给有意向的客户试用。一趟又一趟,他先打开了全市的市场,然后再向周边省份推销,“功夫不负有心人,”扫帚的销路也越来越广。“现在一把扫帚零售价25块钱,批发价15块钱,去年一年毛收入40万元左右。”刘振说。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通过400多个日日夜夜的坚持,如今华池县蓝城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终于步入正轨,初步形成了集原材料供应、产品加工、销售、售后服务为一体的完整体系。刘振说:“现在的成功不是我一个人的努力,还有乡亲们的付出,是他们给予了我信心,并支持我走到了现在。”
今年53岁的王青梅是紫坊畔乡庙沟村王湾组村民,已经在扫帚厂里干了一年多。刚开始因为不熟悉每天只能做40把扫帚,现在她成了厂子里效率最高的员工。她说:“我们做一个一块钱,现在我一天能做130个左右,一个月收入3000多块钱,还能照看孩子,很方便。”
“除了扫帚之外,我还在考察洗衣液、地膜、拖把这些项目,只要乡亲们愿意跟我干,我相信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刘振说。
红色小镇农家乐
6月11日一大早,华池县南梁镇荔园堡村村民郭翠玲夫妇正忙着为中午即将前来就餐的游客们准备新鲜食材。从2015年她家开办农家乐至今,她每天都在重复着这些琐碎繁杂的工作。“以前我在家种地、养羊,丈夫外出打零工,辛苦一年却没有多少收入。自从开办了农家乐后,尽管也很辛苦,但相比于种地还是轻松了许多,收入也多了不少。”郭翠玲说。
2014年南梁景区建成,很多游客来此参观,旅游业的发展让这个昔日的贫困小镇旧貌换新颜,群众也有了脱贫的信心。2015年5月,在当地政府的积极倡导下,依托南梁景区建设,华池县组织郭翠玲等人先后赴陕西、山西、内蒙古等地考察学习农家乐建办回来后,郭翠玲夫妇利用家里的几孔窑洞开起了荔园堡村第一家农家乐——“红色莊园”,开业第一年就收入10万元。为了帮助农户们办好农家乐,当地政府还免费为他们提供了桌椅、餐具等用品,免费修建了停车场。
郭翠玲说:“当时镇上建议开办农家乐,我们农民对餐饮行业不熟悉,心里总怕赔钱。后来,县上统一组织我们去外地学习后,我和丈夫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把这个农家乐办了起来。”
周围群众在看到郭翠玲的农家乐办得火热后,纷纷加入了进来。2015年以来,依托南梁红色小镇建设,荔园堡村先后建成了22家特色农家乐,主营游客的食宿,食材基本上都靠农家自种,住宿以特色窑洞为主,彰显了浓浓的地方特色。
同时,在南梁镇政府的引导下,2017年荔园堡村还成立了餐饮协会和培训基地。截至目前,已经开展农家乐经营培训4期100多人,邀请全县的知名厨师为农户培训精美菜品的制作。餐饮协会还对农家乐的菜品价格、质量以及服务质量制定了标准,推动了农家乐的规范化经营。
如今,荔园堡村的农家乐产业发展蒸蒸日上,每年的接待旺季在4至10月份,人多时每户每天的游客接待量大多在三四桌,平均每户年收入都在6至10万元。
郭翠玲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了信心:“现在生意好,我打算扩大规模,现有的窑洞已经满足不了需求,有好多人来了之后还会在院子里搭建帐篷,我打算再盖一些房子,供游客居住。”
“咱苦日子到头了”
在山村里生活了近60年的章贤义没有想到,自己现在的生活能有这样大的变化:住进了平房,搞起了养殖产业,村校还扩建了校舍,新建了广场……章贤义高兴地说:“咱苦日子到头了。”
华池县乔川乡铁角城村村民章贤义曾经是村里的贫困户之一,妻子患有多种慢性疾病,自己身体也不好,因为看病花光了家里的全部积蓄,家里也没有钱盖房子,以前居住的窑洞塌陷无法居住。章贤义在外打工,妻子便在已出嫁的女儿家里住,这一住就是十多年。
没有地方住可以应付,可是给妻子和自己看病却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为了看病,2016年以前,章贤义四处筹钱,前前后后借了20多万,生活“过得一塌糊涂”。“那时候感觉真的特别困难。”章贤义还记得,2004年底,自己腰椎间盘突出的老毛病犯了,腰疼得起不了床,因为没有钱治疗,便在床上躺了半个多月。后来,女儿把他带到医院做了手术,才慢慢好了起来。“当时心里特别难受,感觉这辈子是翻不了身了。”章贤义说。
2016年,随着国家精准扶贫工作的陆续开展,章贤义成了重点帮扶对象。当年,他向亲戚借了一头驴,但是没有地方养,政府便帮助章贤义盖了一个驴棚。2017年,在政策扶持下,章贤义又盖了3间砖木结构房和两间平房,一次性获得了住房补助2.4万元,还帮扶他家打了水窖、硬化了庭院,就这样章贤义家的住房和用水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住房问题得到了解决,这让章贤义对生活有了信心和干劲,但妻子常年看病花销大,自己打工种地的收入还是难以维持,而且多年积累的债务也一直压着章贤义。
为了彻底让章贤义脱贫,必须得发展产业才行。2018年9月,在政策扶持下,章贤义获得了12只湖羊和一台割草机、一台粉碎机,由政府补助一万元奖补资金,帮助他家发展起了养殖产业。2019年,当地政府又帮扶章贤义建起了一个草棚,解决了饲草储备场地的问题。
如今,章贤义的养殖产业已初现规模。“现在我养着70多只山羊,还有10多只寒羊。”随着养殖产业的发展,章贤义的生活开始有了转变。章贤义告诉记者,以前自己打工,家里的地只能荒着,现在他都种上了饲草。
现在,章贤义家的债务已经还了近一半,经济条件也有所好转,看病也有钱了。“有政府的帮扶,自己翻了身,现在已经脱了贫,如今有了心劲过日子了。”章贤义说,打算继续努力,把羊养得更好,自己攒些钱为他们老两口养老,今后不再给政府添麻烦。
“闲不住”的康玉光
2019年年初,记者在华池县南梁镇高台村采访康玉光时得知,他在2006年收拾自家房屋不慎摔伤,导致股骨头坏死而残疾,腰不能弯下去,一直靠止痛药维持着。康玉光坚持锻炼,慢慢尝试干活,时时刻刻都想着要站起来。
因为自己残疾和妻子常年生病,康玉光一家的生活过得很紧张,每年的收入也就几千元,看病钱都不够。2015年,康玉光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政府的帮扶开始改变康玉光家的生活。
2016年,政府为康玉光家建起两个蔬菜大棚,种了辣椒等蔬菜,每个大棚一年有4000元左右的收入;2017年,政府又为康玉光建立起养猪棚,并送来三头猪,引导康玉光家养猪致富。干着干着,康玉光的干劲也越来越足了,2018年底,在政府5万元的扶贫贷款支持下,康玉光创办了养鸡合作社,政府免费提供了鸡苗和养殖技术,并负责统一销售。到2018年,康玉光的养鸡规模扩大到了200多只,当年养鸡收入2万多元,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了。
今年6月份,记者再次来到康玉光家,回访他们家的生活变化。通过采访得知,此前靠着政府帮扶,康玉光试办合作社搞养殖,种植玉米,同时将自己的山地全部种了药材……今年56岁的康玉光一点也闲不住,他先后外出参加养殖和种植培训,开了眼界,今年还种了几亩白瓜子。此外,他还当上了村上的垃圾场管理员,负责村子沿路的环境卫生打扫,为村民宣传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政策等。
因为政策的扶持,加上自己的努力,曾经贫病交加的康玉光已经脱了贫,从以前种地、放牛、打工每年赚几千块钱,到现在种植、养殖做垃圾场管理员,每天日子过得忙忙碌碌。用他的话说:“我们现在生活上迎来了大变化,发展有产业,致富有门路,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倍。”
“抱团致富我带头”
在华池县怀安乡糖坊咀村,高怀富“身兼两职”,他既是村支书,也是华池县怀富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2014年,42岁的高怀富在村里建起了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2017年,记者第一次前往怀富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采访时,三座养殖大棚整齐地分布在塘坊咀村的山头上,当时合作社养羊3000多只,养牛200多头。
那一年,说起建办合作社的初衷,高怀富说道:“咱是村支书,也是党员,咱得带着大伙搞养殖,让乡亲们抱团致富才是我建办合作社的目的。”据高怀富介绍,塘坊咀是典型的山区村,耕地基本都是山地,传统种植业发展局限性比较大。为了让养殖产业在村里落地生根,2014年,他便开始动员12户村民进行融资,社员最少入股5万元,最多的入股50万元,最后投资270万元,种植紫花苜蓿1000多亩,盖了两栋圈舍,当起了“羊倌”。
高怀富说,起初没有经验,自己也走过很多弯路,后来去山东、内蒙古、银川等地学习考察,在网上查阅资料让自己的知识储备更加丰富。“做好养殖产业,还得以质量为重。”高怀富说,多年来坚持采用合理的饲料搭配,从母牛羊的生长阶段开始,便给它们补充铁、锌等微量元素,保障后期牛羊生长。虽然养殖成本高了点,但他养殖的牛羊比市场价格高一些,并供不应求。
今年6月9日,记者再次来到华池县怀富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看到工人们忙着给新入栏的湖羊注射疫苗,高怀富通过手机直播平台进行直播带货,传播养羊经验,推介合作社的养殖产业。
“我刚开始只能在羊场里做饭、打扫卫生,后来经过培训掌握的养殖技术越来越多,现在每个月能挣6000块钱。”张彩霞是华池县柔远镇人,2015年来到养殖场工作,这一干就干到了现在。张彩霞告诉记者:“能够在家门口赚钱,真是多亏了致富带头人高怀富。”
如今,高怀富创办的合作社已不同往日,他除了在本村建办合作社外,还依托村集体经济项目,带动本乡7个养殖合作社发展以湖羊、肉牛为主的养殖产业,养殖规模越来越大。今年,全乡湖羊饲养量达到5.4万只,肉牛饲养量达到2300头,饲草种植1万亩以上,打造糖坊咀村万只湖羊、丰阳渠村千头肉牛养殖基地各1处。通过贫困群众入股,合作社带动的378户贫困户也已经全部实现脱贫。
“建办合作社的目的就是要让乡亲们都富裕起来,现在我们也在一步步去实现。”高怀富笑着说:“只要大家一起努力,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