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财政
清代以前,境内财赋收入多上解国库,开支由国家拨给。
民国初期,军阀混战,各自为政,国民党庆阳县政府在华池境内滥征乱收,人民不堪重负。
陕甘边区时期,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和县苏维埃政府财政收入主要依靠没收反动豪绅财产和战利品,边筹集边使用。
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实行统收统支,县财政无独立活动权。皖南事变后,国民政府停发八路军经费,对陕甘宁边区实行经济封锁,本县财政来源主要靠生产自给,边区政府只补助一部分,县内财政进入最困难时期。1948年,陕甘宁边区政府财源增多,财力增强,实行以统收统支为主,生产自给为辅的财政政策。
共和国成立后,财政体制几经改革。本县财力不断增强,为全县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但因财源不足,本级收入量小,主要依靠上级补助。1951年至2000年(缺1958年5月至1962年数,下同)累计收入54511.6万元,其中本级收入20292.5万元,占37%,年均471.9万元;上级补助收入34219.1万元,占63%,年均760.4万元。累计支出55312.4万元,是累计收入的102%,年均支出1229.2万元。
第一节 机 构
行政机构
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时期 民国二十三年(1934)二月,境内林镇四合台成立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即南梁政府,下设财政委员会,除办理财政事务外,还印制油布币兑换银元,代理金融业务。1934年6月至1937年9月,境内先后有华池、庆北、赤庆县及华池战区苏维埃政府、庆北办事处等政权组织,均设有财政部或财政委员,专管财政。
陕甘宁边区政府时期 1937年10月至1949年8月,县政府设二科,区政府设财政助理员管理财政。
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二科改称财政科。1958年4月归庆阳县财政科。1962年1月成立县财政局。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机构瘫痪。1968年10月成立财税管理站革命委员会,设第一主任1人、主任2人。1970年10月撤销,改称财税局,12月成立局革命领导小组,设组长、副组长各1人。1973年11月撤销领导小组,任命正、副局长。1978年财税局内设监察、预算会计、企业、文书、基本建设、城建房管、工商税收等7个组。1979年5月,财税分设,复称财政局。2000年,内设预算、人秘、企业、行财、农财、基建、机关会计、控购办等8个股室,辖监查办、国资局、收费中心及19个乡镇农财所,共有职工81人。其中,科级干部18人,一般干部36人,工人27人。
事业机构
县财经监督检查办公室 1985年成立,初称县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副科级建制。2000年8月改称县财经监督检查办公室,有职工3人。
县国有资产管理局 1992年3月成立,科级单位,2000年有职工3人。
县预算外资金收费服务中心 1999年6月成立,2000年有职工5人,设收费点2处。
乡农财所 1968年10月原五蛟、城关、元城、山庄、悦乐5个税务所改称财税所。1970年增设城壕、上里塬、林镇3所。1973年至1974年财税所增加为12个。1979年财税分设后,基层财税所划归县税务局管理。
1985年3月成立悦乐财政所。1986年成立柔远、元城、五蛟、山庄财政所,实行划片包干,负责支农周转金,发展资金发放回收工作。元城所分管元城、乔川、怀安3乡;五蛟所分管五蛟、白马、李良子3乡;悦乐所分管悦乐、上里塬、王咀子、城壕、定汉5乡镇;柔远所分管柔远、乔河、庙巷、紫坊畔、温台5乡镇;山庄所分管山庄、南梁、林镇3乡。
1995年4月,财政所改称农财所,同时成立14个所,每乡1所,每所设业务副所长、预算会计、农税征管员各1人。
第二节 财政收入
革命根据地时期财政收入
陕甘边区时期,县苏维埃政府财政收入靠打土豪筹集。
陕甘宁边区政府时期,县财政收入主要来源:(1)采取“民主摊派”的办法,向地主、富农等土豪募捐。(2)征办地方附加粮。(3)牲畜买卖手续费(税)。始于1940年,初由边府财政厅兼办。次年为增强陇东分区自给能力,划归地方收入。1943年收入9926元(法币,下同),1944年收入27.3864万元。1945年将90%划归本县收入,当年收入98.0084万元。(4)粮食斗佣费(买卖手续费)。1946年始征,初由边府财政厅兼办,1948年5月1日起将85%划归边区,15%归本县收入。(5)货物税。1946年实行。(6)机关单位生产自给收入。1941年,陕甘宁边区财政外援断绝,本县成立生产自给委员会,组织机关单位开展生产自给。当时生产基础薄弱,收入不多,大部分经费仍依靠边区政府。农业生产收入:1942年,县委、县政府、抗敌后援会、保安科和区乡机关建立农场,当年收获可供机关单位食粮月余。次年收获细粮159.8石。1944年收获细粮413.6石。悦乐区二乡乡长耿富仁和文书张克雄,种地36亩(含开荒4亩),收获细粮13.3石。1945年,农业生产以棉花、烟叶和蔬菜等经济作物为主,生产收入折细粮196.8石。1946年县二科收获细粮93石;县委、县政府、保安科、警卫队4单位收入折款49.1150万元(流通劵,下同);区乡机关收入折款84.8581万元(缺白马区)。1947年陇东战争爆发后,农业生产遭国民党军队破坏,收获粮食不够生产投入。次年收获粮食89.6石。商业收入:1941年设立自足会(1945年改为自足商店)净营利2.3883万元(流通券)。1943年获利3.655万元,次年陇东分区实行商业统一经营,商店合并,成立党政军联合商店,限制了机关单位商业经营,当年收入17.695万元。1945年商业实行集中领导,分散经营方针,联合商店分开,以县为单位各自经营。1946年获利515.3876万元。次年战争爆发后,商业经营以贩卖牲畜、布匹、杂货等流动生意和作坊经营为主,收入不详。1948年营业收入154.8万元。(7)边区政府补助收入。1941年实行自给后,经费由边府全部供给转为补助,当年和次年生产基础薄弱,大部分经费由边府补助。1943年本县牲畜买卖手续费全部下拨补助。1945年分区拨给粮食120石,借油籽100石,扶持生产自给,准许将地方税收除10%补助陇东中学外,其余均归本县使用,60%用作教育经费,40%用作区乡行政经费。1948年统收统支后,补助转为供给。
共和国成立后财政收入
1950年至1952年,县内收入划归大公财政。1951年至1952年分别收入5.7和9.2万元,全为上级补助。1953年县为一级财政后,本县始有财政收入,至2000年共收入20292.5万元。
企业收入 是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交通、邮电、农牧、商业、建筑工程、城市公用、文教卫生、物资管理等企业上缴财政的利润、基本折旧基金、固定资产变价和多余的流动资金。1954年至2000年累计收入1442.7万元。
工商各税收入 1950年至1952年工商税收全部划归中央和省。1953年至1958年实行中央、省、县分类分成体制,工商各税收入随分成比例变化而增减。1953年屠宰税和牲畜交易税划归县财政。1954年利息所得税、印花税全部划归县财政,工商营业税收入县财政分成90%。1955年工商所得税收入全部划归县财政,工商营业税分成比例降至50%以下,商品流通税和货物税的部分收入划归县财政。1956年商品流通税和货物税收入全部划归省财政,工商营业税收入全部划归县财政。1958年商品流通税,货物税及工商营业税合并为工商统一税,与工商所得税实行同一分成比例。1962年至1965年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工农业生产稳步发展,集市贸易不断扩大,工商各税逐年增长。1965年收入23.5万元,为60年代最高水平。1966年至1970年受“文化大革命”影响,税收制度遭到破坏,偷税漏税现象普遍,工商各税年收入徘徊在18万元左右。1971年通过对纳税单位进行整顿,加强税收征管,至1977年,工商各税平均每年增长1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城乡商品经济发展活跃,国营企业实行利改税,全县经济进一步发展,至1987年工商税收突破百万元大关。1994年税制改革,分设国家、地方2套税务机构,税收征管工作不断加强,工商税收大幅度上升,1997年突破千万元大关,2000年达1328万元。
农牧业税收入 1955年至2000年共征收农牧业税2996.1万元。其中:
农业税收入:1950年至1954年,全部划归中央财政,数目不详。1955年实行中央、省、县财政分成体制,分成比例县财政30%,1956年改为20%。1960年全部划归县财政。1962年因自然灾害和下调税率,收入下降。1963年至1972年按照中央“增产不增税,稳定负担”方针,从1965年开始实行“一定三年不变”和“一定五年不变”政策,农业税收入每年保持在15万元左右。1973年至1995年政策性减免数量大,收入不稳定,下降幅度较大。1973年遭受特大自然灾害,农业税与回销粮相抵赤字1.4万元。1979年乔川、元城、怀安、白马、乔河、紫坊畔6个公社经省革委会批准划为半农半牧区,减免6.1万元,同时对人均口粮150公斤以下或收入50元以下的生产队农业税予以减免。1980年对起征点以下的生产队实行免征农业税“一定三年不变”政策,当年免征2.6万元。1984年停止执行农业税起征点办法,对老区特困公社及子午岭林缘区9个公社减免农业税70%,老区特困公社减免1.1万元,子午岭林区减免5.2万元。1985年夏田大面积受灾,灾情减免较大,同时对老区困难乡应负担的30%也予减免。1989年至2000年累计灾情减免93.46万元,年均7.8万元,其中1994年最高为18.5万元,2000年最低为3万元。
牧业税收入:共和国成立初,为扶持畜牧业发展,实行轻税政策。1955年始对马、牛、羊征收牧业税,1956年至1959年实行分成体制,分成比例与农业税相同,1960年全部归县财政。至2000年共征收303.9万元。
农林特产税收入:1989年至2000年共征收928.1万元。
耕地占用税收入:1987年至2000年共征收1283.1万元。
专项收入 主要是城市排污费和教育附加费等收入,1988年至2000年共收入262.8万元。
罚没及行政性收费收入 罚没收入是经济管理部门和公安、司法机关对违背国家政策的案件审理后,上缴财政的罚金(包括没收品变价);行政性收费是公安、司法、民政、工商、土地、水保、城建等行政事业单位按国家政策法规规定,向服务对象收取的各种证照簿册工本费、手续费及公证费等。1953年至1958年统计在其他收入内,1963年至2000年共收入674.5万元。
其他收入 包括以前年度支出收回、土地收益金、契税等收入。1953年至2000年共收入5567.9万元。
表14-2-1 | 历年财政总收入统计表 | 单位:万元 |
年份 | 合计 | 企业 | 工商 | 农牧林 | 国有企业上缴利润 | 国有企业 | 国营 | 专项 | 罚没及行政性收费收入 | 盐税收入 | 其他 |
1953 | 1.8 |
| 1.5 |
|
|
|
|
|
|
| 0.3 |
1954 | 5.2 | 0.1 | 4.7 |
|
|
|
|
|
|
| 0.4 |
1955 | 15.1 | 0.5 | 11.4 | 2.7 |
|
|
|
|
|
| 0.5 |
1956 | 11.9 | 1.1 | 8.7 | 1.8 |
|
|
|
|
|
| 0.3 |
1957 | 14.3 | 0.2 | 10.5 | 2.4 |
|
|
|
|
|
| 1.2 |
1958 | 7.3 |
| 2.7 | 1.1 |
|
|
|
|
|
| 3.5 |
1963 | 34.1 |
| 18.8 | 14.0 |
|
|
|
| 0.4 |
| 0.9 |
1964 | 37.3 |
| 20.5 | 14.6 |
|
|
|
| 0.3 |
| 1.9 |
1965 | 38.4 |
| 23.5 | 12.7 |
|
|
|
| 0.8 |
| 1.4 |
1966 | 38.6 | -1.2 | 17.7 | 17.7 |
|
|
|
| 0.4 |
| 4.0 |
1967 | 36.2 | -1.9 | 18.5 | 18.1 |
|
|
|
| 0.1 |
| 1.4 |
1968 | 30.6 | -1.4 | 16.0 | 15.4 |
|
|
|
|
|
| 0.6 |
1969 | 34.8 | -1.2 | 17.7 | 16.8 |
|
|
|
|
|
| 1.5 |
1970 | 39.4 | -1.6 | 18.9 | 17.0 |
|
|
|
|
|
| 5.1 |
1971 | 50.7 | 6.3 | 25.9 | 17.4 |
|
|
|
| 0.7 |
| 0.4 |
1972 | 65.5 | 20.1 | 28.8 | 15.7 |
|
|
|
| 0.5 |
| 0.4 |
1973 | 53.1 | 9.7 | 38.9 | 0.3 |
|
|
|
|
| 3.5 | 0.7 |
1974 | 72.8 | 15.7 | 40.2 | 16.0 |
|
|
|
| 0.9 |
|
|
1975 | 74.8 | 16.6 | 40.1 | 17.1 |
|
|
|
| 0.2 | 0.2 | 0.6 |
1976 | 72.3 | 11.3 | 41.7 | 18.6 |
|
|
|
| 0.5 |
| 0.2 |
1977 | 72.7 | 10.3 | 44.5 | 17.6 |
|
|
|
| 0.3 |
|
|
1978 | 69.0 | 8.4 | 46.3 | 14.0 |
|
|
|
| 0.3 |
|
|
1979 | 58.3 | 1.7 | 46.4 | 11.5 |
|
|
|
| -1.3 |
|
|
1980 | 62.8 | 6.7 | 43.3 | 11.0 |
|
|
|
| 0.5 |
| 1.3 |
1981 | 61.9 | 4.8 | 47.1 | 8.3 |
|
|
|
| 1.1 |
| 0.6 |
1982 | 47.0 | -10.2 | 50.8 | 5.2 |
|
|
|
| 0.7 |
| 0.5 |
1983 | 46.8 | -19.4 | 51.7 | 11.2 |
|
|
|
| 1.3 |
| 2.0 |
1984 | 68.0 | 6.2 | 54.1 | 6.5 |
|
|
|
| 0.6 |
| 0.6 |
1985 | 83.3 | 8.2 | 71.3 | 6.5 | 2.8 | -7.0 |
|
| 1.5 |
|
|
1986 | 103.4 | 9.0 | 88.1 | 6.7 | -1.4 | -3.5 |
|
| 4.5 |
|
|
1987 | 148.4 | 7.0 | 123.3 | 4.2 | 0.8 | -0.5 |
|
| 10.2 |
| 3.4 |
1988 | 147.3 | 19.4 | 174.4 | 13.2 | -2.7 | -64.3 | -4.0 | 1.1 | 7.6 |
| 2.6 |
1989 | 192.5 | 26.9 | 223.5 | 24.4 | -1.6 | -100.0 | -9.8 |
| 17.7 |
| 11.4 |
1990 | 190.6 | 24.6 | 227.8 | 33.1 | 0.1 | -113.7 | -10.1 | 1.4 | 24.8 |
| 2.6 |
1991 | 226.5 | 32.9 | 211.8 | 43.4 | 1.6 | -85.6 | -2.5 | 4.2 | 10.2 |
| 10.5 |
1992 | 232.8 | 42.8 | 216.1 | 33.7 | 1.5 | -74.0 | -10.6 | 7.9 | 14.2 |
| 1.2 |
1993 | 739.0 | 44.1 | 570.4 | 114.2 | 6.5 | -24.4 | -5.4 | 17.2 | 14.2 |
| 2.2 |
1994 | 1294.0 | 19.0 | 519.0 | 164.0 | 78.0 |
|
| 15.0 | 38.0 |
| 461.0 |
1995 | 1688.0 | 21.0 | 701.0 | 218.0 | 47.0 |
|
| 30.0 | 31.0 |
| 640.0 |
1996 | 2210.0 | 125.0 | 906.0 | 331.0 | 40.0 |
|
| 40.0 | 49.0 |
| 719.0 |
1997 | 2634.0 | 238.0 | 1058.0 | 440.0 |
|
|
|
| 61.0 |
| 837.0 |
1998 | 2796.0 | 332.0 | 1195.0 | 399.0 |
|
|
| 45.0 | 118.0 |
| 707.0 |
1999 | 3018.0 | 292.0 | 1248.0 | 384.0 |
|
|
| 55.0 | 78.0 |
| 961.0 |
2000 | 3368.0 | 118.0 | 1328.0 | 476.0 | 35.0 |
|
| 46.0 | 185.0 |
| 1180.0 |
总计 | 20292.5 | 1442.7 | 9625.6 | 2996.1 | 207.6 | -437.0 | -42.4 | 262.8 | 674.5 | 3.7 | 5567.9 |
第三节 财政支出
革命根据地时期财政支出
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时期,县内财政随收随支。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建立后,县内机关、部队、团体的一切开支均须编制预算,呈报边府财政厅发布支付命令,向当地金库领取。1941年后县内经费支出逐步转为生产自给为主,边府补助为辅。1948年后实行统筹统支为主,生产自给为辅。
行政经费支出 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时期,县苏维埃政府行政经费支出大部分是党政军人员的衣食费用,其次是办公费、杂支费和补助费等。行政经费根据需要和可能自行筹支。据零星资料记载,1935年11月至1936年7月,共支政府经费285元(法币,下同),政治保卫费85元,党团津贴费68元。陕甘宁边区政府时期,实行供给制,县、区、乡各级工作人员月生活费3.9元,其中伙食费2元,菜金0.9元,津贴1元。办公费(马料、招待费、路费及其他一切开支),乡政府月0.3元,区政府2元,县政府12元。1939年改为县长2.5元,区长1.5元;每人日口粮1斤4两(16两称,下同),菜金0.04元;县政府办公费20~30元。1940年9月后国民政府停发八路军经费,陕甘宁边区政府财政处于困难时期,县内大部分工作人员津贴停发,办公费减少。当年行政经费共支6491元,其中行政费6036元,修购费167元,扩兵费79元,其他209元。1941年,县内党政军人员伙食、办公、杂支等经费由边府供给,部分发现金,部分发实物;蔬菜和肉食等由各机关单位自给;另外县以下各级政府自给1.5个月食粮;当年行政经费共支出91678元(边币)。1943年物价上涨,支出按实物市价折发。是年共支出113.8万元(流通劵,下同),其中伙食44.7万元,办公17.03万元,服装28.37万元,路费3.52万元,会议费4.47万元,修购费3.03万元,医药保健3.2万元,杂支8.3万元,补助1.18万元。1945年支出166.99万元。1946年,县区乡人员粮食由边府供给,被服发给棉花和布匹(区以下每人发棉花8斤,县上发棉花和布匹各一半,自己缝制);伙食、办公、杂支及鞋袜等经费各单位生产自给,不足部分由县统筹发给,个人生产解决日用品。此前,本县只对外来及当地贫困干部每年每人发1~2双单鞋,其他日用品从未供给,当地部分干部参加革命10多年,被褥一直依靠家庭解决。是年供给标准为:伙食费,每人月油1斤2两,盐1斤,菜30斤,肉2斤,柴90斤,调料费50元;办公费,个人月麻纸20张,墨5钱,灯油8两,毛笔、铅笔2月各1支;机关费用,专署、地委月各15万元,县政府5万元,县委、保安科各3万元,区政府0.5万元,乡政府0.1万元;马每匹日料1升2合,草10斤,驴每头日料1升,草6斤。1947年财政困难,为集中财力支援前线,3~5月经费停发,下半年大部分经费由县自给。次年边府统筹统支,各机关自给肉油菜。区乡和税务机关只自给蔬菜,其余经费由边府按标准供给。伙食,大灶每月每人肉、油各半斤,盐1斤,菜15斤,柴60斤;小灶每人猪肉2斤半,麻油1斤,菜30斤,盐1斤,炭50斤;办公费,干部月麻纸10张,墨2钱,2月1支毛笔;被服,每人年单、衬衣各1套,棉衣2年1套,单鞋3双,被子补充15%,袜子发羊毛15两自织;路费,长途5日内每人日加发伙食费1倍;杂支,月每人农币7000元(包括修购);灯油,干部2人1灯,杂务人员4人1灯,冬春月油每灯1斤,夏秋半斤;草料,马每匹日料4斤,草10斤,驴料3斤,草6斤。
文教卫生经费支出
教育经费:1940年前实行供给制,主要靠募捐和政府补助。1938年教师每人月供粮食60斤。1940年后,供给制与薪金制变化不定。供给制标准:完小伙食费每人每日边币0.5~0.6元,制服费每人年棉、衬衣各1套,粮食费根据家庭情况酌增1~2人粮食,津贴费校长月5元,教员4元,杂务人员2元(另每人年增发棉、夹鞋各1双,毛巾2条);中心小学伙食每人每日0.3~0.5元,制服费同完小,粮食费根据家庭情况酌增1人口粮,津贴校长4元,教员3元;初小伙食、制服、粮食费同完小,津贴人月3元。1943年至1944年上半年,教职员工实行薪金制,校长月给小麦5斗,教育主任4.7斗,杂务人员4斗;办公费以小米计算,完小月4斗,中心小学月2.7斗,普通小学月2.4斗。1944年下半年,办公费改按实物市价发流通劵,完小月纸2刀,毛笔7支,灯油3斤,粉笔2盒,火柴7盒;教员每人半年铅笔2支,墨1锭。普通小学每人月纸30张,毛笔1支,灯油半斤,火柴1盒,铅笔1支,墨半锭,粉笔半盒。1945年陇东分区规定,地方税收10%补助陇东中学,下剩款的60%为教育经费。是年教职员工改为供给制,上半年每人津贴100元,下半年1000元,年人衣服3套,单鞋2双,棉鞋1双,毛巾2条,肥皂2条,伙食标准与行政干部相同。1946年教职人员又实行薪金制,完小校长月细粮9斗,教导主任8.5斗,级任教员8斗;普小及中心小学校长7.5斗,教员7斗,不任课职员5斗。1949年薪金标准改为:完小校长、教导主任月粮5斗,初小教员4.5斗。办公费按实物折发小米,完小月5.5斗,初小1.4斗。
文化经费:主要是文化娱乐、节日纪念活动等经费,多在杂支费中列支。
卫生经费:仅有医药保健费,在行政经费中列支。1946年支出卫生费150万元(流通劵)。
经济建设支出 1941年本县自筹边币150余万元,在悦乐建立10人小手工毛纺厂1个,并设立自足会,经营货物销售和运输,所得利润补助支出经费不足。1943年分区补助流通券18750元,自筹9984元,用于机关生产。次年分区补助边币15万元,自筹28.3万元,用于农业生产。1945年分区投资地方粮款和贷金(数量不详),用于经济建设,并将上年应交生产粮120石留作生产基金,又借油籽100石,扶持开设油坊。当年前季县政府还给154户群众发放贷款400万元(法币),扶持纺线织布,全县有760户,822名妇女参加纺织,有纺车1049架,织机46台。止5月中旬纺棉纱527斤,毛纱1138斤,织土布687.4丈,毛布579.3丈。1947年陇东战争爆发后,经济建设遭到破坏。为恢复生产,边府发放无息贷款4亿元(农币),帮助贫雇农和较困难的中农及一部分移民解决农具、耕畜、食粮和子种等。
抚恤和社会救济事业费 土地革命时期,没收地主、豪绅、反动官吏部分财物救济贫苦农民。抗战期间,难民安置、救灾、群众救济,烈、军、工属,残废军人和革命干部抚恤和优待,采取群众互帮、互救和政府救济的办法共同解决。
共和国成立后财政支出
1950年财政支出无考。1951年至2000年共支出55312.4万元。其中经济建设费类占17.56%,文教科学卫生费类占30.42%,抚恤和社会救济费类占7.88%,行政管理费类占29.12%,其他支出类占15.02%。
经济建设支出 用于发展工业、交通、农业、商业等国民经济和城市建设的生产性开支。1954年至2000年共支出9710.5万元。其中:
基本建设投资:1955年至2000年共投资2579.2万元。
企业挖潜改造资金:1966年至2000年共支出371.8万元。
科技三项费用:1974年至2000年累计支出187万元。
流动资金:建国初期由企业自行调剂解决,财政拨款较少。1959年以后全部由银行贷款解决,并将财政拨出的流动资金全部划转人民银行按贷款对待。1963年定额流动资金改由财政预算拨款。1972年对国营企业清产核资后,流动资金不足部分由县财政补拨。1983年7月改由人民银行统一管理,由银行信贷供给,财政不再拨款。
农林水牧气象部门事业费:用于农业、畜牧、水利、气象等事业单位开展各项事业的经费。1954年至2000年共支出3680.2万元。
支援农业生产支出:1963年至2000年共支出2208.2万元。
工业交通等部门事业费:用于工业、交通、商业部门等事业单位的经费。1979年至2000年共支出127.1万元。
城市维护费:用于城市道路、桥涵、给排水、交通管理、城市绿化等公用事业和公共设施。1973年至2000年共支出437万元。
城市人口下乡经费:是用于精减城镇人口和城镇待业青年安置的生活补助,购置、建房费以及宣传动员费等,1968年始有支出。
简易建筑费:用于农机、商业、供销修建简易仓棚、货场,购置小油灌和国家分配的运输车辆等。1978年至1988年共支出11.5万元。
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 包括文化、文物、体育、教育、科技、卫生、公费医疗、档案、广播电视、计划生育和党政干部培训费等。1950年至1952年支出无资料,1953年至2000年共支出16824.9万元。
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 包括抚恤,离退休、退职、社会福利救济,自然灾害救济和其他民政事业费。1953年至2000年共支出4356.7万元。
行政管理费 包括行政、公安、检察、司法支出。1951年至2000年共支出16108.3万元。
其他支出 主要有“两西”、“老区”专项补助,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及农村能源建设等共8312.0万元。
表14-3-1 | 历年财政总支出统计表 | 单位:万元 |
年份 | 总支出 | 经济建设 | 文教科学 | 抚恤和社会 | 行政管理 | 其他 |
1951 | 5.1 |
|
|
|
|
|
1952 | 9.2 |
|
|
|
|
|
1953 | 34.1 |
| 5.5 | 12.5 | 16.1 |
|
1954 | 32.7 | 0.7 | 4.5 | 7.6 | 19.9 |
|
1955 | 47.2 | 6.4 | 13.1 | 6.6 | 21.1 |
|
1956 | 74.4 | 19.3 | 13.8 | 7.8 | 33.1 | 0.4 |
1957 | 58.8 | 7.0 | 12.3 | 6.3 | 33.1 | 0.1 |
1958 | 18.9 | 1.9 | 3.8 | 0.5 | 12.7 |
|
1963 | 88.3 | 25.0 | 21.9 | 7.4 | 31.3 | 2.7 |
1964 | 95.6 | 21.2 | 24.8 | 9.2 | 36.2 | 4.2 |
1965 | 105.3 | 30.1 | 25.4 | 10.1 | 38.8 | 0.9 |
1966 | 110.5 | 28.8 | 32.4 | 8.6 | 38.9 | 1.8 |
1967 | 134.7 | 53.8 | 38.1 | 6.7 | 35.0 | 1.1 |
1968 | 99.8 | 31.3 | 31.5 | 7.6 | 27.9 | 1.5 |
1969 | 167.2 | 81.0 | 36.3 | 8.6 | 39.5 | 1.8 |
1970 | 134.7 | 47.2 | 38.7 | 7.4 | 37.4 | 4.0 |
1971 | 170.8 | 57.4 | 57.9 | 9.5 | 44.8 | 1.2 |
1972 | 277.3 | 133.7 | 74.0 | 14.8 | 53.2 | 1.6 |
1973 | 258.0 | 99.6 | 69.6 | 35.4 | 52.6 | 0.8 |
1974 | 360.8 | 145.5 | 89.0 | 64.2 | 59.2 | 2.9 |
1975 | 352.6 | 175.5 | 87.0 | 15.1 | 66.7 | 8.1 |
1976 | 342.5 | 154.3 | 98.3 | 17.5 | 65.0 | 7.4 |
1977 | 405.5 | 185.9 | 102.1 | 59.2 | 57.7 | 0.6 |
1978 | 537.2 | 312.8 | 115.9 | 44.0 | 62.1 | 2.4 |
1979 | 451.7 | 117.1 | 123.2 | 36.4 | 81.5 | 93.5 |
1980 | 513.6 | 122.6 | 132.1 | 28.5 | 97.1 | 133.3 |
1981 | 490.5 | 85.8 | 149.5 | 56.0 | 101.2 | 98.0 |
1982 | 560.3 | 131.5 | 187.9 | 47.1 | 121.8 | 72.0 |
1983 | 612.8 | 150.8 | 169.1 | 53.6 | 155.9 | 83.4 |
1984 | 902.5 | 120.9 | 231.0 | 91.4 | 162.5 | 296.7 |
1985 | 1197.0 | 170.8 | 271.0 | 107.2 | 213.6 | 434.4 |
1986 | 1449.2 | 297.0 | 308.4 | 256.2 | 212.6 | 375.0 |
1987 | 1351.2 | 342.2 | 334.8 | 134.7 | 225.0 | 314.5 |
1988 | 1491.1 | 347.8 | 391.9 | 93.9 | 314.1 | 343.2 |
1989 | 1411.0 | 245.3 | 404.3 | 86.6 | 373.1 | 301.7 |
1990 | 1565.3 | 286.2 | 480.9 | 75.6 | 430.4 | 292.2 |
1991 | 1725.2 | 367.8 | 488.1 | 83.7 | 463.4 | 322.2 |
1992 | 1650.9 | 288.7 | 556.0 | 103.1 | 476.8 | 226.3 |
1993 | 2156.0 | 364.4 | 689.8 | 108.1 | 722.5 | 277.2 |
1994 | 2626.9 | 464.0 | 995.0 | 119.0 | 947.0 | 121.9 |
1995 | 2969.0 | 528.0 | 1032.0 | 170.0 | 966.0 | 273.0 |
1996 | 37347.0 | 1208.0 | 199.0 | 1371.0 | 506.0 |
|
1997 | 4426.0 | 659.0 | 1000.0 | 377.0 | 1378.0 | 674.0 |
1998 | 5178.0 | 565.0 | 1629.0 | 423.0 | 1685.0 | 876.0 |
1999 | 7188.0 | 846.0 | 2104.0 | 599.0 | 2340.0 | 1299.0 |
2000 | 7708.0 | 1128.0 | 2605.0 | 747.0 | 2373.0 | 855.0 |
总 计 | 55312.4 | 9710.5 | 16824.9 | 4356.7 | 16108.3 | 8312.0 |
表14-3-2 | 历年财政收支平衡表 | 单位:万元 |
年 份 | 收 入 | 支 出 | |||||||||
本年 | 上级补 | 上年结 | 调入 | 其他 | 平衡 | 本年支 | 上解 | 年终滚 | 其他 | 平衡 | |
1951 |
| 5.7 |
|
|
| 5.7 | 5.1 |
| 0.6 |
| 5.7 |
1952 |
| 9.2 |
|
|
| 9.2 | 9.2 |
|
|
| 9.2 |
1953 | 1.8 | 33.1 |
|
|
| 34.9 | 34.1 |
| 0.8 |
| 34.9 |
1954 | 5.2 | 29.6 |
|
|
| 34.8 | 32.7 | 2.1 |
|
| 34.8 |
1955 | 15.1 | 33.9 |
|
|
| 49.0 | 47.2 | 1.8 |
|
| 49.0 |
1956 | 11.9 | 60.7 | 2.3 |
|
| 74.9 | 74.4 |
| -1.8 | 2.3 | 74.9 |
1957 | 14.3 | 47.0 | 2.3 |
|
| 63.6 | 58.8 |
| 2.5 | 2.3 | 63.6 |
1958 | 7.3 | 19.6 |
|
|
| 26.9 | 18.9 |
| 8.0 |
| 26.9 |
1963 | 34.1 | 52.5 | 3.3 |
|
| 89.9 | 88.3 |
| 1.6 |
| 89.9 |
1964 | 37.3 | 65.2 | 1.4 |
|
| 103.9 | 95.6 |
| 7.7 | 0.6 | 103.9 |
1965 | 38.4 | 69.4 | 5.7 |
|
| 113.5 | 105.3 | 0.9 | 7.3 |
| 113.5 |
1966 | 38.6 | 76.4 | 7.3 |
|
| 122.3 | 110.5 | 0.1 | 11.7 |
| 122.3 |
1967 | 36.2 | 90.9 | 13.4 |
|
| 140.5 | 134.7 |
| 5.8 |
| 140.5 |
1968 | 30.6 | 71.1 | 4.5 |
|
| 106.2 | 99.8 |
| 6.4 |
| 106.2 |
1969 | 34.8 | 134.0 | 6.4 |
| 2.4 | 177.6 | 167.2 |
| 9.2 | 1.2 | 177.6 |
1970 | 39.4 | 93.1 | 8.5 |
|
| 141.0 | 134.7 | 0.9 | 5.4 |
| 141.0 |
1971 | 50.7 | 130.8 | 12.3 |
|
| 193.8 | 170.8 |
| 23.0 |
| 193.8 |
1972 | 65.5 | 187.3 | 27.1 |
|
| 277.9 | 277.3 |
| 2.6 |
| 279.9 |
1973 | 57.1 | 199.2 | 2.6 |
|
| 254.9 | 258.0 |
| -3.1 |
| 254.9 |
1974 | 72.8 | 292.1 | 8.6 |
|
| 373.5 | 360.8 | 5.9 | 6.8 |
| 373.5 |
1975 | 74.8 | 271.5 | 7.0 |
|
| 353.3 | 352.6 |
| 0.7 |
| 353.3 |
1976 | 72.3 | 263.1 | 0.8 |
|
| 336.2 | 342.5 |
| -6.3 |
| 336.2 |
1977 | 72.7 | 360.4 | 2.5 |
| 435.6 | 405.5 |
| 30.1 |
| 435.6 |
|
1978 | 69.0 | 393.3 | 60.7 |
|
| 523.0 | 537.2 |
| -14.2 |
| 523.0 |
1979 | 58.2 | 431.7 | 19.6 |
|
| 509.6 | 451.7 |
| 57.9 |
| 509.6 |
1980 | 62.8 | 433.9 | 57.9 |
|
| 554.6 | 513.6 |
| 41.0 |
| 554.6 |
1981 | 61.9 | 411.3 | 51.0 |
|
| 524.2 | 490.5 |
| 27.7 |
| 524.2 |
1982 | 47.0 | 513.1 | 27.7 |
|
| 587.8 | 560.3 | 0.4 | 27.1 |
| 587.8 |
1983 | 46.8 | 505.1 | 27.1 |
|
| 579.0 | 612.8 | -33.8 |
| 579.0 |
|
1984 | 68.0 | 843.0 | 23.6 |
|
| 934.6 | 902.5 |
| 32.1 |
| 934.6 |
1985 | 83.3 | 1216.1 | 32.1 |
|
| 1331.5 | 1197.0 | 1.8 | 132.7 |
| 1331.5 |
1986 | 103.4 | 1225.1 | 132.7 |
| 0.1 | 1461.3 | 1449.2 |
| 12.1 |
| 1461.3 |
1987 | 148.4 | 1262.3 | 12.1 |
| 0.1 | 1422.9 | 1351.2 | 4.2 | 35.6 | 31.9 | 1422.9 |
1988 | 147.3 | 1252.6 | 35.6 |
| 0.1 | 1435.6 | 1491.1 | 4.7 | -60.2 |
| 1435.6 |
1989 | 192.5 | 1233.6 | -60.2 |
|
| 1365.9 | 1411.0 | 7.7 | -52.8 |
| 1365.9 |
1990 | 190.6 | 1291.1 | -52.8 | 6.3 |
| 1435.2 | 1565.3 | 15.6 | -145.7 |
| 1435.2 |
1991 | 226.5 | 1310.5 | -145.7 | 4.3 | 30.2 | 1425.8 | 1725.2 | 25.5 | -354.8 | 29.9 | 1425.8 |
1992 | 232.8 | 1422.5 | -354.8 | 3.6 | 81.3 | 1385.4 | 1650.9 | 6.1 | -352.9 | 81.3 | 1385.4 |
1993 | 739.0 | 1463.1 | -352.9 | 1.4 | 56.9 | 1907.5 | 2156.0 | 35.9 | -341.3 | 56.9 | 1907.5 |
1994 | 1249.0 | 1344.0 | -334.1 |
| 70.0 | 2373.9 | 2646.0 | 12.0 | -355.0 | 70.0 | 2373.9 |
1995 | 1688.0 | 1371.0 | -355.0 |
| 108.0 | 2812.0 | 2969.9 | 151.0 | -416.0 | 108.0 | 2812.0 |
1996 | 2210.0 | 1731.0 | -416.0 | 173.0 | 233.0 | 3931.0 | 3747.0 | 211.0 | -260.0 | 233.0 | 3931.0 |
1997 | 2634.0 | 2172.0 | -260.0 | 104.0 | 151.0 | 4801.0 | 4426.0 | 246.0 | -22.0 | 151.0 | 4801.0 |
1998 | 2796.0 | 2386.0 | -19.0 | 2.0 |
| 5165.0 | 5178.0 | 522.0 | -535.0 |
| 5165.0 |
1999 | 3018.0 | 3399.0 | -535.0 | 2.0 | -31.0 | 5853.0 | 7188.0 | 534.0 | -1869.0 |
| 5853.0 |
2000 | 3368.0 | 4012.0 | -1869.0 | 15.0 |
| 5526.0 | 7708.0 | 560.0 | -2742.0 |
| 5526.0 |
合计 | 20292.5 | 34219.1 | -4158.4 | 311.6 | 702.1 |
| 55312.4 | 2349.6 | -7069.5 | 774.4 |
|
注:表中1958年各数为1~4月份数据。
第四节 财政管理
财政体制
民国二十三年(1934)二月至1937年8月,县苏维埃政府经费实行自筹自支,无统一的决算制度。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至1940年,实行统收统支,各项收入由县财政科解缴陕甘宁边区政府财政厅,各项支出再由财政厅统一下拨。1941年实行边区统收统支为主,生产自给为辅的办法。1943年除粮食由边府供应外,其他经费由地方自筹,生产自给。1948年实行边府统收统支为主,生产自给为辅的办法,除生产自给肉、油、菜三项经费外,其余全部上解边区,所需经费由边区供给。
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5月实行以省统筹统支(称大公财政)体制,收入归省,支出由省拨给,县财政机构主要办理收入上解和拨入经费决算。1953年1月实行中央、省、县三级财政体制,划分了县财政收支范围。收入为屠宰税、牲畜交易税、契税及其他收入,支出为农业、文教卫生、行政管理、民主党派、公安司法等,入不敷出时,由省财政补助。1954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类分成”体制,县财政收入分为固定、比例分成、调剂三类。固定收入有牲畜交易、屠宰、印花、利息所得、车船使用牌照、文化娱乐、契税和国营企业利润及折旧、规费、公产、罚没收入等;比例分成收入有农牧业、工商营业、工商所得税;调剂收入有商品流通、货物税。1962年后,实行“计划包干、地区调剂、总额分成、一年一定”体制,入不敷出时,由省财政定额补助。1970年实行“定收定支、收支包干、结余留用”体制。1976年实行“定收定支、收支挂钩、总额分成、一年一定”体制和超收部分按省、地方各半分成的办法。1980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1985年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体制。1988年实行“核定收支、分级包干、收入上缴、支出下拨、超收分成、结余留用、超支不补、一定一年”的财政管理体制。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将全部收入划分为中央、地方固定收入和共享收入。中央固定收入有消费税、金融保险业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所得税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关税。地方固定收入有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固定投资方向调节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使用税、屠宰税、筵席税、农业税、牧业税、耕地占用税、契税。中央、地方共享收入有增值税等。分成比例为中央75%,地方25%。
预算管理
预算 陕甘宁边区政府时期,本县于1937年开始编制县级预算。1941年,县各机关单位按照《陕甘宁边区暂行预算章程》,编制年度预算,由县政府二科汇编成县总预算书,于当年11月30日前送边区政府财政厅审批。预算批准后,收支必须按标准征收和拨给,不得随意加收或超支。如有特殊变化,须有边区财政厅命令,方可增减。1942年,县财政科按季编制预算,上报边区财经分会审查批准后执行。1948年实行分季归口编制预算。即党的系统归县委,行政系统归县政府,区政府归二科,在上季度最后月20日前,上报专署二科审查。共和国成立后至1952年,本县依据分区评价委员会评定的物价和开支标准按季编制预算,报省财政厅核准后执行。1953年,县为一级财政后,县、区、乡收支列入县级预算。当年省核定本县收入预算50.47万元(含中央和省级收入预算数),支出预算35.35万元。1954年预算实行分级和归口管理。1957年调整下放预算权力,在省分配预算指标内,由县人民委员会统一安排,并按支出预算总额的5%和实际需要预算预备费。1963年至1965年,支出预算在总指标内可根据实际调整,但专项拨款和农林水牧事业费不能与其他各项调剂。1967年至1976年执行省下达指标预算,并按支出预算总额2%设立预备费。1980年至1984年实行“收支挂钩、定收定支、结余留用、超支不补”的原则,在上年收支基础上编制预算。1985年至1993年,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办法,按照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编制预算。1994后,逐步提高中央宏观调控能力,划分中央与地方收入范围;根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事权确定相应的财政支出范围,建立中央对地方的收入返还制度,实行“划分税种、补缴包干、超收全留、超支不补”的预算管理体制。
决算 1940年前,本县经费按照预算执行,无统一决算。次年始,县财政科分季度决算,将收支执行情况上报边区或分区。1948年实行统筹统支后,决算按收支科目分季度编制,上报专署二科,转报边区财政厅审核。共和国成立至1952年,县收支执行情况按月上报专署和省财政厅,决算由省财政厅统一编制。1953年后,按照预算科目,县编制年终决算,由专署二科汇总上报省财政厅纳入省级决算。1954年后采用中央财政部统一表格进行决算。1982年对专项拨款和预算执行中发生的上、下划转,追加追减事项,年终单独决算,对影响财政收支者如实结算。1996年本县被列为转移支付县,地区每年给本县转移支付补助额40万元(1998年调整为80万元)。1997年取消财政原预算外资金核算,将财政决算由原来的预算内、外2部分改为一般预算和基金预算。1994年至2000年上解中央消费、增值2税税收返还额,在1993年基础上逐年递增,递增率按本地2税平均增长率的1∶0.3系数确定。若本年2税收入上划达不到上年返还基数,则相应扣减税收返还数。上解省级城建、土地使用税,按分税制财政体制确定中央、地与县的共享收入项目和分成比例结算,城建税为三七分成,土地使用税为五五分成。上解省级土地收益金按当年任务数的40%上解。
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
1959年市场商品供应紧张,开始紧缩社会集团购买力,压缩行政、企、事业单位公用经费和业务费。1961年,对各单位的公用商品实行计划供应,县、社各种会议须经县委审批。1962年至1965年,本县明确规定控购商品范围,全民所有制单位购买非生产性商品按季控制,集体所有制单位按年核定。各单位购买控购商品,须向县人民委员会编报年度分季计划,审批后凭购物证在指定商店购买。“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控购审批在执行中失去控制作用。1972年对非生产性设备和高级物品,150瓦以上扩大机、200元以上乐器和体育用品、毛的确良、丝的确良、呢绒、40元以上毛毯、300元以上闪光灯及宽银幕镜头等,列入控购商品范围,上级主管部门对购买总指标实行分配。1977年后,控购商品达到31种,教育、卫生、公安等专业特殊需要,核定专用限额,发放专用购物证。1980年各单位购买小汽车、大轿车、沙发、地毯、钢丝床、空调器、录音机、复印机等8种商品由省审批,摩托车、洗衣机、电风扇、公用包、烟酒等22种商品由地区审批。出省购买时,须向省控购办公室办理审批手续。1981年,取消购货凭证、定点供应和对公社以下单位的限额控制办法,实行按预算经费包干定额管理。1984年控购商品由原30种改为14种。同年9月取消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指标,对省内购买控购商品,不再审批。1985年2月恢复对社会集团购买力控制管理,对国家规定的专控商品,由省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办公室审批。1990年3月,国家控购商品由原14种增加为32种,并具体了省、地、县控办审批权限范围,确定了控购商品专店。1992年1月专控商品由32种减为8种。1996年12月起,专项控制商品又由8种改为7种,即小汽车、大轿车、摄录像设备、空气调节器、照相机和放大机及镜头、各种音响设备、无线移动电话、无线寻呼机等。
预算外资金管理
1950年至1952年,预算外资金由乡财政(也称地方财政)专门管理,县财政科设乡财股,统管乡财政收支事项。1953年后,预算外资金称为地方自筹资金或地方自筹经费,由结余上解改为结余留用。当年资金范围仅农业税自筹一项,自筹率为任务的4%。1954年执行省规定,留县70%,上解省地各15%;1955年除原4%外,省附加4%和乡自筹4%~6%。1956年起自筹率改为15%,自筹收入留县75%,上解省10%,地区15%。支出项目主要是文化、教育、乡政府修缮、购置及预算调拨类经费等。1958年,地方自筹增加工商税和牧业税附加以及广播、保险收入等项目。工商税附加按工商统一税和工商所得税收入的1%征收。牧业税自筹率为15%。农业税自筹收入改为留县85%,上解专署15%。1959年地方自筹资金改称预算外资金,并将其划分为财政部门、企业单位和行政事业单位三大块。企业单位收入主要是利润分成、工资附加和大修理基金等。行政事业单位主要是各学校学杂费和勤工俭学收入。1961年,农业税附加自筹率由15%改为4%。1962年,预算外资金项目增加到20多个。1967年将部分企业折旧基金纳入预算外管理,进行统一分配。1970年将县办“五小”企业利润的4%纳入预算外资金管理。1980年,企业推行利润留成扩权试点,建立生产发展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和职工奖励基金,企业预算外资金迅速增加。1985年,财政部门预算外收入有工商所得税附加、农业税附加、盐税提成、集体企业折旧基金、上级补助收入、上年结余收入等项目;支出项目有更新改造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城市维护支出、支援农村集体生产及农林水利事业费支出、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支出、行政支出、上缴国家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其他支出。1992年末将企业各项基金从预算外资金中剔除。1993年开始,将部分预算外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管理。1996年起,本县将农村教育事业附加费,新菜地开发基金等13项数额较大的政府性基金纳入预算管理。基金收入及时上缴地方金库,使用由主管部门提出计划,财政部门按规定拨付,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其他预算外资金项目要求纳入财政管理,收入必须上缴财政专户,支出由财政按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和单位收支计划统筹安排,从财政专户中拨付,年终编制预算外收支决算。1999年,对县属所有收费单位实行统一收费和分散收费相结合制度,推行管事与收费相分离,各项预算外收费直达财政国库和财政专户,实行综合财政预算,专款专用。
会 计
陕甘宁边区政府时期,1937年县抗日民主政府二科及县机关单位先后设立会计,会计年度为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账簿每年度更换1次。会计报表,区月报县,县旬、月报边区财政厅。1940年改旧式账簿为新式账簿。1942年一律采用复式记账,会计账簿有现金日记账、总账、岁入明细分类账、岁出明细账、物品分类账、粮草料分类账、暂记欠款分户账、暂记存款分户账、没收物分类登记簿、公产公物分类登记簿等。报表有日报或5日报、旬报、月报、季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正规的会计制度,充实会计队伍,提高会计人员素质,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会计体系。1953年,县财政科始设总预算会计。会计账簿设传票汇总、总分类账、岁入、岁出及资产负债明细分类账和各种登记簿。1954年会计账簿改为序时账,总分类账和预算收入、预算支出、经费拨款、暂收款项、往来款项、代管款项明细账以及登记簿9种。1978年后,会计制度经历了由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变。1980年会计账簿设置总账、预算收入、经费拨款、预算支出、预算外支出、往来款项等各种明细账,会计科目分为预算内和预算外2部分。会计报表改为旬报、月报和年报。1993年本县实行新的企业会计制度。1998年预算会计制度作重大改革:重新划分预算会计体系,改进和规范了会计报表体系。本县于1998年1月1日起执行新的会计制度至今。
财政监察
1952年6月,本县建立财政监察制度。到1954年末,共检查单位27个,处理违法违纪案件20件。县政府秘书室会计高某,贪污348.6元,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追缴赃款128.3元。
1955年,检查行政、事业、企业单位3个,查处贪污案3件,贪污金额334.59元。某单位会计刘某因吸毒贪污173.15元,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贸易公司某售货员贪污烟款152.31元,判处劳役3个月。
1977年6月至7月,查出山庄公社以修缮为名,大兴土木,占地18亩,耗资12.2万元,共建房舍1510平方米(石箍窑61孔),人均2.9间(孔)、71.9平方米,并修建了可容纳千余人的大会议室(全社三级干部不足200人)。同时动用水利工程物资、公社公共积累粮、平调企业单位的物资、劳力,毁林砍伐,用生产队土地和国营农场土地兑换钢材用于基建等问题。除通报批评外,对有关人员作了严肃处理。
从1981年开始,每年进行一次综合性大检查。1985年至1997年,共查出违纪资金293.84万元,上缴国库207.33万元。
1998年以后,财政监督检查,由每年集中一次转为日常工作。
国有资产管理
1990年始对国有企业进行产权登记和年检。1995年开始对国有企业改制、出售、破产、公有住房出售、车辆变卖、房屋拆除进行评估。至2000年,公有住房评估立项共328项,评估值2264.7万元;车辆、房屋等国有资产评估立项共139项,评估账面原值1236.5万元,评估值1016.8万元。1996年始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产权登记和年检。1994年起,对全县国有资产先后3次进行全面清产核资。2000年资产总量31136.94万元。其中,行政事业单位9757.88万元;国有企业11264.08万元,城镇集体企业3352.64万元,金融企业6762.52万元。负债总额19000.98万元。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