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西魏置华池县,《元和郡县图志》载,“因县西华池水为名”。
全县总土地面积3843平方公里,辖2镇17乡114个行政村75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2.7万,主要为汉族,仅有藏、蒙、回、苗、满、土家、维吾尔、彝、壮、布依、朝鲜、侗12个少数民族113人。全县农业人口112787人;城镇非农业人口14751人。耕地面积94.39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8.3亩。县人民政府驻地柔远城。
| 地处陇东 六县相邻 |
|
华池县位于甘肃省东部、庆阳地区北部,距庆阳行政公署所在地西峰市120公里。地处东经107°29′~108°33′,北纬36°07′~36°51′。东北与陕西省志丹县接境,东南与合水、庆阳县相连,西与环县毗邻,北与陕西省定边、吴旗县接界。县境东西宽27~84公里,南北长37~110公里。
| 梁峁相连 沟壑纵横 |
|
华池属黄土高原残原丘陵沟壑区,境内地形复杂,东北至东南部为桥山山脉,子午岭贯穿县东;西北至西南为横岭山脉。地势北高南低,梁峁相连,沟壑纵横,海拔最高点1781.6米,最低点1110米。
华池东部有二将川河,由西北向东南流入葫芦河,注入洛河,年径流量2610万立方米。沿岸山庄、南梁、林镇及定汉乡东部有次生林分布,草木茂盛,植被覆盖良好;北部、西北部有柔远河、元城河(古称泥水)、白马河,南部有城壕河,皆汇入马莲河,注入泾河,年径流量7610万立方米,洪、枯水期,河水量变化较大。县内5条主要大河总长度259公里,年平均出境流量3.22立方米/秒。
| 东润西旱 温差甚大 |
|
华池地处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过渡地区,西北干旱,东部湿润。东西和南北温差大,年平均气温为8.1℃,最低月(1月)平均气温-6.8℃,最高月(7月)平均气温为21.6℃。年平均降水量498毫米,东部约560毫米,西部约400毫米,东西相差160毫米左右,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加。冬春干旱少雨雪,降水多在7、8、9月。无霜期南长北短,年平均165天,最短只有110天。主要风向为偏北风。5、6月间常出现干热风。干旱、暴洪、霜冻是威胁农牧业的主要自然灾害。
| 资源丰富 特产闻名 |
|
华池种植农作物达900多个品种。南部以小麦为主,糜谷次之;北部以糜谷为主,荞麦、小麦次之;东部以玉米、糜谷为主,荞麦次之。年产粮食5000多万公斤。经济作物以油料为主。五谷杂粮,各具优势,备受城乡市场青睐;黄豆、荞麦是理想的保健食品原料,俏销国内市场。
华池境内石油、畜产、药材、森林、粮油等资源丰富。石油蕴藏面积达2200平方公里,初步探明储量5000多万吨,年产原油百万吨以上,为长庆油田在陇东的主产区之一。大家畜存栏5.1万头(匹),羊只存栏22.4万只,生猪存栏3.57万头,年产肉类400多万公斤、羊绒毛80多万公斤、禽蛋70多万公斤。有甘草、秦艽等中药材500多种,年收购量250万公斤。子午岭林区横跨县境东部,木材蓄积量246万立方米,号称陇东“天然水库”;以苹果、杏树为主的经济林28万亩,年产水果1200万公斤以上。白瓜子、黄花菜为主要特产,生产历史悠久,年产量均在150万公斤以上。本县地形多样,土层深厚,光照充足,适生作物品种繁多,发展经济作物、林果业、草畜业前景十分广阔。全县已建成草畜、林果、洋芋、小杂粮、白瓜子5大商品生产基地。草畜产业和土特产品具有优势。本县出产的“乔川羊肉”因不膻不腥而闻名遐迩;白瓜子以质地白净、皮薄肉厚、营养丰富而久享盛誉。甘草酸、白瓜子等走出国门,销往美国、东南亚等地。
| 古代边陲 高原要塞 |
|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华池一直是民族融合聚居区域。各民族之间有和睦,也有纷争。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华池首当其冲;中原封建帝王北征边陲,华池又是前哨阵地。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华池在漫长的岁月里,形成了浓厚的高原风韵。史书记载:“陇东东端的华池县,群峰叠翠,三川相汇,东西北三城依山虎踞,成掎角之势,为古代边防要塞。”其中的大顺古城,“城高如山,池深如泉”,为宋代戍边重臣范仲淹率军筑成。当时,为了抵御西夏,巩固边防,以大顺城为中心,修筑柔远、怀安、元城等城、堡、寨、墩及烽火台数十处。至今,遗址犹存。
| 历史文化 底蕴深厚 |
|
华池这块古朴浑厚的黄土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之一。1920年,法国神甫、博物学家桑志华,在县境上里塬乡鸭口村辛家沟和王咀子乡赵家岔洞洞沟发掘的1件石核和2件石片,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早出土的旧石器。如今,辛家沟、洞洞沟遗址犹存,作为“中华之最”仍具有重要的观瞻价值。横亘于今乔川乡的战国秦长城,东西逶迤40余公里,堪称一大景观。在华池境内的子午岭上,秦直道遗迹仍清晰可辨,贯穿于青山绿林之间。东华池砖塔、豹子川石塔院双石造像塔、白马石佛塔、脚扎川石佛塔等宋代建筑,虽经千年风侵雨蚀,仍不失往昔风采,成为华池历史文明的佐证。大顺城、荔原堡、柔远、业乐等古代城寨与南梁革命纪念馆及寨子湾陕甘边区党政军领导机关驻地、转咀子“列宁小学”、豹子川“陕甘边区军政干校”、东华池“抗大七分校”等革命胜迹相映生辉,是向人们进行爱国主义和光荣传统教育的场所。
一代代勤劳智慧的华池人民,培育了绚丽多姿的民间文化。剪纸、皮影、哇呜和民歌久负盛名,被称为华池“四绝”,以其古朴的情韵、鲜明的特色和强烈的感染力,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和赞誉。华池妇女创作的36幅剪纸作品,被中国艺术馆收藏,登上了大雅之堂。华池民歌更是馨香四溢,独具特色,为养育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提供了一方沃土。著名的陇东民歌《边区十唱》(即《军民大生产》),就是抗日战争年代人民艺术家张寒晖深入本县城壕村采风时,根据当地农妇哼唱的《推炒面》曲调,经过再创作而成的。它响彻陕甘宁边区和祖国大江南北,并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影片《东方红》中一展风采,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经典作品。
| 千年古县 历史悠久 |
|
华池古属雍州;春秋战国时期隶义渠戎国;西汉时分属直路、郁郅、归德和马岭4县;东汉属参县。西魏始置华池县,县治在今东华池村,属蔚州,北周时废。隋仁寿二年(602)复置华池县,属弘化郡;大业十三年(617)为胡人梁师都占据,县废。唐武德四年(621),复置华池县,属林州管辖;贞观元年(627),废林州,华池属庆州。唐武德六年(623),又于今华池境内“括逃户置怀安县”。曾侨治芳池州都督府于怀安县境。宋熙宁四年(1071)十月华池县废,并入合水县。金、元属合水县。明、清分属合水、安化2县。民国二年(1913),民国政府废府置道,改安化县为庆阳县,华池为合水、庆阳2县辖地。1934年,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同时成立华池县。1958年至1961年合并于庆阳县。1962年恢复华池县至今。
| 革命故地 传统优良 |
|
华池的南梁地区,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斗争在中国北方的策源地之一,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全国惟一“硕果仅存”的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又是陕甘边区的中心根据地和陕甘边区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南梁革命武装和根据地的创建及其发展,使得陕甘边区革命斗争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进而为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中央红军提供了落脚点,成为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发地。为抗日战争乃至全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本县是陕甘宁边区的一部分。华池人民响应中共中央“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号召,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发展边区经济,粉碎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曾被陕甘宁边区政府授予模范县。毛泽东主席为当时华池县县长李培福(时名李丕福)亲笔题词:“面向群众”。
解放战争时期,华池人民送军粮,抬担架,做军鞋,支援子弟兵,足迹遍及大西北。
70余年来,这块“双拥”传统的发祥地,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热情经久不衰。1991年和1992年,华池县先后获得甘肃省“双拥模范县”和全国“双拥模范县”殊荣。
| 钟灵毓秀 英才辈出 |
|
古往今来,这块黄土地孕育的一代又一代出类拔萃的人才,以其辛劳和智慧、英勇和无私为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五代重臣王饶,以其智谋韬略,辅佐三朝,名载史册。宋代华池令穆衍巧断“牛舌案”,成为古代判案之范例。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战争中,华池有218名优秀儿女英勇献身。梅生贵、白养珍、郝文明等英烈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大义凛然,慷慨就义。陕甘宁边区特等劳动英雄张振财、劳动英雄高隆清、全国民兵战斗英雄张志洪、共和国第一代将军刘懋功,以及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卢柯、赵忠明等杰出人物,为家乡华池增添了熠熠光彩。本县悦乐镇上堡子村农妇封芝琴,40年代初,奋起反抗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主,在陕甘宁边区传为佳话,以封芝琴为原型创作的戏剧、电影《刘巧儿》广为传播,使其成为一代中国妇女的榜样。
| 与时俱进 谱写华章 |
|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华池的各项社会事业和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
交通便利,通信便捷。以县城为中心,悦乔、庆华、华吴公路为主线,以柔东、五白、乔紫、九南、悦上等县乡道路为辅线,实现了全县乡村全部通车,并形成了北上内蒙、南下西安、东抵延安、西通兰州的交通网络。县内乡村全部通电,90%的农户用电照明。近年来,通信事业迅速发展,许多农户安装了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也走进了农家。
文教卫生,发展迅速。1949年底,全县仅有高小1所,初小4所,民小4所,学生250多人。2000年,全县有各类中学14所,小学123所,村学209所,在校中小学生25086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2%,全县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当年,全县有165名学子进入高等学府深造。现在,全县有医疗卫生机构24个,床位332张,村医疗站113个。长期危害本县人民的克山病、大骨节、地方性甲状腺肿、布鲁氏杆菌病等地方病得到了有效控制,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本县人均寿命由1944年的34.5岁提高到69岁。
经济建设,突飞猛进。90年代末,全县农村基本解决温饱。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6348万元,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36167万元,财政收入达4634万元,城乡人均储蓄存款1302元,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4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20.73元。其中,农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城乡人均储蓄存款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1978年的28.3倍、67.2倍、70倍和28.8倍。如今,在中共华池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全县人民与时俱进,抢抓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为目标,强化农业基础,加快小城镇化建设,推动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谱写着华池文明、富裕、美好、祥和的新篇章。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