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體版
|
无障碍版
|
政务微信
关怀版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徐琴:“意外”带来的财富

来源:陇东报 发布时间:2017-08-29 17:30:17 浏览次数: 【字体:

提起野猪,很多农民都会反感,因为它破坏山林、毁坏农作物。可是在华池县林镇乡张岔村村民徐琴的养殖栏里,却养着一群黑黝黝的野猪。

近日,记者见到了林镇乡张岔村有名的养殖大户徐琴,她和丈夫高志明从事养殖多年,不仅饲养野猪100余头,还养了90只羊,是村里有名的致富能手。对于饲养野猪的起因,徐琴却笑着说是因为一次“意外”。

七年前的一天,早起准备喂猪的徐琴发现自家的一头母猪不见了,可急坏了,一头母猪对于这个7口之家来说抵得上半年的收入。一家人屋前屋后地找,向隔壁邻居打听询问,大家都说没看见。就在一家人灰心准备放弃的时候,母猪居然自己回家了。几个月后,这头“迷路”的母猪竟然产下6只小野猪崽,个个长头尖嘴、皮毛深黑、活蹦乱跳。高志明夫妻俩这才意识到母猪“失踪”的原因。夫妻俩高兴的同时,一个念头也突然冒了出来。“以前在电视节目上了解过野猪瘦肉多,还有药用价值,城里人都喜欢,肉价也高,养野猪没准还能多挣些钱。”以现有的几只猪崽为基础,夫妻俩积极地搞起了野猪养殖,可野猪好动,吃得多生长速度慢,一年得生长70-80斤才能出售。前几年野猪养殖没有产生效益,高志明夫妻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

2012年夏天一个大雨瓢泼的夜晚,屋后早已被野猪啃咬破裂的木栅栏塌了,9只野猪“逃跑”,20只小猪淹死,一夜之间损失近10万元。

“是不是要继续养野猪”成了全家最沉重的话题。“这次盖个标准的猪圈吧。”徐琴对丈夫说,“不是咱们养殖技术出了问题,是需要个好的猪圈。”夫妻俩下定决心重新开始,贷款修建了全封闭式的标准化猪舍,安装了饮水管道,节约了夫妻俩的劳动时间。

为了保证野猪肉的品质,夫妻俩也一直坚持用自家地里种的玉米、苜蓿,混合从山上割的草给野猪配制食物。徐琴告诉记者:“自己地里种的根本就不够,每年还得买1万斤玉米,好在价格稳定不愁销路。”因为坚持不喂饲料,所以使得野猪的肉质高于肉猪,老顾客不仅经常打电话订购,还会介绍新顾客来。去年,大约出栏20多头野猪,收入了8万余元。

说到未来的发展,徐琴说:“现在我们的养殖效益越来越好,今后,还想能扩大规模,成立合作社,带动村民一起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