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咀子村村史馆
村史渊源
明代时期,王咀子村为安化县杨集里辖地,那时,这里山体滑坡多发,导致泥土沉积,杨集沟河流域曲折流经,形成凸出山咀,土著王姓人居多,故得名王咀子。
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道路,撤区并乡,王咀子乡和上里塬乡都是悦乐公社管辖。1958年6月成立人民公社时,取名为上里塬公社王嘴子大队,1978年冬月成立上里塬公社,1980年又将上里塬公社分为上里塬和王嘴子两个公社,1984年5月,撤社设乡,把王嘴子公社更名为王咀子乡王咀子村。
王咀子村是王咀子乡政府驻地所在村,共辖6个村民小组(李家河组、君王寨子组、寨子塬组、韩河组、西塬组、南塬组),总户数188户753人,总面积8.2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08亩。农业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来源以外出务工、种植玉米、豆类经济作物、苗林及养殖产业等为主。
各组地名来源
君王寨子组:由史记考证,西周第十个皇帝周厉王,名姬胡,公元前约828年姬胡封胞弟郑恭叔封为君王,在此驻守,北狄时期,为防西夏来犯,郑恭叔在此地修堡筑城,堡垒又称寨子,因王者寨堡而命名君王寨子。最大寨子是今寨子塬下边小圆峁和庙咀,现有山神庙至今,为寨城所在地。现在的几个塬都以君王寨子得名。王姓人是从山西大槐树迁居到此民国后居住,分为王塬、东店、西店、上院君王寨子居住的是王德喜、王德召、王德修、王举金等几户人家,君王寨子西山脚下有一座庙为如来庙等历史考证。
寨子塬组:东边的山咀、山崖处有许多堡子,当时称东塬,堡子又称寨子,故名为寨子塬。寨子塬居住以王德禄的后人至今,现有石碑为证。
南塬组:堡子(寨子)南面塬上称为南塬,当时是一片荒地,在民国18年刀镰没动,大闹饥荒,君王寨子的王姓人(王德位)后人迁到南塬居住至今。
西塬组:堡子(寨子)西面塬上称为西塬,位于西塬的最高处有一个圆卯,今与刘家庙村邓庄交界处,原是一个大沟壕。(据说,古时候有一圣人路过此地时在此休息,他的鞋子不舒服脱下鞋子,倒出鞋子里的土时,形成一个圆圆的卯,将两山相连在一起,民国前这个尖圆卯上寸草不生,因后来某种原因圆卯下坍塌慢慢长草,现虽有草但寥寥无几。有一古人背着一个鼓在此休息时累死在此,后人称小鼓崾岘至今)。与小鼓崾岘相接的一个梁全长3千米,平均宽不到一百米故名长梁。原主马姓人马三一家,因伤残疾病最后剩下一人买地走人,故称马家长梁。战争时期1926年黄姓人黄运军妻子魏氏带儿子黄金玉、黄九生、黄继荣从四川省当时的云阳县养鹿公社逃难几番存折后居住延续至今。
现刘家庙村王塬小组在堡子的北面,原称北塬,现为王塬。都以君王寨子为中心的东南西北四个塬故得名。
韩河组:据考证很早以前在这里的一条河,现在的韩河处有一口清水泉,水带咸味,人们把这里取名咸水河土方言把“咸”念“韩”,又有一户韩姓农户,故得名韩河。最早居住的是元朝王姓(王泊安、王泊春、王泊文等)有石碑为证,现居住的郭姓人是光绪28年“郭邦珍”带全家从怀县王庄子乡迁到居住的还有张根、周国恩几户人家延续至今。
李家河组:据考证明代时有一户李姓的人家在此居住,是一个背锅老汉,人称北锅老李故得名李家河,是当时的庙官。在今王咀子大桥西北侧有一座三才圣母娘娘庙。民国史居住的是李俊杰、栗全兴、栗全本、车有圆几户人家。
经济发展情况
有史以来均是以耕读传家,新中国成立以后,村民分到了土地,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深翻土地、改良土壤,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1959年,由于自然灾害和右倾思想浮夸风、共产风,农业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八十年代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发展获得了质的提高,现农业以玉米、冬小麦、油料作物等为主,经济来源以外出务工栽植苗木为主。国家对农村取消农业税,又对种粮实行补贴,使经济步入一个更高的台阶,截至目前农业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水利化,生活进入了电气化。在政府的引导下,通过对黄土高原特色土窑洞进行独创性加固,修建辅助民用房,同时对村组入户道路实现全面水泥硬化,居住条件和交通条件都得到了很大改善。
著名人物
王德文:君王寨子王姓门人历来为当地望户,据考证,同治时期,回汉起争,灾及庆阳达七年之久,王氏祖上叔侄四人,投笔从戎,追随灭回健将董福祥参战灭回,其中拓公武艺高强,致祥公战果辉煌,授奖铜牌帽两顶(军功以铜顶圆帽为勋功奖励)。抗日战争时期,在国亡家破危难之中,为国家商业任职有年,家开“万兴店”接待南来北往过往之客商,誉满秦陇。购置良田五百多亩,森林四沟五山。为贫民三百多亩良田无偿耕种,四沟五山森林贡献国家,支援地方建设。
王德元:君王寨子人,曾任李良子区区委书记,华池二科科长五乡乡长,庄阳地区看守等职,历经二十多载,为地下党工作,机密暴露,被伪军捕捉入狱,党营救出狱,文革期间误认为投敌叛变,后被昭雪平反。
王聚义:男,汉族;君王寨子人,第一批兵役制服役兵。
王举银(中共党员)、曾任王咀子村第二个支书,与王德孝、王德忠,曾参加解放战争在陈司令挥下当警卫,男,汉族;三人现已去世。
郭宗弟:男,汉族;中共党员,韩河组人,王咀子村第一名大学生,曾在华池县农牧局工作(1976.09-1980.08)、曾任华池县城壕乡公社管委会主任(1980.10-1982.10)、华池县畜牧局副局长(1982.05-1985.12)、华池县五蛟乡乡长(1986.01-1986.11)、华池县畜牧局副局长(正科)(1986.11-1991.03)、庆阳地区肉类加工厂副厂长(1991.03-1991.09)、庆阳地区细毛羊场副场长(1991.03-1992.05)、庆阳地区畜牧工作站站长(1993.02-2007.11)、庆阳市兽医局局长至今(2007.11-至今)。
王庆粉(郭宗弟妻子):女,汉族;曾任庆阳市人大常委会农工委副主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十一届人大代表,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交谈庆阳市人大工作,现已退休。
王学彦:男,汉族;寨子塬组人,曾任华池县供销社主任,百货公司经理、乡镇企业局书记,现已退休。
王举宝:男,汉族;西塬组人,曾任华池县盐业公司经理等职务,现已去世。
张景武:男,汉族;第一个村医于1970年从河南省迁居到王咀子村,收徒两名黄达成、栗九鹏;黄达成1969年至1997年行医28年1998年5月因病去世。栗九鹏后来参加工作现已退休。
周凤山:男,汉族;中共党员,韩河组人;王咀子大队与宪塬大队分开始第一任村支书。
王举安:男,汉族;君王寨子组人第一任社长,现已去世。
王学敏:男,汉族;寨子塬组人第一个木匠。
黄华富:男,汉族;西塬组人第一个石匠,现已去世。
张有山:男,汉族;韩河组人第一个铁匠,现已去世。
郭宗忠:男,汉族;韩河组人是王咀子乡的第一个兽医。现已去世。
第一口水井在君王寨子组大桥旁,建于1971年;
第一座石箍窑是现君王寨子组王永涛居住,是原来的村部所在地,建于1972年,上面写着“自力更生”四个大字。
第一户小洋楼王永杰家建于1999年。
第一座大桥君王寨子大桥建于1969年。
第一座最高的大桥是现在的王咀子大桥,建于2000年,是华池县当时最高的桥。
第一条砂石路是辛王公路,是1968年解放军工程团修。
第一辆手扶拖拉机、28#机子、四轮拖拉机1970年-1978年郭耀铭和王举栋两人为驾驶员。
第一口油井是现在的电管所所在地是一口没油的井,当年还在韩河组和西塬的长梁阳湾各打一口。
第一台彩色电视机、接收锅和第一个建议舞厅是1992年韩河组郭宗忠家。
第一辆摩托车韩河组郭宗忠(当时的兽医)。
第一台缝纫机韩河组郭耀铭。
学校:现在李峰家就是当时第一所学校(当时称完校)。1970年有迁到现在蒋福禄家居住的地方改为小学三年制,校长包维富;1972年改为六年制小学,校长毛建广;有迁到王咀子庙内—韩河组张广杰家附近—君王寨子组饲养场—庙院拆庙后新建小学五年制—王咀子乡现在的小学至今。
村支部:1958年成立上里塬公社后1959年在君王寨子组今王永相家处新建王嘴子大队部安架房五间,是当时我村的第一栋房,1970年又在君王寨子组现在王学峰家处建村部14间,箍窑六间(今王永涛居住),1996年迁至王咀子街道,现在王咀子新村新装修上下两层24间村部。
村史馆展品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