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庄村村史馆——地方传说
庙巷的名字是怎样叫起来的
出华池县城,向北偏西一点,沿一条河沟走去,约莫十五华里,就到了庙巷。要说庙巷这个名字的来历,就得先说旁边的那座奇怪的小山。
相传,这个小山是一转眼的功夫自己长起来的。她和柔远的祖师爷庙山是姊妹山。两个山底下各有一个涝坝,形状一模一样,只是这座山没有柔远山那么高,这个涝坝也没有那个大。
据说,很久以前,有个女人在山里放羊时拾了一件红衫衫,非常好看,就拿回去自己穿了。有一天,衣服穿脏了,她拿到涝坝里来洗,先洗了这件红衫衫,拿上去晾在一个小土堆上,又转回去洗另外几件。本来,等那女人洗完别的衣服,小山就可以长得和柔远山一样高的,可那女人老惦念着红衫衫,洗在半杆腰里就上岸来看红衫衫。这一看不打紧,使她大吃一惊,“妈呀!这小土堆咋成小山啦,你怎么还长呀!”洗两件衣服的功夫,小土堆已经蹿起十几丈高,红衫衫离地面越来越远了。这女人急了,就往新长起的小山上爬。人急,力气使得猛,三下两下,爬上了山顶,一把扯住红衫衫,突然,小山不长了。那衫衫在女人手里由红变黄,由黄变白,由白变灰,最后成了一堆灰灰。红衫衫没有了,小山至今再也没有长高。
山虽不高,但有神气。不久,显神爷在小山上显灵。当地人凑钱建庙招神。一座庙宇立在山顶上,从此,小山就叫“庙疙瘩”。
过了不知多少年月,一场地震,毁了神庙,山顶也垮了一半。当地百姓又挑土筑山,把圆山筑成了方山,在上面建起一座更大的神殿,里面供奉着显神爷、大王爷、玉皇爷、五圣爷、无量爷五尊神像,并在庙南盖了一座戏楼。打这儿以后,上庙疙瘩求神的人更多了,四时八节,香火不断。
庙疙瘩的北面有一条长约百步,宽不足十步的巷道,早先的名字就叫“巷巷”。三十年代,刘志丹来华池闹革命,建立红色政权,在这里也成立了一个乡人民政府,乡址恰好就选在巷巷边上。既然成立了政府,就得有个名字。有人说,就写“巷巷乡人民政府”,文书嫌土气,又不好听,就顺手写成了“庙巷乡人民政府”。从此,“庙巷”这个名字就叫起来了。
走马梁与金马洞
李庄村部的对面,有一座形如奔马的大山,这座山叫走马山。山腰间有一孔怪石嶙峋的山洞,叫金马洞。金马洞有一段美好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这里有一户人家,老两口年近五旬,才喜得一子,取名宝娃。二老勤劳节俭,为人宽厚。宝娃秉承父母的美德,自小吃苦耐劳,孝顺双亲。三口人的日子虽不富裕,却过得和和睦睦,安安稳稳。
宝娃十四岁那年,当地大旱,河滩里,泥皮都被太阳烤成了瓜瓜(方言,像卷起来的锅巴)。山上的庄稼全都枯死了,一年到头,颗粒无收。宝娃的娘已经六十开外,本来就体弱多病,加上饥饿,第二年春荒的时候,离开了人世。宝娃的爹哭瞎了双眼。从此,父子俩全靠十五岁的宝娃上山砍柴换钱度日。
一天,宝娃背着水葫芦,又上山砍柴。山高坡陡,炽热的太阳晒得火辣辣的,山上的土划根火柴都点的着。宝娃渴的嗓子直冒烟,还没进林子,就把葫芦里的水喝去多一半。砍了一阵柴,宝娃渴得要命,摇了摇葫芦,水不多了,嘴对着葫芦口抿了一下,舍不得喝,又放下了,正在这时,听见前面有人呻唤:“水……水,渴死我了……水……”
宝娃吓了一跳,连忙跑过去看,在他面前不远的塄坎(方言,地埂)下,躺着一位胡须花白的老者,只见他双目紧闭,嘴唇干裂,口里不停的嚷着要水喝。宝娃取过水葫芦,把剩下的那点水,全部倒进老人嘴里,摇了摇葫芦,为难地说:“老爷爷,就这点水了,您等着,我到山下给您找水去。”转过身就往山下走。
老人忽地一个鲤鱼打挺,站了起来,哈哈大笑,快步跨到宝娃面前,拉着他的手说:“好孩子,你是个心地善良的娃娃,不用找水了,快跟我来。”老人一边说,一边拉着宝娃就往前走,绕过塄坎,走了一阵,进入一个山洞。宝娃顿觉浑身凉爽,抬眼望去,洞壁上乱石突兀,悬空欲坠。洞里黑沉沉的,不知有多深。
老人满面笑容,摸着宝娃的头说:“娃娃,我看你是个诚实的孩子,以后不用砍柴了,没啥吃,就到这里来取。”老人举起手在洞壁上轻轻拍了三下,只听里面传出马的一声嘶鸣,接着,石壁上出现一个小圆孔,金黄的米粒从小孔里趟了出来。老人说:“这马叫金马,它不吃东西,却能日夜拉着一盘石碾子转,碾好的黄米就能源源不断地从小孔里流出来。”
宝娃喜出望外,立即脱下汗衫,包了一包黄米,爬在地下给老人磕了两个头说:“多谢老爷爷。”
宝娃回到村子,把自己白天遇到的事,一五一十地给乡亲们说了。于是,全村人都跟着宝娃来山洞里接上了金灿灿的黄米,在那饥饿的年月,着实救活了不少人的性命。有些中等人家,正打算把祖上留下来的几亩田地,全部卖给当地最大的财主“吸干油”,山洞里有了黄米,他们也不卖地了。
这件事很快被“吸干油”知道了,他饭吃不香,觉睡不好,一心想捉住那匹金马,一来可以凭空得到一匹宝马,二来可以断绝穷人的粮路,再把他们的田地全部占过来。
这一天,“吸干油”带着狗腿子,拿着器械来到山洞,一进洞就迫不及待地在洞壁上狠敲了三下。金马驹一叫,黄亮黄亮的米粒便从小石孔里流了出来。老财主并不揽米,高兴得一拍大腿喊道:“快,砸开石壁,把金马拉回家去!”狗腿子们一拥而上,抡起早已准备好的铁锤,叮叮哐哐,就向石壁砸去。
“轰隆”一声,石壁砸开了。金马拉着石碾子,嘶叫着从里面冲了出来。老财主“吸干油”躲闪不及,被石碾子砸死了,其他人死伤一大片。
金马冲出山洞跑走了,人们没有看到去向,此后,也没有见到那位可敬的老人。幸喜的是,洞里的黄米帮助村上的穷人渡过了灾荒。当地人为了纪念金马,就给这个洞起名叫“金马洞”。如今,除了洞口的石头上留下两个马蹄印以外,其他什么也没有了。
桃宝湾的传说
桃宝湾在华池县庙巷乡,这里桃树并不多见,怎么起了这个名字呢?
相传,很久以前,这里有一户姓刘的财主,人称刘员外。财主早年丧妻,只有一个独生女儿冬梅。怕小女受后娘折磨,刘员外没有续弦,把肖冬梅看得比掌上明珠还要宝贵。这女孩自小聪明伶俐,喜欢打扮成男孩模样和孩子们玩耍,加之性情乖巧,很招人喜欢。长大以后,冬梅常常跟着伙计们一起干活,大家都很喜爱她。刘员外虽说不主张女儿跟伙计们一起干活,但还是由着女儿的性子。久而久之,冬梅渐渐知道伙计们的苦处,常常拿东西照顾有困难的人,大伙儿对这位女主人更加喜爱了。
冬梅一十八岁那年,突然得了一场重病,卧床不起,水米不进。刘员外请遍了方圆百里的医生,可是女儿的病仍无半点好转。看着女儿消瘦的面容,刘员外忧心如焚。伙计们个个心里非常着急,纷纷出外,到各个寺庙燃香磕头,求神灵保佑冬梅的性命。
这一年,河南闹了水灾,一个名叫陈举的小伙子,讨饭来到华池。一天,陈举走着走着,不觉来到一座荒山下。天快黑了,陈举正愁无处安身,却见不远处有座破庙。陈举进得庙去,又饿又困,发现桌上有点供食,狼吞虎咽吃了个净光,倒头下去,便呼呼睡着了。
睡梦中,一位白头老翁站在陈举面前说:“可怜的年轻人,离这里不远,住着一个刘员外,他的独生女儿正在生病,只有你才能治好她。记住,刘员外的崖畔湾里长着一棵桃树,那是王母娘娘东巡时丢下的仙桃核长出来的,是一株宝桃树,每四年结一个桃子,明天中午正是桃子成熟的时候,你让刘员外的女儿吃下这颗桃子,病就会好。”说完,老翁不见了。一会儿,微风吹来,陈举醒了,睁开眼睛反复回味刚才老翁说的话,一一记在心里。
第二天一早,陈举离开破庙向前走去,一问,果然有个刘员外。陈举加快脚步来到刘员外家,直截了当地说,他是专为治疗员外爱女的病而来的,刘员外一听,喜出望外,当下,领着陈举去看女儿。陈举摸了摸冬梅的前额,又诊了诊脉,说:“你女儿中了妖邪,只有仙药才能治愈,好在我来了,你可不必担心,待我上山采来一味药引,保治无误。”
陈举一人出门,上到山上转了一圈,看看将近正午,便按梦中老翁的指点,来到崖畔湾里,果然看到一棵桃树,枝繁叶茂,很是齐整。陈举围着桃树看来看去,就是不见桃子。陈举一屁股坐在地上,仰天张望,不知如何是好。正在这时,中间枝头绽开了一朵粉红色的桃花,紧接着,花瓣蔫落,结出一个小毛桃来,喜得陈举傻乎乎地看着,眼瞅着毛桃飞快地长大,霎时间,一个碗口大的鲜红欲滴的桃子成熟了。陈举急忙爬上树去,小心翼翼地摘下桃子,捧回刘员外家里。
冬梅迷迷糊糊吃了桃子,一下睁开了眼睛,一场大病,奇迹般地好了。刘员外十分感激,他向冬梅说了陈举治病经过,认为女人的命是陈举给的,便当面提出将冬梅许配给陈举为妻,冬梅看着眼前的救命恩人,含羞地点了点头。
陈举和冬梅成亲不到一年,刘员外病逝了。陈举原是穷苦人家出身,父辈都是拉长工的。他本人总算念了几天书,不幸,一场水灾,父母双亡。陈举只身讨饭来到华池,却遇上了冬梅这么个好姑娘。两口儿一合计,把家中的土地财产留下一份,其余都给了长工和周围的穷人。从此,他们俩亲自下地干活,过上了自食其力的可心日子。
多年来,他们一直惦念桃树的恩情,便有意在山上遍栽桃树,奇怪的是除过那一棵桃树,其他桃树在这里都不好好生长,或者根本不能成活,意外的是,他们栽桃的地方却长出了一山茂密的杏树。现在,庙巷的杏树最多,大概就是从那个时候长起来的。尽管桃树不多,因为有一棵宝桃树,人们还是把这里叫“宝桃湾”。多年过去了,不知什么朝代的一个地方官吏登记地名时,不小心把“宝桃”写反了,便成了“桃宝湾”,这一写,再没有改过来。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