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體版
|
无障碍版
|
政务微信
关怀版
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华池史志>华池县史>详细内容

华池县史

归档时间:2025/3/17 17:38:17

第二章地理

来源: 发布时间:2016-12-01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华池属陇东黄土高原残塬丘陵沟壑区,境内千沟万壑、梁峁相间。地势北高南低,西北部乔川境内中山梁海拔1781.6米,南端悦乐镇林沟口海拔1110米,高差671.6米。全县总土地面积3843平方公里,为庆阳地区国土面积第二大县。
  主要河流有元城河、柔远河、白马河、城壕河及二将川河,县内总长度259公里。其中二将川河属洛河水系,余皆属泾河水系。
  县境属大陆性气候,日照充足,光能富裕,气温适中,但降水量偏少,且年内分配极为不均,地域性气候差异较大,自然灾害频仍,尤以旱灾为烈。
  

第一节 地质地貌
  

地 质
  

  地质演变 46亿年前地球诞生之后,经过漫长的地质演变,至2.3亿年前中生代初期,长达数十亿年间,华池处于一片汪洋大海之中。随着几次大的构造运动的发生,华池大地升升沉沉,水陆沧桑,直至1000万年前新生代第三纪晚期,县域才最后形成完全的陆相环境,并逐步演变为今日的地质地貌结构。
  20亿年前元古代震旦纪吕梁运动开始,华北地台逐渐解体。4.4亿年前古生代初期,东面吕梁山上升,西面鄂尔多斯地块下陷,形成了整个华北地区东高西低的构造局面。本县地下沉积着厚厚的海相灰岩,有早古生代寒武系竹叶状灰岩、砂岩、页岩及奥陶系块状厚层灰岩、砂页岩。
  大约3.5亿年前志留纪、泥盆纪时期,经加里东运动,下陷的鄂尔多斯盆地曾一度上升为构造剥蚀环境,致使华池境内缺失志留、泥盆系地层。经过上古生代晚期海西运动,构造剥蚀上升环境又一度下陷为构造沉积环境。本县境内的下古生界灰岩、砂页岩地层上,形成了不整合迭加在一起的晚古生代二迭系紫红色、黑灰色砂岩与底煤层,厚达1100米,同时生有20米厚石炭系含煤砂质泥岩。
  2亿年前中生代三迭纪晚期,发生印支运动,亚洲东部、南部出现褶皱山脉,华池一带隆升为陆地,成为起分岭作用的古陆梁。印支运动末期,今甘肃省上升为陆地,西部出现祁连山,南部出现陇南山脉和秦岭,东部出现高差不大的丘陵。
  大约1.5亿年前中生代侏罗纪,今甘肃省地域大部分河水东向流动,在今陇东形成大湖和沉积。华池处于最大的湖盆——庆阳湖区。发源于安西、敦煌的古阿拉善河以及古黄河、蒙古河、古纳水河等皆注入庆阳湖内。
  1.4亿年前侏罗纪晚期,华北发生燕山运动,使甘肃陆地再次抬升,庆阳湖曾一度干涸,并在湖区西部出现南北走向的贺兰山和六盘山。
  1亿年前中生代白垩纪时期,本县再次形成湖泊水域环境。
  2500万年前新生代第三纪,由于受西面六盘山上升的陇山运动影响,本县部分地区隆升为陆地,部分地区仍属下陷水域。伴随着陇山运动的继续推进,至第三纪晚期,华池全境成为陆地。考古证明,1000万年前华池已是地势低平的绿色草原。
  在距今200万年前,华池所在区域为亚热带半干旱草原环境。至新生代第四纪晚更新世,距今15000年前后,遍布全县的黄土地层逐渐形成。经过第四纪新构造运动,包括华池在内的鄂尔多斯盆地,属于新构造运动中度挠曲隆升构造区。由于北高南低不等量挠曲隆升运动,奠定了今日华池地质构造的基础,形成目前南北高差600多米的倾斜地势。
  经过亿万斯年的地质演变,不仅形成了本县如今陆相环境的基础,而且蕴藏了极为丰富的地下矿产资源,如悦乐、五蛟境内的石墨矿;城壕、柔远、南梁、元城等地的石油矿;定汉、庙巷的天然气矿等。
  地质构造 华池的地质构造,属于内陆新华夏系统沉降带构造盆地,为中国北方华北地台大地构造单元的一部分,处于祁连山—贺兰山—吕梁山“山”字构造东翼盾地褶皱带。据长庆油田钻探资料:
  元古界震旦系灰白色石英砂岩,厚400米。
  下古生界灰岩、砂页岩,厚280米。
  下古生界二迭系紫红色、黑灰色砂岩与底煤层,厚1100米。
  中生界三迭系地层,包括下中统灰绿色砂岩,厚590米。
  中生界含上新统延长群灰绿色砂岩、泥岩,厚1000米。
  中生界侏罗系地层,总厚度500余米。
  中生界白垩系地层总厚度700~800米。本县境内主要为白垩系含下新统志丹群和华池群,多为紫红色砂岩及泥岩,常裸露于白马川、元城川、二将川、豹子川等河川与黄土沟壑,形成各河川石质基岩河谷与石质基岩河床。
  新生界第三系沉积红土层20余米,是县内红粘土壤成土母质的来源。
  新生界第四系形成的黄土层,几乎覆盖全县国土表面,但薄厚不均,最厚处在残塬区,黄土深达百米以上,形成最好的耕作土层。
  石油地质 华池在地质史上属华北陆台西北部的鄂尔多斯盆地。该盆地包括阴山以南、秦岭以北、贺兰山以东、吕梁山以西的广大沙漠、草原和黄土高原,地跨陕、甘、宁、蒙、晋5省区,是中国第二大沉积盆地,也是中国发现石油最早、率先进行石油勘探开发地区之一。长庆油田称其为陕甘宁盆地。
  陕甘宁盆地为地台型盆地,是在古生代沉积上迭置的以中生代沉积为主的沉积盆地。根据中生界地质构造特征,盆地为伊盟隆起、渭北隆起、晋西挠褶带、陕北斜坡、天环坳陷和西缘掩冲六大区域构造单元。长庆油田已投入开发的油田多位于陕北斜坡、天环坳陷和西缘掩冲构造带内。县境油田属陕北斜坡构造带,是一向西倾斜的大型斜坡,平均坡降每公里5~10米。斜坡局部构造,以西倾鼻状构造为特征,是盆地南半部三迭系及侏罗系油田主要构造背景。
  陕甘宁盆地既有古生代浅海盆地和滨海平原环境海陆交替相沉积,又有中生代大型内陆盆地河湖相沉积。不同类型沉积,控制不同生油岩系。根据长庆油田对沉积类型、岩相特征、构造面貌及生储盖组合等成油地质条件勘探研究资料,本县油田成油地层主要为中生界侏罗系延安组和三迭系延长统。
  侏罗系延安组是盆地南部主要勘探开发层系,储集层为碎屑岩,属河流—沼泽相沉积,地层为暗色泥质岩,厚250~300米,岩性变化大,物性差,渗透率一般50毫达西左右,加之构造平缓,油藏多以岩性为主的隐蔽圈闭。含油层分延4+5、延6~10六个层组43小层,以下部油组为主,延6~10为富集区,特别是底部延10油层,物性较好,含油面积大,产量较高,是盆地内主力油层。
  三迭系延长统为内陆湖相砂、泥岩沉积,厚300~400米。油层分布范围广,累积厚度大,但储油物性极差,单井产量低,一般无自然能量,属特低渗油层。延长统共划为10个油层组,上部油组长1~3油层,渗透性相对较好,渗透率平均1~10毫达西,单井产量好,但含水很高;下部油组长6~8油层,渗透率特低,平均小于1毫达西,压裂前不出油,开发难度大。
  

地 貌
  

华池地貌属陇东黄土高原残塬丘陵沟壑类型。境内塬、梁、峁呈自南向北发育的地貌状态,残塬、山脉、川台、沟壑兼有。残塬占总面积0.91%,川区占4.84%,丘陵山区占94.25%。地形外貌凹凸不平,0~6度平地占总面积7%,6~15度缓坡占23.63%,15度以上坡地占69.27%,其中大于25度陡坡占总面积33.99%。典型地貌大体可划分为:黄土残塬、梁、峁、盆地、台地、掌地、河谷、基座阶地、沟壑、劣地、陡崖、离堆和黄土沟坝等13种类型,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有:
  梁、峁 梁峁地形遍布全县,总面积2092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54.44%。东部和北部梁峁较为集中,一般海拔多在1400~1500米之间。东部以梁状地形为主,梁面多呈鱼脊状,由西北向东南倾斜,长数公里,广为天然次生林和森林草原覆盖。北部以峁状地形为主,起伏多变,土壤瘠薄,植被稀疏。梁峁顶部坡度5~9度。
  县内重要山梁多属子午岭山系。子午岭在唐代前称桥山,后因地段不同,出现分段名称。本县主要包括铁边山和老爷岭两大段,均由陕西省定边县延伸入境。著名山岭有:
  铁边山 是子午岭主脉北部箭杆岭、钻天岭之南一段山脉,呈南北走向,进入华池地界改为西北——东南走向,跨越乔川、白马、元城、怀安、五蛟、庙巷、柔远、乔河、紫坊畔等乡镇。其支脉有:
  横岭:位于华池、环县交界带,南北走向,是白马川与安山川,亦即马莲河东、西两川分水岭。北部主峰中山梁海拔1781.6米,南部多在1500米左右,一直延伸至庆阳县境。
  青沙岭:位于乔川乡北端、铁角城一带。秦长城筑于此岭。
  营盘岭:位于铁角城东,秦长城南墙根。宋代范仲淹曾在此屯兵扎营。
  打扮梁:本名大坂,位于乔河乡北部,呈东西走向,是铁边山东段南北分水岭。东有双墩儿山,东南有黑老虎岭。
  黄帝山:位于柔远河西侧、庙巷乡南山。古时山上有轩辕黄帝庙,山下沟道称庙巷。
  老爷岭 子午岭中段主要山脉,主峰海拔1672米。山体南北走向,为葫芦河与柔远河分水岭,北起双墩儿山,南至合水县北端的大岔,全长53公里。支脉涉及紫坊畔、乔河、柔远、山庄、南梁、林镇、定汉、城壕等乡镇。其主要支脉有:
  大分水梁:位于陕西志丹与本县边界,是陕甘两省又一分界岭,也是洛河与葫芦河分水岭。主峰海拔1625米。山势呈西北——东南走向。东南部伸入陕西境内,岭中南横跨本县南梁、林镇2乡。
  二将山:位于老爷岭东侧山庄乡境内,峰峦高耸,林木繁茂。山腰有大顺城(原称二将城)。
  太阳坡岭:位于城壕川掌定汉乡境内。山下有太阳坡水库。
  天子1b0eed21bff14d2e92a4ebe8a2888314.Jpeg山:位于城壕乡东南,是城壕川与合水杨坪川分水岭,也是华池、合水两县之边界。相传周先祖公刘诞生于此,故有天子a1b9bc2d3ce646658ffc91ffcfc48c06.Jpeg之名。
  残塬 本县残塬总面积35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0.91%。主要分布在上里塬、王咀子、城壕、悦乐、五蛟等乡镇。海拔在1350~1450米之间。塬面多窄小,且支离破碎。土层厚度150~250米。塬面坡度2~3度,良田4.12万亩,为全县小麦主产区。面积超过2000亩的塬有:
  上里塬:列全县残塬之首,面积10平方公里,为上里塬乡精华之地,主产小麦。
  井子塬:位于王咀子乡东北部井子塬村,面积4平方公里。
  牛家塬:位于城壕乡东部牛家塬村,面积2.67平方公里。
  马登塬:位于悦乐镇南部新堡村,面积2.33平方公里。
  蒋塬:位于五蛟乡东部蒋塬村,面积2.13平方公里。
  香山塬:位于城壕乡西部香山塬村,面积1.34平方公里。
  沟壑 沟壑为本县主要地貌结构。全县沟壑区达153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39.81%。0.5公里以上支毛沟道5452条,5公里以上大沟道有20多条。沟壑密度1.81公里/平方公里,且仍在不断延伸扩大。据乔川乡测算资料,沟头每年平均延伸4米,沟岸每年扩张0.5米。北部丘陵山区沟谷极为发育,切深250~360米,多有滑坡、崩塌、陡崖构造。南部残塬区塬面四周多被流水切为深沟,切深250~350米,大多已切入沟床基岩。全县约有310个小流域,水土流失相当严重。
  川台 本县川台阶地分布于元城川、白马川、柔远川、城壕川、雷家川、二将川、荔原堡川、大凤川、豹子川等河谷川道,总面积18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4.84%。其中耕地12.97万亩,多为一级阶地,沿河床两岸不对称分布。土地连片较少,大部分为块状台地,最大面积约500亩,一般多在200亩左右。元城川至林沟口海拔上下游1400~1110米,落差290米;二将川上下游1455~1205米,落差250米。川台阶面较平坦,坡度2~5度。土壤多为冲积黄土。河道有长流水,具灌溉之利。川台地是县内自然条件最好、农业生产最发达的区域,土壤肥沃,物产丰富,为小麦、玉米、高粱及蔬菜、瓜果、油料等粮食和经济作物主产区。川台区人口密集,交通便捷,基本设施良好,在全县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县政府与17个乡镇政府(除上里塬、紫坊畔2乡)都建在川台上。
  

第二节 土  地
  

土地面积
  

  全县总土地面积576.45万亩。
  耕地 94.39万亩,占总土地面积16.37%。其中川台地12.97万亩,占耕地面积13.74%;塬地4.12万亩,占耕地4.36%;山地77.30万亩,占耕地81.90%。耕地中,水地2.80万亩(保灌面积2.58万亩),旱地91.59万亩;基本农田面积31.96万亩(梯田27.77万亩,条田4.19万亩)。
  园地 1.38万亩,占总土地面积0.24%。
  林地 175.62万亩,占总土地面积30.47%,其中天然次生林96.38万亩(国有85.18万亩,集体11.2万亩),人工林79.24万亩(国有21.58万亩,集体57.66万亩)。
  草地 248.63万亩,占总土地面积43.13%,其中天然草地224.51万亩,占草地面积90.3%,人工草地24.12万亩,占草地面积9.7%。
  城乡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6.28万亩,占总土地面积1.09%。其中城镇用地0.42万亩,占城乡用地的6.7%;农村居民点用地4.44万亩,占城乡用地的70.7%。独立工矿用地1.42万亩,占城乡用地22.6%,多为长庆油田井场、道路、基地建设用地。
  交通用地 3.04万亩,占总土地面积0.53%。其中地、县公路占地1.2万亩,乡村道路用地1.84万亩,分别占交通用地39.5%和60.5%。
  水域用地 1.86万亩,占总土地面积0.32%。其中河流水面占地5500亩,水库620亩,滩涂地11500亩,塘坝666亩,沟渠314亩,分别占水域面积29.6%、3.3%、61.8%、3.6%、1.7%。
  难利用土地 45.25万亩,占总土地面积7.85%。主要为田坎、侵蚀崩塌沟坡和土层脊薄、坡度在25度以上的劣地等。
  

土 壤
  

  在距今15000年前的新生代第四纪晚更新世,地壳逐步上升,青藏高原达到海拔4000米以上,阻挡了印度洋暖流北上,西伯利亚高压加强,中国季风最后形成。强劲的西北风将蒙古高原的黄色砂土带向东南,在华北、西北东部飘落下来,覆盖于山顶、丘峁、河谷、湖滩。日积月累,黄土层渐次增加,最厚处达百米以上,经万余年演变,终于造就了华池地表深厚黄土覆盖的现状。
  土壤类型 华池土壤主要有黄绵土、灰褐土、新积土、黑垆土、红粘土、潮土、水稻土等7个土类,7个亚类,16个土属,共计29个土种。土壤总面积561.24万亩。其中黄绵土、灰褐土、新积土和黑垆土四大类占土壤总面积99.88%,而黄绵土一类即占土壤总面积77.07%。
  

  表2-2-1

各类土壤种类及面积统计表

 

 

土 类

亚  类

土  属

土  种

面 积
(万亩)

占土壤总
面积%

黄绵土

 

 

 

432.56

77.07

 

黄绵土

 

 

432.56

77.07

 

黄绵土

 

79.19

14.11

 

梯田黄绵土

1.56

 

轻度侵蚀黄绵土

8.09

 

中度侵蚀黄绵土

64.38

 

强度侵蚀黄绵土

5.16

 

黄善土

 

0.66

0.12

 

梯田黄善土

0.01

 

中度侵蚀黄善土

0.51

 

强度侵蚀黄善土

0.14

 

灰绵土

 

347.70

61.95

 

薄腐殖灰绵土

347.70

 

灰善土

 

5.01

0.89

 

薄腐殖灰善土

5.01

 

灰褐土

 

 

 

112.09

19.97

 

石灰性灰褐土

 

 

112.09

19.97

 

灰褐土

 

102.02

18.18

 

灰褐土

102.02

 

 

 

灰褐善土

 

7.29

1.30

 

灰褐善土

7.29

 

耕种灰褐土

 

2.60

0.46

 

耕种灰褐土

2.60

 

灰褐胶土

 

0.17

0.03

 

灰褐胶土

0.17

 

耕种灰褐善土

 

0.01

 

 

耕种灰褐善土

0.01

 

新积土

 

 

 

9.42

1.68

 

石灰性新积土

 

 

9.42

1.68

 

淤积土

 

9.29

1.66

 

五花土

0.72

 

淤黄土

8.18

 

淤砂土

0.05

 

砂石土

0.30

 

坝淤土

0.04

 

残余沼泽土

 

0.13

0.02

 

残余沼泽土

0.13

 

黑垆土

 

 

 

6.51

1.16

 

黑垆土

 

 

6.51

1.16

 

覆盖黑垆土

 

1.52

0.27

 

厚覆盖黑垆土

0.79

 

薄覆盖黑垆土

0.04

 

条田黑垆土

0.69

 

黑垆土

 

4.99

0.89

 

黑垆土

0.69

 

鸡粪垆土

3.09

 

黄垆土

1.21

 

 

红粘土

 

 

 

0.53

0.09

 

红粘土

 

 

0.53

0.09

 

荒土红土

 

0.53

0.09

 

红土

0.53

 

潮土

 

 

 

0.12

0.02

脱潮土

 

 

0.12

0.02

 

 

脱潮土

 

0.12

0.02

 

残余潮土

0.12

 

 

 

 

0.01

 

水稻土

潴育型水稻土

 

 

0.01

 

 

黄泥土

 

0.01

 

 

青底黄泥土

0.01

 


  土壤分布 华池县土壤类型复杂多样,区域性和垂直差异都比较明显。全县大体可分为三个土壤类型区:
  东部灰褐土区 包括紫坊畔、柔远、温台、定汉以东所有地区。本区以灰褐土为主,广泛分布于天然次生林覆盖下的梁峁、谷坡上。河道、沟谷、坡根地段分布有黑垆土。部分坡地和川道阶地分布有黄绵土和新积土。县内仅有的少量水稻土分布于东华池河川地带。
  南部黄绵土—黑垆土区 包括柔远、五蛟以南所有地区。黄绵土大量分布于塬、梁、峁顶部及山坡中上部。黑垆土主要分布于阴坡的梁嘴下段、沟掌及部分冲积阶地,以上里塬北部为多。新积土分布于各河川一级基座阶地上。部分灌区有潮土分布。
  北部黄绵土区 包括紫坊畔以西,柔远、五蛟以北所有地区。黄绵土覆盖本区绝大部分面积。海拔1500米以上正阴坡谷地有部分黑垆土。主要河川阶地有新积土。深沟底部有风化坡积红粘土分布。
  土壤养分 华池县耕地土壤瘠薄,养分不足,有机质含量低。氮、磷、钾有效成分中,磷极缺,氮不足,钾丰富。
  

  表2-2-2

总耕地养分含量统计表
  

 

 

项目

有机质
(%)

全 氮
(%)

速效磷
PPM

速效钾
PPM

范 围

0.39~2.83

0.026~0.143

0.8~34.0

70~400

平 均

1.04

0.063

10.7

171.1


  全县黄绵土土壤432.56万亩,占总土地面积77.07%,其养分含量与上表大体相同。
  

  表2-2-3 

黄绵土地养分含量统计表

 

 

养分

有机质
(%)

全氮
(%)

速效磷
PPM

速效钾
PPM

含量

0.791

0.053

4.9

178.3


  以地域分布而论,县东部土壤养分稍好,中南部次之,西北部最差。
  全县土壤平均酸碱度为8.5。所有夏田全部为8.5,中南部8乡镇秋田达8.6,东部4乡秋田为8.4。
   

第三节 河流水系
  

  华池属黄河流域,境内以子午岭为界分为两大水系。全县诸河年自产径流总量10220万立方米。年平均出境流量3.22立方米/秒。
  

泾河水系
  

  子午岭以西为泾河水系,流域面积261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68.1%,年径流量7610万立方米,占全县自产总径流量74.5%,主要包括元城河、白马河、柔远河及城壕河4条河流。
  元城河 纵贯县西,是县内最长的河流,汉至隋代称泥水,唐代称白马水,宋金称延庆水,今为东河上游主干河段,源于陕西定边县白马崾岘乡章阳山,由铁角城自北向南入境。东侧依次接收洪沟、鱼儿掌沟、朱湾沟、王沟、鸭子咀沟、老虎沟、清水沟、豹子掌沟、张川沟、高岐沟、土门沟、怀安沟、柳沟、肖沟、汪沟、夏沟、九条沟、柴家沟、兰家沟、赵家沟、寺沟门沟、贺儿沟、柔远河、小川沟、辛家沟、城壕河等沟水及支流;西侧接收范陈沟、陶岔沟、任掌沟、松沟、雷家沟、黑掌沟、麻地沟、武家沟、龚河沟、吕沟门沟、黑柳沟、曲掌沟、白马河、方渠沟、雅义沟、户家沟、毛沟门沟、刘家沟、留沟、旋涡沟、寇家沟、见沟门沟、新堡沟、大林沟等沟水及支流,流经乔川、元城、怀安、五蛟、李良子、悦乐等乡镇,于悦乐镇新堡村林沟口出境。全长101公里,县内河段92公里。主川河床比降3‰。流域面积2664平方公里,境内面积2401平方公里。流域内地形为黄土梁峁丘陵及黄土残塬沟壑,绝大部分面积为无林区,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强烈,部分支沟曾有泥石流现象。入境年平均流量0.208立方米/秒,出境年平均流量2.43立方米/秒。年输沙量1950万吨。
  白马河 发源于环县樊家川乡阎塬村田崾岘村小组堡子坟湾,由白马村杏树咀入境,东侧依次接收杜家沟、湫沟、柴沟、塬东沟、蒋岔沟、水泉沟、西掌沟、杜寨子东沟等沟水;西侧依次接收杨掌沟、张下沟、连集沟、董家沟、吕家沟、庄子沟、贺家沟、杜寨子西沟、周家沟、杨咀子沟、塌泥沟等沟水,流经白马、五蛟2乡,于五蛟村汇入元城河。全长49公里,境内35公里。主川河床比降4.3‰。流域面积442平方公里,境内面积289平方公里。流域区全属黄土梁峁沟壑地形。入境年平均流量0.121立方米/秒,出口年平均流量0.374立方米/秒。年输沙量382万吨。
  柔远河 是元城河最大支流,源于北部县界乔河乡小马岔村,东侧依次接收武家河沟、乔河沟、柔远东沟、柳湾沟、钥匙沟等沟水;西侧依次接收芋子湾沟、小西沟、火烟沟、土坪沟等沟水,流经乔河、柔远、温台、悦乐等乡镇,在上堡子汇入元城河,全长49公里。流域面积593平方公里。主川河床比降6.6‰。出境流量0.605立方米/秒。流域内,沿子午岭一侧有疏林地22.3平方公里,余为无林区。年输沙量439万吨。
  城壕河 为县南最大河流,源于子午岭西部,北侧依次接收洞子沟、王西沟、桥沟、雷家川、胡家沟等沟(川)水;南侧依次接收曹畔沟、曹咀子沟、造纸沟、拾社沟、白岔沟、四咀沟、张八沟、樊畔沟等沟水,流经定汉、城壕等乡,于转咀子汇入元城河,全长37公里,主川河床比降9.3‰。流域面积432平方公里,其中林地94.6平方公里,占21.9%。该流域地处黄土残塬沟壑区和子午岭林区边缘,植被较好,出口年平均流量0.342立方米/秒。年输沙量130万吨。
  县内泾河水系尚有乔川、上里塬、王咀子境内洪德东沟、彭家寺沟及柳树河沟水注入马莲河西川支流环江;城壕乡南部合水北川水,经合水县注入马莲河。
  

洛河水系
  

  本县子午岭以东属洛河水系,流域面积122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31.9%,年自产径流量2610万立方米,占全县自产径流总量25.5%。流域内仅有二将川河一条主要河流。
  二将川河 为洛河支流葫芦河之上游,古称“华池水”,源于本县紫坊畔乡墩儿湾,北侧依次接收白沟、玉皇庙沟、荔原堡川、小河沟、豹子川等沟(川)水;南侧依次接收双桥沟、牛咀沟、大庄沟、算账沟、塌泥沟、大凤川等沟(川)水。流经紫坊畔、山庄、林镇等乡,于东华池村出境,入合水县界。境内河段长46公里。主川河床比降6.7‰。流域面积1200平方公里,境内面积1147平方公里。出境年平均流量0.786立方米/秒。流域内森林面积达510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42.5%。年输沙量只有33万吨,是全县最清澈的河流。
  洛河水系另有脚扎川及吴堡川水,汇入洛河。
  

第四节 气  候
  

  华池地处内陆,因受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及大气环流影响,为半湿润、半干旱气候过渡区,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远古及历史时期气候变迁
  

  远古时期,境内为汪洋大海。海洋性气候绵延长达数十亿年之久。其间,元古代震旦纪(距今19.0亿年~5.7亿年前),大气圈中无臭氧层存在,氧气含量亦较少,紫外线辐射非常强烈,但因受世界性大冰期影响,气候十分寒冷。古生代早期(寒武纪-奥陶纪,距今5.7亿年~4.4亿年前),华池为一浅海区,受大间冰期影响,气候开始转暖。古生代中期(志留纪-泥盆纪,距今4.4亿年~3.5亿年前),臭氧层形成,又受大规模造山运动之影响,华池一带逐渐变为海水浸冲区,气候温暖湿润,无明显干湿、热冷季节变化。
  大约2亿年前中生代三迭纪晚期,由于印支运动的作用,华池隆升为陆地,开始形成一个广阔而高差不大的丘陵区,气候仍很湿润。到1.5亿年前中生代侏罗纪,庞大的庆阳湖形成,华池处于湖区,属湖泊气候,温暖、湿润、多雨。1.4亿年前侏罗纪晚期,燕山运动发生,庆阳湖曾一度干涸,华池再次成为陆地,气候转为炎热干燥。大约维持1000万年左右,华池又成为湖泊水域气候,炎热、多雨、湿润。至2500万年前,本县已演变为半陆半水域环境。直到新生代第三纪晚期,华池才完全成为陆地。距今1000万年前,华池为地势低平的绿色草原。至距今200万年前后,华池已形成亚热带半干旱草原气候,多风沙,少雨雪,黄土层开始堆积,逐渐将热带、亚热带气候条件下繁衍的动、植物群埋葬在深厚的黄土层底部。在距今近百万年的早更新世,形成北方森林草原动物群,气候湿冷;更新世中期,华池基本为温带草原气候;后期的前半期为以草原为主的森林草原,气候较为湿润,但稍寒冷,后半期为荒漠草原,气候较为温暖干燥。大约1万年前的全新世,华池已初具现今地貌轮廓,气候虽有冷暖、干湿变化,但在青藏高原、秦岭等周边主要地形影响下,奠定了温凉、干燥气候的总趋势。至5000年前,冰川消退,气温回升,华池逐渐形成温凉、干燥的季风气候特点。
  近5000年来,本县气候大致经历了九个温暖、寒冷交替变化的过程。公元前3000年至周代初期公元前1000年的2000年间为第一个温暖期;周代初至中期公元前780年的220年间为第一个寒冷期;周代中期至汉代中期公元初年的780年间为第二个温暖期;汉代中期至隋代公元600年的600年间为第二个寒冷期;隋至北宋初公元1000年的400年间为第三个温暖期;北宋初至南宋中期公元1200年的200年间为第三个寒冷期;南宋中期至明初公元1400年的200年间为第四个温暖期;明初至清末公元1900年的大约500年间为第四个寒冷期。该期四年一旱的周期渐为明显,其中15、16世纪较干燥,18世纪稍湿润,19世纪又趋于干燥,且出现三年一旱的新周期。至20世纪初,气候又逐渐转暖。整个20世纪的后90年,本县气候一直呈转暖趋势,实际上已进入第五个温暖期。
  

当代气候特征
  

  大陆性气候决定了本县水汽来源缺乏,加之森林与植被分布不均,地势又北高南低,沟多谷深,地形复杂,故形成县内降水东多西少,气温南高北低的差异。当代气候总的特点是:光照充裕,温凉干燥,降雨偏少且不均,冬长夏短,霜期较长,自然灾害频繁。
  气候要素
  日照 日照是太阳光实际照射的时间。日照时间的长短,由纬度、季节、地形、云量等因素决定。本县自1965年有气象资料记载,至2000年底,历年平均日照总时数为2250.0小时,最多2488.1小时(1965年),最少1895.2小时(1988年)。全年6月份日照时数最多,平均241.9小时,绝对最多280.8小时(1982年);2月份最少,平均155.9小时,绝对最少92.4小时(1990年)。年平均日照百分率(实照时数与可照时数之比)为51%,最大56%(1965、1997年),最小43%(1988、1989年)。1月份日照百分率最大,平均56%,绝对最大70%(1999年),9月份最小,平均44%,绝对最小15%(1975年)。全年每日实际日照时数4~9小时,6月份最长,为7~9小时,1月份最短,为4~7小时。历年平均气温>10℃期间日照时数1091小时,占全年日照总时数48.6%。
  

  表2-4-1

日照时数与日照百分率

 

 

月  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全年

日照时数(小时)

172.7

155.9

179.7

194.1

226.8

214.9

214.7

201.2

162.3

176.8

162.1

161.8

2250.0

日照百分率(%)

56

51

49

49

52

55

48

48

44

51

53

54

51


  气温 本县年平均气温8.1℃,最高9.3℃(1998年),最低6.9℃(1967年)。7月份最热,月平均气温21.6℃,最高23.8℃(2000年),极端最高气温38.0℃(1997年7月21日)。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6.8℃,最低-9.0℃(1977年),极端最低气温-26.5℃(1991年12月28日)。以气温距平均值偏差在±0.5℃间为正常年份,华池自1965年以来,高温和低温分别出现9次和5次,各占统计年份的25.0%和13.9%;气温正常年份22次,占61.1%。自60年代起,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60年代平均气温7.6℃,70年代8.2℃,80年代8.3℃,90年代8.7℃。90年代气温比60年代高出1.1℃,比70年代高0.5℃,比80年代高0.4℃。
  

  表2-4-2

月平均气温表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全年

平均气温(℃)

-6.8

-3.8

2.6

9.8

15.6

19.6

21.6

20.1

14.4

8.4

0.9

-5.5

8.1

27c46a37db5845d09164e223ec551f7c.Jpeg

 

图2-4-1 1965~2000年气温变化图
  

 

  积温 活动积温是鉴定农业生产热量资源的重要指标。0℃以上积温表示作物可能利用的热量,10℃以上为作物活跃生长期,15℃以上为旺盛生长期,20℃以上为安全成熟期。华池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平均初日为3月10日,终日为11月15日,延续251天,≥0℃积温历年平均3474.4℃;≥10℃平均积温2896.7℃,初日为4月28日,终日为10月3日,延续159天;≥15℃平均积温2152℃,初日为5月22日,终日为9月4日,延续106天;≥20℃平均积温772℃,初日为7月8日,终日为8月11日,延续35天。
  降水 全县年平均降水量498.0mm,最多663.2mm(1988年),最少311.1mm(1972年)。1965年至2000年,年降水在440~560mm之间的正常年份占42.9%;560mm以上偏多年份占25.7%;440mm以下偏少年份占31.4%,其中370mm以下特少年份占17.1%,故当地群众有“三年一小旱,五年一大旱”的降水年际变化规律总结。自60年代起,华池降水量呈明显下降趋势。60年代年平均降水量516.5mm,70年代492.9mm,比60年代减少23.6mm;80年代平均降水量491.9mm,比70年代减少1mm;90年代平均降水量459.1mm,比80年代减少32.8mm,比60年代减少57.4mm。年降水季节分布不均,高度集中在7、8、9三个月,历年平均降水304.6mm。占年均降水总量61%。12月份降水最少,平均2.6mm,占全年总量0.5%。大约有10%的年份,该月无降水。全年日降水量≥0.1mm历年平均87天,最多116天(1967年),最少59天(1995年)。其中日降水量在0.1~9.9mm间的小雨(或雪),年平均72天,占总降水日83%;在10.0~24.9mm间的中雨(或大雪)多发生在2~11月,年平均12天,占总降水日14%;在25.0~49.9mm间的大雨多发生在4~11月,年平均3天,约占3%;≥50mm的暴雨多在4~8月间,年平均0.6天,占0.7%,其中≥100mm的大暴雨多发生在7、8两个月,年平均0.1天,约占0.1%。日绝对最大降水143.5mm(1977年7月5日)。连续降水日多者5~7天,最长连续降水13天(1985年9月4~16日)。历年最长连续无降水日143天(1998年10月26日~1999年3月17日)。冰雹多发生在4~9月份,其中6月份占35%,8月份次之。就一日而言,冰雹常发生在午后及傍晚,其中12~20时为高峰期。降雹一般三五分钟至十余分钟,大多不超过半小时。年平均降雪日数18天,最多39天(1988~1989年),最少8天(1965~1966年)。平均初雪日为10月30日,最早10月10日(1968年),最晚12月17日(1988年);平均终雪日为4月14日,最早2月27日(1995年),最晚6月18日(1965年)。初、终间隔日数为140~180天。积雪日数平均30天,最长69天(1967~1968年),最短2天(1999年3月19~20日)。最长连续积雪日数48天(1967年11月24日~1968年1月10日)。积雪深度一般5cm,最大12cm(1984年12月15日)。
  

  表2-4-3 

历年月平均降水量统计表

单位:mm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全年

降水

3.2

5.4

14.5

29.3

41.6

52.8

108.4

118.0

78.2

30.7

13.3

2.6

498


  

e9c0ba0253844ca19d3682c6da9cf38c.Jpeg

 

图2-4-2 1965~2000年年际降水变化图
  

 

  湿度 空气湿度由降水量和土壤湿度等因素决定。一般降水多、土壤湿度大,则空气湿度亦大;反之,则小。空气湿度分相对温度和水汽压两项,后者原称绝对湿度。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压强与同温下饱和水蒸气压强之比为相对湿度。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压强或每立方厘米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质量为水汽压。本县全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2%,最大70%(1967年),最小56%(1995年)。9月份相对湿度最大,平均76%,最大85%(1975年);4月份最小,平均52%,最小39%(1995年)。年平均水汽压8.2百帕,最大9.2百帕(1998年),最小7.6百帕(1965、1997年)。7、8两月最大,月平均水汽压19.4和17.3百帕,绝对最大20.1百帕(1988年7月);1月最小,平均1.9百帕,绝对最小1.4百帕(1970年)。
  

  表2-4-4 

月平均相对湿度和水汽压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全年

相对湿度(%)

56

55

56

52

54

54

70

75

76

72

65

59

62

水汽压(百帕)

1.9

2.0

4.0

6.3

9.1

13.3

19.4

17.3

12.4

7.8

4.3

2.4

8.2


  蒸发 蒸发量与温度、湿度、风速等因素有关。一般温度高、湿度小、风速大,蒸发量则大;反之,则小。本县水面年蒸发量平均为1513.6mm,最大1853.3mm(1997年),最小1274.1mm(1984年)。蒸发量相当于降水量的3倍多。县内蒸发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增。上半年蒸发量占全年56%。6月份蒸发量最大,平均243.3mm,绝对最大331.0mm(1997年);12月份最小,平均35.9mm,绝对最小21.5mm(1967年)。陆面蒸发量随年降水量、地域分布等因素而变化。本县陆面蒸发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一般在400~540mm之间。林镇535mm,悦乐499mm,县城478mm,元城447mm,乔川425mm。全县陆面、水面年蒸发总量18.47亿立方米,与总降水量19.49亿立方米相差1.02亿立方米。
  

  表2-4-5 

水面月平均蒸发量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全年

蒸发量
(mm)

38.4

49.5

99.2

175.4

227.6

243.3

214.5

174.4

115.1

87.3

53.0

35.9

1513.6


  霜冻 霜冻分白霜与黑霜(冷冻)两种形式。白霜是近地面空气中水汽因气温下降,在地面或物体上直接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黑霜是由于冷空气剧烈活动,温度突然下降到0℃以下,再进一步冷却,导致植物体内所含液体水结冰而成的冻害。本县平均无霜期165天,最长194天(1967年),最短110天(1972年),变幅84天。80%保证率无霜期为159天。历年平均初霜日出现在10月8日,最早见于9月3日(1972年),最晚10月29日(1975年),最早与最晚出现日相差56天,80%保证率初霜日为10月5日。9月上、中旬霜冻机率约三年一次。历年终霜日平均在4月25日,最早为3月26日(1969年),最晚为5月17日(1979年),最早和最晚出现日相差52天,80%保证率终霜日为5月10日。5月上旬霜冻约三年一遇;5月中旬霜冻约十年一遇。
  风 本县为多风区,全年静风日占27%,有风日占73%。县内受季风影响,10月~次年3月多偏北风,4~9月多偏南风。其中北风占17%,偏北风占14%,西北和东北风占11%,南风占9%,偏南风占10%,西南和东南风占8%,东风和西风各占1%,偏东风和偏西风占3%。年平均风速1.7m/s,最大2.2m/s(1973年),最小1.1m/s(1999年)。4月风速最大,平均2.0m/s,绝对最大2.7m/s(1970年);8、9月风速最小,平均1.4m/s,绝对最小0.8m/s(1993年8月、1998年8月)。本县北临毛乌素、腾格里沙漠,本应多大风,但因境内山多沟深,川道狭窄,不利于大风发挥,故大风次数不多,仅在强寒流南下或地方性雷雨时有大风,每次一般持续1~5分钟,个别时候可间断持续10~30分钟。当地大风多为偏北风,次为西南风。按季节划分,春季大风最多,占62%;夏季次之,占31%;1月、2月、10月、11月几乎不出现大风。≥8级(2分钟平均风速≥17m/s)的大风,年平均1.2次,最多的1973年8次。夏季瞬时最大风速可达27m/s(1990年7月25日)。大风引起的沙尘天气(包括浮尘、扬沙、沙尘暴)年平均21次,最多73次(1976年),最少1989年未出现沙尘天气。60年代年平均26次,70年代37次,80年代17次,90年代7次。70年代以后,沙尘天气呈现出整体减少的大趋势。
  

  表2-4-6 

历年平均风向频率表

 

 

风 向

N

NNE

NE

ENE

E

ESE

SE

SSE

S

SSW

SW

WSW

W

WNW

NW

NNW

C

频率
(%)

17

5

4

1

1

0

2

2

9

8

6

1

1

1

7

9

27

                  注:N—北        E—东        S—南        W—西  C—静风
  

  表2-4-7 

历年月平均风速表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全年

平均风速
(m/s)

1.6

1.7

1.8

2.0

1.9

1.9

1.6

1.4

1.4

1.5

1.6

1.6

1.7


  地温 全年地面平均温度10.5℃,比气温高出2.4℃,最高年份12.3℃(1987年),最低年8.9℃(1967年),年际变幅3.4℃。最热月7月平均26.2℃,绝对最高30.1℃(1990年);最冷月1月平均-5.9℃,绝对最低-8.4℃(1993年)。地温年内升降变化趋势大体与气温同。历年地面极端最高温度67.8℃(1995年7月5日),极端最低温度-31.0℃(1991年12月29日)。年平均最高地温29.4℃,绝对最高33.0℃(1997年);年平均最低地温1.2℃,绝对最低0.0℃(1967年)。最热月7月平均最高地温45.5℃,绝对最高56.1℃(1991年);最冷月1月平均最低地温-14.7℃,绝对最低-18.0℃(1971年)。地面0cm最低温度≤0℃的初日为10月9日(比初霜日迟1日),终日为5月9日(比终霜日迟14日)。
  冻土 秋末冬初,当地面温度稳定降到0℃时,土壤开始封冻。初冻日期平均出现在11月25日,最早10月22日(1972、1974年),最晚11月30日(1990年)。开春以后,土壤冻结层平均解冻日为3月25日,最早2月28日(1992年),最晚4月17日(1973年)。土壤30cm封冻日平均为12月20日,解冻日平均为3月12日。年平均冻土深度62cm,最大80cm(1983年1月26日、27日、1997年1月31日),最小41cm(1979年)。

  表2-4-8 

历年0-10-20cm土壤各月地温平均值

 

 

项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全年

地面

0cm

-4.3

-3.0

4.2

12.8

20.3

25.0

26.2

25.8

18.7

10.8

1.7

-5.2

10.5

地下

10cm

-3.8

-1.4

3.7

10.0

16.8

20.7

22.9

21.9

16.6

10.6

3.5

-1.2

9.0

20cm

-2.9

-1.8

2.1

9.6

18.4

22.0

23.0

21.8

16.5

11.0

4.4

-0.4

9.8


  四季气候
  候温为科学划分四季的标准,即冬季末连续5天平均气温≥10℃为进入春季;≥22℃为夏季;夏季末,连续5天平均气温<22℃为秋季;<10℃为冬季。本县以当地传统划分四季。实际各季气候特点为春旱,温度变化大;夏短,降水集中;秋湿,气温下降快;冬长,降水量稀少。
  春季(3~5月) 本县入春后,回暖快,气温变化剧烈,多寒潮降温天气,日较差大,多风沙,少雨雪,气候干燥。历年平均季日照总时数600.6小时,占年日照总时数27%。季平均气温9.3℃。季平均气温日较差15.1℃,最大日较差17.8℃(1978年4月)。极端最大日较差26.1℃(1977年3月7日)。3月初河冰开始解冻,中旬行凌,下旬土壤全部消通。4、5月间,冷暖空气交替频繁,热时最高气温可升至34.5℃(1981年5月8日),冷时最低气温可降至-2.7℃(1981年5月4日)。偏冷年份,5月17日终霜(1979年),6月18日终雪(1965年)。一般年份,4月18日前后。5cm深处土壤温度稳定通过10℃,4月25日左右达到12℃。季平均风速1.9m/s,8级(≥17m/s)以上大风日数,平均1天。华池由于大面积地表裸露,春季空气湿度低,当冷空气南下时,常伴有大风,形成浮尘、扬沙和沙尘暴。沙尘天气一般10~15天,最多73天(1976年)。早春多小雨雪,少雷雨,暴雨罕见。正常年份,4月中、下旬出现第一场≥10.0mm降水过程,5月份可有大雨降落。季历年平均降水量85.4mm,占年降水总量17%。大多数年份降水不足,常有春旱发生。“春雨贵如油”是这里的真实写照。以科学标准划分,本县西北部和东部林区,4月21日~7月20为春季,共91天。中南部4月16日~7月20日为春季,共96天。
  夏季(6~8月) 本县夏季气温高,雨量较多,日照充足,降水集中而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干旱及局部冰雹、洪灾常有发生。历年平均季日照657.8小时,占全年日照时数29%,其中6月份占全年11%,是一年中日照时数最多的月份。季平均气温20.4℃,季降水279.2mm,占年降水总量56%,最多的1966年达405.0mm。本季降水主要集中在7、8两个月,月平均降水量108.4~118.0mm。雷阵雨频繁。日降水量≥38.0mm的大(暴)雨日数,平均2天左右,占年总大(暴)雨日数80%,易形成局地洪水灾害。夏季冰雹天气平均3天左右,占年总冰雹日数80%以上。初夏的6月份为相对少雨期,因夏初季风不甚强盛,降水量不多,仅占本季11%。10年中有9年发生初夏旱。夏季降水虽集中,但不稳定,年际变化大,往往造成旱涝不均现象。以降水高峰期的8月份为例,1973年268.5mm,1975年仅25.3mm。由于受降水年际变化之影响,10年中有4年出现“伏旱”,其中1~2年为严重干旱。大旱年份,常为春夏连旱。依科学标准划分,本县西北部和东部,7月21日~25日为夏季,仅5天左右;中南部7月21日~31日为夏季,约11天,南部川区稍长。候温≥30℃为酷热期。按此标准,本县历史上无酷热天气。日极端最高气温≥30℃的高温天气,年平均23天,最多40天(1979年),最少2天(1989年)。各地日极端最高气温多发生在7月10日~8月10日之间。
  秋季(9~11月) 秋季气温下降快,降水量递减迅速,阴雨寡照、潮湿。季日照501.2小时,占年日照总时数22%,是一年中日照较少季节,尤其9月份,常为连阴雨天气,有时可绵延十数日。本季前期降水充沛,多阴雨,多浓雾,进入10月份以后,降水量显著减少。11月份平均降水量13.3mm,比9月份减少64.9mm。季降水量122.2mm,约占全年总量1/4。季平均相对湿度71%,为全年最湿润的季节。由于冷空气活动加强,北风渐烈,气温下降迅速。季平均气温7.9℃。10月上旬初霜,下旬初雪。11月份平均气温降至0.9℃,比9月份低13.5℃。11月下旬气温降至0℃以下,极端最低气温-17.6℃(1967年11月30日),本旬土壤开始封冻。季平均气温日较差12.4℃,最大日较差16.3℃(1965年9月),极端最大日较差24.3℃(1965年9月21日)。季平均风速1.5m/s,为一年中风速最小的季节。依科学标准划分,本县西北部和东部,7月26日~10月15日为秋季,共82天;中南部地区,8月1日~10月20日为秋季,共81天。
  冬季(12月~次年2月) 本县实际冬季,寒冷而漫长,日照短暂,降水极少,多晴朗少云天气。季日照时数490.4小时,仅占全年22%,是四季中日照最少季节。季降水量仅11.2mm,相当于全年降水的2%。冬季相对湿度平均57%,空气十分干燥,易引发疾病流行。季平均风速1.6m/s。平均气温-5.4℃。自11月21日至次年2月底,日平均气温均在0℃以下。12月中旬至次年2月下旬为河流封冻期。12月1日~1月31日,全县各地气温均在-20℃以下,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依科学标准划分,本县西北部和东部,10月16日~4月20日为冬季,长达187天;中南部地区,10月21日~4月15日为冬季,长达177天。候温≤5℃为严寒期标准。本县12月中旬至次年2月上旬,约50天时间为严寒期。西北部、东部持续时间更长一些。

  表2-4-9 

四季主要气候要素表

 

 

项目

全 年

平均气温(℃)

9.3

20.4

7.9

-5.4

8.1

平均气温日较差(℃)

15.1

12.1

12.4

14.0

 

≥0.1mm降水日数(天)

23

34

20

10

87

降水量(mm)

85.4

279.2

122.2

11.2

498.0

平均相对湿度(%)

54

66

71

57

62

日照时数(小时)

600.6

657.8

501.2

490.4

2500.0

平均风速(m/s)

1.9

1.6

1.5

1.6

1.7

四季天数

西北部、东部(天)

91 

5 

82 

187 

365  

中南部(天)

96 

11 

81 

177 

365  


  区域气候 华池由于地域辽阔,南北、东西跨度大,地形复杂,植被分布不均等原因,造成气温中南部稍高,西北部和东部偏低,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形成西北部温凉干燥,中南部温和半干燥,东部温凉半湿润三种特点明显的气候区域。
  西北部温凉干燥区 本区包括乔川、元城、白马、怀安、庙巷、乔河及紫坊畔7个乡,面积131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34.2%。海拔1227~1781.6米。境内丘陵起伏,沟深坡陡,植被稀疏,地表径流大,是本县水土流失最严重区域。主要河流有白马河、元城河与柔远河,年径流量4110万立方米。年降水日数约78天,年降水量400mm左右,蒸发量1700mm。空气相对湿度57%,干燥度1.34~1.82,是全县最干旱的地区。年日照2600小时左右,太阳辐射量5700兆焦/m2,是县内日照最丰富区域。年平均气温7.5℃,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1.0℃,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8.0℃,极端最高气温37.5℃,极端最低气温25.1℃。气温平均日较差15.0℃。全年日平均气温≥0℃持续日数245天左右,积温3200℃,≥10℃积温2500℃。无霜期155天。年平均风速2.4m/s,高山丘陵区常有大风出现,有一定风力资源。干旱是本区最大自然灾害,十年九旱,严重时草木枯死,人畜饮水亦发生困难。霜冻、低温、冰雹等也十分频繁。
  
  

9a3e71fd158c4a94a37b44eb61313287.Jpeg

 

2-4-3 区域气候图
  

 

  中南部温和半干燥区 本区包括城壕、悦乐、王咀子、上里塬、李良子、五蛟、温台、柔远8个乡镇,面积125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32.7%。海拔1100~1630米。地势北高南低,山、川、塬兼有。土地较肥沃,是全县主要农业区。境内有元城河、柔远河及城壕河,年径流量3700万立方米。年平均气温8.1℃,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1.6℃,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6.8℃,极端最高气温38.0℃,极端最低气温-26.5℃。气温平均日较差12.9℃,是县内温差最小区域。全年≥0℃持续日数约251天,积温3472.8℃,≥10℃积温2886.5℃。无霜期165天左右。年降水日数约87天,降水量498.0mm。蒸发量1600mm。空气相对湿度62%,干燥度1.00~1.30。年日照2250.0小时,太阳辐射量5500兆焦/m2。本区气候较为温和,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霜冻、低温、冰雹、洪灾等。日降水量或过程降水量≥100mm特大暴雨,局地平均11~12年一遇。
  东部温凉半湿润区 本区位于县境东部子午岭林区,包括林镇、南梁、山庄、定汉4乡,面积127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33.1%。境内山势较低,坡度平缓。海拔1205~1713米。主要河流二将川河,年径流量2480万立方米,有灌溉之利。本区林草繁茂,灌木丛生,植被良好,是全县惟一的天然次生林集中区。年日照2100小时。太阳辐射总量5200兆焦/m2。气候温凉湿润,年平均气温7.1℃。7月最热,平均气温20.8℃,1月最冷,平均气温-8.4℃。气温平均日较差16.6℃,最大日较差34.7℃,是全县温度变化最剧烈的区域。夏季确有“早穿皮袄午穿纱”的特色。冬季日极端最低气温在-15℃以下的日数平均40天,在-20℃以下的日数平均12天。全年日平均气温≥0℃的持续日数240天,积温3100℃;≥10℃积温2600℃。无霜期仅145天左右。年降水日数100天,降水量560mm。蒸发量1450mm。空气相对湿度71%。干燥度≤0.9度,是全县最湿润的地区。霜冻、低温、冰雹为主要自然灾害,旱灾次之。
   

第五节 灾  异
  

旱 灾
  

  华池地处内陆腹地,近沙漠而远海洋,太阳辐射强烈,蒸腾量大;降水偏少,且变率大,年际差距达352毫米;雨量季节分配极为不均,7、8、9三个月降水约占全年总量61%,故形成“十年九旱”的格局。旱灾是华池农业第一大灾,在旱、冻、雹、洪、风、病、虫等全部十数种灾害中,其危害比例占53.2%,重旱年占70%~80%。从古至今,本县区域有记载的严重旱灾200余次,其中特大干旱30多次。现摘要记之:
  周赧王元年(前314),陇东旱,洛、渭水绝一日。
  汉新王莽始建国五年(公元13年),北地郡大饥荒,人相食。
  天凤元年(14)秋,北地郡大饥荒,人相食。
  天凤五年(18),北地郡大饥荒,人相食。
  唐武德三年(620)四至八月,庆州大旱。
  武德四年(621)春至七月,又旱。
  中和二年(882),陇东干旱饥馑,人相食。
  五代后晋天福七年、八年(942、943),天下大旱,潼关以西诸郡,蝗虫群飞,“食草木尽”,人民流徙,多饿殍,十死八九。
  宋熙宁八年(1075),环、庆二州旱荒。
  熙宁九年(1076)八月,环、庆复旱,民多殍死。
  金皇统二年(1142),陕西全境(含华池区域)大旱,泾、渭二水皆枯,民多离散饥死。
  明成化九至十年(1473~1474),庆阳大旱饥荒,民相食。
  嘉靖七至八年(1528~1529),庆阳大旱饥荒,人相食。
  万历九至十年(1581~1582),庆阳旱,赤地千里,人相食,恶狼遍野。
  万历十五至十九年(1587~1591),平、庆连年大旱饥荒,百姓流亡过半,人相食。
  万历三十六至四十四年(1608~1616),庆阳连续九年荒旱,死亡相踵。
  万历四十六年(1618),庆阳干旱饥荒,疫病流行,死者不计其数。
  天启七年(1627)七月,庆阳大旱饥荒,民多饿死。
  崇祯五至七年(1632~1634),庆阳府属州县大旱,米斗银四钱,人死无数。
  崇祯十三至十四年(1640~1641),全省大旱,蝗飞遍野,赤地千里,草木皆尽,麦斗银二两。民间有父子、夫妇相食者。庆阳县户存者十之一。
  清顺治十二至十四年(1655~1657),宁州、庆阳等地连年大旱,麦、豆尽枯,斗米银三钱。
  康熙五十一至五十三年(1712~1714),庆阳等地连年大旱,民饥饿,流徙众多。
  同治七年(1868),庆阳府州县干旱大饥,人相食。
  光绪三年(1877),庆阳大旱,饥民死者甚多;次年,人食草根,时疫流行。
  光绪二十六至二十七年(1900~1901),陇东大旱,野无活草,死者枕籍,哀鸿遍野。
  民国十七至十八年(1928~1929),甘肃58县大旱(含华池全境),颗粒无收,积尸盈道,饥民争食尚未死绝之体。此次旱灾为本县百年历史之最。
  共和国成立后,旱灾频仍,几乎年年都有旱象,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现已基本形成了“三年一小旱,十年一大旱”的规律。51年间特大干旱2次:(1)1972~1973年,连续10多个月缺雨,1973年成灾面积占播种面积65.2%,当年减产44%;(2)1999年9月1日~2000年6月1日,275天中,降水仅96.9毫米,比历史同期平均值218.8毫米减少56%,是有气象记录以来,降雨最少的时段,且无一次有效降水(日降水≥10.0毫米或2日降水≥15.0毫米)。2000年春季,除川区水浇地外,全县旱田作物几乎全部没能下种。
  

暴 洪
  

  由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日降水量≥50毫米即为暴雨。华池虽属干旱山区,降水不丰,但季节分布极不均匀,常常发生暴雨、山洪。元城河古称泥水,即源于此。暴洪常淹没农田,冲毁水坝、房屋、工业交通设施等,并造成人畜伤亡,给国民经济造成很大损失。本县历史上有记载的暴洪90多次,近年来暴洪亦常发生,年均0.6次,为仅次于旱灾的第二大自然灾害,成灾比例约占17%。兹摘记如下:
  西汉建始三年(前30)秋,北地郡大雨30余日。
  东汉建和二年(148)七月,北地郡大雨,随雨而下有如羊肋之物。
  西晋元康八年(298)九月,雍州(含今华池全境)大洪水。
  唐武德六年(623)秋,庆州霪雨连绵,损害禾苗。
  长安三年(703),庆州等地大霖雨,山水暴涨,漂流居民2000余家,溺死千余人,流尸顺水东下,河面一时雍蔽。
  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七月,庆州淮安镇山水暴涨,漂溺居民。皇帝下诏,每人赐千钱、米一斛。
  治平元年(1064),庆州洪水成灾。
  元至正三年(1343)七月,庆阳府属州县大雨,山洪暴发,河水泛滥成灾。
  明天顺八年(1464)秋,庆、宁等5州府阴雨连绵,禾穗生芽,秋田绝收。
  嘉靖十三年(1534)五月,庆阳等地大雨,溺死人、畜无数,毁坏民众庐舍、田亩。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平、庆自春至夏霪雨霏霏,禾苗俱损;七月,大雨浃旬,城垣庐舍,倾塌殆尽,死者甚多。
  清顺治十二年(1655)春,庆阳等地大雨60余日。
  雍正四年(1726)六月,庆阳大雨,平地水深四五尺;七月十三日,庆阳府属州县大雨,积水盈尺。
  雍正十三年(1735),自五月二十六日始,庆阳阴雨40余日,当年应征地丁钱、粮全行豁免。
  同治二年(1863)七月,庆阳大水,两河(马莲河、柔远河)泛滥。
  同治七年(1868)八月,庆阳大雨45日,兵荒双临,老壮逃亡殆尽。
  民国六年(1917)六月十一日,庆阳新堡大雨,山水暴涨,洪水所过,平地积石数寸。
  民国二十二年(1933)六月十九日,特大暴雨,山洪暴发,水淹悦乐街道,山塌地陷,人畜皆有伤亡;八月,庆阳昼夜大雨,东、西二川洪水大涨。
  1949年秋,陇东分区阴雨连绵,秋田迟熟、霉烂、倒伏、生芽,大量减产。秋播失时。房屋倒塌,人畜伤亡,灾民数万。边区政府开展生产自救。
  1975年7月28日~8月11日,华池先后3次暴雨、冰雹,乔河、上里塬、柔远、紫坊畔、山庄、东方红6个公社18个大队76个生产队受灾。水淹学校、庄基39处,塌淹死亡6人,伤5人。冰雹打伤放牧员4人,冲毁农田1173亩,冲走正在打碾的小麦30场,约3.1万公斤。
  1977年6月26日、7月5~8日,过程降水量192.3毫米,其中7月5日一日降水143.5毫米。全县农田受灾114030亩,冲毁水库、水坝27处、塘坝29座,倒塌房屋410间,冲走大家畜2头、羊58只,伤亡50多人。
  1981年8月14日暴雨,日降水73.7毫米,东部县乡道路毁坏,交通中断。秋田受灾28000亩,其中1900亩绝收。倒塌房屋、窑洞194间(孔),死亡大家畜46头、猪羊693口(只),死亡2人。
  1988年8月8日,一日降水130.9毫米,全县大部分乡镇、县直26个单位受灾进水,毁坏鱼塘2座,受灾农田53137亩,死亡大家畜31头、猪羊172口(只),死亡1人,伤2人。
  1992年6月12日、8月8~12日,全县多次遭暴雨袭击,冲毁公路13条197.6公里、桥坡12处、桥涵61座,路基塌方9390立方米,高压线倒杆13处,毁坏水坝1座,倒塌房屋、窑洞101间(孔),损失粮食62.85万公斤、油料22.5万公斤,死亡大家畜17头、猪羊190口(只),死亡6人。
  1999年7月13日、8月17日,日降水分别达49.2和68.3毫米,县城赵沟门大桥两次过水,县气象局进水达1米深,全县农田受灾104050亩,冲毁道路209.5公里、桥梁2座、桥涵27座,倒塌房屋、窑洞198间(孔),死亡大家畜56头、猪羊1997口(只),死亡9人,直接经济损失2174万元。
  

霜 冻
  

  本县因纬度较高,又属高寒山区,无霜期较短,常常秋霜早来,春霜晚去。霜冻为华池主要灾害之一,成灾比例约占16%。本县历史上曾多次发生严重霜冻,有记载的60余次。摘记如下:
  西汉高祖七年(前200)十月,大寒,雨雪,边关士卒手指冻落者十之二三。
  晋元康元年(291),陨霜。
  元康七年(297)七月,秦、雍二州早霜杀稼。
  北魏太和九年(485)四月,雍州晚霜。
  景明元年(500)八月,朔、雍等州早霜,伤禾稼。
  唐调露元年(679)八月,庆、原等州霜冻。
  明正统三年(1438),庆阳霜降不时,伤害禾稼。
  弘治八年(1495)四月,安化等5处霜冻,杀麦、豆禾苗。
  万历二十六年(1598)七月,庆阳府属州县早霜杀禾,民大饥;次年七月复飞霜杀禾,来年大饥。
  清顺治十二年(1655)四月四日,大雪;四月五日庆阳府属州县降黑霜,果木萎死。
  同治三年(1864)四月,庆阳降黑霜,麦苗尽损,另生枝秆,收3成。
  民国十六年(1927)四月十八日,庆阳霜杀禾。
  民国十九年(1930)四月四日,庆阳、镇原霜杀麦苗;八月二日霜杀秋禾成灾,民间饥馑。
  1941年,陇东、三边分区春寒成灾;4月6~8日,华池县元城、温台等地降霜大冻。
  1943年春,华池晚霜并降雹,陇东分区专署拨华池县救济粮94石,借公粮170余石;群众贫富调剂粮食175.53石、籽种33石。
  1944年秋,华池县降霜特早,山、川区秋禾受冻严重,荞麦多无收成。二将川、豹子川荞麦绝收,糜子受灾3成。
  1945年,早霜,继之风雪,除蚕豆外,多无收获,荞麦绝收。
  1947年8月,早霜、冰雹,秋田绝收1139亩。
  1948年4月1日,晚霜约铜钱厚,杀死秋苗、麦子,加上黄疸,全县损失80%以上。
  1970年春,冬小麦返青后突降大雪,麦根腐烂,死亡面积达26%;5月中旬3次降霜,地温降至-0.6℃,小麦大多翻种。
  1972年5月中旬,3次降霜,气温降至-0.8℃,大片小麦“刚茬”;9月3~4日秋霜,秋田多未成熟,荞麦、糜子、豆类几乎绝收。
  1982年5月上旬,大风并4次降霜,气温降至-1.7℃,冬小麦枯萎“刚茬”,秋苗枯死;9月27日寒流,气温降至-0.6℃,荞麦等作物基本绝收。
  1991年4月29日,全县19个乡镇全部遭受霜冻,162300亩农作物受灾。
  

冰 雹
  

  华池冰雹源于贺兰山脉,一条起源贺兰山南段,入环县北部向东移至乔川乡后分为两股:一股向南,经元城、白马、五蛟、上里塬等乡镇入庆阳县界;另一股向东经元城、怀安、乔河、山庄、定汉等乡镇入合水县界。第二条源于贺兰山北段,经陕西定边、吴旗入本县紫坊畔、南梁等乡,达合水县界。本县冰雹成灾比例为8%,亦属重要灾害之一。共和国成立前有记载的严重雹灾70多次,共和国成立后几乎年年都有冰雹出现,亦曾多次构成强灾。现摘记如下:
  周孝王十三年(前892),大雨雹,牛羊冻死。
  宋熙宁八年(1075)夏,环、庆等州雨雹,大者如鸡、鹅卵,小者如莲子,害禾稼。
  元至正十七年(1357)八月,庆阳府大雹,大者如盂,小似弹丸,积雹厚尺余,杀禾稼,死禽兽。
  至正二十八年(1368)六月,庆阳府雨雹,大如盂,小如弹丸,平地厚尺余,杀苗稼,毙禽兽。
  明洪武二年(1369)六月,庆阳大雨雹,伤禾稼。
  正统五年(1440)四月,庆阳府大雨雹,伤人畜田禾。
  嘉靖二十八年(1549)十月,庆阳大雨雹,折木。
  清顺治四年(1647),庆阳等地大雨雹,大伤禾。
  乾隆十年(1745)八月,庆阳等3州县雨雹,秋禾伤,民饥。
  乾隆十二年(1747)七月二十五日,安化县自未至申雨雹,秋禾大伤。
  光绪十七年(1891)七月十二日,庆阳大雨雹,秋禾损伤殆尽。
  民国六年(1917)九月十五日,庆阳县雨雹垒尺。
  1940年6月28日,华池胶泥崾岘降雹;6月30日、7月17日华池县数次降冰雹、暴雨。冰雹打死脚户1人,雷电殛死牛3头,洪水冲去毛驴6头。
  1943年秋,陇东分区各县连降冰雹,华池县柔远、温台、悦乐区之糜谷、荞麦、蔓豆等被砸毁7/10以上。
  1944年麦收前,华池县元城区降雹,大如鸡卵,426户、2878人受灾,死牛23头、骡1匹、羊120只,县政府拨救济粮38石。
  1945年秋,怀安遇雹,大如鸡蛋。
  1947年,华池县10个乡降雹,毁庄稼12000亩,损失粮食1081.8石。
  1973年6月8日、13日、23日,全县6个公社降雹,其中6月13日,山庄雹灾最为严重,降雹10多分钟,地面积雹10厘米,如雪覆盖,遍地皆白,树皮剥落,庄稼全毁,电线多被砸断。冰雹被洪水冲积,形成巨大冰块,高竟7.5米,在夏季的高温中,27天后才完全融化。
  1976年8月13日至16日,本县12个公社有207个生产队降雹,平地有积雹12厘米处,秋田几近绝收。
  1977年5月27日、8月23、24、27、30日,连续5次降雹,受灾农田34353亩。
  1985年8月14日,悦乐等乡镇出现暴雨、冰雹。冰雹大如鸡蛋,降10多分钟,引发山洪,电话线、高压线、交通中断。
  1988年,各乡镇均降雹,6月份降雹时间最长者达50分钟,冰雹直径30毫米,受灾农田103785亩,死亡大家畜4头、羊29只;7月份大雨、冰雹使17个乡镇受灾,77880亩农田受损,死亡1人,伤3人,死亡大家畜3头、羊70只。
  1992年8月23日、25日,庙巷、怀安、白马、上里塬、悦乐等乡镇降雹,有持续40分钟处,全县33700亩庄稼受灾,其中10451亩绝收,死亡大家畜3头、猪羊79口(只)。
  

风 灾 
  

  本县历史上有记载的风灾40多次,近年来也曾有罕见大风出现。以下摘要记之:
  周成王三年(前1113)秋,禾稼成熟,大风倒禾、拔木。
  西汉始元元年(前86)四月,大风从西北起,赤黄四塞,降雨终日,夜雨落地为黄土。
  三国魏嘉平元年(249)正月,西北大风摧屋、折木,昏尘蔽天。
  西晋永康元年(300)十一月,大风从西北来,折木,飞沙走石,6日方息。
  北魏太和元年(477)四月,雍州暴风。
  景明三年(502)九月,暴风昏雾,拔树发屋。
  隋开皇二十年(600)十一月,大风发屋拔木,秦、陇死者千余人。
  明隆庆二年(1568)三月,平、庆大风,遂地震。
  万历四十一年(1613),庆阳昼晦如夜,大风,飞沙走石竟日。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三月,庆阳等地黄沙蔽野,日出无光,人相视,面皆黄色,至晚方止。
  乾隆十九年(1754)三月,庆阳等地风霾蔽天,日赤无光,自辰至未方息。
  咸丰三年(1853)三月二十一日夜,庆阳、合水等地西北风大作,风沙弥漫,风息,地积红沙。
  民国十二年(1923)六月七日,庆阳大风雨,拔木无数。
  民国十七年(1928)三月,庆阳数日土雾蔽天,此后,小麦逐渐枯萎歉收;四月四日又起大风,黄雾塞天。本年秋无禾,麦斗价3元。
  1945年春,华池县连续北风,春旱,小麦“风干”青枯。
  1969年5月至6月,“干热风”持续20余日,冬小麦多被“青烤”,颗粒秕瘦。
  1972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4、5级“干热风”达20多天,部分冬小麦“青烤”,歉收。
  1982年5月2日,出现8~9级大风,吹断树木1643棵、广播杆438根。
  1985年8月14日夜,一股龙卷风在城壕乡转咀子村到悦乐镇新堡沟口、王湾子间约3公里范围内发生,瞬间将200多年树龄的大核桃树和直径85.4厘米的大杨树连根拔起,大片庄稼被卷毁。
  1990年6月上旬,出现“干热风”天气,全县16个乡镇47920亩冬小麦受灾,减产粮食1824500公斤,定汉乡4户群众80亩小麦绝收。
  

病、虫、鼠害
  

  病毒、真菌、细菌等都可引起病害。华池地域辽阔,小气候差异大,生物种类繁多,因而病害也较复杂,发生频繁,危害性强。虫害向来在华池较为严重,据最新研究成果,本县已鉴定出各种害虫达1438种。鼠类毁坏粮食、牧场、树木、蔬菜、果品,污染环境,破坏道路、建筑物等。华池已知啮齿目野生动物19种,中华鼢鼠、小家鼠、褐家鼠、黄鼠、达乌里鼠兔、花鼠等危害都十分严重,是农、林、牧各业的主要敌害之一。据调查,全国很多地方鼠害相当于同期虫害的5~10倍。本县历史上有记载的病、虫、鼠害30多次。现摘要记之:
  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秋,“蝗虫遍天下”,食禾稼,歉收。
  东汉永初五年(111),九州蝗灾。北地郡连年旱、蝗。
  西晋咸宁三年(277),秦、雍等州大蝗,食草木,牛马毛皆尽。
  永安元年(304)五月,秦、雍大蝗,草木、牛马毛鬣皆尽,民饥并疫。
  永嘉四年(310)五月,雍州大蝗,草木叶子、牛马毛鬣被食殆尽。
  建兴四年(316)六月,雍州螽蝗,食禾。
  建兴五年(317),雍州螽。
  唐永徽元年(650),雍州水、旱、蝗灾。
  后晋天福四年(939)七月,蝗害稼。
  天福七年(942)四月,蝗灾。
  天福八年(943)四月,蝗食草木,叶皆尽,谷价翔踊,百姓流亡,人多饿殍,死者千万计。
  宋天禧元年(1017)二月,陇上等130州军,蝗蝻复生。
  崇宁二年(1103),陇东蝗灾。
  金大定十六年(1176),旱,蝗。
  贞祐四年(1216)五月,大蝗。
  元至正二十年(1360)八月,庆阳、宁州野鼠食稼,百亩之田,一夕俱尽。
  明嘉靖十年(1531)闰六月,大旱,螟食苗尽。
  嘉靖十一年(1532),庆阳等地大旱,飞蝗蔽天盈野,稼禾被食殆尽,民饥馑,斗米银3钱。
  嘉靖三十六年(1557)六月,庆阳等地田鼠害禾稼。
  崇祯十三年(1640),平、庆等地蝗飞蔽天,落地如岗阜,民大饥,十死八九,有易子而食者。
  崇祯十四年(1641),环县、安化、合水飞蝗,民大饥,户存十之一。
  清光绪三年(1877),安化等县蝗飞蔽天,禾稼大伤。
  1945年夏,华池县元城、白马等区蚜虫、黄鼠等为害。
  1948年夏,麦子起黄疸(锈病)、生虫子,减产40%。
  1964年,全县小麦锈病大流行,严重减产。
  1967年春,小麦主产区发生红矮病,严重减产。
  1973年春,40%麦田出现红蜘蛛、叶跳蝉、蚜虫、地下害虫及红、黄矮病。
  1985年,小麦锈病大流行,减产27.3%。
  

地 震
  

  地震俗称地动。本县历史上有记载的地震80多次,以民国九年宁夏海原8.5级特大地震波及破坏最为严重,共和国成立后无破坏性地震。以下摘要记之:
  周幽王二年(前780),泾、渭、洛三川皆震,水竭。
  赧王三十五年(前280),秦地(含华池)地动,坏城。
  东汉永平三年(60),北地郡地震。
  汉安二年(143),北地等处,从上年九月乙未至是年春正月辛丑,地震180多次,山谷坼裂,败坏城、寺,房屋多毁,人畜死亡甚多。
  西晋元康八年(298)正月,雍州地震。
  前秦甘露六年(364),秦、雍2州地震,地裂水出。
  北魏皇始二年(397),秦、雍等州地震156次。
  太和七年(483)六月甲子,雍州地震有声。
  隋开皇二十年(600)十一月,秦、陇6.5级大震,房屋多毁,死千余人。
  唐元和四年(809),弘化郡(辖今华池)地震。
  宋乾德三年(965),庆、环5级地震,城郭庐舍多毁。
  乾德四年(966),庆州多次地震。
  至道二年(996)十月,环、庆等州6处7级地震,城郭房舍多被毁坏,死者十有余万。
  咸平三至四年(1000~1001),庆州多次地震。
  大中祥符三年(1010),灵武地震,波及环、庆,毁坏庐舍,死人甚多。
  元祐七年(1092)九月,镇戎军、永兴军(辖华池)等处地震。
  大观二年(1108)六月,环、庆等处地震数日不止,毁坏城舍,人畜死亡甚多。
  政和三年(1113)九月,环、庆等州地震。
  政和七年(1117)七月,环、庆等处6~7级地震,经旬不止,居民压死压伤者甚多。
  元大德七年(1303)八月,汾晋地震,波及延、庆等地。
  明洪武二年(1369)正月,临洮、庆阳等处地震有声。
  洪武十一年(1378)四月初三,宁、庆等处5.75级地震。
  成化十三年(1477),银川6.5级地震,波及平、庆等地。
  弘治十四年(1501)正月,延安、庆阳2府及诸州县频震17日,有声如雷。庆阳地裂水涌。
  弘治十八年(1505)六月,宁夏青铜峡5.5级地震,平、庆等处皆震,响彻云霄,声如雷。
  嘉靖十八年(1539)二月十八日,庆阳府地震。
  嘉靖三十四年(1556)十二月,陕西华县8级强震,波及宁、庆等处大震,年余不息。庆阳城橹尽倾,穴居者压死不知其数。
  隆庆二年(1568)三月初四,庆阳府及环县等处5级地震;四月、七月又震,死人甚多。
  崇祯七年(1634)冬,灵台5.5级地震,庆阳、镇原等处塌屋伤人无数。
  清顺治十一年(1654)六月初八,天水南8级地震,波及庆、环等处,40余日方息。庆阳城垣、房屋俱圮。
  康熙四十八年(1709)九月十二日,宁夏中卫南7.5级地震,波及庆阳、宁州等处。庆阳城垣多倒。
  康熙五十七年(1718)五月二十一日,通渭南7.5级地震,波及平、庆等处,伤人畜。
  乾隆三年(1738)十一月,宁夏平罗、银川间8级大震,波及庆阳、宁州等地。
  乾隆六年(1741)十一月,庆、宁等处地震有声。
  嘉庆二十年(1815)九月,山西平陆6.75级地震,波及庆阳、镇原等地。
  光绪二十三年(1898)十二月,庆阳、合水等处地震。
  民国九年十一月七日(1920年12月16日20时5分),宁夏海原8.5级特大地震,波及12省58县。庆阳各地21时许,忽有声如雷,顷刻屋宇摇动,器物相撞,继而房倒窑塌,强震10数分钟稍止,当夜余震10多次,翌日余震频发,后每日小震三四次,大震数日一次,历数月之久。震后“城郭化为平坦,房舍皆为废墟”。庆阳全县压毙2405人,死亡牲畜26000余头。
  民国十五年(1926)十一月,庆阳地震,响声雷动。
  民国十六年(1927)五月,古浪8级地震,庆阳、镇原同时地震。
  1976年8月16日,四川松潘、平武7.2级地震,华池有震感。
  1979年7月25日,礼县4.7级地震,华池有震感。
  1982年4月14日,宁夏海原北5.7级地震,华池有震感。
  

滑 塌
  

  本县因地震或暴雨山洪而引发的滑坡塌陷曾屡屡发生,造成许许多多的塌岸和若干沟坝地。驰名海内外的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双石塔所在的兴教院即毁于某次山体滑坡,致使双塔塔身被泥流、山石掩埋两层,而后人却一无所知。柔远东山之阳曾有著名石窟,早已明载史册,如今却荡然无存,甚至连一点遗痕也未能留下,可能毁于历史上某次严重山体滑塌。境内现存的白马乡吕家沟沟坝地、寺儿掌沟坝地、乔川乡松沟土坝、土门沟沟内坝、上里塬乡柳树河沟滩地、定汉乡太阳坡水坝、造纸沟水坝等均为山体滑塌所致。柔远芋子沟门阳坬滑塌(柔远东山石窟所在地)、山庄铁匠沟口对面滑塌痕迹都十分明显,后者似曾造成过巨大水坝,惜无史料记载,亦待考。本县历史上有记载的滑塌非常稀少,现列于后:
  民国九年(1920),宁夏海原8.5级地震,庆阳各地山崩滑坡数百处。
  民国二十二年(1933)六月十九日,水淹悦乐街道,山塌地陷,人畜皆有伤亡。
  1992年6月12日、8月8~12日,县内多次遭受暴雨袭击,路基塌方9390立方米。
  1996年7月,悦乐黄大湾塌方500余米,造成一座巨大的天然沟坝。
  1999年7月13日、8月17日两次暴雨,山体滑坡4处。
  

异 象
  

  异象即为奇异现象,多指当时人类知识不能解释的或不常见的灾害性自然现象。
  西汉建平元年(前6),北地郡落陨石10颗,伴有光耀、雷声。
  东汉建武七年(31),日有晕抱,白虹贯晕。
  唐仪凤元年(676),彗星现于东井。
  宋端拱二年(989),彗星现于东井,历时30日隐去。
  金皇统二年(1142),彗星出于井宿。
  皇统四年(1144),彗星现于坤宫,历50日没。
  正隆元年(1156),彗星现于东井。
  南宋景定四年(1263),彗星在井。
  元大德五年(1301),彗星现于井,历46日隐。
  皇庆元年(1312),彗星现于东井。
  明天顺四年(1460),庆阳府陨石如雨,大者四、五斤,小者二、三斤,击死人甚多。
  成化四年(1468),古长城群狼出,列如行伍。
  成化七年(1471),古长城群狼出,列行伍然。
  弘治三年(1490),庆阳雨石无数,大者如鹅卵,小如芡实。
  弘治五年(1492),庆阳雨石无数,大如卵。
  嘉靖十年(1531),彗星现于东井。
  嘉靖二十八年(1549)十月,大雷电。
  嘉靖三十五年(1556),庆阳现黑眚,旬余乃息。
  嘉靖三十六年(1557)九月,大星陨庆阳西北,光芒四射,仿佛龙形。
  万历二十一年(1593),彗星现于东井。
  万历三十五年(1607),彗星再现东井。
  万历四十一年(1613),昼黑如夜(日全蚀)。
  泰昌元年(1620),五星相斗,少顷,白气竟天,40余日乃息。
  清顺治十二年(1655)四月四日,庆阳落雪数尺。
  顺治十三年(1656),天空有声如鼓鸣。
  康熙十九年(1680),一星有芒如练,长竟天际,月余无踪。
  康熙六十年(1721)正月初一,日蚀;十五,月蚀。
  乾隆二十六年(1761)二月初八,庆阳风降荞麦,形似而小;六月落雪。
  乾隆四十八年(1783)六月,有星自东北陨落西南,火焰烛天。
  乾隆四十九年(1784),陨星如斗,天空有声如鼓鸣。
  乾隆五十七年(1792),日中有形似飞燕者。
  嘉庆十年(1805),有星如盆,自东向西陨落,光焰烛天。
  嘉庆十一年(1806)四月,天空有声如鼓鸣;六月二十二日,有星陨,声似鼓鸣;二十五日,西南方有星如月。
  嘉庆十四年(1809)正月朔,昼现赤眚;四月初八夜,风起如火。
  嘉庆十六年(1811),彗星现于西北方。
  嘉庆十八年(1813)正月初一,日蚀。
  嘉庆十九年(1814)六月初一,日蚀。
  嘉庆二十年(1815)六月初一,日蚀;十五,月蚀;九月初九,有大星自西北坠于东南,火光烛天,声若雷炮,无云而雨如倾盆。
  嘉庆二十二年(1817)正月初一,日有抱珥;四月初一,日蚀;十月,星南陨如雨;十二月乙酉、丙戌两日,日四面有背弓如虹;壬戌日,白昼昏暗,有星如月,自东升于天中乃没。
  嘉庆二十四年(1819)正月初一,日有垣;三月十五日,月蚀;十月初一,日蚀。
  嘉庆二十五年(1820)四月初一,日蚀。
  道光二年(1822)六月二十八日,天空有蓝气3条如布,是岁大疫。
  道光二十年(1840)九月初一,天空有声如炮鸣,火光烛天;十一月二十七日,日套3环。
  道光二十三年(1843)四月,天空现白气,长四五丈,夜深有红光;五月,荧惑(火星)守心;八月初一,荧惑入南斗。
  道光二十四年(1844)六月,西方天空有白气如蛇。
  咸丰八年(1858)四月六日,白虹贯日;八月,三星自东北坠入西南。
  同治七年(1868),鼠硕大如猫,白昼游散,见人不畏,竟食猫。恶狼结队成群肆行,二三十不等,众人持枪矛追逐亦不奔避,屡向人众冲扑,男妇被伤食者甚多。至八年,鼠狼皆遁。
  光绪十八年(1892)二月二十四日,降雪三尺,雪消后麦苗全萎。
  光绪二十三年(1898)十二月二十三日,日晕现9环,大白环贯日,有4背弓。
  民国三年(1914)七月二十九日,雨雪六七寸,树枝多折。
  民国十五年(1926)十一月初四日正午,晴空有声如雷,自西北而东南。
  民国十六年(1927)夏,太白星现于白昼,经月始隐。
  民国十九年(1931)十二月,日套9环,双背弓。
  1936年11月,天鼓响,声如连珠炮。
  1941年9月21日上午9时,日全蚀。
  1948年5月9日上午6时,响天炮一声,当年斑疹伤寒流行,死亡甚众。
  1957年秋某夜,王咀子宪塬大风拔大树,吹倒麦垛。
  1960年5月10日,降大雪,树枝、电线多被压断。
  1962年,狼害猖獗,伤人畜甚多,常成群结队,遇人不避,反群起扑咬,1963年夏遁迹。
  1984年12月4日晨6时10分,天空火球流动,一声巨响,犹如霹雳。
  1989年1月5~7日,全县普结雨凇,县城厚度3~5厘米,王咀子、上里塬厚8厘米以上,农电线路多被压断,造成全县停电4天,交通中断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