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體版
|
无障碍版
|
政务微信
关怀版
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华池史志>华池县史>详细内容

华池县史

归档时间:2025/3/17 17:38:17

【地情资料】 话说华池的十个全国之最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5-08 16:53:00 浏览次数: 【字体:

我们揭开华池壮美的画卷,走进历史的长河,惊喜地发现华池确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斯地不仅有中国最早出土的旧石器,战国秦长城、秦直道、大顺城、双石佛造像塔闻名于世,还有王昭君、王皇后、范仲淹、倪让、李祯等英名彪炳史册。后来者又有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群众领袖以及李培福、李生华、马锡五、“刘巧儿”等精英和南梁政府、抗大七分校等革命遗址载入中国革命史册。从此,华池更加绚烂夺目,雄伟壮丽。本文要谈的事是这里竟然蕴藏并造就出十个“全国之最”。

一、中国旧石器出土最早的地方。1920年夏天,法国生物学家桑志华在今华池县幸家沟龙骨场和赵家岔洞洞沟口发掘出一件石核和两件石英岩石片,是中国出土最早的旧石器。这三件旧石器的出土,打破了外国一些权威专家认为中国北方黄土地区没有旧石器时代文化遗迹的错误论断,这个重大历史事件对我国古人类文化研究产生了重大推动作用,是研究陇东和南梁地区人类文明起源的重要实物依据。三件旧石器如今藏于北京中国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及天津自然博物馆。

二、我国独一无二的双石佛造像塔。此塔,原坐落于华池南梁东南15公里的豹子川张岔双塔沟与豹子川河水交汇的中山石咀上,所在寺院已毁,经考,初建于唐末或宋代。金海陵王正隆至金大定年间,该寺院进行过大规模维修和改建。寺院最初名称已不晓得,曾称“石塔院”,金大安三年(1211)续建后称“兴教院”。明末清初寺院毁于兵燹战乱和地震及山体滑坡,仅留存的双石塔第一、二层被埋没。2号塔2000年被盗回归后,2003年5月华池县将双石塔迁到县城东山重修双塔寺院,予以安置。此双石塔,用当地上等的红砂岩分层整体打制凿磨、雕镌、镶砌而成。两塔体上雕有4100多尊大小佛像,塔体原为彩绘,层层叠垒、浑然一体。双石造像塔全国仅存两处,山西省的那1对,其雕刻工艺及文物价值都不能与此2塔媲美。因此,南梁附近的双石佛造像塔是无与伦比的国宝。

三、全国 “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1934年10月,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各地创建的革命根据地绝大多数先后都被国民党反动军队“围剿”攻占。红二十五军、中央红军,红二、四方面军等中国工农红军先后进行战略性转移,至1936年10月,都来到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人创建的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落了脚。从此,这个根据地在毛主席和党中央领导下,不断巩固、扩大,变为红军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和抗日的总后方,变为全国以延安为中心的革命圣地。

四、毛主席最早为县长李培福题词。1937年9月,华池县悦乐人李培福任本县县长。他在“大生产运动”中,积极带领全县人民开荒14万亩,交纳公粮由720石增加到5900石。1941年华池被边区政府评为模范县。1943年2月,李培福在中共中央西北局召开的高干会议上受到了表彰奖励。毛主席在其奖状上亲笔题写了“面向群众”四个大字。毛主席给全国模范县长题词,这是很少有的事,且为李培福题词最早。李培福终生为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他当甘肃省副省长时,主持修建的景泰提灌工程使30万亩沙滩变为良田,景泰人民为他塑立了铜像以示深切永久纪念,这在全国为罕见之事。

五、《刘巧儿》在新中国第一个走上评剧舞台。华池县悦乐镇村民封芝琴是二十世纪40年代反封建买卖婚姻,追求个性解放的妇女模范。新中国成立初,1949年天津评剧院将袁静的秦腔剧本《刘巧儿告状》改编成评剧《刘巧儿》,剧中“刘巧儿”的原型就是封芝琴。评剧《刘巧儿》出演后,走红京城。主席等中央领导人及许多外宾看了后,都曾给予很高评价。1956年春,长春电影制片厂又将新凤霞主演的评剧《刘巧儿》拍摄成电影,使“刘巧儿” 封芝琴的事迹和故事在中国大地广为传颂,为宣传我国《婚姻法》和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六、华池民歌《军民大生产》唱响全国。1943年冬,陕甘宁边区文协秘书长张寒晖和著名诗人柯仲平来到华池县城壕模范村采风。一天张寒晖听到从农家磨窑里传出村姑哼唱的《推炒面》曲调,深深地打动并吸引住了他。

鸡娃子叫哩吗呼儿嗨,

狗娃子咬哩吗呼儿嗨,

我给干哥哥呀么西哩哩擦啦啦嗦罗罗罗呔,

推炒面呀么呼儿嗨!

……………………

张寒晖赶紧把这个民歌的曲调和词语记了下来。后来,经过加工整理填入新词,创作出《军民合作歌》并改为一领众合形式,大大激励广大军民积极参加大生产运动。全国解放后曾改为《解放区十唱》,又改为《军民大生产》。上世纪60年代按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影片《东方红》文艺节目中采用他,从此这首华池民歌在中华大地上的大江南北和长城内外广为传唱,经久不衰。给全国几代人民带来了欢乐、自豪,并激发出民众改天换地的勇气和干劲。

七、“十里墩”在维也纳音乐厅唱响。在华池南梁、山庄、紫坊3乡(镇)及二将川一带,自古流传着一首南梁民歌“十里墩”。1958年大跃进解放思想,华池一中的音乐老师对二将川同学的口头哼唱,将这首民歌加以整理,排出了一个小型表演唱节目。歌词是有关情爱的内容,自然被极“左”行为很快打入冷宫,这位老师也受到了批判。时隔40多年后的2003年,笔者有缘遇见了当年传唱此民歌老同学的妻子高慧芳,谈笑中她哼唱了起来,于是记下曲谱并予以整理。后来没想到我国著名的青年军旅歌唱家王宏伟于2008年12月13日,将这首旋律优美、地方风格浓郁、感情热烈、泼辣动听的南梁民歌,在世界音乐殿堂维也纳音乐厅里唱出。

八、“华池”县名千年未变。史载,华池县置于西魏初年(540),县名独具风韵,以今东华池北堡山上的“花池”命名。花池水清位高,距川间河道相对高度约70余米,这在陇东高原上是罕见的。其水甘冽清纯,民曰“圣水”,饮之甘美,烹茗浓郁,入药强身。古“花”同“华”字,故县名雅曰“华池”,古县城遗址在今东华池。华池县历隋、唐、五代至北宋熙宁四年(1071)县废。1934年11月刘志丹、习仲勋创建陕甘边区复置华池县。1470多年县名未变,这在全国是少见的,可见其县名美奂绝伦,无可替代。

九、周岭子出了个 “甘草王”。2000年笔者得知本县五蛟镇吴塬村周岭子张文广(乳名张广子)家院内,2米多高的墙角上生长有一株特别旺盛的甘草。经了解掌握资料,将其写入《华池县志·医药卫生志》。“头径达5厘米,尾径8厘米,长约240厘米,实属罕见之物。”近年有好友前去实地查看,甘草径条为对生:头号甘草径部已腐朽成渣沫,主杆中部直径12厘米;2号甘草径杆最粗处直径为8厘米。被民众称为“百年甘草王。”经翻检中药材史料,未发现有关于如此粗的野生甘草径杆的记载,亦可谓“全国之最”!

十、悦乐镇鱼儿坬大石鱼。华池悦乐镇张桥村鱼儿坬东侧柔远河道中,奇特的卧着一条大石“鱼”。千万年来,历经沧桑,这条大石鱼不避风雨,悠闲自得,静静地卧在河道上安然不动。这个石鱼实际上是河床里的一个巨大的鱼状红页岩,它是流水长期冲刷形成的。“鱼”头向南,“鱼”尾在北,中脊隆起,左右有3片“鱼鳍”,这个巨石酷似鲤鱼形状。石鱼长60余米,宽近20米。石鱼“鳍”部下石阶高2.7米,有人工雕凿痕迹,可见古代有心人曾请石匠进行过人为的加工,使这个巨石更像条石鱼!河水由石鱼身东西两边古河道里向南缓缓流去,甚为壮观。

相传古时此地有个少年才子,出口成章、过目不忘,后来和一些纨绔子弟鬼混荒了学业。其女友鱼儿劝其改邪归正,高中皇榜,当了探花郎。当他衣锦还乡时,才知道善良美貌的鱼儿竟然被无情的洪水冲去了。有心的探花郎在河边哭了三天三夜,昏然入睡,当他梦醒时,河床中出现了这条大石鱼,这条石鱼就是鱼儿姑娘的化身,他欣慰地回朝上任去了。此地后来称“鱼儿坬”,以示永久的纪念。这个天然和人工合成的大石鱼在全国是少见的,可谓当地一大景观。

华池人民应以故乡有全国十个之最而自豪和骄傲,我们要借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劲春风,奋全力将伟大的祖国和可爱的家乡建设、装点地更美好!


终审: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