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又战贫 不误好春光——甘肃省华池县脱贫攻坚一线见闻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伴着缕缕春风,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的广袤土地上又“热闹”起来了:羊舍里、田野里,群众忙着劳作;帮春耕、抓生产,驻村干部入户解难。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华池县被划分为疫情低风险区后,广大干部群众果断按下“快进键”,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双线作战”,绘制出一幅干群齐力脱贫奔小康的和谐画卷。
紧盯短板弱项挂牌督战
“刘叔,你今年计划发展什么产业,家里还有什么困难需要乡里协调解决?”“今年想再养20只湖羊,继续扩大养殖规模,有没有政策帮我修一个暖棚圈舍?”3月11日,乔河乡打扮村包村干部刘小梅正在询问村里的贫困户刘玉峰今年的发展意愿。
打扮村是华池县深度贫困村之一,2019年全村实现整体脱贫。近日,村里再次开展贫困人口“大起底大清查大整改”行动,共排查出边缘户7户、监测户2户,刘玉峰就是其中的1户。对此,乔河乡成立了乡村两级干部“3+1”帮扶工作小组4个,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10条,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2019年,华池县实现整县脱贫摘帽,但仍有182户490人未脱贫。对此,该县制定了脱贫攻坚巩固提升春季行动实施方案,采取挂牌督战方式,紧盯贫困人口脱贫短板,细化帮扶措施,落实“一户一策”,确保年底全部达到脱贫标准。同时,华池县对已脱贫户和非贫困户进行再梳理,确定出166户685人监测人口,扎实做好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各项工作,确保他们稳定脱贫不返贫;对433户1548人边缘人口确定了帮扶干部,做实一户一策,落实产业增收措施,确保稳定增收不致贫。
目前,各乡镇包村干部、驻村干部、帮扶干部正通过入户、电话访谈等方式,持续强化“六查三讲一提升”活动,了解贫困群众生产生活难题,调整帮扶措施。“2020年我们将按照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政策要求,加强贫困户、监测户、边缘户的管理,挂牌督战,全面完成脱贫攻坚工作任务,确保与全国、全省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华池县扶贫办主任刘金福说。
围绕产业发展助农增收
惊蛰一过,土地刚刚解冻,乔川乡铁角城村村民董会明便忙活起来,对进入自家养殖区的道路进行加宽平整。去年,他家养了60多只绒山羊和60头肉猪,家庭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今年我准备再养100只羊,还要种些玉米、甜高粱,县上的奖补政策好,发展养殖业有前景。我先把路修好,以后运羊、拉饲料都方便。”董会明边干边说。
在乔河乡虎洼村农民养殖合作社里,记者看到,200多只新生的羊羔像洁白的云朵一样卧在羊圈里,合作社负责人王攀峰正在和兽医一起为羊羔们做防疫。“湖羊比山羊产崽率高,光这个月就下了200多只,今年肯定又是个好光景。”王攀峰一边说,一边给刚下过崽的母羊添饲料。对他来说,湖羊已经成了村里贫困户增收的“金元宝”。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今年,华池县确定了“双十双百”(百万只肉羊、百万亩饲草、十万头肉牛、十万亩中药材)扶贫产业发展目标,出台各类奖补政策,计划依托中盛牧业、民吉草业、恒烽中药材等龙头企业,继续做大粮饲玉米、湖羊养殖繁育、中药材种植、肉牛(奶牛)养殖、香菇种植、沙棘栽植等产业,为农民增收寻找更多发力点。随着气温回暖,各乡镇、龙头企业、合作社积极行动,顶凌覆膜、收购饲草、流转土地,按下产业发展“启动键”。
抓实劳务输转促就业
“终于能外出务工了,家里收入可算有保障了。”近日,柔远镇刘沟村贫困户高建宁在镇上开具无疫情证明,并做完各项体检拿到“健康证明”后,便放心地前往陕西吴起县务工了。
高建宁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全家收入主要靠他在外务工维持。去年他在吴起县务工时脚部受伤回家休养了半年,本打算一过完年就出去打工,但受疫情影响,迟迟不能出去,心里很着急。全省疫情防控调整为三级响应后,他得知务工人员可以返岗复工,便立即办理了相关手续。
针对这样的情况,柔远镇也简化办事程序,积极提供方便,帮助260余名像高建宁这样的外出务工人员有序返岗复工。
劳务输转是就业扶贫的核心,也是脱贫攻坚的有效之策。疫情防控期间,为全力保障农民工安全有序返岗复工,华池县相继出台了《华池县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一次性交通生活补助和务工奖补办法》及《组织输转全县农民工外出务工的紧急通知》。县人社部门积极与对口帮扶地区及省内外企业沟通对接,精准摸排外出务工人员基本情况,精准对接企业用工需求,积极协调公安、卫健、交通等行业部门,统一协调运送车辆,安排专人随车运送,扎实开展“点对点、一站式”直达运输服务工作,尽全力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全方位保障服务。
截至目前,华池县已返城复工3340人,向山东、天津、江苏、陕西等地统一集中输转161人。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