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體版
|
无障碍版
|
政务微信
关怀版
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华池史志>华池村史>详细内容

华池村史

归档时间:2025/3/17 17:38:17

高河村村史馆(第二板块)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2-25 08:16:34 浏览次数: 【字体:

忆历史

 

高河小学旧址

高河老一乡政府旧址

1、1934年春,庆阳游击队开辟了庆北苏区。五月,在今悦乐镇杜河村召开庆北苏区群众代表大会,选举成立了庆北办事处,边金山任主任,下设文化、土地、肃反、经济、劳动委员会。办事处兼有党政二重职能,机关驻今高河村田河组,后迁定汉的龙门庄。

  2、1934年12月,受党代表马仰西派遣,李培福在田河一带筹备成立了田河区苏维埃政府,机关驻今高河村黄大塬组,辖高河、温台、城壕、白岔沟门4个乡苏维埃政府。

3、1935年3月至9月,因遭国民党军队马鸿宾部袭击,其谋分部在黄大塬磨石湾驻扎围剿红军,迫使田河(温台)区苏维埃政府停止活动。  

  4、1935年3月下旬 红四十二师二团与西北抗日义勇军在黄大塬田崾岘歼灭国民党军三十五师骑兵团二营1个连。  

  5、1936年至1940年(具体时间不详),高德贵加入中国共产党,是高河村第一个中共党员,曾任温台区苏维埃政府参议会议长。  

  6、1936年1月,田河(温台)区苏维埃政府在温台恢复,改为温台区苏维埃政府,辖高河、温台、城壕、白岔沟门4个乡苏维埃政府,区机关继续驻今高河村黄大塬组。  

  7、1936年3月,庆北办事处并入温台区苏维埃政府,区机关先后驻杜河、下张湾、张老庄等地,辖高河、温台、悦乐3个乡苏维埃政府。  

  8、温台区公署 辖一乡(由高河乡改称,机关驻高河)、二乡(由温台乡改称,机关驻高渠子)、三乡(由悦乐乡改称,机关驻庙良子)、四乡(机关驻城壕)、五乡(机关驻白岔沟门)、六乡(机关驻定汉)6个乡政府。1944年8月,增设七乡(机关驻新堡)。

  9、悦乐区公署 1937年7月,由曲子县划入,机关驻地李良子。初辖一乡(五蛟至刘家湾一带,机关先后驻董家沟、上城壕、李良子)、二乡(刘家湾至寇沟门一带,机关先后驻老洼掌原、柳沟门、旋沟门)、三乡(机关驻崖窑畔、黄家塬)、四乡(机关先后驻彭家寺、上里塬)、五乡(机关驻王咀子)5个乡政府。1939年增设六乡(辖五蛟乡九条沟门、大掌、上城壕一带,机关驻地上城壕)、七乡(机关驻高河)2个乡政府。  

  10、1944年5月,八路军129师385旅休养所迁进田河田家老庄。  

  11、1947年5月底,彭德怀、习仲勋带领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新四旅途径高河,30日在悦乐西山全歼国民党军马步芳部整编八十二师骑兵第二旅三团,俘敌少将副旅长陈应泉和上校团长汪韬。  

  12、1946年至1950年(具体时间不详),成立高河小学,张秉乾为第一个教师。  

  13、1955年,成立互动组,组建了变工队集体发展生产。  

  14、1958年8月,成立高河大队,办起了公共食堂,社员入食堂就餐,取消家庭小灶。1960年初,撤销公共食堂。  

  15、1958年9月,高河村民田德玉、田贵发、田贵庭、田贵兴、张良满、高世强、张赵寅、田贵弟、田占芳(女)、杨翠萍(女)、田过子(女)、王玉芳(女)、黄志粉(女)、田东玲(女)、田生祥等,参加庆阳县钢铁生产远征军,赴华亭大炼钢铁120天。  

  16、1958年粮食大丰收。但1959年至1961年,粮食连年因灾减产,加之受大跃进影响,农民大部分粮食交公,自留粮极少,以野菜、谷糠充饥。1962年农民温饱问题得到了缓解。

  17、1962年,田河生产队田德玉家购买了本村一台缝纫机(飞人牌)。

  18、1964年、1965年,王怀臣家先后购买了本村第一台留声机和第一块手表(罗马表)。  

  19、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延伸至高河,火烧温忠(时任党支部书记)、炮打高怀祥(大队长)、坚决揪出高世俊(时任民兵连长)。  

  20、1968年底,响应“全国山河一片红”号召,成立高河大队革命委员会。  

  21、1971年,高河境内发现石油,第一口油井在现高洼子组马莲河渠钻成开采。  

  22、1972年至1980年,高河村民平田整地2600多亩。  

  23、1973年,王怀臣家购买本村第一辆自行车(凤凰牌)。  

  24、1974年,高怀兰、张文梅、王志兰、张会粉、李廷莲、朱建琴等12名妇女率先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落实了结扎手术。  

  25、1974年至1976年,政府与油田单位地企联合,新建张湾桥,打通钥匙沟道路,途径高洼子、高河、田河3个生产队。  

  26、1975年左右,高洼子生产队购买了第一台手扶拖拉机,徐生甲为第一个机手。




话改革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平田整地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东风迅速吹遍大江南北,也吹进了高河。

1980年冬,土地包产到户,高河农民人均分到了6亩左右耕地。

1981年至1986年,高河人埋头苦干广种粮,粮食连年丰产增收。

1984年,以村委会或村民小组为发承方与家庭户签订农村土地联产承包合同,第一轮土地承包到户开始,承包期15年。

1992年,全村通上了照明电。

1998年,第二轮土地承包对土地进行了调整,将承包期限延长至30年。

2002年,长庆油田第二采油厂温台作业区29井区在高洼子组建成,辐射带动全村石油大开发,先后开发油井场地18处,钻井30多眼,铺设输油管线28余公里,年产油3.5万吨。

2001年至2005年,全村实施退耕还林2030亩。

2002年,通过集体筹资,在高洼子组新修梯田405亩。

2004年,华池县国土资源局整合国投资金139.3万元,在高河村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完成土地平整2396亩,新建果园210亩,人工造林2100亩,人工种草176亩。


2006年,全国取消了农业税,高河农民也结束了缴纳“三提五统”皇粮国税的历史。

2008年,高河村744名群众开始参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以上。

2009年底至2011年初,全村完成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将15302亩林地分包给185户农民。

2010年11月,通过组织笔试、面试、党员公推直选等程序,何龙同志当选为高河村“万元年薪”村支书。

2011年4月,华池县第一批绒山羊产业扶贫试点项目在高河村实施,为140户农户每户投放优质绒山羊4只(其中1只种公羊、3只基础母羊),每户配套修建60平方米以上简易羊舍1座、20方以上青贮窖1个、沼气池1座。

2011年,草原承包到户政策实施,全村33004.9亩草地分包到189户农民。

  

 

看脱贫

高河村部

全膜玉米  

2012年,全省“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启动后,高河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3年,张湾桥至石咀子通村柏油道路建成通车,途径高洼子、高河、田河3个村民小组。  

  2013年底,通过精准识别,高河村被确定为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23户423人,贫困面52.5%。  

  2014年,实施地膜玉米上山进沟工程,全村种植全膜玉米600亩。  

  2015年6月16日,财政部驻甘肃省财政监察专员办公室干部深入高河村调研对接,商讨制定帮扶计划。  

  7月,高河村部重建工程开工,9月底建成办公用房10间、卫生所3间,新建文化体育广场1处,配套新建大门、厕所、围墙及安装体育活动器材12套。  

  9月底,田河组巷口和高河组北庄2座漫水桥建成交付使用。  

  11月,全村累计新打小电井80眼,实施危旧房改造13户,维修旧庄园26户。  

  12月中旬,财政部驻甘肃省财政监察专员办党组书记、监察专员王东伟,党组成员、副监察专员、纪检组长谭红梅带领机关党委、相关处室负责人深入高河村开展双联调研。  

  12月底,高洼子、高河、田河、雷阳湾4组完成农电网改造升级任务,组组通上了动力电。  

  2016年1月,高河至黄大塬通组砂石道路开工建设,5月底竣工,道路全长15.8公里。  

  3月初至5月中旬,采取项目主导、工队示范、农户跟进的方式,在黄大塬、雷阳湾实施荒山造林1万亩。  

  4月,成立了高河村协商民主议事会,村上的事情村民自己议、自己定,定了自己干。

  6月20日,40座蔬菜钢架大棚完成搭建,高河村民开始种植反季节蔬菜。

  6月30日,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乡村舞台完成主体建设。  

  7月1日,以“传承红色,腾飞高河”为主题的高河村史馆建成,为党的95岁生日献礼。




未来

粮食丰产

群策群力谋发展

随着脱贫攻坚大决战的胜利,高河村将阔步前进,到2020年与全国一同建成小康社会。

通组道路硬化率100%;

安全饮水覆盖率100%;

动力电入户率100%;

移动网络信号及广播电视入户率100%;

小康农宅覆盖率90%以上;

森林覆盖率60%以上;

高中教育普及率90%以上;

劳动力技能培训率100%;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100%;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100%;

环境卫生净化率90%以上;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国平均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