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顺城的修筑及其历史作用
北宋名臣范仲淹知庆州兼管勾环庆路都部署司事时,为了实施其“持久主守”“大为城寨,以据其地”的戍边御夏战略,于仁宗庆历二年(1042)三月,在庆州东北马铺寨修筑了一座“于金于汤,保之万年”的战略军城—大顺城,之后又收复、复筑了大顺城的属寨后桥堡(夏人时称礓砟寨,后神宗诏其以安疆为名)。此二城寨“东固鄜延,西卫环庆”,在历史上曾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几年,同仁们根据《武经总要》、《长编》(卷四七四)中有关两城寨地理位置的记述,已基本考清:大顺城故址在今华池县山庄乡二将城;安疆寨故址在今紫坊乡城子山。本文试对大顺城的修筑及其历史背景、历史作用,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
唐末,党项羌拓跋氏夏州政权就已“自树王旗”。五代时期各国欲剪除不能,北宋初期欲吞并亦不可。太宗太平兴国六年(982)大规模伐夏之后,更激起了夏王李继迁的反抗,于是拉开了宋、夏长达百年战争的序幕。起初继迁抗顺兼有,力求自保;至其子德明抗御兼并,时而攻掠,时而和顺;其孙赵元昊继位后雄心勃勃,虎视眈眈,谋图“创建王朝,开疆拓土”。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十二月,赵元昊称帝建立西夏政权。由于北宋政治腐败,武备不修,经济凋敝,民力困乏,元昊乘机率重兵于康定元年(1040)正月在三川口(今延安市西)大败宋军,刘平、石元孙7千人马全军覆没。元昊在胜利中气骄意盈,曾狂言“朕欲亲临渭水,直据长安”。他又集兵围攻延州七日,多亏天降大雪加之夏兵疲惫不堪才撤军。宋军三川口惨败后,朝野震惊,宋仁宗立即下诏将鄜延、环庆路沿边经略安抚使兼延州知州范雍撤职,对西边军事防务作了紧急调整。五月,仁宗以户部尚书夏竦为陕西都部署兼经略安抚使韩琦、范仲淹为副使,共同措置西北边防。八月,在西夏大兵压境之时,范仲淹临危请命主动兼知延州。他与鄜延钤辖张亢、都监王达及葛怀敏、周美等很快用兵驱逐了金明、塞门等城寨的夏军,并分兵选将,修固城堡,经艰苦整治,军威大振。夏人互诫:“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甲兵”①。自此巩固了防务,解除了夏军对延州的威胁,“可谓断其右臂矣”!元昊见延州无利可图,相应改变了攻宋的方略。
九月夏军进攻三川寨(今固原县彭堡乡西南),镇戎军西路都巡检扬保吉战死,将士死伤5千余人。元昊又攻附近的定川堡,集兵攻围镇戎军。这时,范仲淹和韩琦计议派环庆副总管任福等率7000兵马,夜破白豹城。仲淹又遣殿直狄青、侍禁黄世宁攻破西界芦子坪,元昊只得从镇戎军撤军救援。庆历元年(1041)二月,元昊亲率10万大军于好水川(今宁夏隆德县好水乡)又大败宋军。任福、武英等很多将校皆战死,士卒死伤近万人,几乎全军覆没。消息传来,关右震动,宋仁宗为之旰食。夏竦被撤职,韩琦自劾改知秦州,范仲淹也因私答元昊书被贬知耀州。
(二)
三川口、三川寨、好水川三大战役后,惨痛的教训使“天子由是益信公智谋过人甚远”。仁宗庆历元年(1041)五月,在环庆百废待兴,军心动荡之时,范仲淹又临危受命知庆州兼管环庆路军事。环庆为北宋西北边疆中路前沿重地,范公自觉任重,立即全面实施“持久主守”战略。
他经过悉心巡视考察了解到:景祐元年(1034)年元昊攻占庆州白豹、后桥、金汤一带,并复“筑白豹城及后桥堡”②。自此,后桥一带(今陕西省吴起县白豹乡,志丹县金汤、金鼎,甘肃省华池县紫坊、山庄等乡镇)均陷入蕃部。夏军还常侵扰怀安、柔远、业乐(今悦乐上堡子)、华池等城寨,甚至兵临庆州城下。庆州东北门户已被元昊打开。范公为了扼制元昊谋图由洛河大道、秦直道南犯的野心,收回失地,巩固边防,经实地调查后,果断决定首先在庆州东北直道旁的战略要地马铺寨修筑军城。庆历二年(1042)春,大顺城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修筑的。此后,范公进驻城寨,重兵防守,很快巩固了宋御夏的中路防线。这年九月元昊攻镇戎军,大败宋军于定川寨(今宁夏固原县中和乡),大将葛怀敏阵亡,死伤将士9400多人,战马600余匹。战时,仲淹曾率环庆汉羌军6千人驰援,迫使夏军迅速撤回。充分显示出环庆军民强大的战斗力。十一月朝廷恢复陕西四路都部署经略安抚沿边招讨使,提升范仲淹为主帅,与韩琦共同开府泾州。泾原一路当泾河大川道,最易受敌骑冲击,将帅府设在泾州,范韩“以身当前线要冲”,这种高风亮节是难能可贵的。
范公由延州到庆州,又由庆州到泾州,由局部到全局很快扭转了宋对夏自卫战争全线的被动局面。这时,范、韩已统一了认识,全面实施了范仲淹“持久主守”的战略思想,使整个西北边防得到了巩固。范、韩名重一时,边民赞曰:“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在范、韩“文攻武卫”的感召和重兵的威慑下,元昊不得不于庆历四年(1044)五月,向宋求和称臣。
(三)
范仲淹知庆州后,以远大的战略思想,向仁宗皇帝上疏“攻守二策”。其明确言道:“攻宜筑近边城取其近,而兵势不危;守宜开屯田用士兵图其久,而民不匮”。对冲要之处要“大为城寨,以据其地”。
庆历二年(1042)年三月中旬,范仲淹上请仁宗皇帝诏批后,首先密派其子纯佑和番将赵明出敌不意占据马铺寨,他亲率大军秘密运送筑城工具跟随其后。“众将莫知所向,行之柔远(今华池县城),始号令之”。至马铺寨万名军民将士“索木箕土,编绳奋杵”,“旬日而城成,即大顺城是也”③。贼觉,以骑三万来战。宋军“依城而阵,以坚以格”,挥兵血战。“贼之逼城,死伤无数”只得撤退。当范公将筑城图纸和大顺城第一次保卫战的捷报送到京城汴梁后,轰动朝纲。仁宗皇帝扶案称赞范公胆识超群,睿智卓绝,并亲赐城号曰:“大顺”,后桥川遂改曰大顺川。宋代思想家殿中丞张载以百句四言韵文《庆州大顺城记》刊碑勒石记功。他高度评价赞颂大顺城“深矣如泉,岿然如山”,这是对雄伟险峻、固若金汤的大顺城的真实写照和绝美喟叹!大顺城筑成后,范公又于当年五月派王仲宝率精锐之师夺回后桥、白豹和金汤城。
大顺城坐落在子午岭的老爷岭段东侧山梁上,古为直道旁的马铺寨。此城当直道南北要冲,北“当后桥川口”(即今刘坪川口),东临古乌鸡川(今二将川),西依子午岭,南临庙拐沟。四周群峦叠嶂,林木葱茏,地势雄伟险要。东距荔园堡25公里,西距柔远寨22.5公里,北距安疆寨20公里。四城寨左右联属,南北照应,互为掎角之势,构成一奇妙、坚强的防御体系。大顺城居中,可知其特具重要的战略位置。《宋史·范仲淹传》有记:“大顺即成,而白豹、金汤皆不敢犯,环庆自此寇益少”④。有史实可知,此后环庆一带边患,战事消弭长达20余年。在北宋治平三年(1066)后,尽管金戈铁马,刀枪弓弩的宋夏战争又纷至沓来,然大顺城始终“岿焉如山”,从未失守过,真不愧为宋夏边境固若金汤的屏障和坚强堡垒。大顺城筑成后,范公又于当年五月派王仲宝率精锐之师夺回后桥、白豹和金汤城。
(四)
北宋思想家张载在《庆州大顺城记》中对大顺城褒扬到:“百万雄师,莫可以前”“于金于汤,保之万年”。这既是对范公戍边御夏功绩的绝妙写照,也是对大顺城历史作用的高度评价。归纳起来,其主要历史作用有如下几个方面:
1、扼住了西夏攻宋的咽喉要冲,解除了夏军对庆、鄜二州的威胁。在环庆路,夏军南犯之路有三:一是环州西川道;二是怀安东川道;三为子午岭秦直道和华池古川道(今二将川)。前二道城寨密布,雄关当道,森严壁垒,夏人不易进犯。而后一道上关城甚少,只要侵占直道旁的后桥、马铺二寨,即可东下鄜州,西犯庆州,虎视关陕。景祐元年(1034)元昊侵占了后桥、马铺等寨后,庆州及华池便无宁日。范公修筑大顺城后,变夏人犯宋之桥头堡为大宋屯兵戍边的军城,进而收复白豹、金汤等城寨,从此,扼守冲要,解除了威胁,遏制并彻底打破了夏军由此路的南犯美梦。
2、打通了庆、延东西通道,便于环庆、鄜延二路的战守策应,合力御夏。北宋乾兴元年(1022)“后桥属羌,数叛扰边”⑤,夏王德明就乘机南侵,后到元昊又进而犯宋,至仁宗庆历初(1041),西夏已侵宋境一百多里,夏兵甚至深入到华池的平戎一代侵扰。隔断了庆、延二州联络,驰援的通道。大顺城修筑后不久,宋即收复了后桥,白豹、金汤城,使庆州宋军与延州保安军(今志丹县)宋军联属御夏成功。至此,打通了东西通道,增强了环庆、鄜延二路相互策应合力御夏的战斗力。
3、建立起了以大顺城为中心的防御体系,巩固了庆州东北的边防。大顺成城之后,范公以它为中心先后又渐复进筑或重修后桥,白豹、金汤、凤川、业乐、柔远、东谷、怀安、五蛟等城、堡、寨、筑烽墩44座。建立起南北东西,纵横联属的坚强防御体系。边民赞曰:“边上自有龙图公为长城,吾属何忧”。
4、扭转了宋与西夏战争的被动局面,且渐使边患暂为消弭。从1040年起元昊发动了三次大败宋军的战争:“刘平败于延州,任福败于镇戎,葛怀敏败于渭州,贼声益振”【《宋会要辑稿》(卷一七五)(兵8)】。1042年三月大顺筑城后,范公挥兵血战击败元昊三万来骑的侵扰,大灭了夏兵的威风和气焰,不仅使“环庆自此寇益少”,更重要的是扭转了宋对夏战争的被动局面。是年11月范公任主帅后调兵遣将,精密策划,运筹帷幄,在沿边地带布兵21.5万,在宋军强大阵势的威慑下,元昊只得于庆历四年(1044)五月与宋言和并称臣,此后西北边民20多年未受兵燹之苦。
5、在北宋后期的宋、夏战争中,大顺城发挥了坚强的中流砥柱作用。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九月西夏毅宗谅祚亲率数万精兵犯庆州,“围攻大顺三日”,“不可破”⑥。经考,治平、熙宁年间(1064—1077),西夏侵宋激战八九次的主战场都在大顺城,然其“岿焉如山”,从未失守,充分发挥了重要的中流砥柱作用。
6、保障和促进了庆、环二州农业生产、经济和文化等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范仲淹知庆州修大顺城后,边民“相踵归业”安居,“人乐其耕,公牧其利”“卒如平时之乐”。范公实行军屯,“厚重农桑”、大调“豳风”,逐步实现了强兵富民的战略目标。正如范公《劝农诗》中所写的,北地出现了“烹葵剥枣古年丰”的美好景象。
另外在和平安宁时期,北宋怀安、金汤和市正常开放,这对宋、夏边民茶、马、铁、盐互市交流提供了很大方便和实惠,这里成了汉、羌民众接触、交流、大融合的“乐土”。另外汉文典籍,宗教文化在西夏境内也得到了广泛传播。
总之,从史志典籍所记史实看,范仲淹修筑的大顺城对巩固国防,促进宋、夏、金经济、文化及生产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历史作用,应当铭记于华夏史册。
【注释】
①《庆阳大事纪年》(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273页。
②《西夏战史》(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38页。
③、④《宋史·范仲淹传》(卷三一四),10267~10276页。
⑤《宋史·真宗本纪》(卷八)167页。
⑥《中国历史大事编年》(卷三)290页。
附:《庆州大顺城记》①
庆历二年(1042)某月某日,经略元帅范公仲淹,镇役总若干,建城于柔远寨东北(误,应为东)四十里故大顺川,越某月某日城成,汴人张载②谨次其事为之文,以纪其功。
词曰:
兵久不用,文张武纵。天警我宋,羌蠢而动。
恃地之疆,谓兵之众。傲侮中原,如抚而弄。
天子曰:“嘻,是不可舍。养奸纵残,何以令下?”
讲谟于朝,讲兵于野。鍖刑斧诛,选付能者。
皇皇范侯,开府于庆。 北方之师,坐立以听。
公曰:“彼羌,地武兵劲。我士未练,宜勿与竞。
当避其强,徐以计胜。吾视塞口,有田其中。
贼骑未近,卯横午纵。余与连壁,以御其冲;
保兵储粮,以俟其穷。将吏曹掾,军师走卒。
交口同辞,乐赞公命。月良日吉,将奋其旅。
出卒于营,出器于府。出币于帑,出粮于庾。
公曰:“戒哉,无败我举!汝砺汝戈,汝凿汝斧。
汝干汝诛,汝勤汝与。” 既戒既严,遂及城所。
索木箕土,编绳奋杵。胡虏之来,百千其伍。
自朝及辰,众积我倍。公曰:“无哗,是亦何害。
彼奸我乘,及我未备。势虽不敌,吾有以恃。”
爰募强弩,其众累百。依城而阵,以坚以格。
戒曰:“谨之,无斗以力。去则勿追,往终我役”。
贼之逼城,伤死无数。谟不我加,因溃而去。
公曰:“可矣,我功汝全。无怠无遽,城之惟坚”。
劳不累日,池埤以完。深矣如泉。岿然如山;
百万雄师,莫可以前。公曰:“济矣,吾议其旋”。
择士以守,择民而迁。书劳赏才,以饫以筵。
图列而上,荐闻于天。天子曰:“嗟!我嘉汝贤”。
赐号大顺,因名其川。于金于汤,保之万年。
(录自明嘉靖《庆阳府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396~397页。)
〔注释〕
①宋仁宗庆历元(1041)三月,北宋名臣范仲淹知庆州时,为了有效地防御夏兵入侵,率将士、民工在柔远城东秦直道旁的战略要地马铺寨,仅用旬日新筑起军城一座。赵元昊知,速领3万夏兵侵扰,范公率军民同心协力,挥兵血战,击退夏军,大获全胜。至此,扭转了宋西北御夏连吃定川寨、镇川堡、三川口三大败仗的被动局面。捷报送到朝廷,仁宗皇帝阅后大悦,扶案命笔赐城号曰“大顺”。殿中丞张载听到此消息后,以崇敬之情写此百言韵文相贺。范仲淹接此文后,即命人勒碑竖石于大顺城(今山庄乡二将城)中门之侧,憾被后世战乱兵燹废毁。
②张载(1020—1077),字子厚,宋长安横渠镇(今陕西眉县之镇)人,世称“横渠先生”。宋代思想家、哲学家。他幼年喜学兵法,曾写出研究军事的文章,向范仲淹求教。范爱他的才华,劝其“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让他攻读《中庸》。张载苦读中进士,官至崇政殿说书。其对儒学研究很有成就,成为北宋著名的理学创始人之一。他批判佛、道两家关于“空”、“无”的观点。在认识论上提出“有物才有感”。在教育思想上强调“学以变化气质”。其思想对宋明理学影响很大,主要著作有《正蒙》、《经学理窟》、《易说》等。这篇四言韵文言简意赅,朴实含蓄、自然流畅,通俗易懂,读之令人荡气回肠,高度的赞颂了范仲淹的历史功绩,堪称古今佳作。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