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
本县历代先民营窟筑穴而居,筑城建堡御敌,辟市设铺贸易,城乡建设历史悠久。但由于境内地僻人稀,历经战乱,至共和国成立前,城乡建设景象萧条。
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城乡建设逐年发展。50年代,乡村修庄建宅,城镇拓修道路,营造土木瓦房,旧貌渐变。80年代后,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速度加快,房屋改造规模增大,楼房渐多,乡村居民兴建砖混结构房、石箍窑等,装修新颖,城乡居住条件大为改善。至2000年,全县城乡建筑面积达204万平方米,是1950年22.64平方米的9倍。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县城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面貌一新。
环境保护从50年代初开始水土保持工作,便逐渐展开。70年代后植树造林,农田、水利建设规模逐年加大,尤其是90年代后期大力实施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实行污染治理与生态环境建设并重,生态恶化、环境污染趋势减缓。环境建设与保护开始步入法制化轨道。
第一节 城乡建设
县城建设
本县自1934年11月复立,县治先后设南梁河沟门、温台大沟门、悦乐李家湾等处。1951年12月迁至柔远城至今。
柔远城,位于北纬36°07′,东经107°29′。海拔1275米。四周群山环抱,山坡林草葱茏。柔远河及支流小西沟和东沟水交汇穿城而过。县城依山傍水,环境宜人,距西峰123公里。
柔远古城位于柔远河与其支流东沟交汇处东北侧,分山顶、山下两座土城,总占地面积17.8万平方米。山上土城今城墙除西北侧塌垮外,大部分保存完好,城内已辟为林地。山下土城为不规则形,设东、南二门。30年代,南门为石拱门洞,顶有石木结构菩萨庙1间。东门为石墙砖顶,门内有石木结构关帝庙3间,对面石木结构戏楼3间,东侧山神庙1间。山根处,学坊院有窑洞5孔,两户农家有窑洞9孔。南门外西侧台地建有一东西向石门洞,顶有庙房1间,内塑玉皇、文昌二神像。1948年春,陕甘宁边区陇东贸易公司驻城内窑洞和关帝庙。今城内已全部辟为机关和居民用地。
自50年代初设为县治后,城区建设发展迅速。2000年底,城区南起柔远变电所,北至县职业中学,东起自来水公司,西至县矿蜡厂,占地5.4平方公里。城区建筑沿河川两岸布设,有街巷12条,驻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120多个,个体私营企业30多家,集贸市场4处。总人口1.1万人,常住人口0.8万人,暂住人口0.3万人。既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一座新兴的石油基地城市。
城区街道
山城路 古道路,西起柔远东沟桥,东北向沿山而上,折东至柔远小学,全长120米。50年代初,宽不足5米,土路面。80年代拓宽为6米,砾石路面。1995年铺为柏油路面。
老城街 古街道,西北起县邮政局,东南至县广播电视局,全长360米。原为土路面,宽6米。1975年拓宽为8米,铺设砾石。80年代后改为沥青石渣路面。沿街主要有邮政局、电信局、县政府招待所、医院、广播电视局等机关单位。
中街 为县城西南至东北向主街道,东北接东西关街,西南连赵沟门桥与华吴路相汇,全长1000米。60年代即为砾石路面,1975年改为柏油路面,宽10~24米。沿街主要有县委、县人大、县政府、武装部等党政机关和金融、商业、供销等单位及个体商业门店。
东西关街 西北起西关桥,与山城路相交,东南至县财政局,全长500米,宽6~8米。初为土路面,1985年改为沥青石渣路面。沿街多为手工业加工、商业服务门店。
教育路 西南起西关街,东北至县委党校。全长600米,宽6米,土路面。1995年铺设砾石,1998年改为柏油路面。沿街多为教育单位及居民住户。
幼儿园巷 西北起中街县新华书店,东南至山根底,通双塔森林公园。全长120米,宽8~12米。1995年拓建整修,砾石路面。1998年改为柏油路面。沿街多为文化、教育单位及住宅楼。
建材路 西南起预制厂,东北至赵沟门桥,全长300米,宽16米,砾石路面。沿街为印刷等企业单位及居民住户。
赵沟门西巷 南接华吴公路,北至县农副产品加工厂,全长250米,宽6米,土路面。1999年改为柏油路面。沿街有气象局、中医院、城关小学等单位。
庆华、华吴公路城区段 西南起柔远变电所,东北至县职业中学,全长3000米,宽7.5米。初为砾石路面,1985年改为柏油路面。西南段赵沟门台主要为石油机关,东北段主要有公、检、法等单位及商业门店。
柔东路城区段 西北接东关街向东南延伸至自来水公司,全长1000米,宽6米。初为土路面,1984年铺设砾石。1998年改为柏油路面。沿路为电力、建材、供水等单位。
柔庙路城区段 东南自华吴路沿小西沟向西北延伸至矿蜡厂,全长1000米,宽6米。初为土路面,1981年铺设砾石。1998年从华吴路向西220米改为柏油路面。沿路多为居民住户。
城区公共设施
桥涵 1956年8月城区建起第一座石拱桥。至2000年,城区共有东沟、赵沟门、西关、东河、育英、育人6座桥涵。沿河两岸先后石砌防堤5000多米。
城区交通
货运:50年代后期,始有人力架子车从事短途搬运。70年代手扶拖拉机、80年代小四轮拖拉机先后从事搬运。90年代初,农用机动三轮车、小型机动货车、人力三轮车等进入城区,至今为短途搬运主要工具。
客运:90年代前城区无专门客运交通工具,皆为步行。1994年,始有三轮摩托、出租小汽车投入营运。1998年始设公交车,开辟西南自交警大队东北至职业中学、东南至自来水公司2条线路。2000年,登记注册营运三轮摩托111辆,出租小汽车35辆,公交车6辆。
排水 80年代前,城区多为砌石排水渠,有明、暗两种,设施落后,常发生洪害。从1995年始,分期分批进行改造,埋设管径¢300、¢300~¢600、¢400~¢600、¢400~¢800砼排水管道34条2362米,明沟2000米,汇水面积9.5万平方米。
路灯 街道用电照明始于1974年,中街、老城街安装弯灯20余盏。1985年增为79盏。1996年投资55万元进行改造,新栽8米灯竿41根,埋设地下电缆1650米,线路总长6700米,安装各类路灯110盏,年耗电2.13万千瓦,全城亮灯率90%。
供水 80年代前,城区供水多以土井汲水。1986年11月始供自来水,日供水能力1000立方米。90年代起,城区人口骤增,供需矛盾突出。2000年3月投资801万元进行扩建改造,10月底交付使用,日供水能力增加到3600立方米。
供暖 50年代,单位、居民冬季主要用木柴、木炭取暖。60年代后逐步用煤、电取代。1986年县政府招待所投资10万元,首次安装2吨锅炉1台,供热面积3500平方米。1990年机关锅炉增为4台,供热面积2.45万平方米。2000年底,共有锅炉53台195.5吨,供热面积18万平方米,机关办公及住宅楼基本实现锅炉供暖。
文化设施 城区共有文化设施3处,建筑面积4021平方米。
华池人民会堂:位于中街东南侧。1966年2月动工,1967年3月建成,石木结构,总建筑面积1105平方米。1987年、1989年曾两次维修。
人民广场:位于老城街与山城路交汇处北侧,建于1983年,占地面积9678.1平方米。广场东南侧建砖木戏楼一座,建筑面积416平方米,“人民广场”四个大字书于戏楼正面上部。广场内设灯光篮球场、普通篮球场、田径跑道等体育设施。1995年增建石砌看台7条,各长100米。
县老年活动中心:位于幼儿园巷东北侧。1997年7月动工,1998年10月建成,总投资264万元,建成砖混半框架四层楼房1幢,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内设老年门诊部、老年活动室及其他配套服务设施。全国政协常委李子奇同志题写的“夕阳红大楼”五个大字立于大楼顶部。
服务设施
南亚商场:位于西关街东北侧,1994年12月建成,占地6670平方米,建筑面积4807平方米,初称华池商场。2000年改建为南亚商场,新增建筑面积1496平方米。
中心商城:位于县城中街东南侧,1998年4月动工修建。
城区绿化 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沿街行道绿化以杨树(钻天杨)、杏树为主。1985年中街、西关街、老城街更新栽植油松380棵,白蜡树110棵。1996年城区拓修后全部更新为国槐。至2000年,城区街道及机关院内,先后投资35万元,引进刺柏、冬青、油松、雪松、国槐等常青树及优良树种,绿化面积124729平方米,人均11.31平方米。城区周围沿山绿化从50年代开始,每年春、秋组织机关干部、学生进行义务植树,树种以杏树、刺槐为主,均已成林。80年代中期开始在林间栽植油松进行改造,并逐渐向四周扩展。至2000年,城区绿化覆盖总面积26.68多万平方米,覆盖率为55%。
房屋建筑 1949年底,城区有窑洞22孔,庙房4间,戏楼3间,建筑面积不足600平方米。
1950年,县委在柔远古城半山腰挖窑洞13孔,保卫科挖窑洞7孔、建土箍窑5孔,县政府在下台(今公安局家属区)挖窑洞10孔。供销社、自足会等单位在南城墙外侧(今东关街)挖窑洞10孔。1952年县贸易公司在南城墙门外沿城墙挖窑洞10余孔,建土木房5间。县政府在老城街(今招待所)建土木房45间,土木礼堂1座。县人民银行在老城街建成本县第一幢二层单面楼。医院设在老城街老爷庙,建土木房5间。今中街东南侧设柔远小学、兽医站、林业站、医药公司等单位,建土木房45间。1955年县委在山城路(今柔远小学)建土木房70余间。今东关街东南端设马车店,建土木房10余间,东西关沿街设有铁、木、银匠铺及酒坊、粉坊、饭馆等。1956年在今中街西北侧建成华池一中,修土木房40余间。同年,在中街建成县粮库,在老城街西北侧建成县邮电局。1958年4月庆华合县,城区建设基本停止。50年代末,城区有商业门市部、饭馆、作坊24家。房屋建筑面积15897平方米。
1962年县治恢复后,城区建设步伐加快。先后增建县防疫站、县档案馆、文教卫生局、县公安中队、县人民医院、县广播站、县招待所等,新建百货、食品、烟酒、医药、五金、物资、农副产品购销等门市12处。60年代末,城区房舍建筑面积达到35334平方米。
70年代始,土木结构房舍渐被砖混结构取代,2~3层楼房逐年增多。期间县食品公司首次建成砖混双面三层办公楼1幢78间,至1980年城区有楼房9幢。房舍总建筑面积增为99872平方米(其中砖木房8013平方米,砖混房6329.5平方米),初具城镇规模。80年代,土木、砖木结构平房渐被楼房替代。县第一人民医院等15个单位先后建起2~4层办公楼15幢。其中县人民政府综合办公大楼设计新颖,呈“工”字型,四层148间,面积最大。1990年,房舍总建筑面积增为178977.48平方米(其中砖木、砖混面积达85457.98平方米)。居民住宅多改窑洞为砖混平房或瓦房。翌年后,国家投资力度加大,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用房改造步伐加快,先后拆除土木房、危房2146间,43524.67平方米。新建县职业中学、医药公司、县委等50多个党政企事业单位办公楼56幢。其中政法大楼1幢5层202间为全县之最。从1993年开始实行县财政补贴、单位配套、个人集资办法,先后共集资7197.52万元(财政补贴202.2万元,单位配套2045.62万元,个人集资4949.7万元),新建4~6层职工住宅楼68幢,118480.27平方米,1395套。居民个人建2~4层住宅楼的家户逐年增多。办公与住宅楼装修新颖,室内配套设施部分现代化,是共和国成立以来发展最快时期。2000年城区行政事业企业单位实有用房5457间(套、幢),249287.37平方米(砖木、砖混243287.37平方米,石箍窑266孔,5205.09平方米)。其中:办公(含教学、生产、营业)用房120630.61平方米,住宅109310.76平方米,文化娱乐设施13649.1平方米,生活服务设施16480平方米;居民、村民私宅110000平方米;长庆油田驻华单位建有办公楼11幢,8265平方米,住宅楼14幢,27265.24平方米。城区建筑总面积达394817.61平方米。
乡镇建设
共和国成立初期,乡镇建设规模较小,多以窑洞为主。1958年人民公社化,公社驻地逐步规划建设,以土木结构平房为主。1978年改革开放后,建设规模渐次增大。机关住房多改为砖木结构平房。2000年部分乡镇已建起砖混结构办公楼。驻地机关单位除60年代已有的商业、供销、卫生、学校等,又增建公安派出所、法庭及财税、工商、金融、邮政、电信、电管等所、站。沿街店铺、饭馆、加工点增多,多数乡镇驻地已形成小城镇雏形。
柔远镇 1949年春,柔远区政府机关迁入柔远城,在古城西城墙下挖窑洞3孔办公,南城墙外挖窑5孔,设区合作社。1955年8月撤区改置3个县直属乡,1956年10月增设县直属柔远镇,镇政府驻区政府原址。1958年改置柔远公社,驻地迁至西关街东北侧(今南亚商场),1974年迁至今华吴路114号(仁堂宾馆),占地5336平方米,建土木结构平房38间。1985年乡改为镇,1986年镇机关迁至东关街70号,占地3079.6平方米,先后建砖木结构平房51间。2000年有镇属机关13个,散居柔远城区。
悦乐镇 30年代初,悦乐沿街有“裕茂隆”等数家商号、中药铺、饭馆等,不足30间土木房,大多毁于1934年冬战事。1941年县政府迁至李家湾后,挖窑洞住宿、办公,利用沿街原有建筑兴办合作社、食盐公司、脚骡店两处、饭馆数家、中药铺1家。1950年4月在临街西侧建成高8米,砖砌烈士纪念塔1座。1951年县政府搬迁后,区、乡政府迁驻悦乐,沿街建筑逐步发展。1957年庆华公路穿街而过,时街道长500米,宽15米,土路面,1965年拓展为1000米,1976年铺为柏油路面。80年代,建设速度加快,原有土木结构平房多改为砖木结构,90年代渐次向2~4层砖混结构楼房发展。2000年,街道已拓展为长3000米,宽20米柏油路面。街西有东西走向小巷3条。沿街砂石砌渠2500米,水井30口,自来水管线300米,日供水18立方米。街区建成占地3535.1平方米集贸市场1处,露天剧场1处,砖木戏楼1座,东山建电视转播塔1座。全镇有行政机关及事企业单位50个,总建筑面积45756.14平方米,其中楼房8幢,小城镇规模初步形成。
紫坊畔乡 原驻高庄村咀子坬,1942年迁驻紫坊畔,有窑洞3孔。乡合作社有石窑2孔,总面积120平方米。1962年驻地迁至紫坊畔墩儿湾,修窑洞10孔。60年代末,乡七年制学校、邮电所、信用社、农机站等共有窑洞23孔,房3间,建筑面积789平方米。70年代初迁至紫坊畔墩儿梁,建土木平房33间。乡机关建筑总面积2655平方米。80年代,改扩建砖木结构平房渐多。2000年有窑洞57孔,平房314间,平板房5间,建筑面积6507平方米。街道呈“S”形,长140米,宽3米,有砂石砌排水渠道190米,露天剧场1处,砖木戏楼1座,高扬程抽水站1处。北山有电视转播塔1座。
李良子乡 原驻李良子村,1980年迁至毛沟门。当年乡政府建土木平房32间,供销社、卫生院、信用社、粮管所、林业站、小学等单位建土木结构平房119间。1985年后大多改为砖木结构平房、砖混结构平板房。2000年总建筑面积6750平方米。街道南北走向,呈“一”字形,砾石路面,有排水渠道500米,水井12口,露天剧场1处,修建砖木结构戏楼1座。东山建电视转播塔1座。
五蛟乡 40至50年代,乡政府在五蛟古城西城墙东侧修窑洞4孔办公,面积76平方米。1962年在原址新修窑洞5孔,建房3间,城墙西侧及城壕被辟为街道,先后建有学校、供销社、食堂、邮电所等,多为窑洞、土木结构平房。60年代末,建筑面积为1400平方米。1972年迁至五蛟,建土木结构平房32间。70年代末,建筑面积6160平方米。80年代,部分土木结构房屋改建为砖木结构。1993年起,向楼房扩展,当年乡政府建成单面办公楼1幢,二层20间。是年后,初中建砖混三层教学楼1幢,42间;商场建砖混二层商贸楼1幢,55间;个体户建楼6幢80间、平房45间、平板房38间;敬老院建平房16间;乡教委建平房10间。2000年总建筑面积13000多平方米。悦乔公路穿街而过,街呈“L”形,正街南北走向,长1000多米,宽10米,柏油路面,街旁植有国槐、松树。水泥砖砌渠350米。沿街有水井30口,露天剧场1处,砖木戏楼1座,商场1处,占地6670平方米。东山建电视转播塔1座。
白马乡 50年代初,乡政府驻王沟门,仅有土窑洞3孔,60平方米。60年代增至8孔。公社卫生院有窑洞5孔。商店有窑洞2孔。1972年公社驻地迁至柴砭。公社建平房24间,卫生院14间,七年制学校28间(1970年建),供销社10间。70年代末建筑总面积3725平方米,均为土木结构平房或窑洞。80年代后陆续改建为砖混结构平房或平板房。2000年总建筑面积6762平方米。街道长500米、宽12米,土路面,南北走向,呈“一”字形。街旁植国槐、松树82棵,有砂石、水泥砌排水渠210米,水井14口,露天剧场1处,砖木戏楼1座。东山建电视转播塔1座。
怀安乡 1961年,增置坪庄、恢复怀安公社。1965年,合并为坪庄公社,驻糖坊咀,时公社及医院、学校、供销社、兽医站、广播站等,有窑洞、土木平房面积共1200平方米。1975年6月驻址迁至怀安(1981年更名为怀安公社),城镇建设开始起步。到1990年,乡机关共建房屋228间,面积3132.9平方米。1996年乡中心小学建砖混二层单面楼1幢。2000年投资79万元,乡政府新建三层单面楼1幢,36间,1043平方米,水、电、暖设施配套齐全。当年有行政事业单位15个,建筑面积8987.9平方米。街道长970多米,宽8米,砂石路面,南北走向。道旁植国槐89棵,有排水渠1500米,水井15口,露天剧场1处,砖木结构戏楼1座,电视转播塔1座。
元城乡 驻元城。1937年,元城区政府有房厦12间(1947年战乱被毁),合作社有房4间,建筑面积250平方米。1950年建筑面积增为420平方米。乡政府长期租用农户窑洞办公。1958年置元城公社后,驻地机关逐步兴建,多为土木结构平房,面积700平方米。60年代公社建平房21间,期末驻地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70年代末,驻地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80年代,陆续改建为砖混结构平房、平板房。90年代后期兴建楼房,乡政府投资56万元,建三层单面楼2幢;中、小学,地税所,中心卫生院,商场等建2~3层单面楼5幢。2000年有行政事业企业单位19个,建筑面积33690平方米(含元城石油作业区)。悦乔公路穿街而过,街道长1200米、宽12米,柏油路面,南北走向。沿街植国槐、垂柳108棵,砌砂石排水渠道1924米,有水井34口,剧院1处,砖木结构戏楼1座,东山建电视转播塔1座。
乔川乡 1936年至50年代初,乡治(元城区五乡)在鸭子咀。驻地有窑洞10孔,建筑面积180平方米。1961年迁至乔川,开始建设,以土木结构平房为主,1970年建筑面积为1070平方米。80年代后乡政府建砖混平房28间,八年制学校、卫生院、粮管所、放大站等单位改为砖混结构房屋。2000年总建筑面积8650平方米,其中2层楼房2幢。悦乔公路穿街而过,街道长1000米,宽8米,柏油路面,南北走向,呈“S”形,有砂石砌排水渠道400米。1985年自来水建成,管线长1200米,日供水量10立方米。街旁辟露天剧场1处,修砖木戏楼1座,电视转播塔1座。
庙巷乡 驻庙巷。1965年前,公社有窑洞3孔,小学有土木平房3间、窑洞4孔,建筑面积180平方米。1980年,驻地建设起步,公社建土木平房26间、厦房3间,小学、供销社、卫生院、信用社建土木平房47间。2000年,乡政府有砖木平房24间、厦房3间。当年有机关单位8个,房屋134间,面积2167平方米。街道长300米,东西走向,呈“一”字形,有排水渠道400米,电视转播塔1座。
乔河乡 驻火石沟门。1950年乡政府有窑洞3孔,建筑面积60平方米。1960年新增土木平房3间,驻地建筑面积195平方米。60至70年代机关建设以土木平房为主,末期建筑面积2979平方米。80年代后,渐次改为砖木平房。1998年乡政府改建三层单面楼1幢,30间。2000年驻地建筑面积5570平方米。街道长300米,柏油路面,华吴公路穿街而过,南北走向,呈“一”字形,有水井7口,电视转播塔1座。
温台乡 50年代初乡政府驻张和坪,有窑洞6孔,面积不足120平方米。60年代初设公社后,迁驻温台,有窑洞5孔。小学、分销店设在二郎庙,面积210平方米。80年代初开始驻地规划建设,公社建土木平房26间。信用社、兽医站、农机站、小学、卫生院、供销社、农技站等单位先后建土木平房45间。末期,驻地建筑面积2358平方米。90年代,乡政府改扩建砖木平房54间。2000年总建筑面积3497平方米。庆华公路穿街而过,柏油路面。街旁有水井8口,东山建电视转播塔1座。
山庄乡 1956年乡政府由尚湾迁至山庄,时有窑洞5孔。小学建土木平房20间,驻地建筑面积近500平方米。60年代,公社建土木平房13间,窑洞3孔,其他单位有平房66间,末期,驻地建筑面积1780平方米。70年代,公社扩建,占地12006平方米,建土木结构平房87间,石箍窑8孔,并修建可容纳千人大会议室1座,总建筑面积1510平方米,机关人均2.9间(孔),71.9平方米。因超标准建设,曾受到地区查处。90年代,原土木结构平房大多改为砖木结构。2000年,总建筑面积约15000平方米。柔东公路穿街而过,街道长700米,宽13米,东西走向,有石砌排水渠1000米,水井25口,露天剧场1处,砖木戏楼1座,电视转播塔1座。
南梁乡 1951年白马区政府迁驻荔原堡,借群众窑洞办公。原驻地均为土窑洞。1958年改置南梁公社,当年,公社建土木平房20间,供销社、卫生院建土木平房16间,粮管所、信用社、小学有窑洞9孔,建筑总面积800平方米。70年代末,建筑面积3324平方米。80年代,大多改为砖木平房。1986年11月建成南梁革命纪念馆,内有楼、坊、亭、厢等仿古建筑和33.4米高纪念碑1座,占地22091平方米,建筑面积2281平方米。1995年长寿长乐希望小学建成砖混结构二层单面楼1幢,32间。2000年总建筑面积9810万平方米。街道长1200米,柏油路面,南北走向,呈“一”字形。道旁植国槐、油松40多株,修排水渠1200米,有水井12口,露天剧场1处,砖木戏楼1座,电视转播塔1座。
林镇乡 驻林镇。60年代,公社有土木平房15间,卫生院6间,邮电所5间,供销社8间,国有林场45间,建筑总面积1600平方米。70至80年代均以土木平房为主。90年代改为砖木平房。2000年,总建筑面积10100平方米。街道长450米,柏油路面,石砌排水渠道1100米。街旁有水井3口,露天剧场1处,砖木戏楼1座,电视转播塔1座。
定汉乡 1980年,公社驻新集,有窑洞3孔、土木平房30间,七年制学校、卫生院、兽医站、分销店有房52间,建筑总面积1825平方米。1985年乡机关迁至定汉寺,重新规划建设,当年,乡政府建砖木平房35间。1990年驻地建筑面积1812平方米,2000年,总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新山公路穿街而过,街道长650米,宽12米,沙砾路面。街旁建露天剧场1处,砖木戏楼1座。
城壕乡 1961年乡政府迁至田新庄,开始驻地规划建设,多为土木平房。60年代末,公社有平房28间,其他单位18间,窑洞8孔,建筑总面积1220平方米。80年代逐渐改为砖木结构房屋。90年代,乡政府建二层单面楼1幢,33间;小学建二层单面楼1幢,26间,砖木平房14间,厦房4间;变电所建三层单面楼1幢,21间;城壕初中建三层单面楼1幢,42间;林场改土木为砖木平房36间;个体户建二层单面楼1幢,14间。2000年总建筑面积12207平方米。新山公路穿街而过,街道长1000米,东西走向,沙砾路面,砖砌排水渠500米。街旁辟露天剧场1处,建砖木戏楼1座,电视转播塔1座。
王咀子乡 80年代初迁驻王咀子后,公社建土木平房30间。机关建筑总面积2591平方米。90年代,乡政府扩建砖木平房9间,敬老院、卫生院、派出所、学校、电管所、乡教委等建砖木平房、平板房48间。2000年有行政事业企业单位11个,共有房屋227间,建筑面积4391平方米。寇孙公路穿街而过,街道长100米,宽20米,南北走向,沙砾路面。街旁植刺槐、松树等130株,辟露天剧场1处,修砖木戏楼1座,西山建电视转播塔1座。
上里塬乡 驻上里塬。1961年公社修窑洞4孔,小学修窑洞3孔,卫生所、中学、供销社建土木平房61间,粮管所建土圆仓3座。1970年建筑面积1820平方米。70年代,公社新建土木平房33间。90年代,乡政府改建砖木平房33间,新建砖木平房16间,其他单位均改为砖木、砖混平板房。2000年总建筑面积10250平方米。街道长400米,宽16米,南北走向,呈“一”字形,沙砾路面。街旁植国槐50株,有石砌排水渠450米,露天剧场1处,砖木戏楼1座,电视转播塔1座。驻地水源主要为窖水,1994年自来水供水工程建成,有供水塔1座,管线7500米,供水300户,1500人。
村组建设
村部建设始于共和国成立后,50年代行政村(后称高级社、生产大队)多借用农户窑洞办公,无固定场所。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随着农村居民点建设的兴起,各大队都建起固定队部,以窑洞为主,3~7孔不等;林区及周围大队建有土木结构平房,面积60~200平方米。驻地建有合作医疗站、代销店(点)、村学等。80年代随着农村电力普及,驻地粮油加工、农具修理及商业服务点等渐次增多。90年代初,村部建设纳入农村建设规划,得到进一步加强。至2000年,全县114个行政村全部建有村部,多为3~5间砖木平房、平板房或石箍窑洞。柔远镇城关村、山庄乡山庄村等村部建起砖混楼房。内部设有党员活动室、计划生育室、民兵之家、农民技术学校、文化室等。大多数行政村建有医疗站、小学、代销点等。
村民小组建设始于农业合作化后,农业合作社(生产队)均建有仓库、公物保管室及饲养场等,多为窑洞。70年代部分生产队建起土木平房,3~5间不等。80年代初农村包产到户后,公有设施多被出售或废弃。后再未营建固定场所。
住宅建设
80年代前县内民居多以窑洞为主,兼有少量土木平房或石箍窑洞。一户一宅,宅院除住室外,均有羊畜棚圈,依地势而建,无统一规划。山区多单庄独户,大庄头3~5户。川塬区庄头住户较多。1950年县内村民住宅建设面积为21.99万平方米,户均25.6平方米,人均5.6平方米。70年代中期,部分生产队曾修建以窑洞为主的居民点,后多弃用。80年代农民收入逐年增加,村民住宅建设速度加快,但仍以传统土窑洞为主,兼有砖木结构平房、砖混结构平板房、石(砖)箍窑,部分农户用石、砖箍窑口,并建有砖混结构大门楼。全县形成三种不同类型建筑风格:中南部以土窑洞为主,兼有砖木平房、砖混平板房,少量石(砖)箍窑洞;西北部以土窑洞为主,兼有石(砖)箍窑洞,少量砖木砖混平板房;东部以石箍窑为主,兼有少量土窑洞、砖木结构平房。90年代农户开始用瓷砖等装饰宅面和门楼。新建住宅以石箍窑、砖混房屋、平板房为主,少数农户开始建造楼房。至2000年底,全县村民住宅建设面积达到146.35万平方米,为1950年的6.7倍,年平均增长4.85%,户均61.4平方米,人均13.5平方米。总面积中:石箍窑17.79万平方米,占12.2%;砖(土)木平房15.01万平方米,占10.3%。
窑洞 史前住宅为土穴。县域发现的仰韶文化住室遗址多处,大都建在向阳、临水的河汊三角地带。五蛟乡兰沟门遗址住室呈圆形半地穴式,中间有一圆形火炕,居住区涂有白灰,打磨光滑。李良子乡干阳坬遗址住室属半地穴式建筑,为圆形顶,扇形地面,直径3.5米,局部进深2.5米,地面涂有白灰面,厚3厘米,灰面下坐细草泥,有火烧痕迹。周先祖不窋失官移居北豳(今庆阳),不窋子鞠陶教民效法挖掘陶窑,依山向阳,挖成窑洞居住,史称“陶复陶窑”,逐渐发展演变为域内最基本的居住建筑。至今在选址、工艺、造型上变化不大。民居,群众称庄。修庄打窑,先自选向阳、背风、近田、近路、近水、且土质硬而不裂(白胶土最好,次为红胶土、黑垆土、下为黄绵土)、靠山坎塄或沟畔处,请风水先生用罗盘仪定向坐字,择吉日动土。先修窑面,留有一定坡度,再挖掘窑筒。每庄窑孔数多为奇数,最少3孔,中间窑稍高。窑顶呈半圆形或尖圆拱形,两壁外撇。窑口底面宽3米左右,高3.5米,进深一般为7米,多数渐进渐小,以土质而定。毛筒干透后,再挂线整修(称旋窑)、用大渣草泥、细渣草泥抹光墙面(称漫窑),平整夯实地面,用土坯(土基子)封肩子(亦称山墙),边封边安装木门窗,多为一门二窗。亦有挖窑时只按门的大小掘口,山墙与崖面连为一体,称连肩子窑。县东北部还有一明一暗,或一明两暗套窑(即在窑壁打洞,再与窑平行修成的有窗无门窑洞)。庄子正面窑洞若为偶数,多用高窑补成奇数。高窑一般位于大窑与侧窑两腿正中,窑底多于大窑顶平齐,口径不过2米,进深2~3米,同大窑一样,封山墙,置门窗。窑成后即盘炕、垒锅台。炕大都紧靠山墙,与锅台相连,一个出烟口,中间垒40公分高土墙或用木栏杆相隔。县南塬区还有极少数土坯箍窑。县东部石箍窑大都安有连成一体木制门窗。庄院一般有大门、围墙,窑洞一字排列或成“ㄇ”形,坎塄、沟畔庄院称崖庄,利用沟掌、圪修成的弧形庄称“罗圈庄”,无院墙的称敞院。
共和国成立后,村民住宅仍以窑洞为主,80年代前,传统建筑工序、用料、布局及室内装饰等无大的变化。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后,随着农户经济收入增加,村民开始用砖、石箍窑口,改旧式方格门窗为新式大框玻璃门窗。窑内用白灰粉刷墙面,用苇杆扎糊纸顶棚,用砖铺地面等。90年代,新建住宅土窑洞逐渐减少,石、砖箍窑盛行,窑面用水刷石、瓷片贴面。内部装修多有改进,用砖、水泥砂浆或瓷砖铺地面,石膏吊装顶棚已很普遍,室内布置更趋讲究。
房屋 汉代,县域由柱、梁、檩、椽组成的木构架房屋已具雏形。至中华民国,除官衙、寺庙等建筑群体外,悦乐上堡子、南梁河沟门、紫坊畔孙台、元城高桥、白马连集、将台、杜寨子、乔河火石沟门等处富户已有依传统规法修建的土木结构安架房和厦房,其地基夯实高出院面,四周砌条石。安架房屋顶为双坡面,有三檩二椽(或单椽)、五檩三椽(或二椽)之分,每栋一般为3间。两间一梁(有隔墙可不用梁),每梁两柱支撑。梁上有通柱支撑中檩、腰柱支撑腰檩。檩上钉椽(亦称贯椽)。椽上撒栈(劈碎木柴或苇帘),上抹草泥,盖瓦、起砖脊。四角做砖墩子,土坯(亦有用石块的)砌墙,前置木门窗(一门一窗,或一门二窗)。墙用草泥造面。建造时,有先支木架(立木)后砌墙和先砌墙后安木架之分。厦子屋顶为单坡面,有二檩一椽,三檩二椽之分。少则一间,多则一排数间。用料、工序同于安架房。
40年代前,县内房屋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土、木、砖、石、青瓦等为基本原料。
共和国成立后,在沿用、改造旧有建筑基础上,引进、借鉴、发展现代建筑。50年代,仍以土木结构安架房为主,人字梁结构开始引进,联建间数增加,入深加大。60年代,城镇房屋建筑仍以土木结构为主,码头出檐,玻璃窗子,木檐板、白灰造面的大头房时兴。70年代,水泥、钢材等建材开始在建筑中应用,青砖、青瓦渐被红砖、红机瓦替代,白灰砂浆渐被标号砂浆、混合砂浆替代,正街多层建筑出现。砖木平房多用黄泥坐砖、水泥砂浆勾缝砌墙。墙有空斗、实心之分,码头不出檐。墙外皮均为水泥勾缝,室内为白灰粉面。农村建房始用机砖机瓦。
80年代房屋建筑砖混结构渐多,半框架结构始有,预制钢混空心楼板、檩、椽、钢门窗开始应用,钢混带形基础和独立桩基础方式出现。城镇高层住宅楼房开始兴建。平板房屋顶与楼顶防水处理相同,多为炉渣保温,三油二毡,一砂防晒、防风化。砖混平房,钢梁替代木梁,椽、檩出现钢混预制构件,多为石膏吊顶。平板房、楼房室外墙面装饰始用水刷石、干粘石、马赛克、大理石贴面,室内水泥砂浆抹底,表面刷白色涂料罩面,水泥砂浆或水磨石地坪。
90年代,房屋建筑仍多沿用砖混结构,半框架结构兴起。农村及城镇沿街砖混结构平板房较为普遍,二层、三层单面砖混住宅开始出现。楼檐贴瓷片,楼台打混凝土,阔门大窗,砖墙砖道,砖铺院坪。室内粉白,水泥砂浆打地面,大多贴瓷板砖,水磨石楼道,装饰华丽。大门楼子较宽大,砖砌墙,钢筋砼现浇平顶,多用瓷片贴面。县城平房大量拆除,高层建筑猛增,住宅小区出现,联片集中供暖施行。瓷砖、地板砖、防盗门、卷闸门运用普遍,空心砖、加气混凝土、聚苯乙烯板等轻型材料始用。楼房建筑多为半框架式。室内布设、装饰趋于现代化。
油田基地建设
长庆油田驻华池油田矿区基地建设,按照“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原则,分区域进行规划,逐步配套兴建。自1970年2月,陇东石油勘探筹备处1858钻井队进驻华池(华吴路5号),境内油田基地建设开始起步。1975年以前,以干打垒修建为主;1976年以后,主要修建砖木结构平房;1980年起,建造砖混结构楼房。90年代,建设力度加大,逐步配套完善了办公、住宿、文化、教育和生活服务设施。2000年,各油田基地占地总面积49.6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29万平方米。
华池油田基地 位于县城南街赵沟门前台。1971年1月驻长庆油田13团机关。1974年3月,13团调离后,设长庆运输、采油2所技校。1983年11月,改为城华油矿机关生活区。1984年4月,为长庆油田第四采油厂机关驻地。1987年7月,驻采油二厂采油五大队。1995年4月,改驻城华作业区。1997年1月,为华池作业区驻地至今,是长庆油田在县境建立最早的基地。70年代,建筑以土坯、石箍窑、砖木结构平房为主,80年代后多被拆除。1985年,建成3层单面办公楼1幢,面积1200平方米,住宅楼4幢,职工食堂1幢,电影院1座。1987至1988年,先后建成幼儿园、子弟小学、卫生所和招待所各1处,新建住宅楼6幢。沿街建起商业、饮食门店,对厂区、街道进行硬化和绿化。1993年后,又相继建成职工住宅楼4幢,全面改造了供水、供电、供热等基础设施。1998年,为单身职工新建公寓大楼1幢,面积4980平方米。1999年,建成5层双面办公大楼1幢,面积6120平方米。2000年,占地总面积31.0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55万平方米。
城壕油田基地 位于城壕乡城壕村小组,1972年5月,为城壕油田采油队驻地。翌年6月,建成炼油厂。1975年3月,为城壕综合大队驻地。1983年11月,改为城华油矿驻地。1984年至1995年,先后为采油四厂采油一大队、采油二厂四大队驻地。1997年起,为城壕作业区机关驻地。初期建筑均为砖箍窑、砖木平房。1979年,建起第一幢2层单面办公宿舍楼,面积2200平方米。1981年,建成油田初级中学(含小学)教学楼1幢,可容纳学生400余人。1989年,用原炼油厂旧址兑换土地,全面规划基地建设。1992年,建成3层单面综合办公楼1幢,1500平方米。1994年至1998年,先后建起职工文化活动中心和招待所楼各1幢,住宅楼2幢,完善了水、暖、电等配套设施,厂区、街道全部硬化和绿化。2000年,占地总面积5.7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578平方米。
元城油田基地 位于元城乡南街。1984年4月,采油四厂采油二大队始建机关驻地。1987年7月,改为采油二厂采油六大队驻地。1995年4月,为城华作业区元城采油大队驻地。1997年1月后,为元城作业区机关驻地。建有3层单面综合办公楼1幢,住宅楼2幢,职工食堂、文化活动中心、卫生所、招待所、备用发电站、停车场各1处。2000年,占地总面积7.7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0.82万平方米。厂区内水、电、暖及通讯设施配套齐全,院内全部硬化和绿化。
南梁油田基地 位于南梁乡高台村王大沟门,1997年1月,南梁采油作业区成立时兴建。2000年,占地总面积5.0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0.37万平方米。
城乡建设管理
共和国成立前,城寨、道路修建,由官府管理;寺院、庙宇修建维修,由乡会会长管理;村民住宅,自行选址,自行修建。共和国成立后,土地归国家、集体所有,城镇建设、居民建宅纳入国家计划,实行审批制度。
管理机构 1937年至共和国成立初期,城乡建设先后归县政府二、四(建设)科管理。1956年起先后归县计划委员会、经济计划委员会、县革委会生产指挥部管理。1973年后由县经济计划委员会(1979年改称计划委员会)管理。1984年9月成立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科级行政单位,局址设在县政府大院。1992年7月迁至县城中街31号。1999年10月迁至中街28号,占地1734.2平方米,建筑面积1027平方米。2000年11月环境保护析出,称城乡建设局,设局长1人、副局长2人,有职工8人,内设建设股、房地产管理所、质监站,下设县城环境卫生管理所。
县城环境卫生管理所 1999年11月前,县城环境卫生归县爱卫会管理。1999年12月成立县城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所,隶属县城乡建设环保局,主管县城环境卫生保护、管理等,属全额拨款副科级事业单位,设所长、副所长各1人。2000年11月隶属县建设局,有干部职工29人,其中临时工13人。
规划编制 1983年前,建设规划仅在乡以上政府选址、道路开辟、单位内部建筑布局等方面施行。1984年1月本县始编制县城和各乡、镇政府驻地建设总体规划(1990~2000年)。1986年6月,18个乡镇政府驻地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和113个行政村建设规划方案经县政府批准施行。1987年,县城规划经省城建环保厅批准实施。城区规划面积1.4186平方公里。1995年经建设部批准,悦乐镇为县列示范集镇。1996年7月对县城建设规划进行修编,规划调整为1997年至2010年,1998年9月省建委组织专家评审通过。规划区总面积30平方公里,用地面积5.4平方公里。部分项目可延伸到2015年。1997年对悦乐原规划方案(1997~2010年)进行修编,1998年完成,规划面积0.574平方公里。1997年底启动村庄规划修编,1999年10月完成悦乐镇上堡子村等川塬区30个行政村村庄总体规划修编方案,当年11月批准施行。1999年完成其余17个乡政府驻地集镇原规划修编,并付诸实施。
规划管理 1989年3月开始实施《华池县房地产管理办法》,当年9月对县饮食服务公司在规划区未经批准,私自建房,依法予以处理。1991年城区规划迁建启动,至1992年5月,人行县支行等11个单位迁建到位。1992年实施建设项目开工报告审批制度,在县城、悦乐规划区试行。1993年,在全县乡、村规划区内全部实施,由县城建环保局会同县计委审批,按标准征收建设用地、建设工程规划管理费。当年全县审批开工项目12项,收规划费1.4万元。是年,建设银行县支行等4个单位规划迁建启动。至2000年,共核发选址意见书47份,用地规划许可证57份,工程规划许可证125份。为新开工的72项工程,全部颁发了开(施)工许可证,依法拆除各类违章建筑物、构筑物31处,房屋610平方米。
工程审批 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基本建设由基建单位“编制基建预算,绘制基建蓝图”,由县建设科、财政科审批,基建单位组织施工。竣工后,严格验收。1957年后,国家预算内投资基建,由主管部门编制基建预算方案,报县计委(生产指挥部)和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后,基建单位按下达计划编制预算方案,确定工队,签订合同,组织施工。竣工后,由监证机关会同主管部门验收。80年代,建筑项目管理趋于正规化。1992年对城镇干部职工违纪建房进行查处,处理37户。当年始,60万元以上项目标底由地区预算造价公司编制;59万元以下,由县财政局预算股编制;城建环保局每月对工程进度、质量、安全、管理进行一次检查。1995年始,大型建设项目实行县级领导负责制。翌年,颁布《华池县市政工程设施管理实施细则》,推行建设项目公开招标,年内符合招标标准新开工程17项,招标覆盖率88.2%。2000年,50万元以上工程招、投标由地区招标办管理,49万元以下工程招、投标由县招标办管理。
质量监督 50年代初,工程质量由建设单位领导负责,施工人员检查,主管部门监督、验收。1984年县城建环保局设立后,对工程质量实施分段监督,至1987年,县人民武装部办公楼、农机公司和新华书店营业楼质量低劣,先后被监督返工。1989年4月设县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具体负责5万元以上建筑工程建材、设备、施工、安全等方面的全方位监督。1997年11月后,依照《建筑法》,实施强制监管制度,全县建筑工程合格率、优良率逐年提高。
建筑业
县域现存的秦长城、古城、寨、堡、庙群、寺院、砖、石塔等,反映着本县不同历史时期精湛的建筑技术和兴盛的建筑业。历代能工巧匠以师带徒,世代相传,凭带班匠人经验和师传匠语规法营造。后因地僻人稀,战事频繁,建筑业发展落后。到1945年,全县仅有木匠43人,石匠6户15人,砖瓦匠2户13人,走乡串户,做家具,修庄建宅。共和国成立后,建筑业逐步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多种经济成分建筑企业迅速兴起,施工队伍不断壮大,技艺逐步提高。2000年全县有各类建筑企业10个,工队4个,年从业人员3000多人。
县乡集体建筑企业
县建筑安装工程公司 1972年县手工业联社在木工组基础上成立建筑工程队,共12人,分木工、石工两个班组,资金1.8万元,主要承担小型厂房、仓库、民房建筑及维修,公路桥、涵建设。1975年11月改称县建筑工程队。1976年1月与县手工业联社分设,隶属县经计委,职工158人,拥有各类机械10台(件),队址迁往县城中街,占地3533平方米,建砖混二层宿舍楼1幢,1234.8平方米。1981年11月更名为县建筑工程公司,下设两个土建队和一个石工队。1984年9月改隶县城建局管理。1988年4月下设水泥预制构件厂。1993年3月被省建委核定为城镇集体三级建筑企业,承担16层以下24米跨度以内房屋建筑和高度50米以下建筑物建筑。1995年3月改称县建筑安装工程公司。1997年4月设西峰办事处(股份制)。1999年6月被省建委评为“优秀建筑企业”。2000年有从业人员650人(固定工72人)。其中:工程师11人,助理工程师20人,经济师3人,助理经济师1人,助理会计师3人,技术员13人,拥有固定资产2147万元,所有者权益1.2万元,各类机械设备185台(件),技术装备率2000元/人。累计建安工作量9898.3万元,竣工建筑面积20.48万平方米,被评为优良工程34项。实现利润82.65万元,上缴税金412.45万元。
县二轻公司土建队、第二建筑安装公司、陇华建筑公司、县教育局工程队为五级以下集体建筑企业。
私营建筑企业 1985年注册五级以下私营建筑企业有:柔远镇建筑工程队、悦乐镇建筑工程队、上里塬乡建筑工程队、元城乡建筑工程队、柔远镇石工队、怀安乡石工队、五蛟乡石工队、山庄乡石工队、悦乐镇石工队、元城乡石工队、南梁乡石工队、乔河乡石工队、温台乡石工队、定汉乡石工队。联营重组后,2000年底有:县兴华筑路有限责任公司(国家二级)、县通达路桥有限责任公司(国家二级)、县兴悦建筑建材有限责任公司(国家三级)、县怀华路桥有限责任公司(国家三级)、县市政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国家三级)5家等内企业;还有县利华水电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县悦乐镇悦乐村石工队、县兴城建筑有限责任公司、县元城石工队、县乔河石工队5家等外企业。
房地产业
房地产业开发 60年代末,城区除单位公房、个人私房外,有直管公房20间,340平方米,安排住户8户。70年代末直管公房增加到114间,1960平方米,安排住户38户。80年代,县直单位职工住宅建设步伐加快,私房建设重新启动。90年代,改革福利性住房制度,实行集资建商品住宅,城镇房地产业迈上新途径。2000年底,城区集资统建住宅楼68幢,最高7层,1395套,118480.27平方米。
住房改革 共和国成立初,公私房营建、使用、管理、出租、变卖均由业主自理。
1956年至1958年,对城区房地产进行登记、换约、发证,房地产市场性经营基本停止。1959年对县城私人出租房屋开始改造工作(起点为50~80平方米)。改造后实行“国家经租,依租养房”,租赁、修缮由房管部门统管。租金中给业主20%~30%定租。直管公房主要用于商业服务营业和职工住宅(离退休干部、双职工及知识分子家庭),租金依房屋用途、质量、区位分等定级、按间计租。当时,月租最高的商业用安架房每间1.08元,月租最低的机关家属院(不分地类等级)每平方米0.03元。1966年、1973年分别以13%、50%的幅度两次降低居民住宅租金。1966年将部分以间计租全部改为以平方米计租。因低租难以养房,1976年以51%的幅度提高居民住宅租金。1978年后,实行改革开放、搞活政策,城镇土地作为经营对象,承认住宅的商品属性,落实了私改房清退政策。允许城镇居民按审批程序、规定标准修建私房,倡导单位兴建公用职工住宅,逐步改革福利性住房分配办法。90年代,房改力度加大,步伐加快。城市住宅朝着商品化方向转变。1993年至1997年先后三次提高住房租金。月租提到每平方米1.20元。从1994年开始,县直管房和单位公房向职工个人出售。至2000年,先后出售县直管公房1931.19平方米,财政收回20.54万元;48个县直单位出售公房862间(套)、65739.51平方米,财政收回2233.82万元。
房地产管理 1955年前,县政府、仓库、公立学校房产均由县政府二科(1954年改称财政科)建档登记管理;寺庙、教堂由同乡会社、教会管理。租赁、典当由当事双方会同中间人,议定价格,填写契约成交。1956后县财政科设房管组,负责房地产业登记、换约、发证,承办城区集体、私人建房产权登记,改造私房、直管公房的出租、修缮、扩建及租金收取。1980年后房地产管理机构逐步健全,制度渐次完善。1984年城建环保局成立,内设房产管理所、房产交易所、房产评估事务所等机构,具体负责直管公房管理,集体、私人建房产权管理及房屋租赁、抵押、评估等。1992年县政府设立住房制度改革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住房改革制度落实及建设资金等管理工作。1993年后,县《城镇公有住房提租补贴试行办法》、《住房公积金管理试行办法》、《住房租赁保证金管理试行办法》、《城镇公有住房出售试行办法》、《集资建造住房管理试行办法》、《住房资金集资、使用和管理试行办法》、《关于县直、地直驻华单位标准价建房的通知》及《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先后制定出台,城镇房地产业开发管理逐步规范。
第二节 环境保护
管理机构
县环境保护局 2000年11月成立,负责县内环境保护规划制定、环境监测管理等,属全额拨款科级事业单位,编制5人,设局长1人、副局长2人,当年有干部职工7人,下设环境保护监理站。
县环境保护监理站 1990年3月成立,隶属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为股级事业单位,负责全县环境监督管理、污染费征收等工作。1998年升为副科级事业单位,编制4人。2000年11月改称县环境保护监理站,编制增至5人,隶属县环境保护局。年底有干部职工3人。
环境状况
生态环境 古代,县域林草茂盛,生态环境优美,属北方游牧区,塬面、沟壑区侵蚀轻微。自西周始,境内战事频繁,农、牧业交替发展,原始植被渐次减少。至明末清初,县域大部分地方已变为无林区。清同治年间,数十年战乱,县域人口大量流亡,十室九空,东部子午岭天然次生林开始形成。西部、北部森林草原植被逐步恢复。40年代末,西部、北部尚存有大片森林,与子午岭浑然一体,面积达153万亩。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人口逐年增加,大量林草地被开垦,尤其是50年代末大跃进,向“子午岭要宝”,天然次生林遭受严重破坏,林线平均每年以1公里速度后移。70年代末,全县耕地面积由1949年的34万亩增加到85万亩,森林面积减少到89万亩。过去林木郁闭的二将川河谷川道一带已被农业景观代替。西部大部分地区已变为童秃不毛之地,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加剧,全县已成为甘肃严重水土流失区和干旱县之一。80年代初,大力开展种草种树,1984年全县实现一年停止植被破坏,林草得以逐渐恢复。90年代后期实施生态环境建设工程,至2000年,森林覆盖率由1980年的10.2%提高到22.68%。
地表水污染 40年代前,基本无污染,县境主要河流、溪水均可供人畜饮用及灌溉农田。1941年,悦乐先后开设毛纺厂、酒坊,始有废水排入河流,造成局部河段季节性轻度污染。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人口增加,城镇建设、工业建设加快,大量生活和工业废水排入河道,尤其是石油工业废水,自70年代初钻探开始,开发规模逐年扩大。80年代,柔远城以南河段水流全部弃用,压裂、炼油、集输站原油脱水等废水随意排放,成为地表水主要污染源。据1995年调查,境内5条主干河流,全部受到污染。河水水质16个监测项目中,13个项目超标。石油工业废水年排放量占全县总排放量的80%,石油类污染年平均值达44.85毫克/升。柔远河、城壕河、元城河元城以南河段最为严重,柔远河水已不能饮用,悦乐南段河水已影响灌溉。90年代中后期,工业废水有所控制,但生活废水成倍增加,污染加剧。2000年,县城排入柔远河生活废水达30万吨。
地下水污染 70年代初,长庆油田在境内进行规模勘探会战,放炮、地震测量遍及县境主要河川,导致地下水层上下串通,水质发生变化,部分民用水井水位下降,甚至干枯。1975年悦乐境内钻探中,打出3口高矿化承压水喷井,周围2公里范围内民用水井,遭受高盐分污染,水质变苦,不能饮用。1996年6至10月采用等距取样法,在川区河岸监测人饮水井8口,经化验分析,总硬度超标的占50%,氨氮超标的占62.5%,六价铬超标的占62.5%,氧化物超标的占12.5%,氯化物超标的占25%,挥发酚超标的占37.5%。
大气污染 早在西汉始元年间,县境就有“雨土”、“雨沙”记载。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三月某日,黄沙蔽野,日出无光,人相视面皆黄色,至晚方止。早期污染多由自然过程产生,其污染仅限于区域和季节性发生,人为污染轻微。近代以来,植被破坏,生态环境恶化,上半年多风沙,4月尤为突出,狂风每起,黄雾弥漫,咫尺不能辨认。乔川、元城、白马、紫坊畔等北部乡镇为最。70年代,县砖瓦厂、火力电厂、手工业联社翻砂厂先后投产,二氧化硫开始轻度污染。石油工业在境内迅速发展,至70年代末,油田基地及附近村民以原油为燃料,早、晚浓烟滚滚,大量黑烟粉尘漂浮在矿区空气流动层中,农作物、牧草、森林以及建筑物受到污染而变成黑色。2000年监测,县域空气质量仍处较重污染水平,冬季重于夏季。主要污染指数为:二氧化硫60~120微克/m3,超国家二级标准;氮氧化物49~69微克/m3;总悬浮颗粒380~420微克/m3。
固体废弃物污染 主要是燃煤炉渣、建筑废料、废旧农膜、废旧塑料包装等、工业废渣与生活垃圾等。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城镇人口增加,城区固废排放量呈上升趋势,对环境污染日趋加重。1985年本县工业固废年排放量居全区八县(市)第五。80年代后期,城市生活垃圾、建筑废料产生量迅猛增加。至2000年,排放量约达12.3万吨,除炉渣用于建筑外,无害化处理为零,主要靠露天定点堆放,部分压埋处理,溶解出的重金属等造成地表水严重污染。城镇废塑料包装袋、农村废旧农膜增势迅猛,无有效处理,白色污染加剧。
噪声污染 本县噪声源主要来自交通、工业、施工和社会生活。80年代中前期,石油开发区主要噪声源是柴油机和钻井机。一个井队施工,方圆1公里内,居民难以入睡。城区主要是高音喇叭和机动车辆。后期,大电并网,柴油机基本停用,石油开发区噪声减弱。城区卡拉OK歌舞厅、录像厅、过境机动车辆猛增,噪声污染增加。90年代,虽经治理,城区大贝分音响有所减弱,但采暖锅炉、建筑施工、木材加工等噪声污染有增无减。
电磁污染 1976年高压输电线路通入本县后,相继建成了悦乐、柔远、山庄、元城等变电所,线路深入县境各乡村,在变电所和高压输电线附近电磁场区产生严重电磁干扰。90年代后,县内电话、电视中继站、电子计算机、通信电台、地面卫星接收站相继增加,射频电磁污染严重,常出现同波道广播、电视干扰及电视与广播、电话串音等现象。有线电视台的建成,电话联网,医院X射线、B超的使用,电磁辐射污染有所增加,特别是中国联通公司、移动通信公司的迅速发展,电磁辐射污染环境呈加重趋势。
环境监测
水监测 县内地表水环境监测始于1974年。当年长庆石油勘探局101水文地质队进行油田开发区地面水质全分析动态监测,在县境河段设城壕、赵沟门2个取样点,每季采样一次,进行氯化物、化学耗氧量、硬度、杂菌等项目分析。1981年7月,地区水利水文部门进行全区地表水水质调查监测,在县境柔远河设监测点2个,二将川河设监测点1个。1982年6月至1983年1月,地区环境保护检测站首次对马莲河支流柔远河进行污染现状监测调查,设置监测点10个,进行pH酸碱度、矿化度、溶解氧、生化需氧量、化学耗氧量、石油类、挥发酚、硫化物、汞、砷、六价铬、细菌总数测定。结果显示六价铬在悦乐以上各水域均有超标,石油类丰水期超标57%,平水期超标70%,枯水期超标96%,最高值达1520.8毫升/升;挥发酚在枯水期全部超标。1986年7月,地区环境保护监测站对柔远河11条支沟取样,监测16个项目,并进行了水质评估。1986年至1997年地区环境保护监测站在柔远杨庄子、华联站、悦乐上堡子、新堡桥设4个监测点,对柔远河每年分丰、平、枯三期进行连续监测。据分析,柔远河水质中,超过《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Ⅱ类标准值的项目及浓度范围为:化学需氧量27.68(72.20~5.00)、硫酸盐266.205(1022.748~114.650)、石油类0.395(1.865~0.025)。与1986年相比,上升的指标及倍数为:化学耗氧量(6.02)、生化需氧量(1.10)、亚硝酸盐氮(1.17)、石油类(2.29)。按加权均值型指数法计算,柔远河主要污染物及污染分别为:石油类(51.82%)、氨氮(12.08%)、总硬度(8.68%)、PH(7.52%)、六价铬(5.79%)。柔远河均属石油污染,石油类污染分担率在50%以上。
大气监测 1996年起,地区环境保护监测站始对县内锅炉实行每采暖期一次的年度强检,监测烟尘排放量、烟尘排放浓度、噪声环境点三个项目。当年监测带压锅炉11台,其中三项达标3台,未达标8台;监测常压锅炉17台,烟尘排放浓度、噪声环境点均未达标。1997年增加林格曼度里监测。到2000年,累计监测带压锅炉64台,其中三项达标15台,未达标49台;监测常压锅炉118台,两项均未达标。其中,2000年监测带压锅炉15台,三项达标3台,未达标12台;监测常压锅炉32台,两项均未达标。
噪声监测 锅炉噪声监测与大气监测一并进行。城区街道其他固定噪声源由环境保护监理站定期或不定期监测,对超标的令其整改或取缔。
环境治理
工业生产废水治理 70年代末,悦乐造纸厂、县地毯厂相继建成,日产废水50吨,自然沉淀后排入柔远河,1983年、1986年初2厂分别关闭。1993年“三同时”制度实施,新建企业须办理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手续。1994年县甘草甜素厂、冷冻厂投资4万元,各建二级沉淀过滤池1座,工业生产废水得到控制。至2000年底,属污染源的甘草甜素厂、悦乐果品公司破产,冷冻厂、酒厂、重油化工厂等5户企业停产或半停产,本县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经地区环保处验收合格。
生活废水治理 1991年开征排污费,当年开征8户,征收0.61万元。2000年增加为158户,征收3.83万元。1995年县财政投资60万元,改造县城排水管网1190米。1998年投资105万元,建成东西关地埋排污管道512米。2000年投资25万元,地埋排污管360米。至年底,县城排污管道达1620米(地埋1400米)。
石油工业污染治理 1980年7月后,长庆局造成工业污染的城壕炼油厂氧化沥青生产装置停产,对各原油脱盐装置进行技术改造,对采油计量站、柴油发电机房,采油大队等处所排废水限期集中处理,回收利用,并相继封闭了新堡、悦乐高矿化承压喷水井。1995年县城建环保局对采油二厂悦乐联合输油站排放废水进行处理,罚款1万元,赔偿新堡村群众损失7万元。1996年采油二厂投资200多万元,改建废水回注工程,使原日外排780立方米减少到50立方米。1996年至2000年共查处各类石油污染事故190起,罚款103.53万元(补偿群众20.68万元)。其中,2000年查处华池、元城、城壕、南梁、周边等作业区污染事故42起,罚款23.56万元(补偿群众2.63万元)。
废气治理 1986年石油单位改进燃烧装置、技术,农民禁烧原油,大气质量好转。1995年县冷冻厂、甘草甜素厂、重油化工厂完成一期环保治理工程,烟尘排放基本达标;县财政局、招待所等单位更换了烟尘、噪声严重超标的采暖锅炉。1996年采暖锅炉强制年检开始。1998年更新锅炉除尘器6个,改造锅炉4台,建成联片供热点1个,供热面积18000平方米。同年,始征处理楼顶燃沥青污染费。2000年依法取缔南梁、林镇、城关3处土炼油厂,罚款1.75万元;建成幼儿园巷、城建、医药公司、公检法联片供热点3处,供热面积33360平方米。
噪声治理 1995年县一中等4单位安装采暖锅炉消声器。1996年县城建环保局与14家歌舞厅、录像厅签订了县城环境噪声责任书,依法取缔6家街面卡拉OK点。1998年依法取缔露天音响3处,处罚噪声超标12户,罚款1600元。2000年开始采用监测超标收费,噪声超标得到控制。
固废物治理 1987年县爱卫会购置垃圾运输车1辆,清运县城厕所粪便、生活垃圾。1989年爱卫会成立环卫队,负责街道清洁、垃圾拉运。是年,确定小西沟垃圾堆放点1处,沿河乱倒垃圾有所控制。1997年修建垃圾仓13个,沿街安放果皮箱32个。1998年垃圾堆放点移至索梁山顶,设垃圾处理场路线指示牌6个,警示牌27个。1999年5月开征垃圾费。2000年依法拆除违反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建筑物35处,拆改沿河厕所93处;乡镇驻地亦建有固定垃圾堆放点;城区炉渣作为商品全部用于筑路、建筑;垃圾由产生单位运至堆放点堆放。
通过综合治理,2000年排放烟尘98.68吨、二氧化硫179.71吨、化学需氧量352.48吨、固废物8吨,区域噪声平均值75分贝,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85%。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