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新闻传播
1934年冬和1935年春,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中共陕甘边区特委在南梁相继创办的机关报刊《红色西北》、《布尔什维克的生活》,为中国共产党在华池境内创办新闻报刊之始,亦为本县及庆阳地区新闻与传播事业之发端。1956年,始设华池县广播站。70年代末,本县始发展电视事业。从30年代初至2000年的60余年间,在本县境内曾创办有新闻报刊9种,设有通讯社2个,记者组1个,通讯、报道组2个,广播站1个,有线电视台1个。
第一节 报刊及机构
《红色西北》 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机关报。1934年11月创刊于南梁荔原堡。八开二版,油印,不定期出版。中共陕甘边区特委宣传部部长龚逢春兼任主编,席德仁负责缮写、油印工作。刘志丹、习仲勋、惠子俊、蔡子伟等陕甘边区党政军领导,经常为《红色西北》撰稿。主要刊登陕甘边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建设等消息,尤以红军战讯为最多;并刊登陕甘边区党、政、军领导机关的某些决议和其它号召性文件,有力地配合和推动了陕甘边区根据地的各项斗争和建设。其版面编排精巧,图文并茂,且以黑、红、蓝三色油墨套印,美观而又朴实。1935年4月,国民党军马鸿宾部侵占南梁革命根据地前夕,《红色西北》被迫中断出版。本年6月,《红色西北》在洛河川下寺湾(今陕西省甘泉县境内)恢复出版,由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教育部部长冯玺玉兼任主编,席德仁、李郁任缮写、油印工作。同年10月初,在王明“左”倾路线铸成的错误“肃反”中,冯玺玉、席德仁、李郁均遭诬陷被捕,《红色西北》即被迫停刊。
《布尔什维克的生活》 中共陕甘边区特委机关刊物(党内读物)。1935年1月20日创刊于南梁荔原堡,32开本,油印,不定期出版。中共陕甘边区特委宣传部部长龚逢春兼任主编,席德仁负责缮写、油印工作。刊物的宗旨和内容是,“为了使广大党员群众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坚定的把握上铁一般的团结起来,为了加强党的战斗力量,……提高每一个党员的政治水平,传达党的经验教训,交换党的工作方法,并转达一切政治及群众斗争的消息,以引起党员的工作积极性”,“英勇的来领导千百万广大劳苦群众的斗争,争取西北以至全中国苏维埃革命的最后胜利”(见本刊第一期《写在本刊的前面》)。本年4月,《布尔什维克的生活》出版第二期后,因国民党军马鸿宾部侵占南梁革命根据地而停刊。
《陇东报》 中共陇东地委机关报。1942年7月7日由《救亡报》改刊。八开二版,周刊。1945年2月11日,《陇东报》自第137期改为五日刊并由油印改为石印。1947年3月1日国民党军胡宗南部侵占陇东分区首府庆阳城前夕,《陇东报》随陇东分区党政军领导机关转移到本县新堡、城壕、悦乐等地。当时,仍由中共陇东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宋养初兼任社长,王作易任副社长兼主编,景昌之任副社长兼副主编。本年夏,为适应战争环境,报社工作人员由原来的15人曾一度精简到景昌之、苏联珍、季敏3人,景昌之接任副社长兼主编。此后,《陇东报》在柔远、二将川、白马庙川等地长期辗转,直到1948年初随陇东分区党政军领导机关移驻元城阳庄村,始有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在此前后,刘金绶、杜锡英等回到报社工作;叶滨、张继成、马谦卿(女)、秦时暐等相继来到元城,任《群众日报》、新华社陇东支社记者兼《陇东报》记者,使报社工作人员增至10人。本年7月,新华社陇东支社负责人叶滨接替景昌之兼任陇东报社副社长、主编。这时,王炎调赴元城,任新华社陇东支社记者兼《陇东报》记者,潘焕杰调任《陇东报》编辑,工作人员增至12人。1949年1月19日,国民党军马继援部骑兵偷袭元城,陇东报社随分区党政军机关安全转移,但坚壁的石印机等物资遭敌破坏。此后,陇东报社又返驻元城阳庄村。本年3月,中共陇东地委宣传部部长徐宗望接替宋养初兼任社长。本年5月,薛剑英调任《陇东报》副主编,汪星、薛芝荣(女)、宋新民等调任新华社陇东支社兼《陇东报》记者、译电员。5月29日,陇东报社迁驻本县悦乐的张湾村。7月下旬,庆阳地区全境解放,中共陇东地委改称庆阳地委,《陇东报》遂为中共庆阳地委机关报。8月1日迁回庆阳城。9月13日迁至西峰。《陇东报》在本县的艰苦岁月里,频繁转移,全靠人背、驴驮着报纸、油墨、石印机、收报机等,却坚持出版,始终未曾中断。同时,还随时编印《捷报》、《新闻》简报、《号外》和其它印刷品,及时向陇东解放区军民传达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重要指示,迅速报道全国各个解放战场的胜利喜讯。这期间,《陇东报》每期发行700余份。《陇东报》及其《捷报》、《新闻》简报、《号外》等,不仅在陇东解放区广为传播,而且通过中共甘肃工委的地下工作人员带往平凉、兰州等国民党辖区散发,充分发挥了鼓舞人民群众斗志的战斗作用。
《大生产战斗快报》 八路军三八五旅七七○团机关报。1943年春创刊于本县大凤川。八开,油印,不定期出版。主要内容和任务是反映七七○团屯垦大凤川期间的学习、生产和练兵等活动,总结交流典型经验,褒扬英雄模范人物。翌年11月初,七七○团奉命撤离大凤川前夕停刊。
《抗大》 抗大七分校机关报。其前身是八路军一二○师教导团政治处创办的《教导生活》,于非等任编辑。1941年7月,抗大七分校以一二○师教导团为基础于晋绥根据地成立后,《教导生活》改为《抗大生活》(晋绥版)出版,于非、南启明等任编辑。1943年春,抗大七分校奉命迁至陇东分区合水县境内。本年9月,即由抗大七分校政治部宣传科恢复出版《抗大》(陇东版),为四开四版(有时为四开二版),油印、旬刊。抗大七分校政治部宣传科长于非任主编,向群、徐明、顾玉玲、张其泉、张培文等先后任编辑。翌年春,《抗大》(陇东版)随校部迁至本县东华池出版。1945年9月初,《抗大》(陇东版)出版第70期。此后,于非调赴东北工作,徐明继任主编。同年11月,《抗大》(陇东版)出版至第78期停刊。它创办期间,主要任务和内容是密切配合与及时反映抗大七分校的教学、生产等中心任务,开展宣传、教育、鼓动工作。每期发行200~300份,主要供各大队、中队及各科室内部阅读,并与抗大总校的《抗大报》和陇东分区的《陇东报》等报纸交流。
《工作参考》 中共陇东地委秘书处编印于陇东分区党政军领导机关转移本县各地期间。油印,八开二版(其中第12期为32开本),不定期出版。1947年4月28日创刊,至10月30日共出版15期。主要内容是选编一些不宜公开报道的陇东分区各地对敌斗争和党的建设等情况、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的措施,并有针对性地选载党内文件、指示等。本刊注明供“党内传阅”。
《广播快报》 县委宣传部于1951年9月设立收音站,配备专职人员,坚持每天收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西安、兰州广播电台的新闻、政令,并采写报道本县新人新事的稿件,编印《广播快报》。八开,油印,周刊。自1952年至1956年6月,县收音站共编印《广播快报》220多期。每期发行200份左右。
《华池报》 中共华池县委机关报。1956年7月1日开始试刊3期后,于8月10日在柔远城正式创刊。八开二版,石印,周刊(每逢星期五出版)。1957年6月28日出版至第44期停刊。每期发行1000余份。它以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为主要读者,以宣传报道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农业生产为主要内容,并辟有《要紧话》、《党的生活》、《时事讲话》、《祖国建设喜报》、《工作意见》、《读者来信》、《俱乐部》等栏目,办得通俗、活泼。县委书记李培贤、县委宣传部部长李光英先后兼任主编,县广播站站长郭泽润兼任副主编;张步儒、段世忠任编辑,李天鹏任缮写员,另有石印工人5人。1957年10月底,报社撤销。1958年4月华池撤并庆阳后,原华池报社财产移交庆阳报社。
《华池农友报》 华池县委农村部、县科学技术委员会、县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创办的内部发行报纸。1983年元旦创刊于柔远城,原名《华池农友》,四开四版,铅印,半月刊,1985年3月自第38期起改为月刊。1987年元旦自第61期起改为《华池农友报》(接续《华池农友》期号)。1991年自第91期开始因经费紧张不定期出版。1993年1月,《华池农友报》办至第118期,因经费困难而停刊。它创刊以来,坚持面向农村、面向群众、面向生产的编辑方针,传播实用科技知识,沟通科技、经济信息,指导农民群众科学生产、生活,努力为农民群众科学脱贫致富服务,颇受读者欢迎。每期发行5000余份,除发至全县各乡镇、村和机关单位外,与全国12个省、市、区的100多个县、市科技单位内部交流。
第二节 通讯报道
机 构
1942年,中共陇东特委机关报《救亡报》、八路军三八五旅机关报《民众先锋》编辑部与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陇东通讯处(筹),深入本县协助县委宣传部组建通讯组。解放战争时期,本县境内先后驻设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西北新闻社陇东支社、新华通讯社西北总分社陇东支社、《群众日报》陇东记者组。共和国成立后,自1956年秋至1958年春,《甘肃日报》曾在本县设有常驻记者,由县委选调干部担任,编制属甘肃日报社。1969年,华池县成立报道组。
华池县通讯组 1942年秋成立,隶属县委宣传部,宣传部部长兼任组长。1947年春,在国民党军大举进攻的险恶形势下,县通讯组解体。翌年秋,县通讯组恢复。共和国成立后,针对本县原有的通讯员大部调往新解放区工作的情况,县委宣传部根据庆阳地委宣传部《恢复和建立通讯工作的指示》精神,配齐了人员,加强了通讯组的建设。1958年4月,华池撤并庆阳县后,县通讯组随之撤销。
西北新闻社陇东支社 1947年2月下旬由新华通讯社陇东分社易名,遂即随同陇东报社转移本县新堡、城壕、悦乐、柔远等地,同年5月撤销。马永河、延国民任记者。
新华通讯社西北总分社陇东支社 1947年6月由西北新闻社陇东支社易名,随同陇东报社辗转本县北部山区。1949年8月初随同陇东报社迁回庆阳城,9月中旬又迁至西峰镇。马永河、叶滨先后任陇东支社负责人。马谦卿(女)、秦时暐、张继成、王炎、汪星、宋新民、薛芝荣(女)等历任派驻陇东支社记者、译电员。1950年5月,陇东支社撤销。
群众日报陇东记者组 1948年1月10日《边区群众报》改组为中共中央西北局机关报《群众日报》后,即组建群众日报陇东记者组,随陇东报社辗转本县元城、悦乐张湾村等地。叶滨任群众日报陇东记者组组长,张继成、马谦卿(女)、秦时暐、王炎、汪星、薛芝荣(女)、宋新民等先后任记者、译电员。1949年8月初,叶滨、马谦卿等5人随军西进筹备创办《甘肃日报》,群众日报陇东记者组即撤销。
华池县报道组 1969年9月设立,隶属县革委会政治部。1972年1月改属县委。初为3~4人。1975年至1977年人数最多时曾达8人。1978年后减为2~4人。2000年底为5人。主要职能是组织通讯员队伍,为地级以上新闻单位采写新闻稿件。
队伍建设
自1934年冬至1940年夏,本县业余通讯员主要是各级党政军领导干部,且人数甚少,尚未形成有组织、有领导的业余通讯员队伍。1942年,救亡报社、《民众先锋》编辑部与《解放日报》陇东通讯处(筹)紧密配合,协助县委宣传部组建了通讯组。此后,县委召开常委会,讨论做出了相应决议和具体措施。由县委宣传部长兼任通讯组组长及《解放日报》、《陇东报》特约通讯员,肩负本县通讯报道工作的职责,加强对通讯报道工作的领导。特别是1943年3月20日《中共中央西北局关于〈解放日报〉几个问题的通知》发出后,本县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写稿和亲手抓通讯员队伍建设蔚然成风。县委书记高伯祥、柔远区委书记马占荣等县、区级领导干部积极为党报写稿和组织通讯报道工作,做出了优异成绩。1944年5月,中共陇东地委宣传部召开县委书记、县长座谈会,检查总结贯彻“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方针的情况时,总结推广了华池县委书记白向银亲手抓通讯报道工作,坚持全党动手、领导带头推动通联工作的先进经验。当年,本县经常为《解放日报》写稿的通讯员达18人。1946年7月前后,县委宣传部配备了通讯干事,进一步加强、推动了业余通讯员队伍建设。1947年春,陇东战争爆发,通讯组解体,通讯员人数锐减。1948年秋,县通讯组恢复,重新加强了全县通讯报道工作的组织领导。
共和国成立后,华池县委采取切实措施,抓通讯队伍的巩固和发展。1950年,县委宣传部重新配备了新闻通讯干事。1952年,本县区委书记、区长以上领导干部均被确定为《陇东报》特约通讯员,全县通讯员发展到43人。此后10年间,本县每年仍有数十名业余通讯员坚持为《陇东报》、《平凉农民报》、《庆阳报》和《甘肃日报》等撰稿。1962年后,县委宣传部仍设有新闻干事,负责新闻报道和通联工作。县广播站还采取向能写广播稿的机关干部发放学习辅导材料的办法联系稿件。1966年夏“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通讯报道队伍遭到严重摧残。1969年9月,县革委会成立报道组,并开始在各公社和大队组建业余通讯报道组。至1971年,全县14个公社、97个大队均建立健全了通讯报道组或“土记者组”,在全县形成了带有专职新闻工作性质的通讯队伍与各行各业业余通讯员互补的通讯报道态势。据统计,70年代,全县业余通讯员稳定在50~70人左右。1980年以后,发展到130人,其中经常写稿的骨干通讯员近30人。70年代至2000年,县委宣传部、县报道组和县广播电视局采取以会代训、组织巡回采访、选送骨干通讯员到新闻单位学习、建立奖励制度等措施,不断加强通讯员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先后培训通讯员500多人(次),对100多名优秀通讯员进行了表彰奖励。
先进典型
1944年9月,中共陇东地委宣传部首次对陇东分区通讯工作的先进集体和模范通讯员予以表彰奖励。本县认真贯彻落实“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带头写稿和抓通讯员队伍建设,推动了新闻通讯工作稳步发展,被树立为全区新闻工作先进县。县政府秘书何发兴、柔远区委书记马占荣被树立为模范通讯员,给予了荣誉和物质奖励。1946年2月,陇东报社首次对陇东分区模范通讯组、模范通讯员进行表彰奖励。本县的张映辰、刘宗旺被树立为模范通讯员,给予了荣誉和物质奖励。同年5月16日,结合纪念《解放日报》创刊5周年,由韬奋基金委员会、中共中央西北局宣传部、延安记者学会组成评判委员会并捐赠边币100万元,评定奖励了陕甘宁边区范围内“对通讯工作组织领导有特殊成绩”的先进单位和“一贯积极坚持写稿并能推动他人”的模范通讯员。本县通讯干事何发兴等3人荣获甲等奖,获得奖金边币六万元。
共和国成立后,评选表彰新闻通讯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的活动久未开展。1983年以后,《甘肃日报》、《甘肃农民报》、甘肃人民广播电台、庆阳地委宣传部、陇东报社、庆阳电视台等宣传部门、新闻单位始陆续开展优秀通讯员的评选活动。1997年2月,县委报道组干部王来才被中共庆阳地委宣传部评为“全区优秀新闻宣传工作者”,受到表彰。1998年,县委宣传部干部杨正发和折兴发、县工商局干部杨晓军、国税局干部郭文国,被中共庆阳地委宣传部评为“全区优秀通讯员”,受到奖励。2000年11月,县委报道组干部徐向钊,被中共庆阳地委宣传部评为“优秀记者”,受到表彰。至2000年底,本县共有14名通讯员受到地区以上宣传部门或新闻单位的表彰奖励。
稿件采用
陕甘宁边区时期,本县业余通讯员在《解放日报》、《边区群众报》、《陇东报》发表稿件逐年递增,尤以1943年至1946年较多。解放战争初期,由于战争环境影响,通讯员投稿数量曾一度减少。1947年夏稿件开始增多。翌年秋之后又呈明显上升趋势,《群众日报》、《陇东报》每年刊载数量达60篇左右。
共和国成立后,本县通讯员主要是为《陇东报》和《华池报》、《庆阳报》供稿,其它报刊采用稿件极少。1966年夏“文化大革命”动乱骤起,新闻报道工作陷于停顿。自1969年起,本县新闻稿件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甘肃日报》等省以上报刊发表数量大幅度增加,并被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甘肃人民广播电台等屡屡采用。新闻报道工作处于全省领先地位。据统计,仅1975年至1990年,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甘肃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甘肃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发表播出的稿件达1390篇。1991年至2000年的10年中,本县通讯员在地区以上各类新闻媒体发表、播出新闻稿件3350篇,其中在《陇东报》、庆阳电视台发表播出各类稿件2113篇;在《甘肃日报》、《党的建设》、甘肃人民广播电台、甘肃电视台、《甘肃经济日报》等新闻媒体发表播出稿件1221篇;在《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发表播出稿件16篇。
获奖新闻
在陕甘宁边区时期及共和国成立后的全区、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历届好新闻评选中,本县通讯员采写的新闻稿件多有佳作获奖。
1946年5月,由中共中央西北局宣传部、韬奋基金委员会、延安记者学会捐资并组成评判委员会,举办了陕甘宁边区优秀新闻作品评选活动。本县通讯干事何发兴采写的消息《领导作风一范例·华池县长白国民领导变工坚持四年》(载1946年3月20日《解放日报》),获陕甘宁边区优秀新闻作品评选甲等奖。
共和国成立后,自1983年至2000年,本县通讯员在地区以上历届报刊优秀新闻稿件评选中,先后有64篇佳作获奖。其中获庆阳地区历届(次)评奖二等奖以上的文字稿件有:通讯员张文库采写的消息《阎志华办百货店·山沟群众得方便》(载《甘肃日报》1982年11月26日),获庆阳地区第一届好新闻评选一等奖;县委报道组干部徐向君与甘肃日报社记者秦望义合写的消息《昔日看家犬·如今变佳肴》(载《陇东报》1986年6月6日),获中国地市报首届好新闻评选三等奖;县委报道组干部黄继宗采写的《老支书动员儿媳搞结扎》(载《陇东报》1989年7月7日),获庆阳地区第三届好新闻评选二等奖;陇东报社记者郑波与县委党校干部乔孝堂采写的通讯《一息尚存仍奋力》(载《陇东报》1989年11月1日),获甘肃省第六届好新闻评选一等奖;孙柏虎、郑波、乔孝堂、张颖湖采写的通讯《无私奉献的乡党委书记—郭占敏》(载《党的建设》1990年第2期),获全国党刊优秀作品评选一等奖;县委报道组干部何步清采写的消息《农民夫妻争入党》(载《党的建设》1991年第7期),获全国地方党刊优秀稿件评选三等奖;县委报道组干部王来才采写的《华池两名“打工仔”·南国圆了大学梦》(载《陇东报》1993年9月23日),获甘肃省第十届好新闻评选三等奖,通讯《农民赶开信息会》(载《甘肃日报》1995年5月6日),获第十届中国地市报好新闻评选三等奖;县委报道组干部徐向钊采写的通讯《深山“蜡炬”章金炽》(载《陇东报》1995年4月18日),获甘肃省好新闻评选二等奖。
第三节 广 播
机 构
1951年9月,县委宣传部始设收音站,配有专职收音员1人。1956年5月,组建华池县广播站,设站长1人,工作人员3人,站址在老城山县委院内,占窑洞2孔16平方米。1958年4月,华池撤并庆阳县后,撤销华池县广播站,改设庆阳县柔远公社广播站。1962年初恢复华池县建置后,复设华池县广播站。6月,县广播站撤销,业务移交县文化馆。1964年又恢复县广播站。1966年,站址迁到柔远城半山,有土木结构工作间10间150平方米,厦子2间20平方米,窑洞11孔100平方米。1967年5月,更名为华池县毛泽东思想广播站。1968年5月又改称华池县革命委员会毛泽东思想广播站。1973年10月,复称华池县广播站。1974年10月,华池县广播管理局成立,县广播站隶属县广播管理局。1977年底,县广播站迁至老城街,新建砖木结构技术用房7间168平方米,职工宿舍7间140平方米。1981年5月,改华池县广播管理局为华池县广播事业局。1984年1月,县广播事业局与县文化局合并,成立华池县文化广播局。1984年9月,成立华池县广播电视局,县广播站隶属县广播电视局,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1985年底,县广播站有职工23人,设站长、副站长各1人,有编播、业务、财务3个股。1998年,随着有线电视自办节目开通,县广播站工作人员增加到28人,设站长1人,副站长3人,采编3人,播音员4人,机务人员10人,有线电视外线维护7人。
1968年,华池县开始组建公社广播放大站。至年底,山庄、五蛟、乔川、悦乐、坪庄、城壕、上里塬、元城8个公社广播放大站成立。1971年,紫坊畔、林镇、乔河、柔远、白马、南梁6个公社广播放大站成立。1980年12月,李良子、定汉、庙巷、温台、王咀子5个公社广播放大站相继成立。至此,全县19个公社全部建起广播放大站,1983年11月,公社广播放大站改称乡广播放大站。各站均配有机线员1人。1991年4月,县政府决定将19个乡(镇)广播放大站经费及人员工资划归乡(镇)财政负担,人事、业务仍由县广播电视局管理。
设备信号传送
1951年秋,华池县收音站有直流电子管收音机1台,由专人管理,按时收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播出的“记录新闻”,将收听抄到的国内外大事编印成《广播快报》,供县直机关工作人员阅读。1953年7月,县收音站从西安购回101型1.5千瓦发电机1台,50瓦扩音机1台,25瓦喇叭2只,话筒1只,留声机1台,在县城安装了高音喇叭,开始收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甘肃人民广播电台节目,播放戏曲唱片,从此本县有了广播。1956年5月华池县广播站成立时,仅有50瓦扩音机1台,留声机1台,话筒1只。此后又给4个区的部分农业社安装舌簧喇叭80只。1958年,添置250瓦扩大机1台,在县城设置高音喇叭7只,添置10千瓦柴油发电机1台,WS430-2型收信机1台,GY2×275型扩音机1台,架设低压供电线路300米。至1968年,全县城乡安装广播喇叭1318只。
1974年4月至11月,在庆阳地区“三化”(广播载波化、天线小型化、警报快速化)领导小组及庆阳地区广播事业管理站的组织领导下,全区抽调庆阳军分区、庆阳地区邮电管理局、华池县邮电局及环县、正宁、庆阳、镇原、合水、宁县、华池7个县广播站的17名技术人员,组成载波会战队,在本县进行了调频载波大会战。经过7个月的紧张工作,会战队先后制作的调频载波设备有:15/30KC调频载波发送机1架,滤波器30部,调频接收机18部,中间放大器4部。这些设备分别安装在县广播站机房、县邮电局话务室及乔河、紫坊畔、山庄、林镇、南梁、悦乐、城壕、上里塬、五蛟、白马、坪庄、元城、乔川13个公社的邮电所、广播放大站。同时,在山庄公社广播放大站装置中间放大器1部,中转紫坊畔、林镇公社放大站广播信号;在悦乐公社放大站装置中间放大器1部,中转城壕公社放大站广播信号;在五蛟公社广播放大站装置中间放大器1部,中转白马、上里塬公社广播放大站广播信号;在元城公社广播放大站装置中间放大器1部,中转乔川、坪庄公社广播放大站广播信号。至本年12月,县广播站下属14个公社广播放大站,全部使用调频载波设备发送广播信号。自此,广播信号由音频改为载波传送。当年,发展广播喇叭6385只,入户率50%。1977年底,县广播站添置示波器、数字频率仪、万用电桥低频振荡器、超高频电压表、毫伏表等测试仪器8台;购置2×275型扩音机2台,控制台1台,WS430-2型收信机1台,调频载波发射机1部,汽油发电机组1套。1978年5月至1980年,县广播站大抓了农村广播网络建设,全县架设县至公社、公社至农户广播线路4185杆公里,安装广播喇叭13222只,入户率达到95%,是本县农村有线广播的鼎盛时期。1981年后,农村广播网络管理呈失控状态。1984年底,全县广播线路仅留存604杆公里,入户喇叭仅有2133只,入户率降至12.12%。1985年,庆阳地区广播电视局给华池投资100瓦调频发射机1台、海燕838型调频接收机14台,建成县调频广播台。台址设在柔远城西的白路山,即东经107°59′20″,北纬36°27′17″,海拔1470米,与各乡镇广播放大站直线距离1公里(柔远)至43公里(乔川)。调频广播台建有砖混结构机房2间40平方米,发射机功率50瓦,发射频率100.4赫兹。通播后,讯号传输乔河、山庄、庙巷、紫坊畔、上里塬、定汉、乔川、柔远、五蛟、温台、悦乐等11个乡镇广播放大站。县城干部群众及紫坊畔、上里塬乡部分地区也可用调频收音机收听本县广播节目。
1980年至1986年,全县19个公社广播放大站陆续建成,输出总功率6.64千瓦,站均0.24千瓦。1985年底,山庄、五蛟、怀安、城壕乡广播放大站各有TY250/1000型扩音机1台,1.5千瓦发电机1台,载波中转机1台,载波接收机1台,滤波器3套,B838型调频收转机1台。城壕乡放大站还有250瓦扩音机1台。乔川、上里塬、元城、乔河、定汉乡广播放大站各有275瓦扩大机1台,0.75千瓦发电机1台,载波接收机1台,滤波器1套,B838型调频接收机1台。悦乐、紫坊畔、林镇、柔远、白马、南梁、李良子、庙巷、王咀子等10个乡镇广播放大站有500瓦扩音机1台,150瓦扩大机1台,载波中转机1台,载波接收机1台,滤波器2套,0.75千瓦发电机1台,B838型调频接收机1台。各乡镇广播放大站建有机房、工作室18~34平方米不等。1986年,甘肃省经济计划委员会给五蛟乡投资农村广播网改造经费5万元,架设水泥杆广播线路70公里。1990年以后,随着电视事业的迅速发展,乡镇广播放大站的转播、放大业务逐渐处于停顿状态。
节 目
转播节目 1956年开始,县广播站一直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甘肃人民广播电台的固定栏目节目。1965年,县广播站每天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有《新闻和首都报纸摘要》、《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转播甘肃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有《新闻》、《对农村广播》、《全省各地广播站联播节目》。每天早晚播音2次。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县广播站每天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有《新闻和报纸摘要》、《毛主席著作天天学》、《活学活用毛主席哲学著作》、《对农村人民公社社员广播》、《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转播甘肃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有《新闻》、《对农村广播》。每天播音3次,约4小时。1978年后,县广播站每天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有《新闻和报纸摘要》、《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转播甘肃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有《甘肃新闻》、《全省新闻联播》、《简明新闻》、《对农村广播》、《西北地方戏曲》、《全省短、中期天气预报》等。每天播音2次,约3小时。
自办节目 1962年,县广播站开设自办节目。主要任务和内容是紧密配合县委、县政府在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本县各条战线上的新人新事及取得的成绩。自办节目开设的栏目有《本县消息》、《阶级教育》、《报纸摘要》、《戏曲》、《天气预报》。1970年,县广播站自办节目开设的栏目有《报纸摘要》、《新闻》、《农业学大寨》、《工农兵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革命大批判》、《战备教育》、《革命文艺》、《天气预报》。至1976年县广播站收到来稿4800多件,播出3900多件。1977年至1984年,县广播站紧紧围绕四个现代化建设这个中心,宣传本县各行各业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为加快华池建设、实现新时期的总任务大造舆论。自办节目开设的栏目有《本县新闻》、《政策宣传》、《科技知识》、《计划生育》、《文艺节目》、《天气预报》。1985年,县广播站对自办节目进行改革,改设5个固定栏目和4个不固定栏目。5个固定栏目是《本县新闻和报纸摘要》、《对农村广播》、《对少年儿童广播》、《主持人节目》和《文艺节目》,4个不固定栏目是《科技知识》、《卫生与健康》、《普法教育》和《广告》。同时,结合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定期不定期地举办一些专题节目。新闻、社教、文艺、服务四类节目俱全,并增加了现场报道等形式,自办节目质量不断提高。自1983年至2000年底,本县先后有32篇广播稿件(节目)在地区以上优秀广播稿件(节目)评选中获奖。其中获得地区一等奖和省、全国三等奖以上的有:1983年由郑波撰写的评论《种草种树关键在护》、通讯《张文军立志务农育出良种增了产》,1985年由王来才采写的消息《高级工程师给咱送来了及时雨》、通讯《列宁小学里的“小雷锋”》,1986年由李有建撰写的评论《看准“饺子”下笊篱》,1987年由张生彪、张文静、王瑾、李超凡采编的《新闻组合》节目,均获全区优秀广播稿件(节目)评选一等奖。1990年,阎石、张文库采写的通讯《老英雄高隆清和他的儿孙们》,获第九届全国优秀广播稿件(节目)评选一等奖;张生彪采编的《和爸爸妈妈说句话》(县广播站《少儿节目》),获甘肃省第八届优秀广播稿件(节目)评选一等奖;张文库采写的消息《“种子王”为啥成了贫困户》,获甘肃省第八届优秀广播稿件(节目)新闻评选一等奖。1991年,乔孝堂采写的《农民连勇投资6万元打坝淤地》,获甘肃省优秀广播一等奖。张生彪、王来才采写的通讯《人民教师陈光彩》,张生彪采写的消息《截县长》,谭文枫采写的通讯《彩线织出创业路》,分别获得1993年、1997年和1998年全省优秀广播稿件(节目)评选三等奖。
第四节 电 视
1979年6月,县广播站购回9英寸“星火”牌黑白电视机1台,在县城周围高山上试收电视信号,为建立电视差转台选址,本县电视事业开始起步。经过20年发展,至2000年底,全县建成电视差转台17座,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58座,有线电视站12个,实施“村村通”项目41个。全县电视覆盖率达到69%。
电视转播台(站)
白路山电视差转台 1980年5月,本县着手修建白路山电视差转台,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筹建领导小组。台址设在柔远城白路山。县财政拨款3万元,县直机关集资2.43万元。修建机房2间30平方米,办公室4间60平方米。县水电局架设供电线路1.5公里;县邮电局为差转台安装了2公里电话专线;县交通局为工程修公路2公里;县广播管理局、广播站技术人员设计安装自制电视发射铁塔71.6米;长庆采油二厂支援钢材5吨;县手工业联社承担了焊接任务。购置浙江淳安无线电厂DCH-10瓦彩色电视差转机1台,接收2频道,发射6频道,转播宁夏电视台节目。1980年10月1日,白路山电视差转台正式开通使用,向县城机关及城郊居民发送电视信号。1981年5月,又购置DCH-10瓦彩色电视差转机1台,接收9频道,发射11频道,转播中央电视台第1套节目。1985年底,差转台发射机总功率达到20瓦,有效服务半径2.5公里,配台长1人,工作人员4人。1986年,县财政投资1.8万元,县老区建设办公室投资1万元,县广播站购回成都生产的50瓦彩色电视发射机1台、发射天线1套、中调器1台,用卫星地面站接收中央电视台第1套节目,增加了电视信号场强。经测试,差转台原发射铁塔扭曲变形,报经县人民政府批准,1991年8月,县广播电视局组织工程技术人员自己设计、焊接,新安装了高77.09米、重3892公斤的发射铁塔。
悦乐电视差转台 1981年5月,由悦乐公社集资1万元,县财政拨款2000元,购置淳安无线电厂DCH-10瓦彩色电视差转机1台,建立悦乐电视差转台。台址选在悦乐公社田坬子前峁,位于东经107°55′5″,北纬36°16′35″,海拔1380米。建砖木结构机房1间15平方米,安装25米“十”字形发射天线1副,接收9频道,发射6频道,转播中央电视台节目。10月1日正式开播,电视覆盖人口3000人。
五蛟电视差转台 1983年5月,县财政拨款3000元,五蛟公社集资9689元,筹建五蛟电视差转台。台址选在五蛟公社兰沟门山峁上,位于东经107°49′20″,北纬36°26′40″,海拔1440米。架设供电线路2公里,安装44.38米“十”字形发射天线1副,购置DCH-10瓦彩色电视差转机1台,接收9频道,发射11频道,转播中央电视台节目。9月18日开通使用,电视覆盖人口1500人。
温台电视差转台 1983年3月,县财政拨款4000元,温台公社集资8000元,修建温台电视差转台。台址设在温台公社白咀子山烽火台上,位于东经107°55′3″,北纬36°41′10″,海拔1410米。建电视发射机房1间17平方米,架设供电线路1.5公里,安装35米“十”字形发射天线1副,购置DCH-10瓦彩色电视差转机1台,接收9频道,发射6频道,转播中央电视台节目。5月1日开通使用,电视覆盖人口2000人。
定汉电视差转台 1985年9月7日,定汉乡政府与县广播电视局签订修建定汉电视差转台工程合同。台址选在定汉乡烽火台山,海拔1430米。定汉乡政府筹集工程经费1.051万元,购置DCH-10瓦电视差转机1台,接收9频道,发射11频道天线各1套。县广播电视局负责架设供电线路1.5公里,焊接安装独杆铁塔20米,建电视发射铁皮机房1间。10月12日建成,接收长庆7频道节目,发射11频道,电视覆盖人口2000人。
紫坊畔电视差转台 为解决紫坊畔乡及本县东部3乡(南梁、林镇、山庄)电视信号源问题,1986年4月13日,县广播电视局到紫坊畔乡征用土地4335.5平方米,修路150米,打围墙232米。9月,庆阳地区行政公署财政处拨款2万元,县财政局拨款1.8万元,修建砖木结构职工宿舍5间,混凝土结构平顶机房3间。1987年1月,甘肃省广播电视厅给紫坊畔调频电视转播台投资成都无线电厂生产CDH-Ⅱ50型彩色电视发射机1台,十字折合振子、8频道发射天线2层,SDV-50-18馈管80米,8木5单元4频道接收天线1副,SYV-75-7馈线30米,并拨修建发射铁塔款4000元。县广播电视局组成安装队,于11月8日完成起塔、机器安装任务。电视图像、伴音正常,解决了紫坊畔、南梁、林镇、山庄4乡的电视信号源问题。电视覆盖人口8000人。
长庆油田单位电视差转台 长庆油田所辖单位先后在本县境内建有电视差转台3座。1982年3月5日,城壕炼油厂在城壕公社南塬建成电视差转台,位于东经107°59′,北纬36°12′,海拔1410米。发射铁塔高25米,接收长庆9频道中央1套节目,发射12频道,发射功率10瓦,电视覆盖人口2000人。1983年5月1日,新堡采油队在新堡北山建成电视差转台,位于东经107°56′,北纬36°12′,海拔1360米。发射杆高18米,接收长庆9频道中央1套节目,发射4频道,功率10瓦,电视覆盖人口3000人。1985年9月30日,元城采油六大队在元城乡东山建起电视差转台,位于东经107°49′,北纬38°34′,海拔1510米。发射铁塔高30米,接收长庆7、9频道,发射4频道,功率10瓦,电视覆盖人口3000人。
至1993年5月,本县还分别建起了王咀子、李良子、白马、乔川、乔河等乡以及城壕林场电视差转台和怀安乡的杨崾岘、侯家湾、铜圈咀子、坪庄、田阳坬等5个村民小组的电视收转站。
近年,随着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的建立,本县各乡镇电视差转台先后停播。
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
1986年3月18日,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在县广播电视局召开筹建白路山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工作现场会,决定由县直67个单位集资筹建,共筹集资金9.38万元。6月18日破土动工,土建工程由县建筑公司三队承建。8月9日调试设备。8月13日接收到卫星电视信号。10月1日,启用成都无线电厂生产CDH-Ⅱ50型彩色电视差转机,功率50瓦,发射效果良好。10月6日,随着4间混凝土结构平顶机房竣工,县白路山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正式投入使用。
1987年8月13日,县广播电视局开始协助乔川乡筹建3米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站址设在乔川乡政府院内。8月27日从电子工业部第三十九研究所购回设备,9月3日开始安装地面站天线设备,焊接、建立发射铁塔18米。9月7日开通使用,效果良好。1998年,县广播电视局作为帮乡扶贫单位,为乔川乡投资2万元,购回卫星地面接收天线1套,10瓦广播电视发射机1台,于5月份建成乔川乡卫星地面收转站,收转中央电视台第1、2套节目及山东卫星电视节目,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广播、电视覆盖直径10公里。
1987年10月24日,县广播站工程技术人员协助豹子川林场建成3米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25日下午4时投入使用。
1987年10月25日晚,山庄林场连夜建成3米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26日正式开通,近200人于当天收看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实况。
1988年11月,林镇乡购回3米地面接收天线1套、浙江淳安无线电厂生产的10瓦发射机1台,建成60米发射铁塔1座,发射12频道。
1993年8月,上里塬乡彭家寺村购回2.2米地面接收天线1套、10瓦发射机1台,发射2、5、6频道,转播中央电视台第1、第2套节目及山东电视台节目。
1993年10月,城壕乡购回上海腾达广播电视设备厂的10瓦晶体管发射机2台,建成卫星地面收转站,发射2、10频道,转播中央电视台第1、第2套节目。
1994年3月,乔河乡购回浙江淳安无线电厂生产的10瓦电子管发射机和3米地面接收天线,建成卫星地面收转站,发射4频道,转播中央电视台第1套节目。
1997年,省广播电视厅投资价值12万元的3套卫星电视地面接收设施和4套调频广播设备,为南梁、王咀子等乡建成调频电视卫星地面收转站。
至2000年底,本县境内由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农户投资,先后共建起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58座。
有线电视
县城有线电视转播 1994年7月,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县广播电视局着手建立本县有线电视网络。8月,县广播电视局与四川省成都银星无线电厂正式签订设计及施工协议。同时县上成立了以主管副县长为组长的“华池县筹建有线电视工程领导小组”。工程经费主要来源于有线电视用户安装前交纳的初装费。9月中旬至12月20日集中施工,架设主干线3公里、支干线3.5公里,安装1617户,其中增盒103户,并网106户,并完成机房前端设备安装调试。300MHZ邻频前端设在县广播电视局综合办公楼三楼,机房面积30平方米,安装东芝C4接收机19台、银星邻频调制器20台、黄河14寸监视器8台,通过卫星地面、无线分别接收中星5号的垂直和水平极化信号,用一面天线接收亚洲1号卫星传送的中四节目。开通后,传输中央电视台第1、第2、第4套节目及山东、浙江、四川、云南、贵州、新疆、西藏电视台共10套电视节目,图像清晰,伴音洪亮。1995年1月13日,在县广播电视局隆重举行了“华池县有线电视开通庆典”仪式,县城有线电视转播正式开通。
有线电视网络改造及延伸 1995年1月县城有线电视网络开通时,有主干线3公里,支干线3.5公里,用户1617户。1996年1月,主干线增至3.3公里,支干线增至3.8公里,用户增至1998户。1997年1月,主干线增至4公里,支干线增至4.3公里,用户增至2387户。1997年7月,由于增加传输庆阳微波台节目信号,原传输系统难以承载,县广播电视局筹集资金对有线电视网络进行改造,将原350MHZ传输系统改为550MHZ,改造主干线1公里、支干线4公里。同时,有线电视网络由县城向近郊农村延伸。北部延伸至距县城3公里的柔远镇蒋湾村,增加用户98户;东部延伸至距县城2公里的柔远镇张湾村,增加用户78户。1998年底,县城有线电视网络主干线达到5公里,支干线达到5.7公里,用户发展到2890户。
有线电视自办节目频道 经县人民政府批准,1996年9月23日,县广播电视局向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及个体私营企业发出集资开通自办节目频道的《倡议书》。10月10日,在县广播电视局举行集资仪式,一次性筹资14.52万元。11月,购回松下DP200型摄录一体机2部、松下AG4700型编辑机1套、新奥特字幕机1台、松下普通录像机2台、百骏牌VCD机1台、切换器1台。12月31日,县有线电视自办节目频道正式开通,呼号为“华池有线电视台”。
微波加密频道 1993年,为适应部分卫星电视节目信号加密的新情况,庆阳地区在西峰集资建立起加密频道微波转播台,将解码后的加密信号用微波发至各县市。本县投资7万元。1997年7月,庆阳地区广播电视处派技术人员来本县测试安装接转设施,开通了地区微波传输的中央电视台第3、5、6、8套及陕西电视台的加密电视信号和甘肃电视台、甘肃有线电视台、庆阳电视台节目信号,但由于本县山大沟深,收转效果较差。1998年4月,县广播电视局组织技术人员,将紫坊畔电视差转台原来的60米发射铁塔加高至80米,解决了信号传输问题。县广播电视局又相继购回PBI、同洲等型号卫星信号数字接收机3台,有线电视网络传送的节目增加到23套。
乡镇有线电视 1997年11月,县广播电视局工程技术人员前往悦乐镇进行有线电视工程施工,经过一个多月的栽杆架线、安装调试,完成主干线3公里、支干线2.5公里,用户130户。1998年11月22日,元城乡有线电视建设工程动工,经过35天的努力,完成主干线3公里、支干线3.5公里,前端安装调试成功,开通12套卫星电视节目,用户200户。1999年12月,五蛟乡有线电视建设工程动工,一个月完成主干线2.5公里、支干线5公里,前端安装调试成功,开通10套卫星电视节目,用户180户。
“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
根据1998年全国影视厅(局)长会议提出到20世纪末实现全国村村通广播电视的发展目标,1999年4月至2000年底,本县“村村通”工程投资623892元(其中省上投资404892元,地区配套资金43000元,县财政投资84000元、乡村自筹92000元),先后建成播放点41个,并于2000年经省“村村通”工程领导小组验收合格。其中,乡播放点5个(李良子乡、五蛟乡、上里塬乡、山庄乡、南梁乡),村级播放点36个(五蛟乡有杨咀子、上城壕、杜右手3个村,李良子乡有李良子、刘家湾2个村,城壕乡有中塬村,定汉乡有定汉、张家川2个村,温台乡有张桥、肖掌2个村,庙巷乡有李庄、黄岔、张岭子3个村,怀安乡有冯杨渠、小城子、杨坪3个村,白马乡有王沟门、杜寨子2个村,王咀子乡有宪塬村,上里塬乡有黄家塬村,山庄乡有大庄村,乔川乡有阳湾湾村,元城乡有高桥村,柔远镇有孙家川、刘沟2个村,林镇乡有范台、张岔2个村,南梁乡有高台、白马庙2个村,乔河乡有张岔、齐庄子2个村,悦乐镇有新堡、田掌塬2个村,紫坊畔乡有高庄、刘坪、堡子山3个村。这些乡村播放点,可覆盖40多个行政村的5000余户。
电视节目
转播节目 县城白露山电视差转台自1980年开播以来,一直转播宁夏电视台节目,每日18时55分开始,转播4个小时。主要节目有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晚间新闻》和《宁夏新闻》、《歌曲欣赏》、《文化生活》、《荧屏之窗》、《地方戏曲》和专题报道、电视剧等。1981年5月开始,接收庆阳长庆频道转播的中央电视台节目。1986年10月1日,华池县卫星地面接收站开通,启用50瓦彩色地面差转机转播中央电视台第1套节目,每日18时55分开始,主要节目有《预告节目》、《新闻联播》、《晚间新闻》、《天气预报》、《专题节目》、《商品信息》、《九州方圆》、《华夏掠影》、《人民子弟兵》、《卫生与健康》、《文化生活》、《在下周屏幕上》、《体坛纵横》、《体育之窗》、《世界各地》和戏曲、电影、电视剧等。1995年1月,县城有线电视开通,转播中央电视台第1、2、4套节目及山东、浙江、四川、西藏、云南、贵州等省区电视台卫星电视节目。1997年7月建立微波接收站,转播中央电视台第3、5、6、8套加密节目和陕西、甘肃电视台及甘肃有线电视台、庆阳电视台节目。1998年,增转广东、江苏等电视台的卫星电视节目。
自办节目 1991年10月,县广播电视局用县财政拨款的1.5万元专项经费,购回松下M8000型摄像机1部。县广播站业务人员拍摄了当月召开的华池县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和政协华池县第三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实况,制作后即送白路山电视差转台插播。此后,《华池新闻》不定期播放。本县有线电视自办节目开通后,《华池新闻》成为固定节目。1996年12月31日19时50分,正式开通自办节目频道。自办节目几经改版,主要内容有《每周一歌》、《华池新闻》、《经济信息》、《点歌与欣赏》、《卫生与健康》、《华艺杂苑》、《广告》等。每星期三、四、五播出,《华池新闻》为重播。电视专题片摄制是自办节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至2000年底,自办台组织拍摄反映全县各条战线成就的电视专题片8部。其中反映本县乡镇党组织建设的专题片《南梁大地尽生辉》,获庆阳地区广播电视优秀节目评选一等奖;颂扬为教育事业捐资70多万元的农民企业家谢仁堂事迹的专题片《育人堂》,反映本县公路建设成就的专题片《高山深谷柏油道》,均获庆阳地区广播电视优秀节目评选二等奖。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