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梁独特景观——堡子和窨子
当你踏入南梁境内的小塬畔或钻进荒漠冥寂的小川道和沟渠,就会发现山沟崖面有奇特的、黑洞洞的土洞穴和窨子以及处处竖立的红土箭和土堡子。驻足观赏,别具风趣;细加品味,其乐无穷。不同的是,土箭和洞穴为天然雕饰,窨子和土堡是人工杰作。
堡子,即在山地或平原上修筑的墙圈,也叫土围子,亦有石砌的石围子,其多为土筑,如:王咀子乡井子塬堡,上里塬乡上林堡、鸭口堡,五蛟镇李良子堡、魏家堡等;少数也有土筑石砌、石凿的,如元城镇的刘堡子和洛河川的金鼎寨等。堡子的功用一般是在战乱年间供民众居住,其目的是躲避土匪、流寇的侵扰和抢劫,使民众有一个较为安稳的生存环境和居所。有的堡子,又称“寨子”,不同之处是其驻有军队,故堡子有“民堡”和“军寨”之别。
堡子和城池的区别依据大小而定,古语云:“三里之城,五里之郭”。可见周长在3里之上者称“城”,以下者叫“堡”。华池民间修筑堡子一般选择在一面靠山,三面临深沟悬崖的沟咀上,这样利于防卫。靠山处开挖壕沟,断山为堡。在壕沟靠堡子一面可筑一段堡墙,在墙上开土洞堡门。靠沟的三面可削崖为墙。堡内平坦的条涧可建造房屋,条涧上可挖窑洞居住。地势低处可打水井,供堡民用水。规模大一些的民堡由民众联合修筑,共同使用;小些的多为大户人家的族堡。
窨子,即悬崖峭壁上挖的窑洞。一般分为两类,一为石窨子,又叫“石窟”,一般开凿在石崖上,大小不一,外方内圆。窟内住人避祸的叫窨子,窟内雕凿石佛、观音、菩萨像的叫石窟或石窟寺。二为土窨子,一般修筑在黄土或红土崖上,大小不一。
窨子内实为开凿或挖修的石、土窑洞。规模大一些的内有拐窑,可住几户人家。为保证安全,窨子口修建在距离地面10米左右,多修在偏僻的山沟里,川道里也有,但是较少。窨子门口外一般修有台阶,可登攀,然很险峻,人员可由山后暗道进出,暗道出口设置也极为隐秘,小型窨子一般无暗道出口。
《保安县志》载:“明成化年间(1465—1488),知县余子俊,曾率民众凿窨子4860余处,以避兵祸……”。民国《庆阳县志》128页记“柔远城东山之阳,有石洞,深数十丈”。五蛟镇吴塬村幸家沟一红胶泥土质崖面上有六、七个洞口,可知有些窨子的设施、规模是相当壮观的,也有群聚的形式。
民间有这样的传说:“上堡子保命子,上窨子过日子”;又说“上堡子倒肚子,上窨子送命子”。显然,前者说的是堡子,窨子在冷兵器时代,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后者是说,到了新兵器时代,钢枪、大炮轻而易举地攻破堡子、窨子,在陕甘边地区近代历史上曾发生过许多次惨案。逐渐堡子、窨子失去了利用的价值,但也体现出我们先祖顽强的毅力和生命力,以及勤奋劳作精神和恢弘的气度令人钦慕。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