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體版
|
无障碍版
|
政务微信
关怀版
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华池史志>华池村史>详细内容

华池村史

归档时间:2025/3/17 17:38:17

高桥村村史馆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2-21 11:50:42 浏览次数: 【字体:

前  言

相传这里有一座古老木桥,高桥村冠以得名。其地处陇原华池西北边陲,隶属元城镇管辖,总面积29.3平方公里,辖四个村民小组,约680余人,其中以高、杨、方、王、张、李、吕姓居多,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世代以农耕为主,兼及林牧,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荞麦、糜谷等。经济作物以胡麻、黄豆等为主。柴胡、麻黄、远志等多种草药遍布山林。高桥村依山傍水,资源充盈,两河交汇,百草丰茂,良田沃野,地域优显。勤劳朴实的高桥人在这片沃土上世代繁衍,耕耘不息,创造了丰富深韵的高桥文化。明清时期,贤达参政,惠济苍生。革命战争年代,高桥人为保卫红色陕甘宁边区流血牺牲,前赴后继。1928年,天气大旱,夏粮尽绝,秋田无收,饥荒四起。1929年持续大旱,陇东全境绝收,百斤面粉价值25块银元,村民多以树皮、草根、野菜充饥,仅此也被食之殆尽,饿殍遍野,人犬相食,惨不忍睹,实乃悲也!新中国成立后,高桥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步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年代,和全国人民一起经历了合作化、人民公社、大跃进、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些峥嵘岁月。直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高桥这片贫瘠的土地。四十年来,高桥人民喜笑颜开,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大幅改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村史馆所有篇目构件,印证了这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就所搜集到的文物史料,分设“自然环境”、“地理物产”、“风土人情”、“乡贤名士”、“发展历程”多个展板,室内村史布置采用图文配套、实物见证的方式,详细清晰地再现高桥人民的光荣历史和精神风貌。今天,国泰民安,河清海晏,正值举国上下开展“两学一做”活动之际,党员率先垂范,群众争先创优。高桥人致力于村级民主协商议事常态化,以专业合作社为基础,走一村一品的发展路子。力争在2020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与全国一道步入小康生活。确保实现“幼有所教、少有所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村史馆的建成旨在借鉴历史,弘扬历史,传承历史。

正  文

■地理位置    

高桥村属元城镇辖区行政村,地处元城镇东北部,距离镇政府2公里,东临吕沟咀村、西接老庙咀村、南连元城村、北与乔川乡李崾岘村接壤。过去,群众立身安家讲究依山为背、傍水而居。辖区内吕沟咀、老庙咀汇聚于辖区咀子组,两河交汇形成三角地带,有依山傍水之势。高桥村风俗简朴、道德、文明、向上,村民勤劳耕作、勤俭持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代代高桥村人在此繁衍生息,百年来不断发展变迁,直至发展成如今规模。 

■自然人文景观    

高桥村总土地面积29.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656亩、川地705亩、梯田地4104亩、坡耕地2847亩。辖4个村民小组214户684人,属于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形地貌富有黄土高原典型的沟壑纵深、梁峁交错,地形千姿百态,地貌雄浑独特。属干旱半干旱气候,年均气温7℃-10℃,年日照2250小时-2600小时,无霜期140天-180天,年均降雨480-660毫米。

■建村沿革    

高桥村新中国成立前称张川大队,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后,1968年原张川大队与吕沟咀大队合并后更名为“同心干”生产队,隶属于元城公社管辖,“同心干”出自毛泽东《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中的“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高桥村村名的变化印证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变革。1976年张川大队与吕沟咀大队合并后的“同心干”大队解体,划分为吕沟咀大队和高桥大队,高桥大队辖张川、邵庄、高桥、高背梁、高老庄、店坊六个生产队。相传高桥境内原有一座老木桥,当地农户以此桥命名地名,方姓人在此居住时曾称为方桥,张姓人居住时曾称为张桥,后高姓大户在此居住称之为高桥。改革开放后,农村的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生产转为家庭经营,村级组织开始了村民自治历程,最终演变为现在的高桥村村民委员会。高桥村有高、杨、方、王、张、李、吕姓等7大姓氏,均为汉族,其中以高、张两姓人口居多。

■组织变革及人员变化    

高桥村在历史长河的发展变化中,村级组织随着社会变革和变迁,村级组织负责人扮演着村级自治管理、和谐稳定、共谋发展、共同致富不可或缺的角色,是历史发展、社会变革的直接参与者和见证者。随着基层政权的不断巩固和基层党组织的发展壮大,村民吕学文、张连文等同志在50年代末被发展成为第一批中共党员,在基层党的事业不断巩固和建设中,高桥村党员人数不断增加,支部党员人数已达到38人。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变化,村级组织名称及负责人也发生着变化。    

1955年以前,以村建制,村长为张贤,妇代会主任何玉珍    

1955年,转为农业社,张连生任社长,高得忠任主任;    

1959年,王兴邦任社长,高得录任主任;    

1960年,柴梅英任高桥村妇代会主任;    

1964年,以大队、生产队建制,高桥村党支部成立,张连文为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梁怀生任大队长,张昭任文书;    

1988年,高端任党支部书记,张连文任党支部副书记,张旭军任大队长,方明月任文书;    

1991年,张连文再度担任党支部书记,张旭军任大队长,方明月任文书;    

1994年,高敏任党支部书记,张旭军任大队长,方明月任文书;    

1995年,方明月任党支部书记,张汉任大队长,高友任文书;    

2005年,村民委员会成立,高吉任党支部书记,杨树俊任村委会主任,高友任文书;    

2008年,杨勇任党支部书记,高友任村委会主任,高琛民任文书;    

2013年,杨易伟任党支部书记,高占任村委会主任,高琛民任文书。

■经济发展与村民生活的变迁    

高桥村境内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土层深厚,旱作农业生产优势明显。新中国成立前农业生产以传统的人畜耕作生产方式为主,农田以坡地为主,无灌溉设施,靠天吃饭,农民收入较低,农作物以小麦、荞麦、豆类、高粱、荞麦、糜谷等为主,农业产值较低;养殖以绒山羊、小尾寒羊、黄牛、驴等畜禽放养为主。改革开放以后,沐浴着党的政策春风,伴随着分产到户、土地承包经营的实施,高桥村农牧业逐步走向繁荣。高桥村采取义务工的方式人工整修了部分水平梯田,逐步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2000年后西部大开发的实施,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一系列普惠性政策在陇原大地的落地生根,给高桥村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伴随退耕还林、坡改梯、水土保持、流域治理、新农村建设、扶贫项目等在村内相继实施,目前,高桥村农业生产条件、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人文地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山坡地全部实现梯田化,现代化的机器耕作代替了传统的体力耕作,部分宜林地全部实行了退耕还林,部分自然村电力提灌工程建成使用,村组道路硬化基本达到全覆盖,以放养为主的畜牧养殖产业逐渐演化为当前的舍饲养殖,以传统作物为主的“雨养农业”模式逐渐调整为全膜玉米为主、中药材与小杂粮为辅的多点支撑产业发展模式,群众生产生活水平逐年提高,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56元    

高桥村地域宽广,石油资源富集,1987年高桥村第一口油井在张川组投产,从此企地共建、和谐发展的石油资源开发给高桥人民带来了曙光和福祉,发展至今村内遍布井区    个、输油站点5个、油水井77口、输油管线23653米,石油资源开采中土地征占用给高桥人民累计兑现征占地费用992.6万元,为村集体注入村级集体资金248.15万元,村内公益事业建设不断发展壮大。    

随着惠民政策的不断出台以及村庄经济的发展,高桥村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1989年,生活电力线路接通,群众告别了煤油灯照明的时代。1990年至今,家用电器逐渐普及到家家户户,电动车、摩托车、机动三轮车、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庭,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3年后“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以及扶贫攻坚政策的相继实施,村内“水、电、路、田、房、网、科、教、文、卫、体、就、保”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综合效益明显提升。村民吃饭讲究粗细搭配、营养均衡,衣着讲求大方时髦,多姿多彩,院落宽敞明亮,手机、电脑的普遍使用,家家户户实现了安全住房、安全用水,“户户通”、“村村通”电视普及家家户户,村民积极参加了新农合、新农保,村民生活保障、老年人福利逐步健全,“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理想已变成现实。

■村史发展历程    

高桥村现有在籍人口684人,民风淳朴,与毗邻村庄和睦相处。抗日战争时期,村民积极宣传抗日。解放战争时期,村民杨培源、张志万、张连庭等踊跃参军,战功赫赫。1928年当地的民团被陇东民团总司令谭世麟改编为陇东民团第十五营,本村人士高名山时任副营长,1934年三月二十八日高名山被刘志丹带到南梁,在刘志丹的教育引导下走上革命道路,为苏维埃政府印制苏币、研制军装。解放战争胜利后,高桥村划归华池县元城乡管辖。    

1951年,在甘肃省省土改工作组的直接指导下,进行了土地改革。    

1953年开始,在国家的号召下,逐步完成了农业合作化。    

1959年建立了人民公社,高桥村隶属元城人民公社。    

1965年张川生产队(现在的高桥村)油坊咀小组建成第一所民办三年制小学,有土窑洞两孔用作教室,课桌和凳子是采用泥土(“土基子”)砌制而成。    

1966年夏,文化大革命爆发,高桥村默然卷入其中。    

1968年与吕沟咀大队合并为“同心干”生产队,并建成第一个村部,位于现在的高桥村店坊组,村部设有代销点、兽医站、保健站等服务站点。    

1970年组建施工队、木材加工厂、林场、砖瓦厂等集体企业,同年村内“九天圣母娘娘”庙被拆除,农业学大寨运动迅速掀起。    

1976年“同心干”大队划分为高桥村(原张川大队)、吕沟咀村,原村部被变卖,此后在长达29年的时间里村委会办公设在村干部家中。    

1977年在华池县委的支持下(时任县委书记王宽),扩建了村学,新建10间安架房。    

1981年,改革开放,人民公社解体,高桥村融入全国一道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承包到户;    

2001年,村学搬迁至现址咀子组阳台,新建办公、教学安架房14间、实现院落硬化、配齐教学设施。    

2005年,村部在咀子组三岔路口重建,建成安架结构办公用房9间。    

2010年,华池县第一条通村水泥路穿境而过(张川沟至老庙咀水泥路),途径高桥村道路交通主干线7.5公里。    

2013年,在张川组张川台新建3层办公楼一座,设医疗、党建、便民服务、计划生育、政法综治等服务窗口10余个,建成高桥村文化广场,配套健身、体育活动器材。

   ■名人事迹    

高桥村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张霖霄、张存善为咸丰年间武举人和监生,同治年间高旭以军功授千总,张生恩为光绪年间太学生。    

高名山,生于1886年。民国九年(1920)秋,在家开办私塾,免费授徒。1924年与高沟门村赵良子组村民李荣贵组织民团。1928年被陇东军团总司令谭世麟改编为陇东民团第十五营,高名山任副营长,不久便辞职回乡。当年大旱饥荒,高名山赈济灾民,颇有善举。1930年,任国民政府庆阳县第四自治区区长。1934年3月28日,刘志丹率红军游击队在元城打土豪时,将高名山带到南梁。在刘志丹的教育、引导下,高名山走上革命道路,为苏维埃政府印制苏币、研制军装。1935年3月,患病回家。1941年9月当选为华池县第二届参议会参议员和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参议员。1942年,任县政府保卫三科科长。1946年2月,在华池县第三届会议上当选为县参议会副会长、县政府委员。1952年病逝。    

张续堂,生于1911年1月。1931年(民国二十年一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历任吴起县、定边县法院院长,陇东专属巡视员,平凉专属建设科科长。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平凉县县长,西北局畜牧部皇城羊场场长、党委书记,青海省畜牧厅兽医处处长,甘肃省委农牧组组长等职。    

张志万,生于1921年12月。1938年1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历任华池县人民法院副院长、镇原县人民法院院长、中共镇原县委副书记等职。1979年病逝。    

张培,生于1926年10月。1947年8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历任天水军区独立二营排长,兰州空军航校学员大队副连长,兰州空军第一航校修理厂副厂长,平凉地区农机局副局长,八一厂党委书记、革命委员会主任等职,1985年离休。    

张连庭,生于1926年十月。1947年2月参加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四纵队战士,1947年6月在陕西省榆林县作战中牺牲。    

杨培源,中共党员,1947年参加革命。从军期间为西北野战军独立二团二营十四排保管员,1951年转业回乡,回乡后病逝。    

张钊,生于1941年,中共党员。1979年被甘肃省革命委员会授予“全省财贸服务质量先进个人”称号。    

张旭东,生于1952年9月。1975年毕业于兰州医学院,历任华池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庆阳地区人民医院药剂科科长、药械科党支部书记等职,副主任药师。1997年,其主持研制的“双龙回阳丹(青龙回阳丸)”治癌新药,通过甘肃省新药论证委员会专家论证,并获北京首届国际民族医药科技研讨会优秀成果一等奖、99世界药学会世界药学优秀成果特等奖,2000年9月获国家新药发明专利权。曾在国家、省级有关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    

高凤琴,女,生于1960年6月,曾在五蛟供销社工作,1979年被甘肃省革命委员会授予“全省财贸服务质量先进个人”称号。

腾飞中的高桥村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在党的政策指引下和元城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高桥村全体党员群众齐心协力,以时下“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载体,以双联精准扶贫为契机,艰苦奋斗,锐意进取,争取与全国一道步入小康社会。高桥村像一条腾飞的巨龙,正在向着富裕小康的蓝天纵情翱翔……

“同心干”大队名称的历史出处    

   

渔家傲    

反第一次大围剿  毛泽东 一九三一年春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创作浅析:    

1930年12月,37岁的毛泽东经历了人生一次重要的军事考验,历史上著名的第一次反围剿。    

朱、毛会师后,蒋介石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只是派地方部队多次“围剿”,在屡次战斗当中,工农红军在战斗中学习战斗,不断发展壮大。当红军发展到三万人时,敌人更大规模的“围剿”也随之到来了。第一次大“围剿”的敌军是十万人。    

在第一次反“围剿”前的动员大会上,毛泽东曾写了一副对联:“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这就是毛泽东战略指导思想的高度概括。    

1930年10月蒋、阎、冯军阀混战初告结束,蒋介石指使何应钦组织“剿共”,并任命江西省主席兼第九路军总指挥鲁涤平为“围剿”军总司令,张辉瓒为前线总指挥,率领十万大军向我江西苏区发动大规模军事“围剿”。而红军兵力只有三万多人。在毛泽东的指挥下,诱敌深入,运动中发现敌人弱点,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拂晓,在晨雾迷漫中,红四军和红三军团从龙冈北面的高山上跑步冲下山来,敌军全线崩溃。等到毛泽东从黄竹山上下来时,前面已纷纷喊道:“捉住张辉瓒啦!”龙冈首战告捷,又乘势猛击,于东韶歼敌数千。两仗共俘敌万余。第一次大“围剿”,就这样被粉碎了。第一次反围剿胜利以后,毛泽东写下了《渔家傲  反第一次大围剿》。

后  记

历经40天奔波寻访,搜觅整理的高桥村史馆筹建工作现已告竣。这次筹建工作响应华池县委、县政府的号召,得到了元城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村“两委”直接参与编修整理。通过深入村组,走访群众,实地调查,钩沉提要,辨伪存真,查阅《华池县志》等有关史料,为高桥村史馆的编定、筹建索取素材佐证。在建馆过程中得到了全体村民的积极配合,他们无偿提供物件,供人参观,并使之传承。高桥村史馆的取材主要以近百年来高桥村的发展变革为主线,兼及地理环境、物产资源、风土人情、乡贤名士等文史画卷,粗略而简洁地勾勒出高桥村发展变化的历史轨迹,在现高桥人民战天斗地、改造自然顺应时代的奋斗历程。但由于人力、物力、财力所限,建馆期间,考证难祥,漏误难免,还望后嗣才俊补正并续写之。    


村史馆展品


终审: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