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人口
10万年前,华池已有人类群体活动。古代,华池为多民族杂居区域。因边防、战乱、饥馑、商旅等原因,本县人口流动较大,历史上有多次移民活动,人口数量时增时减。共和国成立后,人口逐渐增长。70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后,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素质得到提高。
第一节 人口变动
出生与死亡
共和国成立前,华池经济落后,瘟疫与疾病较多,加之自然灾害及战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人口死亡率有时高于出生率,因而人口自然增长速度极为缓慢。民国二十二年(1933)到1946年,13年间全县死于伤寒、吐黄水、甲状腺肿大、痢疾、霍乱等传染疾病的有1038人。1947年,全县流行天花,死亡413人,其中仅白马一个区就死亡244人。据统计,1947年3月至1948年7月,元城区第一乡人口为1547人,因患各种传染疾病死亡64人,死亡比例高达4.2%。据1948年白马区妇女生育调查,29名妇女先后生育死胎和小产32胎次,活产婴儿128人,后死亡102人,死亡率高达79.69%。
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及人民生活环境不断改善,人口出生率逐年提高,死亡率不断降低,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1949年全县出生婴儿1114人,死亡333人,死亡率为29.89%。1950年出生892人,死亡212人,死亡率为23.77%。1955年,全县死亡率下降为4.84%。1949年至1973年,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平均达32.04‰。其中1959年至1961年,为人口自然增长缓慢期,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为12.33‰。从1973年起,施行计划生育手术,控制人口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开始下降。进入90年代后期,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较快。2000年,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17‰。
表4-1-1 | 1971~2000年人口出生、死亡情况统计表 | 单位:人 |
年 份 | 出 生 | 死 亡 | 年 份 | 出 生 | 死 亡 |
1971 | 2731 | 467 | 1986 | 1413 | 570 |
1972 | 2741 | 567 | 1987 | 1431 | 462 |
1973 | 2207 | 592 | 1988 | 1602 | 489 |
1974 | 1658 | 544 | 1989 | 1547 | 423 |
1975 | 1404 | 527 | 1990 | 1607 | 560 |
1976 | 1345 | 563 | 1991 | 1547 | 569 |
1977 | 1555 | 536 | 1992 | 1545 | 593 |
1978 | 1741 | 513 | 1993 | 1554 | 587 |
1979 | 1559 | 538 | 1994 | 1698 | 584 |
1980 | 1399 | 499 | 1995 | 1926 | 631 |
1981 | 1602 | 446 | 1996 | 1674 | 624 |
1982 | 1737 | 593 | 1997 | 1479 | 653 |
1983 | 1584 | 488 | 1998 | 1552 | 560 |
1984 | 1654 | 527 | 1999 | 1496 | 581 |
1985 | 1385 | 523 | 2000 | 1967 | 589 |
流动与迁徙
古代,华池由于地处边陲,且以畜牧业为主,各民族之间的争夺战争频繁,人口迁徙流动较大。据史料记载,从汉朝开始,至隋、唐、宋、金、元、明、清各代,都曾有移民大量迁入,亦有少量人口迁出。
汉代,华池已有相当数量汉民居住。东汉永初五年(111),羌族起义,为避边患,官方曾抢割稼禾,拆毁房屋,驱民南移,幸存者仅十有三四。后来,华池迁出之民又陆续返回原地。唐代,本县境内安置党项移民及逃离户。宋时,多有蕃部内附,天圣三年(1025)七月,西夏蕃部935户内附,安置于柔远等寨。元代蒙古族大量入驻华池地域。明朝初期,黄河泛滥,加之战争祸乱,山西、河南等地难民纷纷迁入。清同治回民起事以后,华池本地居民十不存一,人口多由秦、晋、蜀等地迁入。光绪十一年(1885),安化知县陈昌从四川招来大批移民安置在本县柳树河、马河、杨寺岔等地。
民国十七年(1928)至民国十八年(1929)年大旱以后,陕北、渭北不少饥民移入本县山庄、南梁、林镇一带。
陕甘宁边区时期,本县于1941年9月安置难民250户,1133人。1943年,在小凤川一带安置河南灾民16户,80人。1944年秋,安置横山灾民24户,82人。1947年冬至1948年6月,安置陕北难民992户,3674人。
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至1953年,南梁一带克山病流行,200多户陕北移民迁回原籍。
1960年4月,南梁农场、东华池马场安置河南支边青年数百人。
1968年8月至1970年2月,从兰州、上海、河南、河北、安徽、山东等地迁入居民和知识青年171户,1644人,安置在本县山庄、大凤川、白马、城壕等林场,后大部迁出或招干。
1970年至1972年,安置兰州等地机关单位职工及家属数百人,后多返城。
1970年从北京迁来医护人员45人,安置在今悦乐镇卫生院,后全部返京。
1970年以来,有上万名石油工人及家属迁入华池境内。
70至80年代,曾有陕北部分农民私自移入本县豹子川等地,垦荒种地,自谋生路,曾出现著名的“黑户岭”。1987年,华池县人民政府正式将其编为张岔行政村,辖3个村民小组,共计332人。
第二节 人口调查
人口统计
华池地域偏远,人口历来稀少。据史料记载,民国二十二年(1933),全县总人口36909人,5379户。1942年,全县总人口下降为25796人,4331户。1945年,全县人口回升至30481人,4504户。1948年,全县总人口增至33490人,4996户。
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口逐年增加。1949年底,全县总人口突破4万人。1960年全县总人口突破5万人。1971年全县总人口接近8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8.52‰。1987年全县总人口突破10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至10.07‰。至2000年底,全县总人口增加到12.7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至6.17‰。
表4-2-1 | 1949~2000年人口统计表 | 单位:户、人 |
年 份 | 总户数 | 总人口 | 人口自然 | 年 份 | 总户数 | 总人口 | 人口自然 |
1949 | 8700 | 40200 |
| 1975 | 15329 | 87125 | 10.07 |
1950 | 8800 | 40200 |
| 1976 | 15161 | 85724 | 9.12 |
1951 | 8800 | 41400 |
| 1977 | 15515 | 86980 | 11.72 |
1952 | 8300 | 42000 |
| 1978 | 15806 | 88748 | 13.84 |
1953 | 8368 | 42606 |
| 1979 | 17019 | 90414 | 10.51 |
1954 | 8400 | 44000 |
| 1980 | 17062 | 91320 | 9.57 |
1955 | 8100 | 46000 |
| 1981 | 17344 | 92504 | 10.30 |
1956 | 8300 | 46000 |
| 1982 | 18131 | 93597 | 12.24 |
1957 | 8600 | 47900 |
| 1983 | 18461 | 95254 | 11.61 |
1958 | 8400 | 48000 |
| 1984 | 19566 | 96749 | 11.74 |
1959 | 8300 | 49400 |
| 1985 | 19880 | 96912 | 8.90 |
1960 | 8200 | 50900 |
| 1986 | 20163 | 98695 | 8.62 |
1961 | 9400 | 52100 |
| 1987 | 20747 | 100970 | 10.07 |
1962 | 10100 | 58000 |
| 1988 | 21756 | 103883 | 9.53 |
1963 | 10100 | 54700 |
| 1989 | 21676 | 105714 | 10.60 |
1964 | 11412 | 58779 |
| 1990 | 23849 | 111245 | 9.55 |
1965 | 11500 | 59900 |
| 1991 | 23402 | 111623 | 10.42 |
1966 | 12000 | 61500 |
| 1992 | 24268 | 113281 | 11.44 |
1967 | 12300 | 61600 |
| 1993 | 24517 | 115049 | 12.67 |
1968 | 12500 | 71100 |
| 1994 | 24685 | 116708 | 12.80 |
1969 | 13000 | 71500 |
| 1995 | 25524 | 118859 | 13.10 |
1970 | 13400 | 75300 |
| 1996 | 26542 | 120544 | 7.30 |
1971 | 13688 | 79371 | 28.52 | 1997 | 27648 | 121870 | 5.35 |
1972 | 14496 | 85596 | 25.40 | 1998 | 27992 | 123150 | 8.13 |
1973 | 15351 | 85699 | 18.85 | 1999 | 29131 | 124299 | 6.49 |
1974 | 15482 | 86537 | 12.87 | 2000 | 29633 | 127684 | 6.17 |
人口普查
共和国成立后进行过5次人口普查。
第一次人口普查 1953年4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确定以公历6月30日24时为标准时间,进行全国人口普查。普查以常住人口为对象,按区、乡选区设登记站,采取户主到站登记为主,到户访问为辅的方式,逐户登记家庭住址、常住人口、在外人口及成员姓名、性别、年龄、民族、与户主关系等内容。本县调查登记从7月1日开始至10月底汇总结束。全县总人口42606人。
第二次人口普查 1964年6月30日24时为普查登记标准时间。本次普查按户登记项目取消,按人登记项目增加出生年月、本人成分、文化程度和职业4项。8月上旬完成县级汇总。全县总人口58779人。
第三次人口普查 1982年7月1日0时为普查登记标准时间。对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居住的人。常住人口以户为单位(分家庭户和集体户两种)进行登记,项目有户别(家庭户或集体户)、住址、人数、1981年出生和死亡人数、外出一年以上人数6项;按人登记的有姓名、与户主关系、性别、年龄、民族、常住人口户口登记状况、婚姻状况、生育子女总数和成活子女总数、1981年生育状况等13项。本次普查首次运用微机,普查资料精确度要求较高。本县于1981年9月进行户口整顿,1982年1月编制普查规划,4月在悦乐公社进行普查试点,6月进行行业职业调查和地址编码,7月1日8时,840多名普查员和指导员进村入户登记,8月份完成县级手工资料汇总和项目编码,11月份全部资料送省统计局进行电子计算机录入汇总。1983年7月普查结果反馈到县。全县总人口93597人。
第四次人口普查 1990年7月1日0时为普查登记标准时间,对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在本县常住人口。登记填报项目21项,其中按户登记的有:本户编号、户别、本户人数、本户出生人数、本户死亡人数、本户户籍人口中离开本县市1年以上人数等6项;按人登记的有:姓名、与户主关系、性别、年龄、民族、户口状况和性质、1985年7月1日常住地状况、迁来本地状况、文化程度、在业人口行业、职业、不在业人口状况、婚姻状况、妇女生育存活子女数、1989年1月1日以来生育状况等15项。本县从1990年元月开始抽调600多名普查人员,历经1年完成前期准备、入户登记和手工资料汇总工作。1992年省统计局将微机汇总资料反馈到县,全县总人口111245人。
第五次人口普查 2000年11月1日0时为普查登记标准时间。对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在境内常住的人。普查采用按常住人口登记原则,每个人只能在常住地一个地方登记。此次人口普查内容和项目有《普查表短表》、《普查表长表》。本县从1999年9月开始,2000年11月10日基本结束。全县总人口127684人。
第三节 人口结构
年龄性别
年龄 共和国成立以后,华池县在五次人口普查中,部分人口年龄状况如下:
表4-3-1 | 五次人口普查全县部分人口年龄统计表 | 单位:人 |
年份 | 0~14岁 | 65岁以上 | 老龄化指数 | 年龄中位数 | ||
人口数 | 占总人口% | 人口数 | 占总人口% | |||
1953 | 16330 | 38.33 | 1071 | 2.51 | 6.56 | 20.30 |
1964 | 25186 | 42.85 | 1374 | 2.34 | 5.46 | 19.20 |
1982 | 31139 | 33.27 | 3029 | 3.24 | 9.73 | 21.20 |
1990 | 37202 | 31.99 | 5282 | 3.40 | 14.20 | 22.51 |
2000 | 37124 | 29.07 | 5513 | 4.32 | 14.85 | 22.95 |
|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年龄结构图 |
|
历次人口普查表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医疗卫生条件的逐步改善,本县人口预期寿命逐渐延长。
性别 共和国成立前,由于长期受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调。据清宣统元年(1909)统计,安化县36795人,其中男性占53.47%,女性占46.53%,性别比为114∶92。
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提倡男女平等,禁止溺弃女婴行为,努力转变重男轻女思想,但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现象仍然未得到彻底改善。
表4-3-2 | 五次人口普查人口性别构成表 | 单位:人 |
年 份 | 男 | 女 | 占总人口比例% | 性别比 | |
男 | 女 | 女=100 | |||
1953 | 23041 | 19565 | 54.08 | 45.92 | 117.77 |
1964 | 31221 | 27558 | 53.12 | 46.88 | 113.29 |
1982 | 49058 | 44539 | 52.40 | 47.60 | 110.15 |
1990 | 57933 | 53312 | 52.08 | 47.92 | 108.67 |
2000 | 66680 | 61004 | 52.23 | 47.77 | 109.30 |
文化程度
民国二十三年(1934)前,华池只有极少数富家子弟读书,全县有文化的人口所占比例极小。40年代,陕甘宁边区政府注重发展教育事业,开展扫盲和识字运动,兴办学校,本县有文化的人数逐渐增多。
共和国成立后,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受教育者人数逐年增加,12岁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比例迅速减少。
表4-3-3 | 五次人口普查人口文化程度统计表 | 单位:人 |
年份 | 总人口 | 大专及以上 | 占总人口% | 高中(含中专) | 占总人口% | 初中 | 占总人口% | 小学 | 占总人口% | 12岁及以上文盲或半文盲 | 占总人口% |
1953 | 42606 |
|
|
|
|
|
|
|
|
|
|
1964 | 58779 | 56 | 0.09 | 347 | 0.59 | 1289 | 2.19 | 6768 | 11.51 | 29218 | 49.71 |
1982 | 93597 | 164 | 0.18 | 5345 | 5.71 | 10640 | 11.37 | 24549 | 26.33 | 42756 | 45.68 |
1990 | 111245 | 363 | 0.33 | 6531 | 5.87 | 13695 | 12.31 | 31145 | 28.00 | 41772 | 37.55 |
2000 | 127684 | 1522 | 1.19 | 10201 | 7.99 | 25847 | 20.24 | 61446 | 48.12 | 16614 | 13.01 |
行业职业
华池人口的职业历来以农为主,其他职业人口所占比例极小。据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全县在业人口52772人。其中从事农、林、牧、渔业者46345人,占在业人口87.82%;从事矿业及木材采运业者1560人,占2.96%;从事电力、煤气、自来水生产和供应业者141人,占0.27%;从事制造业者459人,占0.87%;从事建筑业者360人,占0.68%;从事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者209人,占0.40%;从事商业、饮食、物资供销及仓储业者819人,占1.55%;从事住宅管理、公用事业管理和居民服务业者30人,占0.06%;从事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事业者340人,占0.64%;从事教育、文化、艺术服务业者1429人,占2.71%;从事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者14人,占0.03%;从事金融、保险业者147人,占0.28%;从事国家党政机关、群众团体工作者906人,占1.72%;从事其他行业者13人,占0.02%。
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全县在业人口73490人。其中从事农、林、牧、渔业者58440人,占在业人口79.52%;从事采掘业者2160人,占2.94%;从事制造业者760人,占1.03%;从事水、煤、电业者550人,占0.75%;从事建筑业者1200人,占1.63%;从事地质勘查、水利管理业者70人,占0.09%;从事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讯业者890人,占1.21%;从事批零贸易、餐饮业者2430人,占3.31%;从事金融、保险业者300人,占0.41%;从事房地产业者50人,占0.07%;从事社会服务业者430人,占0.58%;从事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业者480人,占0.65%;从事教育、文化、艺术、广播电视业者3800人,占5.17%;从事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者80人,占0.11%;在国家党政机关、群众团体工作者1780人,占2.42%;从事其他行业者70人,占0.09%。
表4-3-4 | 1949~2000年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变动比较表 | 单位:人 |
年 份 | 农业人口 | 非农业人口 | 年 份 | 农业人口 | 非农业人口 |
1949 | 39400 | 800 | 1975 | 76888 | 10237 |
1950 | 40000 | 200 | 1976 | 77082 | 8642 |
1951 | 40500 | 900 | 1977 | 77889 | 9091 |
1952 | 41000 | 1000 | 1978 | 79111 | 9637 |
1953 | 41900 | 706 | 1979 | 79542 | 10872 |
1954 | 41200 | 2800 | 1980 | 80879 | 10441 |
1955 | 43000 | 3000 | 1981 | 82201 | 10303 |
1956 | 43500 | 2500 | 1982 | 83768 | 9829 |
1957 | 45100 | 2800 | 1983 | 85196 | 10058 |
1958 | 46200 | 1800 | 1984 | 86514 | 10235 |
1959 | 47500 | 1900 | 1985 | 87380 | 9532 |
1960 | 49100 | 1800 | 1986 | 88441 | 10254 |
1961 | 50500 | 1600 | 1987 | 89931 | 11039 |
1962 | 55500 | 2500 | 1988 | 93401 | 10482 |
1963 | 52200 | 2500 | 1989 | 94791 | 10923 |
1964 | 55500 | 3279 | 1990 | 99998 | 11247 |
1965 | 56500 | 3400 | 1991 | 101128 | 10495 |
1966 | 59100 | 3279 | 1992 | 102008 | 11273 |
1967 | 58200 | 3400 | 1993 | 103094 | 11955 |
1968 | 67700 | 3400 | 1994 | 104004 | 12704 |
1969 | 67500 | 4000 | 1995 | 105056 | 13803 |
1970 | 71900 | 3400 | 1996 | 106092 | 14452 |
1971 | 71412 | 7959 | 1997 | 106955 | 14915 |
1972 | 73466 | 12130 | 1998 | 107734 | 15416 |
1973 | 75108 | 10591 | 1999 | 108204 | 16095 |
1974 | 76079 | 10458 | 2000 | 112787 | 14751(146人 |
人口分布
历代人口分布 据赵家岔等文化遗址考证,旧石器晚期,在华池境内活动的原始人群,其地理分布大体在本县南部残塬沟壑区、北部丘陵区及东部子午岭水源涵养森林区。
西汉,北地郡面积44927平方公里,辖今庆阳、华池、合水、正宁及环县、宁县部分地域,人口密度为4.2人/平方公里。
东汉末年,北地郡面积4960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锐减到0.37人/平方公里。
唐武德元年(618),庆州8县(含华池)面积19309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1.8人/平方公里。
宋崇宁元年(1102),庆州面积10140平方公里,9.6万人,人口密度9.5人/平方公里。
金泰和七年(1207),庆阳府3县共27.5万人,人口密度达到27.2人/平方公里。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庆阳府人口密度高达46.4人/平方公里。光绪三十四年(1908),庆阳全区人口密度9.7人/平方公里,安化县约3.7万人,占全区人口的15.5%。
民国二十二年(1933),华池境内总人口36909人,占全区人口16.9%。1941年,华池县总人口27762人,占全区人口10.43%。
共和国成立后人口分布 华池县人口密度:1949年为10.65人/平方公里。1964年为15.57人/平方公里。1982年为24.79人/平方公里。2000年为33.23人/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比1949年增加22.58人,但仍远低于同期全国平均人口密度数(105人/平方公里)。柔远、王咀子、悦乐、上里塬、李良子等乡镇人口密度较高,为全县人口密集地,其中柔远镇达96.43人/平方公里。林镇、定汉、乔川、南梁、山庄、庙巷等乡人口密度较小,其中林镇仅9.95人/平方公里。
人口自然地域分布 本县人口约80%分布于河川阶地,饮水多取自河道或水井。柔远川、元城川、城壕川、二将川、白马川、荔原堡川及柳树河沟与小西沟一带的17个乡镇属此。全县约10%的人口分布于残塬,约10%的人口分布于丘陵山峁。上里塬乡、紫坊畔乡和其他乡镇的少量农户散居于残塬或梁峁,饮水多取自深沟或水窖。
城乡人口分布 本县以农业人口为主,城镇人口(非农业人口)所占比例极小。1949年全县农业人口39400人,占全县人口总数98.01%;非农业人口800人,占1.99%。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人口不断增加,1978年城镇非农业人口增加到9637人,占全县人口总数10.86%。1980年后,随着城镇建设和工商业的发展,城镇人口继续增加。2000年底,全县城镇非农业人口14751人,占总人口11.55%;农业人口112787人,占总人口88.33%(另有146人户口待定)。
表4-3-5 | 2000年各乡镇人口统计表 | 单位:人、户 |
乡镇 | 总人口 | 其 中 | 总户数 | 其 中 | ||
男 | 女 | 家庭户 | 集体户 | |||
合 计 | 127684 | 66680 | 61004 | 29633 | 29101 | 532 |
悦乐镇 | 9744 | 5075 | 4669 | 2278 | 2229 | 49 |
柔远镇 | 21119 | 11236 | 9883 | 5726 | 5502 | 224 |
温台乡 | 5353 | 2764 | 2589 | 1187 | 1180 | 7 |
城壕乡 | 7787 | 4062 | 3725 | 1795 | 1771 | 24 |
定汉乡 | 5286 | 2735 | 2551 | 1148 | 1143 | 5 |
五蛟乡 | 8386 | 4315 | 4071 | 1806 | 1787 | 19 |
李良子乡 | 5200 | 2708 | 2492 | 1150 | 1135 | 15 |
上里塬乡 | 5677 | 2960 | 2717 | 1302 | 1288 | 14 |
王咀子乡 | 5907 | 3036 | 2871 | 1312 | 1303 | 9 |
元城乡 | 5989 | 3194 | 2795 | 1372 | 1347 | 25 |
白马乡 | 4760 | 2471 | 2289 | 1021 | 1015 | 6 |
怀安乡 | 6909 | 3668 | 3241 | 1528 | 1524 | 4 |
乔川乡 | 6019 | 3130 | 2889 | 1336 | 1326 | 10 |
乔河乡 | 5123 | 2592 | 2531 | 1116 | 1102 | 14 |
庙巷乡 | 2875 | 1491 | 1384 | 642 | 637 | 5 |
山庄乡 | 5309 | 2782 | 2527 | 1230 | 1205 | 25 |
南梁乡 | 5300 | 2755 | 2545 | 1213 | 1181 | 32 |
林镇乡 | 5571 | 2929 | 2642 | 1326 | 1288 | 38 |
紫坊畔乡 | 5370 | 2777 | 2593 | 1145 | 1138 | 7 |
民族姓氏
民族 华池古为戎狄之域,先后居住过犬戎、羌胡、鲜卑、突厥、蒙古、党项等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在与汉民族长期共同生活中,逐步接受了汉族的文化和生活习俗。《史记》载:夏后氏政衰,周祖不窋率部徙居戎狄之间(今庆阳地区)。不窋孙公刘迁居豳地后,本县为NFDBF狁(荤粥)所居,属犬戎族系。唐代侨置于怀安县界的芳池州都督府,曾辖静、獯、玉、濮等10小州的党项野利氏部落。庆州曾有破丑氏族三、野利氏族五、把利氏族一与吐蕃联姻。后周广顺三年(953),杀牛族、野鸡族曾居庆州北部。宋、元、明以来,蕃部内附者,与汉族往来贸易,互通婚姻,后逐步同化于汉族。
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全县人口均为汉民族,后有若干少数民族人口迁入本县。1964年人口普查,全县有少数民族26人,占全县人口总数0.04%。1982年人口普查,全县有6个少数民族58人,其中回族35人、蒙古族2人、藏族5人、壮族9人、满族6人、达斡尔族1人,占全县总人口0.06%。1990年人口普查,全县有7个少数民族71人,其中蒙古族5人、回族44人、藏族3人、苗族1人、满族11人、土家族6人、羌族1人,占全县人口总数0.06%。2000年人口普查,全县有12个少数民族113人,其中藏族7人、蒙古族31人、回族42人、苗族7人、满族4人、土家族2人、维吾尔族5人、彝族4人、壮族6人、布依族3人、朝鲜族1人、侗族1人,占全县人口总数0.09%。
姓氏 华池古为多民族杂居区,且经多次人口迁徙,姓氏复杂多变。传承至今的老户有赵、杨、徐、倪、张、李等姓氏。
全县有姓氏265个。其中,单姓259个,按笔画抄录如下:丁、卜、力、万、马、于、习、弓、孔、尹、巴、户、文、仇、方、尤、毛、韦、牛、丰、王、车、邓、付、冉、冯、包、卢、丘、史、申、古、叶、艾、左、巨、平、甘、田、白、兰、石、司、边、龙、师、乔、米、祁、任、宇、伏、毕、充、刘、华、吕、孙、安、巩、延、朱、权、伍、叔、江、牟、邢、许、齐、何、佘、余、甫、吴、寿、宋、辛、张、劳、折、李、杏、杜、时、汪、初、沈、邵、闵、肖、芮、严、苏、采、谷、豆、连、杨、邱、邹、陆、陈、和、兖、卓、周、苑、孟、宗、尚、岳、幸、庞、弥、杭、林、鱼、武、罗、苗、苟、范、郑、金、柳、侯、咸、俄、奕、南、姚、祖、姜、相、洪、封、施、饶、段、胡、茴、祝、贺、赵、郝、钟、骆、倪、党、晏、唐、夏、席、般、谈、徐、柴、索、亳、栗、晁、桑、殷、秦、耿、剡、莫、聂、诸、袁、贾、郭、钱、陶、顾、高、寇、姬、崔、常、康、曹、梁、盖、盛、章、扈、脱、梅、鄂、阎、麻、隋、黄、龚、喻、彭、惠、景、曾、温、焦、紫、程、强、粟、辜、缑、葛、童、靳、董、蒋、覃、谢、韩、傅、滑、鲁、摆、甄、窦、梁、蒙、蒲、解、简、路、鄢、雷、詹、訾、楚、廖、慕、熊、缪、翟、蔡、蔺、谭、谯、演、赫、雒、樊、黎、潘、颜、蕲、薄、穆、薛、霍、戴、魏、瞧、繁。
复姓3个:上官、欧阳、第五。少数民族3个:巴特尔、冬季玛、草锐。
本县三大姓为张、徐、李。张姓6300余人,分两大户头,城壕川张家分布于火连湾、香山塬及定汉一带;悦乐张家分布于张湾、店坪、老掌塬、田掌塬及温台的高河、中庄塬等地,据其宗谱记载,已传22代。徐姓3400多人,主要分布在乔川、元城、白马、悦乐、城壕5个乡镇。李姓2000余人,主要分布在温台、悦乐、李良子等乡镇。
第四节 婚姻 家庭
婚 姻
民国二十三年(1934)以前,境内婚姻均承“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传统,联姻讲究门当户对,身价彩礼,皆为金钱买卖。联姻形式,有童养媳、招女婿、换亲婚、指腹婚、娃娃亲、纳妾、冥婚等。陕甘边区时期,各级苏维埃政权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主,父母包办、纳妾等封建联姻形式被摒弃。40年代,县抗日民主政府遵照《陕甘宁边区婚姻条例》,废除封建婚姻制度,实行婚姻自由,新的婚姻观念逐渐形成。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实行法定结婚年龄男20周岁,女18周岁,废除童养媳等封建联姻形式,实行婚姻自主和一夫一妻制。1980年,新《婚姻法》执行后,法定结婚年龄为男22周岁,女20周岁,并杜绝近亲结婚,提倡晚婚。进入90年代,晚婚成为多数青年的自觉行为。
华池的婚姻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换亲婚 两个氏族的男方互换其姐妹为妻,是一种对等交换的婚姻方式。这种交换婚多在贫困农户家进行,虽不用交纳彩礼,却也无爱可言。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已渐被淘汰。
招女婿 即“招赘”或“入赘”。华池民间招女婿的主要目的是替女方家传宗接代、养老送终。有的在男子入赘时,双方达成协议,为女方父母养老送终后,女子可随夫婿迁回婆家。结婚前男方在女家生活期间,称之为“站年汉”。计划生育政策实行后,此种婚姻形式虽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提倡,但因种种原因,多不成功,故男到女家落户,在华池仍比较少见。
娃娃亲 狭义的娃娃亲仅指男女孩提时期,双方父母为其约定的婚姻。广义的娃娃亲还包括指腹婚和孩童时期就已成婚的婚姻关系。旧时华池富裕人家常给少年男孩成婚,以求早得子嗣,共和国成立后此婚俗基本绝迹,但为少儿定亲在农村仍可见到。
童养媳 旧时,华池穷苦人家将自己的幼女卖给人家许婚,并送到男方家里生活,至婚龄时成婚。这种婚姻带有极大的强制性和剥削性。童养媳多为廉价买来的劳动力,往往担负着繁重的家务劳动,有的还要遭受非人的折磨。共和国成立后,此婚俗已绝迹。
指腹婚 华池民间又称“胎婚”。旧时,民间如有关系十分密切的两家主妇同孕,双方家长即指腹为约,产后若为一男一女,就使其将来结为夫妻。此种婚俗是家长为子女包办预订婚姻的一种形式,现在华池已十分罕见。
冥婚 即替已死亡的未婚男子娶“鬼妻”。男方家将女方尸身买回与亡男合葬一处。其间既要过红事,又要过白事,即先举行象征性的婚礼,然后进行安葬仪式。冥婚不讲究双方年龄,只要成年未婚(含离异)死亡女子即可,如今在华池民间此种封建陋习仍然存在。
自由恋爱婚 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提倡自由恋爱,华池农村或城镇青年男女大多要经历初识、相会、恋爱的过程,互赠礼物,确定恋爱关系,并经双方父母同意,再进行结婚登记,择期举行婚礼。
家 庭
华池自古民风淳厚。人民群众具有极强的家庭意识。伦理道德观念根深蒂固,因而家庭成员之间礼规繁多,如:子女对待父母,言行举止必须恭敬;子女不同父母坐一条板凳,不在宴会中同席吃饭;晚辈忌讳直呼老人或长者姓名;父母或长者入室,晚辈必须起身让座;父母与亲友或同龄人开玩笑时,必须避开子女等等。
华池家庭成员之间的称呼有:
曾祖父 称太爷。
曾祖母 称太太。
祖父 称爷爷。
祖母 称奶奶。
父亲 称大、爹、爸,向别人提起时称“外前老人”。
母亲 称妈、娘,向别人提起时称“家里老人”。
伯父 称大爹,或排行第几称几大。
伯母 称大妈,或排行第几称几妈。
叔父 称大大,或排行第几称几大。
叔母 称妈妈,或排行第几称几妈。
妻子 称老婆、婆娘、媳妇,县东北部与陕北相邻乡村称婆姨。
丈夫 称老汉、外前人、掌柜的、娃他爸、娃他大,现城镇有称“老公”者。
儿女 直呼其小名,不带姓。
妯娌 称先后,嫂子称弟媳“他妈妈”。
旧时华池家教内容多以封建伦理道德为主,以“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现在,长辈对晚辈的教育,多注重言传身教和德智方面的教育。
家庭规模 华池的家庭规模总体经历了由大到小的演变过程。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户均3.3人。永和五年(140)户均4.8人。唐武德元年(618)户均4.3人,天宝元年(742)户均5.6人。宋崇宁一年(1102)户均3.2人,开禧三年(1207)户均6人。明嘉靖年间户均9人。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户均7人;光绪三十四年(1908)户均5.5人;宣统一年(1909)户均6人。民国十四年(1925)户均7.7人。陕甘边区时期,1934年户均5.19人。陕甘宁边区时期,1941年户均5.16人;1947年户均6.5人。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户均5.09人;1964年户均5.15人;1982年户均5.16人;1990年户均4.66人;2000年户均4.31人。
第五节 计划生育
组织机构
1978年,本县成立计划生育办公室,在全县范围内施行节育手术,于城乡大抓“晚、稀、少”政策的落实。1979年以后,提出“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口号,对独生子女及家庭实行政策照顾。1983年,本县一孩出生率由1981年的28.9%上升到58.1%,多孩率由1981年的18.3%下降到11.2%,计划生育率由54.9%上升到58.7%。
1983年,华池县计划生育办公室撤销,成立计划生育委员会。委员会设主任1人,副主任2人,内设统计室、财务室,下设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站,设站长1人,副站长2人,工作人员3人。1997年,县计划生育委员会撤销,改称计划生育局,设局长1人,副局长3人,下设统计股、秘书股、宣传股。
政策措施
国家现行的生育政策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人口政策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1973年以前,县内人口盲目增长,自然增长率居高不下,据统计,从1949年到1973年,全县人口净增45499人。自1971年起,开始宣传计划生育政策,1973年成立县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并开始采取有效的节育措施。通过宣传教育和奖惩政策的实行,群众计划生育的自觉性明显提高。1974年,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为12.87‰。提前一年实现国务院“四五”人口规划指标,成为全省受表彰的四个县之一。1976年,全县育龄夫妇节育率达82.9%,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9.12‰,全年净增人口782人。1986年又下降到8.62‰,是本县人口增长最低的年份之一。
本县计划生育工作开展以来,从1973年起,到2000年底,累计绝育22686例,其中男扎817例,女扎21869例,放环29053例,人流引产8156例,四项手术合计59895例。2000年,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17‰的水平,本县人口进入了稳定缓慢增长期。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