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體版
|
无障碍版
|
政务微信
关怀版
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华池史志>华池县史>详细内容

华池县史

归档时间:2025/3/17 17:38:17

第十章交通

来源: 发布时间:2016-12-01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华池道路建设自秦在东部子午岭修直道始,就有了标准道路建设的历史。历代为解决战争运输之需要,对境内主要川道道路多有拓修。但由于本县地域偏僻,山大沟深,至共和国成立初,交通运输仍处于人背畜驮、闭塞落后状态。
  共和国成立后,1957年庆华公路建成通汽车,拉开了本县现代交通运输建设的序幕。随后依靠民工建勤、民办公助的方式,动员全县人民义务出工修路。至70年代末,实现了东西三大川通汽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本县把交通道路建设作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战略,在国家老区及以工代赈资金大力扶持下,80年代中期实现19个乡镇通汽车,90年代初实现村村通公路。随即,道路建设中心转向提高公路等级,并向村级及边远山区延伸。2000年,全县建成干线公路(均为柏油路)2条59公里;县乡公路10条347.2公里;乡村道路93条999.9公里。拥有各类汽车437辆,农用运输工具601辆,年货运周转量达到9800万吨公里,客运量72万人,基本上结束了千百年来“出行靠双脚,运输靠畜驮”的历史。
  

第一节 道  路
  

古代道路
  

  先秦通长城古道 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筑长城时,修筑了通往长城各要塞道路。本县境内古道有:南自北地郡,经庆阳、元城、乔川至北部长城;从元城东行经张川至吕沟咀到长城。
  秦直道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蒙恬始修。南起咸阳,经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穿子午岭北达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全长900公里。县境直道从合水县青龙山桃花庄入境,沿子午岭主峰脊北上,经定汉、山庄、紫坊畔、庙巷、怀安、元城、乔川7乡13个村,至乔川乡北部陕、甘交界处白涧出境。全长110公里,多数地段遗迹尚存。
  汉代古岭道 亦称通河套大道。从陕西关中进入正宁,沿子午岭山脊北行,经乔川乡寺沟岔,进入陕西定边县,通向盐州至灵州或内蒙古,是关中通往河套地区的主要通道。两汉时期,这条古道运输非常繁忙。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亲率18万大军沿此道出巡北上,威震匈奴。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昭君出塞”就是沿这条古道前行的。
  木怀道 木波(今环县木钵)经八珠至怀安镇。宋咸平五年(1002年)八月,环庆部署张凝修筑,全长40公里,打通了环州赴延州的捷道。
  府悦道 府城(今阜城)经庆阳至业乐(今悦乐),全长60公里。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知庆州阎日新修筑。沿此道从元城川北上,可抵五蛟、怀安镇、西谷寨(今元城),出乔川铁角城或通塞堡(今元城吕沟咀)可通盐州,境内70多公里;从悦乐沿柔远川至柔远寨,再北上入五家河,东行出脚扎川,通金汤至延州;从新堡东行,入城壕川,经定汉寺、拾社沟、麻子崾岘,至凤川寨、华池县(寨)东达鄜州、延州。
  荔保道 从今荔原堡北行经紫坊河翻山出樊川东行至德靖寨(今志丹县旦八城台村),再东行至保安军(今志丹县城附近),全长75公里,是宋代抗击西夏开辟的一条迂迴道。
  东保道 从今东华池东行30公里至平戎镇(今合水平定川境),再北行25公里至德靖寨,再东行45公里至保安军,北宋时期开辟的军道。
  车箱峡路 自槐安(今怀安)西北入通幕川,经静边镇香柏寨,取车箱峡路,过庆州旧戍地,北入盐州,约250公里,此路山、川、谷不甚艰险。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年)四月,宋50万大军分五路出击西夏,庆州丁罕部即沿此道进军盐州。
  驮道 历代至共和国成立初期,本县出境商贸的主要通道是驮道。北上:从悦乐顺元城川出乔川铁角城至定边。其支线有:从元城东行经张川、吕沟咀至定边;从乔川鸭子咀东行经寺沟至定边。从悦乐经柔远、打扮至定边,或经吴旗至延安、榆林;从东华池经林镇、山庄、紫坊畔至吴旗、定边。南下:从悦乐经庆阳、驿马至西峰;元城经李良子毛沟门、王崾岘、王咀子、孙家湾、蔡家庙、葛崾岘、驿马至西峰;悦乐经庆阳、板桥、西华池至宁县。东行:元城经怀安、白豹、旦八、志丹至延安;柔远经南梁、旦八、志丹至延安;悦乐经城壕、凤川、东华池、太白、直罗至富县或经山庄、南梁至旦八。西出:柔远、悦乐经庆阳阜城、环县马伕川、毛井至固原;元城经白马、环县八珠、毛井至固原。
  

现代道路
  

  大车道 1934年,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后,组织群众和赤卫队员先后修通南梁至白马庙、高台、东华池、山庄;山庄经柔远至悦乐,经太阳坡至定汉、城壕等大车道。建简易石桥、木桥10多座,形成以南梁为中心连接各乡村的交通网。1938年至1946年,边区政府先后投资211932元(边币),军民共投劳5万余个,在今庆阳地区境内新修大车道5条,县境有:吴旗镇经柔远、山庄、东华池至太白,全长190公里;柔远经悦乐、玄马至庆阳,全长60多公里。1942年,本县组织16000民工,支援整修定边至延安大车道。元城区筑路群众,在凿石开道的峭壁上铭刻的“便利人民”、“万古流传”等字幅,至今犹存。新开驮道12条,县境有:元城经怀安沟、吴旗白豹到志丹县旦八,柔远经山庄、南梁至旦八,悦乐经定汉至旦八,为本县向边区运送军粮的主要驮道。
  干线公路 本县省际干线公路2条,全长59公里。
  庆华路 自庆阳县城经玄马、悦乐、温台至柔远,全长62公里,境内长37公里。1951年10月动工,1957年12月竣工。5年共投入民工15200人(次),民工建勤工日29.9万个,移动土方51.4万立方米,石方量8079立方米,修建小石拱桥25座,涵洞21道。1958年至1961年,省、地先后投资2.1万元,整修路面,架设桥涵。1965年,铺为沙砾路面。1976年至1977年,省交通厅投资112.28万元,改建为三级柏油路面,路基宽7.5米,路面宽6米。80年代后,又进行改建维修,永久性桥梁增至15座,建涵洞97道1146.5米,路基防护工程687米。
  华吴路 自华池县城经乔河乡打扮梁至陕西吴旗县城,全长77公里,境内长22公里。1972年7月,本县采取民工建勤,组织群众修通柔远至乔河哈拉沟门路段。1973年3月,长庆局投资236万元,按四级公路标准进行改建。1974年6月,建成至吴旗路段,路基宽7.5米,路面宽5.5米,沙砾路面。1979年3月,境内线路移交华池公路段管护。1982年8月,省上投入“以工代赈”资金167万元,本县组织民工按三级公路标准进行改建,1984年10月竣工。新建桥梁5座,涵洞61道675.5米,防护工程427米。1998年4月,长庆局投资280万元,庆阳地区公路总段机运队负责施工,将境内路段铺筑为柏油路面。
  县乡公路 县乡公路主要有10条,全长347.32公里,其中:柏油路136.4公里。
  悦乔公路 自悦乐寇沟门至乔川铁角城,全长73.95公里,途经悦乐、李良子、五蛟、怀安、元城、乔川等6个乡镇。1965年10月动工兴建,1969年10月修通悦乐至乔川65.45公里土路面,建桥11座,涵洞36道,开始通车。1970年开通乔川至铁角城段8.5公里。1971年后,采取民办公助方式,多次进行维修改造。1976年建为四级标准公路,1985年铺为沙砾路面。1994年至1995年10月,先后投资1376万元(其中省上以工代赈资金671万元,县上自筹162万元,长庆局投资543万元),全线按三级公路标准进行改造,新建桥梁19座,涵洞142道,防护工程11处246米,路基宽7.5米,路面宽6米,悦乐至乔川段铺为柏油路面。
  柔东公路 自县城经山庄、林镇至东华池,全长56.4公里。1958年4月动工兴建,1964年7月建成通车。1965年至1969年,先后新建小型石拱桥7座,1974年铺沙砾路面31公里。1985年投资323.7万元,按四级标准进行改造,新建桥梁13座,涵洞105道,防护工程26处,全线铺筑为沙砾路面,由县工交局、地区道路工程队施工。1997年6月开始路面铺油改造,总投资958万元(其中省上以工代赈357万元,省养路费配套110万元,长庆油田投资343万元,县自筹148万元),完成路基土石方38.8万立方米,衬砌边沟7035.9米,新建涵洞18道,1998年11月建成通车。同期,对其支线九窑口至南梁8.2公里路段铺为柏油路面。
  
  

  表10-1-1

县乡公路一览表

单位:公里

 

路线名称

里程

公路等级

路面铺装类型

通车时间

三级

四级

等外

油路

砂路

土路


柔(远)东(华池)路

56.40

56.40

 

 

56.4

 

 

1964.7

悦(乐)乔(川)路

73.95

64.80

 

9.15

64.8

 

9.15

1969.10

九(窑口)南(梁)路

8.20

8.20

 

 

8.2

 

 

1970.11

新(堡)山(庄)路

40.30

 

27.00

13.30

7.0

20.00

13.30

1971.9

李(良子)王(咀子)路

34.76

15.79

18.97

 

 

34.76

 

1972.11

五(蛟)白(马)路

20.18

 

 

20.18

 

 

20.18

1973.9

寇(沟门)孙(家湾)路

25.07

20.07

 

5.00

 

20.07

5.00

1974.10

柔(远)庙(巷)路

8.10

 

8.10

 

 

8.10

 

1975.11

定(汉寺)东(华池)路

40.68

 

 

40.68

 

 

40.68

1979.9

乔(河)山(庄)路

39.68

 

22.00

17.68

 

22.00

17.68

1986.10


  乡村公路 乡村公路建设兴起于60年代末。在加快实现农业机械化热潮中,各公社组织劳力兴修大中型拖拉机道路,使部分大队、生产队通了汽车。80年代中期开始,把乡村公路建设列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实现脱贫致富的主要措施,统一规划,增加投入,逐渐向边远山区村组延伸。加之县境石油开发规模不断扩大,乡村道路建设得到较快发展。90年代初,基本实现村村通汽车。2000年,全县乡村公路发展到93条,总里程999.9公里;建桥梁21座,总长434.3米。
  专用公路 主要为境内石油矿区和林区修建的专用路。
  石油矿区公路 1970年4月至2000年,长庆油田在县境先后建成油田5个,设立开发基地5处。以基地为中心,修筑通往各采油井区专用公路20多条,总里程338.4公里。
  
  

  表10-1-2

油区专用公路一览表

 

 

路线名称

里 程
(公里)

路基宽度
(米)

公路等级
(级)

路面铺
装类型

通车时间

马登砭—田掌塬

4.3

6

四级

砂路

1987

石咀子—杨寺岔

12.9

6

四级

砂路

1972

白岔沟门—井场

7.0

6

四级

砂路

1971

城壕—香山塬

4.0

6

四级

砂路

1975

高沟门—杨崾岘

30.0

6

四级

砂路

1972

元城—马背梁

20.2

6

四级

砂路

1978

张新庄—连集

5.8

5

等外公路

土路

1978

彭家寺—西庄

5.0

6

四级

砂路

1973

索梁—背山

13.0

6

等外公路

土路

1996

孙家川—肖掌

19.0

6

等外公路

砂路

1998

白岔沟门—牛家岔

6.0

6

四级

砂路

1971

城壕—许家塬

8.0

6

四级

砂路

1971

紫坊畔—刘坪

13.0

6

四级

砂路

1992

元城—马新庄

35.0

6

四级

砂路

1987

元城—杨崾岘

45.0

6

四级

砂路

1972

孙家川—东梁

6.6

6

四级

砂路

1998

孙家川—柳湾

21.0

5

等外公路

土路

1985

柔远城关—柳湾

36.0

5

四级

土路

1982

杨寺岔—杨山庄

10.0

5

等外公路

土路

1972

杨寺岔—杨岭

20.0

5

等外公路

土路

1972

王大沟门—田坬子

5.3

6

四级

砂路

1997

杏泥沟—钥匙沟口

11.3

6

四级

土路

1974


  林区公路 华池林业总场下辖9个林场,15个生产点。其中7个生产点通县乡公路,8个生产点有林区公路9条,长170.5公里。
  

  表10-1-3

林区专用公路一览表

 

 

路线名称

里 程
(公里)

路基宽度
(米)

公路等级
(级)

路面铺
装类型

通车时间

大凤川—甘湫子

27.5

3.0

等外

土路

1943

山庄—赵梁

20.0

4.0

等外

土路

1957

林镇小河沟口—塌泥沟

6.0

3.0

等外

土路

1959

宝塔山—老马场

27.0

3.5

等外

土路

1962

大凤川—老马场

12.0

3.0

等外

土路

1963

豹子川—东沟

16.0

3.5

等外

土路

1971

上梁沟门—冯家岔

21.0

4.0

等外

土路

1972

城壕—拾社沟

25.0

4.0

四级

砂路

1972

东华池—狮子庄

16.0

4.0

等外

土路

1999


  县城城区公路 1951年县城设柔远城时,只有老城东西街一条路。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庆华、华吴、柔东3条干线公路先后穿城而过。80年代后,随着市镇建设的发展,城区公路不断拓展。2000年,城区公路发展到9条,长7.72公里,全部为柏油路面。
   

第二节 桥  涵
  

桥 梁
  

  本县桥梁建设,随着道路的开拓,由临时性的木桥、半永久性的石、木桥,到永久性钢筋混凝土桥,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大道桥梁
  土桥 亦称土岘子,是群众根据当地地理特点,创造的跨越崾岘及冲沟的独特桥,其结构是在冲沟之间用土石夯筑成堤坝形通道。境内较大的土桥有:悦乐至上里塬4座,大崾岘土桥,位于悦乐镇西北12.5公里乔崾岘村;断岘子土桥,位于王咀子乡西6公里刘家庙村;甘其崾岘土桥,位于上里塬乡南2公里甘其村小组;财神崾岘土桥,位于上里塬乡南1公里上里塬村小组。上里塬至毛沟门2座,曹塬崾岘土桥,位于上里塬乡北1公里曹塬村小组;陈其塬崾岘土桥,位于上里塬乡北2公里陈其塬村小组。
  木桥 多属临时建筑,春季河水消融季节,当地群众为便于渡河而架设,洪水期到来前即拆除。建筑形式有两种:一种称独木桥,在水面较窄处,两边设木架或支石块,上横置粗木一根;河面较宽处河中设木架,上置数根横木相接,只能供单人行走。另一种称木板桥,在河流两边及河中设木架,上架粗壮横木数根,面敷木板,宽1~2米,用铁件固定,可供人畜、土车、架子车通行。简便易制,今仍可见到。
  石墩木面桥 筑石墩于河床之中及两岸,可防洪水,石墩之上搭数根粗横木,上铺木板,或用土填为路面。共和国成立前,沿川主要大道过支沟多用此类桥。较著名的是大凤川“七七桥”,即位于今林镇乡大凤川木桥,距东华池7.5公里。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留守兵团三八五旅七七O团驻防大凤川时,于1944年6月修建,为当时开辟的东华池经木瓜岭至合水大车道主要桥梁。桥长24米,高3.5米,宽4米。桥基为3个石砌桥墩,桥面架设横木,用砾石混土填筑,两侧竖木质栏杆,设计新颖,造型美观。同年11月,七七O团在桥西树建桥纪念碑1座。1948年,国民党胡宗南部进犯时,被焚毁。
  石拱桥 本县早期见于记载的石拱桥有:
  永丰桥 在柔远东沟张家川。清道光八年(1828)重修,今废。
  隆嘉桥 距柔远城约2.5公里。清乾隆时创修,今废。
  利济桥 在怀安乡廖坪。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创修。
  普度桥 在华池张家户坪沟口。建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民国八年(1919)重修。
  田家桥 在乔河乡田桥,距柔远2.5公里。
  武家桥 在华池肖家寨南2.5公里。
  关家桥 在华池贺旗南。
  五里桥 距悦乐城1.5公里。
  章家桥 在温台乡境内,长4米,高4米。民国六年(1917)重修为石拱桥。
  定汉寺桥、长兴桥(在堡子沟口)、通津倚桥、新集儿桥、柏树沟桥(木拉沟)、小沟门桥(范家台子)、乔沟门桥,位于定汉张家川至乔沟门之间,均建于清道光初年,今多废。公路桥梁
  干线公路桥梁 1953年至2000年,全县干线公路新建永久性石拱桥梁20座,总长516.1米(中型桥8座,长285.25米;小型桥12座,长230.8米)。其中,庆华路15座,华吴路5座。
  
  

  表10-2-1

干线公路桥梁一览表

 

 

路线
名称

桥梁
名称

桥型

桥宽
(米)

桥长
(米)

桥高
(米)

孔~径
(孔~米)

建成时间

庆华路

林沟桥

石拱桥

6

23.5

9

1~6

1970.5

悦乐桥

石拱桥

9.5

30.2

7.8

1~5

1965

南沟门桥

石拱桥

7.5

20.4

8.7

1~5

1966.1

上堡子桥

石拱桥

8

67.5

12.1

4~12

1970.9

余家坪桥

石拱桥

8

52.85

8.5

3~11

1969.10

张桥桥

石拱桥

7

13

6.5

1~5

1969.8

张河坪桥

石拱桥

9

13.8

6.4

1~7

1975.8

白咀沟桥

石拱桥

7.5

15.5

6

1~11

1965.6

温台桥

石拱桥

6.5

19.6

8

2~7

1959.8

大沟门桥

石拱桥

10.9

13

15

1~8

1966.7

鸭儿坬桥

石拱桥

7

35.3

9.7

2~10

1969.8

孙家巷桥

石拱桥

8

15

7

1~11

1965.8

柳树沟桥

石拱桥

8

17.3

10.5

1~8

1967.10

芋子沟门桥

石拱桥

7.5

15

7.3

1~8

1967.9

赵沟门桥

石拱桥

8

22.5

6.43

1~10

1966.9

华吴路

城西桥

石拱桥

8

18.2

8.8

1~8

1984.7

小西沟桥

石拱桥

8

20.4

8.5

1~16

1984.8

王坬子桥

石拱桥

8

18.4

10

1~8

1984.8

芋子沟桥

石拱桥

8

30.6

8.58

1~13

1984.8

打扮桥

石拱桥

9.5

12.0

6.5

1~5

1972.10


  县乡公路桥梁 2000年底,共建永久性石拱桥103座,总长2789米。其中,中型桥15座,长796.3米;小型88座,长1993.2米。乡村公路桥梁21座,长434.3米,其中,中型桥4痤,长207米;小型桥17座,长227.3米。其分布是:悦乔公路36座,柔东公路15座,新山公路10座,五白公路10座,柔庙公路8座,乔紫公路8座,九南公路4座,定东公路4座,寇孙公路3座,李王公路5座。
  
  

  表10-2-2

县乡公路桥梁一览表

 

 

路线
名称

桥梁
名称

桥型

桥宽
(米)

桥长
(米)

桥高
(米)

孔~径
(孔~米)

建成时间

悦乔路

寇沟门桥

石拱桥

7

37

8.7

1~16

1979.6

小湾桥

石拱桥

7

19

5.6

1~10

1983.10

玄沟门桥

石拱桥

7

14

4.2

1~6

1971.10

686d71cd3f2541db91abeccde11fb91c.Jpeg沟桥

石拱桥

7

15

7.4

1~8

1973.7

店坪桥

石拱桥

7

24.5

4.2

1~11

1964.10

柳沟门桥

石拱桥

7

45

14.1

1~20

1981.11

刘沟门桥

石拱桥

7

38

9.8

1~20

1983.11

毛沟门桥

石拱桥

7

31

6.1

1~20

1983.10

李良子桥

石拱桥

7

61

12.1

4~10

1978.12

董沟门桥

石拱桥

7

17

9.2

1~10

1979.9

邹家沟桥

石拱桥

7

13

10

1~8

1973.9

兰沟门桥

石拱桥

7

37

8.4

1~10

1976.11

五蛟桥

石拱桥

7

43

10.5

3~10

1976.11

杜右手桥

石拱桥

7

17.6

4

1~7

1979.10

杨坪桥

石拱桥

7

50

9.7

3~10

1979.8

肖沟门桥

石拱桥

7

22

6

1~16

1967.7

柳沟门桥

石拱桥

7

15

4.3

1~6

1964.7

怀安桥

石拱桥

7

50

7.5

3~10

1979.10

悦乔路

石板沟门桥

石拱桥

7

26

10.8

1~8

1985.11

土门沟桥

石拱桥

7

26

7.8

1~8

1966.5

高沟门桥

石拱桥

7

17

4.1

1~5

1969.8

元城桥

石拱桥

7

24

6.3

2~5

1968.5

陈新庄桥

石拱桥

7

35

5

1~20

1968.5

西和坪桥

石拱桥

7

20.5

7.9

1~10

1978.8

龙屹0cc35e16ba1f46569de7ab8ec8a7112f.Jpeg

石拱桥

7

15

4.1

1~6

1968.5

阳湾湾桥

石拱桥

7

24

5

1~10

1968.5

鸭子咀桥

石拱桥

7

20

3.7

1~8

1968.7

乔拐沟桥

石拱桥

7

20

7.9

1~10

1971.11

台拐沟桥

石拱桥

7

28

9.4

1~15

1971.11

英岔沟桥

石拱桥

6

22

10.4

1~15

1970.5

乔川桥

石拱桥

6

19

6

1~5

1970.10

鸟沟桥

石拱桥

6

23

6

1~3

1970.10

毛咀子桥

石拱桥

6

22

6

1~3

1971.10

陶岔桥

石拱桥

6.5

19

7

1~10

1971.7

章桥桥

石拱桥

6

11

6.4

1~6

1971.8

铁角城桥

石拱桥

6

11

6.4

1~6

1971.8

柔东路

王砭桥

石拱桥

7

25

5.9

1~10

1986.6

齐沟门桥

石拱桥

7.5

23.5

12.1

1~8

1986.6

兴华桥

石拱桥

7.5

15

7.8

1~5

1986.6

高石崖桥

石拱桥

7

36.5

15.8

1~20

1978.6

官道岔桥

石拱桥

7

28

10

1~10

1969.8

二将川桥

石拱桥

7

37

3.4

2~13

1986.10

梁沟门桥

石拱桥

7

15

6

1~5

1969.10

柔东路

桥桥沟桥

石拱桥

7

15

6

1~5

1986.9

马庙沟桥

石拱桥

7

12

4.2

1~7

1979.11

周园子桥

石拱桥

6

20

7.9

1~7

1969.10

九窑口桥

石拱桥

7

85

7.2

3~20

1983.9

黄渠沟桥

石拱桥

7

15.3

4.3

1~5

1986.6

寨子沟桥

石拱桥

7

12

3.8

1~7

1980.7

东华池桥

石拱桥

7

84

4.9

3~20

1969.9

大凤川桥

石拱桥

6

26

4.8

1~5

1985.9

新山路

新堡桥

石拱桥

7

100

11.3

5~15

1972.10

赵湾桥

石拱桥

7

20

5.6

1~13

1972.10

白岔沟门桥

石拱桥

7

28

8.8

1~15

1979.4

石沟桥

石拱桥

7

20

9.1

1~8

1979.4

石咀子桥

石拱桥

7

29

10

1~15

1972.6

冯家沟桥

石拱桥

7

17

10.5

1~10

1972.5

木拉沟门桥

石拱桥

7

12

8.2

1~9

1976.6

乔沟门桥

石拱桥

4

19

10.3

1~10

1972.5

太阳坡桥

石拱桥

7

29

10.3

1~15

1972.5

上梁沟门桥

石拱桥

6.7

23

7.2

1~8

1972.10

五白路

五蛟桥

石拱桥

6

74

13.4

3~16

1992.10

塌泥沟桥

石拱桥

6

35

9.6

1~6

1992.10

清水沟桥

石拱桥

7

12

4

1~6

1969.10

李家河桥

石拱桥

5

11

7.9

1~8

1970.10

杜寨子桥

石拱桥

5

19

10

1~8

1973.10

柳子沟桥

石拱桥

7

25

13.6

1~16

1992.6

马茹台桥

石拱桥

5

17

5.6

1~6

1969.10

五白路

将台桥

石拱桥

6

18

6.2

1~13

1969.10

郭沟门桥

石拱桥

6

45

10.8

2~13

1999.9

柴砭桥

石拱桥

6

40

15.6

1~20

1999.9

柔庙路

甜素厂桥

石拱桥

5.5

8

3.5

1~5

1986.12

小西沟桥

石拱桥

8

25

4.6

1~7

1973.10

黄沟门桥

石拱桥

7.5

10

2.7

1~7

1979.7

东湾桥

石拱桥

7

20

9.8

1~13

1984.10

碾子坪桥

石拱桥

7

28

9.4

1~16

1984.10

杨沟门小桥

石拱桥

6.5

11.5

4

1~6

1980.10

杨沟门桥

石拱桥

7

23.5

6

1~15

1979.8

马坪桥

石拱桥

7

25

7.9

1~15

1973.10

乔紫路

田楼桥

石拱桥

7

45

13.1

1~20

1987.10

桥桥沟桥

石拱桥

7

19

11.9

1~10

1986.12

盘盘沟桥

石拱桥

7

26

10.6

1~13

1986.12

枣刺砭桥

石拱桥

7

25

10.5

1~13

1986.12

马石沟桥

石拱桥

7

21.5

8.3

1~9

1986.12

白草沟桥

石拱桥

7

20

7.4

1~8

1986.12

虎坬桥

石拱桥

7

23

9.1

1~11

1986.12

化石山桥

石拱桥

7

37

12.6

1~16

1986.12

九南路

豹子沟桥

石拱桥

7

18.5

4.8

1~5

1979.8

桥沟桥

石拱桥

7

16.4

8

1~6

1995.8

阎坬子桥

石拱桥

4.5

32

6.5

1~20

1994.8

金岔沟桥

石拱桥

7

12.6

5.2

1~9

1980.10

定东路

定汉寺桥

石拱桥

6

27

8.4

1~15

1969.10

湫沟桥

石拱桥

5

19

6.2

1~9

1969.10

定东路

龚河桥

石拱桥

5

13

6

1~7

1969.10

郭崾岘沟桥

石拱桥

5

23.8

5.7

1~8

1969.10

寇孙路

庙沟桥

石拱桥

7

36.6

6

1~20

1973.10

王咀子桥

石拱桥

6

23

7.3

1~10

1974.10

军王寨子桥

石拱桥

7

37.6

7.4

3~6

1974.10

李王路

水路咀桥

石拱桥

7.5

23

6.8

1~6

1967.10

杨家沟桥

石拱桥

7.5

18

6.8

1~6

2000.12

羊路山桥

石拱桥

7

35.4

12

1~13

2000.12

辛家沟桥

石拱桥

7

47

25

1~16

2000.12

王咀子桥

石拱桥

7

53.2

16

2~16

2000.11


  县乡公路重要桥梁简介:
  新堡桥 位于悦乐镇新堡村城壕川口新(堡)山(庄)公路59米处,横跨柔远河。桥长100米,高12米,下部构造是重力式浆砌块石墩台,上部为实腹式浆砌块石圆弧拱,5孔,跨径15米,桥面净宽6.5米。荷载汽20级,拖100级,工程造价25万元。由庆阳地区交通局设计,县交通局负责施工,1972年动工兴建,当年建成通车,为县乡公路最大桥梁。
  九窑口桥 位于山庄乡尚湾村九窑口,横跨荔原堡河,与九南公路相接。全长85米,宽7米,高7.2米,石墩台,实腹式圆弧拱,3孔,跨径20米,采取土牛拱胎工艺。荷载汽20级,拖100级,造价21万元。由地区工交处工程师吴秉照设计,地区道路桥梁工程队施工,1983年3月动工兴建,当年9月建成通车,为柔东公路最大桥梁。
  专用公路桥梁
  石油矿区公路桥梁 长庆油田通往境内各采油井区、生产基地公路,先后修建桥梁6座,总长224.9米,总投资562万元。其中华池联合集输站1座:华联站桥;王大沟门至田坬子公路3座:三岔沟桥、三岔后沟桥、王沟门桥;元城至杨崾岘公路1座:玄马桥;杏泥沟至钥匙沟口公路1座:张湾桥。
  张湾桥 位于悦乐镇上堡子村张湾村小组钥匙沟口,跨越柔远河。全长63.5米,宽9米,高13米,上部为钢筋混凝土圆曲混,下部为重力式浆砌块石墩台,2孔,跨径26.7米。设计荷载为汽20级,拖100级,1972年4月,由长庆局投资334.4万元,交通部第二工程局第一工程处承建。桥面两边各有0.5米宽的水渠,行车与过水并通,1973年11月竣工通车,是县境首座圆曲混桥。
  华联站桥 位于柔远镇孙家川吴家坬,庆华公路34公里又500米处,是柔远河首座钢混T型永久性大桥。采用浆砌片石桥台和片石混凝土桥墩,Ⅱ级螺纹钢筋作为主骨架的装配式钢混T型桥梁。2孔,跨径20米,全长51.46米,高7.9米,宽7.5米。设计荷载为汽20级,拖100级。1997年9月开工,长庆局投资380万元,由县兴华筑路有限责任公司承建,1998年7月竣工通车。桥西南侧立有《华池县华联站公路大桥碑志》。
  林区公路桥梁 境内林区国营林场投资修建的小型桥梁有:缘佛寺桥、乔儿沟桥、金渠桥,跨径在10~30米之间,总长100米。
  县城城区桥梁 至1999年,县城先后建成桥梁6座。
  
  

  表10-2-3

县城城区公路桥梁一览表

 

 

桥梁名称

桥 型

桥宽(米)

桥长(米)

桥高(米)

孔~径(孔~米)

建成时间  

西关桥

石拱桥

11

45

7.8

3~18

1984.8

东河桥

石拱桥

17

34

7.5

1~24

1986.10

东沟桥

石拱桥

6

23

9.3

3~6

1956.8

赵沟门桥

石拱桥

7

37

6.6

3~8

1956.10

育英大桥

石拱桥

8.5

44

14.0

2~16

2000.6

育人桥

石拱桥

7

16

7.0

1~8

1998.6


   

涵 洞
  

  县内道路涵洞由古时的木沉檀、陶管涵,逐步发展为石盖板、石流槽、石拱涵。共和国成立后,道路涵洞建设增多,由临时性、半永久性逐渐发展到永久性的盖板涵、大孔径石拱涵及钢筋混凝土管涵。至2000年,全县共建公路涵洞1106道,总长9965.4米,防护工程65处,长2080.7米;路基边沟衬砌50892米。其中干线公路涵洞158道,长1822米;防护工程13处,长367米;路基边沟衬砌7162米。县乡公路涵洞574道,长6155.4米;路基防护工程52处,长1913.7米;路基边沟衬砌长43730米。乡村公路涵洞267道,长1335米。石油矿区专用公路涵洞89道,长960米;林区公路涵洞18道,长203米。
  

第三节 运  输
  

运输工具
  

  本县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历代短途运输主要靠人背肩挑畜驮,商贸长途运输靠驴、骡、马驮队驮运或人用担挑,工具简陋,运量很小。本世纪60年代后,逐渐被半机械、机械化车辆所代替。
  人力工具
  背篓 以柔韧榆木等制为骨架,用红柳、榆木等藤条编制,上大下小,用于背粪、背柴及背货物赶集,可装物30公斤左右。背架,木制,形似小木梯,东部林区农户用以背柴。
  扁担 俗称水担,用柳、椿、榆木制作的平直扁木,长1.7米,两头尖形的用于挑柴禾、庄稼;方形的两端各系一铁制环串带铁勾,用于挑水、担粪等。
  笼 俗称“筐”,用红柳、榆木藤条编制,多为圆形,上大下小,中有木质弧形筐畔,可装物20~25公斤,是古今沿用最普遍的装载工具。
  木桶 用柳、柏、杜梨等木及铁圈箍制,上大下小,主要用于挑水。70年代后,渐被铁皮桶、塑料桶代替,今已极少见到。
  轿 由轿体、轿顶、轿杠、轿帷等部分组成,可以拆卸分解。有二人、三人、四人轿之分,多供嫁娶新娘或富户人家出行乘用。
  手推车 俗称“土车子”,木制,独轮。有两种:一种轮小,设置在手把前部,两条手把车杆呈三角形,中间系一布或皮带,负于肩上,便于推行。下有两条腿着地支撑,低矮,无车厢,上置藤条编制的车筐,可装物50公斤左右,俗称“地轱辘车”。另一种车轮较大,上有车厢,车身较高,手把车杆平行,并有两根直木夹住车轮起到刹车作用,推行时吱吱作响,俗称“蚂蚱车”,载重可达100公斤。土车是普遍使用的推土、运粪工具,架子车兴起时渐被淘汰,今已不见。
  架子车 两辕,双轮胶质,内胎充气,金属轴承,从外地购进,车厢本地制作,多为木质,也有铁制的,可载重400公斤。短途人力推运,长途运输多用畜拉。50年代开始使用,70年代普及,2000年全县有1.8万辆。
  自行车 50年代初县内才有,从外地购进。80年代后成为家家户户普遍使用的出行工具,可附载物50公斤,2000年全县户均1.1辆。
  三轮车 80年代初县内引进,可载重250公斤,多用于城镇街道短途搬运。2000年,县城使用的有70余辆。
  畜力工具
  驮畜 以驴、马、骡为主。驴,体小灵活,好喂养,耐使役,每头可载60公斤左右,日行程30公里,是历代农村普遍使役的主要畜力,今部分山区仍在使役。骡、马体型较大,每匹载物80公斤左右,日行程40公里以上。旧时骡马价昂贵,饲养条件较高,多为富户人家才有,故数量不多。
  驮笼 用红柳、榆木等藤条编制,圆形,上大下小,底有开扣,上部用二根木杆连接,可装载60公斤,主要用于山地驮粪。今已极少使用。
  驮桶 用柳、柏、杜梨等木及铁圈箍制,椭圆形,高90公分,中有两耳,凿眼,两桶耳用木杆相接,主要用于高山农户驮水。今多被铁皮桶代替。
  口袋 用山羊毛编织的称毛口袋,棉线编织的称“线口袋”,每条可装物60公斤,农户家家均有,主要用于驮粮食、驮粪等。今数量已很少。
  畜力车 双轮、双辕,车辕粗壮。有两种:一种双轮、车辕均为木制,车轮高大,比较笨重,以牛拽为主,俗称“老牛车”。以拖拽牲畜数量分为单套、双套、三套,最多可载1000公斤,50年代后即被淘汰。另一种双轮为橡胶轮胎,内胎充气,金属轴承,木制车厢。多用骡马牵引,分为三套或四套,载重1500~2000公斤,行动快,使用灵活。60年代末,全县有117辆。70年代后,停止使用。
  机动工具
  摩托车 60年代后期县内始有购进,主要是邮政投递和少数机关公用,有二轮、三轮两种。80年代个人开始购买,90年代数量大增,已成为城乡出行的主要工具,每辆可载物50~100公斤。
  拖拉机 有大中型、手扶、小四轮、三轮农用车等,均从县外购进。90年代,小型拖拉机、三轮农用车已成为农村主要运输工具。
  汽车 本县拥有汽车较晚,1962年始购进第一辆小型越野汽车。2000年,营运汽车达到291辆,其中客车53辆,大中型货运汽车238辆。车型由60年代的嘎斯169型、国产跃进牌小吨位、低速度老旧车型,到80年代以国产解放牌CAOB型为主,东风140型次之,辅之以进口太脱拉、斯克达等车型。90年代以国产东风140型、解放141型为主,兼有北京、驼铃、广州、上海、红旗等国产名牌车和进口五十铃、日野等20多种大吨位、高速度、多功能轻便型现代化车辆。
  

民间运输
  

  历代民间运输 民间运输,是历代农民车夫、脚户自发进行的活动,多利用农闲空隙为商人和官府运送物资,有时也进行长途贩运。通常结队而行,少则几人,多则几十人。在长期的运输活动中,形成一定的习俗规范,租雇、运输以及人员中途食宿、牲畜草料供应等都有定制,人们都自觉地遵循。经营方式主要有:专业脚户,是长年靠运输为生的农户;农业脚户,以从事农业为主,利用农闲间隙搞临时运输,作为家庭副业,均系个体经营。组织形式有:朋帮、合伙、变工、捎牲口等。县境主要驮道沿线还有为车夫、脚户途中提供歇脚点的私营客栈、车马店。多设在县、镇之间的交通要道,交叉路口,相距约一日路程。设备简陋,多为窑洞,客房是土炕通铺,一般不供应被褥,免费住宿,供应家常便饭,通常只收饭钱和牲畜草料钱。
  陕甘宁边区时期民间运输 1937年,陇东分区成立后,设立运输公司,发展役畜,打制车辆,组织集体、合作运输队,进行互助运输、公私合营运输和专营运输,使民间运输由分散、自发性逐渐向集体和公有专业性过渡。并在道路沿线广设客店、车马店、转运站和商店,大力开展食盐督运、商贸运销经营、支前军需运输,促进了解放区经济发展。1940年初,本县成立私营合作运输队,采取按驮畜载重多少入股、按资算账、出入自由的办法,发展驮运牲畜300多头。1941年9月,边区建设厅派人视察了本县各驮道及沿途客店情况,决定建立运输站,扩大民营客店,便利食盐运输和商旅来往。1942年,陇东分区在县境设立转运栈2处:东华池转运栈有栈长1人,栈员2人,事务员5人,杂务员1人;元城转运栈有栈长1人,栈员2人,事务员5人,杂务员1人。1943年下半年,本县先后两次动员驮畜5300头,驮回食盐78万公斤。又从元城转运站转运食盐1200驮,饲草8000公斤,公粮200石(每石约200公斤)。1943年至1945年3年中,为支援战争前线运输需要,本县先后共投入民工9388人,驮畜5.82万头,运送军粮1240石,饲草29.62万公斤。
  共和国成立后民间运输 50年代中期,本县对个体运输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开展公私联合运输经营,组织运输队,实行统一组织、统一运价、统一管理、合同运输等。1958年县内引进首台中型拖拉机,1969年开始引进手扶拖拉机。70年代随着农业机械化运动兴起,大中小型拖拉机逐年增多。1979年全县有大中型拖拉机119台,小型拖拉机682台,逐步代替了畜力运输。运输活动均由社队集体组织进行,私营运输被限制和取消。80年代初实行改革开放后,以私营为主的民间运输业再度兴起。农村包产到户后,集体经营的拖拉机全部转为农户个人自主经营,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户购买拖拉机逐年增多,拖拉机更新换代速度加快。1980年引进小四轮拖拉机,1990年引进三轮农用车。2000年全县小四轮拖拉机达到469台,农用三轮车3163台,平均百户拥有量15.2台,川区基本每户达到1台。1984年民间出现私营汽车,2000年达到258辆,拖拉机、汽车已成为民间运输兼农用的主要工具。全县社会运输市场出现个体、联营专业运输户,集体运输企业多种形式并存,长途贩运,短途转运,客、货运输一齐上的新局面,长期落后的民间运输状况得到彻底改变。
  

公路运输
  

  客运 1957年12月始发庆阳至华池县城班车,以卡代客,由平凉公私合营运输公司经营,班期不定。1961年11月后,改为庆阳汽车运输公司经营,仍以卡代客,隔日1班。1965年始通西峰至华池直达班车,隔日1班,1970年改为1日1班,1971年后改用中型轿车。1975年1月,开通西峰经华池至吴旗跨省区班车。同年6月,开始发放华池县城至元城、东华池班车。当年,地区运输公司在本县营运路线达到4条。1984年县运输公司购回2辆客运轿车,发放县城至庆阳、西峰班车,开始县内客运自主经营。90年代,客运市场出现国家、集体及个体多家经营。1992年,城壕乡农民张明炽购买的本县第一辆私人中巴客车投入营运,2000年私营客车已达到50辆。国营车辆全部退出竞争,全县客运市场逐步形成以私营为主。一些豪华大轿车、舒适中巴和小型面包车、卧车参与客运,客运路线已延伸到21条,配套服务设施逐步完善。全县形成跨省区、经县城、连乡镇、到山村的客运和服务网络,日发放班车97次以上,年客运量达到72万人,客运周转量4559.8万人公里,实现了人便其行。
  货运 1962年县内始有第一辆机关货运卡车。60年代末仅有7辆,28个吨位,年货运量9万吨,货物周转量36万吨公里,大宗货物运输主要靠县外车辆。70年代初,先后组建起2个专业运输企业,机关车辆逐年增多。1975年全县货运车辆达到33辆,132个吨位,年货运量1.17万吨,货物周转量197.44万吨公里。至70年代末,拥有货运车辆61辆,244个吨位,形成以专业运输为主体、机关车辆为辅的运输能力和县内物资统一计划调运格局。从境外调入物资主要有定边的食盐,兰州的钢材、机械、化肥,内蒙古的活畜,平凉的煤炭、水泥,咸阳的棉花、布匹、百货等生产、生活资料;县内调出的物资有木材、山货、生猪、羊只、皮毛、药材等农副产品。1979年全县年完成货运量4.27万吨,货物周转量666.42万吨公里。80年代初,全县货运市场形成国营、集体、个体、联营多种形式并存、相互竞争格局,一些大吨位、高效能新型车辆投入运输,极大地提高了运载能力。多家经营的汽车修理、保养等配套服务设施逐步健全。2000年,全县共有货运车辆238辆,年货运量达到63万吨,货物周转量9800万吨公里,实现了货畅其流。
  国营运输
  县汽车运输公司 1970年10月成立,初称县汽车运输队,有职工5人,载货卡车2辆,8个吨位,隶属县交通运输局。1976年,有职工38人,货车8辆,35.5个吨位,年完成货运量0.83万吨,货物周转量157.14万吨公里。1983年12月,在汽车运输队基础上成立华池县汽车运输公司,有职工60人,货车13辆,60个吨位,固定资产净值42.37万元。公司设运输队、修理组、调度室、供应组、后勤组,配正、副经理及7名管理人员,实行统一管理、单车核算、利润承包责任制。次年,开展客运业务。1995年有货车13辆,65个吨位;客车19辆,客运路线有华池至西峰、吴旗、西安、兰州、乔川、定汉、南梁、东华池、紫坊畔等19条。完成货运量2.6万吨,货物周转量103万吨公里,客运量43万人,客运周转量2325万人公里。1998年10月撤销,并入县汽车联营运输总公司。
  县商业局汽车队 1972年2月成立,有职工3人,卡车2辆,6.5个吨位,当年完成货运量0.16万吨,货物周转量22.19万吨公里。1979年有职工38人,货运卡车14辆,56个吨位,完成货运量0.19万吨,货物周转量154.78万吨公里。同年9月撤销,人员、车辆分配商业局下属各公司。
  机关车辆运输 1962年,县政府机关购进小型越野车1辆,工业交通局购进嘎斯169型卡车1辆,2.5个吨位,开始本县汽车自主经营运输,当年完成货运量0.68万吨,货物周转量7.3万吨公里。70年代,县直机关车辆逐年增加,多以机关生活、生产运输服务为主,兼营社会物资运输。1975年机关车辆增至25辆,100个吨位。是年7月,成立县机关车辆办公室,对县属机关车辆实行统一计划、统一货源、统一调度、统一路单“四统”管理,开始按计划投入社会物资运输。1978年后,公社(乡镇)机关开始购进汽车。1980年达到17辆,68个吨位,1990年增至19辆,95个吨位。县、乡机关车辆最多年份1993年有240辆,720个吨位,其中乡镇19辆,65个吨位。当年完成货运量35.5万吨,货物周转量1665.3万吨公里,分别占全县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的82.5%和86.7%。1994年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机关车辆开始承包经营或向个人出售。2000年,机关车辆减少到172辆,427个吨位,乡镇机关已无经营车辆。当年完成货运量44万吨,占全县69.8%,货物周转量5542万吨公里,占全县56.5%。
  自营运输
  1984年,白马乡农民景培剑个人购买的第一辆解放货运卡车投入营运。1990年县内私营货车增加到28辆,126个吨位。1995年达到93辆,326个吨位,其中客车24辆。2000年全县有私营汽车258辆,1736个吨位,其中货车208辆,客车50辆。承运县内各乡镇农副产品及生产、生活资料的短途集散,境外物资的长途贩运和跨省、跨县及县内各乡镇17条线路客运业务。当年完成货运量17.2万吨,货物周转量3698万吨公里;完成客运量70.6万人,旅客周转量4471万人公里。
  县汽车运输有限责任公司 1994年6月成立,集体所有制企业,隶属县交通局,从事私营、零散车辆管理,当年统管车82辆(客车21辆,货车61辆)。1998年10月撤销,与县运输公司合并组建为“华池县汽车联营运输总公司”,隶属县交通局。1999年5月,更名为“华池县汽车运输有限责任公司”,2000年,有职工17人,统管汽车103辆(客车53辆,货车32辆,出租车18辆)。
  
  

第四节 交通管理
  

管理机构
  

  县交通局 1937年10月至共和国成立初期,交通工作先后归县政府二科、四科管理。1954年春,归经济建设科管理。1956年4月,成立交通科,设副科长1人。1957年3月,改称工业交通科,设副科长2人。1958年4月,庆华合县,归庆阳县交通局管理。1962年1月,华池复立,归县工业交通局管理。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工作瘫痪。1968年4月,归县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管理。1970年10月,成立县交通运输局,12月,设局革命领导小组。1979年4月,与县工业局合并为工业交通局。1981年11月,工业交通局撤销,交通归县计划委员会管理。1983年12月,恢复县工业交通局。1991年5月,工业、交通分设,成立县交通局。2000年,辖县乡道路管理、公路运输管理、汽车责任公司等3个副科级事业单位,共有职工68人,其中局机关12人(科级10人)。
  华池公路段 1974年5月成立,科级事业单位,隶属地区公路总段。住址设在悦乐镇北街,有职工43人。1999年10月,迁至县城中街29号。2000年,有职工79人,其中段长、副段长各1人,辖麻暖泉、吴家岭、马登砭、温台、孙家川、乔河6个公路道班。
  县乡道路管理站 1987年7月成立,副科级事业单位,设副站长2人,在局机关内办公,归地区交通处和县交通局双重管理。2000年,有职工16人。
  华池交通征稽所 1987年10月成立,初称华池养路费征稽站,股级事业单位,有职工3人。1997年10月,改称“华池交通征稽所”,升为副科级事业单位,隶属庆阳地区交通征稽处,编制6人,设正、副所长各1人,所址在中街42号。2000年,有职工6人,其中科级干部2人。
  

公路管理
  

  境内干线公路由庆阳地区公路总段为主管理,县乡公路由县交通局为主管理。
  路政管理 50年代后期,由县交通科负责交通常识宣传和行车安全管理。60至70年代,由交通、公安、公路、监理等部门共同负责,联合治理,维护正常交通秩序。80至90年代,路政管理转向以维护路产、路权为主,依法对违犯交通规则,在公路打场、晒粮、挖渠引水、设置障碍等行为,进行教育处理,打击破坏路产、路权、侵害公路设施的违法犯罪分子,保证公路安全畅通。1986年和1999年,在柔东、悦乔公路分别开展创“文明样板路”活动,收到较好效果。
  公路养护 1983年后,县交通部门和公路段先后制定8种22项工作岗位责任制、公路养护经济责任制,使县内公路养护工作走上制度化、科学化、法制化轨道。
  干线公路 50年代,庆华公路由沿线生产队划片包干分段养护。1966年,庆阳地区公路总段在庆华路县境段设立马登砭、温台、孙家川3个道班,各编制8人。1979年3月,在华吴线设乔河道班,编制16人,进行专业养护。2000年,4个道班共有养路工40人。
  县乡公路 1957年起,公路沿线组织有义务养护队(后改称民工建勤养路队),负责养护。1962年后,采取民工建勤和民办公助的办法,由担负养护任务的社队,组织民工利用农闲季节,集中养护或突击抢修。1971年,县内配备养护公路代表工31人,1972年开始建立专业道班。2000年,悦乔路设李良子、元城道班2个,柔东路设官道岔、林镇道班2个,共有养护工27人,实行专业养护。其他路段仍采取民办公助办法,实行农户分段承包和乡、村组织民工集中养护相结合。
  养路费征收 50年代初,养路费率不超过运价的6%,按月或按车次两种办法计征。1956年4月26日起,汽车每吨公里按0.014元,畜力车不分主次路线,每吨公里一律按0.012元征收。1974年12月调整为:国营、集体和军用汽车、轮式拖拉机,每月每吨按70元计征;机动板车每月每吨按15元计征;畜力车每月每吨按8元计征;机关、团体自用大型车、载货汽车、拖拉机、畜力车减半征收。1998年1月后,客车每月每吨征收170元;货车(含客货两用车、正三轮摩托车)每月每吨160元;个体出租、经营和国营、集体单位或承包给个人经营核定20座以下各种客车,基础征收额每月每台290元,5座以上20座以下客车为每月每座15元;各厂矿企事业单位(含乡镇企业)、机关团体、个体运输户领有牌证的农用运输车、农用三轮车每月每吨190元;农民个人运输自种、自产、自销农副产品的农用运输车、三轮车每月每吨95元;拖拉机每月每吨65元;侧三轮摩托车每月每辆20元;两轮摩托每月每辆15元。对按费率计征的车辆,以营运收入总额的15%计征,畜力车按每月每套10元计征。
  

运输管理
  

  运输管理机构
  县公路运输管理所 1957年6月成立,初称华池运输站,隶属西峰汽车运输站。1958年改称华池汽车运输站,1961年归庆阳县交通管理站管理。1962年后,归县工业交通局管理。1970年7月成立华池交通管理站,隶属县交通运输局。1975年7月撤销,成立县车辆管理办公室,有主任1人,职工3人,管理专业运输和社会车辆。1983年4月,撤销车辆办公室,成立县公路运输管理所,设所长1人、副所长2人,有工作人员4人,副科级事业单位,受地区运管处和县政府双重领导。1986年7月,迁至华吴路2号。2000年,有职工23人。
  华池汽车站 1957年10月设立,隶属平凉公私合营运输公司,有职工8人,站址设在今中街26号。1961年11月后,隶属庆阳汽车运输公司。1969年3月,移交县管理。1973年10月,仍归庆阳地区汽车运输公司管理。1989年迁至华吴路97号,2000年,有职工11人,其中正、副站长各1人。
  县群众运输管理站 1960年6月,庆阳县在县境设元城、柔远、悦乐3个人民公社群众运输站,管理当地群众运输业务。1961年至1962年,全部撤销。1964年,成立县群众运输管理站,站址设在中街23号,同时恢复公社群众运输管理站。1967年后,县、社群运站业务停止运行。1972年,重建县群众运输管理站,各公社配有群运专干。1975年后,群众运输管理站业务归县交通运输局。
  运输工具管理 50年代后期,民间运输工具由所在人民公社、生产队管理,参加长途运输的,由群众运输管理站办理手续,在政府和交通部门领导下从事运输经营;国营、集体单位运输车辆由单位经营管理,单位设兼职或专职车管员。1975年后,机关企事业单位车辆归县车辆管理办公室管理。行车时,经车管单位调派,填发行车命令(即行车路单)。1984年后,从事营业性运输的部门、单位和集体、联户、个体车辆,由单位和个人报请运管部门核定,并报省公路运输管理局核发营业性车辆标志,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颁发营业执照,由所在地运管所负责管理。1992年后,专业运输公司及机关经营货运车辆多承包给个人或出售,私营车辆迅速增多。根据车辆运输性质的变化,运管部门按市场运行机制,对汽车实行宏观控制,细化管理。凡核定营业性车辆,均须服从车管部门统一管理,由运管所签发“统一行车路单”,实行交旧领新,按规定交纳税款和管理费。
  货运管理 60至70年代初,汽车货物运输,实行统一计划、统一货源、统一调度、统一运价。计划安排,先中央、省上,后地方;先重点,后一般;支农救灾物资优先,驾驶员不能私自揽货物。货物装载重量,以车辆核定吨位为限。1977年,货物运输实行指令性、指导性与合同调节双轨制,即抢险、救灾、战备等重点特殊运输任务执行指令计划,由交通主管部门统筹安排调运;一般运输任务或大宗运输物资,实行合同运输,由运输部门与货主签订长期或一次性运输合同。90年代,除重点物资运输由政府或交通部门组织调运外,其他普通运输,一律由私营车主自行组织货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不再执行计划运输任务。
  客运管理 公路客运市场,长期由专业运输公司独家经营。客运路线、客车班次、车站设置等,在政府交通主管部门领导下,由县运输企业自行管理经营。实行按部就班,进站候车购票,车站按规定票价售票,票分全票、儿童票、残废军人票3种,旅客持车票对号入座,到目的地后乘务员检票下车,正点安全运行。旅客行李一般免费10公斤,超过者办理行包托运手续,到站自行提取。1978年后,客运市场开放,一度出现乱抢客运线路、违章超载运行、损害旅客利益等不良现象。1983年,对客运市场进行整顿,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安排路线,统一班次。在客运线路安排上,坚持以专业运输企业为主,兼顾集体、个体及机关单位客车,自我经营,按章运行。1992年后,积极支持私营车辆投入旅客运输,鼓励各方平等竞争,促进了全县客运事业健康发展。
  

交通监理
  

  监理机构
  华池交通监理站 1972年成立,初称华池县汽车管理站,编制3人,隶属庆阳地区汽车监理所。1979年11月,更名为“华池交通监理站”,隶属庆阳交通监理所,有监理人员5人。1987年10月撤销,业务移交华池公安交警大队。
  华池县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 1987年10月成立,隶属庆阳地区公安处交通警察支队,负责交通安全、车辆入户登记、审验,车辆牌照、驾驶执照核发,驾驶员技术考核、培训,年检审验等。2000年有交警11人,其中正、副队长各1人,政委1人。
  运行车辆管理
  执照核发 各种机动车辆(包括拖拉机、摩托车),必须在地区监理所办理入户,领取车辆牌照、行车执照和驾驶员执照,方准行驶。行车执照详细记载车辆身长、高、宽、轮距、引擎号码、载重吨位、生产厂家、出厂日期、购置时间、移主使用情况和技术状况等,办照时逐一检查登记,并将车架号码轧印在车的大梁之上。客、货车辆在车门均标有车主单位称谓字样的门徽和限载吨位(人数)字样。
  年检审核 1971年前本县车辆由平凉监理所管理,每半年进行一次全面技术检验,平时采取重点抽查。1972年至今,由庆阳地区监理所管理,实行每年集中一次进行检验。
  行车登记 1962年,县境主要公路开始设立固定检查站和流动检查点,对运行车辆进行检查登记,所有车辆必须携带行车、驾驶等证件,运输车辆对装载货物名称、重量还须详细填写行车路单,以备沿途查验。1967年,取消中途检查、登记点,1972年恢复。1987年至2000年,县内行车检查、登记由华池公安交警大队负责。
  驾驶员管理 各类车辆驾驶员必须经过专门技术培训,由地区车辆监理部门考试合格后,进行注册登记,签发驾驶实习证。实习期满1年未发生行车事故者,核发正式驾驶证,方可单独驾车(1998年,取消实习驾驶证照规定)。各运输企业和监理部门,均建有驾驶员登记簿和技术档案。1972年后,本县车辆驾驶员每年都到地区集中年检审验,换发新驾驶证。县内学习驾驶人员均到地区运输公司、庆阳汽车驾驶技工分校接受培训。1994年始,华池公安交警大队开办驾驶员培训班,先后开办汽车驾驶员培训班7期,培训学员220人(次)。2000年,全县共有机动车驾驶员1373人,其中汽车驾驶员563人,“五小”车辆驾驶员810人。
  安全管理
  安全组织 共和国成立初,由县政府四科(经济建设科)管理交通安全。1954年后,由监理、公路部门协同政府、公安和交通部门共同管理。1962年,专业运输公司、各有车单位均设有安全生产股室和专职安全技术人员。1972年,华池交通管理站成立后,负责交通安全工作。1980年起,由交通监理站主抓行车安全。1993年后,华池公安交警大队内设安全股,配备3名专职安全检查员。
  安全制度 1969年县汽车运输公司成立后,制定有行车登记、上路检查、违章记载、肇事处理、驾驶员考核、安全教育等项制度。80年代以来,县运管所、公安交警大队等车管单位,先后制定了《安全生产十条禁令》、《交通安全规定》、《安全考核办法》、《驾驶员奖惩条例》、《安全工作准则》等安全管理制度。
  事故处理 一般事故,由交警部门、事故双方责任人及单位领导现场共同协商处理;重大事故,由交警、公安、交通部门及政府领导,现场组织抢救、处理善后和责任处理;属违法事故的,交由司法部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