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洼村村史馆
前 言
虎洼村系黄土高原沟壑区,山川兼有,传说因杨氏兄弟智绝虎患而得名。位于乔河乡东北部,东临吴起县白豹镇,西倚火石沟门,南接张岔,北靠墩山。全村总土地面积二十五点五一平方公里,辖任老庄、枣刺砭、五家河、杨湾、虎洼、深崾岘六个村民小组,乔紫公路贯穿全境,交通便利。主要有田、张、杨、王、党、李、赵、徐、杭、彭、武、刘、闫等姓氏。农作物以玉米、黄豆、荞麦等小杂粮为主。
虎洼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虎洼村人勤以耕作、俭以持家,靠自己的勤劳双手创造幸福生活。他们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德育精髓言传身教,教导子女后辈克己复礼,注重传统美德教育。“敬老好儿女”、“好媳妇”、“最美老人”、“老有所为”等先进楷模层出不穷。
虎洼村民风淳厚,具有优良的革命传统,一九三三年这里便涌现出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党员,一九三六年华池县政府曾驻武家河,前辈先贤为了子孙后辈幸福安康,不计生死,愿为天下先。近年来,村党支部将优秀传统与现代新风相结合,汇聚先进思想,制定村规民约、促进村民自治,评先选优传递正能量,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与党员群众携手共创文明新村。
组织沿革
(1934年—2016年)
1934年12月,庆北苏维埃政府在柳湾沟柏树掌成立,下属三个区政府,柔远二区政府设在武家河。1936年3月庆北办事处与华池战区合并为庆华县。庆北县撤销,李兴高任庆华县苏维埃政府主席,不久中共陕甘省委决定撤销庆华县,恢复华池县,政府驻武家河。局势动荡,几经波折,复归华池县管辖。1961年5月在公社规模调整中,新增乔河公社,同年12月虎家洼大队成立,1983年11月改公社为乡、大队为行政村、生产队为村民小组,同时成立虎洼村民委员会至今。
柔远二区主席:
张天孝(1934.12至1936.04)
1961年5月虎家洼大队成立
大队党支部书记:
杭风林(1961.05至1970.05)
李生财(1970.06至1972.01)
李仲财(1972.02至1980.12)
大队党支部副书记:
张兴平(1970.06至1972.02)
张兴耀(1972.2至1983.10)
大队革命委员会主任:
王占和(1969.12至1972.12)
大队副主任:
李仲财(1970.06至1972.02)
徐风义(1972.02至1976.12)
大队文书:
张兴平(1969.12至1970.06)
徐风云(1970.06至1972.02)
杭丰宏(1972.02至1980.12)
1983年11月改为乔河乡虎洼村民委员会
村党支部书记:
张兴耀(1983.11至1987.12)
杭树明(1987.12至2002.12)
李玉红(2002.12至今)
村党支部副书记:
李玉红(1996.07至2002.12)
村主任:
张兴成(1987.12至1993.12)
张兴军(1993.12至1996.12)
彭树森(1996.12至2002.12)
刘炳华(2002.12至2013.12)
王攀峰(2013.12至今)
村计生副主任:
张东芳(2002.02至2005.03)
彭树祥(2005.03至2013.12)
村文书:
戴和平(1980.12至1987.12)
刘炳华(1987.12至1988.12)
李玉红(1988.12至1996.07)
刘炳福(1996.07至2002.12)
王攀峰(2002.12至2013.12)
徐怀德(2013.12至今)
县政府驻地武家河
虎洼村在20世纪三十年代已建立了红色政权,点燃了革命火种。党支部、农联总会、赤卫队、贫农团等组织相继成立,一时之间武家河(华池县政府驻地)上空红旗招展,大有燎原之势,让笼罩在“白色恐怖”下的穷苦大众得到莫大慰藉。
1934年5月,根据陕甘边特委书记张秀山、党代表马仰西指示,庆阳游击队积极动员、广泛宣传着手建立村农民联合会,几个村农民联合会为一个农联分会,再由此成立农联总会。柔远山区成立了一个农联总会,三个农联分会,农联总会设在武家河,张天孝任会长。相继组建赤卫队、贫农团等组织。
同年6月,庆北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党代表马仰西主持会议,会上成立红色政权——庆北办事处。后改为庆北县苏维埃政府筹备处,边金山任主席,并建立了庆北苏区的第一批党支部——武家河党支部。12月下旬,边金山在柳湾沟柏树掌主持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庆北县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下辖三个区政府,柔远为二区,辖柔远、乔河一带,区政府设在武家河,张天孝任主席,下设四个乡政府。庆北县苏维埃政府成立之后,庆北苏区的革命迅速掀起热潮。
1935年春,庆北县转入地下;9月,华池战区成立后,在定汉寺杏泥沟恢复为庆北办事处,机关先后驻刘沟、杨寺岔等地,辖温台(田家河)、柔远2区8乡。1936年春,庆北办事处与华池战区合并成立庆华县,庆北县撤销,李兴高任庆华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在庆北工作开展最迅速的时候,国民党对陕甘根据地发动数次“围剿”,进攻庆北苏区的马鸿宾部冶成章旅分数路进兵,采用“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蚕食战术,分进合击,逐步向苏区推进。
1936年3月,中共陕甘省委决定撤销庆华县,恢复华池县,华池县政府驻于武家河。此时,国民党马鸿宾部队闻风赶来,大肆捕杀无辜群众和革命干部,群众“鸡毛传讯”,使得县政府提前转移,武家河当地百姓坚壁清野、将粮食、灶具全部埋藏,将牛羊赶进山林隐蔽起来。马匪恼羞成怒,漫山搜捕,枪毙了所谓的“通共”的两名“匪人”,严刑逼供,企图从群众口中得知游击队及政府工作人员去向,群众守口如瓶,以生命掩护革命干部,马匪终无所获。气急败坏的马匪纵火焚烧粮食财物,一夜之间,变成废墟。华池县党政机关转移至紫坊畔乡刘坪。
张天孝(1904年10月——1982年6月)虎洼村武家河组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12月,庆北苏维埃政府在柳湾沟柏树掌成立,时任柔远二区区主席。
张有财(1911年8月——1935年7月)虎洼村枣刺砭组人,1933年参加革命,曾任庆华游击队运输队长,1935年7月在陕西吴起因公殉职。1986年8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为革命烈士。
李秀珍 (1916年5月——1994年7月)虎洼村武家河组人,为人质朴、忠厚善良,一生勤俭,1974年在节粮储粮宣传工作中表现突出,1976年被评为甘肃省劳动模范代表,1977年12月出席甘肃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
张天礼(1920年7月——2012年9月)虎洼村武家河组人,中共党员,12岁加入旋风队,1942年1月参加工作,历任华池县、宁县人民政府科长,华池县、庆阳县副县长,子午岭农垦局副局长,平凉地区供销社副主任,平凉地区商业局局长,华池县第二届人大代表。1983年离休。
郭智礼(1920年8月——1951年2月)虎洼村深崾岘组人,1946年9月参加革命,1950年跟随志愿军进驻朝鲜,1951年2月在朝鲜战争中壮烈牺牲,1985年5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为革命烈士。
田文昌(1928年10月——1990年3月)虎洼村五家河组人,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继而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担任游击队员、政治部油印员、指导员、宣教股长、文化股长等职;1958年8月转业到地方工作,先后任陕西省工业交通干部学校党委办公室干事、陕西省化学工业学校教研室副主任、西安公学班主任、渭南专署计委人事秘书、渭南专署驻西安办事处负责人、渭南地区物资局政治处负责人、渭南地区木材公司副经理;1981年2月调任临潼县工作、先后任临潼县人大常委会干部、县政协副主席、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1983年光荣离休。
张兴成 (1929年11月—— )虎洼村武家河组人,1971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位老党员,用他的一生谱写着共产党员的奉献精神,以实际行动书写共产党员的担当,践行传统美德。获得了全村群众的一致好评。2004年庆阳市老龄工作委员会为其颁发“老有所为奉献奖”,2014年华池县老龄办、华池县文明办授予其“华池最美老人”荣誉称号。
田新润(1930年9月——2008年5月)虎洼村武家河组人,1947年2月参加华池县游击队,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华池县人民武装部政治干事、镇原县人民武装部组训科长、华池县人民武装部部长、徽县人民武装部部长、天水五金公司批发站书记、庆阳地区商业局副局长,1983年11月光荣离休,享受副地级干部待遇。
杨志科(1936年12月——2006年12月)虎洼村杨湾组人,生于1936年12月,小学文化程度,1956年3月参加工作,196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华池县、庆阳县公安局干事、股长。华池县革委会保卫组副组长、保卫部副部长。华池县公安局局长,中共温台公社党委书记,县公安局局长,县司法局局长,中共华池县委政法委副书记、书记,华池县第十二届,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第八届、第十二届,第十三届人大代表。1997年1月退休。
徐风云(1954年2月—— )虎洼村枣刺砭组人,中共党员,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以优异的成绩被西北师范大学录取,毕业之后先后在华池一中任教,并担任教导主任、副校长等职,1995年调至陇东学院附中,担任高级教师、工会主席,2012年至2014年在延安大学任教,现于陇东学院任教。
田建堂出(1957年9月—— ),虎洼村杨湾组人,1980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1月参加工作,历任华池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华池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兼县直机关党委书记、华池县政府办公室主任、中共环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政协环县委员会党组书记、主席、环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杭丰承 (1962年8月—— ),虎洼村虎洼组人,1981年1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历任华池县悦乐农副站会计,县财政局预算股长,县财政局副局长,县审计局局长,县财政局局长,庆阳市总工会副主席。华池县第十五届人大代表。
刘景花 (1964年3月—— ),虎洼村枣刺砭组人,她孝待公婆、勤治家业、善对亲邻,勤劳俭朴、热情善良。她数十年年如一日操持家务,无怨无悔,受到邻里的一致称赞。她是虎洼村孝老爱亲的道德模范,2014年华池县妇联授予其“好媳妇”荣誉称号。
彭云(1989年5月—— ),虎洼村枣刺砭组人,中共党员,现为北京大学2014级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攻读法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县域治理。2007年从华池一中考入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攻读学士学位,2011年获法学学士学位,同年免试保送至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攻读硕士学位;2014年6月获法学硕士学位,同年9月以专业组成绩第一考取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理论专业,攻读法学博士。在校期间表现突出,成绩优异。
虎洼村大事记
同治五年(1866年)春,驻西峰镇清军总兵谭玉明所统捷字七营后营哗变,乘回、汉纷争,打着拥兵自卫旗号的董福祥、高万镒等,此时又胁合难民万余众,聚踞乔河枣刺砭、紫坊畔黑老虎岭、林锦庙及东华池一带,既抗清军,又与回军交战,烽火连天,陷于全面战乱之中。
民国十四年(1925年),红枪会由陕西传入华池。民国十五年(1926年)乔河红枪会在武家河成立,百余人。农民以烧香拜神、结拜弟兄的形式,秘密组织红枪会,习武练功,武装防身,反对官府压迫,打击土匪,保护村庄。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张天孝、刘元富、刘启祥成为虎洼村第一批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党员。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春,党组织派张秀山、惠子俊、强家珍、马仰西等人开辟庆北苏区,在庆北发展党员40多人,在武家河建立了隶属于中共陕甘边区特委的党支部。武家河党支部书记高登洲。延续至1936年2月。同年六月 庆北县柔远区苏维埃政府在武家河成立。张天孝任主席,下辖打扮、张岔、庙巷、温嘴子4个乡苏维埃政府。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初,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党委派惠子俊、强家珍、马仰西等到庆北地区的建起武家河农民联合总会。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4月,国民党军袭击驻武家河的华池县党政机关,工作人员闻讯转移。
1938年4月华池县抗日民主政府辖林镇、白马、白豹、水泛、吴旗、温台、城壕、悦乐、元城、柔远10个区公署。柔远区公署 初辖一乡(机关驻白草沟门)。
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柔远区公署先后驻下李沟门、柔远城,辖5个乡人民政府。其中,一乡人民政府,机关驻白草沟门。二乡人民政府,机关驻乔河。
1955年8月区划调整,9月份撤销柔远区,原区辖5乡合并成立柔远、乔河、庙巷3个直属乡。
1958年3月撤销区建置,全县合并为11乡,虎家洼属柔远乡。
1958年9月,实行县、公社建置,以下设大队、生产队二级组织,虎家洼属柔远公社。
1958年11月,武家河学校旧址选址于武家河石窑院,校长马鸿举;不久,迁址于枣刺砭,后复迁于武家河石窑院,校长郝文信,学生百人。
1961年5月,在公社规模调整中,华池境内增加乔河社区,虎家洼大队成立,下辖6个生产队。
1966年至1979年,掀起农业学大寨高潮,大搞基本农田建设,人工修筑千亩梯田。
1969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在虎洼大队境内掀起高潮。
1973年,新建大队部,建成14间土木结构用房520平方米,包括大队部、保健站、兽医站、小卖部。
1974年,虎洼大队集体购买第一辆手扶拖拉机,李文宝参加拖拉机驾驶培训,成为虎洼大队首位拖拉机驾驶员。
1977年,徐凤云以优异成绩被西北师范大学录取。成为本大队第一名大学生,也是乔河公社的第一名大学生。
1980年,虎洼大队实行包产到户。
1981年5月,恢复华池县人民政府,并改公社革命委员会为公社管理委员会。
1983年11月,改公社为乡,大队为行政村,生产队为村民小组,虎洼村成立至今。
1986年,修筑乔紫公路土建工程,全程13公里。
1988年,武家河小学迁址于武家河大队部。
1989年,虎洼村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加强土地承包管理,推进农业现代化。
1990年,采取政府投资、村民集资的方式通照明电,实现了点灯不用油的梦想。
1991年,马鸿科购买虎洼村第一台“黄河”牌17英寸黑白电视机,村民争相观看。
1992年,全面排查农户住宅面积、地理位置、构图绘图,发放农民住宅宅基证。
1994年,为了促进旱地农业增收,全村范围内推广旱地覆膜种植。
1997年,虎洼山农民筹资筹劳修建虎洼村虎洼大桥。
2000年,虎洼村村部选址定于武家河,新建村部用房7间,厦房4间,共计200平方米。
2001年,大力发展生产力,人工修筑梯田逐渐向机械化整修转变,完成梯田整修2000亩。
2002年,实行税费改革,免去农业税和“三提五统”费用。
2003年,全村整村退耕还林5400亩,荒山荒洼综合治理3万亩。
2004年,重建武家河小学,新修教室及职工宿舍16间530平方米,并完成校园绿化等附属工程。
2005年,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二采油厂在虎洼村杨湾组实施白266井预探井获工业由流。
2006年,虎洼村成立养殖协会,大力推进养殖产业开发。
2007年,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村参合率达到95.23%。
2008年,推广顶凌覆膜,虎洼村虎洼组率先示范。
2009年,重修村部,修建村部办公楼1幢14间,建筑面积480平方米;庆一联合站进驻武家河;大力开发人饮工程,从紫坊畔引进自来水,解决28户农户饮水困难问题。
2010年,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虎洼村种植千亩中药材,喜获丰收。
2011年,实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村参保率达90.14%。
2012年,全村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陇东学院、乔河乡政府、派出所、兽医站、信用社联村联户。
2013年,实行农村综合改革,成立互助资金协会,监事会、理事会,选举并成立8个能力小组。
2014年,全村党员全力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2015年,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驻村工作队进村帮扶,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成立虎洼村农村产业发展资金专业合作社,吸纳会员94名,缴纳入股会费4.7万元;新修通组砂砾道路9条54公里,新修深崾岘组柏油路2公里;新建桥涵2座,新打小电井24口,集雨水窖150口,投资太阳能20套,栽植苗林5000亩,新一轮退耕还林1006亩。同时,“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扎实推进,党内教育全面深化。
村情史话
虎 洼
虎洼村史年远无考。听年长者言:此地东临紫坊畔黑老虎塌洼,沟壑纵横,丛林茂密,常有猛虎出没,遗祸一方。生民昼不能劳,夜不敢出,虽如此,时有死伤,禽畜更甚,众人无奈何也。因而,此地闻者绕其行,居者少人至,人称“虎家洼”。
恰有杨氏兄弟迁居于此,平日以狩猎为生,生得虎背熊腰,力大无穷,尤善射。闻知此山虎患,为防凶兽屡伤人畜,二人遂议制虎之策,欲擒之。计定,携猎具,上山觅虎,初寻几日,无所获。后五日,于一密丛处查得异端,劈树拔草,终得虎穴,只见虎子嗷嗷,不见虎母,见势,若贸然擒杀,恐有所失,遂擒一虎子,退而结网,各自隐去。少时,见猛虎果腹回巢,察觉异样,忽又闻洞外有虎子之声,转身愤跃而出,二人见状,急拉绳索,虎躯套于网中,上蹿下跳,龇牙怒吼,声震山谷,虽身陷结网,仍凶猛异常,冲其弟而去,其兄见势不妙,发千钧之力,只听弦响,箭似流星穿颈而出,恶虎应声而倒。
二人虽勇,亦是惊心,歇息半晌,惊魂甫定。将恶虎抬回,众人得知兄弟二人擒杀恶虎,欣喜欲狂,杀鸡宰豚,尽皆来贺。
恶虎绝迹,始有人居。时光如梭,沧海桑田,杨氏兄弟智勇双全禁绝虎患的之壮举流传愈来愈广,“虎洼”之声名亦愈来愈为众所周知。
“五只虎”
虎洼村虽地处偏僻,但亦似大海一般,纳百川之水而汇集,融百族之姓而昌盛。多年战乱,风雨飘摇,陕西榆林、靖边、定边,河北等地多数穷人为躲避战乱,逃亡至此,营田耕作,安慰度日。特别是此处有“五只虎”的传说。
据武家河田氏族人口述,武家河田氏乃田城(今庆城县)田氏家族分支,清同治年间(约1862年——1873年),太平天国中后期,陕甘宁回民起义,引发民族纠纷,回民起义军所到之处,汉族人不分男女老幼尽皆被屠。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武家河田氏一族亦能未逃脱厄运,全族老幼皆遭屠戮,仅一十余岁男孩幸免于难。星夜逃离武家河,饥寒交迫,多次遇险,凭借机智,屡屡化险为夷。流浪多年,几经辗转,复回武家河定居。与妻杨氏相敬如宾,同甘共苦,辛勤劳作,先后育一女五子。
长子生财,二子生有,三子生禄,四子生苗,五子生祥,兄弟五人个个性情刚烈,勇猛过人,好打抱不平,急公好义,乐善好施,都是德高望重之人,方圆百姓称之为“五只虎”,闻名遐迩。
四子生苗身姿魁梧、豪迈豁达、临机果断、不拘小节、喜弄枪舞棒,更负盛名,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为庇佑族人,保护乡邻,动员邻里精壮男丁,聚众六十余人,自任“民团”团长,抵御外侵,维护乡邻免遭土匪滋扰。游击队为消灭各地土匪,途经武家河,生苗当即毛遂自荐,被收编于游击队。和生苗一起看家护院的六十余名民团壮丁中有三十余名思想先进者亦参加革命,为国效力。
尚书山
悠悠华夏,五千年薪火相传,浩瀚的历史长河积淀了浓厚的文化底蕴,我炎黄子孙秉承庠序之教,孝悌之义,虎洼虽地处一隅,亦常守尊师重教之道,弗忘祖宗贤德。
在虎洼村虎洼山西南侧有一小山,周围风景秀丽,山峦上密布着翠柏苍松,野花茂草,土地肥沃,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此山因有人官至尚书而得名“尚书山”。
相传,明朝崇祯年间,在这里居住一户杨姓人家,夫妻二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育有一子,父亲为其取名“思源”,寓意饮水思源,不忘宗族。
思源幼时聪颖,好诗书,工书法,通医理,博览群书,才高八斗,有过目不忘之能,常人不能及之。年甫逾冠,参加乡试,主考官对其作品大为赞赏,考中举人。而立之年,进京应试,却屡屡落榜,郁郁不得志,年近五旬才中进士。
始任知县,率众修筑黄河大堤,治理黄泛之害,遗惠县民;霍乱发生,又逢大旱,瘟疫蔓延,百姓民不聊生,思源未经朝廷允许,便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对身患疟疾的百姓不惜以身试药,亲自延医诊治,服汤药,治沉疴,颇具功效。百姓感念其仁善之举,离任时,痛哭涕零,夹道相送。
因其政绩卓著,被提拔为朝廷谏官,任内不畏权势,累官至崇祯朝户部尚书。杨思源一生为官廉洁,刚直不阿,升吏部尚书后,不畏权势,多次回绝朝廷奸佞的宴请与拉拢,并在官吏设置与任用等方面,同佞臣势不两立,后遭弹劾而被夺职,遂辞朝还乡。
归乡之后,携妻儿便居住在少时的山上,力田躬耕,设私塾,带生徒,授业解惑,六十而卒。为感前贤而励后民,后人遂将杨思源居住的山称之为“尚书山”。
“族老”张天孝
张天孝,1904年10月出生于虎洼村武家河组,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当任苏维埃政府柔远二区主席,1982年6月逝世,享年78岁。
天孝幼时聪颖,长成亦有权谋,虽出身贫寒,不通文墨,但熟知礼节,尊长者,孝父母,深得父母喜爱。好武,自八岁时起,便痴于练功。是年又逢大旱,一游行僧人途径武家河,化缘至张氏大院,得知天孝好练功习武,又见张氏一家热情好客,便将一套“小洪拳”悉数传授。天孝一直苦无名师指点,今有幸得此殊荣,自此勤练不辍,一套“小洪拳”招式干净利落,强身健体,自保无虞。
正当年少轻狂之时,因与乡邻族人地界纠纷,引发矛盾,对簿公堂,天孝父亲忠厚老实,少言寡语,身为长子的张天孝,不得不担起了打官司的重任。他四处走访,最终在武家河一妇人李张氏寻得早年分地契约,契约上清晰注明张家田地“东至张家地盖,西至张家地盖,南至张家地盖,北至长流水为界”,知有此地契作为凭证,官司胜利有望,一时欣喜若狂,乡邻族人自知理亏,又见契约证据确凿,便不再纠缠。
此事过后,其母见长子虽幼,却颇有才干,便将张氏“掌柜”之权交付于张天孝之手。从此,年仅十五岁的张天孝,就开始当家立事,成为张氏族人的“大掌柜”。
1933年张天孝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当任苏维埃政府柔远二区主席,为当地政府侦察送信、保管物资、分土地、分财产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游击队捐献粮食,解决了游击队粮草匮乏的后顾之忧,还为游击队保管枪支二十余支,游击队同志对其甚是嘉许。
因张天孝党员关系资料在战火中辗转损毁,1980年他无法被证实党员身份而享受不了困难党员生活补贴,离休定居在西安的马仰西(1936年任华池战区党委书记)听闻此事,不辞劳苦,亲自写信道:“……你为游击队捐粮捐物,保管二十条枪支,足以说明你对共产党的忠心,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为其证实党员身份。
张天孝素来老成持重,谨言慎行,处事果断,作风正派,中年以后,更得百姓族人拥护。调解纠纷,不愠不恼,不急不躁,说公断直,语气中正平和,不威自怒,眉宇之间自有一股威严,方圆百姓无不心服,可谓乡邦硕望,功硕德昭,远近乡邻都尊称他为“族老”。
结 束 语
修史编志,本非凡事。我乡在县委组织部的关怀支持下,乡党委高度重视,成立虎洼村史编修小组,抽调人员组建编纂队伍,动员全乡力量积极参与。
虎洼,边陲小村,地少人稀,搜集整理本村百年间的史料,亦非易事。何况历史沧桑巨变,史料散佚严重,可查史料几无所考。编纂工作人员分工到人,克服万难,四处走访博闻广见之老者,广征博采,去芜存菁,以期在只言片语中寻踪追迹;认真翻阅大量史书典籍,钩沉索隐,寻章摘句,以盼在书山诗海中拾遗补阙。编者夜以继日搜集整理,伏案笔耕,谨慎取舍,数易其稿,县委组织部自始至终给予精心指导,又得名师高贤斧正润色,遂成虎洼村史。
一村之史虽无县志之博广,但也竭力突出重点,写出新意,撰出特色,使其既有资政、存史之历史价值,也有传承、教化之现实功能,还有彰显我村特色、弘扬我村文化之长远意义。
虽有百密,亦难免一疏,加之编者学有所限,疏漏错讹定然不少。如有不妥,敬请指正。
村史馆展品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