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军 事
华池古为边关要地,亦是多民族融合聚居区域。战国时期,秦筑长城横贯县境之北以拒敌,修直道纵穿本县东部以资军。历代由于民族纷争,华池境内所筑城、寨、堡、烽燧等军事设施多达数百处。汉、唐、宋、金及明代,境内均有成建制军事机构与军队部署。土地革命时期,刘志丹、习仲勋等共产党员在华池点燃革命武装斗争的烽火,建立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且与陕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成为红二十五军、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进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华池人民踊跃参军参战,支援前线,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一节 机 构
清以前
秦 华池属北地郡,郡守主管军事,县尉负责征召和训练军队。
汉 今华池县境由郁郅、归德等县分治,县尉主管军事。
三国、晋 华池被羌胡所占据。
南北朝 华池县境内兵务由州都尉管辖。
隋 县尉、兵曹主管兵事,且负地方治安之责。
唐 本县境内置华池县、怀安县,分别由各县县尉、司兵负地方军务之责。武德四年(621)在华池县东华池置林州总管府,统管林州、永州军务。贞观初,在怀安县境置芳池州都督府,管理处置党项野利氏等部落军务。
宋 在沿边路、府(州)地方政权之上设帅司路,县之下设镇、城、寨、堡、关统领军务。熙宁四年(1071)十月前,本县东部属华池县,西部属安化县,军务均隶环庆路经略使。本县境内先后置有业乐、五交、淮安、华池、凤川5镇和大顺城,以及柔远、安疆、东谷、西谷、华池东寨、华池西寨6寨与荔原、通塞、美利、雪泥4堡。大中祥符七年(1014)十月,“置庆州缘边都巡检使于华池县(东华池)”,总理华池、凤川、柔远、怀安番兵之军务。熙宁年间,改革兵制,推行“置将法”。元丰二年(1079)二月,环庆路以正兵、汉蕃弓箭手和强人联为8将,境内置3将。
金 置庆原路兵马都总管府、安定军节度使,治庆阳府(今庆阳城),华池属之。时设边将八营,第二将营、第三将营驻今华池县境内。
元 巩昌路便宜都总帅府统庆阳府,宁环等处设管军总把1员。今华池县境军务属庆阳府辖。
明 设庆阳卫,隶陕西都指挥使,今华池县境辖属庆阳卫,境内设有怀安、定边(柔远)、华池3巡检司。
清 清初,在今华池县境内设定边(柔远)、华池(东华池)巡检司,后废。
民国时期
民国二十三年(1934)前,本县为国民政府庆阳县第四自治区。华池境内军务先后由固原提督改置陇东镇守使、陇东巡防游击步马炮各营统领部、甘肃省第三保安司令部管辖。民国二十三年(1934)南梁革命根据地创立后,国民党及其政权和军事机构对本县的军事控制已名存实亡。
革命根据地时期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边区、陕甘宁边区时期,先后有8个军事机构设立或迁驻本县境内。
陕甘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 民国二十三年(1934)五月二十八日,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党委在南梁寨子湾召开会议,决定成立陕甘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刘志丹任主席,杨森任红四十二师师长,高岗任政委,统一指挥陕甘边区的革命武装。同年11月4日至6日,在南梁荔原堡召开的陕甘边区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正式选举成立了陕甘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刘志丹(后为刘景范),副主席边金山,参谋长吴岱峰,秘书长张策(后为杨载泉),副秘书长杨灏,供给部长马锡五,委员有刘志丹、高岗、杨森、杨琪、黄子文、边金山、张秀山、吴岱峰、郑伯翔、王世泰、张仲良、孔令甫、刘景范、黄罗斌、高锦纯、黄子祥、赵国卿、张邦英、陈学鼎、张庆孚、陈国栋等。军委机关驻南梁寨子湾(今林镇乡境内),辖第一路游击队总指挥部、第二路游击队总指挥部、第三路游击队总指挥部、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保卫大队、陕甘边区赤卫军总指挥部、陕甘边区军政干部学校。1935年4月,随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机关转移陕北洛河川。同年11月,陕甘省苏维埃政府成立后撤销。
陕甘边区赤卫军总指挥部 1934年11月4日至6日陕甘边区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南梁荔原堡选举成立,隶属陕甘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朱自清任总指挥、郑德明任副总指挥、梅生贵任副总指挥兼参谋长,统一领导华池境内南梁、白马庙、二将川、乔河、刘沟、杜河、平定川、东华池及陕北的脚扎川、白豹川、安塞、吴堡川、樊家川、义正川、麻城台、瓦子川、苗村、阎家川等18个赤卫军大队。1935年春,国民党军大举“围剿”南梁革命根据地,陕甘边区赤卫军总指挥部转移到陕北洛河川一带。
陕甘边区第二路游击队总指挥部 民国二十三年(1934)一月在南梁成立,杨琪任总指挥,高岗(后为惠子俊)任政委。其先后下辖庆阳、合水、保安、安塞、庆北、定边、华池、环县等游击队和保卫队。同年冬撤销。
华池战区军事部 1935年9月在南梁成立,隶属中共陕甘边区特委华池战区委员会,部长高有才,副部长赵连吉。同年11月,中共陕甘边区特委撤销,华池战区军事部改隶中共陕甘省委华池战区委员会,辖华池、庆阳、合水、庆北游击大队和华池战区保卫队、庆北游击队。军事部机关先后驻南梁李沟门、荔原堡等地。
中共华池县委军事部 1936年3月,华池战区与庆北办事处合并为华池县后。华池战区军事部改为中共华池县委军事部,部长高有才,副部长郑兴才。军事部机关先后驻山庄、刘坪。
陕甘边区第五路游击队总指挥部 1935年10月,华池战区建立第五路游击队总指挥部,亦称华池战区游击队总指挥部,辖华池、庆北等地游击队,总指挥王德胜。不久,王德胜叛变,总指挥部解体。
中共赤庆县委军事部 1936年10月,中共赤庆县委成立,下设军事部,部长高文秀。1937年7月,随赤庆县撤并华池县而撤销。
中共陕甘宁省委军事部 1936年11月,中共陕甘宁省委军事部由环县河连湾迁驻华池县元城,12月迁驻环县曲子镇。
中共华池县保安大队部 1938年春,改军事部为保安大队部,隶属庆环分区保安司令部。1940年8月,隶属陇东分区保安司令部。大队长张明科,副大队长李树林。
华池县人民武装大队部 1945年8月成立。1947年7月,改建为华池县游击支队,支队长张××,政委贺建山,副支队长赵连吉。
陇东军分区 1947年2月下旬,陇东军分区迁驻本县悦乐、山庄、元城等地,时间长达2年多之久。1949年8月初迁回庆阳城,后迁驻西峰镇。
共和国成立后
华池县军事大队部 1949年10月1日至1950年5月,设有华池县军事大队部,编员7人,大队长、副大队长、政委、文书、军事干事各1人,通讯员2人。大队长高有才,政委王生弟(兼)。
华池县人民武装部 1950年6月成立,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机关设军事股、政治股;编员8人,部长、政委、副部长、副政委、秘书、干事各1人,通讯员2人。部长高有才,政委李培贤(兼),副部长董兴旺(后为梅伯英)。1954年12月改称华池县兵役局,编员10人,局长饶世秀、政委李培贤(兼)、副局长梅生荣、副政委张克礼。1955年12月,兰州军区颁发甘肃省县(市)兵役局、人民武装部编制命令,华池县属丁等三级县乙种兵役局,机关不设科,编员9人。局长饶世秀,政委李培贤兼,后为马斌(兼);副政委张克礼。1958年3月5日,改编为8人,机关不设科,局长饶世秀、政委李培贤(兼)、副政委张克礼。1958年4月,华池撤并庆阳县,华池县兵役局撤销。1962年1月,恢复华池县人民武装部,为团级单位,直属庆阳军分区领导。1978年,部机关增设组训科、政工科、后勤科。1981年4月,撤销部下设的科级建制。1983年,恢复组训科(后改为军事科)、政工科、后勤科。机关编员22人,其中部长、副部长、政委(县委书记兼任)、副政委各1人。下属有科长、参谋、干事、助理员。1986年6月,县人民武装部退出军队序列,改归地方建制,其性质、任务不变,实行以地方为主的军地双重领导制度。下设办公室、军事科、政工科,编员19人。1994年12月1日,根据中央军委决定,华池县人民武装部编入军队序列,实行以军队为主的军地双重领导制度。下设军事科、政工科、后勤科,编员11人。其中部长、政委、副部长各1人,县委书记兼任县人民武装部党委第一书记。1962年1月至2000年底历任部长为饶世秀、莫士元、田新润、马弘玺、王三厚、张习文、范贵安、包发堂、何世鹏、肖拴成、关金有、田春安、白宝玉;历任政治委员为陶义庭(兼)、王怀璋(兼)、张诚志(兼第一政委)、杨凤翰、傅志强、王生金(兼第一政委)、金学斌(兼第一政委)、史志德、赵良武、陈喜翰、贺忠文、马改生、肖辉林、徐锡奎、吉耀文;历任副部长为李明、崔振明、曹邦荣、史志德、李光献、包发堂、何世鹏、李怀雄、郭志程、王怀兵;历任副政治委员为张克礼、金海潮、林忠德、郝钱龙、刘宝儒、周建国、周廷玺、赵新民、张福林。
华池县人民武装委员会 1962年3月,华池县人民武装委员会和各人民公社人民武装委员会相继成立。“文化大革命”期间,县人民武装委员会停止办公。1979年,恢复县人民武装委员会,设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主任委员由县委书记兼任,委员由县主要党政军领导和财政、计委、公安、民政、商业、体委、教育、粮食等有关部门及工会、妇联、共青团等人民团体主要负责人组成。1985年后,县委书记兼任县人民武装部党委第一书记,不再兼任政委。县人民武装委员会主任由县委书记兼任,委员组成同前。1986年3月后,县委书记兼县人民武装部党委第一书记,县长兼人民武装委员会主任,武装部长为副主任。1962年3月至1966年底,陶义庭、王怀璋、张诚志先后兼任主任。1979年3月至2000年底,由王生金、金学斌、马永孝、白自力、王憨群、朱治晖、李银先后兼任主任;何世鹏、肖拴成、关有金、田春安、白宝玉先后任副主任。1986年至2000年,丑公元、马永孝、王培栋、王憨群、陈广锦先后兼任县人民武装部党委书记。
第二节 设 施
战国秦长城
周赧王四十三年(前272),秦昭王始筑长城以拒胡。县境长城西起乔川乡艾蒿掌村曹咀子崾岘,沿乔川、元城乡北部东行至陕西吴旗长官庙乡与元城乡交界处梨树掌出境,全长63公里。沿线有王边台、营盘山、营盘梁、林沟梁4处障城,95处烽燧。
秦直道
秦始皇三十五年至三十七年(前212~前210)修筑。南起咸阳,北达九原(今内蒙包头西),全长900公里,县内直道由合水县青龙山桃花庄入境,沿子午岭主峰北上,经林镇、定汉、山庄、柔远、紫坊畔、乔河、庙巷、怀安、元城乡至乔川乡与吴起县庙沟乡交界处白涧出境,长约110公里,沿线有墩梁、打扮梁障城2处,烽燧17处(梨树掌北与长城共用障城、烽燧除外)。是秦、汉时期北击匈奴的主要军事运输通道。
城 寨
华池境内多历代城寨堡等军事防御设施,尤以宋代为最,其中大顺城最著名。古代城、寨规模较大的有:
县境东部今南梁乡有白马庙城、荔原堡城(堡),今林镇乡有东华池城、库多汗城、凤川寨,今山庄乡有大顺城二将城;县境中、南部今柔远镇有柔远城(寨),今悦乐镇有业乐城、马登寨,今城壕乡有骆驼城、上寨城,今王咀子乡有军王寨,今上里塬乡有林塬寨;县境西部今李良子乡有民阜寨、南山寨,今五蛟乡有五蛟城,今怀安乡有怀安城(柳谷城)、小城子(东谷寨),今元城乡有西谷寨、德胜寨;县境北部今紫坊畔乡有安疆寨,今乔川乡有铁角城、老寨城。
在古城、寨附近,多有操练兵马的场所。荔园堡城曾有马练坪、柔远城(寨)南山有走马梁、五蛟城北有趟子道、怀安城北有教场坪、小城子亦有走马梁等。
堡 子
本县境内堡子多为明、清和民国初期当地富豪或地方武装为防御而修建。一般修于山咀末端或川道独立土丘之上,四周切削成崖或夯筑成墙,设梯而登或搭吊桥进入。规模依地形而定,大小不一。堡内建有窑洞、水井,安装有碾、磨,备有粮食和生活必需品,设有滚木、雷石、长矛、大刀、土炮等防御武器。石砌堡子仅存元城乡高沟门村刘堡子1处。土堡子主要有:乔川乡堡子沟堡、城子梁堡,元城乡吴堡子、李堡子、堡子沟堡、寨子湾堡、堡子湾堡,怀安乡阎堡子、糖坊咀堡子湾堡、四咀河堡子,白马乡连集堡、新堡子、堡子咀堡,五蛟乡赵咀子堡、魏家疙瘩堡、柴堡子、小赵堡子,李良子乡李良子堡、蒋砭堡、岬峪沟堡,上里塬乡安掌堡、堡子湾堡、鸭口堡、高庙堡,王咀子乡宪塬堡、井子塬堡、刘家庙大坬堡,悦乐镇朱家堡、下堡子、城子山堡、堡子梁堡、涝池掌堡、赵坬子钟家堡,城壕乡转咀子堡(新堡)、侯家塬堡、罗儿沟堡、曹坪堡子,定汉乡庄科堡、庙湾堡、梅家堡、对城子堡,温台乡胡家掌堡、堡子湾堡、高河堡子,柔远镇陈家河堡、屈家堡、堡子台堡、刘沟堡子、新堡子,庙巷乡堡子湾堡、寨子沟堡,乔河乡窨子沟堡,紫坊畔乡堡子山堡、刘坪堡、闹讹堡,山庄乡三庄堡子,南梁乡白马庙堡、阎家坬子堡,林镇乡南梁堡子、东华池北堡子等。
烽 燧
烽燧是古代重要军事警备与通信设施,产生于古氏族部落战争之中,一直沿用至清代。境内烽燧选址都在高山峁顶,黄土夯筑,有圆形、方形两种,圆形居多,大小不一,一般高7~10米,底径10~12米。间距5000米左右,以互相望见信号、窥见川道活动为度。全县现残存烽燧230余处,其分布为:
从本县境内的秦长城自西向东有:曹咀崾岘2墩、艾蒿掌后掌3墩、后砭岭2墩、背圪墩、胡前庄墩、洪沟梁墩、龙咀梁墩、小山峁墩、吊墩岭3墩、范陈沟后山墩、王边台坬墩、章桥拐沟梁2墩、营盘山3墩、鱼儿掌2墩、贺家湾3墩、李庄大梁5墩、郝林沟墩、白涧墩、箱子湾3墩、城梁盖3墩、高湾梁3墩、刘梁3墩、南湾6墩、王掌墩、小山湾2墩、大涧墩、二涧墩、三涧墩、四涧墩、铧尖咀墩、四墩梁3墩、营盘梁3墩、曹畔2墩、林沟崾岘3墩、东二涧墩、董涧2墩、三烽梁3墩、碾子畔2墩、营崾岘6墩、南梁2墩、背庄梁墩、胡西涧墩、墩儿梁墩、东涧4墩、冬麦地湾2墩、梨树掌2墩,共95个。
从本县境内秦直道自南向北有:桃花庄墩、木瓜岭墩、宋家沟垴墩、麻子崾岘墩、梨树庄墩、蜂岔墩、墩梁墩、上大树塬墩、杨岭子墩、潘老庄墩、老爷岭墩、上崖窑墩、黄蒿地畔墩、深崾岘墩、墩儿山墩,打扮梁墩、田掌墩(田掌至梨树掌多在陕西境,梨树掌至白涧出境处烽燧记在长城线),共17个。
从悦乐林沟口至乔川铁角城自南往北有:庞坬子墩、郭塬墩、新堡墩、王桥塬墩、许家塌山墩、杨坬子墩、马登塬墩、饶家塬墩、五里坪墩、南沟墩、上堡子墩、旋沟门墩、柳沟门墩、辛家台墩、寺沟门墩、墩儿梁墩、李良子墩、王旗墩、路旗墩、五蛟中山梁墩、夏咀子墩、方墩底墩、怀安双壕塬墩、土岘子墩、赵坬梁墩、马坬梁墩、贺沟口墩、西河坪大墩梁墩、龙圪墩、柳树渠墩梁墩、阳湾湾老庄梁墩,阳湾湾墩、将台坪墩、下掌墩、孙沟对埧梁墩、毛咀子墩、陶岔崾岘口墩、宋咀子窨子峁墩、章桥伙场梁3墩、范陈沟梁2墩、二道峁墩、铁角城城梁墩,共46个。
从元城至吕沟咀(走马城)有:田咀子墩、油房咀子墩、吕沟咀墩,共3个。
从油房咀子至老庙咀有:老庙咀墩,1个。
从环县八珠塬至怀安,自西向东有:庙掌墩儿梁墩、吕阳砭墩、马高庄墩、鹿梁墩、马茹台墩、郭家塬2墩、东掌墩儿梁墩、黑柳沟冯家庄墩,共9个。
从怀安至小城子(东谷寨)自西向东有:王背梁墩、染坊湾子墩、双岔梁墩、高桥阳梁墩、李小河墩、白杨树梁墩,共6个。
从悦乐上堡子至柔远,自南向北有:胶泥咀塬2墩、余家坪门神塬墩、白家咀墩、温台墩、鸭儿坬柴沟峁墩、白家川墩、山根底墩梁墩、赵沟门墩、黄沟门峁墩,共10个。
柔远东沟有齐沟门墩,小西沟有东湾墩,共2个。
从柔远城向北至打扮梁有:蒋湾庙台山墩、乔山梁墩、后山沟峁墩、哈拉沟门墩梁墩,共4个。
从新堡至太阳坡岭秦直道,自西向东有:四咀塬墩、安庄墩、定汉墩山墩、新集墩台山墩、桥沟门墩、高坬墩山墩,共6个。
从石咀子雷家川自南向北有:染坊渠墩、拱桥墩、庙湾堡子山墩、邓家峁墩、封家岭墩,共5个。
从东华池至大凤川自东向西有:孟崖坬墩、旧城子墩,共2个。
从东华池至豹子川有:张岔西岭墩,1个。
从东华池至紫坊畔,自南向北有:东城坬后岭墩、东华池西山2墩、堡子山墩、桃坡湾沟墩、刘坪娘娘庙山墩、土崖窑墩、七里店墩、白家湾墩、梅新庄墩、桥桥沟墩儿山墩、山庄墩、二将城庙坬山墩、大庄碾子坬墩、奥泥坡堡子梁墩、紫坊畔墩儿梁墩,共16个。
从紫坊畔东出脚扎川有:高庄岭墩、黄庄岭墩,2个。
从荔原堡北至玉皇庙川有:金岔沟北山墩、荔原堡墩、阎家坬子墩、大台墩、高台子岭墩、寨子梁墩,共6个。
从王咀子乡至银坪有:郭咀子墩山墩,1个。
地 道
1969年至1971年,中苏关系恶化,为防御核战争,全国军民响应毛泽东主席“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和“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曾广修地道以备战。本县民兵和解放军在境内挖地道30余条,修防空洞40多孔,后废。
军械修理所
民国二十三年(1934)三月,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在林镇小河沟的白家坬创办,有修械工人5人,主要修理枪械,制造配件和土炮。次年二月迁至豹子川张岔。
第三节 驻 军
清以前
秦,上将军蒙恬统兵屯北地。曾在华池境内修长城,筑城障,“以拒胡”。汉、晋、隋历代,境内驻军不详。唐武德四年(621)九月初十,梁师都将刘旻率部降唐,驻华池,任林州总管。宋初,为牵制西夏,怀安镇屯兵万人左右。宝元元年(1038),西夏主赵元昊称帝反宋,华池境内成为边防要地,宋朝廷调大批禁兵屯戍。仅宋仁宗时期,驻环庆路禁兵达5万余人,本县境怀安镇、五蛟镇、悦乐镇、凤川镇、华池镇和柔远寨、东谷寨、西谷寨均有禁兵屯戍,范仲淹、范纯祐、张崇俊、高继隆、刘平、任福、范恪、杨遵等环庆路主要军事将领先后在县境驻守。宋神宗时期,改革兵制,实行“置将法”,环庆路禁兵与地方兵联为八将,县境大顺城(今二将城)驻第三将,怀安镇驻第四将,业乐镇驻第五将,每将统兵五千至万人左右。元丰五年(1082),宋神宗诏令环庆路于大顺城、荔原堡、柔远寨、安疆寨各驻一将,部署兵马2万以上。北宋著名将领雷嗣文、折可适、张诚先后任大顺城第三正将,窦瓊、傅谏任第三副将。李孝孙任怀安镇第四正将,孙昭谏、王恩任第四副将。蔡挺、张玉、林广和姚兕、姚雄父子、张继疑等先后在大顺城、荔原堡、柔远寨、西谷寨等领兵镇守。金代,在庆原路设8个边将营,其第二将营驻大顺城,第三将营驻怀安镇。明代,怀安、定边(今柔远)、华池(今东华池)巡检司各驻兵30多人。清代,县境驻军不详。
民国时期
国民党军驻军 民国五年(1916)三月,陕西警备军统领郭坚率部数千人驻新堡。民国十二年至十三年(1923~1924),陇东镇守使张兆钾一个骑兵连驻今柔远城。民国十六年(1927)四月,甘军黄得贵部曾驻悦乐、东华池一带,后移驻陕北。
中国工农红军与游击队驻军 民国二十年(1931)九月,刘志丹组建的南梁游击队活动于华池一带。同年十月下旬,南梁游击队与陕北游击支队在林锦庙(今林镇)会师。十二月,南梁会师部队移驻新堡。当年底南下正宁,改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民国二十二年(1933)十一月中旬,刘志丹率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辖第三团、骑兵团)重返南梁,以南梁为中心开展游击战争。民国二十三年(1934)七月下旬,谢子长、郭洪涛率陕北游击队一、二、五支队驻南梁,不久返回陕北。同年十月红四十二师第二团,在南梁阎家坬子成立,遂以南梁为中心,在周边地区活动。
革命根据地时期
中国共产党军队驻军 1934年11月中旬,黄龙山“大王”郭宝珊率部120余人在本县新堡起义,遂开赴南梁革命根据地,改编为西北抗日义勇军。
1943年4月19日,八路军七七○团移驻本县大凤川屯垦。1944年11月编入南下支队,奉命离开大凤川。
国民党驻军 1947年5月,国民党军马鸿宾部八十一军六十四旅一七九团、国民党政府中央军骑二旅三团曾驻将台、悦乐,本月即被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歼灭。
第四节 地方武装
清以前
先秦至秦、汉、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华池境内地方武装不详。宋时地方武装分厢军、蕃兵、乡兵、弓箭手。厢军为府(州)镇守之兵,主要任务是筑城、修路、制造武器、运输等。
蕃兵,自宋初已于华池境内渐次设置,即将沿边归附的蕃族组织起来充当边境守军。选年20岁以上为壮丁,按户九丁以上取五丁,六丁取四丁,四丁取三丁,二丁取一丁,并刺手背。每丁10人置一十将,随本族人数及50人置一副兵马使;100人置一军使,一副兵马使;200人置一军使,三副兵马使;300人置一副指挥使,二军使、三副兵马使;400人加一军使,一副兵马使;500人又加一指挥使,一副兵马使;超过500人,每百人加一军使,一副兵马使。一族不及50人者,30人以上亦置一副兵马使,不及20人只置十将。各部落以属户封给官职,大首领为都军主,百帐以上为军主,其次为副军主、都虞候、指挥使、副指挥使、军使、副兵马使,以功次补者为刺史、诸卫将军、诸司使、副使、承制、崇班、供奉官至殿侍等。其分别统领本部壮丁,给旗帜,发器甲,以备调发。宋代,今华池县境为内附蕃族群居区。据《宋史·兵志》记载,治平四年(1067),本县境内10处镇、城、寨、堡就有蕃兵强人154族,19192人,壮马2543匹,分编为689队。
淮安镇 27族,强人4368人,壮马321匹,为170队。
五交镇 10族,强人1170人,壮马73匹,为49队。
凤川镇 23族,强人875人,壮马143匹,为20队。
华池镇 3族,强人262人,壮马38匹,为12队。
业乐镇 17族,强人1171人,壮马64匹,为46队。
大顺城 23族,强人3491人,壮马314匹,为141队。
柔远寨 12族,强人3381人,壮马1000匹,为90队。
东谷寨 16族,强人459人,壮马56匹,为14队。
西谷寨 10族,强人1794人,壮马140匹,为65队。
荔原堡 13族,强人2221人,壮马394匹,为82队。
乡兵,选自户籍或土民应募,闲时训练,忙时务农。为防守之兵,种类繁多,无固定额数。
弓箭手,是沿边地区招募的乡兵,年20岁以上系籍,60岁免。以25人为团,置押官;4团为都,置都头、副都头各1人;5都为指挥,置指挥使,各以阶级伏事。每年十月至翌年正月前,轮流到州(府)训练半月后,仍归农。遇战事守城或捕盗贼,日给粮2升,自备器甲和战马。每年正月,县将名册报州府,州府奏兵部。
金、元时期地方武装不详。
明,华池境内有定边(柔远)、槐安(怀安)、华池(东华池)巡检司,各有弓兵30人。
清,地方武装为乡勇。清初,华池境内有定边(柔远)、华池(东华池)巡检司,各有弓兵30人。
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华池境内的地方武装主要有民团、帮会、土匪武装和饥民武装。3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方武装在本县境内纷纷建起。
民团武装 民国初、中期,土匪蜂起,散兵游勇烧杀掠抢,无所不为。乡绅富户打出保境安民的口号,纷纷组建民团,以保庄护财,抵抗兵匪袭扰。民国十九年(1930)前后,华池境内民团和境外民团在华池活动的有:
玉皇庙川民团,驻南梁马莲岔堡子,团总先后为王占才、张彦庆,10余人,6支枪。
白马庙川民团,驻南梁白马庙,团总郭万成,10余人,8支枪。
二将川民团,驻山庄刘坪堡子,团总阎登第,4支枪。
南梁民团,驻林镇南梁堡,团总白子文、刘生严。
东华池民团,驻林镇东华池,团总张继成,2支枪。
平定川民团,活动于南梁一带,团总陈官佐,6支枪。
葫芦崖民团,驻葫芦河窨子,活动于东华池一带,团总杜先,2支枪。
太白民团,驻合水县太白堡子、窨子,活动于东华池一带,团总黄有法,30多人,4支枪。
阎庄民团,驻紫坊畔阎庄,20多人,20多支枪。
柔远民团,驻乔河上李沟门,团总田生孝(绅士),10多支枪。
温台民团,驻温台余家坪,团总杨如林(绅士),7支枪。
悦乐民团,驻悦乐朱堡子,团总朱孝,3支枪。
新堡民团,驻悦乐新堡,团总庞富国(绅士),30支枪。
城壕民团,驻城壕石咀子,团总王华(绅士)。
元城民团,驻元城,团总李荣贵,10支枪。
乔川民团,驻乔川贺砭,团总贺廷彦(绅士)。
白马民团,驻白马将台堡子,团总杜成璋(保长),10支枪。
五蛟民团,驻李良子,团总李含英(后被谭世麟收编)。
荔原堡民团,驻南梁阎家坬子堡子,团总赵富奎(绅士),60支枪。
林镇民团,团总刘生枝。
陇东民团军总司令谭世麟在华池境内辖属的民团有:李含英营驻五蛟上城壕,60多人,70多支枪,马10多匹。崔凤皋连驻五蛟魏家疙瘩(堡子)。李廷芝连驻悦乐上堡子。谭世麟还亲自率兵常驻元城刘堡子。
土匪武装 民国时期,盘踞和窜扰华池境内的土匪有赵文华、陶玉山、赵思忠、薛大牛、毛不顺、宋占彪、韩俊卿、徐老幺、蔺士升等52股之多。
在土匪武装中,张廷芝匪部对华池人民和革命事业为害甚烈。匪首张廷芝,陕西吴起县金佛坪人。民国十八年(1929)投靠陇东民团军谭世麟部任骑兵连长。翌年夏秋之交,其率匪部发动突然袭击,致使刘志丹、谢子长运筹的“三道川起义”毁于一旦。此后,张廷芝脱离谭部,在荔原堡设新民营作为据点,长期活动于华池、吴旗一带。30至40年代,其多次出入于陕甘军阀和国民党军部队,或拥兵自立称霸,或集兵匪于一身,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1937年,曾率匪部抢掠赤安县苏维埃政府。1947年任马鸿宾部清乡团司令,屠杀、活埋共产党员、自卫军干部12人,打伤根据地军民47人。1949年6月,曾随国民党军驻榆林的左协中部接受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平改编,不久即叛逃为匪。翌年春,其匪部被人民解放军在宁夏击溃。1950年3月17日,张廷芝率残匪偷袭本县元城区人民政府,绑架区委书记、民兵营长等区乡干部18人,抢走枪支、公文、印章、公物、粮食、医药等多种物品,遂经吴旗北窜内蒙古大青山。同年11月,张廷芝在内蒙古武川县境内被人民解放军捕获。1953年3月在呼和浩特被人民政府镇压。
帮会武装 民国十四年(1925),红枪会由陕西传入华池。华池一些农民以烧香拜神、结拜弟兄的形式,秘密组织红枪会,习武练功,武装防身,反对官府压迫,打击土匪,保护村庄。红枪会使用的武器主要是大刀、长矛、土枪。华池境内先后组织有:华池红枪会,民国十五年(1926)成立于柔远陈家河堡子,20多人;温台红枪会,民国十五年(1926)二月成立于温台,20多人。之后,庙巷红枪会在庙巷成立;乔河红枪会在武家河成立,百余人;柔远红枪会在杨庄子成立,约30多人;悦乐红枪会在悦乐成立。全县发展到200多人,主要活动在元城、悦乐、柔远、二将川等川区。民国十九年(1930),先后被土匪击溃,红枪会在华池消失。
饥民武装 民国初,兵灾、饥荒连绵,饥民大量增加。初期,主要有陕北等地饥民流落华池一带,到大户人家就食装粮,称之为“口袋队”。此后发展为饥民武装,少则十多人,多则几十人,手执长矛、大刀及少量土枪,对抗官府,活动范围不定,多集聚于南梁林区。30年代初,多数饥民武装参加红军游击队。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方武装 30年代初,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斗争在陕甘边界蓬勃开展,游击队、赤卫军等地方武装在华池境内相继建立,日渐形成星火燎原之势。
庆阳游击队 民国二十二年(1933)十一月下旬,在林镇小河沟成立,队长杨培盛,指导员习仲勋,主要活动在二将川、柔远川一带。次年夏,庆阳游击队发展到100多人,下辖5个中队,队长邹怀德、政委张秀山。隶属陕甘边区第二路游击队总指挥部。同年10月,抽调大部分队员编为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二团二连。其余40多名游击队员,由队长张志孝、政委王宝珊带领,继续开展武装斗争。
合水游击队 民国二十二年(1933)十一月,在林镇小河沟成立。张振东、王志林、赵生先后任队长,孙铭章、刘约山、白天章、武海潮先后任指导员。主要活动在东华池、太白一带。首战东华池堡,诱缴张怀治民团步枪25支,鼓舞了游击队员斗志。民国二十三年(1934)一月,隶属陕甘边区第二路游击队总指挥部。
保安游击队 民国二十二年(1933)十一月在林镇小河沟成立,队长刘约山,指导员王英。主要活动于南梁、洛河川一带。民国二十三年(1934)二月,改编为保安游击支队,支队长刘景范,政委王英,隶属陕甘边区第二路游击队总指挥部。同年11月,保安游击支队发展到100多人,编为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二团二连。
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政治保卫队 民国二十三年(1934)二月,在林镇小河沟四合台成立,仅有8人3支枪,负责陕甘边区党政机关的安全保卫工作,队长郭锡山。
陕甘边区赤卫军大队 民国二十二年(1933)十一月三日至五日,中共陕甘边区特委和红军临时总指挥部在包家寨子召开联席会议后,张策、习仲勋等即到南梁地区发动群众,组建游击队、赤卫军。到民国二十三年(1934)二月,已建立起5个赤卫军大队。小河沟、豹子川一带为第一大队,队长郑汉明;玉皇庙、马莲岔一带为第二大队,队长高生贵;白马庙川为第三大队,队长张步云;二将川为第四大队,队长梅生贵;葫芦河为第五大队,队长黄克秀。至同年九月,赤卫军发展到南梁、白马庙、二将川、乔河、刘沟、杜河、平定川、东华池、脚扎川、白豹川、安塞、吴堡川、樊家川、义正川、麻城台、瓦子川、苗村、阎家川等18个大队。
庆北游击队 民国二十三年(1934)春在柔远川成立,队长赵占魁、指导员任有升。4月,由于叛徒出卖,队长、指导员遇害,游击队解散。秋季,庆北游击队恢复,队长李树林,指导员赵志善。
1934年11月后,随着各级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华池境内的革命武装迅速发展壮大,为巩固和扩展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
庆阳游击队 1934年11月后,这支游击队的战斗力日渐增强。1935年3月,庆阳游击队又抽调30多人编入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三团。所剩10多名骨干在元城重建庆阳游击队,队长王宝珊。11月后,隶属华池战区军事部。1936年春,庆阳游击队发展到100多人,改名庆北游击支队。
合水游击队 1934年11月合水游击队发展到180多人,队长×××,副队长×××,编为3个中队。第一中队长朱天胜(后为朱炳才),指导员罗义福(朱炳才调任红四十二军骑兵团排长后,第一中队败散);第二中队长赵生,指导员曹淼;第三中队长夏松柏,指导员白天章(后为武海潮)。1935年11月隶属华池战区,队长王志林,指导员武海潮。次年4月编入合水县独立营。
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保卫大队 1934年11月,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政治保卫队改属,下辖3个中队,共100多人,大队长郭锡山,副大队长宋飞。1935年春,国民党军三十五师马鸿宾部“围剿”南梁根据地,保卫大队随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机关转移到陕北洛河川。
庆北游击队 1934年11月后,这支游击队主要活动于本县中南部一带,同年冬,定边游击队编入庆北游击队。1935年9月,隶属庆北办事处。次年2月撤销。
定边游击队 1934年秋在乔川成立,队长黄兴仁,主要活动于乔川李崾岘一带。同年冬编入庆北游击队。
革命根据地时期
华池保卫队 1934年11月在南梁成立,共50多人,20支枪,队长何兴旺、副队长郑兴财。次年春,编入华池保卫大队。
陕甘边区赤卫军大队 1934年11月4~6日,陕甘边区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成立了陕甘边区赤卫军总指挥部,统一领导和指挥南梁根据地18个赤卫军大队。
庆北游击大队 1934年冬在坪庄成立,下辖3个中队,共60多人,队长王英,党代表杨占鳌。主要活动于坪庄和陕西吴起县头道川一带。1936年编入红军陕甘独立师。
华池县警卫队 1934年冬在南梁河沟门成立,队长徐××,副队长郑兴才,共30多人,后并入华池保卫队。
华池保卫大队 1935年春由华池保卫队扩编,下辖3个中队,大队长黄克秀(又名黄锁),指导员杨培青,隶属中共陕甘边区特委。次年7月,编入红军陕甘独立师四团。
庆华游击队 1935年6月在柔远川成立,共60多人,队长田生弟,指导员李树林。同年11月,编入庆北游击队。
华池战区保卫队 1935年10月在南梁成立,40多人,编为4个班,队长蒋成英,副队长何兴旺。主要活动于南梁、元城一带,并负责华池战区党政机关安全保卫工作。次年3月撤销。
华池游击队 1935年11月,由陕甘边区转隶,1936年4月改编为合水独立营。
柔远游击队 1935年冬在柔远川成立,20多人,队长李兴玉,指导员王志林。后编入华池战区保卫队。
庆北游击支队 1936年春,庆阳游击队改名为庆北游击支队,隶属中共华池县委军事部,支队长石怀刚(后叛变),政委强家珍。同年7月,编入红军陕甘独立师。
柔远第二游击队 1936年2月成立,20多人,队长惠连友,指导员高登洲。主要活动于柔远、乔河、温台一带。
温台游击队 1936年秋成立,共7人,队长白生秀,副队长白万和。主要活动于温台、悦乐和新堡一带,隶属中共华池县委军事部。同年冬发展到40多人,改名合水游击队。
合水游击队 1936年冬由温台游击队改名,40多人,队长李树林,隶属中共华池县委军事部。主要活动于温台、悦乐、新堡一带。次年夏,改编为庆环分区保安司令部第五保安大队。
庆环游击队 1936年12月,由元城、柔远、白豹等区游击队合编组成,50多人,隶属中共华池县委军事部,队长杨生贵,副队长李秀荣。次年春,改编为红军陕甘独立师三团三连。
华池县自卫军大队 1937年7月,赤卫军改称自卫军。本县以区组营,以乡组连,以行政村组班、排,建立了自卫军组织和指挥体系。1944年,全县共编基干自卫军5个连、15个排、41个班,共486人;共编普通自卫军32个连、71个排、196个班,共2969人。1945年,全县自卫军编为大队,大队长白国民(县长兼)、政委贺建山(县委书记兼),副大队长李树林、赵连吉、高有才;下辖5个营(以区组营),营长、政委分别由区长、区委书记兼任。另设一名专职副营长。全县有自卫军2938人,其中基干自卫军281人,编为5个连、18个排,35个班;普通自卫军2557人,编为34个连、74个排、197个班。
华池县保安大队 1937年9月,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将分散在陕甘宁边区各地的游击队、独立营、警卫队等地方武装,按地区、战斗力、数量等相对集中起来,成立各县保安大队。1938年春,中共华池县委军事部改名为华池县保安大队,大队长张明科,副大队长李树林,隶属庆环分区保安司令部。1940年8月后,隶属陇东分区保安司令部。
华池县保卫队 1942年成立,次年改称华池县警卫队,隶属陇东军分区。
华池县警卫队 1943年由华池县保卫队改称。先后隶属第四军分区、陇东军分区、庆阳军分区。警卫队长先后为吴光明、程治国、张第、赵彦成、庞其国,副队长侯玉堂,指导员先后为董兴旺、程治国、李维,副指导员石宝山。
华池县游击支队 1947年3月,华池县成立两个游击中队。7月,合编为华池县游击支队,下设3个中队。时支队长空缺,副支队长赵连吉,政委贺建山(兼)。
华池县独立营 1947年9月,华池县游击支队在定汉焦台整编为华池县独立营。11月,柔远、悦乐、白马、元城、温台5个区游击队又编入独立营并扩充新兵,指战员增加到380余人,张第任营长、李世俊任指导员。1948年2月,成立陇东分区独立二团时,华池县独立营改编为独立二团第一营,辖3个连。
民兵 解放战争时期,自卫军改称民兵。1948年,全县有34个民兵小分队,民兵364人,步枪160多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华池县公安中队 1952年春由华池县警卫队改称,隶属华池县公安局,中队长庞其国,指导员张第,副指导员缪怀殿。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甘肃省华池县中队 1955年8月,由华池县公安中队改称,中队长庞其国,副指导员缪怀殿,隶属县公安局领导,干部、战士统一实行职业制。1958年4月,并入庆阳县武装警察中队。1962年1月,华池县武装警察中队随华池县建置恢复而重新成立。隶属县公安局。队长方明义、副队长杨天忠,指导员杨志荣、副指导员李永丰。
中国人民解放军华池县中队 1966年,华池县武装警察中队正式编入军队序列,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华池县中队,隶属华池县人民武装部。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华池县中队 1975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华池县中队改称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华池县中队。1983年1月,武警华池县中队由武警庆阳地区支队和华池县公安局双重领导。1983年10月,正式编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甘肃省武警总队庆阳地区支队华池县中队。至2000年,中队编制25人,其中干部3人(队长、政治指导员、司务长各1人),战士22人,归华池县公安局领导。何仓满、包发堂、康进福先后担任中队长,徐国征、李忠信、宋国祖、陈学友、王浩权先后担任指导员。
民兵 共和国成立后,本县成立民兵大队部,设副大队长1人、参谋1人、文书1人。各区设民兵营,区长兼营长,区委书记兼教导员,另设专职副营长1人。各乡设民兵小队,乡长兼小队长,乡党支部书记兼指导员,另设专职副小队长1人。较大的乡再设普通民兵连长1人。小队长领导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组长由骨干民兵担任,普通民兵编为班、排。
1950年,全县有基干民兵1500人。1951年,全县有民兵11290人,其中基干民兵4510人,普通民兵6780人。11月,各乡组建民兵中队,辖5个分队;各行政村组建民兵分队,辖5个小队;各自然村组建民兵小队,由8~15名民兵组成。各乡建民兵部,为乡人民武装领导机构;县为民兵基干团,作为兵役征集的基础。县、区人民武装部亦为基干团的团部、营部;各乡根据民兵多少,编为班、排、连组织。基干团的民兵,除在集训或集中执行任务时由团、营部指挥外,平时教育训练,不脱离原民兵组织。1953年全县共组成基干民兵连15个、排45个、班135个;普通民兵中队11个、分队177个、小队531个、小组2个。1957年,民兵以农业生产合作社为单位,按人数多少编为分队、小队。当年底,全县共有15个分队、67个小队,有民兵605人,其中基干民兵205人。
1961年,本县将身体健康、年龄在16~45岁的男性和16~35岁的女性都编为民兵,以公社为营,以生产大队为连,以生产队为排(班)组建民兵组织,县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为连。1964年,全县增编民兵15745人,其中基干民兵10028人,组建民兵团22个,武装连1个,武装排5个,基干连14个,基干排61个。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派性泛滥,各级民兵组织一度处于瘫痪。
1969年“珍宝岛事件”发生后,本县进行了民兵整组。全县编民兵团1个、营121个、连363个、排1089个,其中基干民兵连15个、排45个、班135个,武装基干民兵连2个、独立排118个、独立班1980个,全县有武装基干民兵1050人,普通基干民兵5871人。
1971年后,本县组建了武装基干民兵团,普遍整顿了各级民兵组织。1974年在“四人帮”炮制的“学习上海新经验”、“组织民兵参加社会阶级斗争”的影响下,先后建立了县、公社、生产大队三级“民兵指挥部”。全县农村、机关单位建立“民兵小分队”97个。“小分队”动用民兵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在人民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1976年12月,县民兵指挥部撤销,民兵工作由华池县人民武装部统一领导。全县编民兵师1个、团15个、营121个、排672个;民兵总数达22145人,其中基干民兵11007人,武装基干民兵2153人,排以上干部2783人,
1981年3月,随着民兵体制的改革,本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不再建立民兵组织;基干民兵中不再分武装基干民兵,女性只编基干民兵,不编普通民兵。民兵以男性为主,普通民兵年龄界限改为18~35岁,基干民兵年龄界限改为18~28岁。民兵组织以县、公社、生产大队为单位,逐级分别建立民兵团、营、连。1984年,农村一般以行政村编连,统一领导本村的基干、普通民兵。基干民兵以乡编连,行政村编排。1985年11月,本县又对民兵组织进行了全面调整改革,全县民兵压缩到4000人,其中基干民兵2000人,编为1个团、19个营、21个连、193个排。1997年,全县基干民兵再次由原来的2000多人压缩到1150人,编为7个连、33个排、77个班。全县普通民兵编为19个营(各乡镇1个营),每个行政村编1个连,每个村民小组编1个班。1998年,全县共编民兵5040人。基干民兵再次压缩,总数为700人,编为7个连、33个排、77个班和1个应急分队。在基干民兵中,有步兵370人,炮兵240人,通信兵90人,民兵应急分队100人。普通民兵编制未变。各乡镇编制1名武装干部,全县共19人。
民兵训练 1950年至1965年,是本县民兵军事训练的初期。主要学习步枪和手榴弹的使用及站岗放哨、利用地形地物等基本军事常识,大多利用农闲时间采取小型、就地、分散的方法进行,每年一般训练5~7天。1966年至1978年,是本县民兵有计划有重点的训练阶段。“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民兵军事训练一度停顿。1969年3月中苏边界冲突发生后,民兵训练得到恢复和加强。全县武装民兵在基础训练的同时,进行了“三打”(打飞机、打坦克、打空降)、“三防”(防核武器、防化学武器、防生物武器)训练。1970年,庆阳军分区在华池进行军民联合“三打、三防”试点。全县基干民兵采取劳武结合、早出晚归的方法,进行了“三打、三防”和野营拉练等有计划、有组织的正规化训练。1980年至2000年,本县民兵训练的核心是提高训练质量、突出科技强军,以科技进步来推动军事训练跨世纪发展。全县民兵训练主要分为防暴、公共课、专业技术等内容。每年训练时间为30天。县人民武装部机关还结合民兵军事训练,普及了计算机操作应用。
民兵装备 共和国建立后,本县民兵枪械装备不断增加和更新。1949年前和50年代初,本县民兵武器以长矛、大刀为主。此后,民兵配有少量步枪。1972年,始配备半自动步枪和少量冲锋枪。1973年至1975年,民兵的武器装备增加到360件。2000年底,全县民兵武器装备156件,其中各种枪支110件、各种炮20件、火箭筒8具、通信器材15件、汽车3辆。
1972年以前,民兵的枪械由个人管理。1973年至1975年,民兵武器由各生产大队民兵连统一保管。1980年至1985年,由乡镇武装部统一保管。1986年以后,由县人民武装部统一保管,使武器管理达到了便于管理、便于训练、便于备战、确保安全的目的。
第五节 兵 役
兵 制
秦 实行征兵制。凡年满15岁男子,都须向官府登记,称为“付籍”,随时准备应征服役。征兵年龄15~60岁。服役时限,视战争需要而定。
西汉 沿用征兵制。规定年满20岁男子,都要向官府登记,从23岁起至56岁间服役2年,56岁后免除兵役义务。
三国、两晋 实行世兵制。军户(亦称“士家”),归军府或州郡的“代领”(军事官员)管理,专为国家服兵役,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世代为兵。一旦为兵,其家即被定为“军户”,强其世代服役。
隋、唐 实行府兵制,也以募兵制作补充。府兵的来源是军府所辖地区的成丁农民,凡26~60岁有受田权利的男子,都有服兵役的义务。
宋 开始实行募兵制。募兵来源,或募当地百姓,或取营伍子弟,或募饥民,或为罪配之民。兵制有禁兵、厢兵、蕃兵、乡兵四种。
元 军队分为“宿卫”和“镇戎”两大系统。为保证兵员补充,把全体军人和“壮士有力之家”定为军户,并与军户分籍登记。
明 地方兵制设“卫”、“千户所”和“百户所”。1120人为“千户所”,112人为“百户所”。
清 实行军政合一的里甲制,派兵,抓丁。
民国时期 主要实行征兵制。规定20~25岁的男子应服现役,现役期满后至45岁以前,应以此再服正役、续役和国民兵役。1938年4月,国民政府发布《非常时期征集国民兵及抽签实施办法》,规定对于应服兵役之壮丁,以年满20~30岁为甲级,年满30~40岁为乙级,先行调查,分别进行抽签,确定应征人员。名曰征兵,实为抓兵、买兵、抓丁、拉夫,强迫当兵。1934年11月后,随着华池全境成为巩固的革命根据地,国民政府的征兵办法在本县已无实际效力。
革命根据地时期 陕甘边区时期,贫苦民众自愿投奔红军,或从赤卫军、游击队中转入红军部队。此外,还接纳从国民党统治区投奔解放区的爱国青年以及国民党军队中起义、投诚的官兵志愿加入红军。
陕甘宁边区时期,实行自愿报名与内定兵员相结合的制度。抗日战争时期,凡年满18~45周岁的男性公民均可报名,经当地抗日民主政府审定批准后入伍。1942年至1945年征兵办法:一是民主评议式,区、乡接到上级征兵命令后,召开村民大会宣传动员,适龄青年自愿报名,民主评议,从中选出新兵;二是选拔式,区、乡自卫军经过训练,从中选拔出符合征兵条件和军事动作熟练的自卫军入伍;三是点名式,区、乡接到征兵命令后,根据掌握的情况,动员自愿应征,凡年满18~45岁男性公民均可报名,经当地抗日民主政府审定批准后入伍。解放战争时期,征兵条件和办法与抗日战争时期大致相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4年以前实行志愿兵役制。1955年7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改志愿兵役制为义务兵役制,凡年满18周岁的男性公民,都有义务服兵役。1978年,改为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的兵役制度。1984年5月,实行以义务兵役制为主体的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合的兵役制度。平时士兵服现役的年龄是18~35周岁,征集现役时的年龄为18~22周岁。凡年满18~35周岁的公民,都要进行登记服预备役。
兵员征集
陕甘边区时期,于南梁阎家坬子成立的红四十二师第二团三个连中,二连战士绝大多数是华池人。到1935年,华池有420人参加红军。抗日战争时期,本县有1926人参加八路军。1939年冬,元城自卫军营长高文秀带领一连自卫军48人集体参军。1942年,全县7天内完成征兵任务300名,受到上级表扬。解放战争时期,本县有912人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共和国成立至2000年底,华池有3916人(未含1958年至1961年华池撤并庆阳县期间征兵人数)参加解放军、志愿军。1975年以来,本县连续25年无退兵。1984年,甘肃省军区奖给本县“保兵员质量”锦旗一面。1994年7月,华池被国防部征兵办公室评为“廉洁征兵先进单位”。华池还多次被庆阳军分区评为“征兵工作先进单位”。
表30-5-1 | 1950~2000年征兵统计表 |
年 份 | 任 务 | 实 征 | 年 份 | 任 务 | 实 征 | |
1950 | 400 | 400 | 1976 | 100 | 100 | |
1951 | 1977 | 94 | 94 | |||
1952 | 上级指示,在老区不征兵 | 1978 | 174 | 174 | ||
1953 | 1979 | 91 | 91 | |||
1954 | 1980 | 91 | 91 | |||
1955 | 78 | 78 | 1981 | 101 | 101 | |
1956 | 70 | 70 | 1982 | 90 | 90 | |
1957 | 未征兵 | 1983 | 91 | 91 | ||
1958 | 因华池撤并庆阳县, 征兵数字不详 | 1984 | 96 | 96 | ||
1959 | 1985 | 80 | 80 | |||
1960 | 1986 | 98 | 98 | |||
1961 | 1987 | 90 | 90 | |||
1962 | 20 | 20 | 1988 | 83 | 83 | |
1963 | 45 | 45 | 1989 | 80 | 80 | |
1964 | 110 | 110 | 1990 | 85 | 85 | |
1965 | 52 | 52 | 1991 | 82 | 82 | |
1966 | 67 | 67 | 1992 | 95 | 95 | |
1967 | 73 | 73 | 1993 | 95 | 95 | |
1968 | 90 | 90 | 1994 | 95 | 95 | |
1969 | 152 | 152 | 1995 | 86 | 86 | |
1970 | 102 | 102 | 1996 | 80 | 80 | |
1971 | 75 | 75 | 1997 | 80 | 80 | |
1972 | 74 | 74 | 1998 | 70 | 70 | |
1973 | 64 | 64 | 1999 | 80 | 80 | |
1974 | 83 | 83 | 2000 | 80 | 80 | |
1975 | 74 | 74 | 合 计 | 3916 | 3916 |
预备役
1956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规定,本县全面开展预备役登记。同时将服役期满后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和士兵编为一类预备役,凡年满18~35周岁的公民编为二类预备役。1957年6月,本县将民兵和预备役工作合二为一,停止了对二类预备役的登记工作。1958年,本县将预备役军人编入基干民兵,“全民皆兵”代替了预备役。1962年,开始对转业、复员的副排以上干部和授予准尉以上军衔的转业、复员干部进行预备役军官登记。1980年,恢复预备役登记制度,将民兵与预备役在组织上统一起来。1981年,本县对在部队服现役期满且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退伍军人,进行预备役登记。至2000年底,本县每年均对退役军人进行登记。
1985年,庆阳军分区对符合服预备役的军官进行授衔,本县预备役军官中有2人被授予中校军衔,有2人被授予中尉军衔。
第六节 战事纪略
清以前
秦灭义渠之战 秦昭王二十九年(前278),秦向义渠戎国(华池属之)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义渠戎国全力抵抗,战争持续8年之久,华池遂为秦域。
刘仚成起事 隋大业十三年(617)正月,弘化(今庆阳)人刘仚成“聚众万余”反隋。二月,附于朔方梁师都,与梁军攻占雕阴、弘化、延安等郡。同年,梁师都依附突厥,自称皇帝,国号梁,改元永隆。刘仚成军声势大振。隋炀帝选派银责光禄大夫张世隆率兵征讨,击败梁部,刘仚成率部继续在今陇东一带坚持反隋斗争。唐武德三年(620),梁师都将刘旻以华池降唐,被委以林州总管。武德四年(621)正月,起事首领“稽胡猷帅刘仚成部落数万扰边”,唐高祖命太子李建成统兵讨伐刘仚成部。刘仚成闻讯,又率部北上朔方,与梁师都部众汇合,共谋抵抗唐军。十一月,唐林州总管刘旻击溃刘仚成,部属死伤甚多,刘仚成仅以身免,部属全部投降。不久,刘仚成为梁师都所杀,部属全部归梁军。
突厥扰掠林州 武德六年(623),梁师都部将辛獠儿引突厥军寇林州(东华池),十月,突厥再次入犯。次年七月,突厥侵犯唐朝边境,掳掠庆州等地,总管尉迟敬德率众在庆阳一带拦击取胜,获得许多军械财物。
吐蕃寇华池 唐大历十一年(776),吐蕃入寇庆州,攻占方渠(今环县曲子)、怀安(今华池县怀安乡)等镇,邠州刺史浑瑊出兵打退吐蕃。贞元十二年(796),吐蕃再寇庆州及华池,杀掠吏人,被唐军打败。
史福败戎人于华池 宋开宝五年(972)二月,戎人寇华池,被权知庆州史福击退,杀死百余人,获牛羊六百余头(只)。
怀安镇羌寇庆州 宋至道二年(996)闰七月,怀安镇羌诱诸族寇庆州,监军赵继升率军击败羌族。斩首三百多,获羊马千计。
张凝收服沿边部族 宋咸平六年(1003)三月,环庆都部署张凝领兵离木波镇(环县木钵),到八州塬下寨,招降得岑移等23族,又从淮安镇(今怀安)入分水岭,招降得麻谋等31族,又至柔远镇,招降得巢迷等20族,遂抵业乐,招降得者多树罗家等百族,合4080户,并给他们袍带物彩,将他们遣回到各族驻地。
西夏蕃部寇柔远寨 宋天禧三年(1019)三月,西夏赵德明部落委乞、骨咩、大门诸族入寇柔远寨,庆州巡检杨承吉与战不利,宋军死伤颇众。宋朝廷委任康州防御使曹玮为华州观察使、鄜延路副都部署和环、庆、秦缘边巡检安抚使。委乞、骨咩、大门等族听到曹玮到来,归附曹玮的有1000多部落。
宋、夏争夺后桥之战 宋真宗年间,西夏屡犯宋朝边境,至宋仁宗初期,今华池北部的白豹、金汤等地均被西夏占领。后桥寨位于白豹与金汤之间,西夏赵元昊先修白豹,又增筑后桥小堡,与后桥诸寨侵入宋朝地界百余里,阻断了延、庆二州相通的道路。景祐元年(1034)七月,庆州柔远寨蕃部巡检嵬逋发兵攻破西夏的后桥寨及新修的几个堡子。同月,元昊率万余人入侵庆州,声言报仇。庆州缘边都巡检使杨遵(驻东华池)、柔远寨监押卢训率700骑兵,与元昊在龙马岭展开激战,结果战败。环庆路都监齐宗矩、走马承受赵德宣、宁州都监王文前来援助,驻军节义烽(今老爷岭),通事蕃官言西夏多有伏兵,不能贸然越过战壕,宗矩不听。西夏伏兵冲出,齐宗矩被擒。很长时间,齐宗矩才被放回。因这次兵败,杨遵、齐宗矩、王文、赵德宣、卢训及环庆路副都部署张守遵、钤辖李惟熙都受到了朝廷不同的处分。
宋宝元二年(1039)十一月,环庆路钤辖高继隆,环庆路驻泊钤辖、知庆州张崇俊领兵马入西夏界,攻打后桥寨。先令蕃官奉职、巡检赵明领蕃部围寨;又令柔远寨主武英、监押王庆、东谷寨监押张立和北路都巡检郝仁禹攻打寨城,武英先打破寨北门入城;并令怀安镇都监刘政、东谷寨主贾庆等各部,领兵马入驻西夏界,牵拽策应,破除了却吴家、外藏、土金、舍利、遇家等族帐;又令走马承受公事石全正堵截十二盘路口。宋军奋力作战,斩杀重创敌兵许多。因战功获一等功的就有115人。康定元年(1040)正月,参战有功将士受到了朝廷的擢拔和奖赏。
任福夜袭白豹城 宋康定元年(1040)秋,西夏入寇保安军(今志丹县)、镇戎军(今固原)。环庆路部署、知庆州任福与其子任怀亮、侄婿成皓等去庆州东路的华池镇和凤川镇,声言巡边。任福召集都巡检任政、华池寨主胡永锡、凤川监押刘世卿、怀安镇都监刘政、监押张立共同商议进攻西夏界,袭击西夏白豹城及骨咩等族,以牵制西夏兵势。庆州东路都巡检任政、华池寨主胡永锡打击骨咩族,凤川寨监押刘世卿将广勇、神虎二指挥会聚华池,怀安镇都监刘政、监押张立将兵驻扎西谷寨,与寨主等共同袭击附近诸族,定于九月二十日共同起兵。
任福于十六日夜闭门授诸军甲,十七日天不亮出兵,严禁非征战人员出城,声言巡边。这天晚上,宿营业乐镇。十八日晚入柔远寨,第二天设宴犒劳柔远诸蕃部,并禁止他们出城。任福秘密做出部署,让驻泊都监王怀政围攻白豹城西,攻取李太尉衙,断掉神树者多来路;让庆州北路都巡检范全攻白豹城东,断掉金汤之路;让柔远寨主谭嘉震、监押张显攻白豹城北,断掉叶市之路;让供奉官王庆、走马承受石全正攻白豹城南,打击赏渥等族;让庆州驻泊都监武英主力入城门斗杀,任福率大军驻于白豹城南,照管策应。十九日天黑,从柔远寨出兵,置蕃官等于任福马前而行,夜行七十里。二十日拂晓,抵达白豹城下,即开始四面合击,天亮攻破白豹城,烧掉城内李太尉衙署、酒税务、粮仓、草场、居民室及附近禾稼积聚。任福诸将分破41族,生擒伪署张团练和蕃官4人、麻魁7人,杀首领7人,斩获250余人,获牛、马、羊、骆驼7180头(只),器械330件,印记6面,伪宣敕告身及蕃书50通。宋军死1人,伤164人。二十日晚,任福以范全及蕃官巡检赵明殿后还军。
宋、夏大顺城之战 大顺城,即今山庄乡境内二将城。宋天禧年间置马铺寨,宝元元年(1038)西夏元昊公开称帝反宋后,即被西夏占为其地。庆历初,范仲淹知庆州时,秘密占据马铺寨,扩筑为军城,成为抵御西夏东出鄜延、南下庆州的战略要塞。宋与夏为此多次发生争夺战,规模较大的有三次。
第一次大顺城之战 宋康定元年(1040)九月,宋、夏白豹之战后,宋军撤退,元昊即令蕃众修复白豹城,守御益固,并不时南下侵扰。范仲淹知庆州后,认为大兵屡出,不据险扼之,徒滋怨毒,也无益边防。庆州东北马铺寨,位于后桥川口,为西夏出入必经之地,宜建城寨,以牵制西夏兵势。庆历二年(1042)三月初,范仲淹打算筑城,估计西夏军一定会来争夺,秘密派遣儿子范纯祐与蕃将赵明先占据马铺寨,自己率领军队随后进发。诸将起初不知到哪里去,行进到柔远时,范仲淹才发布命令。修城的工具全都齐备,十天左右,将城修成。宋仁宗赐名为大顺。西夏发觉后,由元昊率领3万骑兵前来进攻,交锋后西夏兵伪装战败,范仲淹告诫部下不要追击,随即发现西夏兵果然有埋伏。大顺城修成后,白豹、金汤两城的西夏军队都自保边界,不敢轻举妄动。自此以后,西夏侵扰环庆的情况越来越少。
第二次大顺城之战 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三月,西夏主谅祚调遣军队准备进攻大顺城。环庆经略安抚使蔡挺侦知后,部署诸将分别屯守要害地区。因为大顺城坚固,蔡挺知道不易被西夏军攻破,于是只布设铁蒺藜于城旁的水中,再未增兵;柔远城处境险恶,蔡挺命令副都总管张玉率领重兵防守那里,并告诫依附的蕃族部落入境自保,坚壁清野,戒令各寨不得擅自出兵迎战。以后,谅祚果然率步、骑兵数万围攻大顺城。宋朝官兵与蕃兵合力抗击,双方激战三天,大顺城仍未被攻破。西夏主谅祚身披银铠甲、头戴毡帽亲自督战,蔡挺选调持强弩的军士分列城墙之上,向下猛射,谅祚中箭,把厚重的铠甲都射穿了,溃退而去。谅祚率兵又进攻柔远城,张玉召募勇士3000人,夜袭谅祚的军营。谅祚的军队惊慌溃败,退驻金汤。英宗为此派遣宦官慰劳蔡挺。
第三次大顺城之战 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五月,庆州荔原堡招纳的西夏蕃部,耕种了西夏土地。西夏调集号称十万兵力修筑闹讹堡(今南梁北),距庆州界20里,又筑城于十二盘。庆州荔原堡蕃部巡检李宗亮地临西夏诸堡,便率蕃兵1000余人与西夏兵在闹讹堡展开激战,战败而亡。庆州知州李复圭聚合蕃、汉兵3000人,并亲自制定作战方案,派遣钤辖李信、监押种咏、都巡检刘甫、都监郭贵等领兵出战。李信等寡不敌众,大败而归。李复圭急忙收回作战阵图,斩杀李信,将种咏、刘甫关押。接着又调遣庆州都巡检林广、都监李克忠、柔远寨蕃部巡检赵余庆等先后领兵攻破西夏十二盘诸堡和拦浪、西和等寨及金汤城。李克忠攻破金汤城时,西夏兵已撤离,便杀死了西夏老幼百姓一二百人报功。李复圭将其作为功绩向朝廷告捷。结果引起西夏怨怒,遂举兵入侵大顺城。
八月,西夏国母梁氏动员境内蕃众70岁以下、15岁以上皆为兵,声言带百日粮,准备向宋沿边五路发动进攻。侦知环庆路无备,遂于二十二日由国相梁乙埋为统帅,兵分数路突入华池全境,围攻大顺城、柔远寨、荔园堡、怀安镇、东谷寨、西谷寨、业乐镇,兵多者达30万人,少者20万人。西夏屯兵榆林(今庆阳县玄马),距庆州仅40里,游骑已至庆州城下。
在大顺城,西夏兵攻夺大顺城水寨,宋军先锋、环庆路都监高敏率军奋力抗击,从早至午,且战且前,斩获颇多。战至榆林,宋军援兵仍未到达,高敏中流矢而亡。
在荔原堡,都监姚兕领兵占据险要之地,在周围各个山头布置疑兵,使西夏军不敢散掠境内,并间或领兵出堡作战,出其不意打击西夏兵,使西夏军略有退却。二十三日,西夏兵加强攻势,姚兕骑马射箭,连发300余支,西夏兵皆应弦而毙。姚兕因射箭过多,指裂流血,但仍不停止射击。姚兕派遣儿子姚雄率精骑出击,自己亲自执旗在城上指挥,西夏兵抵挡不住,遂即撤离西去围攻大顺城。姚兕率兵援助大顺城,获得全胜。
在柔远寨,守将、庆州北路都巡检林广坚兵固守。柔远寨外围住有归附宋朝的属羌,西夏兵攻寨激烈,林广于夜间让老幼属羌进入寨内,给予保护。诸将担心属羌投向西夏,林广告诉诸将:“属羌久为蕃翰,急时弃之,后不为我用。”同时,告诫士卒,属羌有变不得轻动。半夜,西夏兵烧焚积薪虚张声势以惑宋兵,而柔远寨一片寂静。梁乙埋计谋没能得逞。翌日,西夏兵将战马放于平川,大举向柔远寨进攻。林广随即披甲领兵而出,并下令属将带兵夺取西夏军马。西夏兵便放弃攻寨,纷纷救马。林广复入,柔远寨守备更加牢固。林广又招募属羌敢死者,夜出潜攻西夏兵营。西夏兵数战不利,于是退去。
梁乙埋又领兵攻怀安镇,俘获怀安镇守烽卒张吉,即驱往东谷寨。梁乙埋以兵相胁,让张吉向东谷寨城中诈言:“怀安诸寨已破,宜速降!”张吉反其辞大喊:“努力,诸寨无虑,贼粮尽且退,毋庸降。”梁乙埋一怒之下,杀了张吉。
梁乙埋遂转攻西谷寨、业乐镇。镇守业乐的宋军指挥使魏宗庆、秦勃等率军与西夏兵激战九天,魏、秦先后战死,而西夏兵仍未撤退。此时,西蕃保顺节度使董毡乘虚率兵入西夏境,获得胜利。梁乙埋恐失去兴、灵之地,才撤兵返回西夏界。
宋、夏怀安镇之战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三月,西夏国母梁氏调动全国数州兵马集结兴州,准备分路入侵宋环庆路。环庆路经略司根据怀安镇蕃官侦察到的情报,做好了迎战部署。四月,西夏都统军嵬名妹精嵬、副统军讹勃遇领步骑兵2万余人进攻怀安镇。环庆路都钤辖张守约率军从旁道合围迎击,大获全胜,共斩杀西夏军正、副统军及蕃兵46人,俘虏8人,缴获发兵符2件、铜印6枚、甲马64匹、器械无数。
回民起义军活动于华池 清同治元年(1862),陕、甘爆发大规模回民反清起义,平凉、固原回民纷纷响应,杀官据城,势成燎原。清廷采取官军追剿与民族仇杀两手,挑动陇东流民结伙抗回,回汉仇杀愈演愈烈。安化、环县、华池的流民揭竿为伍,堵杀回军,在“回汉寻仇”的欺骗下,成为回军的劲敌。
同治四年(1865)七月,陕西回军由红柳沟、姬原、铁边城南下进逼华池,驻防庆阳城清军提督雷正绾,惟恐由东华池而下的回军绕南面截断清军军需运输路线,饬令驻在元城镇、怀安镇的清军精选副前营、精选副左营从后路援击。七月初八,精选副前营参将刘明泰探知回军由元城外扑来,遂出兵截剿,两军相持半日之久。怀安镇所驻精选副左营参将魏春华驰往援应,回军向铁边城撤退。天黑路险,清军再没有追击。
同治五年(1866)春,驻西峰镇清军总兵谭玉明所统捷字七营后营哗变,回军乘机进至西峰镇,小队向柔远川进发。驻庆阳城清军提督张在山闻警,即派副将魏春华、刘明泰等往柔远川。魏春华追击回军于杜家右所(杜右手),获胜,守备杨正兴被回军打死。同年,回军大队集中横河川,雷正绾、张在山两军不能克制。而乘回、汉纷争,打着拥兵自卫旗号的董福祥、高万镒等,此时又胁合难民万余众,聚踞乔河枣刺砭、紫坊畔黑老虎岭、林锦庙及东华池一带,既抗清军,又与回军交战,县境烽火连天,陷于全面战乱之中。
同治八年(1869)十二月二十九,回军进占悦乐一带。庆阳府知府谢大舒,侦知府北东川有回军活动,急召部属商讨征战。命庆阳营游击李夺奎挑选留防勇丁及亲兵团勇130人伏于贾家桥。适报回军骑兵已抵玄马湾,相距仅15里,李夺奎率兵急进攻击,回军退驻悦乐堡。翌年(1870)正月初一,清军驰抵悦乐,李夺奎让守备张金明、参将宋南山、千总程炳顺先派三骑引诱回军,回军十余人竟起追逐清军。突然,李夺奎率大军到来,杀死十几个回兵。驻悦乐各窑洞回兵蜂拥而出,李夺奎背山据险,整队奋击,战斗中许多回兵死伤。其中,有一个身穿黄袄的回兵中枪而死后,回军大溃。李夺奎追击10余里,至涝池掌、柔远川,回军败退荒地山。李夺奎率兵而还。此战共打死回兵百余人,夺骡、马、驴30余头,矛杆20余件。
张有述败会匪太阳坡 清宣统三年(1911)十月,会匪张神官、邓金山率其党数十人骚扰地方,城壕民团头领张有述率团出击至太阳坡,有7名会匪陷于枯水窖,均被点燃柴火烧死,生擒邓金山等,并夺获马匹衣物。邓金山行至悦乐后不愿再走,被斩,吴铜匠等数人送县斩首。
民国时期
将台击匪 民国三年(1914)二月中旬,有土匪10余人由陕西窜入华池境内,沿路抢劫。柔远川绅士李边华禀县,县长命警备队长张华亭率兵出击。在将台(白马境内)时,发现有一名土匪在一庄头的门外守望,被张华亭一枪击毙,张华亭遂鸣号登其崖背。一名土匪出院答话时被击毙,其余土匪藏在窑内不敢出,张华亭属兵亦不敢入,相持不决。张华亭命令运下柴草焚烧窑前接厦,土匪猛然扑出,张华亭等连毙门内外土匪2人,又有一匪被张击准,滚落坡下,被余匪扶着逃去。此战,张华亭等获枪5支。
陕西警备军郭坚扰掠华池 民国五年(1916)三月十九日,陕西警备军统领郭坚和高进娃等率兵数千,从安边、吴旗入县境,在白豹川、二将川、城壕川沿路劫掠,并驻扎新堡镇,民大受其害。陇东巡防军第九营管带陈春明派姚孝先、陈林率部截击。经激战,郭军败退陕西。
卢占魁、张九才扰华池 民国五年(1916)四月,卢占魁、张九才率2000余人攻打环县,振武军管带陈春明率部在曲子镇堵击,全营溃败。卢、张势力浩大,庆阳戒严,驻西峰陇东防军帮统张兆钾派李镒、吴连升、黄得贵等三营增援,双方激战于阜城镇。卢、张不敌,翻山进入悦乐川,大肆劫掠,在城壕川口烧封万魁庄院一所,又在悦乐烧恒义和麦草垛,然后由柔远川退走,沿途铺窑货物被掳掠外,全部焚烧,火三月不绝。
民国六年(1917)十二月,卢占魁、张九才从安边复入县境。张九才率众一二万人从元城川南下,沿途烧毁田雨亭铺房庄院、元城镇街市和李良子李含英、炭科张森等家房屋。卢占魁率部由柔远川南下,双方会聚于悦乐镇。宁夏护军使马福祥闻讯,急电陇东镇守使陆洪涛调队堵御。陆令振武军右营统领宋有才,壮凯军统领王甲山,支队长喻升、李义、吴连升、白玉堂,新建军管带常景清、黄得贵等八营急赴截击。十二月十八日清早,在悦乐阳坬子接仗,双方直打至日落始行收队。此后,日日开仗,激战于新堡、城壕一带。马福祥又派马鸿宾率马步十营,由宁夏驰至夹击,卢、张部不支,二十三日由柔远川退往陕西耀州。
红枪会活动于元城 民国十一年(1922)五月,红枪会首徐老师率其党数百人,由白豹至元城镇抵环县折回至桑梨塬,沿路抢劫。庆阳警察巡官谭世麟率兵邀击其尾,夺获骡马7匹。
赵文华破陈家河堡 赵文华本系木匠,在太和山盖庙时加入环县张九才部。张九才失败后,赵文华于民国十四年(1925)窜往二将川林锦庙召集党徒百余人,自任营长,由合水至驿马关,被谢有胜收抚,编为一营。民国十八年(1929),赵文华盘踞白豹、吴旗、金汤一带,破堡劫财,日以为事,伤人颇多。同年七月十六日,赵率部攻柔远土坪陈家河堡,杀赵永财、杨清、温存仁等23人,堡内牲畜,粮食等财物全被掠去。拉肉票数十人,费1700银元才赎回。时年大饥,饥民争附赵文华部,赵部势力大增。
陈珪璋败冯玉祥部于城壕川 民国十七年(1928)春,赵文华同庆阳人陈珪璋、杨生海、李富禄等结为兄弟,聚众近百人,在南梁揭竿起事,号称“甘肃义军混成团”,赵文华任团长,陈珪璋为第一营营长,活动于子午岭山区。民国十八年(1929)八月,赵文华围攻合水县城毙命后,陈珪璋继任团长,将所部扩编为“甘肃义军混成旅”,自任旅长,驻扎本县城壕。同年九月上旬,冯玉祥派部下于克尧师入华池城壕川进剿陈珪璋部。陈凭借地理优势,层层设伏。于师贸然深入,被陈众前后夹击,大败,兵士争跪交枪,亦有整营整连投降者。陈部缴获枪支无数,势力愈厚。于师谎报土匪肃清,残部于九月十日溃退至庆阳、西峰,沿途搜寻民间骡、马、驴数千,饱掠退陕。人民深受其害,时民谣曰:“贼如梳,兵如篦,老谭如剃”。
南梁游击队首战二将川 南梁游击队成立后,首战二将川,消灭了荔原堡张廷芝新兵营一个骑兵连,缴枪20余支,战马40多匹。接着,消灭了太白民团、击溃了合水民团的进攻,活动于南梁、东华池一带,组织群众进行抗粮、抗捐和打土豪斗争。
毛沟门战斗 民国二十二年(1933)八月,陕甘边区临时总指挥部总指挥王泰吉、参谋长刘志丹率红四团、耀县游击队、西北抗日义勇军攻克合水县城后,国民党当局大为震惊,遂派甘肃驻军杨子恒旅赵文治团800多人,穷追红军。王泰吉、刘志丹采取疲敌战术,牵着国民党军兜圈子,避免正面接火。十月下旬,红军于城壕川消灭了当地一个民团。二十六日下午,在庆阳三十里铺消灭谭世麟部民团40余人,缴枪30余支,打开天主教堂,没收了一些药品器材,俘虏2名葡萄牙传教士,然后东进。二十七日晚,红军宿营华池毛沟门。红四团住毛沟门川东约一里的几家大院里,耀县游击队住毛沟门,指挥部住毛沟门山坡村庄。二十八日早晨,尾随红军的赵文治团突然从西面冲进村子,形势十分危急。住在沟西边的红军战士首先开枪阻击,接着王泰吉率指挥部机关和沟东的指战员也迅速投入战斗。借赵文治团立足未稳,将其先头部队赶出村子。这时赵文治团大部分人马已涌出西面的沟口,王泰吉命令部队迅速往东山撤退。骄横的赵团仗着人多势众,紧追不舍,一直把红军追上半山腰。王泰吉指挥部队且战且退,到了第二个山头,王泰吉命令部队停止撤退,伏卧在山畔的白草丛中隐蔽,并集中全军手榴弹供一线使用。赵文治团根本没有把红军放在眼里,闷着头向前追击。红军发起反击,毙伤敌人200多人,俘虏100多人,缴枪200多支及大量弹药。赵文治团经此一战,一蹶不振,再未能恢复建置。
荔原堡战斗 民国二十二年(1933)十一月中旬,陕西宜君杨家店子战斗后,红四十二师回到南梁地区。为了迅速打开创建苏区的局面,决定红三团东去洛河川活动,红军骑兵团在南梁一带扫除国民党地方武装。当时,荔原堡驻有国民党军警备骑兵旅张廷芝的一个新兵营,戒备懈怠,寨墙破损,易于攻取。红军骑兵团侦察清寨子情况后,快速攻进寨子,张廷芝部的新兵营全部做了俘虏。红军骑兵团捣毁寨子,处决了其营副梁邦栋,遣散了全部俘虏。
城壕川口战斗 民国二十二年(1933)十二月初,红四十二师骑兵团在城壕川活动时,突然发现谭世麟民团军四五百人在川口台地上吃饭。走在最前面的骑兵班长宋飞率全班人马乘民团未发现之前进行攻击。12名骑兵战士如离弦之箭,民团军还未弄清情况,就被打得晕头转向,四散逃命。追至香山塬时,民团发现红军骑兵只有10余人,便组织反攻。正在此时,骑兵团后续部队赶到,遂合兵一处,展开激战,谭世麟民团兵大败溃逃。这次战斗俘民团兵10余人,缴获谭世麟坐骑1匹。
元城川战斗 民国二十三年(1934)二月,国民党军8个团1万多人的兵力,分8路向南梁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为了粉碎“围剿”,红军主力采取以外线歼敌为主的作战方针,打击北线之敌。三月,红四十二师骑兵团两个连,在团长赵国卿、政委高锦纯带领下,从二将川出发,抵达元城,向驻扎在元城贺沟口的陇东民团军谭世麟部的一个连发起进攻。歼灭该连10余人,缴获枪10余支及毛毡等物。战斗结束后,红军骑兵团又迅速南下攻打驻赵良子的谭世麟部骑兵连和驻刘堡子的谭世麟民团团部。全歼谭部骑兵连,击毙连长郭××,缴获战马40余匹、枪10余支。
红军夜战大凤川 民国二十三年(1934)五月,马子川战斗胜利后,刘志丹带领红军向西南挺进。行至大凤川时,得到国民党军陈珪璋的先头部队已到东华池,并要火烧大凤川的情报。刘志丹决定就地打伏击,将红三团、骑兵团隐蔽在两面山坡上,留少数游击队和少先队在川道诱惑敌人。天黑后,陈部开进大凤川,在离红军伏击圈七八里远的山南停下来探视动向。红军根据抓到的“舌头”得知,陈部准备在拂晓前偷袭红军,规定每个士兵头上裹白布为号。刘志丹即果断决定撤出埋伏,带领部队乘天黑向陈部驻地摸去,打敌人个措手不及。旋即,在冲锋号声中,红军向陈部猛烈冲杀。陈部头上的白布,成了红军追杀的目标。陈部见红军来势迅猛,不敢顽抗,扭头就跑,在混乱中被消灭大半,一部分成了红军的俘虏。
革命根据地时期
魏家疙瘩战斗 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后,陇东民团军谭世麟部崔凤皋连仍盘踞南梁根据地西部边缘的五蛟魏家疙瘩堡子,经常外出抢掠,祸害百姓。为巩固和拓展苏区,红四十二师决定拔掉这个据点。1935年1月上旬,红四十二师政委张秀山率红三团、抗日义勇军,在庆阳游击队的配合下,攻打魏家疙瘩堡子。堡子地势虽非险要,却易守难攻。为减少强攻造成的牺牲,红军采取围困的办法。五六天后,彼因断水而军心动摇,遂假装投降,并乘夜企图突围,被红军和游击队全部消灭在堡子之外。谭世麟调派张金芳连增援,亦被红军和游击队消灭。此战彻底摧毁了陇东民团军的这个据点,俘虏民团兵近百人,缴获枪支80余支及其他大批物资。
田崾岘战斗 1935年2月,国民党军三十五师骑兵团第二营马振川部占领悦乐黄大塬。在未摸清红军虚实之前,马振川派一个连在田崾岘制高点修筑工事,为退守做准备。根据情报,驻二将川红军决定乘其不备,攻打田崾岘,歼灭国民党军马振川部。3月7日夜,红军分三路由老爷岭张家湾出发,红二团、西北抗日义勇军和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保卫大队从正面直插田崾岘制高点,合水、庆阳游击分队分别从小川沟、钥匙沟左右夹攻,对田崾岘马部驻军形成包围。8日拂晓,战斗打响,制高点马部士兵才从睡梦中惊醒,仓促应战,抵抗半个多小时,被全部消灭。驻田崾岘营部及另外两个连前来增援,遭到合水、庆阳游击队顽强阻击。红军消灭田崾岘制高点马部之后,立即与游击队合兵一处,对其余部进行包围攻击。马部发现三面被围,恐被全歼,遂且战且退,逃往悦乐。这次战斗红军毙伤对方100余人,缴获不少武器弹药。
中庄塬战斗 1935年11月间,庆北游击队在李培福率领下,准备活捉拥有100多人的悦乐民团团总朱孝。一天夜里,庆北游击队40多人包围了朱孝住地,但因找错房子,朱孝乘机跑进马家军防区郭湾,于是,马家军20多人便和游击队展开激战。马家军武器精良,火力很猛,游击队边打边撤。天快亮时,游击队撤退到悦乐张湾,这时,马家军骑兵已追来,游击队又撤至温台的中庄塬。在此,李培福一面组织有枪的游击队员顶住马军的进攻;一面组织未带枪的队员撤退。战斗中,游击队打退了马家军4次冲锋,游击队转败为胜。马部伤亡很大,狼狈逃窜。
红土崾岘战斗 1947年5月上旬,驻扎在元城的国民党军胡宗南部骑二旅四团,每天派二三十人到怀安乡红土崾岘一带进行武装侦察,企图经柔远城、翻老爷岭“围剿”驻山庄高台的中共陇东地委、中共甘肃工委等机关。根据情报,陇东军分区党委决定以陇东分区独立二团为主力,回民骑兵团配合,设伏于红土崾岘,伺机歼灭敌人。5月18日上午10时许,胡宗南部骑二旅四团300余人来到红土崾岘西面的乏驴坡停下,由当地国民党自卫队40余人领路,派一名副连长带尖兵紧随其后,搜索前进。到崾岘处,指挥战斗的陇东军分区第一副司令员徐国珍命令:回民骑兵团断其退路,消灭敌人;独立二团用重火力阻击乏驴坡头上的胡宗南部,使其不得前进。回民骑兵团的战士直入伏击圈杀其主力。战斗只进行了15分钟,胡宗南属团抵抗无力,逃窜无路,全部缴械投降,俘虏胡军副连长和士兵40余人,缴获步枪40余支,机枪2挺。陇东独立二团团长马福吉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陇东战役之悦乐、将台战斗 1947年5月初,国民党军胡宗南部、马步芳部和马鸿宾部侵占华池、合水、环县等地。其中,马步芳部骑二旅三团占领悦乐(华池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布兵于悦乐李家峁、王家峁和南沟门峁,并由一个排在李家峁沟底保护水源;马鸿宾部八十一师六十旅一七九团占据白马将台,团部设盖沟门,营连分驻将台、郭塬、王塬、菩萨山。菩萨山为防守重点,由一个精兵连把守。
5月14日,真武洞祝捷后,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副政委习仲勋率新四旅、教导旅等部,于5月28日分别到达将台东的怀安和悦乐北的温台张桥、余家坪,彭德怀及指挥部驻悦乐张方塬。29日下午,西北野战军将士分别进入阵地,对悦乐、将台形成包围态势。悦乐、将台两地战斗于30日凌晨同时打响,悦乐战斗由新四旅、西北野战军直属部队担任主攻,陇东独立团、华池游击队配合,在3小时内全歼马步芳骑二旅三团,俘虏骑二旅少将副旅长陈应泉、骑二旅三团上校团长汪韬。西北野战军新四旅等部伤亡一副团长和40多人。将台战斗由教导旅担任主攻,华池游击队配合,10时许结束战斗,歼灭马鸿宾部八十一师六十旅一七九团,俘其上校团长马殿邦。悦乐、将台战斗共歼敌2000余人。战斗结束后,彭德怀司令员、习仲勋副政委到悦乐短暂停留,表扬了华池干部、群众支援革命战争,英勇对敌的革命精神。
马步芳部两次奔袭华池 1949年1月19日,国民党军马步芳部八十二军一○○师骑兵团与驻庆阳的七三九团三营杨尚林部,奔袭驻元城的陇东分区机关。陇东分区机关转移,贸易公司物资被抢劫,损失棉花万余斤,清油2000余斤,国民党军队杀吃群众耕牛200多头,打死群众7人,抓去20余人,损失物资约值细粮2万石。同月,国民党军马步芳部200余人进攻华池。途经新堡时,温台七乡的张志洪带领5个民兵在新堡转咀子阻击1小时,打伤马步芳部队排长1名,活捉便衣2名。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