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池县创新“55454”模式发展现代农业助推脱贫攻坚
今年以来,华池县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 一号 文件精神,以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农村改革为主线,紧盯年内实现全县整体脱贫目标,坚持以脱贫攻坚为核心,通过 夯基础、兴产业,谋转型、促改革 ,精细谋划,周密部署,采取 55454 发展模式,全力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助力脱贫攻坚。
一、夯实五大基础,不断提升农业效能。物质装备滞后始终是我县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脱贫攻坚进程,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短腿。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采取整区域、整村组推进方式,着力破解 路、水、田、电、房 五大发展难题。一是道路建设。整合交通、 一事一议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核心村示范项目,大力实施村组道路通畅工程,新修通村(水泥)油路3条28.7公里,村组砂砾路112条510公里,硬化入户道路25.2公里,实现了111个行政村油(水泥)路全覆盖目标。二是水利建设。全力推进农村 五小 水利工程建设,新打小电井1920眼,新建 一场两窖 1270处,在乔川、五蛟、悦乐、怀安建成集中供水工程5处、抗旱应急水源工程4处,新增有效节水灌溉面积2970亩。既有效解决了一部分偏远山区群众人畜饮水安全问题,又解决了抗旱水源不足问题。三是标准化梯田建设。按照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围庄就近,便于耕作 的要求,整合县国土、水保、扶贫等部门项目资源,采取 统一规划设计,统一集中整理,统一机械耕作 的办法,完成城壕、五蛟、怀安、乔川、乔河等乡镇土地整理项目,新修标准化梯田4.16万亩。四是农网改造。加快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实施动力电通村改造工程4个,完成农网改造45.2公里,有效地解决了一些村组动力电不足问题。五是安全稳固住房。紧盯贫困群众脱贫攻坚 安全住房 这一刚性指标,大力推进农村危房(窑)改造及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全县完成危房改造521户,危窑改造577户1129孔,配套完成大门、院墙、院坪硬化 三位一体 建设383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乡镇集中安置点7处618户2700人,目前工程进展顺利。
二、开发五大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按照 全县草畜、苗林、全膜玉米,城郊瓜菜、山区小杂粮、中药材 发展思路,促进农民变牧民、变菜农、变林农、变药农。一是草畜产业。以打造 陇上良种畜禽保护区 为目标,大力推广 企业+合作社+农户 的养殖模式,建成养羊示范点20个,新增养羊示范户183户,规模养殖场10个,新发展养羊户1265户,新建羊棚1265座,全县羊只饲养量达到53.1万只。发放草籽102吨,种植优质牧草17.3万亩,建成千亩草点15个。二是苗林产业。按照 整流域、整区块推进 模式,全县完成苗林栽植18.5万亩,占任务15万亩的123.3%;建成万亩苗林示范点6个。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6万亩,苹果栽植3200亩,核桃栽植2000亩。三是特色产业。大力推进 地膜上山进沟 行动,实现川区、塬区、山地梯田、所有农户 四个全覆盖 ,完成全膜玉米种植面积50.87万亩,占任务50万亩的101.74%,建成了东部川区、西南部川区、西北部山区3个10万亩和南部残塬区1个5万亩规模化全膜玉米示范片带。完成瓜菜种植面积9.3万亩,其中设施瓜菜1.22万亩。完成大秋作物种植面积87.6万亩,种植小杂粮10.5万亩、洋芋10.2万亩、油料6.64万亩、中药材2万亩。四是红色旅游。围绕打造全国红色文化旅游体验区,深度挖掘南梁红色旅游资源和子午岭绿色资源优势,以南梁 壹号院 、林镇 红色大院 为示范引领,探索推广南梁景区 床位工程 建设模式,在红色旅游沿线乡镇新发展 床位工程 示范户9户。同时,依托 中国光彩事业庆阳行 帮扶甘肃省华池县刘坪村红色旅游产业公益建设项目,新发展农家乐8户。五是劳务产业。采取 因需培养、订单输送 的模式,共劳务输转3.76万人,实现劳务收入7.5亿元。
三、培育四大经营主体,构建新型经营体系。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积极培育农业多元经营主体。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56个,累计建成420个,其中市级以上示范社13个,入社农户6400户。二是适度规模经营。新建种养殖龙头企业2个,年产值千万元以上企业4个,带动就业0.23万人,完成北地雪小杂粮等企业改扩建3个;建成家庭农场3个,种养经营大户38户。三是农村电子商务。积极探索 电子商务+县域资源 的农村电商模式,全面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新建电子商务服务中心16个,实现了县、乡级全覆盖,建立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网点81个,占111个行政村总数的72.9%。新注册电子商务公司9家,挖掘可网销的农特产品、民俗文化产品共150多种,带动新开网店210多户,累计培训电商人才1740人次,全县网络销售农特产品和民俗文化产品380多万元,线下销售567万元,带动电商从业人员1000多人。四是新型农民培育。围绕培育一批 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 的现代新型农民,举办各类培训班197期,培训农民1.86万人(次),其中精准扶贫劳动力技能培训0.98万人(次)。
四、深化五项改革,持续释放发展活力。突出以地权、林权及金融、供销等改革为抓手,不断挖掘农村发展资源。一是土地确权。共完成发包方调查658个村小组,承包方调查26419户,地块权属调查111个村,实测承包地块300232块,实测承包面积115.37万亩,确认承包地块286541块109.1817万亩,签订合同2655份。二是土地流转。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托15个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111个村级流转服务点,全县新增土地流转面积2.37万亩,累计达到15.7万亩,占总承包耕地面积的15.2%。三是金融改革。全县111个行政村全部组建了农村产业发展资金合作社,对接兰州银行为5526户贫困户落实精准扶贫贷款2.76亿元。新增村级扶贫互助协会35个,实现所有行政村全覆盖;资金总规模达到4038.9万元,发放借款2218笔1555.2万元,受益农户达到2218户7763人,扶持农户发展增收项目3大类28项。四是林权改革。共确权到户林地面积129.67万亩,林权抵押面积10.99万亩,抵押贷款7300万元。完成林地流转面积9.34万亩,其中出租8.63万亩,入股0.71万亩。建立林业专业合作社18个,发展家庭林场、专业大户各2户。发展林下经济36.49万亩,林下经济经营户1.3万户,实现林地集约化经营产值2199.8万元。五是供销改革。按照 一企一网三社 建设要求,新建基层供销社、超市各1个,建成专业合作社、供销社系统电商终端入驻行政村各2个,再生资源回收站(点)3个,村级综合服务社5个。
五、主抓四项措施落实,统筹推进形成合力。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县委先后3次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就发展现代农业、推进脱贫攻坚进行专题研究,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深入一线指导工作落实,县直各相关部门靠实责任主体,倒排工期,压茬推进,有效推动了各项工作的落实。二是推行优质服务。县上对实施的农业农村重点项目,采取 分片包抓、蹲点指导 原则,将技术服务重心下沉至工作一线,并在人员、资金等资源配备上,优先向重点项目,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收到了较好成效。三是注重抓点示范。坚持 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围绕新南、悦紫、柔山等公路主干线,着力强化集群示范,主抓了以南梁镇、山庄乡尚湾村等 一镇三村 现代农业发展项目,城壕镇火连湾等11个精准扶贫核心示范村建设,紫坊畔刘坪等4个省、市级美丽乡村等30多个农业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建设。华池县光伏农业产业园一期工程建设初具规模,项目建成后,通过地面日光温室、上面光伏发电,将新能源现代农业和流通服务有机结合,将对解决 三农 问题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四是强化督促检查。采取 周汇报、月督查、季通报、半年总结 的方式,尤其是对脱贫攻坚、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综合改革等任务重、时间紧的中心工作,在扎实抓好农口系统、涉农部门相互衔接配合的同时,积极组织相关部门联合开展专项督查督办,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有效推动了各项工作落实。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