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體版
|
无障碍版
|
政务微信
关怀版
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华池史志>华池县史>详细内容

华池县史

归档时间:2025/3/17 17:38:17

第二十章科学技术

来源: 发布时间:2016-12-01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根据地时期,本县就引进水稻栽培和棉花种植技术,在部分区、乡和农户试验、推广获得成功。
  50至60年代,县农业、农机部门推广小麦、玉米等良种和改良耕作技术。70至80年代,开展小麦、玉米良种培育和猪、羊、牛改良及良种繁育,并逐步加大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的力度。90年代以后,本县科学技术工作按照“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结合本县实际,主要推广旱作农业、多种经营科研成果和适用技术,提高农业、畜牧业、林业和工业等科技水平,促进经济各项事业发展。
  

第一节 机  构
  

  华池县科学技术委员会 1975年3月成立,简称科委,定编9人。至2000年,建有办公楼1幢,建筑面积784平方米;购置有宣传车、电影放映机、照相机、幻灯机、电视机等科普宣传工具;并设有科技阅览室,有各类科技书籍7800册。1998年8月后,下设华池县科技培训中心(事业编制,定编2人)和华池县科技咨询服务中心(事业编制,定编1人)。
    华池县科学技术协会 1963年2月成立,简称科协,有工作人员3人,设兼职主任、兼职副主任各1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县科协工作瘫痪。1979年3月恢复,与县科委合署办公。1983年6月16日至19日在县城召开华池县科学技术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华池县科学技术协会第一届委员会。此后,县农学会、林学会、医学会、药学会、中医学会、护理学会、针灸学会、气象学会和全县19个乡镇科普协会相继成立。至2000年,其下属各学会有会员590人。
  

第二节 科技队伍
  

  本县科技队伍随着科技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壮大。1980年至2000年底,全县评定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专业技术职称者1996人(其中副高级30人,中级456人,初级1510人)。80年代以后,由于科技普及和各类科技培训力度加大,乡土科技人才成为本县科技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
  

科技人员
  

  在1987年职称评定中,全县科技人员不足1000人,多分布在教育、卫生系统。随着职称改革工作的完善和经常化,科技人员的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得到科学评定,分布日趋合理。90年代中期,科技人员发展到1300多人,分布在教育、卫生、工程、农业、会计、经济、统计、文物博物、图书资料、档案、新闻出版、律师、公证、艺术等10多个行业。近20年间,有96名获得各类职称的科技人员退休、调离、病逝,至2000年底,全县在岗的各类科技人员1900人(其中副高级14人,中级376人,初级1510人)。
  
  

 

1980~2000年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名录
  

 

  高等教育系列
  乔孝堂 张文龙
  
  中学教育系列
  王丕民 王 一 张庆兰 延振银 赵兴家 王维新 曹 健
  李 藻 李若舟 王富民 李立纯 卢甲骥 史公銮 王长旺
  盖宇虎 王元兴 程 华 龙学孝 钱光应
  
  卫生系列
  郭 辉 王德力 高明科 王诚群 杨晋锋
  
  农业系列 
  谭建民 李培元
  
  畜牧系列
  方畴鑫 李志杰
  
  

 

1980~2000年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名录
  

 

  中学教育系列
  杭清仁    范光明    解树昌    彭会山    田怀璋
  高海同    杜春战    柴旺元    曹恒耀    鲁志贵
  赵 毅    张兴隆    李占福    李忠祥    毛建邦 
  杨兴宽    田养秀    段满林    边利民    王德俊
  高登荣    杜元旺    徐向莲    张世炽    冯述龙 
  杨占仁    刘建春    唐生海    蒙俊明    贺占轩 
  王兴建    梁文堂    赵 军    郑庆文    路李明
  包政忠    姜良斌    慕 桐    齐世军    武世成
  杨俊民    杨 勇    陈世荣    文 锁    陈寿焱
  高志洲    倪鹏礼    马胜军    张志刚    韩双璧
  刘生辉    赵志亮    张水琴(女)  杨宗党    温海军
  齐向成    乔治河    陈大贵    史连君    康 忠
  张永渊    王德义    曹俊海    张虎银    赵文存
  谯军称    王德春    张文锋    白 莹(女)  王治军 
  鄂凤云(女)  赵彦斌    杨永红    徐生浩    封世勇
  杨贵凯    党生耀    赵彦彩    王孝义    史向东
  李德强    赵占芳    王淑珍(女)  郭建科    王 华
  王雪英(女)  郭冠英    柴生蕃    魏俊琪    刘举明
  盖成庭    章国钧
  
  小学教育系列
  张学文    张万良    连登峤    杨贵敏    王治国
  刘振江    章耀福    杨如坤    路见喜    蒲恩荣
  宗世成    杨会珍(女)  慕 敏    王芝兰    兰少奎
  刘金钰    杨贵海    郑道义    白映贵    安广珍
  张克元    王建军    庞平荣    倪荣博    李爱玲(女)
  刘金瑞    王永红    豆 英    饶 祥    李 贤
  封全邦    毛彬宁    崔仲文    孙柏青    徐浩信
  郭含礼    常文俊    李建世    魏玺堂    杨积钢
  杨学明    张培选    祁铁军    孙永炯    董少英
  杨 聪    李治财    杨立山    肖吉利    户秉仁
  王秀明    苗水珍(女)  赵义东    韩凤琴(女)  栗九财
  文宝银    许 琴(女)  宋尚玺    高龙海    马明录
  饶 文    赵秉娥(女)  赵世龙    缑玉华    安致祥
  高荣兴    李庆奎    李生洲    陈 璞    杨培涵
  李满柱    魏立平    张风科    张忠炽    段凤仙(女)
  曾尚乾    刘斌武    高生平    边志军    王明忠
  雷玉祥    刘生银    王文亮    宋钦红(女)  高志礼
  秦晓辉    刘文锦    付瑞峰(女)  屈夏莲(女)  张秀珍(女)
  张广智    胡志君    王建炽    杜生梅(女)  耿昌福
  陶建银    张晓东    蔺文东    朱 彪    杜克淼
  李德民    封治恩    陶成铎    赵邦晋    康建业
  杨宗智    张志荣    王 刚    王 保    黄 栋
  庞平海    朱全忠    王芳梅(女)  李森林    康志发 
  刘步升    张生祥    周永涛    张德东    郑敬孝
  徐浩智    袁常花(女)  徐生慧(女)  曹昆山    郝秀珍(女)
  李广宏    鲁正国    高生璋    尚奇森    边巧玲(女)
  胡世礼    付明理    李攀德    郝生福    张瑜琴(女)
  刘智文    张永诵    赵彦贵    王明卿    王俊荣
  杜作琪    薛治兴    周永华    高 萍(女)  黄甲荣
  叶秀英(女)  白庆宽    郭建斌    高世龙    孙永平
  张孝正    王仲义    刘元强    张武振    王世泰
  李可宣(女)  赵玉武    郭建明    李向荣    王登魁
  钟玉录    高金军    刘兴亮    陈正军    王春兰(女)
  丁志权    王殿兰(女)  张振旺    张梅英(女)  饶 龙 
  张廷科    张永德    徐向辉    张明举    杨永鹏
  徐生莲(女)  封彩莲(女)  李东红    强九芳    赫登亮 
  连兆勋    张文录    张得良    蔡永福    安月琴(女)
  李光明    张维学    庞应江    安生俊    饶 廷 
  刘金拴    冠克圣    庞兰珍(女)  李湘林    陈光彩
  朱平忠    代生明    焦俊明    张纯镒    王生满
  刘朝霞(女)  赵桂芳(女)  包维富    鲁志荣    杨培植
  刘金功    孙长荣    王培龙    张 海    李志海 
  温会玲(女)  王天明    姚珍兰(女)  徐世红    杜克思
  赵世芳    刘含英(女)  高德旺  张翠英(女)    饶会琴(女)
  杨均淼    段克明    杨府林    高兴才    邹广儒
  郭 钧    王芸芳(女)  郭春梅(女)  王 玺    白秀珍(女)
  安永伟    边生明
  
  卫生系列
  黄世兰(女)  胡虎俊    朱志萍(女)  王德彩    李荣兴
  钟惠录    温仲梅(女)  王晓琴(女)  王旭辉    郭耀聪
  贺有廉    康志忠    陈兴海    甘双贵    高俊玲(女)
  杨正功    李海元    赵玉栋    杜永红(女)  王文功
  郭生瑞    曹秀芳(女)  冉光力(女)  连登彩(女)  张新文
  杨俊儒    王 令    徐向明    邓怀德    封 东
  张秀玲(女)  倪春湖    谢凤英(女)  王晓鸿    杨正华
  张永正    刘生明    王治平    何林平    郭立彬(女)
  王月慧(女)  田占琴(女)  张宝虎    缪昌德    张会英(女)
  方淑玲(女)  高 峰    李荣葆    陈志科    杨正鹏
  李宏伟    王永军    李永斌    黄 玺    朱忠堂
  李富玲(女)  李 祥    蒲聚有    王彦福    王兴有
  杨永昌    蒙俊臻    郭范民    丁孝贤    王治聪
  徐向杰    庞会玲(女)  王永红    阎贵战    王如桢
  肖谭琴(女)  赵连岳    王瑞理    芮含莹    杨天柱
  李生贤    张怀鹏    高明安    李荣栋    杨生淼
  马 莉(女)  马占斌    倪仕博
  
  农业系列
  史连丰    高玉兰(女)  李可夫    祝德林    谯显明
  何 平    王巨荣    马 林    封世忠    刘月琴(女)
  张文玺    焦耀斌    谭建民    郭含殿
  
  畜牧系列
  王满仓    宗海万    马建齐    刘克胜    彭宝明
  
  工程系列
  尚文会    崔建军    孟建智    蒲德龙    段廷忠
  高建国    肖含芳    张建海    鄢昌初    朱月鹏
  张彦虎
  
  社会科学出版系列、新闻出版系列
  陶兴范  王来才
  
  群众文化系列
  王 琴(女)  黄克义   孙柏林
  
  图书资料系列
  刘殿怀    李永红(女)
  
  文物博物系列
  张志钰
  
  艺术系列
  刘兴孝    盖成家    范甲兴    胡忠全    鱼 健
  王锦萍(女)  王振琪    韩惠珍(女)  何明海    熊素梅(女)
  
  律师系列
  高 鹏
  
  
  

  表20-2-1

2000年在职科技人员分布表

单位:人

 

系列








新闻
出版



图书
资料








合计

1900

138

172

19

16

15

5

3

6

3

4

2

2

3

2

22

1183

305

副高

14

 

2

2

 

 

 

 

 

 

 

 

 

 

 

 

8

2

中级

376

7

11

5

 

 

 

2

3

1

2

 

 

 

 

5

274

66

助理

633

58

78

4

6

6

1

1

1

 

 

1

 

1

1

7

379

89

员级

877

73

81

8

10

9

4

 

2

2

2

1

2

2

1

10

522

148


   

乡土人才
  

  本县乡土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始于1989年,初次评定40人,分布于农业、林业、畜牧、农机4个行业。此后逐年评定,人数不断增加。至2000年,全县有1005人获得农民技术职称证书(其中中级职称14人,初级职称991人),分布于农业、林业、畜牧、农机、建筑、水电6个行业。其中,农业系统中级技术职称2人,初级技术职称561人;林业系统初级技术职称174人;畜牧系统中级技术职称5人,初级技术职称251人;农机系统初级技术职称7人;建筑系统中级技术职称1人,初级技术职称2人;水电系统初级技术职称2人。
  

第三节 科技服务
  

宣传普及
  

  根据地时期,本县各级政府即开始宣传推广水稻、棉花等农作物的科学栽培方法。共和国成立后,改良耕作方法成为本县科普宣传的主要内容。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科学种田被列为本县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常抓不懈。自90年代开始,本县的科普宣传活动日渐频繁,并趋于制度化、经常化。主要形式有制作宣传横幅、标语,组装多功能科普宣传车,开展“科普之春”、“科普之冬”及“送科技下乡”活动,举办科技培训班等。据统计,1992年至2000年,全县每年科技宣传覆盖面均达到70%以上,受益群众达8万人左右;平均每年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60多期,约3万人(次),其中培训骨干2000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科普书刊5万份以上。
  

科技扶贫
  

  1983年“两西”建设开始至2000年底,国家、省、地先后投入本县科技扶贫资金145.86万元(其中“两西”专项资金144.36万元,财政扶贫资金1.5万元),主要用于科技培训、科技推广、科技承包、科技宣传、调研咨询5类51个项目。据统计,全县累计培训乡村干部、贫困户劳动力5.4万人(次);完成科技扶贫承包项目4个,引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13个;印发科技宣传资料3.6万份,年均考察论证上报各类科技扶贫项目30个。
  

气象服务
  

  服务机构 1964年5月成立华池县气候站,1966年1月改称华池县气象站,1969年又改称华池县气象服务站,1974年恢复华池县气象站名称。1978年10月成立华池县气象局,由甘肃省气象局垂直管理,保留华池县气象站,一套班子,两块牌子。2000年底,局(站)共有职工8人。
  天气预报 共和国成立以前,本县人民群众主要靠物象反映和长期生产、生活实践所积累的经验,对未来天气变化进行估计,以趋利避害发展生产。共和国成立后,这种局面亦长期延续。1965年本县始建气象站,开展短、中、长期天气预报。1985年,县气象局引进“123”气象传真机,天气预报水平提高。90年代,本县基本形成适合于当地的天气预报服务体系。
  短期天气预报 包括48小时内晴、阴、雨、雪预报与24小时内最低最高气温、风向风力和灾害性天气预报。1959年2月至1963年12月,本县境内的气象预报由庆阳县气象站提供。自1965年起,实行天气图、气象资料、群众经验相结合的办法,开展本县24小时天气预报工作。1975年,县气象站开始使用甘肃省气象局印发的小天气图,每日收抄、点绘兰州中心气象台发布的高空和地面图,制作本县范围内的24~48小时天气预报。1980年,县气象站根据庆阳地区气象局分片和单点预报结果,进行补充订正预报或直接发布。从1988年1月1日起,县气象站每天发布0~72小时天气预报,分0~24小时、24~48小时和48~72小时预报,评定、上报24小时质量。1990年,全年县域性晴、雨预报365次,准确率91%,其中降水准确率66%,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40%。1991年,根据国家气象局《重要天气预报质量评定办法(试行)》,县内天气预报按一般降水(0.1~49.9mm)、重要降水(≥50.0mm)、极端最高气温(≥32℃)、极端最低气温(≤-15℃)和大风、冰雹、霜冻及寒潮的标准进行预报和评定。同时,上报24小时和48小时天气预报质量。
  中期天气预报 自1965年起,本县中期天气预报定期发布未来3~5天和一旬的天气过程及趋势预报,内容包括降水、冷暖、旱涝趋势及大雨、寒潮、霜冻等灾害性天气过程预报。当年,县气象站中期预报降水准确率41%,温度准确率47%,灾害性准确率30%。1966年7月,中期预报停止。1972年恢复,并逐渐改变订正庆阳地区气象局预报为本站预报。同时,县气象站不定期组织天气预报技术人员,进行专项预报技术方法、预报指标分析统计和预报模式制作应用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和探讨,于1977年整理出《华池县夏季降雨中期预报》模式等技术资料。80至90年代,县气象站中期预报改用庆阳地区气象局预报结果,利用气象传真片资料,为本县农业、建筑业、水利防汛、商贸、运输、野外勘探等提供服务。
  长期天气预报 本县长期天气预报自1965年开始,由月天气趋势预报逐步发展到定期的月趋势预报和天气过程预报,并根据当地农业生产需求,改年预报为年度、重要季节的趋势预报,年预报时限分为6月至次年6月、3月至11月两次定期制作。1966年7月,长期天气预报停止。1972年恢复,并将年度预报时限改为3月至5月、3月至11月、6月至9月、9月至次年6月4个时段定期制作。1982年,增加了各行业的专题天气预报。1985年至2000年,长期预报固定在3月至10月,坚持每月发布一次月预报,每年春、夏、秋、冬各发布一次季预报。
  多方位服务 从1965年至2000年12月,主要利用县内有线广播每天两次定时发布24小时天气阴、晴、降雨、风力、气温等气象信息,以当地农业生产为重点,进行一般性服务。1972年,县气象站创办《气象服务》简报,定期刊载中、长期天气预报及土壤墒情和发生的降雨、雪、干旱、气温等气象资料,并增加灾害性天气预报专题服务。1980年,气象服务由农业生产逐步扩大到各行各业。1981年6月,国家畜牧总站在本县飞播沙打旺牧草,县气象站及时准确地提供了6月下旬至7月上旬有阴雨的预报,使10万亩飞播牧草在降雨前顺利完成,保证了飞播效果。1992年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各行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逐年增多。1998年,气象卫星微机终端系统安装后,服务质量提高,服务面不断扩大,气象信息开始实行有偿合同服务。2000年,县气象站QX-多路自动答询机“121”天气预报系统开通,用户只要拨通“121”自动答询电话的应用键,就可以提供24小时、48小时、本旬、本月、周边县市、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和农业气象信息(土壤墒情、雨情)、灾害性天气、森林火险及舒适度指数预报等多方位服务。
  灾情服务 1965年,县气象站开始灾情调查服务工作,主要是灾害性天气发生的范围、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损失程度等内容,服务项目有霜冻、冰雹、干旱、大(暴)雨,不定期地提供书面专题材料,上报县人民政府并印发各公社及有关部门。1972年至1977年,县气象站提供专题调查报告服务35次,其中雹、洪灾情调查14次,霜冻灾情调查11次,旱情调查10次。1978年后,除对重大灾害及时进行专题调查服务外,将一般灾害性天气及其对农作物的危害,载入地面气象观测表、簿,每半年或年度进行一次评述分析服务。1984年,增加季度和年度农业气候评价服务,各类气象灾害对农作物的危害程度,被列为农业气候评价的重要内容。到1989年,共进行重大灾情服务37次,定期农业气候评价84次。1990年后,农业气候评价增加到每月、半年和年终各进行一次,全年达14次,为本县安排农业生产,开展防灾救灾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1999年9月至2000年6月1日,华池出现长达275天的干旱少雨天气,县气象站及时整理编写了《去秋以来持续干旱对造林种草影响极大》的旱情分析材料,真实地反映干旱情况,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2000年9月10日,世界银行官员因斯伯格、史密斯·琼斯等一行,来华池验收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二期贷款项目,县有关部门依据《气象服务》对旱情的分析资料,向世行官员作了汇报,使该项目顺利通过工作验收。
  墒情、农情服务 县气象站建立初期,就开始对春秋播种前和冬小麦拔节、抽穗及大秋出苗等重要环节进行土壤湿度测定和农作物发育状况评定等服务,并逐渐形成制度化。同时,将每月每旬8日测定的土壤湿度和旬末测定的农作物生长状况,以《气象服务》简报印发各有关单位,并定期向甘肃省气象局拍发“农业气象旬(月)情报”。1973年,开展农作物不同生长阶段墒情跟踪服务。至1977年,共进行墒情、农情服务200多次,拍发“农业气象旬(月)情报”125份。1978年,墒情、农情服务改为专题分析。在春、秋播种时,提供耕作层土壤湿度状况;在干旱时段,每遇过程降水,提供渗透深度资料。至1988年,县气象站共提供此类服务250次,拍发农业气象情报297份。90年代,除继续进行春季、秋季每旬土壤墒情测定外,从1997年起,为积累土壤湿度资料和农情服务的需要,在冬季和早春2月,进行破冻土测墒,及时获取冬小麦越冬和返青后土壤墒情数据资料,为各级政府安排部署当地生产提供决策依据。至2000年,县气象站提供墒情、农情服务358次,拍发农业气象情报286份。
  专题分析服务 1965年开始,县气象站应用农业气象观测资料,进行农田土壤湿度专题分析,适时提出相应的农业生产建议。1979年后,县气象站根据《庆阳地区周年农业气象服务项目和内容》要求,针对本县农业生产的周期活动,开展系列化服务。至1989年,共进行农业气象专题分析服务320次。同时,应用地面观测资料,对冬小麦丰歉年景趋势、粮食单产及总产进行分析和估计。由于此类服务列为国家机密情报资料,每年只定期向县委、县人民政府和庆阳地区气象局报送。1990年以来,专题分析服务围绕全县国民经济的发展,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和范围,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1995年8月初,县气象站将预测出8月5日有大暴雨的汛情,及时向长庆油田华池作业区和县、乡有关单位紧急通报。华池作业区和城乡大多数单位提前做好了防汛准备,疏通水路,调整生产计划,将派出的车辆限时调回,避免了重大事故的发生。而中原油田华池指挥部接到汛情后,没有采取应急措施,结果造成当日外出的3辆汽车和所载设备被洪水冲走,损失达150余万元。同时县气象局不断改进为农服务方法,深化为农服务的内涵,以发展“两高一优”农业为重点,主动献计献策。1997年和1998年,先后制作发布《掌握气候变化规律,做好冬小麦病虫害防治》、《抓住时机,种好小秋作物》、《秋冬干旱及冬小麦生长状况调查》等专题分析服务材料,针对性强,措施具体,为各级决策提供了依据。2000年上半年,针对全县出现长达275天的持续大旱天气,适时提供《罕见干旱继续加剧,抗旱减灾务必抓紧》等专题材料,提出的抗旱技术措施,多被各级政府采纳,并付诸实施。当年6月2日和8月7日,根据测定的云情资料,本县先后两次在温台乡实施“三七”高炮人工增雨作业,发射炮弹120发,降水效果较好。至2000年底,本县气象部门共进行农业气候专题分析服务180多次,平均4~5天提供1份气象服务资料,为工农业生产和抗灾救灾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四节 科技成果
  

  本县科技示范推广和研究起步于70年代初,以推广应用农业、畜牧业技术为重点。70年代中期,本县悦乐公社上堡子大队科学种田即在全区、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培育有“上选2号”等冬小麦良种。80年代后,本县以农业、畜牧业为主的科技示范和研究快速发展。80年代末,本县始有农业机具和民用产品等少量工业科技成果。2000年底,本县经鉴定验收的科技成果共有95项,先后有67项分别获得国家、省、地、县的奖励。在获奖科技成果中,农业科技成果49项,畜牧科技成果11项,林业科技成果2项,水利科技成果2项,教育科技成果1项,工业科技成果2项。获国家级奖5项,省级奖11项,地级奖25项,县级奖26项。
  

农业科技成果
  

  《华池县综合农业区划》 1983年由县农业区划办公室完成。其内容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及其评价、社会经济条件及其评价、农业发展状况、农业发展设想和建议、农业分区论述。1984年1月,获庆阳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同年11月,获甘肃省农业区划成果二等奖。
  《华池县土地资源与区划》 1983年由县农业区划办公室完成。其内容为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概况、地质构造与地形地势、土地类型划分、土地利用现状、土地生产力状况、土地利用和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几点建议、土地利用分区论述等。1984年,获甘肃省农业区划成果三等奖。
  旱地胡麻丰产栽培示范 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于1987年3月至1989年12月在城壕、悦乐、温台、柔远、山庄、定汉6乡镇组织实施。累计推广3万亩,总增产85.33万公斤,新增纯收入73.12万元。1989年,获华池县农技推广二等奖。
  荞麦良种引进示范 甘肃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下达的科技项目。由县种子公司于1987年3月至1989年12月组织实施。此项目共完成丰产示范4.94万亩,带动推广13.67万亩,建立起3个中试点,设置对比示范点53点(次),增产荞麦626.6万公斤,新增总纯收益276.16万元。1989年,获华池县农技推广一等奖。
  《华池县农村能源综合区划》 甘肃省能源办公室下达的科技项目。由县能源办公室于1988年1月至12月完成。此成果详细介绍了本县农村能源资源种类、分布与数量,对其可利用性作了评价,分析了利用现状、结构特征、供需方法及存在问题,论述了农村能源建设的途径与措施,划分了利用分区。1990年12月,获甘肃省计委、区划委、能源办农村能源区划优秀成果二等奖。
  温台立体农业试点 甘肃省“两西”指挥部下达的科技项目。由县农业建设办公室和温台乡人民政府于1988年至1990年完成。经3年实施,试点户达到70户,累计完成示范面积489.4亩,亩纯收入623.83元,种植小麦比同类地新增产值463.83元,新增纯收益352.88元,总增产值22.7万元,总增纯收益17.27万元。为革新耕作技术、提高土地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1991年,获华池县农技推广特等奖。
  山地水平沟种植半机械化技术 自1983年开始,由县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在紫坊畔、乔河等乡试验、示范、推广,后普及全县19个乡镇。全县推广面积2.4万亩,累计增加粮食、油料产量160.54万公斤,新增产值88.35万元,总增纯收益84.34万元。1991年,获华池县农技推广一等奖。
  花生引种示范 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县科学技术委员会于1987年3月至1991年12月先后在温台、悦乐、城壕等19个乡镇进行引种示范。累计示范推广面积6503.3亩,新增产值165.85万元,新增纯收入114.03万元。本项目可在全县范围内及自然生态条件类似的地区推广应用。1992年,获华池县农技推广一等奖。
  冬小麦病害综合防治示范 庆阳地区植保站下达的科技承包项目。1990年3月至10月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元城、悦乐等乡镇推广应用。此成果在冬小麦条锈病、白粉病大发生以及中度偏重流行的情况下,防治病害指数分别控制在30%和20%,产量损失降低到10%以下,其它病害损失降低到5%以下,每亩可挽回冬小麦损失10%~15%。此成果的推广应用,使本县冬小麦锈病、白粉病和红、黄矮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为冬小麦病害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1992年,获华池县农技推广三等奖。
  油葵良种引进示范 庆阳地区“星火计划”项目。由县科学技术委员会、悦乐种子站于1990年至1991年在城壕乡实施完成。两年累计完成示范1610亩,平均亩产218公斤,与相同面积的胡麻相比,每亩新增产值271.33元,共计新增产值43.68万元,新增总纯收益41.42万元。1992年,获华池县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
  洋芋整薯播种示范推广 庆阳地区科学技术委员会下达的“星火计划”项目。1988年至1990年由县科学技术委员会在温台、悦乐、城壕等19个乡镇实施示范推广。3年累计完成推广面积2.97万亩,增产36.8%,新增产值171.96万元,新增总纯收入135.42万元。此项技术具有抗旱、提高出苗率、扼制病害传染、控制薯种退化等优点,对提高本县洋芋的品质、产量和经济效益具有促进作用。1992年,获庆阳地区“星火计划”三等奖、华池县农技推广二等奖。
  巨丰葡萄引进示范推广 由县科学技术委员会、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于1988年至1992年在悦乐镇实施。为日本引入品种,粒穗巨大,汁多味甜,种子少,有草莓香味,含糖量15%~18%,丰产,耐贮运,适应性强。经示范,达到一年定植、二年挂果、三年丰产的目的。5年累计推广面积654亩10万株,产量10.12万公斤,产值28.72万元。经试验,总结出在全区具有普遍推广价值的生根粉育苗Bg-2-4-D保花保和二次结果新技术。1993年,获庆阳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三等奖。
  旱农高额丰产工程 甘肃省农委下达的科技承包项目。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1992年至1993年在全县19个乡镇102个行政村的1984个农户中实施。全县累计实施面积2.17万亩,总产1165.98万公斤,平均亩产538.3公斤,达标2.02万亩,新增产值255.79万元,年增收127.89万元。此项目提高了粮食产量,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初步探索总结出一套适合本县自然条件的“旱农高额丰产田栽培技术模式”。1993年,获甘肃省农业厅科技进步二等奖。
  小麦、玉米、胡麻初级配方施肥技术示范推广 庆阳地区土肥站下达的科技项目。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于1990年8月至1993年12月在怀安、温台等乡组织实施。3年多累计示范推广面积19.8万亩,平均亩产236.3公斤,亩增产41.8公斤,总增产1089.8万公斤,实现总产值3251.43万元。后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总结编写了小麦、玉米、胡麻配方施肥技术规范,并在全县范围内示范推广。1994年,获华池县农技推广三等奖。
  冬小麦新品系F8209选育示范推广 县科学技术委员会下达的科技项目,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于1991年承担实施,1993年完成。此项目选育出适宜本县气候条件和栽培管理水平的抗旱、抗冻、抗病品系F8209,并累计示范推广6.44万亩,较“上选2号”平均亩增产冬小麦44.48公斤,总增产冬小麦280.77万公斤,新增纯收益320.61万元,科技投资收益率4.72元/元,推广投资收益率274.81元/元。此项目选育的新品系丰产性能好,适宜庆阳北部地区种植,经济效益显著。1994年12月,通过庆阳地区科学技术委员会鉴定验收。1994年,获华池县农业技术推广三等奖。
  2BX-3多功能0~30度山坡地升降式三行畜力播种机 1988年由县农机厂职工杨积信自行研制。为独畜牵引式谷物作业条播晶粒状化肥的排施机具,每次播种3行,行距150毫米,播幅宽300毫米,播子量0~20公斤,升降范围0~30度。此机左、右开沟器可以升降调整,保证3行开沟器深度一致,播种深度可通过升降调节板调节,采用防滑钉齿地轮,可防止打滑,避免漏播。1989年至1991年,在本县城关村、庆阳县桐川乡试播400亩。1993年8月,通过庆阳地区科学技术委员会技术鉴定验收。1994年,获庆阳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并获第四届中国艺术节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新产品展示银杯奖。
  “温饱工程”地膜玉米示范推广 甘肃省农技推广总站下达的科技项目。1989年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开始实施,1993年完成。此项目涉及全县19个乡镇106个行政村的2806个农户,覆盖人口1.32万人。5年累计示范推广地膜玉米5.40万亩,占任务4.9万亩的110.1%,其中29.89亩单产过吨。新增产值622.36万元,年增收124.47万元。此项目对增强群众的科技意识、培养农民技术骨干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总结出适合本县气候条件和管理水平的地膜玉米栽培技术和地膜玉米千斤亩、吨粮田栽培技术模式。1994年,获甘肃省农业厅科技进步二等奖。
  《华池县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1993年由县土地管理局主持完成。其内容包括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利用史略、调查方法与成果质量、土地利用现状、合理利用土地意见、土地利用分区及论述等。1995年,获国家土地管理局科技成果二等奖。
  向日葵新品种引进丰产栽培研究及推广 1992年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组织实施,1994年完成。累计推广向日葵良种丰产田2.6万亩,平均亩产172.5公斤,每亩比老品种增产38.7公斤,总增产98.61万公斤,新增总产值160.73万元,新增纯收益107.3万元,科技投资收益率1.99元/元,推广投资收益率80.3元/元。1996年,获庆阳地区“星火计划”三等奖。
  地膜小麦栽培技术 国家农业部下达的科技项目。1995年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组织实施,1997年完成。3年实施冬小麦地膜覆盖示范推广8258亩,总产量213.12万公斤,平均亩产239.7公斤,亩增产56.8公斤,总增产56.08万公斤,增产率31.1%;累计实现主副产物总产量617.37万公斤,实现总产值614.86万元,主副产物新增总产值104.7万元,新增纯收益74.7万元,科技投资收益率2.49元/元,推广投资收益率89.6元/元。初步探索出适合本县自然条件的地膜小麦全生育期覆盖栽培技术规程,为大面积推广奠定了基础。1997年,获庆阳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白瓜子良种基地建设 县科学技术委员会、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于1992年3月至1994年11月组织实施的科技项目。经试验,选择适合本县各种生态条件下种植的平凉大板、吉林8号、92-1-1(1)、92-7-1(1)、92-8-2等白瓜子新品种(系)5个,并大面积推广,寻找出了制约白瓜子产量的主导因子,为白瓜子育种实践提供了简便有效的技术方法;总结出了本县白瓜子丰产栽培技术规范。在全县建立白瓜子良种繁育基地6处,生产白瓜子良种44.36万公斤。3年累计示范推广白瓜子良种11.34万亩,总产577.33万公斤,总增产206.58万公斤,新增总产值2267.11万元,新增总纯收益1984.12万元。1996年11月,通过庆阳地区科学技术委员会鉴定。1997年,获庆阳地区农技推广三等奖。
  低产田改造项目 甘肃省农委下达的科技项目。由庆阳地区农委管理,县农委和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于1994年组织实施,1996年完成。3年完成指标:(1)改造面积:全县累计45万亩(次),高标准示范面积9万亩(次);(2)土壤养分:耕层有机质含量稳定在1%以上,速效磷含量平均增加1-3PPM;(3)产量水平:1994年改造区平均亩产比基础亩产增加20公斤,1995年亩增产30公斤,1996年亩增产40公斤;(4)地力升级:与改造前基础等级相比,升等升级面积达到改造总面积的50%以上。3年增加总产值4393.05万元,增加纯收益3501.4万元。此项目发挥了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作用,初步探索出了适合本县低产田改造的技术要点。1997年,获甘肃省农业厅科技进步二等奖。
  旱地双五百栽培技术示范推广 甘肃省农业厅下达的科技项目,由省农技推广总站主持。1994年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组织实施,1996年完成。3年累计示范推广种植4.82万亩,总增产841.9万公斤,总增收1584.7万元,增加纯收益4193.91万元,科技投资收益率2.8元/元,推广投资收益率268.3元/元。1997年,获甘肃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进步三等奖。
  261套BF-7型播种机零部件生产、冲孔、落料、成型模具 原县农机厂职工杨积信自研成功。经其3年时间反复试验,先后研制成功工业产品生产、冲裁、落料、成型模具261套,其中冲孔及长方孔模具75套,冲双孔模具19套,冲多孔复杂形状模具12套,各种类零件成型模具(一次成型、二次成型)19套,冲垫卷复合模具8套,20~100毫米各种规格型号角钢下料模具3套,排种盒左、右臂180×140毫米特殊形状载荷冲孔、落料模具37套等。解决了县农机厂生产设备落后,机械产品、零件手工加工不规则,原材料浪费大的问题,3年赢利18万元。1999年10月,获甘肃省第七届发明创造“五小”竞赛二等奖。
  人、畜力地膜覆盖机专利技术 本县柔远镇柳湾村农民技术员李文喜于1998年完成的自研项目。此机由开沟器、整床磙、压膜磙、镇压磙、理膜器、机框等部分组成。机框前端对称安装起拉环,下沿对称安装两叶开沟器,之间均匀设有数枚耙牙,机框前端后方依次有整床磙、散膜轴、压膜磙、镇压磙,机框上方压膜磙与镇压磙之前安装力板,机框边框内下沿及镇压磙的前方对称安装两叶埋膜器。整床磙、压膜磙、镇压磙均固定在机框两侧边框上,散膜轴用活动螺钉固定在机框的两侧边框上,开沟器间距与埋膜器间距相匹配,并用活动螺钉固定,可根据膜的宽度进行调整。此机结构简单,体积小,成本低,携带方便,是山区地膜种植农作物的一种有效的生产机械新型工具,适用范围为35度以下的大小块地及坡坬地。1998年,经甘肃省专利局初审鉴定后呈报国家专利局。1999年10月,被国家专利局授予个人知识产权,属个人专利。1999年,获华池县科技进步一等奖。
  手提式多功能4-5穴玉米点播、追肥器 1994年8月至1995年8月由杨积信、罗松堂、杨素奉合作完成的自研项目。适应在山地和大田作业,覆膜前或覆膜后点播、撮苗点种均可,点种速度快、效率高,3秒钟即可完成一次点播、追肥。1人1小时点种1亩(1000窝),与人工压窝点种30秒钟点播1次、9小时点种1亩(1000窝)相比较,提高工效9倍,节省时间8小时。且有设计独特、结构简单、调整灵活、操作方便、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的特点。1996年6月,通过庆阳地区科学技术委员会技术鉴定。1999年,获华池县科技进步三等奖。
  城壕乡优质高效农业综合小区建设 庆阳地区科学技术委员会下达的科技项目。1993年由县科学技术委员会承担实施,1995年完成。累计完成示范小区粮田面积1900亩,粮食总产186.33万公斤,新增产值135.09万元,示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297.1元。此项目总结出了适宜本县川区自然条件,实现农业优质、高产、高效的途径和立体种植模式及主要粮食作物高产栽培技术规范。1996年10月,通过庆阳地区科学技术委员会鉴定验收。1999年,获华池县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
  干旱山区黄豆丰产栽培技术示范推广 甘肃省农技推广总站下达的科技项目。1991年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承担实施,1994年完成。累计示范推广面积35.06万亩,平均亩产黄豆88.1公斤,较对照亩产65公斤亩增产23.1公斤,总增产810.94万公斤,新增总产值1492.32万元,新增纯收益958.57万元,科技投资收益率1.8元/元,推广投资收益率359.5元/元。1994年,通过庆阳地区科学技术委员会鉴定验收。1999年,获华池县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
  10万亩胡麻良种及丰产栽培技术推广 庆阳地区油系列开发办公室下达的科技项目。1993年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承担实施,1994年完成。通过推广良种、配方施肥、合理密植、田间管理等有效技术措施,累计示范推广种植胡麻良种丰产田21.5万亩,平均亩产56.8公斤,总产1220.3万公斤,亩增产10.7公斤,总增产230.05万公斤,新增产值509.27万元,新增纯收益266.52万元,科技投资收益率1.1元/元,推广投资收益率14.38元/元。1994年7月,通过庆阳地区科学技术委员会鉴定验收。1999年,获华池县农业技术推广三等奖。
  旱地丰产田建设 甘肃省农委下达的科技项目。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1997年承担实施,1998年完成。两年累计完成建设面积19.7万亩,占任务的123.1%,粮食作物平均亩产达442.1公斤,总产量8709.75万公斤,亩增产38.4公斤,科技投资收益率4.46元/元,推广投资收益率121.96元/元。1999年5月,通过甘肃省科学技术委员会鉴定验收。1999年,获华池县农业技术堆广三等奖。
  《甘肃省地方标准华池县农作物栽培技术规范》 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于1998年至1999年整理、编辑成册,共编入本县农业技术工作人员1995年至1998年撰写的各类农作物制种及栽培技术规范27篇,9.5万余字,其中2篇被省技术监督局颁布为地方农作物标准。1999年,获华池县科技进步二等奖。
  《华池县农业推广论文汇编》 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于1998年搜集整理,编入全县农业系统专业技术人员撰写发表的68篇学术论文,其中13篇在国家级专业刊物发表,49篇在省级刊物发表,6篇在地区农业科技刊物发表。全书约23万字。1999年,获华池县科技进步三等奖。
  《华池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993年由县土地矿产管理局完成。主要内容包括土地资源环境、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分区、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土地资源的保护与整治开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等。2000年,获甘肃省国土资源厅优秀成果一等奖,并获国土资源部优秀成果一等奖。
  

畜牧科技成果
  

  肉牛喂养技术示范 甘肃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下达的科技扶贫项目。1986年由县科学技术委员会、县畜牧局共同承担,县畜牧兽医工作站具体实施,1988年完成。此项目以温台、悦乐、城壕、五蛟、李良子5乡镇为示范乡镇,采取选点定户、引进基础母牛、冻精配种、对示范户开展技术培训等方式,普及肉牛科学饲养管理知识,抓肉牛生产能力。3年共出栏肉牛3207头,收入26.6万元,户均979元,人均85.9元。1988年出栏肉牛比1985年增加了11.87倍,收入增加了12.75倍。示范贫困户以养牛为主,综合脱贫面达到93.58%,致富面达到19.6%。取得了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1989年12月,庆阳地区行政公署科技处颁发科技成果视同鉴定证书。1990年,获华池县农技推广一等奖。
  黄牛冻配改良技术推广 县畜牧兽医工作站于1980年至1989年完成的科技推广项目。1980年全县首次开展黄牛冻精配种时,在山庄、林镇、南梁3乡设点,用西门塔尔冻精授配母牛28头,受胎12头,产犊成活9头,为开展黄牛改良工作奠定了基础。此后,本县又先后引进西门塔尔、利木辛、秦川、丹麦红、黑白花等5个良种牛品种,利用冷冻精液授配新技术,累计授配母牛7683头,受胎5623头,平均受胎率为73.2%。除1989年外,共产犊5358头,成活杂种牛5342头,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1990年,获华池县农业技术推广三等奖。
  山、绵羊改良 甘肃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下达的科技扶贫项目。1986年由县畜牧兽医工作站开始实施,1989年10月完成。4年改良羊32212只,绒、毛产量1687.05吨,总收入639.57万元,人均收入68.48元,其主要经济指标全部完成。本项技术可在全县范围及自然生态条件与本县类似的地区推广应用。1990年,获华池县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1991年,获庆阳地区科技推广三等奖。
  华池县山羊流产病原研究及防治 甘肃省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设立的研究课题,由县畜牧兽医工作站主持研究。1987年至1989年,通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分离鉴定、血清学试验、电镜观察以及免疫学试验等大量细致的工作,确定引起华池山羊流产的病原为鹦鹉衣原体,经采用山羊流产衣原体灭活苗进行预防注射,安全可靠,效果明显。此项目在全县19个乡镇连续3年推广后,使免疫羊只的流产率由原来的30%~40%降低到10%以下,增加经济收入37.6万元,对促进本县养羊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89年11月经甘肃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鉴定,认为本研究技术达到省内先进水平。1990年,获华池县科技成果特等奖。1991年,获庆阳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类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诊断和防治研究 甘肃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下达的科技扶贫项目。县畜牧兽医工作站于1987年开始实施,1990年完成。此项目以本县为重点,通过对流行病学、全面的病原诊断和防治方法等方面大量调查研究,首次确诊本县境内此病发生是绵羊肺炎支原体所致,且对山羊和绵羊都有很高的感染率和严重致病率。一系列试验结果证明,此病原体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以分离株试制疫苗免疫山羊、绵羊效果显著,进而证明了以往多年用“古典山传苗”不能有效控制本病的关键是由于致病菌型的不同。1991年,经甘肃省科学技术委员会鉴定验收,认为这一研究成果具有创新和填补空白的意义,在学术和生产上均具有重要价值。1991年,获甘肃省畜牧厅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年,获华池县农业技术推广特等奖。
  陇东山羊杂交改良技术推广 由甘肃省畜牧研究所牵头,县畜牧兽医工作站于1987年至1989年主持实施的科技推广项目。此项目以本县北部的乔川、元城、怀安、白马4个半农半牧乡为示范点,以盖县绒山羊和内蒙古绒山羊为父本,与本地土种母羊进行级进杂交,提高山羊绒产量,增加经济效益。经过3年推广,改良工作扩大到全县17个乡镇、508个自然村的2386个养羊户,累计繁殖成活杂种山羊78151只。一代周岁杂种山羊羊均产绒275.41克,比本地周岁土种山羊产绒量高121.23克。3年共新增白绒产量1.55万公斤,纯收益280.41万元,羊均收入31.49元,实现利税20.22万元,分别完成合同计划90万元和羊均增收10元的311.57%和314.9%,投入产出比为1∶13∶43,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89年,庆阳地区行政公署科技处颁发了科技成果视同鉴定证书。1991年,获国家农业部科技推广三等奖。
  华池县羊寄生虫病程序化防治技术推广 甘肃省兽医总站下达的科技推广项目。1991年由县畜牧兽医工作站开始实施,1993年完成。3年累计程序化防治羊45.45万只,年均15.15万只。通过防治,羊寄生虫病感染发病率下降,绒、毛等生产性能提高。1994年10月,通过庆阳地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委托县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的专家鉴定验收,认为此项目达到省内同类项目先进水平。2000年,获华池县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
  华池县畜间布鲁氏病“稳定控制区”达标 由甘肃省兽医总站下达,县畜牧兽医工作站于1992年开始实施,1994年完成。在本县8个重点乡镇进行了畜间布病监测净化,共血检牛、羊、猪4218头(只),检出可疑病牛1头,检出率为0.024%,羊、猪血检均为阳性,胎儿菌检175份,阴道分泌物135份,均未分离出布鲁布氏菌,达到了国家布鲁氏病“稳定控制区”考核验收标准。1994年8月,通过省、地专家鉴定验收。2000年,获华池县科技进步三等奖。
  

林业科技成果
  

  《林业资源与区划》 1983年由县林业局完成。主要内容包括自然与经济条件概述、林木资源及评价、林业生产现状与发展方向和措施、林业区划。1984年,获甘肃省农业区划成果四等奖。
  苹果低产园改造 县林业局于1987年开始组织实施,1989年10月完成。经实施,新增苹果总产量212.61万公斤,新增纯收益15.18万元,科技投资收益率为8.38元/元,推广投资收益率为36.8元/元,推广成效率为100%,农民得益率为13.32元/元。在庆阳地区同类项目中处于先进水平。1989年,获华池县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
  陇东毛杏改造综合技术推广 庆阳地区林业处下达的科技项目,1989年由县林业局实施,1993年完成。此项目主要在乔河、温台、柔远等11个乡镇示范推广,高接改造山毛杏35.4万株,平均株产量由改造前的0.4公斤增加到5.55公斤,净增总产量182.32万公斤,新增产值196.91万元,新增纯收入170.47万元。科技投资收益率为6.45元/元,推广投资收益率为61.32元/元,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苹果幼树早期丰产技术推广 庆阳地区林业处下达的科技项目。1990年至1993年由县农业局在温台、悦乐、城壕等6乡镇示范推广。4年完成推广任务1万亩,新增产值365.4万元,新增纯收入334.7万元,科技投资收益率14.08元/元,推广投资收益率177.27元/元。
  

水利科技成果
  

  《华池县水利资源评价与水利区划》 1983年由县水利电力局主持完成。主要分析论证了本县水资源状况、开发利用条件,划分了利用区域。1984年11月,获甘肃省农业区划委员会区划成果三等奖。
  王沟门小流域综合治理 甘肃省科技项目。1979年由县水土保持工作站组织实施,1988年完成。10年累计完成治理面积3.02平方公里,修建各类水土保持工程84项,治理程度达到70%;流域总产值7.44万元,人均收入480元,分别比治理前增长5.3倍和2.5倍;林草覆盖率达到64%,比治理前增加7倍多;拦泥效益提高到57%。1989年,获华池县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
  《华池县水文成果分析》 1981年,县水利电力局技术员韩永成开展本县水文成果分析研究。这一成果分析采用水文数理统计、地理综合成因、推理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综合各种经验公式100多个,统计分析出基本成果表43种,绘制出各种等值线图32种及其它图表91种。主要包括水文自然、水资源、降水蒸发、巡流、暴雨、洪水、泥沙、林区水文分析、地面水质、地下水与水质等,共分11章和1个附录。此成果为工程水文、水利计算提供了资料和方法,1985年开始用于生产建设。
  

教育科技成果
  

  华池县植物种类初步调查 1992年由华池一中组织实施,1994年完成。调查出本县境内87科265属378种野生及部分栽培植物。获庆阳地区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并获甘肃省青少年生物百项活动一等奖、全国少年生物百项活动二等奖。
  

工业科技成果
  

  整体流动式省柴节煤灶 杨积信的自研项目。此灶结构合理,造型美观,便于搬动。主要性能为省柴节煤,用10分钟时间、0.2公斤煤,即可烧沸水5公斤。在没有电源的地方可使用手摇鼓风、风箱,适宜在城、乡普遍推广使用。1985年4月,通过县科学技术委员会技术鉴定。1986年10月,经农牧渔业部能源研究所鉴定,热效率高达46.16%,荣获《全国工厂化生产成型炉灶》评选交流会先进产品三等奖;农牧渔业部颁发了先进产品奖状、证书、灶型图册,并列入国家85推广计划。1993年10月,国家计委、农业部授予杨积信“全国省柴节煤先进工作者”称号。1994年,获首届中国工程师科技成果大奖赛优秀奖。
  “华峰”牌纯羊毛防寒服生产技术 华池羊毛服装厂1992年10月至1998年3月生产的产品,有上装、下装、马夹3大系列28个款式。结构设计为活里活套,内芯外套用拉链连接。内套保温材料选用经过漂洗、除臭、消毒、脱脂、烘干、精梳而成的细绵羊毛,其纯度100%,长度5~7厘米,细度60~64支(即0.023~0.026毫米),强度7~8克。以身长70厘米服装为标准,装毛350克,其余以10厘米分档,每档50克。1993年4月,通过庆阳地区经委鉴定。荣获第六届中国西部商品交易会金奖,第四届中国艺术节银奖。
  

第五节 科技达标与创先
  

科技达标
  

  90年代初,本县以领导管理体系、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科技示范体系、科技培训体系建设为基本内容,有计划地在全县各乡镇开展科技达标活动。1991年,悦乐镇、温台乡、城壕乡达标。1992年,怀安乡、元城乡、李良子乡、山庄乡、柔远镇达标;1993年,五蛟乡、庙巷乡、上里塬乡、南梁乡、林镇乡、乔河乡达标。1994年,定汉乡、白马乡、王咀子乡、乔川乡、紫坊畔乡达标。至1994年底,全县19个乡镇全部达标,有3个乡镇分别获地、县级科技成果奖。
  悦乐镇科技达标活动 悦乐镇人民政府于1991年1月至12月完成的科技项目。在达标工作中,镇党委、镇政府狠抓科技管理、科技示范、科技培训、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依靠科技进步获得的经济效益占40%以上。1992年,获华池县农技推广三等奖。
  温台乡科技达标活动 温台乡人民政府于1991年1月至12月完成的科技项目。通过达标活动,建立健全了科技管理、科技示范、科技培训、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推动了全乡科技兴农工作的发展。1992年,获华池县农技推广三等奖。
  城壕乡科技达标活动 城壕乡人民政府于1991年1月至12月组织实施的科技项目。通过达标活动,建立健全了科技管理、科技示范、科技培训、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使科学技术及先进管理措施充分运用于农业生产之中,推动了科技兴农工作。1992年,获庆阳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华池县农技推广一等奖。
  

科技创先
  

  根据国家科委1997年《关于印发<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评价指标体系>的通知》,本县于1999年开展了“创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活动。
  创先工作 1999年,县委、县政府相继制定了《华池县1999~2005年科教兴县规划》、《华池县委、华池县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创建全国科技先进县的实施意见》、《中共华池县委、华池县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创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活动的实施方案》,并调整充实了县科技领导小组。在科技宣传普及方面,采取出动宣传车、发放科技资料、播放科技音像、举办科技讲座、开播“科教兴县”电视宣传栏目、举办“科技创先有奖征文”活动等形式,提高全民科技意识。在科技兴农战略实施中,重点抓了粮食增产工程、支柱产业增收工程、农业基础条件改善工程和农业科技推广工程。全县涌现出山庄、林镇、南梁3个万亩地膜大秋作物种植乡和58个千亩村、1193个1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全县发展规模养殖大户620户。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建立高效农业综合示范点10个、高新技术示范园1处、科技示范乡5个、科技示范村43个、科技示范户7444户;建立各类农业科技示范点67个,涉及试验示范推广项目114个,示范总面积3.45万亩,带动了全县地膜种植、暖棚养畜、节水灌溉、温室种菜等38个农业重点建设项目和科技推广项目,实施总面积50多万亩;引进示范各类农作物新优品种6大类98个品系,种植地膜作物15.59万亩,山地水平沟种植15.55万亩,配方施肥30万亩,主要农作物良种率达到98%以上,种子实现包衣化,农业技术覆盖面达到7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6%。1999年,全县各类生产总值1.53亿元,增长速度3.7%,财政收入3018万元,年增幅7.9%;农民人均纯收入1266.15元,科技在全县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45.2%。县属工业企业和80%以上乡镇企业均建有技术开发机构或有稳定的技术依托单位,新产品产值率较前3年提高10.8个百分点。全县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培训面达到33%,农村基层干部培训面达到92%。当年落实科技三项费56万元,占当年财政预算支出的134%,建立科技发展基金70万元。
  验收评选 2000年4月,受国家科学技术部委托,甘肃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由省、地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组成验收委员会,对本县“科教兴县”工作进行了考核验收。通过实地考察城壕乡转咀子果园示范、悦乐镇上堡子农业示范、李良子乡刘家湾高效农业示范、五蛟乡杜右手高效农业示范、温台乡科技示范乡建设、悦乐酒厂技术开发、县塑料化工厂新产品开发等科技示范、推广、培训、技术创新工作,以及听取汇报、查阅资料、答辩评议,按照国家科学技术部制定的10项考核指标,对本县的科技工作逐条定性定量考核,考核总分达到942分。验收委员会认为,本县在开展“科教兴县”活动中做出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其经验和做法对甘肃贫困地区开展“科教兴县(市)”活动具有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同意通过国家级“科技工作先进县(市)”验收,并推荐参加1999年度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评选。2000年9月15日,在全国40个国扶贫困县中,本县第一个被国家科技部树立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并授予县委书记陈广锦、县长朱治晖“全国科教兴县(市、区)先进个人”称号。
  

第六节 科技三项费
  

  本县自1974年开始列入科技三项费(即由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按年度统筹安排,用于国家各类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国有企业承担的国家和地方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的经费)安排范畴。27年来,本县共列科技项目430多项。至2000年底,先后安排资金187万元,主要用于县列农业科技项目。
  
  
  

  表20-6-1

1974~2000年科技三项费支出统计表

单位:万元

 

年 份

经 费

年 份

经 费

年 份

经 费

1974

0.20

1983

0.70

1992

0.20

1975

1.00

1984

0.40

1993

 

1976

1.20

1985

0.20

1994

 

1977

4.00

1986

23.20

1995

 

1978

2.00

1987

 

1996

 

1979

1.30

1988

 

1997

24.00

1980

0.80

1989

 

1998

30.00

1981

0.60

1990

 

1999

56.00

1982

0.70

1991

0.50

2000

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