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體版
|
无障碍版
|
政务微信
关怀版
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华池史志>华池县史>详细内容

华池县史

归档时间:2025/3/17 17:38:17

来源: 发布时间:2016-12-01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序  一

 

 

 

中共华池县委原书记 陈广锦
  

 

  新修《华池县志》的问世,是华池县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四年多的时间里,从编修到成书,我和同志们共同体验了责任的重大,感受了编修的艰辛,同时也分享了成志的喜悦。
  1979年至1984年编纂付梓的《华池县志》,是我国最早的社会主义地方志之一,填补了华池县无志的空白,其编修者功不可没。对于他们这一开创性工作,我们谁都不会忘记,并深深地感谢他们。但是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又为首编,成志十余年间,各界人士备感该志过简,且重大之事有所疏漏,于是,重修县志的呼声日高。为顺应盛世修志的时代要求和华池人民的意愿,1998年6月,县委、县政府决定成立编修机构,组建编修队伍,重修《华池县志》,以钩沉探微,拾遗补阙,正偏纠错,成就宏愿。全体编纂人员,不负重托,不辞辛苦,以强烈的敬业精神和忘我的奉献情怀,广征博采,精研细究,圆满完成了重修任务。此项工作,得到了全县各部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也赢得了各级领导、史志部门、专家学者的鼎力相助和精心指导。在此,我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新修《华池县志》,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客观地记述了华池大地的历史变迁,真实地书写了华池人民继往开来的伟大壮举。比较而言,新志史料翔实,内容广博,门类齐全,体例完备,且突出了革命历史、乡风民俗、灿烂文化、杰出人物等方面的特色内容。尽管疏漏以至舛误还可能存在,但仍不失为一方之百科全书。我相信它会很好地发挥存史、资政、教化的作用。
  新修《华池县志》是一部艰苦创业的奋斗史。历史,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人民群众,永远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华池县在人类的孩提时代,就成为他们奋斗的家园。早在1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与自然灾害抗争,生活于本县境内。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中,华池曾为边防要塞和多民族聚居区域。世代华池人民热爱故土,自强不息,辛勤劳作,勇于创造,以其特有的智慧和顽强的意志,开疆拓域,征服自然,建设家园。在民主革命时期,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这种为自身生存而奋斗的精神上升为忠诚于党、不怕牺牲、开拓进取、改造社会的“老区精神”。陇东第一个成熟的革命政权——南梁苏维埃政府,就是这种精神的硕果。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华池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继承传统,奋发图强,致力于强县富民大业,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社会事业日益兴旺,与时俱进,昂首迈入新世纪。
  新修《华池县志》是一首特色文化的交响曲。华池人民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特色文化,成为华夏文明的组成部分。我国最早出土于境内马家拐沟、赵家岔的旧石器,就是远古人类文明的见证。战国秦长城、秦直道的遗迹,诉说着东方人的坚毅;以宋代造像双石塔和砖塔为主的数座佛塔耸立境内,展示着华池先民的聪慧;南梁革命纪念馆、抗大七分校等革命纪念地,已成为人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至于火红的革命年代所形成的那些红火的文化景观,时至今日,仍让我们荡气回肠。在千百年的历史实践中,华池人民形成了一种崇尚教育、倾心文化、正直守信、淳朴节俭的美德,堪为今日文明之鉴。
  新修《华池县志》是一座弥足珍贵的资料库。它纵贯古今,横陈百科,记载和保存了华池上下几千年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资料丰富、可靠,为当代和后世留下了一份珍贵的财富。显然,新修《华池县志》的存史借鉴作用是其他书刊所难以替代的。
  新修《华池县志》是一部富有价值的教科书。了解和掌握历史,是为了研究、运用和开创历史。地方志,是一座价值难以估量的宝库。这座宝库里的珍藏是今人和后人鉴往知来、励志创新极难得的宝器,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可以从这里受到教益,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扬长避短,再铸辉煌。在新编《华池县志》这座宝库里,我认为最有价值的珍藏是华池人民极为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由此而产生的忠诚勇敢、不怕牺牲、艰苦奋斗、开拓奋进的崇高精神。学习继承并发扬光大这种精神,正是新县志作为教科书的真正价值所在。
  华池既是一方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故土,更是一片充满勃勃生机和无限希望的热土。我有幸曾在这块土地上与勤劳的华池人民一道奋斗创业,感到欣慰和自豪,也对这方沃土充满着热爱之情,今后不管走到哪里,我都会深深地眷恋这方土地。伴随着新世纪第二个春天的钟声,华池大地又一次奏响了强县富民的时代强音。我相信,华池人民一定会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契机,高举旗帜,励精图治,汇八方之力,纳四海贤才,以磅礴的气势,矫健的步伐,使华池走向新的繁荣,谱写出现代化的全新历史。
  
  

 

 

2002年

  
  

 

序  二

 

 

 

中共华池县委书记 李 银

 

  华池,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在这古老文明的土地上,曾印下人类孩提时代的脚印;在这史称古代要塞的地方,曾上演过金戈铁马的悲壮画面;在这充满活力的热土上,曾燃烧过革命的燎原之火;在这春意盎然的沃土上,又谱写着与时俱进的时代华章……新修《华池县志》,旨在记述华池悠久辉煌之历史与开拓进取之风貌。经过编修者和各方的数载努力,终于,一部百余万字的新修《华池县志》送审稿摆在了我的案头。编纂者几次邀我为新修县志写序,我迫于其心之恳切,欣然动笔,以述所见。
  华池古属雍州,为周人创业之地,西魏始置县,后几经兴废。
  华池沃野千顷,物华天宝,世代儿女热爱故土,辛勤耕作,一代代艰苦奋斗,一辈辈创业不息。中国出土最早的旧石器、齐家文化遗址,举世瞩目;秦直道、秦长城与雕刻细腻、古朴典雅、形象逼真的双石造像塔让人叹为观止;宋代范仲淹在此扩建城寨、屯兵戍边的遗迹至今可见,其动人事迹至今流传……
  斗转星移,春风沐浴。1934年,刘志丹、习仲勋等革命先驱在境内荔原堡创建西北第一个红色政权——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掀开了华池历史的新篇章。在陕甘宁边区时期的火红年代,华池人民光前裕后的壮举和他们创造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千秋享用。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华池的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华池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励志创新,奋发图强,致力于富民强县之伟业,弘扬历史之传统,创造现代之文明,迎来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协调发展的盛世。
  盛世修志,古之传统。《华池县志》新修告竣,顺应人民之意愿,弥补原《志》之简略、疏漏,实乃全县人民政治文化生活之大事,可喜可贺!古之史家,推重司马迁“文直事核”之实录精神,且奉为圭臬,沿用至今,成为修史编志之不二法门,皆因唯有存史之真,方能资治善、教化美。有鉴于此,参编新修《华池县志》之全体同仁,莫不以史实为依据,以求是为追求,夙兴夜寐,孜孜矻矻,虽力有所限,然其勠力同心、黾勉从事之精神,殊甚感人。他们或伏案笔耕,或奔波寻访,或潜心琢磨,或促膝切磋,翻检查阅了大量资料,思考研究了诸多问题,澄清辨明了不少是非,终经五年有余的辛劳,一部洋洋百万言的新修县志始得完成。我观是志,特点显见。
  概述为先,其体甚善。概述为旧志所无而为新修志书之创体,既可见一地之盛,又能得一书之要。今修新志,虽写法多有不同,但已为构架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修《华池县志·概述》分若干目,眉目、重点清楚,言简意赅,文字流畅,概括精当,为全志总领。
  苦心擘画,时距最近。断限为编写志书之要事,无断限则无范围,亦无从着手著述。新修《华池县志》上溯远古,下限至2000年底,世纪之交,确实为巧,较之当前诸新志之下限,此为时距最近者。修志者复于编末列《限外辑要》,补叙2001年至2002年两年大事,既完备政事,又见今日华池人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之举,是为两全其美。修志者用心之良苦,于此可见。
  入志人物之众,亦显人杰地灵。人物传记为志书之灵魂,人才辈出方见人杰地灵。新修《华池县志》于此搜罗较丰,采入古今人物近千人,且确定传主以生年为序,而不趋以卒年为序以致颠倒史事之时尚,甚为得体。
  综观全志,章节布局合理,图表穿插有致,行文风格统一,论述观点明确。我们于分享成书之乐时,亦不难想象修志之苦。值此新修《华池县志》杀青付梓之际,我谨向所有编纂人员及关心、支持、协助、指导修志工作的领导、部门、专家致以衷心的感谢!
  新修《华池县志》,是我们了解华池的锁钥,宣传华池的力作,建设华池的明镜。本志内容丰富,史料真实,门类齐全,体例完备,如实记载了华池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风俗、人物、物产等类,不啻一方之百科全书,一县之精神财富。新修《华池县志》的问世,对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资治当代,教化后来,皆具十分重要之意义。
  编史修志,重在资治。古人云“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在步入21世纪的今天,党中央庄严发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共享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号召,奏响了中华民族自强腾飞的时代强音。华池尚有广袤之地未尽绿,载畜之野未尽牧,纳宝之川未尽掘,润禾之水未尽用。我希望新修《华池县志》成为人们认识华池、解读华池的良师益友。希望各位同仁以志为鉴,与时俱进,发扬老区精神,凝聚全县之力,广招四海宾朋,齐心强县富民,为开创经济建设的新局面,谱写精神文明的新篇章,建设一个经济富庶、文化繁荣、社会安康、政治清明的新华池而努力奋斗。
  
  
  

 

 

2003年1月

  

终审: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