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水利
华池水资源利用历史悠久。唐代怀安县故城、宋代大顺城、明代豹子川洞山寺等处有古井遗迹。清光绪年间,群众采用打窖蓄水。民国初,境内川区农民已习以引水浇灌大麻和菜园。革命根据地时期,政府有组织地开发利用水资源,但未形成规模。共和国成立后,水利建设得到重视。50年代,县内水利建设实行“民办公助”政策,以发展川台地撑杆、兴建小型渠道、安装解放式水车为主要形式,组织群众修渠引水,发展水浇地。1955年,元城区组织社员兴修华池第一条自流引水渠道——怀惠渠。水保工作主要是以拦蓄为主,改水道、修涝池、堰地埂、筑塘坝、植树种草。“文化大革命”期间,水利建设虽受到严重影响,但局部水利工程仍有所发展。1970年中央“北方农业会议”之后,水利水保建设声势浩大。山地修水平梯田、塬区修条田、沟道建小型水库、打塘坝淤地、河道改河筑堤等水利工程掀起高潮,但由于设计标准低、施工不规范等原因,大多被洪水冲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水利建设的重点是在川区兴建机电提灌站,塬区修建人畜饮水设施,山区打井打窖,鼓励农民承包荒山、荒沟,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至2000年,全县共有小型水库4座,总库容1146万立方米,保存塘坝12座,总库容710万立方米;建成川台地自流灌区11条,其中千亩以上4条,建成电力提灌站54处,全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累计达到2.8万亩,保灌面积2.1万亩;打井6000眼,打窖5.4万口,补充灌溉面积累计12万亩;建成人畜饮水设施8处;流域治理面积达到228.5平方公里。
第一节 机 构
行政机构
1939年4月至1953年,归县政府四科管理。1954年春,归县政府经济建设科管理。1955年12月,县农林水牧局成立,下设水利科和水土保持科,水利科配科长1人。1957年9月,县水利水保委员会成立,仍设水利科,配正、副科长各1人。1958年4月,华池并入庆阳县。1962年1月,成立县农业基本建设局,下设水利水保科,配正、副科长各1人,干事3人。1965年6月,县水保林业局成立。1968年12月后,水利水保工作归农业服务站革委会管理。1970年10月起,归县农业局管理。1973年5月,县水利电力局成立,统一管理水利、水保和电力工作。1991年9月,水利与电力分设,成立县水利局。局机关设水产工作站、水利工作站、水利物资供应站、抗旱服务队4个股级事业单位。1997年8月,改为科级事业单位。2000年,下辖2个科级单位,3个基层水管所。全系统共有职工91人,其中干部32人(科级10人),工人59人。有专业技术干部27人,其中工程师3人。局机关有职工9人(干部7人,工人2人)。
事业机构
县水土保持管理局 1965年6月成立,初称县水土保持工作站,股级事业单位,隶属县水保林业局。1987年10月,改为副科级事业单位,隶属县水电局。1994年后,设治理股、规划设计股、财务股、水保预防监督站。2000年12月,撤销水土保持工作站,成立县水土保持管理局,科级事业单位,隶属县水利局。下设水土保持监测站、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站2个副科级事业单位,有职工46人,其中科级干部4人,一般干部12人,工人30人;有专业技术人员24人,其中工程师1人,助理工程师10人,技术员13人。
县水土保持监测站 2000年11月成立,副科级事业单位,隶属县水保站,12月改隶属县水保局,配站长1人,有职工18人。
县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站 2000年11月成立,副科级事业单位,隶属县水保站,12月改隶属县水保局,配站长1人,有职工12人。
县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指挥部办公室 1999年4月成立,科级事业单位,原设在县水保站,2000年12月,改与县水保局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未增加编制,设兼职主任1人,副主任2人,主要负责全县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的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工作。
县水政监察大队 1998年8月成立,副科级事业单位,隶属县水利局,编制5人,在局机关内办公,主要负责全县水利、水保、渔业、防汛、河道、水文及水资源行政执法监督;水资源费、河道采砂管理费、水土流失防治费、补偿费等规费征收;水事纠纷及违法案件调查处理。2000年,有职工5人,其中科级1人,一般干部1人,工人3人。
基层水管所(均为股级事业单位)
悦乐水管所 1987年7月成立,隶属县水电局,主要负责悦乐镇供水,分管悦乐镇、城壕和温台乡水利灌溉及工程设施维护工作。所址设在悦乐镇南街。有工人3人。
怀安水管所 1987年7月成立,隶属县水利局,主要负责怀安、元城、五蛟3乡水利灌溉、设施维护,分管土门沟水库防汛安全工作。所址设在怀安乡土门沟水库。有工人2人。
南梁水管所 1999年4月成立,隶属县水利局,主要负责南梁万亩灌区水利工程管护,调蓄水库防汛安全,南梁、山庄、林镇3乡水利灌溉工作。所址设在林镇乡南街。有工人3人。
悦乐水文站 1958年6月成立,隶属黄河水利委员会,为黄河流域泾河水系马莲河支流柔远川基本水文监测站,断面地点设在悦乐镇上堡子村张湾,集水面积528平方公里。
第二节 水资源
本县水资源贫乏。地表水资源总量为10220万立方米,按2000年全县人口、耕地统计数计算,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800.4立方米,耕地亩均占有水资源量108.3立方米。地下水以潜水统计,年动储量4690万立方米,静储量217万立方米。
地表水
河流水系 本县河流以子午岭为界分为两大水系,西属泾河水系,东属洛河水系。泾河水系总集水面积2879平方公里,其中境内2616平方公里,境外26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总径流量8270万立方米,在保证率P=50%时为6700万立方米,P=75%时为4710万立方米,P=95%时为3720万立方米。洛河水系总集水面积1280平方公里,其中境内1227平方公里,境外5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总量2740万立方米,在保证率P=50%时为2300万立方米,P=75%时为1750万立方米,P=95%时为1510万立方米。全县境内有1公里以上沟道2140条,总长度4427.2公里,沟壑密度每平方公里1.2公里。
径流 境内河流年径流总量11010万立方米,其中自产径流10220万立方米,入境径流为790万立方米。按水系分,泾河水系在境内自产径流为7610万立方米,占全县自产径流量的74.5%,入境水660万立方米,自产水和入境水总量为8270万立方米,占全县年径流总量的75.1%;洛河水系在境内自产径流为2610万立方米,占全县自产水量的25.5%,入境水130万立方米,自产水和入境水总量为2740立方米,占全县年径流总量的24.9%。全县平均径流深27.1毫米,以柔远川为轴线向东南和西北递减,这种规律是因降雨分布和下垫面不同所形成,柔远河径流深30~35毫米,元城河上游及城壕河为25毫米,葫芦河在15~25毫米之间。境内河川径流以降水补给为主,故径流年内分配不均。4、5、6三个月为枯水季节,径流量占年径流总量的百分比,元城河、白马河、柔远河为13%,城壕河为15.9%,葫芦河为18.8%;7、8、9三个月径流量最大,为丰水季节,径流量占年径流总量的百分比,元城河、白马河、柔远河为65%,城壕河为55.8%,葫芦河为40%。子午岭林区由于森林对水源的涵养作用,径流年内变化幅度较小。径流的年际变化对应于年降水量的丰枯,因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所以径流的年际变化也较大。全县径流变差系数CV值北部梁峁沟壑区为0.6~0.7,南部残塬沟壑区为0.55左右,东部子午岭林区在0.5~0.56之间。
表8-2-1 | 河流水系年径流量表 |
|
水 系 | 河流名称 | 全流域(自产加过镜) | 境内自产 | ||||||
流域面积(平方公里) | 年径流量 | 入境流量 | (立方米/秒) | 出境流量(立方米/秒) | 流域面积 | ||||
泾 河 | 泾河合计 | 2879 | 8270 | 0.208 | 2.6200 | 2616 | 7610 | ||
马莲河西川 | 小 计 | 204 | 585 |
| 0.1850 | 204 | 585 | ||
洪德东沟 | 10 | 20 |
| 0.0060 | 10 | 20 | |||
彭家寺沟 | 94 | 265 |
| 0.0840 | 94 | 265 | |||
柳树河沟 | 100 | 300 |
| 0.0950 | 100 | 300 | |||
马莲河东川 | 小 计 | 2664 | 7660 | 0.208 | 2.4300 | 2401 | 7000 | ||
元城河 | 2664 | 7660 | 0.208 | 2.4300 | 2401 | 3820 | |||
其 中 | 白马河 | 442 | 1180 | 0.121 | 0.3740 | 289 | 797 | ||
柔远河 | 593 | 1910 |
| 0.6050 | 593 | 1910 | |||
城壕河 | 432 | 1080 |
|
| 432 | 1080 | |||
马莲河合水北川河 | 11 | 25 |
|
| 11 | 25 | |||
洛 河 | 洛河合计 | 1280 | 2740 | 0.042 |
| 1227 | 2610 | ||
葫芦河 | 小 计 | 1200 | 2480 | 0.042 |
| 1147 | 2350 | ||
二将川河 | 926 | 640 |
|
| 873 | 640 | |||
荔原堡川河 | 274 | 712 |
|
| 274 | 712 | |||
脚扎川及吴堡川河 | 80 | 260 |
|
| 80 | 260 | |||
总 合 计 | 4159 | 11010 | 0.250 |
| 3843 | 10220 |
表8-2-2 | 主要河流多年月平均径流量 |
|
月份 | 元城河 | 柔远河 | 白马河 | 城壕河 | 柳树河 | 葫芦河 | |
1 | 各月径流量占年% | 0.9 | 0.9 | 0.9 | 2.3 | 0.9 | 3.8 |
2 | 3.3 | 3.3 | 3.3 | 4.0 | 3.3 | 4.5 | |
3 | 7.8 | 7.8 | 7.8 | 7.6 | 7.8 | 7.5 | |
4 | 4.2 | 4.2 | 4.2 | 5.4 | 4.2 | 7.9 | |
5 | 3.4 | 3.4 | 3.4 | 4.8 | 3.4 | 6.5 | |
6 | 5.4 | 5.4 | 5.4 | 5.0 | 5.4 | 4.4 | |
7 | 30.8 | 30.8 | 30.8 | 23.3 | 30.8 | 11.6 | |
8 | 23.1 | 22.1 | 23.1 | 18.8 | 23.1 | 12.4 | |
9 | 11.1 | 11.1 | 1.11 | 13.7 | 11.1 | 16.0 | |
10 | 4.9 | 4.9 | 9.4 | 8.4 | 4.9 | 11.9 | |
11 | 3.2 | 3.2 | 3.2 | 4.0 | 3.2 | 8.2 | |
12 | 1.9 | 1.9 | 1.9 | 3.0 | 1.9 | 5.3 | |
径流量(万立方米) | 4480.0 | 1910.0 | 1180.0 | 1080.0 | 300.0 | 2480.0 | |
流量(立方米/秒) | 1.42 | 0.605 | 0.374 | 0.342 | 0.095 | 0.786 |
泥沙 县内多为泥沙河流,泥沙来源于黄土高原的水力、重力、风力侵蚀,其成分与黄土一致。河流泥沙多为悬移质,平均粒径0.03~0.06毫米。全县多年平均输沙量为2175万吨,其中自产沙1932万吨,占年输沙量的89%,过境沙243万吨,占年输沙量的11%。由于森林植被分布不均,各地水蚀情况有很大差异。东部大凤川年侵蚀模数只有100吨/平方公里,泥沙主要产于子午岭以西诸河,西北县界处年侵蚀模数高达9500吨/平方公里。
表8-2-3 | 河流水系年输沙量、侵蚀模数表 |
|
水 系 | 河流名称 | 全 流 域 | 境内自产 | 侵蚀模数 | |||||
流域面积 | 入境年输沙 | 出境年输沙 | 流域面积 | 年输沙量 | |||||
泾 河 | 泾河合计 | 2879 | 242 | 2106.0 | 2616 | 1864.0 |
| ||
马莲河西川 | 西川小计 | 204 |
| 156.8 | 204 | 156.8 | 7690 | ||
洪德东沟 | 10 |
| 9.5 | 10 | 9.5 | 9500 | |||
彭家寺沟 | 94 |
| 73.3 | 94 | 73.3 | 7800 | |||
柳树河沟 | 100 |
| 74.0 | 100 | 74.0 | 7400 | |||
马莲河东川 | 东川小计 | 2664 | 242 | 1950.0 | 2401 | 1705.0 | 7310 | ||
元城河 | 2664 | 242 | 1333.0 |
| 1091.0 | 8450 | |||
其 中 | 白马河 | 442 | 136 | 382.0 | 289 | 246.0 | 8640 | ||
柔远河 | 593 |
| 439.0 | 593 | 439.0 | 7400 | |||
城壕河 | 432 |
| 130.0 | 432 | 130.0 | 3000 | |||
马莲河合水北川河 | 11 |
| 2.2 | 11 | 2.2 | 2000 | |||
洛 河 | 洛河合计 | 1280 | 1 | 69.0 | 1227 | 68.0 |
| ||
葫 芦 河 | 葫芦河小计 | 1200 | 1 | 33.0 | 1147 | 32.0 | 294 | ||
二将川河 | 926 |
| 12.0 | 873 | 12.0 | 480 | |||
荔原堡川河 | 274 |
| 13.0 | 274 | 13.0 | 180 | |||
洛河 | 脚扎川及 | 80 |
| 36.0 | 80 | 36.0 | 4500 | ||
总 计 | 4159 | 243 | 2175.0 | 3843 | 1932.0 | 5315 | |||
备 注 | 全流域系指境内加过境 |
水质 按农业用水(灌溉和人畜饮水)水质评价标准衡量,除元城川、白马川水质超过标准外,其他河流水质基本符合国家颁布的TJ20-76《生活饮用水标准》和TJ24-79《农业灌溉水质标准》,其PH值均为8左右,总硬度10.4~25德度,均小于或等于25德度;矿化度0.3~1.8克/升,小于2克/升;灌溉系数0.3~0.55,小于0.6。在区域分布上,水硬度和矿化度均由东南向西北递增。元城川北部及以西地区水硬度偏高,平均在25德度以上,矿化度平均在1~1.8克/升之间,部分是微咸水,以乔川乡政府所在地为最高,水硬度达到78.3德度,矿化度为2.08克/升,不符合人畜饮用标准。柔远川、城壕川、二将川一带河流水系水硬度在9~25德度之间,矿化度0.5~1克/升,大部分为淡水,符合人畜饮用和灌溉标准。二将川水系的硫酸盐含量偏低,为20毫克/升左右。上里塬窖水和怀安一些地方河水含碘偏低,一般不适宜人畜饮用,只符合农业灌溉用水标准。
表8-2-4 | 主要河段水质情况表 |
|
河 段 | 地 点 | PH | 矿化度 | 总硬度 |
乔 川 | 贺 砭 | 8.0 | 1.8 | 36.0 |
白马川 | 张 桥 | 8.2 | 1.5 | 28.5 |
悦乐川 | 新 堡 | 8.5 | 1.2 | 25.0 |
柔远川 | 华 池 | 8.9 | 0.5 | 16.7 |
城壕川 | 城 壕 | 8.0 | 0.9 | 20.8 |
二将川 | 九窑口 | 8.6 | 0.3 | 10.4 |
二将川 | 金家湾 | 8.0 | 0.5 | 14.5 |
荔原堡川 | 城 堡 | 9.2 | 0.6 | 12.4 |
洪水 境内洪水多以暴雨形成,一般发生在6~9月份,少数年份4、5月出现。汛期水量一般年份占全年径流量的60%,其中洪水占40%~50%。洪水年际变化较大,据悦乐水文站1958年至1981年资料记载,柔远川23年中,最大洪峰流量为1580立方米/秒(1977年7月5日),最小洪峰流量为36.9立方米/秒(1960年),大小相差43倍。合水县张村驿水文站同期记载:葫芦河23年中,最大洪峰流量为468立方米/秒(1977年),最小洪峰流量为9.38立方米/秒(1972年),大小相差50倍。
表8-2-5 | 各河流历史洪峰流量表 |
|
河流及河段名称 | 流域面积 | 历史洪峰流量(立方米/秒) | ||
1863年 | 1933年 | 1977年 | ||
白马川五蛟 | 395 | 1840 | 1570 | 1130 |
元城川旋沟门 | 1537 | 5030 | 3690 | 1940 |
东川悦乐 | 2171 | 6100 | 4080 | 3790 |
柔远川张湾 | 528 | 2250 | 1920 | 1580 |
葫芦河林镇 | 598 | 300 | 240 | 232 |
柔远川华池 | 263 | 1390 | 1180 | 1120 |
表8-2-6 | 各河流不同重现期洪峰流量表 | 单位:立方米/秒 |
河流及河段名称 | 流域面积 | 不同重现期(年) | 多年平均 | ||
100 | 50 | 10 | |||
白马川五蛟 | 442 | 1700 | 1380 | 680 | 279 |
柔远川上堡子 | 532 | 2180 | 1770 | 874 | 359 |
东川林沟口 | 2664 | 6070 | 4930 | 2430 | 998 |
柳树河韩河 | 100 | 649 | 527 | 253 | 107 |
葫芦河东华池 | 1133 | 502 | 412 | 212 | 82 |
柔远川华池 | 263 | 1250 | 1020 | 502 | 206 |
水能 县境水力资源贫乏,诸河基流常水量小,河道没有集中落差,水力多消耗于奔流和携带泥沙。据元城、葫芦河两条主要河段流量水位差推算,全县潜在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3250千瓦,其中元城河2750千瓦,葫芦河500千瓦;可利用量1300千瓦,其中元城河1100千瓦,葫芦河200千瓦。70年代,利用量曾为166千瓦,年发电量6.07万千瓦时。
地下水
境内地下水储藏条件差,根据含水层储存状态,分为潜水和承压水两种。
潜水 潜水包括河谷冲积层孔隙潜水、河间黄土层孔隙潜水和基岩风化壳潜水。
河谷冲积层孔隙潜水 即全新统和上更新统冲积层潜水。主要分布于子午岭以东的河谷地区,山庄至紫坊畔河段两侧一二级阶地及河漫滩较为集中;山庄至东华池河谷阶地为零星分布。除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外,地表水渗补也是主要来源。潜水层为泥质砂砾石,厚1~2米,潜水位随地形而变,一般一级阶地埋深6~8米。1974和1975年,在山庄以西河谷区所挖大口井,日涌水量1000~2000立方米,二级阶地日涌水量200~500立方米,民井日涌水量1~8立方米。城壕川、柔远川、元城川及主沟基座阶地,冲积层为零星微弱含水层或透水不含水层,单泉日出水量小于10立方米。境内各河谷冲积层潜水,绝大部分地段属于贫水区,水质良好,矿化度小于1克/升。
河间黄土层孔隙潜水 即上更新统至中更新统黄土层潜水、冲积层潜水(包括滑塌体潜水)。分布于河、沟基面上,黄土残塬、黄土梁峁区土层孔洞裂隙中。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因黄土层分布不连续,没有统一潜水面,含水体只在地形有利位置形成,并在谷地以泉水形式排出。单泉日出水量1~48立方米。残塬区降水入渗和贮存条件优于梁峁区,相对属富水区,水泉出露也较多。矿化度0.25~0.94克/升,个别大于1克/升。
基岩风化壳潜水 即下白垩系风化段潜水。古风化岩层在河谷及支沟中普遍出露,是一套砂岩和泥质岩互层,以裂隙含水为主的孔隙、裂隙风化带潜水。其分布与储存受地貌岩性和裂隙发育的控制,主要由降水补给,一部分通过泉水形式排出,一部分下渗补给基岩以下的潜水。河谷区潜水层埋藏较浅,厚度较大,一般30~50米;潜水位埋深一般5~20米;富水性在各地及不同部位各异,日涌水量大于1000立方米的分布在大凤川,100~1000立方米的分布在县城、悦乐、新堡、城壕川一带,小于100立方米的分布在二将川、荔原堡川、城壕川上游、元城川、柔远川上游等地;矿化度一般小于1克/升,元城河谷矿化度为1~3克/升,局部3~5克/升。河间区潜水层埋藏较深,厚度较小,一般10~30米;富水性较差,泉水流量一般较小,日1~5立方米,个别泉水日涌水量10~30立方米。
承压水 依据地层自下而上分为洛河、华池、环河3个含水层组。
洛河组承压水 含水层为中粗粒砂岩,分布全县。一般埋深在250米以下,厚320~440米,承压水位埋深一般10~70米,单井日涌水量3.4~1440立方米,海拔1160米以下,可以自流。矿化度西北部1~3克/升,南部3~5克/升,中部和东部小于1克/升。
华池组承压水 含水层为砂岩与泥质岩互层,分布全县。埋深东部河谷区小于100米,北部河谷区250~300米,南部250~400米。承压水位埋深随地形而变,海拔1270米以上地段,大于100米,海拔1270米以下地段小于100米。富水性自东向西,由中等变为极贫,单井日涌水量0.5~421立方米。矿化度西北部和南部2.4~5.3克/升,中部和东部小于1克/升。
环河组承压水 含水层为泥质岩与砂岩互层,是以裂隙含水为主的孔隙承压水,分布全县。埋深河谷区一般50~70米,厚度22~130米。承压水位一般为6~10米,在海拔1130~1165米之间,单井日涌水量7~27立方米。矿化度一般为2.1~2.7克/升,南部大于3克/升,中部和东部小于1克/升。
地下水水质 境内各岩层潜水、承压水水质较为复杂。第四系潜水和下白垩系风化裂隙水,水质较好,矿化度一般小于1克/升或不超过3克/升,仅局部在3克/升以上,基本符合人畜饮用、农田灌溉及工业锅炉用水的水质要求。承压水水质,县城至城壕以东水质良好,一般适合饮用和灌溉;柔远川下游,元城川至五蛟以下,水质差,不宜作饮用、灌溉和锅炉用水。
第三节 水利建设
水库建设
本县水库建设始于70年代初期,至2000年,全县建成水库4座,总库容1146万立方米,可控制流域面积达185.8平方公里。
太阳坡水库 小(一)型水库,位于定汉乡太阳村太阳坡。1972年7月开工,12月竣工,国家投资4.9万元,群众自筹0.79元,投劳1.9万工日,完成工程量1.1万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26平方公里。主坝为黄土均质坝,高25米,长130米,总库容144万立方米。输水洞长100米,进口连接内径0.5米卧管,最大输水量0.22立方米/秒。溢洪道为宽5米、深2米的浆砌石明渠。发展养鱼水面30亩,养鱼20万尾。1993年,为解决当地群众交通问题,将原溢洪道降低2米,削减了库容,洪水可随来随排,但大坝失去了调蓄作用。
鸭子咀水库 小(一)型水库,位于乔川乡阳湾湾村鸭子咀沟口。1973年9月开工,1974年11月建成,国家投资50.6万元,群众自筹11.2万元,投劳17.2万工日,完成工程量40.5万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42平方公里。主坝为黄土均质坝,高37米,长150米。输水洞为1.5×1.3米石拱洞,最大输水量7.5立方米/秒。总库容383万立方米,主要为下游灌区调蓄水量。1983年,由于泥沙淤积,滚筒闸失控,库容腾空,成为干库。
土门沟水库 小(一)型水库,位于元城乡高沟门村土门沟口1公里处。1976年4月开工,1979年11月竣工,总投资112.8万元,投劳26.5万工日,完成工程量53.5万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60平方公里。主要建筑物包括主坝、启闭机塔架、泄洪洞和南、北2条引水渠道。主坝为黄土均质坝,高40米,长202米,顶宽6米,总库容568万立方米。泄洪洞长217米,洞径2.3米,出口明渠及陡坡段长86.5米,最大泄水量46立方米/秒,进口为双孔,设1.1×2米钢闸门两扇。启闭机塔架建于竖井之上,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式,高6.8米,塔架顶部建有砖混结构操作室,主要为下游灌区调蓄水量。渠道总长3390米,过水流量2.5立方米/秒,灌溉面积200亩。
玉咀沟水库 小(二)型水库,位于山庄乡尚湾村玉咀沟口。1971年4月开工,1972年10月竣工,国家投资4万元,群众投劳1.9万工日,控制流域面积17.3平方公里,是本县第一座土质兴利水库。主坝为黄土均质坝,高12米,总库容12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0万立方米,按10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灌溉面积200亩。1994年3月,将玉咀沟水库作为南梁万亩灌区调蓄水库进行扩建改造,1995年11月竣工,总投资86万元,投劳1.2万工日,完成工程量7.2万立方米。改造后的调蓄水库由主坝、启闭机墩架、输水洞、溢洪道四部分组成。主坝高15.8米,长129米,顶宽5米,总库容51万立方米,调蓄库容35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5.5万立方米。输水洞为长120米、直径1米的混凝土管,最大输水量6.8立方米/秒。溢洪道为长130米、宽4米、深2米的石渠,最大过水量10.5立方米/秒,安全标准仍按10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灌溉面积由200亩增加到400亩。
自流灌区
南梁万亩灌区 位于县东部二将川和荔原堡川,包括南梁、山庄、林镇3个乡,12个村,属葫芦河水系,为本县第一处万亩灌区。1991年6月,庆阳地区水利处水利勘测设计队完成勘测设计,1993年9月,省两西指挥部、省水利厅批准立项,设计总投资750万元,由3座调蓄水库、5处自流灌区和22处电力提灌站组成。灌溉面积1.18万亩,其中自流灌溉3000亩,电力提灌8800亩。工程分两期进行:一期工程从1994年开始,至1998年11月,先后建成山庄乡玉咀沟调蓄水库1座;山庄乡玉咀沟、林镇乡七里店、凤川沟口3条自流灌渠;南梁乡河沟门、白家砭,林镇乡梁沟门南、梁沟门北4处电力提灌站。衬砌干渠7条10.3公里,斗渠11条2.2公里,修建各类建筑物224座,安装变压器3台(套),完成投资224.6万元,发展有效灌溉面积3073亩。1998年9月,将原设计22处电力提灌站增为27处,灌溉面积8480亩。1999年4月开始实施二期工程,至当年11月,建成南梁乡老坬沟口自流灌渠1条,西沟门等电力提灌站14处。衬砌干、支渠24条18.8公里,其他各类建筑物676座,安装变压器14台(套),完成投资348.9万元,发展有效灌溉面积4883亩。2000年底,全灌区共建成调蓄水库1座,自流灌渠4条,电力提灌站18处,完成投资573.5万元,占设计总投资76.5%,发展有效灌溉面积7956亩,占设计面积的66.3%,其中自流灌溉2740亩,电力提灌5216亩。剩余工程仍将继续建设。
表8-3-1 | 南梁万亩灌区电力提灌站一览表 |
|
提灌站 | 所在地 | 建成时间 | 装机 | 扬 | 引水 | 渠道 | 建 | 灌溉 | 投资 | |
乡 | 村 | |||||||||
河沟门 | 南梁 | 荔原堡 | 1998 | 7.5 | 20.0 | 80 | 839 | 22 | 303 | 19.80 |
白家砭 | 〃 | 〃 | 1998 | 5.5 | 14.0 | 60 | 920 | 14 | 149 | 10.80 |
南 梁 | 〃 | 〃 | 1999 | 7.5 | 19.6 | 65 | 910 | 30 | 152 | 14.29 |
李家湾 | 〃 | 〃 | 1999 | 13.0 | 25.8 | 130 | 1821 | 98 | 500 | 61.10 |
东沟门 | 〃 | 高 台 | 1999 | 11.0 | 28.0 | 65 | 956 | 32 | 2259 | 13.68 |
梁沟门南 | 林镇 | 黄 渠 | 1998 | 5.5 | 20.0 | 60 | 1400 | 23 | 351 | 14.30 |
梁沟门北 | 〃 | 〃 | 1998 | 5.5 | 18.0 | 60 | 1510 | 19 | 135 | 15.30 |
白家湾 | 〃 | 〃 | 1999 | 7.5 | 22.0 | 80 | 1188 | 60 | 346 | 18.22 |
龙王台 | 〃 | 范 台 | 1999 | 5.5 | 23.0 | 60 | 1005 | 57 | 234 | 19.09 |
滴水崖 | 〃 | 东华池 | 1999 | 5.5 | 15.0 | 63 | 1021 | 41 | 212 | 14.02 |
西沟门 | 山庄 | 大 庄 | 1999 | 7.5 | 13.0 | 80 | 2141 | 74 | 594.0 | 22.79 |
阳山坪 | 〃 | 雷圪 | 1999 | 5.5 | 20.0 | 50 | 650 | 38 | 228.3 | 12.57 |
麻 庄 | 〃 | 山 庄 | 1999 | 7.5 | 18.0 | 100 | 1726 | 70 | 500.0 | 22.98 |
下梁沟门 | 〃 | 〃 | 1999 | 11.0 | 36.0 | 80 | 1164 | 35 | 286.0 | 14.67 |
畔山子 | 〃 | 〃 | 1999 | 5.5 | 26.0 | 50 | 1385 | 42 | 275.0 | 15.79 |
梅新庄 | 〃 | 尚 湾 | 1999 | 7.5 | 28.0 | 60 | 1476 | 28 | 252.0 | 20.76 |
梅园子 | 〃 | 〃 | 1999 | 5.5 | 26.0 | 62 | 680 | 15 | 246.9 | 9.66 |
九窑口 | 〃 | 〃 | 1999 | 7.5 | 8.5 | 60 | 785 | 18 | 200.0 | 10.17 |
余家砭灌区 位于城壕乡余家砭村,水源地为城壕川,系自流引水渠道,全长13公里,总投资15.3万元,1955年8月开工,1956年11月完成初建,衬砌渠道0.6公里,引水流量0.1立方米/秒,配套渠系建筑物58座,发展有效灌溉面积850亩,1962年因水毁、设施老化,停止运行。1965年4月至1966年4月进行维修改造,修建渠首工程1处,跨河、跨沟渡槽2处,衬砌渠道0.5公里,恢复灌溉面积750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50亩,总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00亩。
温台灌区 位于温台乡温台村,水源地为柳湾沟,系自流引水渠道。1956年建成简易引水渠道,发展有效灌溉面积450亩。1979年改建,投资48.8万元,修建重力坝1座,衬砌干渠6.1公里,支渠1.3公里,配套田间各类建筑物185座,引水流量0.1立方米/秒,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100亩。
悦乐灌区 位于悦乐镇川区,由3条自流引水渠道组成。1956年5月,在上堡子建成五里坪渠,水源地为柔远河,全长8公里,引水流量0.12立方米/秒,投资35万元,发展有效灌溉面积1000亩。1968年,在新堡建成东风渠,水源地为元城河,全长7公里,引水流量0.6立方米/秒,投资41万元,发展有效灌溉面积1100亩。1976年,在店坪建成店坪渠,水源地为元城河,全长0.4公里,引水流量0.5立方米/秒,投资40万元,发展有效灌溉面积50亩。1986年4月至1991年11月,对悦乐店坪渠、五里坪渠、东风渠进行了改建,分别改称一干渠、二干渠、三干渠,统称为悦乐灌区,总投资245.4万元。主要工程项目有:衬砌一干渠(原店坪渠)0.4公里,衬砌二干渠(原五里坪渠)10.2公里,衬砌三干渠(原东风渠)4.8公里;衬砌斗渠18条6.2公里;渠道总长21.6公里;新建上堡子倒虹吸工程1处,安装管径600毫米水泥预制导水管230米,架设过水桥1座,桥高8米,宽2.6米,长84米,总投资24万元;改建渠首工程3处;配套渠系、田间各类建筑物278座。引水流量0.2立方米/秒。总有效灌溉面积3825亩,其中一干渠325亩,二干渠1500亩,三干渠2000亩。
北干渠 1958年“大跃进”中,庆阳县计划引元城川、白马川、周家沟三股水,灌溉元城以下至庆阳县城东、西川台地15万亩。设计干支渠长170公里,土石方工程量1220多万立方米,百米以上跨度大中型渡槽120多处。其中,华池境内干支渠长71公里,土石方工程量509万立方米,百米以上跨度大中型渡槽20多处。工程于1958年4月开工,先后投入农村劳动力10万人。其中华池4个公社先后投入劳力2万余人,建成元城赵坬子渠首工程1处,开挖赵坬子至五蛟引渠基础工程30公里。此项工程由于缺乏科学论证与合理设计,于1961年3月停建,被群众称之为“白干渠”。1965年,在原北干渠基础上经过改线整修,建成从渠首元城赵坬子至怀安教场坪自流灌区,改称红旗渠。全长13公里,其中利用原北干渠5公里,发展有效灌溉面积250亩,总投资27.3万元。
表8-3-2 | 千亩以下灌区一览表 |
|
灌区名称 | 所在 | 水源地名 | 建成 | 引水 | 渠道 | 建筑物 | 灌溉 | 投资 | 利用情况 |
怀惠渠 | 怀 安 | 怀安沟 | 1955 | 0.20 | 6 | 30 | 800 | 9.3 | 尚在利用 |
北山渠 | 柔 远 | 柔远河 | 1957 | 0.08 | 7 | 35 | 200 | 16.4 | 1986年停用 |
石咀子渠 | 南 梁 | 白马庙川河 | 1958 | 0.05 | 6 | 5 | 150 | 6.0 | 1981年停用 |
荔原堡渠 | 南 梁 | 玉皇庙川河 | 1958 | 0.06 | 5 | 5 | 100 | 1.4 | 1981年停用 |
红旗渠 | 元 城 | 元城河 | 1965 | 0.10 | 13 | 43 | 250 | 27.3 | 1988年停用 |
东沟渠 | 柔 远 | 东 沟 | 1965 | 0.04 | 4 | 81 | 50 | 4.6 | 1987年停用 |
张川渠 | 元 城 | 张川沟 | 1966 | 0.04 | 4 | 10 | 200 | 4.0 | 1988年停用 |
向阳渠 | 紫坊畔 | 白马庙川河 | 1966 | 0.03 | 3 | 6 | 90 | 4.0 | 1981年停用 |
蒋湾渠 | 柔 远 | 柔远河 | 1967 | 0.04 | 4 | 15 | 100 | 11.0 | 1986年停用 |
白家砭渠 | 南 梁 | 白马庙川河 | 1968 | 0.07 | 5 | 10 | 100 | 4.0 | 1981年停用 |
范台渠 | 林 镇 | 二将川河 | 1969 | 0.15 | 3 | 11 | 300 | 6.6 | 尚在利用 |
梁沟门渠 | 林 镇 | 二将川 | 1973 | 0.09 | 4 | 7 | 150 | 5.5 | 1982年停用 |
合 计 |
|
|
|
| 64 | 258 | 2490 | 100.1 |
|
提灌设施
人、畜力提灌 1951年,悦乐新堡、城壕转咀子、柔远赵沟门、元城陈新庄等地农民,在沿河川台安装人力撑杆4处,灌地230亩。1957年,全县共安装撑杆393处,发展灌溉面积1334亩。1968年撑杆提水浇地停用。1953年,第一部畜力拉转解放式水车在柔远东沟口安装成功。至1956年,全县先后在元城、怀安、五蛟、李良子、悦乐、城壕等沿川台地安装解放式水车131部,1964年达到165部,发展灌溉面积6173亩。随着柴油机提灌的推广,1966年,解放式水车全部停用。
水力提灌 1960年至1976年,先后建成李良子,元城赵坬子,怀安寺沟门,五蛟燕窝台、路旗、杜右手,悦乐上堡子、店坪、马登砭,林镇范台等10处小水电站,总装机232千瓦,年发电46.1万千瓦时,灌溉农田935亩。1995年后,杜右手、路旗、寺沟门3处小水电站改建为电力提灌站。至2000年,除五蛟燕窝台1处小水电站尚在利用外,其余被水毁或停运。
柴油机提灌 1965年,开始推广柴油机提灌技术,主要有固定式和移动式2种。柴油机驱动抽水灌溉,扬程一般在10~20米之间。1966年,国家投资1.4万元,购回东风195型柴油机提灌设备14台,装机268马力,水泵14台,胶管560米,首批投放给元城、怀安、柔远、城壕等沿川9个公社、14个大队,每台规定年灌地30亩。1970年后,按12个公社逐年配发,柴油机总数达到716台。到1982年水利“三查三定”时,全县柴油机提灌留存46处。1984年10月,县上投资0.8万元,群众自筹1.6万元,从河南驻马店购回柴油喷灌机20台,投放到悦乐、温台、城壕、元城、五蛟等沿川8个乡镇,每台规定年灌地10亩。至2000年,全县累计投资32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15.5万元,群众自筹208.5万元,购进柴油喷灌机593台,装机4768马力,配胶管5.96万米,投放到19个乡镇,发展灌溉面积1.2万亩。
电力提灌 1991年,第一处电力提灌站在温台干沟子台建成,灌溉面积330亩。1992年,省“两西”投资46.6万元,建成乔河火石沟门、李良子刘家湾、怀安下杨坪、柔远余家台、元城西和坪等5处电力提灌站,发展灌溉面积1427亩。以后随着南梁万亩灌区二期工程的实施和全县川台地水利化建设,电力提灌工程建设逐步加快。至2000年,在元城川、柔远川、城壕川累计建成电力提灌站36处,发展有效灌溉面积1.1万亩,其中保灌面积8153亩。
表8-3-3 | 机电提灌工程统计表 |
|
工程名称 | 所在乡 | 扬程 | 设计流量 | 装机容量 | 灌溉面积 | 投资 |
高沟门 | 元 城 | 18 | 0.031 | 24 | 30 | 0.26 |
陈 湾 | 〃 | 17 | 0.013 | 12 | 30 | 0.13 |
刘堡子 | 〃 | 17 | 0.013 | 12 | 30 | 0.13 |
李圪 | 〃 | 19 | 0.031 | 24 | 30 | 0.26 |
麻 湾 | 〃 | 18 | 0.013 | 12 | 30 | 0.13 |
教场坪 | 怀 安 | 13 | 0.050 | 30 | 30 | 0.37 |
糖坊咀 | 〃 | 19 | 0.013 | 12 | 30 | 0.12 |
| 〃 | 18 | 0.031 | 24 | 30 | 0.26 |
韩沟门 | 〃 | 17 | 0.031 | 25 | 30 | 0.26 |
田沟门 | 柔 远 | 15 | 0.013 | 12 | 30 | 0.13 |
孙家川 | 〃 | 19 | 0.031 | 24 | 30 | 0.26 |
张 湾 | 〃 | 19 | 0.031 | 24 | 30 | 0.26 |
阳 塬 | 〃 | 18 | 0.031 | 24 | 30 | 0.26 |
张 桥 | 温 台 | 18 | 0.013 | 12 | 30 | 0.12 |
大坪湾 | 五 蛟 | 19 | 0.031 | 24 | 30 | 0.26 |
魏家坬 | 〃 | 18 | 0.031 | 24 | 30 | 0.26 |
城 壕 | 城 壕 | 17 | 0.013 | 12 | 30 | 0.13 |
庞坬子 | 林 镇 | 17 | 0.013 | 12 | 30 | 0.13 |
塌泥沟 | 〃 | 16 | 0.013 | 12 | 30 | 0.13 |
范 台 | 〃 | 15 | 0.031 | 24 | 30 | 0.26 |
牛王台 | 南 梁 | 16 | 0.013 | 12 | 30 | 0.26 |
李沟门 | 〃 | 15 | 0.031 | 24 | 30 | 0.26 |
雷圪 | 山 庄 | 15 | 0.031 | 24 | 30 | 0.13 |
尚 湾 | 〃 | 17 | 0.013 | 12 | 30 | 0.13 |
梁沟门 | 〃 | 15 | 0.013 | 12 | 30 | 0.13 |
大 庄 | 〃 | 17 | 0.013 | 12 | 30 | 0.13 |
庙 湾 | 定 汉 | 18 | 0.013 | 12 | 30 | 0.13 |
新河坪 | 〃 | 19 | 0.031 | 24 | 30 | 0.26 |
定 汉 | 〃 | 19 | 0.031 | 12 | 30 | 0.13 |
造纸沟 | 〃 | 20 | 0.031 | 25 | 30 | 0.26 |
刘家湾 | 李良子 | 19 | 0.031 | 24 | 30 | 0.26 |
幸家台 | 〃 | 18 | 0.031 | 25 | 30 | 0.26 |
寺沟门 | 〃 | 14 | 0.013 | 12 | 30 | 0.12 |
寺沟门 | 〃 | 13 | 0.013 | 12 | 30 | 0.12 |
上小湾 | 悦 乐 | 20 | 0.031 | 24 | 30 | 0.26 |
田坬子 | 〃 | 17 | 0.031 | 25 | 30 | 0.26 |
北 台 | 〃 | 20 | 0.013 | 12 | 30 | 0.12 |
店 坪 | 〃 | 22 | 0.013 | 12 | 30 | 0.13 |
南沟门 | 〃 | 13 | 0.013 | 12 | 30 | 0.13 |
上堡子 | 〃 | 22 | 0.031 | 24 | 30 | 0.26 |
上堡子 | 〃 | 20 | 0.031 | 24 | 30 | 0.26 |
赵坬子 | 〃 | 17 | 0.031 | 12 | 30 | 0.26 |
转咀子 | 城 壕 | 19 | 0.031 | 25 | 30 | 0.26 |
转咀子 | 〃 | 15 | 0.013 | 12 | 30 | 0.12 |
肖沟门 | 〃 | 17 | 0.013 | 12 | 30 | 0.13 |
田沟门 | 〃 | 18 | 0.013 | 12 | 30 | 0.13 |
表8-3-4 | 电力提灌站一览表 |
|
提灌站 | 所在地 | 建成时间 | 装机 | 扬 | 引水 | 渠道 | 建 | 灌溉 | 投资 | |
乡 | 村 | |||||||||
干沟子 | 温台 | 温 台 | 1991 | 7.5 | 24.0 | 80 | 1100 | 33 | 330 | 9.7 |
鱼儿坬 |
| 张 桥 | 1999 | 5.5 | 20.0 | 60 | 135 | 26 | 300 | 5.3 |
柴 砭 | 〃 | 鸭儿坬 | 2000 | 11.0 | 42.0 | 63 | 1064 | 78 | 430 | 21.8 |
阎家台 | 〃 | 张 桥 | 2000 | 7.5 | 17.0 | 63 | 850 | 65 | 300 | 16.6 |
余家台 | 柔远 | 孙家川 | 1992 | 5.5 | 23.0 | 60 | 980 | 28 | 260 | 14.8 |
山根底 | 〃 | 〃 | 1999 | 7.5 | 19.5 | 63 | 634 | 43 | 300 | 12.3 |
白家川 | 〃 | 白家川 | 2000 | 11.0 | 31.0 | 54 | 1583 | 73 | 270 | 24.5 |
火石沟门 | 乔河 | 火石沟门 | 1992 | 5.5 | 20.0 | 60 | 1200 | 46 | 180 | 12.2 |
赵坬子 | 悦乐 | 新 堡 | 1993 | 7.5 | 26.0 | 80 | 1600 | 97 | 300 | 13.0 |
马登砭 | 〃 | 〃 | 1995 | 5.5 | 18.0 | 50 | 1340 | 68 | 250 | 6.0 |
杨坬子 | 〃 | 〃 | 1998 | 7.5 | 27.0 | 80 | 696 | 47 | 270 | 15.0 |
朱堡子 | 〃 | 〃 | 1999 | 11.0 | 30.0 | 80 | 1777 | 92 | 620 | 22.8 |
辛家沟门北 | 〃 | 〃 | 2000 | 7.5 | 24.0 | 63 | 305 | 30 | 200 | 9.2 |
辛家沟门南 | 〃 | 〃 | 2000 | 11.0 | 33.0 | 80 | 785 | 66 | 330 | 16.9 |
庙良子 | 〃 | 悦 乐 | 2000 | 11.0 | 33.0 | 80 | 1162 | 43 | 420 | 16.8 |
转咀子 | 城壕 | 城 壕 | 1994 | 5.5 | 17.0 | 60 | 1360 | 62 | 180 | 10.0 |
碑子台 | 〃 | 〃 | 2000 | 11.0 | 33.0 | 63 | 1332 | 76 | 300 | 21.2 |
余家砭 | 〃 | 余家砭 | 2000 | 7.5 | 12.4 | 63 | 962 | 44 | 200 | 14.3 |
新和坪 | 定汉 | 定 汉 | 1998 | 11.0 | 32.0 | 60 | 748 | 66 | 215 | 16.0 |
刘家湾 | 李良子 | 刘家湾 | 1992 | 7.5 | 15.0 | 60 | 1600 | 105 | 320 | 14.2 |
幸家台 | 〃 | 〃 | 1995 | 11.0 | 31.0 | 80 | 1051 | 50 | 330 | 12.0 |
毛沟门 | 〃 | 李良子 | 2000 | 5.5 | 23.0 | 60 | 667 | 60 | 280 | 13.3 |
杜右手 | 五蛟 | 杜右手 | 1995 | 5.5 | 19.0 | 60 | 1132 | 55 | 330 | 12.6 |
前右手 | 〃 | 〃 | 1997 | 7.5 | 38.0 | 60 | 1200 | 58 | 320 | 2.5 |
路 旗 | 〃 | 上城壕 | 1998 | 5.5 | 25.0 | 60 | 1310 | 64 | 230 | 2.5 |
杨咀子 | 〃 | 杨咀子 | 2000 | 5.5 | 26.0 | 50 | 688 | 43 | 230 | 13.5 |
榆树圪 | 〃 | 茂 塬 | 2000 | 7.5 | 22.0 | 63 | 738 | 42 | 302 | 11.5 |
杨寨子 | 白马 | 马高庄 | 1998 | 5.5 | 24.0 | 50 | 465 | 53 | 240 | 11.0 |
| 怀安 | 怀 安 | 1996 | 7.5 | 21.0 | 80 | 900 | 57 | 300 | 14.6 |
教场坪 | 〃 | 〃 | 1995 | 7.5 | 23.0 | 50 | 1000 | 35 | 150 | 9.6 |
下杨坪 | 〃 | 〃 | 1992 | 7.5 | 21.0 | 60 | 1770 | 80 | 350 | 12.8 |
寺沟门 | 〃 | 〃 | 1996 | 15.0 | 23.0 | 120 | 1100 | 46 | 280 | 6.6 |
韩沟门 | 〃 | 〃 | 2000 | 7.5 | 14.0 | 60 | 1060 | 55 | 300 | 16.2 |
西河坪 | 元城 | 元 城 | 1992 | 7.5 | 39.0 | 80 | 2670 | 72 | 317 | 12.6 |
宪寨子 | 〃 | 高沟门 | 1996 | 13.0 | 22.0 | 80 | 1040 | 38 | 315 | 13.3 |
楼房沟院 | 乔川 | 阳湾湾 | 1997 | 7.5 | 38.0 | 50 | 1300 | 56 | 310 | 15.0 |
井 窖
唐代怀安故城,宋代大顺、安疆等古城寨,明代豹子川洞山寺等处均有废井遗存。清光绪年间,上里塬、王咀子塬区开始有农户在场边、路旁打水窖,供人畜饮用。1956年,全县打井、打窖活动广泛开展,当年打井185眼,打窖1124口。1959年,各级曾组织群众,在冬季开展突击打井、打窖活动。1965年,全县打井206眼,打窖991口,除供人畜饮水外,发展补灌面积1390亩。1974年9月,本县成立打井队,有队员25人,其中技工4人,配备650型钻机1台,东风54型、75型柴油机各1台,50千瓦发电机组1台;先后在中南部川塬区打成机井8眼,发展有效灌溉面积1940亩。1979年打井队撤销,后来机井全部报废。1980年,打井、打窖被纳入人畜饮水设施建设,国家给予适当补助,鼓励群众自投劳力打井、打窖,高塬和边远山区农户积极性很高。1983年至1989年,全县每年打窖700口、打井60眼以上。90年代,打井、打窖规模不断扩大。形式由场院、路边逐渐发展到田间地头,除供人畜饮用外,千方百计增加农田灌溉面积。1996年,结合推广集雨节灌工程建设,提出山区户均3口窖,川区户均1眼井的目标,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设,逐步形成塬头窖体联网,川区水井连片的格局。县上每年安排打井、窖专项资金200多万元。至2000年,全县累计打井6000眼,打窖5.4万口,发展补充灌溉面积12万亩,解决农村饮水困难人口7.8万人,大家畜2.2万头。
人畜饮水设施
本县干旱少雨,水源贫乏,高塬和山后地区人畜饮水极为困难。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先后采取多种形式解决人畜饮水困难。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以打井、打窖为主;70年代,以建设人饮小高抽为主要形式;80年代,除继续投资打井、打窖外,采取集中投资的方式,兴建一批大型人畜饮水骨干设施;90年代,人畜饮水设施由城镇向农村延伸,并在北部干旱山区和东部林区,投资修建了“121”雨水集流工程、病区改水和苦水淡化工程。至2000年,全县累计建成人畜饮水设施8处,解决了4.4万人,3.1万头大家畜的饮水困难。油田建成供水站(池)5处。
县城供水设施 1984年4月开工,1986年11月竣工,总投资133万元。修建水源设施2处,安装上水管线6.2公里,闸阀井33座,日供水能力1400吨。2000年3月至10月,对给水设施进行扩建改造,完成投资801万元,配套机井6眼,管网6公里,新建电频1套,一元化净水器、二氧化氯消毒器和淡化设备各1套,预沉池1座,500立方米蓄水池1座;日供水能力达到3600吨,解决了县城300多个单位,530户居民,1.5万多人的用水问题,提高了用水质量。
油田供水设施 1972年,长庆油田水电厂在悦22井区建供水站1处,共打水井28口,日供工业用水1.5万立方米,生活用水1200余立方米。城壕油田基地在城壕村建蓄水池1处,安装供水管线2.3公里,解决了生产、生活用水。1975年,华池油田基地在柔远芋子沟门修建蓄水池1处,作为生活水源。1986年,改由县自来水公司供给。1984年元城油田打生活用水井1口,安装供水管线1公里。1998年南梁油田打供水井4口,建供水站1座,安装供水管线4公里。
紫坊畔乡人饮设施 1975年4月至11月建成,总投资6.8万元。用王湾子沟水源,上水高程180米,采取两级泵水,安装上水管线1200米,配东风195型柴油机、三联柱塞泵各2台,建50立方米高位水池1座,解决了乡机关及周围群众400余人,50多头大家畜的饮水困难。2000年6月至10月,投资11.4万元进行了更新改造。更换水泵1台,上水管线700米,安装供水管线840米,改建150立方米高位水池1座,供水房3间,改造高低电压线路450米,增加饮水用户57户,450人,大家畜100多头。
悦乐镇供水设施 1989年8月至11月建成,总投资13.6万元。修建150立方米河槽渗水井1座,50立方米高位水池1座,安装主管线1800米,供水管线2100米,解决了镇机关单位及部分群众共1740余人的饮水问题。
上里塬乡人畜饮水设施 1989年7月开工,1992年底竣工,总投资210万元。修建水源设施1座,150立方米、50立方米高位水池各1座,供水管理房8间,安装上水管线9.6公里,架设10千伏输电线路23.3公里,日供水238.6立方米,解决了乡机关及周围4个村民小组,2800人,400多头牲畜饮水问题。
元城乡人畜饮水设施 1999年10月开工,12月竣工,总投资80.6万元。修建河床截水槽1个,90立方米集水池1座,100立方米高位蓄水池1座,安装上水管线623.5米,供水管线7759米,20千伏安变压器1台,潜水泵1台,日供水234立方米,解决了乡机关、石油矿区及周围群众近5000人饮水困难。
马登塬人畜饮水设施 1999年5月开工,9月竣工,总投资36.4万元。修建河床截水槽1个,50立方米高位水池1座,安装钢、塑管线2196米,架设10千伏输电线路0.9公里,50千伏安变压器1台,潜水泵1台,扬程245.2米。日供水79立方米,解决了3个村民小组1543人,700头大家畜和1480只羊饮水困难。
香山塬人畜饮水设施 1999年9月开工,2000年8月竣工,总投资72.3万元。修建河床截水槽1个,50立方米高位水池1座,安装钢、塑管线8973米,50千伏安变压器1台,潜水泵1台,供水房7间。扬程237.9米,日供水40立方米,解决了6个村民小组1813人,604头大家畜及2860只羊饮水困难。
病区改水设施 乔川乡系本县氟病高发区之一。1987年7月国家投资14.6万元,兴建氟病改水工程,当年10月建成。主要设施有河床截水槽1座,65立方米集水池1座,35立方米高位水池1座,机房1间,供水房2间,安装潜水泵1台,上水管线2540米,架设10千伏输电线路1.2公里。解决了乡机关及周围群众300多人饮水问题。
滴、渗灌工程
滴灌、渗灌是90年代推广的一种先进节水灌溉新技术。将管线埋于土壤耕作层以下直接向作物根部渗漏输水为渗灌;将管线置于地面以上向作物根部滴漏输水为滴灌。1996年9月,县上投资9.6万元,在温台乡张桥村余家坪建立节水灌溉示范区。修建蓄水池23座,打小电井23眼,配潜水泵23台,安装塑料管线9.9万米,发展滴、渗灌面积91.1亩,效益显著。1997年6月在全县推广,先后在城壕碑子台、定汉北台、五蛟杨咀子、元城龚河、柔远孙家川等16个村,修建蓄水池191座,打井、窖191眼,配潜水泵191台,安装塑料管线48.3万米,总投资63.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7.1万元,群众自筹26.5万元。发展滴、渗灌面积714亩,其中滴灌面积250亩,渗灌面积464亩。1998年以后,滴、渗灌技术重点向果园、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种菜推广。先后投资27.5万元,在城壕、乔河、柔远、五蛟、怀安等9个乡镇配套日光温室和蔬菜大棚229个,滴、渗灌面积313亩。在城壕赵湾、转咀子等4个村小组配套果园滴灌150亩。至2000年,全县共建成滴、渗灌设施26处,修建蓄水池214座,打小电井320眼,配潜水泵320台,安装塑料管线95.2万米,发展滴、渗灌面积1268.1亩。
河道治理
县境多数河流河床系砂砾石结构,质底疏松。夏秋多暴雨,洪水肆虐,河岸坍塌,蚕食耕地,群众深受其害。共和国成立后,依靠集体力量,对河道进行有效治理。
护岸防洪 1958年,元城川、柔远川沿河两岸群众,修筑丁坝,装铝丝笼,有效防护了洪水对农田的侵害。70年代开始,为提高县城及悦乐等城镇的防洪能力,水利部门制订了治理方案。县城沿河两岸先后修建防护堤21处,480米,山坬地段修建排洪渠27处,1200米。1986年5月,悦乐镇组织群众,对庙良子河段沿岸挖河槽100余米,降低河床水位,减轻了洪水对镇机关单位的威胁,保护农田150亩。1998年9月,山庄乡组织群众160余人,在乡政府驻地上游河段修建防洪堤110米,保护滩耕地250亩。
改河护田 1976年,山庄乡大庄村组织120名劳力,用40多天时间改修河道1630米,打土堤6座,新增川台地120亩,保护右岸耕地400多亩。1976年秋,乔川乡调集全乡劳力,先后投劳2.3万工日,投资5000多元,在鸭子咀水库下游新开一条宽5米,长80米的河道,填埋旧河道310米,新增川台地60多亩,保护耕地110亩。怀安乡政府驻地位于元城川与怀安沟交汇处,洪水经常威胁到当地群众及机关单位安全。1985年3月,投资13万元,对怀安沟出口河段进行改道。全乡抽调劳力80多人,用6个多月时间移动土石方7.4万立方米,新开挖深7米、长116米、宽50米的河道一条,修建导流涵洞1座,衬砌渠道0.4公里,乡机关的安全得到保障。同时利用旧河道修建鱼池9个,面积52亩,保护耕地200亩。
第四节 灌 溉
本县农业生产受干旱影响较大。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发展水利灌溉。50年代初,中南部农村开始安装撑杆,提灌菜园。1953年,在柔远等区、乡川台陆续安装解放式畜力水车,提水浇地,年灌地面积不足5000亩。60年代,先后建成悦乐五里坪、城壕余家砭等一批自流渠道,春、夏两季引水漫灌秋田和经济作物。70年代,因经济发展滞后,水利设施简陋,干旱季节,许多应灌溉的地块灌不上水。到80年代,县上加大水利投入,灌溉设施逐年增多,经过改扩建自流渠道引水,购置柴油喷灌机抽水,打井打窖蓄水,农田灌溉面积逐年增加。灌溉形式以春、夏、冬三季为主,年浇地0.8~1.1万亩。进入90年代,在川区和山区农村兴建电力提灌站,打小电井,配套滴、渗灌等设施;山、塬区打集雨蓄水窖,建“121”雨水集流工程,水利灌溉配套设施和灌溉手段不断改进,发展到一年四季随旱随灌。若遇上旱天,川区启动所有自流渠道、电力提灌站、柴油喷灌机、小电井等水利设施,全力扩大保灌面积。山区充分利用蓄水窖,干打覆膜,点浇下种,力保作物出苗。有条件的川台地,采取节水灌溉菜棚和果园。至2000年,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8万亩,实灌面积2.58万亩,其中春灌1.13万亩,夏灌8900亩,秋灌3800亩,冬灌9800亩;补灌12万亩。
表8-4-1 | 历年农田灌溉一览表 | 单位:万亩 |
年 份 | 灌溉面积 | 年 份 | 灌溉面积 | 年 份 | 灌溉面积 |
1950 | 0.23 | 1967 | 0.90 | 1984 | 0.87 |
1951 | 0.19 | 1968 | 0.93 | 1985 | 0.94 |
1952 | 0.34 | 1969 | 0.84 | 1986 | 1.00 |
1953 | 0.27 | 1970 | 0.91 | 1987 | 0.63 |
1954 | 0.41 | 1971 | 0.88 | 1988 | 0.97 |
1955 | 0.42 | 1972 | 0.75 | 1989 | 0.92 |
1956 | 0.38 | 1973 | 0.94 | 1990 | 1.00 |
1957 | 0.44 | 1974 | 0.96 | 1991 | 1.28 |
1958 | 0.46 | 1975 | 0.94 | 1992 | 0.95 |
1959 | 0.49 | 1976 | 0.86 | 1993 | 1.24 |
1960 | 0.64 | 1977 | 0.71 | 1994 | 1.15 |
1961 | 0.52 | 1978 | 0.82 | 1995 | 1.13 |
1962 | 0.58 | 1979 | 1.10 | 1996 | 1.19 |
1963 | 0.77 | 1980 | 0.95 | 1997 | 1.51 |
1964 | 0.61 | 1981 | 0.84 | 1998 | 1.58 |
1965 | 0.65 | 1982 | 0.79 | 1999 | 1.75 |
1966 | 0.89 | 1983 | 0.96 | 2000 | 2.58 |
第五节 水利设施管护
管 护
本县水利设施管护始于60年代。1962年8月,县人委下发《关于严格保护水利渠道、渡槽设施的通知》,对全县水利工程纳入统一管理。1991年10月,县人民政府下发《华池县喷灌机管理使用办法》,县水利部门及有关乡镇亦制定了水利设施管护制度,相继成立了悦乐、怀安、南梁3个乡镇水管所。1998年8月,设立县水政监察大队,配专、兼职管理人员10人。2000年9月,县人民政府制定下发了《华池县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改革实施方案》,对现有的10条自流渠道、54处电力提灌站(包括南梁万亩灌区)和7处乡村人饮设施,全部进行了承包管理,全县水利管护工作逐步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
水库管理 全县4座水库均由基层水管所管理坝体、泄洪道及其他工程设施,县水利部门负责组织检修养护。鸭子咀水库滚筒闸失控,成为干库,太阳坡水库溢洪道降低,洪水随来随排,仅土门沟和玉咀沟2座水库运行基本正常,为下游调蓄水量。日常管理中,实行派专人驻守看护,确定限制、报警、运行3个不同安全水位,对气象水文、水库水位设置了相应的观测项目。汛前采取空库迎汛,确保水库安全。
渠道管理 80年代以前,自流渠道主要由县、社统一管理使用。1984年后,下放给当地乡镇政府组织管护。1992年以来,县水利部门对三级渠道(干、斗、农)实行县、乡、村、组四级管理。2000年实行产权改革后,渠道由所在村、组承包管理,划段包干,责任到人。实行灌溉收费,以水养渠,保证了农田灌溉的顺利进行。
电力提灌站管理 90年代初,主要由乡镇政府组织管理。2000年实行产权改革后,将54处电力提灌站一次性承包给受益农户。实行核定水费,自管自用,收益归己,国家原则上不再负担维修费用,效果比较好。
人畜饮水设施管理 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县城给水、悦乐镇供水设施分别由县自来水公司和悦乐水管所管理;4处乡级供水设施,2处村级人饮设施,原来由乡、村两级管理,2000年全部承包给个人管理,实行自负盈亏,国家原则上不再负担费用。
其他小型水利设施管理 全县柴油喷灌机、小电井、集雨蓄水窖等小型水利设施,按照“谁建、谁管、谁受益”的原则,全部实行农户自管自用,责、权、利相挂钩进行管理。
水管收费 县内水利工程均实行有偿供水,按照国务院《水利工程水费核定、计收和管理办法》和《甘肃省水利工程水费计收和使用管理办法》等规定征收水费。
农业水费:按供水成本核定。包括计量水费和基本水费两部分:(1)自流灌区计量水费,量水设施完好的,按方计收,其标准不低于0.03元/立方米;量水设施不完好的,按亩、次计收,其标准不低于3元/亩、次;泡地水不低于4元/亩、次。基本水费按1~2元/亩、年计收。(2)提水灌溉计量水费,必须保证工程运行的基本费用,包括人员工资、电费、工程维修和管理费等,并根据扬程高低,分别收取一定比例的大维修费和折旧费。基本水费按2~3元/亩、年计收。
工业水费:凡由水利工程供水的工业消耗水,按供水成本加利润率10%~15%核定水费;贯流水按消耗水水费的30%~50%核定水费;循环水按消耗水水费的15%~30%核定水费。属工矿企业自建自管工程,但借助于水利工程取水的,从取水点计收,按当地工业消耗水水费的60%~70%核定水费,在灌溉工程上游取水,对农业灌溉用水带来不利影响的,从取水点计收,按当地工业消耗水水费的30%~40%核定水费,不借助水利工程取水的,不在此规定内。
乡镇供水水费:凡生产经营性的乡镇供水水费,按工业水费核定;非生产经营性用水,水费低于生产经营性用水的价格水平。属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用水,按保本微利的原则确定水费;由政府补助专项资金修建的防病改水或解决贫困地区人畜饮水困难的乡镇供水工程,按成本核定水费。
防 汛
据史料记载,本县从公元1343年到1933年,曾发生6次特大洪涝灾害。洪水暴涨,淹没良田,毁坏房屋,溺死人畜无数。共和国成立后,50至60年代,全县贯彻“以防为主,防重于抢”的方针,开展整修河道、加固防洪堤、打沟壑土坝、建沟头防护等活动,以增强抗洪能力。1963年6月,成立县防汛指挥部,“文化大革命”时期,防汛机构停止工作。1981年6月,恢复县防汛指挥部,由分管副县长任指挥,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延续至今。各乡镇、村委会也成立了相应机构,负责本区域的防汛工作。1984年起,地、县每年都安排防汛经费1万元~7万元,给各防汛单位分配防汛汽油、柴油、草袋、铁丝、水泥、钢材和木材指标,全部用于防汛。90年代以来,每年汛期前,县防汛指挥部专门召开会议部署,上报度汛方案,落实抢险队伍和值班人员,确保全县防汛政令上通下达。
水库防汛 全县4座小型水库,由于初建时设计粗放,施工质量差,防洪能力低。1990年开始,分别进行了加固维修。每年汛期到来前,水利部门均给地、县防汛指挥部编报度汛方案,防洪标准按100~200年一遇洪水校核。进入汛期后,水库设有专人值班,随时检修闸门、启闭机,负责落实各类备用物资和通讯、照明及报警设施。至2000年,国家累计投入水库防汛资金173.2万元,耗用草袋1万个,木材64立方米,钢材50吨,水泥380吨。
县城防汛 县城坐落在柔远河、小西沟、东沟3条河流交汇处台地上,周围植被稀少,属水土流失区。汛期径流量1489.8万立方米,年输沙量439万吨,存在着严重的水灾隐患。共和国成立后,县城人口逐年增多,城区建设速度加快,城内的多处工业、民用建筑物处在洪水线上,给防汛工作带来诸多困难。1977年后,县上采取一系列防洪治水措施,动员机关职工和居民义务挖淤清障,疏通河道。1987年,对柔远东沟、赵沟门桥头、老虎沟口3处违章建筑强行予以拆除。1977年至2000年,先后投资158万元,在县城北至职中、南至赵沟门桥两边河道上,砌筑混凝土防洪堤3.1公里,平均高度4.2米。2000年6月,对1957年建于县城主河道内1座长41.7米,高3.8米的拦河石坝拆除,降低河床2米,加大泄洪能力。
乡村防汛 乡镇都组建有3~5人防汛领导小组,村、组亦成立防汛组织。每年汛期前,各级都要对所辖区域内街道、村庄、山坡险段、河道、居民住宅及各类设施的防汛工作进行检查,明确重点,落实责任。全县重点防汛区域悦乐镇和怀安乡,实行机关和村组联防。进入汛期,各乡镇均有专人负责汛情的监测、传递和报告,确定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报警方式、信号及避险路线。在1985年、1994年和1999年洪水灾害中,保证了度汛安全。
防洪抢险
县内沟壑纵横,地理条件复杂,降水多集中在7~9月,容易暴发山洪。1977年7月5日,全县1日内平均降雨187毫米,柔远川洪峰高达11米,流量1580立方米/秒,洪水越赵沟门桥而过,下游水淹悦乐街道。灾情发生后,县上立即抽调4个工作组,组织300多人深入一线,帮助抗洪,开展生产自救。1999年8月17日凌晨,县城及周围地区,30分钟内降雨68毫米,河道洪峰高达7.22米,流量1371.2立方米/秒。沿河岸居民63户、234人严重受灾,其中有5户被洪水洗劫一空。县上及时组织县城机关单位及武警战士1000多人,参与加固险房险段,抢救居民财产,减少洪灾损失。
第六节 水 产
本县因受地理及水资源条件的制约,除在一些河谷小溪中自然栖息着鳖和品种单一的小型土著鱼类外,无其他水产品。
1959年春,从武汉购回草鱼、鲢鱼等鱼苗13万尾,投放在温台杜河30亩天然湫池内,自然生长,后有零星捕捞,产量很低。1978年,从江苏购回鲤鱼、鲢鱼鱼苗20万尾,分别投放在元城雷沟、乔川老虎沟、怀安张南沟、温台杜河湫池及定汉太阳坡水库。随后,定汉、怀安、元城等地出现了农民家庭养鱼业,渔业生产有所发展。1985年11月,县水电局成立水产工作站,编制3人,专门指导渔业生产。渔业生产由过去湫池自然放养,发展到池塘、水库人工养殖,鱼种发展到草鱼、鲢鱼、鲤鱼、鲫鱼4个品种。至2000年,全县有养鱼水面250亩,年产鲜鱼3万公斤。
水库养鱼
1978年5月,投资5000元,在定汉太阳坡水库投放鲤鱼、鲢鱼鱼苗10万尾,发展养殖水面30亩。因鱼苗规格偏小,品种单一,缺乏养殖技术,防逃设施简陋,加之偷、炸、毒等人为破坏,有放无收,效益甚微。1984年5月,在太阳坡水库派驻了1名专职看管人员,负责水库的安全和成鱼捕捞及销售工作,并逐年加大鱼苗投放量,最多时投放达45万尾。1995年6月,县水利局在山庄玉咀沟水库投放鱼苗10万尾,发展养殖水面20亩。至2000年,全县巩固水库养鱼水面50亩。年产鲜鱼0.6万公斤。
池塘养鱼
1959年,首次在温台杜河湫池投放鱼苗养鱼。1972年,在林镇石咀沟塘坝内投放鱼苗2万尾,发展养鱼水面20亩。1979年,在定汉造纸沟塘坝内投放鱼苗4.5万尾,发展养鱼水面11亩。1984年至1988年,争取省水利贴息贷款0.79万元,“两西”投资5万元,群众自筹21.1万元,先后修建了怀安老河道、柔远东沟、山庄梅园子、南梁、林镇豹子川、东华池林场等11处养鱼池塘,白马董家沟等6处养鱼塘坝,柔远张湾等2处人工鱼池,投放鲤鱼、鲫鱼等4个品种鱼苗31.4万尾,发展养鱼水面359亩,池塘养鱼初具规模。90年代,注重养鱼技术培训,县上出台渔业生产优惠政策,实行管理、使用、继承、转让权长期不变,鼓励农民承包池塘,发展家庭养鱼业。至2000年,全县留存池塘养鱼水面200亩,年产鲜鱼2.4万公斤。
养鱼技术发展
1985年,县水产工作站成立后,在省上及渔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引进和推广养鱼新技术。1989年,选派人员参加了在四川省举办的全国渔业技术培训班。1991年,又选派3名科技干部和养鱼专业户,赴江苏省参加全国水产专业技术培训班,较系统地学习和掌握鱼塘选址设计、鱼苗混养比例、常见鱼病防治、鱼饲料配制及成鱼捕捞等方面的新技术,为指导全县渔业发展奠定基础。县水产站先后在县城和怀安乡举办2期渔业技术骨干培训班,培训技术骨干27人,为养鱼户购买渔网20条、渔船2只、救生衣4件,并增设防逃设施,提高全县渔业生产能力。
第七节 水土保持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状况 本县是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严重县份之一,全县水土流失面积3441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89.5%,依据植被、地形、降雨、土壤及人为活动影响的不同,县境水土流失程度划分为三种类型。
北部梁峁沟壑严重水土流失区 包括乔川、元城、白马、怀安、乔河、庙巷、紫坊畔7个乡,面积1315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34.2%。该区沟壑纵横,梁峁相间,地面破碎,植被稀疏,土地瘠薄,沿河两岸基岩裸露,面蚀、水蚀、重力和风侵蚀强烈。年侵蚀模数为8480吨/平方公里,年侵蚀总量1110万吨。
中南部残塬沟壑强度水土流失区 包括五蛟、李良子、上里塬、王咀子、悦乐、城壕、温台、柔远8个乡镇,面积125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2.8%。该区塬面窄小,与沟底落差大,梁峁沟壑宽阔,塬面蚀、水蚀、沟蚀、沟壑和重力侵蚀及泻溜较严重。年侵蚀模数为7400吨/平方公里,年侵蚀总量910万吨。
东部子午岭丘陵中度水土流失区 包括林镇、南梁、山庄、定汉4个乡,面积127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3%。该区为梁峁状丘陵,土地较平坦,属子午岭次生林区。有坡地面蚀、沟蚀、沟岸重力侵蚀。年侵蚀模数为500吨/平方公里,年侵蚀总量62万吨。
水土流失原因 自然因素:本县地处黄土高原残原沟壑区,地势北高南低,地形复杂,塬、梁、峁相间,沟壑纵横,山高坡陡,表层广为黄土覆盖,土壤孔隙大,遇水易失散,又有很强的沉陷性,极易被雨水破坏,或被径流带走;植被稀疏、气候干燥,暴雨集中,又多风沙天气。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主要有水力、风力、重力及冻融侵蚀等类型。水力侵蚀多发生在沟头、坡面,全县较普遍;风力侵蚀多发生在北部地区的梁峁崾岘;重力侵蚀多发生在塬边、沟沿、陡坡,主要为暴雨或地震引起的滑坡、崩塌、泻溜等;冻融主要发生在春暖季节,以沟谷、陡坡为多。人为因素:乱砍滥伐,森林减少。全县天然森林面积比1961年的153万亩减少了90万亩,北部和中南部大部分地方已成为无天然林区;超坡度垦耕。据农业区划资料,80年代全县85万亩耕地中,陡坡15度以上面积占45.2%,其中25度以上占14.9%;超载过牧,草场退化。2000年全县草场载畜量为54.8万个羊单位,比适宜载畜量超载21.7%,荒山植被严重退化;人为破坏,防治不力。石油开发、交通、水利、修庄盖房等建设工程缺乏有效的整治措施,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等,使全县水土流失面积在50多年中增加了1041平方公里。
水土流失危害 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全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干旱、风沙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增加,危害范围和程度加剧。据1965年以来36年气象资料分析,旱年和大旱年份占到82%,1999年9月至2000年上半年,最长连续干旱天数达275天。大旱不过老爷岭的界限已被打破,长期阴湿的子午岭林区,也受到干旱的严重威胁。90年代,年平均降雨量比60年代减少57.4毫米,年最低降雨量只有322.1毫米。河流泥沙量增加,全县年诸河输沙量达1932万吨。1975年至2000年发生特大洪水8次,人畜伤亡,冲毁农田,交通、水利设施损失严重。全县农耕地年流失地表熟化土314.5万吨,亩均3.7吨;每亩剥蚀表土厚度4.2毫米,损失有机质14.6万吨,无机质肥料45.9万吨。耕地土壤结构破坏,水、肥、气、热失调,年均水分流失量18立方米/亩。土壤物理性质恶化,板结生硬,有益生物作用降低,土地肥力减退,山坡耕地粮食亩产一般只有40~60公斤左右。
水土流失治理
共和国成立后,水土保持工作被列为基本国策,全县水土保持依靠集体的力量逐步得到发展。1949年至1954年,处于重点试办阶段,主要是组织群众在山上挖鱼鳞坑、修水簸箕、种紫花苜蓿等。1955年合作化后,农业社组织社员开展较大规模的改水道、堰地埂、修谷坊、造林种草、沟道插柳、打坝淤地等活动。到1957年,全县修筑土坝30座,各类谷坊244道,治理支毛沟道135条,打封沟边堰2.3万米,修建涝池633个,打水窖1781眼。修水平沟15.5万米,挖鱼鳞坑、水簸箕1.7万米,营造水保林5.4万亩,人工种植紫花苜蓿、草木樨牧草1180亩。田间改水道、堰地埂、修梯田等,治理面积8.1万亩。当年,县上拨款3000元,在悦乐上堡子首次兴办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示范工程,打地埂5400米,修连环涝池18个,建土谷坊6座,挖鱼鳞坑栽树4万余株,种草40亩。从山顶到沟底,集中连片治理1平方公里,40多年来,发挥了较好的治理效益。1958年,在“大跃进”中,水土保持按照“大面积、高速度、高标准”的要求,当时庆阳县组织主要劳力兴修北干渠,其他劳力搞深翻地,水土保持其他措施基本停顿。1962年,县上增设水保机构,水土保持得到恢复发展。全县主要开展荒山植树、坡面造田、沟底防护工程建设。至1965年,全县建成条田2997亩,梯田4016亩,建沟头防护13处,谷坊4道,修涝池27个,打土坝19座,淤地110亩,造林1.6万亩,种草2071亩。“文化大革命”初期,水土保持工作受到严重影响。1970年后,全县以兴修梯田为重点,以“四好农田”为目标,公社、大队组织专业队,坚持长年从事农田建设。每年秋冬季节,县上都组织农建会战,进行规模治理。同时,社队组织劳力,根治塬头崾岘,沿川修建磙水石坝,沟底打塘坝,荒坡栽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1977年,全县建成山地水平梯田4.6万亩,川塬条田3.6万亩,打塘坝67座,造林14.6万亩,种草8.4万亩。1978年后,全县水土保持工作开始以小流域为单元,集中连片治理。1979年,县内有4条小流域被列为省重点示范流域,水保专项治理步入轨道。1986年,示范流域达到19条,后经增减调整,确定重点治理13条。1989年,全县共修水平梯田11.4万亩,条田4.1万亩,淤沟坝地3500亩,累计造林36.1万亩,种草7.7万亩,封育林9万亩,打水窖5579眼,修涝池145个,建沟头防护204处,修谷坊580道。90年代,水土保持工作加大力度,实行拦蓄并举,综合治理。1997年,本县列为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重点县,1999年,又列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二期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县”。县、乡分别成立专门机构,层层建立目标责任制,实行以村、联村或联乡,组织群众整座山、整条沟,集中连片,人机结合,规模治理。10年间,全县新修水平梯田16.2万亩,营造水保林11.9万亩,荒山荒坡种草12.7万亩,封山封沟育林4.3万亩,修建治沟骨干坝10座,沟头防护89道,谷坊261道,打水窖4.8万眼。2000年,全县规划治理流域总面积625.7平方公里,已治理面积228.5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36.5%。
田间设施
1954年,悦乐区上堡子村最早开始修坡式梯田,实施田间水土保持工程,借助坡式定向深翻,使其逐步变平。主要采取筑地边埂、等高埂、修蓄水埝、水簸箕等形式,当年修坡式梯田328亩。1955年,在全县推广,当年完成6万亩。1963年开始,改变“逐年变平”的简易梯田、坡式梯田,为一次修平的条式梯田,群众叫“水平田”,田面宽度4~7米。1965年起,各社队组织劳力,采用椽帮埝的办法打地埂、修梯田,对保土蓄水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中间受“文化大革命”影响,至1969年,全县梯、条田仅有6016亩。1970年中央“北方农业会议”之后,全县掀起大规模农田基本建设高潮。以修水平梯田为重点,每年春、夏、冬组织劳力集中会战,多年未间断。至2000年,累计兴修基本农田31.54万亩。
拦蓄设施
涝池 民间兴起较早,50至60年代,全县大力推广,后随着其他水利设施建设加快,数量减少。2000年,全县保存涝池84个。
沟头防护 境内支毛沟道多,水力侵蚀沟头塌陷严重。1954年,上里塬乡西街边桥村的12户村民,自行修建了第一处沟头防护工程,长30余米。农业合作化后,沟头防护工程开始有组织进行,1957年,全县建成沟头防护工程423处,主要采取椽帮埝、草疙瘩垒、种蓆芨草、插红柳等形式,防止洪水冲垮护堤。1980年后,沟头防护工程作为流域治理的一项主要措施,采取集中连片布设,效果比较明显。元城蒋岔流域连片建成沟头防护工程43处,控制了沟头的延伸。2000年,全县保存各类沟头防护工程177道。
谷坊 1955年以前,在元城乡蒋岔、白马乡王沟门等地试验修建谷坊4道,拦蓄效果较好,后逐年推广。形式有:插柳谷坊、双排插柳式谷坊、红柳条谷坊、簸箕条谷坊、密植柳谷坊等。至2000年,全县各类谷坊保存1204道,多数已形成沟底防冲林,或淤成沟坝地。
塘坝 也称治沟骨干坝,用于蓄水拦泥沙,淤积沟坝地或调蓄灌溉水源,是70年代前流域治理中推广的主要工程措施。1954年10月,怀安赵中庄建成第一座淤沟土坝。至1979年,先后修筑塘坝65座,后多被洪水冲毁。至2000年,共保存治沟骨干塘坝13座,总库容989万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117.3平方公里,淤成沟坝地1328亩。其中,治理效果较好的塘坝有:
蒋岔塘坝 位于元城乡龚河村蒋岔沟,1963年5月开工,1964年10月建成,坝高24米,已淤坝地180亩。1989年6月,投资9.5万元,投劳1.1万工日,在上游修建滞洪坝1座,坝体高15米,总库容133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03万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13.5平方公里。
火烟沟塘坝 位于柔远镇城关村火烟沟,1973年4月开工,1975年9月建成,坝体高19米,淤成坝地90亩。1987年,对火烟沟塘坝进行扩建,国家投资4.5万元,群众投劳1.7万工日。至1989年,建成4座梯级小塘坝,总库容73万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6.5平方公里。沟口至一坝1公里河床全部绿化成林,洪水基本得到控制。
造纸沟塘坝 位于定汉乡张川村造纸沟,1977年5月开工,1978年11月建成,总投资6万元,投劳3.5万工日。主坝高17米,总库容4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25万立方米,灌地150亩,控制流域面积12平方公里。
黄大湾塘坝 位于悦乐镇黄大湾村黄大湾,1977年6月开工,1978年10月竣工,国家投资4万元,群众投劳1.8万工日。主坝高19米,总库容2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5万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14.8平方公里。
庙湾塘坝 位于定汉乡庙湾村庙湾沟,1977年6月开工,1978年11月竣工,国家投资4万元,群众投劳1.6万工日,主坝高12米,总库容19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5万立方米,灌地100亩,控制流域面积13.7平方公里。
董家沟塘坝 位于白马乡连集村董家沟口,1984年3月,该村农民连勇投资3万元,购买推土机一台,投劳8400余个,在沟口打土坝1座,坝体高25米,修溢洪道150米,淤坝地200亩。1993年,国家投资60万元,在原坝址上游修建滞洪坝1座,总库容149.8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19万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7.5平方公里。
生物措施
从1953年开始,水土保持主要在荒山荒沟栽树、种紫花苜蓿。60年代初,各级开始兴办社队林场,到1970年,以集体林场为依托造林8.5万亩,保存面积占52%。自80年代起,国家在华池实施小流域治理项目,国营、集体林场、县、乡领导绿化点配合小流域治理,大抓水保生物工程建设。进入90年代以来,全县围绕省列示范、重点县和世行贷款等流域项目,每年春、秋两季项目区乡村动员70%以上劳力“大会战”,集中连片造林、种草。2000年,全县水保造林保存面积28.5万亩,其中封山育林14.1万亩,沟坡种草保存11.7万亩。
流域综合治理 从1979年开始,流域治理由原来的小片、分散治理,逐步转为大规模连片集中,田、林、水、路综合治理,规划治理流域32条,总面积625.7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18%。
省列示范流域 1979年至2000年,本县先后承担了省列示范流域13条,涉及9个乡镇,20个行政村,47个村民小组,711户,4024人。规划治理总面积128.7平方公里,国家先后投资70.5万元,群众投劳65万工日,已完成治理面积86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67%。
表8-7-1 | 省列示范流域治理一览表 | 单位:平方公里、亩、眼、个、座/万立方米、万元、万个 |
名称 | 所在 | 开始 | 流域 | 治理 | 其 中 | 塘坝 | 涝 | 水 | 谷 | 沟头防护 | 投 | 投 | |||
梯田 | 造林 | 种草 | 坝地 | ||||||||||||
全 县 | 13 |
| 128.7 | 86.0 | 5289 | 73510 | 48192 | 670 | 3/35.8 | 33 | 11 | 1204 | 177 | 70.5 | 65.1 |
王沟门 | 白马 | 1997 | 4.3 | 3.0 | 105 | 3000 | 450 | 135 |
| 6 |
| 70 | 7 | 1.6 | 2.7 |
蒋 岔 | 元城 | 1997 | 13.4 | 12.0 | 750 | 9750 | 7242 | 240 |
| 21 | 9 | 525 | 42 | 14.1 | 18.9 |
杨掌沟 | 元城 | 1984 | 4.7 | 4.2 | 195 | 5100 | 1050 |
|
| 3 |
| 22 | 8 | 3.6 | 2.1 |
松 沟 | 乔川 | 1979 | 18.4 | 13.7 | 600 | 11110 | 8550 | 260 |
| 10 | 2 | 136 | 30 | 9.1 | 6.4 |
马南沟 | 悦乐 | 1984 | 7.6 | 4.7 | 420 | 3750 | 3000 |
|
| 3 |
| 25 | 2 | 2.1 | 2.9 |
蔡家沟 | 悦乐 | 1984 | 6.8 | 6.3 | 507 | 4950 | 4050 |
|
| 8 |
| 51 | 26 | 4.6 | 4.2 |
庙 沟 | 悦乐 | 1997 | 10.2 | 2.3 | 375 | 1800 | 1200 |
|
|
|
|
|
|
|
|
张桥沟 | 温台 | 1984 | 3.7 | 3.6 | 60 | 3900 | 1350 |
| 1/10 | 2 |
| 132 | 10 | 10.2 | 3.5 |
阎家沟 | 温台 | 1984 | 7.7 | 7.5 | 45 | 7050 | 3900 |
|
| 11 |
| 75 | 29 | 11.7 | 7.7 |
李家西沟 | 上里塬 | 1984 | 8.2 | 6.3 | 507 | 5400 | 3450 |
| 2/25.8 | 4 |
| 89 | 13 | 4.7 | 5.0 |
柳 沟 | 怀安 | 1987 | 16.5 | 9.6 | 630 | 6300 | 7350 |
|
| 8 |
| 59 | 2 | 3.0 | 5.0 |
兰家沟 | 五蛟 | 1987 | 20.4 | 10.8 | 840 | 9750 | 5550 | 35 |
| 8 |
| 20 | 8 | 5.8 | 6.7 |
杨咀子 | 五蛟 | 1987 | 6.8 | 2.0 | 255 | 1650 | 1050 |
|
|
|
|
|
|
|
|
重点县流域治理 1997年,黄河上中游局将本县列为水土保持治理项目重点县。规划治理5条流域,总面积141.5平方公里,涉及5个乡镇,12个行政村,1518户,6050人。实施期限为4年,总投资1068.8万元,其中国家投资641.4万元,群众自筹427.4万元,期末治理程度达到49.3%。2000年,已完成治理面积69.9平方公里,其中建成水平梯田2.6万亩,营造水保林4.2万亩,种草1.6万亩,建经济林2.3万亩,打水窖580眼。
表8-7-2 | 重点县流域治理一览表 | 单位:平方公里、万亩、万元 |
名称 | 所在 | 流域 | 治理 | 其 中 | 国家 | 群众 | |||
梯田 | 水保林 | 经济林 | 种草 | ||||||
全 县 |
| 141.5 | 69.9 | 2.6 | 4.2 | 2.3 | 1.6 | 641.4 | 427.4 |
曹南沟 | 城壕 | 24.4 | 12.1 | 0.4 | 0.7 | 0.4 | 0.2 | 108.3 | 72.0 |
寺沟门 | 柔远 | 15.3 | 7.8 | 0.3 | 0.5 | 0.3 | 0.3 | 71.9 | 47.9 |
造纸沟 | 定汉 | 11.8 | 5.8 | 0.2 | 0.4 | 0.2 | 0.1 | 53.1 | 35.4 |
寇家沟 | 悦乐 | 40.4 | 20.2 | 0.8 | 1.2 | 0.6 | 0.5 | 186.6 | 124.5 |
柳湾沟 | 柔远、温台 | 49.6 | 24.0 | 0.9 | 1.4 | 0.8 | 0.5 | 221.5 | 147.6 |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二期项目治理工程 1999年,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二期治理项目规划本县治理流域14条,涉及6个乡镇,26个行政村,3953户,16860人。规划治理总面积355平方公里,实施期限5年,总投资4434.2万元,其中世行贷款2666.9万元,国家配套资金1767.3万元,期末治理程度达到51.4%。2000年,完成治理面积72.6平方公里,其中建成梯田1.5万亩,营造水保林6.6万亩,种草6814亩。封育2.4万亩,打水窖399眼,建果园4680亩。修建骨干坝4座,总库容91.2万立方米。同年9月,世界银行官员因斯伯格、史密斯、王晓兰等一行6人,在中央、省、地项目办领导陪同下,对本县项目实施工作进行检查评估,各项指标符合规定治理要求。
|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二期小流域治理一览表 |
|
|
| 单位:平方公里、亩、眼、座/万立方米、万元 |
名称 | 所在 | 流域 | 规划 | 治理 | 其 中 | 打 窖 | 骨干坝工程 | 总投资 | 其中世行贷款 | ||||
梯田 | 造林 | 种草 | 果园 | 封育 | |||||||||
全 县 |
| 355 | 108.1 | 72.6 | 14847 | 65703 | 6814 | 4680 | 24000 | 399 | 4/91.2 | 2469.1 | 1562.1 |
东 沟 | 柔远 | 16 | 4.9 | 3.0 | 862 | 393 | 86 | 150 | 3000 | 19 |
|
|
|
柳 湾 | 柔远 | 35 | 11.2 | 10.0 | 1700 | 5924 | 780 | 446 | 6000 | 23 | 1/11 |
|
|
孙家川 | 柔远 | 13 | 4.0 | 1.0 | 392 | 8024 | 190 | 135 |
| 18 | 1/9.5 |
|
|
高 渠 | 温台 | 45 | 13.3 | 9.5 | 2410 | 9469 | 1616 | 705 |
| 44 |
|
|
|
大沟门 | 温台 | 21 | 6.5 | 1.8 | 618 | 1638 | 146 | 230 |
| 19 |
|
|
|
李良子 | 李良子 | 28 | 8.4 | 3.4 | 726 | 3748 | 391 | 327 |
| 24 |
|
|
|
刘沟门 | 李良子 | 16 | 4.9 | 3.9 | 675 | 3708 | 1182 | 241 |
| 41 |
|
|
|
樊 庄 | 悦乐 | 46 | 13.6 | 5.3 | 2091 | 4560 | 863 | 602 |
| 24 |
|
|
|
辛家沟 | 悦乐 | 24 | 7.3 | 5.3 | 871 | 6866 | 53 | 168 |
| 26 |
|
|
|
新 堡 | 悦乐 | 11 | 3.3 | 1.9 | 460 | 2118 | 152 | 105 |
| 24 |
|
|
|
田沟门 | 城壕 | 20 | 6.2 | 4.8 | 548 | 5932 | 368 | 354 |
| 12 |
|
|
|
白岔沟门 | 城壕 | 19 | 5.7 | 1.8 | 258 | 2023 | 208 | 143 |
| 15 |
|
|
|
四咀沟 | 城壕 | 30 | 9.2 | 7.4 | 862 | 3472 | 326 | 425 | 6000 | 67 |
|
|
|
张 川 | 定汉 | 31 | 9.6 | 13.5 | 2374 | 7828 | 453 | 649 | 9000 | 43 | 2/70.7 |
|
|
典型流域 从60年代起,本县经过多年艰苦治理,已有5条小流域取得良好治理效益。
王沟门流域 位于白马乡王沟门村吕家沟,属白马河流域。1979年列为省示范小流域,面积4.3平方公里,主沟长3.4公里,有一级支沟7条,总长3.7公里;二级支沟5条,长1.3公里,沟壑密度3.2公里/平方公里。流域内有2个村民小组,25户,114人。耕地1797亩,除自然滑塌所淤100亩沟坝地外,其余均为梁峁山地。原有林地530亩,荒地3507亩,人工草地36亩。1979年至1988年,国家先后投入资金3.6万元,群众投劳4.5万工日,共筑塘坝2座,库容62.2万立米,发展养鱼水面46亩。修涝池6个,沟头防护7处,谷坊70道,水平梯田105亩,沟坝地176亩,造林3017亩,荒坡种草1144亩,整修乡、村道路13公里,完成治理面积3平方公里,治理程度为70%。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8.7%提高到64%,粮食平均亩产由37公斤增加到108公斤。
蒋岔流域 位于元城乡龚河村蒋岔沟,属白马河流域。流域面积13.4平方公里,主沟道长6.2公里,一级支沟5条,总长7.4公里;二级支沟20条,总长18公里,沟壑密度2.4公里/平方公里。流域内涉及元城乡龚河、白马乡王沟门2个行政村,6个村民小组,83户,356人。1964年,元城龚河村曾组织群众打淤地坝1座,库容103万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13平方公里。修沟头防护23处,涝池5个,淤成沟坝地154亩。1979年列为省示范流域后,国家先后投资16.1万元,2乡共投劳18.9万工日,建成溜淤塘坝2座,库容133万立方米,沟头防护42处,谷坊525道,涝池21个,水窖50个,修排洪护坝水渠4公里,乡村道路25公里。建成水平梯田750亩,沟坝地240亩,造林9783亩,荒坡种草7221亩。1996年,共完成治理面积12平方公里,治理程度70%。
松沟流域 位于乔川乡徐背台村松沟,属元城河流域。流域面积18.36平方公里,主沟长6.95公里,一级支沟21条,总长17.1公里;二级支沟26条,总长10.5公里,沟壑密度1.1公里/平方公里。涉及乔川乡徐背台、章渠子2个行政村,8个村民小组,81户,390人,有耕地4606亩,其中梯田340亩,山地4266亩。治理前流域内有人工林地1020亩,荒地1.8万亩,人工草地88亩。1968年,徐背台村松沟、贺砭2个生产队,在松沟口筑土坝1座,坝高12米。1979年,2村群众将旧坝扩建成高25米,长150米的大坝,总库容120万立方米。到1986年,已基本淤成坝地。但因缺少排洪设施,坝地屡遭洪水淹没。1989年,黄河上中游局在松沟流域建坝系工程,实行综合治理。先后投资58万元,群众投劳28万工日,历经4年,建成治沟骨干坝3座,总库容237万立方米,拦泥库容163万立方米,其中二坝、三坝控制流失面积14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73%,从根本上解决了上游滞洪缓冲问题。新修水平梯田579亩,淤成坝地410亩,造林1.1万亩,荒坡种草8693亩,修涝池10个,谷坊136道,沟头防护30道,排洪渠2公里,桥涵1座,乡村道路4.5公里。完成治理面积13.7平方公里,治理程度为75%,粮食平均亩产由治理前35公斤提高到101公斤。
柳湾沟流域 位于柔远镇柳湾村,属柔远河水系。流域面积49.6平方公里,主沟长12.3公里,一级支沟12条,总长34公里;二级支沟25条,总长28公里。涉及柔远镇柳湾,温台乡温台、肖掌3个行政村,20个村民小组,723户,2198人。有耕地2.7万亩,其中梯田3927亩,山地2.3万亩,粮食平均亩产62公斤。1965年起,流域内3个大队组织群众造林5452亩,种草1.2万亩,打土坝6座,库容48万立方米,后被洪水冲垮废弃。1997年,被黄河上中游局列为水土保持重点县治理项目,先后投资221.5万元。柔远、温台2乡镇共投劳147.6万工日,推土机1560台(次),进行集中连片综合治理。至2000年,建成淤地塘坝2座,总库容66万立方米,控制面积6.4平方公里,可淤坝地98亩,防洪保地180亩,修梯田0.9万亩,造林1.4万亩,经济林7600亩,种草5000亩,修乡村道路48公里。完成治理面积24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48.8%。
樊庄流域 位于悦乐镇樊庄村,属元城河水系。流域总面积46平方公里,主沟长20公里,一级支沟5条,总长36公里;二级支沟18条,总长23公里。涉及悦乐镇樊庄、店坪、上堡子等3个行政村,19个村民小组,550户,2088人,有耕地2.2万亩,其中塬地314亩,水平梯田2730亩,山地4584亩。1969年,樊庄、上堡子2村群众曾在蔡河沟打坝1座,库容27万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7平方公里,栽树2500亩,打水窖70眼,修涝池11个,沟头防护8处。1996年,县上列为重点流域治理,至1998年,先后在庙沟山整修梯田2730亩,预整造林地6795亩。1999年,列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二期治理流域,规划治理面积13.6平方公里,世行贷款183万元,国家匹配投资77万元。至2000年,悦乐镇组织全镇群众先后投劳1.4万工日,新修水平梯田2091亩,工程造林4560亩,打水窖24眼,种草863亩,修乡村道路37公里,建果园602亩,完成治理面积5.3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39%。
水土保持管理
从80年代初开始,县政府从当地实际出发,制订水土保持管理办法,依法保护水土资源。
订立水保法规 1991年5月,县人民政府发布《华池县关于坚决制止乱开荒地、滥挖甘草的通告》。1992年5月,县人民政府制定《华池县水土保持暂行办法》。1993年8月,县人民政府批转县水保站《华池县水土保持监督执法试点工作实施方案》。1994年4月,县人民政府制定《华池县关于征收长庆油田水土流失费用(暂行)办法》。1994年11月,县人民政府发布《公告》,将全县水土保持管理划分为3个区域,即:重点监督区,包括乔川、白马、庙巷等北部7个乡;重点治理区,包括柔远、悦乐、上里塬、五蛟等中南部8个乡镇;重点治理保护区,包括山庄、林镇等东部4个乡,分区域提出了具体管理措施。1995年2月,县人民政府制定了《华池县实施〈水土保持法〉暂行规定》。1999年7月,县人民政府发布了《华池县关于对项目治理区各流域实行封禁管护的通告》等地方性管理规定和办法,防范违法行为的发生。
完善监督体系 1994年10月,成立了县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站,配备专职监督监察员8人,统一着制式服装,设兼职监察员18人,由县政府颁发“执法监察”证,持证上岗,并固定工作用车1辆。乡镇建立水土保持监督所19个,配备兼职监督员38人,设村级水保监督员114人,分别由村主任和村小组长担任。1999年5月,设立水土保持监测站,形成县、乡、村、组四级执法监督网络体系,做到了预防、监督、管理一体化。
查处违法案件 1994年以来,县水保监督站先后在东部“重点保护区”查处滥挖药材案件4起,处罚和教育12人。在中南部“重点治理区”查处滥采石砂案件3起,处罚7人,罚款2300余元;查处乱修庄6起,罚款760元。在北部“重点监督区”查处油田乱挖滥采案2起,罚款2000元;查处在小流域内放牧案5起,罚款1500元。至2000年,共立案查处水保违法案件20起,处罚37人,收回罚款8000余元。
依法征收“两费” “两费”即水土流失补偿费和防治费。征收对象为:在县境内从事开采石油、修建道路、采石挖砂、农村修庄等造成水土流失的建设项目。1994年开始征收,至1996年,共收回“两费”24万余元。1997年后,长庆油田在县境打井、修路、建站所和埋设输油管线等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年开挖面积8598.2亩,造成水土流失67375吨,征收“两费”40万元左右。1998年开始,对乡村集体或个人修庄、建房、采石、挖砂、烧制砖瓦等基建项目,征收“两费”,年征收6000~8000元。至2000年,全县共征收“两费”186万元,其中水土流失补偿费106万元,水土流失防治费80万元。所收“两费”主要用于小流域治理和执法监督活动等。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