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體版
|
无障碍版
|
政务微信
关怀版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海河激浪润陇原 ——天津社会力量驰援华池全景纪实

来源: 发布时间:2025-10-06 08:30:29 浏览次数: 【字体:

渤海之滨,海河如练,奔涌着天津北辰“敢为天下先”的雄浑脉动;陇东高原,子午如黛,镌刻着甘肃华池“红色永不灭”的精神脊梁。

当东西部协作的号角穿透神州层云,这两座相隔3000里的城市,以河为媒,以山为证,完成了一场超越地理的“精神握手”。不是自上而下的指令,而是发自心底的呼应——北辰的企业家们看着华池群众赤诚热烈的眼神,想起了自家厂房初建时的艰辛;北辰的爱心人士握着华池孩子温暖的小手,仿佛看到了自家儿女灯下读书的模样;北辰的社会团体站在华池沟壑纵横的黄土地上,读懂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迫切期盼。

于是,83家企业的公章在帮扶协议上重重落下,7个集体组织的捐款箱塞满了带着体温的善款,无数北辰人的目光,越过燕山、穿过吕梁,定格在华池这片红色热土上。这不是简单的“输血”,而是心与心的“同频”;不是短暂的“帮扶”,而是手拉手的“同行”——海河的浪,就这样朝着陇原的山,奔涌而来。

1497万,砸向最硬的“骨头”

 2020年的华池,脱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的最后阶段。山庄乡尚湾村的土路,被雨水泡成了“泥沼”,村民袁明清想把家里的玉米卖出去,面对泥泞的土路,他犯了愁;南梁镇荔园堡村的灌溉渠,早被山洪冲成了“断沟”,种下的玉米旱得叶子卷成了“绳”,农户蹲在地头,盯着天叹气:“老天爷不给饭吃,咱也没办法”;列宁学校的教室,冬天的西北风里,孩子们上课生着煤炉子,裹着棉袄,握着铅笔的手冻得发紫,却把课本紧紧抱在怀里……

 这些场景,被北辰区委统战部的调研组拍进了视频里。当视频在北辰区企业座谈会上播放时,天津市某建筑集团董事长李海生“啪”地一拍桌子:“咱北辰人,得用自己的光去照亮老区百姓的路!”话音刚落,他就举着牌子:“我们公司捐200万,先把尚湾村的路修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83家企业争相举牌:做餐饮的企业捐出了半年的利润,开工厂的企业调出了备用资金,连开小超市的老板都凑了5万块钱;北辰区合交办的干部们,把自己的公积金取了出来;天津红十字会的志愿者们,在街头摆起了募捐箱,零下几度的天,手冻得通红也不肯收摊;北京金隅公益基金会的工作人员,连夜赶制帮扶方案,第二天一早就带着支票赶到了华池。

 1497.5万元,就这样在短短一个月内集齐。这笔钱,没有一分钱“躺”在账上——

 尚湾村的工地上,挖掘机昼夜轰鸣,半个月就修出了3公里长的水泥道。通车那天,袁明清数着卖玉米的钱喜笑颜开:“这路,比不比县城的瓤(陇东方言差的意思)!”;荔园堡村的灌溉渠,被重新砌成了“U型槽”,渠水顺着槽子流进田里,玉米叶子“唰”地舒展开来,农户们笑着喊:“这水,比油还金贵!”;偏远山村的卫生室,添了血压计、心电图机,悦乐镇张桥村村医夏巧梅摸着新设备,激动得话都说不利索:“以后乡亲们犯个小病,不用往县城跑了!”

 为了让更多力量加入,北辰人还琢磨出了“新花样”。专门组建的工作组,带着摄像机钻进华池的山坳——《一个也不能少》里,12岁的马娟娟在窑洞灯下写作业,铅笔头短得捏不住,却一笔一划写得认真;《小沙棘大梦想》里,农户张建军背着背篓摘沙棘,棘刺扎破了手,却笑得开心:“这东西能换钱,娃的学费有着落了”;《圆梦的蜂箱》里,养蜂人老周摸着新蜂箱,眼泪在眼眶里转:“以前的蜂箱漏雨,蜜蜂都跑了,现在有了新箱子,能多收20斤蜜!”

 这些视频被传到网上,一夜之间刷爆了北辰人的朋友圈。退休教师刘奶奶,戴着老花镜在手机上捐了2000块;刚参加工作的小姑娘,把第一个月的工资捐了出去;就连小学生们,都把自己的压岁钱塞进了捐款箱。天津市慈善协会的网络募捐平台,后台数据“噌噌”往上涨——一天之内,就收到了108万元捐款。

那一刻,海河岸边的每一盏灯,都为华池亮着;北辰街头的每一个人,都在为华池发力。1497.5万元,砸向的不是“数字”,而是华池人最迫切的“盼头”;汇聚的不是“金钱”,而是天津社会力量最滚烫的“真心”。

5000万,让学校长出腾飞的“翅膀”

“娃们不能待在寒冷的教室里读书。”2019年,北辰区企业家协会会长王志强第一次走进列宁学校时,看着孩子们在昏暗的教室里上课,心像被针扎了一样。那一天,他在学校的土操场上站了很久,看着孩子们追逐打闹,鞋子上的泥点溅到了裤腿上,却笑得像太阳一样灿烂。

 “我们要给娃们建一座像样的学校!”王志强回到北辰后,立刻召集企业家开会。会上,他把自己的想法一说,当场就有20家企业举手:“钱我们出!”;北辰区教育局的干部们,主动找上门:“我们派最好的老师去!”;就连北辰区的学生家长们,都自发组织起来:“我们给华池的娃娃们捐书本、捐文具!”

5000万元,就这样一笔一笔凑了起来。2020年春天,列宁学校的改造工程正式启动。挖掘机开进了校园,把破旧的窑洞推平;工人们扛着钢筋、提着水泥,在工地上日夜忙碌。华池的乡亲们自发来帮忙,有的送水,有的送饭,有的帮着搬砖——荔园堡村村民赵海青,每天天不亮就来工地,戴着草帽搬水泥,汗珠子顺着皱纹往下淌,却笑着说:“娃娃们能有新学校,我累点算啥!”

 一年后,当崭新的列宁学校出现在华池人面前时,所有人都惊呆了——

 43854平方米的校园里,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食堂一字排开,红色的砖墙配着白色的栏杆,像极了北辰的学校;教室里,多媒体屏幕、崭新的课桌椅、明亮的日光灯,孩子们第一次摸到光滑的桌面,小心翼翼,各个开心不已;宿舍里,上下铺的床、整齐的衣柜、暖和的暖气片,晚上睡觉前,孩子们趴在窗口,看着校园里的路灯,兴奋得睡不着觉;操场上,塑胶跑道、篮球架、乒乓球台,孩子们跑着跳着,笑声像银铃一样,飘出了校园,飘到了华池的山山峁峁里。

 “硬件”硬了,“软件”更要跟上。2021年秋天,11名北辰骨干教师背着行囊,站在了列宁学校的校门口。语文老师魏娜,第一次上课就带来了“惊喜”——她把《延安,我把你追寻》这篇课文,编成了情景剧,让孩子们扮演“红军战士”“陕北农民”,课堂上一下子热闹起来;

数学老师赵伟,拿着玉米、土豆走进教室,教孩子们“测量体积”,孩子们抱着土豆,学得比谁都认真;

英语老师刘芳,在教室后面建了个“英语角”,墙上贴满了卡通贴纸,孩子们敢开口了,就连最害羞的小姑娘,都能对着老师说“Good morning”。

 这些老师,不仅教书,更“育人”。魏娜发现学生马小龙总是闷闷不乐,后来才知道,他爸妈在外打工,他跟着奶奶过。魏娜就经常给他带早饭,周末带他去爬山,指着远处的山说:“小龙,你看,山外面有更大的世界,好好学习,就能走出去。”马小龙看着魏老师,用力点了点头。

2021年7月,“红色夏令营”的大巴车开到了列宁学校门口。25名师生第一次坐上了火车,第一次看到了高楼大厦,第一次站在了天安门广场。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马小龙踮着脚,把右手举过头顶,敬了个不太标准的礼,眼泪“吧嗒吧嗒”掉在胸前的红领巾上。他拉着魏老师的手说:“老师,我以后要考天津的大学,学完知识,回来教华池的娃娃!”

如今的列宁学校,再也不是那个曾经的学校了。43854平方米的校园里,教学楼的铃声清脆,宿舍楼的灯光温暖,操场上的笑声爽朗。孩子们说,他们的学校“比家里还美”;老师们说,他们的学生“比星星还亮”——而这一切,都是天津社会力量用5000万元,给华池的孩子们插上的“翅膀”。

千万资金,让“土疙瘩”变成“金宝贝”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2021年,当华池的脱贫攻坚总结大会开得热热闹闹时,北辰的社会力量已经在谋划下一盘“大棋”——要让华池的乡村,不仅“脱了贫”,还要“富起来”;不仅“住得好”,还要“过得美”。

北辰区乡村振兴局的干部们,带着专家跑遍了华池的15个乡镇。在白马庙村,他们发现村里的党群服务中心还是“危房”,村民开会要站在院子里;在悦乐镇,他们看到农户种的花菇,因为没技术、没销路,烂在了棚里;在列宁学校,他们得知还有20个贫困学生,连学费都凑不齐——这些“痛点”,成了北辰社会力量的“发力点”。

200万元的美丽乡村建设资金,先投到了荔园堡村和尚湾村。荔园堡村的老墙被重新粉刷,画家用赭红色颜料画出了“红军长征过南梁”的场景,72岁的董树林大爷,每天搬个小马扎坐在墙下,逢人就喊着来听“毛主席在咱村住过”的故事,他常把幸福挂在嘴上:“我们现在走的都是水泥路,吃的自来水,宽带拉到了家里,所有的都享受到了,还有路灯。现在是一年比一年好,现在吃肉都不香了,你看幸福不幸福?”。尚湾村的污水管网铺到了家家户户门口,垃圾分类亭摆得整整齐齐,村民杭丰艳笑着说:“现在倒垃圾不用跑远路,村里比城里还干净!”

800万元的教育帮扶资金,分4次送到了列宁学校。新的图书馆建起来了,书架上摆满了北辰学生捐的书;新的实验室配齐了器材,孩子们第一次摸到了显微镜;20名贫困学生,每人收到了2000元的助学金,李娟娟拿着钱,给北辰的捐赠者写了封信:“叔叔阿姨,我一定好好读书,将来当老师,教更多华池的娃娃!”

20家企业、2个社会组织,和华池的2个示范村结成了“对子”。天津市某农业科技企业,派技术员住在尚湾村,手把手教农户种“高产花菇”——怎么拌料、怎么灭菌、怎么采摘,技术员说得详细,农户听得认真。第一个丰收季,尚湾村的花菇就卖出了好价钱,农户王建军拿着卖菇的钱,给儿子买了台电脑:“娃以后能上网学知识了!”;北辰区某公益组织,给荔园堡村的手工艺品合作社请了老师,教村民绣“南梁风情”的十字绣,绣好的作品通过北辰的电商平台卖出去,一件能卖200多块,村民刘生霞笑着说:“坐在家里就能赚钱,这日子真好!”

 2024年,635万元的帮扶资金又落地了。白马庙村的党群服务中心焕然一新,成了村里的“议事堂”“服务站”,村民开会、办事不用再跑腿;悦乐镇的“万企兴万村”防返贫项目启动,给易返贫的农户买了“保险”,万一遇到天灾,能拿到补偿;“科技助教”活动走进列宁学校,北辰的企业捐了30台电脑、20台投影仪,孩子们上电脑课的时候,眼睛亮得像星星。

 在华池这片土地上,这样的变化每天都在发生:白马庙村的老人,在党群服务中心里看戏曲表演;山庄乡的农户,在香菇大棚里数着钞票;列宁学校的孩子,在电脑前查着“外面的世界”——这些变化,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北辰社会力量用“真金白银”砸出来的,用“真心实意”换回来的。

20万,续写“山海情深”

2025年9月17日,华池的山已经染上了金黄。北辰区的工作组,踩着晨露,又一次来到了这里。高文申副部长蹲在尚湾村的花菇大棚里,捏起一朵刚摘的花菇,闻了闻:“这菇子,比去年的更厚实了!”农户王建军笑着说:“可不是嘛!北辰的技术员教我们‘控温保湿’,产量比去年多了三成,一斤能卖15块!”高文申拍了拍他的肩膀:“钱揣兜里才叫真本事,下一步,咱把销路再拓宽点!”

在荔园堡村的美丽乡村项目现场,王春雷书记摸着智慧课堂内刚刚刷好的墙:“这画得真像,比上次来的时候更生动了!”村支书蒋大江递过来一杯热茶:“多亏了北辰的20万捐款,我们把村口的小广场修好了,还加了健身器材,老人小孩都爱去!”说话间,几个孩子在广场上追着跑,笑声传到了山对面。

9月18日的座谈会上,北辰的企业家们又一次举起了手。区工商联书记王春雷代表企业家们,把一张20万元的支票送到蒋大江面前:“这钱,给村里建个‘电商服务站’,让咱的花菇、十字绣,卖到全国去!”另一家企业的代表,也把20万元支票递给尚湾村:“我们帮村里建个‘农产品加工厂’,把玉米、小米做成‘礼盒’,卖个好价钱!”

村支书们握着支票,难掩激动。蒋大江说:“北辰的乡亲们,总给我们‘送惊喜’。以前我们想都不敢想的事,现在都成真了——路修好了,房盖好了,娃娃们学校更好了,我们有钱赚了,这都是托你们的福啊!”

高文申看着眼前的场景,眼眶红了:“不是‘托福’,是‘同心’。北辰的企业,靠国家政策发了财,现在反哺乡村,是应该的;北辰的百姓,和华池的百姓,都是中国人,手拉手、心连心,才能一起富起来。”

座谈会结束后,工作组要走了。华池的乡亲们提着自家种的苹果、煮好的玉米,要送给天津的亲人们。马小龙挤在人群里,举着一张画:“高叔叔,这是我画的‘海河和华池’,您带着,想我们了就看看!”

车开了,华池的山在窗外慢慢变小,北辰的企业家们却在盘算着下一次来的计划:要派更多技术员来,要建更多加工厂,要让华池的孩子去北辰上夏令营,要让华池的农产品走进北辰的超市……

江河同源,共赴一个“振兴梦”

从2020年到2025年,北辰社会力量给华池的,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

1497.5万元,是尚湾村水泥道上的车辙,是荔园堡村灌溉渠里的流水,是山村卫生室里的血压计;5000万元,是列宁学校教学楼的铃声,是孩子们课桌上的书本,是“红色夏令营”里的红领巾;1004万元,是白马庙村党群服务中心的灯光,是贫困学生手里的助学金,是香菇大棚里的笑声;2329.1万元医疗资金设备是山区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的优质医疗资源,是城乡百姓健康福祉的“北辰力量”;635万元,是防返贫项目的“保险单”,是科技助教的电脑,是电商平台上的订单;2025年的40万元,是即将建起的电商站,是农产品加工厂的机器,是华池人脸上更灿烂的笑容。

这些数字,变成了华池的“路”,变成了华池的“房”,变成了华池的“学”,变成了华池的“富”,变成了华池人心里的“暖”。

海河还在奔涌,陇原的山还在矗立。北辰的企业家们,还在盯着华池的“需求清单”;北辰的爱心人士,还在整理要捐的书本和衣物;北辰的社会团体,还在谋划下一个帮扶项目。

在华池县委常委、政府副县长翟玉泽的办公桌上,我们看到了一本天津社会团体联系本,上面还清晰记录了这些爱心企业的捐赠数额,翟县长感慨道:“到华池挂职这几年,虽然离家远,但山海虽远,天津与华池的心却很近;江河虽隔,我们源却相同。北辰和华池,现在早已不是帮扶与被帮扶的关系,我们是兄弟姊妹,是家人。我们要一起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一起奔向更美好的明天!”

 这,就是海河与陇原的约定:江河同源,日月同辉,共赴一个“振兴梦”;这,就是中国社会力量的担当:以心为灯,以爱为路,照亮每一片需要温暖的土地。


终审:平台超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