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堡村村史馆
前言
“荔园堡”源自北宋时期,由宋英宗赐名,曾为北宋抵抗西夏入侵的屯兵之地,距今九百多年历史。荔园堡村是南梁镇政府所在地,南依巍巍子午岭,怀拥潺潺葫芦河,这里青山绿水尽显钟灵毓秀的风光之美;悠久的人文历史、厚重的民俗风情、长期的革命洗礼造就了艰苦奋斗、勤劳朴实、崇尚革命的优良品质。淳朴憨厚的荔园人在这片沃土上追随先烈,建政革新,繁衍生息,薪火相传,衍生了南梁说唱、南梁民歌等富具红色基因的地方特色文化,是南梁红色革命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宋元明清时,荔园堡北控塞上,南襟关中,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革命战争年代,荔园堡是西北第一个陕甘边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这里坐落着南梁革命烈士纪念碑、南梁陕甘边区军委政府、阎洼子会议旧址、42烈士殉难处、列宁小学等旧址,这里曾为共产党人储存了星星之火,这里曾为共和国的诞生创造过历史的辉煌。新中国成立以来,荔园堡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锐意进取、埋头苦干,群众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荔园堡村民在回顾中砥砺奋进,在发展中继往开来。
“盛世修志,家兴续谱”。荔园堡虽小,但史实厚重。其村史馆所有资料篇目,旨在颂党恩、传家风、带民风,重在引导荔园村民铭记历史、感恩惜福、崇德向善、启迪后世。一馆虽小,但也竭力突出重点,写出新意,撰出特色,使其既有存史、资政之历史价值,更具传承、教化之长远意义。
大事记
1913年(民国二年),废府置陇东道,易安化县为庆阳县,荔园堡属庆阳县第四自治区管辖。
1929年,刘志丹、高岗、霍维德在荔园堡秘密活动,组建革命武装。
1931年11月,中共陕西省委派谢子长到南梁荔园堡,与刘志丹一起对南梁会师部队进行整编,编为2个支队,谢子长、刘志丹任第一、第二支队长。
1933年11月,南梁革命根据地第一个农民联合会——金岔沟农民联合会在荔园堡成立,白养珍任主任。
1934年1月,陕甘边区第二路游击队总指挥部在荔园堡成立。
1934年2月25日,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成立,政府驻地荔园堡,习仲勋任主席,白天章任副主席。
1934年5月中旬,国民党军杨志恒部仇良民团与谭世麟部千余人乘红军主力跳出外线作战时,窜至南梁革命根据地,在闫洼子杀害和活埋农民联合会主任白养珍等地方干部、游击队伤员和群众42人,史称“闫洼子惨案”。
1934年5月下旬,荔园堡开始没收地主财产,重新分配土地;7月28日,中共陕甘边区特委、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党委和中共陕北特委、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在荔园堡闫洼子举行联席会议。
1934年10月初,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在荔园堡创办红军干部学校,刘志丹任校长;列宁小学搬迁至荔园堡转咀子。
1934年11月4日至6日,陕甘边区工农兵代表大会在荔园堡召开,决定成立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陕甘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和赤卫军总指挥部。7日,召开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庆祝大会,有三千余人参加,并举行阅兵仪式。
1934年,11月,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机关报《红色西北》在荔园堡创刊。设立集市,农历每月逢一为集日;11月上旬,华池县苏维埃政府在荔园堡何沟门成立,主席贾生秀,同时成立华池县警卫队。
1935年1月20日,中共陕甘边区特委在荔园堡创办党内刊物《布尔什维克的生活》。
1936年2月,中共白马庙区委成立,区党政机关设在荔园堡闫洼子。
1951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北方老根据地慰问团陕甘宁分团陇东组及随组文工队、电影队等,在分团团长李培福带领下,到荔园堡祭扫烈士陵墓。
1953年6月,开始执行粮油统购统销政策,荔园堡为白马区粮油购销点之一。
1955年5月,甘肃省卫生厅派省地方病防治站4人到荔园堡建立地方病防治站;陈永亮、白忠虎、张满亮、郝刘富组织成立了本村第一支社火队。
1958年9月,成立南梁人民公社,荔园堡大队划归南梁公社管辖,大队部搬迁至老城窝,新建5间土木结构厦房;白家砭村民白金银购买本村第一辆自行车。
1962年,郝风礼购买全村第一台缝纫机,并经营全村第一家裁缝店;屈朝清开设本村第一座磨坊。
1963年,甘肃省教育厅拨专款修复列宁小学旧址,更名为南梁初级中学;同年,修建第一座拦水坝—石咀子拦水坝,灌溉老洼沟和马洼子川台地600余亩。
1969年,荔园堡村民解树昌考入西北师范大学,成为全村第一个大学生。
1975年,白家砭小学建设并投入使用,改造原有土窑洞3孔,新建土坯房3间,开设小学一、二、三年级;荔园堡大队部搬迁至南梁街道,新建石窑8孔。
1979年8月,修建全村第一座大型石拱桥——豹子沟桥,桥宽7米,长18.5米,高4.8米。
1980年,全村实行包产到户,139户村民分配到田地、生产工具、种子等。
1982年,荔园堡大队部改扩建,新建土木结构安架房8间;张宝宏购买本村第一台手扶拖拉机。
1983年,全村开始地膜玉米试点种植;王会帮开办全村第一个体私营百货门市。
1984年,林凤义开办全乡第一个私营砖瓦厂。
1985年10月10日,南梁革命纪念馆开始动工修建,王登明、王德亮等八户群众主动搬迁。实施农电网建设工程,全村通电;万喜琴购买本村第一台彩色电视机。
1986年11月7日,南梁革命纪念馆建成并举行落成仪式,全村村民争相瞻仰;全村通第一条砂石道路;村部进行改造提升,新建砖混结构房屋8间,砖木结构安架房 9间;张宝宏购买本村第一辆“解放牌”卡车;任从箍本村第一孔石窑洞。
1994年,南梁万亩灌区一期工程开工,全村半数川地实现了灌溉。
1995年,长寿长乐希望小学在荔园堡村动工兴建,翌年1月落成使用。
1996年,实施道路建设工程,村上有了第一条柏油马路。
1999年4月,南梁实施了二期万亩灌区工程,全村所有川地实现了灌溉。
2004年,全村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2007年,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村农民参合率达95.6%。
2009年6月7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来南梁缅怀先烈,看望列宁学校师生,并慰问本村老党员韩怀清;荔园堡村被确定为市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
2010年,建成金岔沟居民小区,安置农户17户。
2011年,启动实施南梁红色小镇建设工程,54户农户及143户商户整体搬迁;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草原承包到户工作。
2012年,“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全面开展,荔园堡村成为县国土局、旅游局帮联点。
2013年,建成南梁红色小镇,安置农商户197户,并建成南、北2个集贸市场,搬迁镇政府、卫生院、信用社等机关单位10个;村部建成并投入使用,新建双面二层框架结构楼房869.2平方米;新南二级公路建成通车,极大地方便了本村群众出行。
2014年,实施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硬化入户水泥路9.2公里;平田整地2000亩。9月与青岛市浮山后村结成帮扶共建对子,并聘请该村党支部书记、青岛市浮山实业总公司董事长王洪亮为名誉“第一书记”。
9月28日,南梁革命历史陈列馆落成开馆,并举行陕甘边去苏维埃政府成立80周年纪念活动;同日,在列宁学校举行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八十周年图书捐赠暨“百社千校书香童年”公益活动。
2015年10月14日,聘请中国西部开发促进会副秘书长、广西金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金华为名誉“第二书记”;10月15日,“美丽园丁”教育基金会支持庆阳革命老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协同创新计划启动大会在列宁学校召开;开展集体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在本村建成南梁景区“床位工程”南梁壹号院,开发农家乐16户。
2016年4月30日,庆阳市县党政领导干部到南梁缅怀先烈,并赴荔园堡村红旗峁开展义务植树;5月16日,中组部来荔园堡村调研“两学一做”,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同年,探索推行了村级协商民主制度,建成了村史馆;首次流转土地289亩,实施自驾车露营地建设项目;实施列宁学校改扩建工程。
建置沿革
据《宋史》、《甘肃通志·军政志》记载,荔园堡为北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蔡挺知庆州时,在一处名曰马练坪之地修筑,宋英宗赐名“荔园堡”。因地处边陲,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置陇东道,并易安化县为庆阳县,荔园堡属庆阳县第四自治区管辖。
1933年冬,白马庙村党支部成立后,荔园堡归属白马庙党支部管辖。
1934年11月,成立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荔园堡归属闫洼子乡管辖。
1935年9月,白马区成立后,荔园堡归属白马区管辖。
1958年3月,白马区建置撤销后,荔园堡归属白马庙乡管辖;9月乡建置撤销,又归南梁人民公社管辖。11月成立荔园堡大队,设立党支部。
1960年2月,划归子午岭农垦局管辖。
1962年1月,划归华池县南梁公社管辖。
1984年6月,荔园堡大队更名为荔园堡行政村,下辖白家砭、何沟门、荔园堡、闫洼子4个村民小组。
人文地理
荔园堡隶属于华池县南梁镇,位于子午岭林缘区,北接高台、白马庙两村,西、南与山庄、林镇两乡为邻,新南二级公路贯穿全村,交通条件便利。总土地面积68.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889亩。海拔1100~1780米,年平均气温7.8℃,年降雨量510毫米。境内沟壑纵横、梁峁相间、气候湿润、资源富集,石油资源丰富,探明储油面积达43平方公里;境内葫芦河全长11.2公里,森林覆盖率42%。
农作物主要有玉米、高粱、糜子、谷子、荞麦、燕麦、豆类、白瓜子等;牲畜主要有牛、马、驴、骡子、羊、猪、鸡等。2013年以前主要以种植玉米、小杂粮、外出务工和养羊发展经济;2013年以后,以从事特产销售、餐饮住宿、旅游服务等为主的红色旅游文化产业收入占群众收入的60%以上,现已成为荔园堡村发展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全村共有338户1627人,其中男性924人,女性703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460人。建国前有刘、张、杨、赵、李、周、郝、乔、史、武、吴、白、马、倪14个姓氏,人口一百多人。建国后,陆续从陕西吴旗、志丹、榆林、安塞等地迁入大量群众。现有姓氏34个,其中以张、刘、王、白姓居多,约占全村总人口50%。
图:南梁镇地形图(红色标出荔园堡所在地)
圆饼图(耕地面积示意图:川地3289亩,33.3%;山地6285亩,63.5%;塬地315亩,3.2%。)
圆饼图(人口姓氏分布图:张姓51户,15.1%;刘姓51户,15.1%王姓42户,12.4%;白姓25户7.4%;其他姓氏50%。)
柱状图(贫困人口状况图:2013年50户157人,贫困发生率9.69%;2014年31户121人,贫困发生率7.95%;2015年2户9人,贫困发生率0.6%。)
柱状图(从业人员状况图:第一产业385人,39.7%;第二产业55人,5.7%;第三产业530人,54.6%。)
教 育
二三十年代,荔园堡没有一所学校,全村16户70多人中仅有一人识字。1934年2月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在小河子沟创办了边区第一所红色小学—列宁小学,霍建德任校长,高敏珍、张景文先后任教员,设一、二、三个年级,共12名学生,从此教育走进了穷苦百姓家。为了躲避围剿,学校七次迁移最终迁至转咀子。学校创办初期条件异常艰苦,以土台为桌凳,以沙盘为本子,以树枝为笔。建国后,1965年改为完全小学,1970年改为七年制学校,1986年升为初级中学更名为华池县列宁学校。2000年习仲勋夫人齐心捐资15万元,修建教学楼一幢,以第一任教员张景文名字命名,由习仲勋亲笔题词“景文楼”。2009年6月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来校调研,9月习仲勋女儿齐桥桥捐资建起了“桥桥书屋”。学校现有教学班18个,学生715名、教职工57名,多年来荣获了国家、省、市、县表彰奖励60多项,培养了许多优秀人士,其中第一期学生白忠义于解放后任甘南州州长兼组织部长,1958年在甘南州因公殉职。
霍建德:列宁学校首任校长,原名王俊,陕西清涧人,共产党员。
张景文:列宁小学教员,女,陕西蓝田人,1935年秋,在陕北肃反中,被诬陷为白区来的“奸细”,活埋在陕西洛河川,年仅24岁。
文 化
荔园堡在古时地处边陲,多民族聚集,是关中屏障,兵家必争之地。几经战乱和民族融合,造就了荔园堡独特的文化气息。特别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在共产党人的领导下,荔园堡人书写了新的历史篇章。今天,以革命历史为主的红色旅游文化和以说唱民歌为主的民俗群众文化是荔园堡最为人知的两种特色文化。
红色旅游文化:南梁红色景区的核心区位于荔园堡村。2015年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景区除了革命历史遗址和纪念馆外,还有别具一格的红色小镇和优美的自然风光,现日均接待游客近千人。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开发,独具特色的农家乐、农家客栈等休闲场所应运而生,荔园堡人也拓宽了致富渠道,增加了经济收入。
民俗群众文化:荔园堡村民俗群众文化众多,尤以说唱、民歌、社火、唢呐等极具地方特色。
【说唱】说唱源于陕北说书,流传于南梁后融入具有当地特色的民歌及民间小调,不同时期以不同内容为载体表演的一种说唱方式。现今的南梁说唱唱词主要以反映群众生活、歌颂新时代、宣传党的政策、弘扬社会风尚为主要表演内容,代表作有《金镯玉环记》、《珍珠汗衫记》、《五女新唐传》等。2006年被评为甘肃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民歌】主要以歌唱党和毛主席、刘志丹等革命前辈的红色革命事迹为主,代表作有《刘志丹颂》、《跟上刘志丹上南梁》、《南梁建立苏维埃》等,至今传唱不休。
【社火】五十年代由本村村民张满堂、陈有亮、白忠厚、郝刘富等人组建了全村第一支社火队,演出代表节目有《搬船》、《张良卖布》、《小姑贤》、《耍狮子》等,逢年过节耍社火的风俗流传至今。
自然文化:荔园堡村地处子午岭林区边缘,千山万壑,依山傍水,林木葱郁,风景秀丽;其自然风情浓郁,红色文化沉淀厚重,民风淳朴,从而形成了荔园堡独具特色的窑洞民居、城堡村寨、集市文化。
需四张张片:1、南梁说唱2、南梁民歌3、社火汇演(唢呐)、4、自然风景5、窑洞
红 色 印 记
荔园堡,这块侵染了无数革命先烈鲜血的红色热土,孕育出许许多多的热血英雄,演绎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
闫洼子惨案
1934年5月9日,正当我主力红军跳出外线作战时,敌仇良民团和谭世麟保安队千余人突袭我边区根据地。当晚,边区革命委员会财政委员武生秀立即带领当地群众,连夜将留守的红军转移进山,将40余套马鞍和马镫、10余石军粮和数千枚银元等军用物资及慰劳红军的2000多颗鸡蛋挖坑埋藏,并将30头耕牛赶进密林隐藏。
在此同时,敌人分兵“清剿”,将搜捕到的共产党员和边区干部及当地群众,集中到闫洼子酷刑拷问,任凭敌人百般折磨,他们始终咬紧牙关,严守革命机密,使敌人毫无所获。铁匠李青山被捕后,敌人几天不给吃饭,用皮鞭抽、烙铁烙、辣椒水灌、杠子压等种种酷刑逼供,被折磨得十几次昏死过去,但始终英勇不屈,守口如瓶。5月13日夜,仇、谭匪军开始下毒手,共产党员、金岔沟农民联合会主席白杨珍等6人,被匪徒用铡刀杀害,李青山、张候福等36名游击队员、革命干部和当地群众,被匪军五花大绑,活埋在闫洼子村头。史称“闫洼子惨案”。
英勇的农联会主任——白养珍
白养珍,又名白阳珍。1933年参加革命,同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11月下旬,张策、习仲勋来到南梁开展革命活动,受其影响,61岁的白养珍走上了革命道路。在广泛发动群众的基础上,成立了南梁地区第一个贫苦农民自己的组织——金岔沟农民联合会,白养珍被推选为主任。同时,白养珍儿子白天章也参加了革命。1934年春,国民党地方军阀谭世麟保安队和仇良民团千余人偷袭游击队驻地。为掩护群众转移,白养珍只身诱敌,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酷刑逼供,他英勇不屈,最后被敌人用铡刀残忍杀害,时年62岁。
机智勇敢的女主人——王继兰
1933年,习仲勋到南梁开展革命活动时就住在王继兰家中, 她曾多次掩护习仲勋脱险。其中最惊险的一次是发生在1934年的初春,一天上午,王继兰刚好蒸了一锅玉米面黄,想揭开锅,打算等凉一凉,再给习仲勋切开吃,这时,三名斜挎长枪的国民党兵丁突然出现在院畔,眼看敌人就要到窑门前了,王继兰急中生智,揭开家中的石水缸木盖,让习仲勋躲进水缸。这时,一个敌人已一脚踏进门来,王继兰不慌不忙的从大蒸锅里取出玉米面黄,放在水缸盖上,蒸汽很快弥漫了半个窑洞,三个敌人见家里只有王继兰一人,窑里除了一只石水缸,一个杜梨木案板,再也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便一人抓了几块玉米面黄走了。
在习仲勋的影响下,王继兰的儿子周世杰成为南梁的地下交通员,儿媳贾朝英被选举为华池县苏维埃政府妇女主任。王继兰的子孙们,现在还住在河沟门,习仲勋赠予他们的铁锅,铜马勺至今仍珍藏在南梁革命历史陈列馆。
默默奉献的王占义夫妇
王占义夫妇是荔园堡村闫洼子组村民。在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成立初期,革命队伍常常因供给不足,忍饥挨饿。王占义夫妇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决心为部队做点啥!两口子一商议,说干就干,他们主动拿出家中的余粮捐给部队,丈夫积极参加了担架队,为部队转移护送伤员,妻子参加了医疗队,帮助照顾伤员。部队休整时,夫妻二人又整夜整夜不停的为部队碾米,并将碾好的黍米炒熟后供送给部队,时间一长,两尺高的石碾磨成一尺多。同时王占义的妻子还在金岔沟被服厂织布纳鞋、缝补衣物。两口子多次为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运送被褥、鞋袜等军需用品。
一双鞋、一件衣、一斗粮,都凝结着荔园堡人的滴滴心血,这一丝一缕,一粥一食的小贡献,汇聚了革命战争的大胜利。
时代变迁
荔园堡历经千年沧桑。勤劳朴实、不畏强权、无私奉献的荔园人民,经历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等重大社会变革,特别是“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一系列富民政策的落地生根,使荔园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下面,让我们以一组镜头呈现这个时代的变迁。
名人乡贤
窦瓊宋熙宁五年(1072)任荔园堡都监、内殿承制。后任大顺城知城。熙宁八年(1072)5月,任大顺城第三将副将。
朱 辛 宋熙宁五年(1072)任荔园堡都监、内殿崇班。
李宗谅宋华池荔园堡人。熙宁初任荔园堡蕃部巡检、右班殿直,熙宁三年(1070)5月率兵与西夏争夺闹讹堡,战殁。同年6月录其长子李惟立为三班事职,充荔园堡蕃部巡检;录其次子李安儿为下班殿侍,赐名惟忠。
蒙布,宋华池荔园堡人。熙宁初任荔园堡蕃官,熙宁三年(1070)6月,与大顺城蕃官赵余庆攻袭金汤城,迁内殿崇班。熙宁六年(1073)以功擢为内贤承制、阁门祗候,任荔园堡蕃部巡检。
贾岩,字民瞻,宋开封人。熙宁初任荔园堡都监、内殿承制。累功转皇城使、知威州,擢自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迁步军都虞侯、恏州团练使。卒,赠雄州防御使。
张缙,清荔园堡人。康熙四十七年(1708)武举。
刘万华,荔园堡村人,生于民国四年(1915)10月。1952年10月参加工作,曾任南梁供销社主任。1965年出席全省公交财贸“五好”、“六好”会议及西北局财贸工作会议,获先进工作者称号,受到邓小平、李先念、薄一波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1975年9月退休。
武海潮,荔园堡村人,生于民国八年(1919)4月。民国二十二年(1933)五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曾任陕甘宁省青年救国会委员兼抗敌后援会主任。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峰市副市长,合水县副县长,平凉专区医院、子午岭农垦局医院党支部书记,庆阳专区交通局副局长、石油煤建公司副经理等职。1970年退休(后改为离休)。
赵付士 荔园堡村人,生于民国八年(1919年)8月。1945年9月参加八路军。
牛永清(?~1935)荔园堡人,民国二十二年(1933)冬参加工作。1934年11月,当选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副主席。翌年春去世。
白天章,荔园堡村人,生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民国二十二年(1933)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历任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副主席、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财政委员长。共和国成立后,任宁夏吴忠市政协副主席。
史玉俊,荔园堡人,生于民国十六年(1927)7月。1947年10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历任庄浪县良邑、新太区区委书记、区长,庄浪县公安局局长,平凉地区公安处副处长,静宁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平凉地区合作办事处巡视员等职。1990年3月离休。
武敬东,荔园堡村人,生于1952年11月。1969年10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历任甘肃省人民广播电台编辑、记者,中共庆阳地委宣传部秘书长,中共华池县委副书记、甘肃省民政厅政研室副主任、办公室主任,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政治人士办公室副主任、政法处处长,省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省技术监督局副局长等职。
白兴宽,荔园堡村人,生于1955年1月。1974年8月参加工作,教师,1997年9月被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授予希望工程“园丁”奖。
解树功,荔园堡村人,生于1955年10月。1975年11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曾任中共华池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经协委主任、人民银行庆阳县支行行长。2000年6月被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树为优秀党务工作者,同年7月任人民银行庆阳地区中心支行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名人乡贤
窦瓊宋熙宁五年(1072)任荔园堡都监、内殿承制。后任大顺城知城。熙宁八年(1072)5月,任大顺城第三将副将。
朱 辛 宋熙宁五年(1072)任荔园堡都监、内殿崇班。
李宗谅 宋华池荔园堡人。熙宁初任荔园堡蕃部巡检、右班殿直,熙宁三年(1070)5月率兵与西夏争夺闹讹堡,战殁。同年6月录其长子李惟立为三班事职,充荔园堡蕃部巡检;录其次子李安儿为下班殿侍,赐名惟忠。
蒙布宋华池荔园堡人。熙宁初任荔园堡蕃官,熙宁三年(1070)6月,与大顺城蕃官赵余庆攻袭金汤城,迁内殿崇班。熙宁六年(1073)以功擢为内贤承制、阁门祗候,任荔园堡蕃部巡检。
贾岩字民瞻,宋开封人。熙宁初任荔园堡都监、内殿承制。累功转皇城使、知威州,擢自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迁步军都虞侯、恏州团练使。卒,赠雄州防御使。
张 缙 清荔园堡人。康熙四十七年(1708)武举。
刘万华荔园堡村人,生于民国四年(1915)10月。1952年10月参加工作,曾任南梁供销社主任。1965年出席全省公交财贸“五好”、“六好”会议及西北局财贸工作会议,获先进工作者称号,受到邓小平、李先念、薄一波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1975年9月退休。
武海潮荔园堡村人,生于民国八年(1919)4月。民国二十二年(1933)五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曾任陕甘宁省青年救国会委员兼抗敌后援会主任。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峰市副市长,合水县副县长,平凉专区医院、子午岭农垦局医院党支部书记,庆阳专区交通局副局长、石油煤建公司副经理等职。1970年退休(后改为离休)。
赵付士 荔园堡村人,生于民国八年(1919年)8月。1945年9月参加八路军。
牛永清(?~1935)荔园堡人,民国二十二年(1933)冬参加工作。1934年11月,当选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副主席。翌年春去世。
白天章 荔园堡村人,生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民国二十二年(1933)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历任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副主席、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财政委员长。共和国成立后,任宁夏吴忠市政协副主席。
史玉俊 荔园堡人,生于民国十六年(1927)7月。1947年10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历任庄浪县良邑、新太区区委书记、区长,庄浪县公安局局长,平凉地区公安处副处长,静宁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平凉地区合作办事处巡视员等职。1990年3月离休。
武敬东 荔园堡村人,生于1952年11月。1969年10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历任甘肃省人民广播电台编辑、记者,中共庆阳地委宣传部秘书长,中共华池县委副书记、甘肃省民政厅政研室副主任、办公室主任,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政治人士办公室副主任、政法处处长,省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省技术监督局副局长等职。
白兴宽 荔园堡村人,生于1955年1月。1974年8月参加工作,教师,1997年9月被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授予希望工程“园丁”奖。
解树功 荔园堡村人,生于1955年10月。1975年11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曾任中共华池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经协委主任、人民银行庆阳县支行行长。2000年6月被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树为优秀党务工作者,同年7月任人民银行庆阳地区中心支行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结 束 语
忆往昔,革命先烈浴血播火,英雄业绩辉映史册;
看今朝,荔园堡人凝心聚力,宏伟蓝图鼓舞人心。
目光巡睃,如同穿越时空;虔心阅览,犹似亲临沧桑。革命先烈手胼足胝,筚路蓝缕,抛头颅,洒热血,用血肉之躯浇铸辉煌,用满腔热血绘就蓝图,甚至连姓名都不曾留于世人。然而他们留在这里不怕牺牲、浴血奋战的铮铮铁骨和浩然正气却永远激励着一辈又一辈的荔园堡人。数百年来在这一片热土上,不仅孕育出了无数革命先烈,还培养出许许多多善良淳朴、积极向上的广大群众,正是他们的默默耕耘和无私奉献才有了如今腾飞的荔园堡。荔园堡干部群众必将在南梁精神的感召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同全国人民一道步入小康社会。
荔园堡村史馆的建设得到了广大党员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也得到了县乡两级政府的精心指导。由于村级档案稀少,实物资料残缺不全,给村史征集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和不便,虽经反复核实,但错讹疏漏在所难免,敬请谅解,也希望后来人多多考证,再续村史。
村史馆展品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