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體版
|
无障碍版
|
政务微信
关怀版
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华池史志>华池县史>详细内容

华池县史

归档时间:2025/3/17 17:38:17

【地情资料】 南梁红日高照 光辉永耀千秋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5-08 16:49:00 浏览次数: 【字体:

—— 陕甘边苏区历史文化概述

陕甘边苏区位于祖国大西北陕甘宁金三角交界之处。斯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古为羲轩桑梓和周人创业之地,自古“畜牧为天下饶”。秦汉曾于这里置归德、直路、五街、略畔诸县(道)。西魏初(540年)始置蔚州及华池、洛源、襄乐等县,可谓“百户之邑,便立州名,三户之民,空张郡目”之境况。

华池旧治在今林镇乡东华池河东库多汗故城,河西故城唐代曾置林州总管府,为隋、唐、宋之华池县城。陕甘边苏区原华池水(今葫芦河)、洛河中上游流域,即今子午岭西麓的广大地域。东有洛水两岸,西邻环庆萧关,南起鄜耀,北达三边。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化灿烂,绚丽多彩,林木葳蕤,生态良好,物华天宝,钟灵毓秀,乃为黄土大塬上五千年文明之一方绿洲。

山河壮丽的美好家园

陕甘边高原境内,海拔1110米~1781.6米,总面积约4700多平方公里,人口约270万有余。其地“千障里”巍巍重山和茫茫高原,襟带二将、洛河、周河、柔远、城壕、元城、白马、马栏、九龙、葫芦河等水;子午岭层峦余脉,纵贯分水梁、老爷岭、郝家岭、天子梁、野雀岭、中山梁、黑山岭七山和盘克、九会山、五顷、渭北诸山塬。全境山、川、塬、沟不可胜数,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地势向东南倾斜,诸水向东南奔汇。山川交错,河溪密垂,关岘叠出,自成天险。古代林木葱茏,山青水秀。战乱时为“塞下秋来风景异”的边陲重地;和平年代则是“农牧为天下饶”、豳风浓郁的富庶之乡。一些山林寂静之地,时而即成僧侣建寺传教修身的好去处。

清末、民国时期,因战乱和官府的压榨和劣绅、地主的盘剥,广大人民群众处身于水深火热之中。二十世纪30年代初,共产党人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领导贫苦人民闹革命,改天换地后,民众才渐走上了自由、民主、公正、富裕、文明、幸福的光明大道。如今,旧貌换新颜。中部绿荫蔽野,草木丰盛,为林牧区,林镇、东华池、太白、直罗一带滩涂宽阔,稻香鱼壮,为遐尔闻名的陇上“小江南”;东、西部山环水绕,有广袤无际的农牧山塬,有元城、柔远、旦八、城壕、太白、直罗各地是载誉陕甘边的米粮川。

历史悠久的文明古邑

南梁,境北有战国秦长城东西横亘,中部子午山脊秦直道南北逶迤纵贯。由于地域辽阔,林木茂郁,资源丰富,天险自固,进退弗艰,历代被统治者所关注:三皇五帝曾在斯地留下足迹;夏太康政衰,周祖不窋失官,“奔戎狄之间”来到庆阳华池及南梁一带,教民稼穑,树艺百谷,开创了华夏农耕文化之先河。至今太白葫芦河、乔河太古塬,城壕镇天子坳周祖牧马处等古迹犹存。春秋战国时期洛河以东属晋,以西为义渠戎国领土。秦汉洛河以东属上郡高奴县,洛河以西属北地归德、五街县、略畔道、阳周、泥阳等县。两汉、三国是“北控羌胡,南辖关陕”的战略要地。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实乃双千年文明古县。西魏,始置华池县,史载县以“华池水为名”,别具风雅。华池库多汗故县城西南二里太白台古城唐代曾置林州。这里群峰叠翠,三川相汇,东、西、南三城依山虎踞,成掎角之势,为古代边地重镇和要塞。隋、唐、五代、以至北宋,境内民族大融合。斯地今志丹地属延州金明县、因城县,另有华池、合水等县。唐代今华池县境西部曾置怀安县,唐末废。宋置保安军不领县,又置华池县。熙宁四年(1071)华池废县成镇,县地后分属安化、合水(置合水老城镇)二县和华池寨。金代有保安、合水县。明、清本地分属保安、安化、合水等县。

1934年11月,陕甘边南梁苏维埃政府,复置了废之850多年的华池县。在南梁中心苏区先后还创立了赤安、合水、庆北、安塞、定边、靖边、鄜甘、鄜西等22县。到1935年9月陕甘苏区统一,成为“两点一存”的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的特殊贡献。从此,南梁地区有了新天地,悠久光荣的历史,使她饱含着丰富厚重的传统和红色的历史文化底蕴。

英才辈出的灵秀绿洲

高天厚土,钟灵毓秀。俊采星驰,藏龙卧虎。陕甘边这方独特的黄土地,历代孕育出许多杰出的人物,各代一些名臣武将也曾在这里建功立业。黄帝曾居于正宁五顷塬的“轩辕之丘”。战国七雄秦昭王曾“筑长城以拒胡”。魏国大将吴起曾攻占秦国上郡,今陕北吴起县、镇即以此得名。秦太子扶苏和大将蒙恬率兵30万于子午岭上修筑过秦直道。秦始皇、汉武帝巡边曾经驻足此地,御驾北去。汉末马腾、马超父子屯兵华池、甘泉一带起兵。唐高祖、太宗、肃宗也曾驻足正宁、庆阳。华池人五代三朝重臣王饶,官居侍中(宰相衔),名标史册。其三女为大宋太祖开国孝明王皇后。宋代华池县令穆衍巧断“割牛舌案”,陕甘宁边区时期陇东分区马锡五专员巧断“刘巧儿”抢婚案,成为我国古今典范案例。北宋名臣范仲淹西北御夏,在境内修筑大顺城,命笔《渔家傲》,成为千古绝唱。宋代华池人孟显是驰名全国的大画家,史称“关中小孟”、“今吴生”。明正统进士怀安人倪让精通六书,曾任太常寺少卿且提督四驿馆。其有《全椒碑石记》等名著留存于世。悦乐人李祯是明代的名臣廉吏,代理过兵部尚书。明代正宁永和镇于家庄赵邦清为清正廉洁名臣。清初元城人赵良栋曾任大同、潼关总兵,云贵总督,被康熙帝誉为“天下总兵第一”。清康熙间正宁永和范锡篆曾为太子(后嘉庆皇帝)专师。清末名将董福祥屯兵华池,怀安人秦宗恩、张华隨其远征新疆,守卫京师,屡获战功,官至总镇,授三品花翎顶戴。南梁人历来质朴、勤劳、忠勇,世代前赴后继,传承文明。二十世纪30年代,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初创时期,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高岗、杨森、王泰吉、张秀山等及李培福、李生华、刘懋功许多革命家也于此地涌现出来。现代伟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彭德怀、叶剑英等中央领导人都曾在南梁苏区留下光辉的足迹。后又涌现出边区劳动英雄张振财、李湖、高隆清等,全国民兵英雄张志洪,反封建礼教的妇女典范“刘巧儿”(即封芝琴)等。新中国成立后涌现出的现代青年科学家卢柯、赵忠明、阎秀天、宋尚友、赵振业等,使南梁无不增光添彩。这许多出类拔萃的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为南梁老区创造出了丰厚夺目的历史文化。

文化灿烂的北地明珠

陕甘边杰出的精英和智慧、勤劳的人民,不仅为本土造就了悠久的历史,自然也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1920年6—8月,法国博物学家桑志华在境内幸家沟和洞洞沟,挖掘出的1块石核和2件石片,是全世界公认的中国最早发现的旧石器,这充分证实我们的远祖早在一、二十万年前就在斯地繁衍生息,创造着人类的远古文明。全境各地遍布的新旧石器遗址及黄帝山、太古塬、华氏山、太阳山、玄圣山、天子坳等古地和其地名的存在,充分说明此地为华夏上古文明、商周文明的发源地。战国秦长城、秦直道上的城障、烽燧,以及林立于各地的大顺、华池、柔远、怀安、业乐、安疆、五蛟、铁边、白豹、金汤、德靖、直罗等20多座古城和军王、马蹬、德胜、闹讹等80多个较大的堡寨,古迹仍在,古风犹存。汉晋之后及唐、宋、金、元代佛、儒、道三教文化竞相发展,寺塔、石窟、造像遍布全境。西魏后以至金元、明清,南梁附近的宝宁寺和双塔寺、香山寺乃为洛水中上游、子午岭南北三教圣地和宗教活动中心。举世瞩目、遐迩闻名的双石佛造像塔,雕刻精湛,巧夺天工。南梁古代宝宁寺砖塔,白马、脚扎川、南梁、直罗、湘东、太白等20多座砖、石佛塔,以及彭家寺、八卦寺、洞山寺、青龙寺等30多个砖、石墓塔,虽经千百年风雨侵蚀,天灾人祸的毁坏,仍具昔日风采。境内原有的保全寺、莲花寺、石坬庄、柔远、怀安等40多个石窟以及幸存的210多个寺庙宫观遗址和幸存的120多个古碑碣、经幢及数千件其它金石器物,文笔隽秀,雕工天成,引人入胜,皆令人为之惊叹不已。

现代,南梁革命纪念馆、吴起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照金、马栏革命纪念馆和志丹陵,巍巍的丰碑,栩栩如生的雕塑,还有42烈士纪念碑,七七O团、抗大七分校纪念碑,华池、合水、志丹、吴起等县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南梁、吴起、志丹革命纪念广场等红色文化雕像等金石文物胜迹,相映生辉,是陕甘边地区进行爱国主义和光荣革命传统教育的理想场所和基地,又成为陕甘边及南梁地区历史文明和文化灿烂的新佐证。

三教融合的宗教圣地

登铁角雄关可见秦汉明月,叩玄圣钟磬又闻唐宋佛号。陕甘边北部地区,古代多为祖国大西北边锤之地。时而刀光剑影,战火纷飞,时而边地安定,豳风远播。但总的来说,华夏多种民族,趋于大融合、大团结之势。宗教活动特别是唐宋以来儒、释、道三教活动,是南梁古地民族团结的粘合剂,起着相当重要的纽带作用。由此,促使这里变为三教融合的宗教圣地。另外,唐宋之后斯地原始次生林复兴,二将川和洛河川州县政治、文化中心(如归德、金汤、敷政、华池等)渐西向庆城、合水,东向延安、志丹转移,这里金、元、明、清再未置郡县,于是深山老林,山清水秀,即变成了宗教活动圣地。

这里,幸存的唐宋以至明清,众多的高规格的宗教建筑,即为本地是宗教圣地的佐证。经初步调查,南梁附近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前后凿修有张家沟门石窟、保全寺石窟,葫芦河千佛砭、柔远石窟,唐宋之后凿修的有莲花寺、安定寺、李家庄、金山寺、佛寺砭等石窟。在洛河川有旦八石坬庄石窟以及金鼎、城台、大佛寺、卧龙寺、白沙川、下寺湾香林寺、马超洞等石窟,在葫芦河川有直罗镇南川石泓寺、大佛寺、王母洞石佛堂等石窟,大小共计83个。南梁附近较大型的寺庙宫观各地遍布,佛塔处处林立,这与它地截然不同。这里有东华池宝宁寺、宝峰院、观音院以及林镇广慈寺,南梁白塔寺,太白清凉寺、莲花寺,洛河川的龙泉寺、千佛寺,高凤山天帝行宫,柔远山三皇庙、圣母宫等,多达148座。另外还建有东华池砖塔、双石佛造像塔、万佛塔,合水连家砭石佛塔,志丹县九塔湾砖塔,龙泉寺舍利塔,富县、旬邑、湘乐、直罗等佛塔56座。华池县古城内宝宁寺砖塔[宋代元符元年(1098)建],高34.40米为陇原之最,豹子川双石佛塔,全国罕见,且为敕建。还有平定川口的莲花寺,这三处寺院规模宏大,三足鼎立。莲花寺1号龛内雕凿着儒、释、道三圣像。这一切现象足以说明,这里是唐宋以来即为斯地三教之圣地和活动中心。

孕育革命的红色热土

早在二十世纪20年代后期,就有共产党人刘志丹、谢子长、王孝锡等人在陕甘边和陇东一带点燃革命的星星之火。

1930年10月,陕甘人民群众的领袖、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志丹创建南梁游击队,在合水“太白镇收枪”,向国民党反动势力打响了陕甘边武装革命斗争的第一枪。这之后,革命斗争风起云涌,在陕甘高原上方兴未艾地发展起来。1931年1月在合水固城川麻峪村正式成立南梁游击队,1932年2月12 日,打出红旗正式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1932年12月24日在宜君县转角镇,又正式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42师第2团。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实践,终于排除极“左”思想路线的干扰于1934年2月在南梁成立了陕甘边革命委员会。1934年11月7日正式创立了以南梁为中心、以桥山为依托的祖国大西北第一个人民民主政权—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习仲勋任主席,刘志丹任军委主席。

1935年2月5日,经过刘志丹、谢子长、黄翰(即张子华)等人的努力,陕甘苏区实现了统一领导,惠子俊任特委书记,刘志丹任军委主席,陕甘军民在刘志丹、习仲勋、高岗、马明方、杨森、贺晋年等人正确领导下,前赴后继,不怕牺牲,英勇奋斗,浴血奋战,于9月份终于打下了陕甘一片红的新天地,实现了陕甘苏区的真正统一。自此,革命英烈用生命和鲜血染红了这块红色热土,使其成为中共中央、中央红军和各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成为三大主力红军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和全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总后方。这个“两点一存”的根据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她“孕育了中国革命”,为中国革命做出了特殊的重大贡献。

千年风雨砺洗,百代古迹文物蕴积。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南梁境内形成的古迹、古建和名胜,闪耀着南梁人民勤劳智慧和睿智的思想光辉。此地现有:中国旧石器出土之最;太古塬羲轩桑梓华夏文明之最;中国双石佛塔造像之最;范仲淹于西北边陲大顺城树丰碑之最;全省寺塔、石窟最多之最;祖国大西北红色文化蕴积之最等。陕甘边区以及南梁古今文化能有如此独特的风韵是罕见的,实属难能可贵之极。

如今,原陕甘边苏区的华池、志丹、吴起、合水、安塞、定边、靖边、甘泉、宁县、正宁等老区县人民正在意气风发、勇往直前,遵照党的十九大为全国人民擘画出富民强国、民族复兴和实现小康美梦的蓝图,乘此强劲东风,奋力走向更为光辉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