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體版
|
无障碍版
|
政务微信
关怀版
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华池史志>华池县史>详细内容

华池县史

归档时间:2025/3/17 17:38:17

马锡五与陇东人民的深厚感情

来源:县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发布时间:2019-05-15 16:24:00 浏览次数: 【字体:

 “巧儿我自幼儿许配赵家,我和柱儿不认识,我怎能嫁他。我的爹在区上已经把亲退,这一回我可要自己找婆家。”

每当听到这句唱词,我就不由得想起陇东人民称为“马青天”的马锡五同志,这个朴实得跟大山一样的人民的好公仆。

马锡五,这位与刘志丹同乡的革命前辈,他本是哥老会大爷,行侠仗义,劫富济贫,后来受到刘志丹革命思想影响,参加了革命,为革命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是军需、统战、司法等工作,他为之付出了心血。

在革命战争年代,军需工作是最难搞的,古语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见行军打仗中粮草是多么的重要,没有良好的群众关系,要想征集到粮草是难上加难,马锡五凭借自己平日与老百姓建立的良好关系,总是为部队及时凑足粮草,只要他一出现,老百姓便心甘情愿的拿出自家的粮食支援部队。就连肃反时,“左派”也考虑到他在群众中的威信,没有加害与他,肃反后,仍然让他担任陕甘边政府粮食部长,搞军需工作。

陕甘宁边区哥老会势力大,人员多,社会各个行业各个阶层都有哥老会成员,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做好哥老会工作至关重要。马锡五以他在广大人民群众和哥老会中的威望和影响,团结了马海旺、郑德明、马俊华、刘生元、张怀真、高得元、高得来等一大批哥老会成员,为边区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马锡五与陇东人民感情深厚,他在庆环分区、陇东行署当过专员。他平易近人,时常走村串户,和老百姓谈天说地,一起劳动,了解人民疾苦,掌握群众的思想动态,群众很信赖他,把他看作是自己的专员,看作是一位毫无官架子、地地道道的平民专员,陇东人民亲切的叫他“马专员”、“炕头专员”,他和农民一起挖窑、抓粪、割麦,还动员老百姓农闲时拾粪,并且亲自带头,解决了肥料不足的难题。

最让华池人民骄傲的是马锡五同志断的“巧儿婚案”,这让边区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家喻户晓。1943年农历4月的一天,马锡五和爱人正准备吃早饭,见一个面容清秀、身材苗条,扎着一条长辫子的姑娘,神情迟疑的来到门前,两口子赶快招呼姑娘坐下,让姑娘吃饭。吃完饭,马锡五亲切温和的仔细询问姑娘,原来姑娘是华池县城壕张邦塬村人,叫封捧儿,自幼与上堡子张湾村张柏相爱,父亲封彦贵为了彩礼,几次将捧儿出卖,张柏为了娶到捧儿,组织人抢亲,华池县司法处判处抢亲队伍服刑或劳役,废除了捧儿和张柏的婚姻。两厢情愿的婚姻被民主政府废除,捧儿不能接受,当时陕甘宁边区提倡婚姻自由,于是捧儿大着胆子告到了专员马锡五跟前。受理此案后,马锡五亲自到悦乐区调查,听取了知情人的看法,征求了捧儿和张柏的意见,对案子了如指掌后,择日在悦乐区第三乡召开群众大会,公开审理封捧儿婚姻纠纷案。庄稼汉看马专员没有官架子,就毫无顾忌,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审判会场变成了学习和讨论新婚姻法的会场,在充分征求群众和捧儿、张柏的意见之后,马锡五见大家说的差不多了,宣判捧儿、张柏婚姻自主有效,合理的判决赢得了雷鸣般的掌声。这个抢婚案的审理,被誉为20世纪八大名案之一,影响了华池县悦乐区三乡内婚姻新风的形成,给华池、陇东的司法工作带来了一个崭新的局面。陕北说书匠韩起祥编唱《刘巧团圆》、中国评剧院改编评剧《刘巧儿》,后拍成电影搬上荧幕,刘巧儿故事迅速传遍大江南北。这种就地审判、不拘形式、联系群众、解决问题的“马锡五审判方式”很快形成,到1944年在陕甘宁边区和解放区推行,为抗日根据地的司法工作树立了一面旗帜。

马锡五与陇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1961年8月,他回西北调查,再一次来到陇东大地,不幸身染重病,咳嗽吐血,于1962年4月10日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