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高庄村村史馆
前言
马高庄村位于白马乡南部,白马川纵贯其境,白马河萦绕村落。全村总土地面积27.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100亩,人口172户728人,辖7个村民小组,其中川区组4个,沃野平畴,民勤家富;山区组3个,土地富余,民朴谷丰。马高庄村史久远,可追溯至秦汉年间,较早居民为贺姓人家,现杨姓、盖姓、杜姓村民居多。村民世代耕读传家、仕学报国,革命英烈不胜枚举,青年才俊大有其人。走进马高庄村,山青水美、人勤物丰、农宅雅美、民生宽裕,时代变迁、社会变革之巨大,不禁令人油然而生。
今幸逢国泰民安,生活丰足,国家大力支持村史馆事业发展,就是鼓励大家共同追溯村史、记住乡愁,明白从哪里来,要走向哪里!追溯村史,传承传统文化,以让后人做人为官有政可资;不忘乡愁,以让身在他乡的游子们心存慰藉、志在四方;缅怀英烈,以激励后人勇往直前;佼佼才俊,以激励年轻学子励志报国;传承传统村落美德,以勉励后人增强乡土情谊。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挖掘记录村史之功绩,村史资政育人之功效,可谓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村名来由
据查,上世纪30年代,有榆林砖井马姓人家因常年大旱、兵荒马乱逃荒至现吕阳砭沟口处居住,经多年繁衍发展,马氏族人越来越多,因其族人在吕阳砭沟口阳洼处集聚居住,且居住地形相对较高,故称“马高庄”。现村部设立在本村将台组,在成立新政权时,地主、富农成分的农户多集中在将台、盖沟门两组,就近的马高庄全为贫农成分,因当时阶级成分划分鲜明,故采用马高庄作为本村村名。新中国成立之后,1960年设马高庄大队,1980年设马高庄村,一直沿用至今。
村史沿革
1947年5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在华池游击队配合下,在此歼灭国民党军马鸿宾部整编八十一师六十旅一七九团,俘敌上校团长马奠邦;
1951年,在甘肃省土改工作组的直接指导下,进行了土地改革;
1952年,由本村群众杨春明发起,在杨沟门组建立本村第一个村学,校舍为窑洞3孔,教师2人,时任校长为岳生勇;
1955年,在国家的号召下,生产队员将土地、牛羊(折价)入社,每户留一定自留地,逐步完成了农业合作化;
1957年,马高庄大队合并至杜寨子大队,称为杜寨子大队,时任村支书为李志德;
1958年,“大跃进”运动开始,为实现全国当年钢产量达到1070万吨的指标,提出了“以钢为纲”的口号,掀起了“全民大炼钢铁运动”,马高庄村青壮年劳力全部前往华亭炼钢,为完成下达的钢产量任务,群众吃饭用的铁锅大部分上交;
1958年,粮食大丰收,但由于强壮男劳力全部前往华亭炼钢,只留妇女儿童在家生产,粮食损失严重,产量大减;
1959年,“大跃进”运动中的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四风”盛行,时任庆阳县县委书记包海珍大搞“浮夸风”,做出将白马河水调至西峰二轱辘塬的错误决策,工程称为“百干渠”。因决策失误,该工程勉强完成柴砭至杜寨子段后搁置,被群众戏称为“白干渠”;
1959年,成立人民公社,社员开始吃“大锅饭”;
1960年,马高庄大队和杜寨子大队分开,与东掌大队合并,称为马高庄大队,辖杏树畔、虞阳砭、寺儿掌、盖沟门、杨寨子、东掌、冯家庄、王塬8个生产队,时任村支书为张连枝,大队长为陈发银;
1961年,由于天灾人祸,粮食产量锐减,因饥荒马高庄大量人口逃荒到定边县;
1962年,因天灾人祸,粮食严重减产,“大锅饭”因无法维持而结束;
1964年,“四清运动”开始,马高庄大队卷入其中;
1965年至1967年,新修白马至五蛟公路(路宽5米)路,马高庄大队派民工参与修建;
1966年夏,文化大革命爆发,马高庄大队也卷入时代的洪流;
1967年,在杨沟门生产队新建石渡槽小型水利工程,引水灌溉杨寨子组川地,时任公社书记为张天喜,大队支书为陈发银;
1967年至1970年间,马高庄大队陶建彩、虞成甲、马让、罗占有、康富安等5人先后因冤假错案被批斗,含冤而死,文革结束后平反;
1968年,对10户地主、富农进行抄家 ,抄家过程中,打伤5人;
1969年2月,马高庄大队派12人参与庆华公路建设,施工人员在马登砭杨洼子农户张新家借住,半夜借宿的两孔窑洞坍塌,12人不幸全部遇难,遇难12人中最年长者为王生成(60岁)、最年小者为杨顺子(16岁);
1971年,由各生产队出工筹劳,自备用料,肩扛人背,历时两年新建二层砖石结构村部,时任大队支书为龚宝玉,大队长为陈发银;
1972年,响应国家关于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口号,开始宣传节育政策;
1972年,马高庄大队在盖沟门组(现盖宇杰崖畔处)自办庄砖瓦厂,由各生产队筹劳建成;
1972年,生产队给每家安装“广播匣子”,用于传达会议精神、宣传政策、督促工作;
1973年,白马公社群众普遍缺吃少用,经争取,上级发放了黄军装、棉花、布匹等救济物品,马高庄群众也得到了救济;
1974年,全面推行农业学大寨,大搞农田建设,提出了用“铁的手腕搞农业”的口号,马高庄大队采取“白+黑”连轴转的方式,用纯人力平田整地200余亩;
1975年,马高庄大队对文革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初步统计;
1976年,文革结束,马高庄大队的政治环境趋于稳定;
1978年,上级对马高庄大队文革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彻底平反,共平反20余人;
1979年,杨沟门从杨寨子生产队中分出,分成杨沟门、杨寨子两个生产队;
1979年,马高庄各生产队划分成若干作业组,作业组中农户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集体开展农业生产;
1980年,马高庄村与东掌村分开,称为马高庄村,一直沿用至今;
1980年底,生产队将农具、羊、牲口分给农户;
1981年,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土地政策的改革,完成包产到户;
1982年,在乡工作组的指导下,马高庄大队开展“小四清”工作,对土地、牲口、羊只、农具进行登记,建立台账;
1983年,白五公路进行改线加宽,国家进行赊销,马高庄村参与投劳;
1984年,将山荒地、林草地分给农户,并进行颁证;
1985年,采取调集义务工的方式新建马高庄村学,建土木结构安架房14间,挖窑洞5孔;
1989年,对土地承包权进行小调整,收回农转非人口的土地,调整给新增人口;
1998年,按照国家关于土地承包权的政策调整,马高庄村进行二轮土地承包调整;
2000年,开始集中大规模进行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
2001年,对马高庄村学14间校舍进行全面翻新;
2004年,全村调集义务工,修通吕阳砭至杏树畔土便道,结束了两组不能通行三轮车的历史;
2004年,在寺儿掌组新打本村第一口投产油井,井号为里—60;
2005年,对旧村部进行改扩建,新建砖木结构安架房8间;
2006年1月1日,废除《农业税条例》,“三提留五统筹”被免除,马高庄群众负担大减;
2006年,在将台、寺儿掌两组实施千亩生态林建设项目;
2007年,在本村7个村民小组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1000亩;
2008年,发生“5.12”汶川大地震,地震导致本村部分群众房屋受损,当年开始实施灾后重建项目;
2009年,马高庄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项目投资60万元,实施土地开发整理1000亩,新建羊棚120座,新打水窖38口,新修村组道路3条18公里;
2010年,在本村杨寨子组实施旧庄园升级改造项目,成功打造集中连片示范点一处,为全县上半年农村经济工作提供了观摩点;
2011年,进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把林地承包给农户,承包期限为70年;
2012年,天然草原承包改革开始,把草地承包给农户,承包期限为50年;
2012年,全省“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开始,马高庄村联村单位为省体育局;11月28日,现甘肃省副省长(时任庆阳市委书记)夏红民同志到本村调研“双联”工作;
2013年底,马高庄村被确定为县级贫困村,2014年开始,全村以大力改善“农、田、水、路、电”等为抓手,全力推进脱贫攻坚;
人 文 地 理
马高庄村总土地面积27.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100亩,其中川地500余亩,梯田地2000余亩,坡耕地1600余亩,辖7个村民小组172户728人。属于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沟壑纵横、梁峁相间。为干旱半干旱气候,年均气温6℃-11℃,年日照2250小时-2600小时,无霜期140天-180天,年均降雨480-660毫米。
马高庄村文化积淀深厚,境内有点将台遗址(秦汉时期)、将台战斗旧址,残存烽燧有吕阳砭墩、马高庄墩、鹿梁墩、马茹台墩,残存寨子有杨寨子一处。香包、皮影等民俗文化后继有人、光彩依旧;孝贤文化世代相传,好儿媳、好婆婆层出不穷;婚嫁丧葬等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朴实厚重;民宅建设富有特色,村民杜鸿刚家现存有其祖上杜万银所遗留的石窑3孔,门窗、石雕等做工精美,至今仍在使用,有“杜家大院”之称。
马高庄村山川相存、梁峁相间,易驻守、难攻击,历来为兵家所争之地,秦汉时期有一大将军在境内屯兵戍边;1947年5月在境内发生了将台、阳山岗等战役。
马高庄村民自来忠厚朴实、性格刚烈,在解放战争中涌现出了康富贵、康富仓、康富忠三兄弟及杜春太、贺文都、杨培存、盖维元等革命英烈,革命的后代秉持优良家风、砥砺品质,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工作,成绩突出,口碑显著,出现了杜文有、杜鸿儒、杨德峰、杨正才、杨正安、杨正发、杨正功、盖宇仙、盖宇香、盖宇虎等一批优秀后人。
经 济 发 展
建国前,马高庄农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既要忍受大地主的盘剥,还要谨防贼匪的骚扰,农民靠天吃饭,但大旱年份居多,因灾饿死人的事件常有发生。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展之前,马高庄人民发扬“战天斗地”的大无畏精神,采取义务工的形式整修梯田500余亩,新修了“百干渠”等水利设施,部分至今还在使用。
改革开放之后,沐浴着党的改革春风,伴随着土地承包经营到户、免除农业税等农村大变革和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一事一议”、脱贫攻坚等一系列大好政策的实施,马高庄人民紧跟时代的步伐,锐意进取,再创辉煌,基础设施条件大幅改善、人民安居乐业,呈现出一片繁荣和谐之象。
1980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6年,杨寨子、杨沟门、盖沟门、将台四个川区组在全乡率先通电;
1990年开始,电视机、录音机等家用电器逐步普及,现电视普及率、手机信号畅通率达均100%,不少农户用上了宽带网;
2000年后,随着西部大开发号角的吹响,伴随着退耕还林、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治理等一系列项目的实施,马高庄村生态植被恢复良好,彻底改变了以往人穷山秃的旧面貌;
2012年开始,随着全省“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开展,省市县乡干部与贫困农户建立起了帮扶对子,共谋脱贫之策、共商致富之计,大力推行“参与式”脱贫,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高涨;
2014年,按照市上提出的“三个百万”工程口号,马高庄村“两委”积极响应,村民广泛参与,借助政策之东风,积极发展产业,加快脱贫步伐。据统计,2014年以来,马高庄村发展苗林产业面积6000余亩(其中2016年2800亩);新建鸿越、将台养殖场两处;并积极探索新型富民产业,今年,新建了马高庄村电商服务点,种植“粒源”8号、裸仁瓜子800亩;
2015年至今,借助扶贫攻坚的大好政策机遇,该村在“水、电、路、田、房”等方面对贫困户进行大力扶助,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明显、富民产业培育初见成效,2015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60元,预计2016年年底全村实现稳定脱贫。
村史馆展品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