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體版
|
无障碍版
|
政务微信
关怀版
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华池史志>华池村史>详细内容

华池村史

归档时间:2025/3/17 17:38:17

刘坪村村史

来源:华池县组织部 发布时间:2023-01-11 08:25:59 浏览次数: 【字体:

刘坪村村史

刘坪村因原住民多姓刘,且居住于全村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刘坪村民小组而取村名为“刘坪”。位于华池县紫坊畔乡西南部,东临紫坊畔乡庙沟村,南接山庄乡,西连柔远镇、乔河乡,北接紫坊畔乡高庄村,距紫坊畔乡政府驻地12公里。全村辖刘坪、椿树洼、唐河、王咀子、郝畔、三里畔6个村民小组,总土地面积38.3平方公里,海拔1210~1680米,年平均气温12.8℃,无霜期年平均192天,平均年降水量585毫米。村民均为汉族,原住民较少,多为民国初年陕北大旱,大批贫苦农民先后逃荒迁徙来此定居。村民居住以窑洞为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居民改住石箍窑或砖箍窑,近年来又改住砖瓦房。长期以来村民以农牧业为生,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糜子、荞麦等,畜牧业主要有猪、牛、羊、驴、骡、鸡等养殖。

时代记忆—新中国成立前

刘坪村是革命老区村,红色历史源远流长。刘坪村地处南梁根据地战备和生活必需品、医药品等物资筹集、流通、储备的交通咽喉之地,为陕甘边苏维埃政府的成立提供了大量的物资储备和物资保障。1928年,刘志丹、习仲勋等革命先辈就开始在这里传播革命真理。1929年,高岗和陕甘边的红军将士们就以依托师家商铺的掩护,以商队和商人等身份秘密进行革命活动。 1936年2月,建立了第一个党支部(刘坪乡党支部)。1947年11月初,陇东地委、分区迁至刘坪。1947年12月至1948年1月,陇东地委在这里先后召开了刘坪第一次、第二次会议,研究讨论了分区各县、区开展土地改革和进行整党的问题。

时代记忆—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前,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较差,住宅多以土窑洞为主,兼有土坯房,少数为土窑洞砖接口或石头接口。饮用水多为地表河水或泉水。农民耕种方式为畜力耕地、传统人力钉耙、畜力条耱耙耱耕地,施以农家肥,农作物运输以人背肩挑、畜驮或架子车为主,粮食产量低而不稳,还要上缴“三提五统”,农民温饱得不到保障。各类生活用品多为民间手工匠人制作,物力维艰。刘坪村的民间工匠有:李占德(铁匠)、高怀民、李金宝(木匠)、崔文成(画匠)、王应治(毡匠)、张占发(毛匠)。

时代记忆—改革开放后

改革开放后,国家注重农业基础条件改善,推广农业适用技术,选育优良品种,粮食产量逐年稳步增长,长期困扰全村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近年来动力农机具发展迅速,作业面拓宽,农民劳动强度减轻,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群众住宅以砖箍窑、石箍窑、砖木结构和砖混结构平房为主,手工匠人制作的各类生活生产用品被现代化工业产品取代。这一时期,人民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文化艺术繁荣复苏,刘坪村传承六代的唢呐艺人非常活跃,还涌现出了全国“新长征突击手”马盛旺这样的先进模范。由于生活条件改善、生态环境良好,刘坪村还出现了一批长寿老人,分别是:白光祥、郭建英、郭彦祥、白建荣、屈能宽、徐长荣、刘志桂、张满堂、白建英、张文锡。

刘坪会议:

1947年3月,陇东地委及分区首府庆阳城被国民党政府军胡宗南部七十六师二十四旅占领,地委、分区转移到华池新堡、城壕、悦乐、元城等地。5月份,胡宗南、马洪逵部队又占领了悦乐、元城、白马川,地委、分区又转移到吴起县白豹乡闫岔及环县的四和塬。11月初,陇东地委、分区迁至刘坪。1947年12月中旬至1948年1月,中共陇东地委根据全国土地会议精神,先后在刘坪召开了两次会议,传达了全国土地会议及西北局会议精神,认真批判了先“右”后“左”的错误倾向,研究讨论了分区各县、区开展土地改革和进行整党的问题。刘坪第一次会议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分区高干会,也叫预备会。主要内容有三部分:(一)土地会议经过;(二)对以往土改的检讨;(三)如何贯彻土地政策,并进行了认真讨论。第一阶段的会议重点是在高级干部中搞通思想、统一认识,为第二阶段的会议做好准备。刘坪第一次会议第二阶段是正式会议,这次会议确定了土改的路线、政策、对象,认为要搞好土改,必须要整顿党内队伍,提出了“查阶级、查立场、查斗志、查思想”为内容的四查整风。刘坪第一次会议第三阶段是区长、县长联席会,对征粮、民政、卫生、税收、财政、妇女、宣传、整编及对敌斗争、游击队等工作进行了具体讨论研究,对各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处理。

刘坪第二次会议是1948年1月12日至15日召开的。会议经过认真讨论,对如何划分阶级及土改工作的政策作了具体规定。会议要求凡参加土改的同志,要明确路线是非,并遵守几条纪律:1、不包庇地主;2、保卫斗争果实,不窃取果实;3、要实事求是,不做假报告;4、凡事和群众商量,得到群众支持。会议决定在华池县白马乡、悦乐六乡进行调剂土地工作试点。

师家商铺:

   刘坪村地理位置特殊,是蓄力为主的商旅时期,古商路一个非常重要的咽喉之地。因此,从1929年就已经开始经营的师家商铺在当地名闻数百里。1929年师家商铺落户刘坪之初,就成了陕甘边红军贮存和转运物资的一个秘密据点。1934年至1936年,农历七八月之间,在共产党的秘密推动下,社会各界联合,曾在刘坪组织进行过三次为期二十多天到一个多月的物资交流贸易大会。习仲勋以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的身份参加了1934年的刘坪物资交流贸易大会开幕式,在大戏台子上,做了以边区政府鼓励大力发展边区商贸、坚决保护商队和商客利益为主要内容的讲话,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交口称赞。1936年之后,师家商铺生意规模小了很多,但因马锡五长期在陇东工作,师家商铺持续负担了为我党秘密收购和储备物资的重任。

师家商铺从1929年至1952年,一直或明或暗地担负了红军、八路军,解放战争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各个时期我党和政府物资收购与储藏等重要职能。期间曾流通过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发行的布币,一块钱布币等同一块银圆。高岗和习仲勋都曾挂名商铺“高掌柜”和“习掌柜”,刘志丹等陕甘边红军的官兵和家属也经常以赶牲口的掌柜和伙计等身份为掩护到铺子里修整养息。可以说,

师家商铺为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的成立和发展、为迎接中央红军到陕北、为我八路军整编奔赴抗日前线,包括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时期里党的事业,在物质准备等方面做出了特殊的非常重大的贡献。

唢呐:

唢呐曲历史悠久,是民间的主要乐曲,吹唢呐的人被称为“吹手”。一班吹鼓手多数由五人组成,两个吹唢呐,一个敲小鼓,一个拍“镲镲”,外加一个小娃娃,吊儿郎当把铜锣打。他们世世代代演绎着人们的悲喜之事。失去亲人的疼痛伴随着唢呐声一同撕心裂肺,也是唢呐声把这块热土上的男女一同送到洞房花烛之夜,还是唢呐声伴随着这块厚土的人们给他人送锦旗、儿女满月、乔迁新居……唢呐声声,无时不响,祖祖辈辈,生生死死不离唢呐。刘坪村三里畔组的唢呐艺人祖辈相传,至今已有六代:

第一代:郭应科

第二代:郭峰义

第三代:郭守旺、郭守忠、郭守亮

第四代:郭增富、郭炳良、郭炳库、郭炳元、郭炳钱

第五代:郭金录、郭金喜、郭志军、郭志发

第六代:郭清礼、郭清平

美食:

臊子面——传统膳食臊子面,因其太辣,吃在嘴里不断发出嘘嘘哨声,又称"臊子面"。臊子面制作独特,吃法有趣,堪称一绝。

搅团——原料为麦面、玉米面或者高粱面等,其工序是先将部分原料和面水入开水锅,待锅再次沸腾加入剩余原料入锅用棍棒样物(多用擀面杖)在锅里来回搅动,搅时锅内如团所以叫搅团,当然搅动次数越多越好有七十二搅之说。做熟之后出锅在案板上摊开,冷却后切条状加入佐料即可食用。

灌肠——选新鲜猪肠和猪血,洗净猪肠,将加入荞面和葱花调料的猪血灌入猪肠,蒸熟即食。刘坪至今还保留春节杀年猪后做灌肠,邀请乡邻和老者食用灌肠。

糖圈圈——是以优质面粉、糖稀为原料,加一定量食物油、碱水加工而成的风味小吃,以其香甜可口、脆酥、色亮黄而经久不衰。

荞麦饸饹面——先把荞麦磨成粉,然后做荞剁面或饸饹面,既可凉调冷吃,也可配以各种臊子汤。若配以羊肉臊子汤更是味道鲜美,香味扑鼻。

洋芋卜拉——是一种农家饭。做此道美食时需要用“擦子”(制作的专用工具)把洋芋擦成寸长的薄片,再拌上面粉,上笼蒸。

油膏——是最具代表性的地方风味小吃之一,色泽金黄、细腻柔软,味道香甜可口。由黍科糜子、大枣精制而成,经植物油炸后,其味清香细腻、香甜可口。油糕一般常见于逢年过节或款待亲朋的场合,特别是婚庆筵席中。

凉粉——凉粉由精制荞麦制作成碗状,放入锅中蒸熟,然后取出等待凉了以后,切成片壮,可以炒热食用,但是如果凉吃佐以拌料后味道鲜美可口,很有韧性。

酸菜——酸菜的制作工艺非常简单,只需要一口缸,然后把秋天收获的蔬菜除部分窖藏外,多要腌制成酸菜,满满一缸,以备冬春食用。等到冬天没有新鲜蔬菜的时候取一些出来变着花样吃,可以做炒酸菜、烩酸菜、酸菜包子、酸菜面、酸白菜熬洋芋、酸菜炖粉条、酸白菜烩面之类的饭食。这酸菜一般一直要吃到第二年的三四月份,腌的时间越长越酸,越有味道。

黄酒——刘坪人称酿造黄酒为装黄酒。黄酒一般在冬天装,尤以春节前最为普遍,几乎家家都装。好的黄酒劲儿很大(酒精度高),有的可以用火点燃,也能像白酒那样长久存放。装黄酒首先要造酒曲。酒曲是将小麦用石磨拉成侧侧(瓣),蒸熟,加酒曲引子搅匀,装入缸内发酵。七八天后取出,用小升子捣成方块,晒干储存。酒曲存放时间越久越好。其次是装酒。原料以酒米为好,酒米是由酒谷碾制而成。如无酒米,可用粘黄米或黄米做。将原料蒸熟,吸入水分,加酒曲,搅匀装入缸内,密封。有的还在酒料内加入药渣,以增加酒力。将装料的缸放在炕角发酵,发酵时间一般为20天左右。发酵时温度要适中,过热,酒味会变酸。最后是泄酒(泄,读ye叶)。泄酒的缸都是特制的。在缸的底部侧边凿有小孔,安上竹筒,缸底垫层干净麦草,起过滤作用。将已发酵的酒料装满,上面垫些净麦草。把缸支高,塞住竹筒口,再向缸内注水,浸泡一段时间后,拔开竹筒塞子,酒就流入下接的盆中。黄酒色泽鲜亮,犹如琥珀;味苦透甘,甜酸适中;涩辣俱有,香气浓郁;醇和鲜爽,回味绵长,不仅可口,而且具有舒筋活血、清心化瘀、祛风散寒、养颜益肤的功效。黄酒要烧开喝,冷喝伤人。

说书:

说书,是流行于民间的一种说唱艺术,因其人员少,道具简单,轻便灵活,故千百年来一直活跃于民间,在各地庙会及农家请香还愿等场合,都有说书艺人活跃民间文化生活。“手弹三弦,腿绑甩板,一人一台戏,上下几千年。”就是对说书人的形象描述。旧事的书匠,只招收盲人做徒弟,说书艺人最基本的要求是:“眼瞎心不瞎!”这也是对他们的是非观和价值观的规范。如果一个书匠,在行艺过程中,是非观、价值观有改变或不正确了,那也就喻示着他日后的路就没有了,所以,所有的说书艺人都不会拿自己的饭碗当儿戏,不会在行艺中宣扬歪门邪道等丑恶的东西。而由于说书艺人流动性比较大,在行走的过程中道听途说的家长里短,奇闻趣谈,朝政大事等等,书匠都能及时地编唱出来,所以对于听者而言,书场里不仅可以知道前朝往事,远古神话,历史侠义传奇,百姓故事,还能学到历史知识,听到新闻和乡间趣事。通过书匠极其生动形象的说唱,那些事,那些人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听者的脑海中。不论怎么说,唱什么,所有书匠的原则都是对邪、恶、丑予以嘲讽和鞭笞,对真、善、美大加赞美和颂扬。

做豆腐、生豆芽:

过去,因为人们的生活都很困难,只在春节前后或一些重要的节日才会做豆腐、生豆芽,能吃上一碗新鲜的豆腐、一盘鲜嫩的豆芽,那时候就是很大的享受了。做豆腐最好选黑豆。先把炕干的黑豆放在石碾上碾脱豆皮,称其为“豆黄”,然后将豆黄泡在盆里使其变湿膨胀,人后加水放在豆腐磨上磨成白中带黄的豆糊。 接下来用粗布制作的布袋“揉豆腐”,豆汁从布袋上细小的网眼里流出来变成豆浆流入锅里。豆浆全部入锅后,慢火煮上一段时间,待豆浆变得浓稠起来,就将适量卤水点入锅里,用勺子轻轻搅动,一会豆浆便纷纷凝聚成小块,接着小块变大块。这时,就把块状的豆腐坯子用马勺舀进铺好笼布的筛子里裹紧、压实,然后搁在盆上空出浆水,至此,一筛白嫩白嫩的豆腐就做好了。

生豆芽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绿豆芽,一种是大豆芽。大体做法是先选好豆粒,然后用热水浸泡,大约一天左右时间,豆粒始露芽头。最后把始露芽头的豆粒空净水后放进盆里,上面压上盖子,再压上较重的青石块等放在炕头,上面裹上棉被、棉衣,一天早晚浇两次热水,浇完之后,将里面的水空干,重新压好裹好放回炕头。经过十多天时间,豆芽便有四、五厘米长了,而且粗细均匀,白中带黄,这时豆芽就生好了。

拾粪:

30多年前,中国农业还不发达,农民种庄稼的肥料主要靠自己想办法解决,拾粪就是这些办法中之一种。生产队时期,社员要挣“工分”,除了参加队里劳动外,向生产队上交粪肥也是重要的方式。而生产队按各家各户上交粪肥的体积,以及粪的质量换算成工分。那时,农村中大牲口也多,只要勤快,拾粪者多数可以满载而归。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莫言在一次接受访谈时直言:“说句不登大雅之堂的话,我对牛粪是很有感情的……以前农村小孩冬天里放牛,会把脚插到热牛粪里取暖。”而现在农村的路上已经很少见到牲口的粪便了。化肥的用量越来越大,庄稼的产量也越来越高,打出来的粮食却也再没有那种纯正的五谷香,拾粪这一充满浓厚乡野气息和情趣的活动终将永不可复见。

土灶:

土灶是用土坯砌成小型堡垒式的锅灶。在其上方架一至二口大小不一的铁锅,经过柴草的长期燃烧变得非常坚固。土灶周身都是黄泥和着麦糠糊成的,尽管浑身上下粗糙,但看不出一道裂纹,宛如山里的汉子,外表虽不光鲜,但结实耐用,憨厚朴实。土灶以烧柴草枯枝为燃料,底火足,做出的饭菜十分可口,蒸的馒头、煮的稀饭有一种特殊的口感,比比如今的电磁炉、电饭煲、液化灶做出来的饭菜都要好吃。

如今,新农村越建越好,农村也开始走上了电气化。一些电饭锅、电磁炉等现代化灶具毫不客气地把土灶挤出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再也感受不到灶膛里柴草的灰烬的余温,看不到屋顶上袅袅升起的炊烟。土灶承载的是过去年月里的苦难和坎坷,温暖了一代人的记忆。

老布鞋:

老布鞋,顾名思义就是说无论鞋帮鞋底都要用密密的针角纳遍,不留一丝空处。生活在农村的人离不开这种遍纳鞋。它虽然没有皮鞋光亮洋气,但一年四季舒服结实。做遍纳鞋首先要打袼褙,把破衣服旧被褥和生活中积攒下的碎布条洗净晾干,一块块一层层粘在一起,然后根据要做鞋子的尺寸把袼褙剪好,一张张摞起来似有千层,所以也有人叫它千层底。千层底用镇鞋石压上几天后瓷实了,开始用麻绳做品字形千针万线纳起来。鞋帮也用袼褙剪成圆口方口浅口的,贴上条绒老布沿边子纳面子,大姑娘小媳妇穿的还要包头子绣花子,穿在脚上不但漂亮而且俊气。鞋帮鞋底用夹板夹住后,细麻绳沿边绕一圈上好,把鞋抻子打进去就有模见样了。再给鞋后跟打掌子钉钉子,穿在脚上耐磨了走起路来有声了精神了。遍纳鞋虽然土气可它同生活在这里的人一样结实厚道。不快的农具在鞋底上蹭几下会锋利无比,吸剩的老旱烟嗑在鞋底上半会不灭可以再续上一锅,田头休息时可以垫在屁股下防潮坐着舒服,累了时可以枕着它酣然入睡消除疲惫…。战争年代的遍纳鞋人民子弟兵穿着踏遍大江南北横扫千军如卷席,今天的遍纳鞋陕北老乡依然穿着辛劳耕作在黄土高坡的千山万壑。

民间工匠:

铁匠:铁匠这门手艺在当今农村已经渐渐消失了。在过去,铁匠却是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一张铁砧,几杆铁锤,几把夹剪,风箱、火炉是打铁人的基本家当。锨、耙、镰、犁、铲、刀、叉、钉等生产生活所必需的工具、用具都由铁匠来打造。现在,工厂流水线上统一生产的农具,质量与当年早已不可同日而语——易损易坏寿命短。

木匠:在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木匠是很吃香的,那时盖房子做门窗,孩子结婚做家具都是请木匠来自己家打,没有人去买家具,在少有卖家具的。以前的木匠,一切都是手工,木头之间不用一钉一铆,都靠榫头连接。现在的工艺虽然靠一把锤子,几斤钉子干起活来方便快捷,但做出来的东西质量却差远了。

毡匠:过去的农村,家家户户的炕上都铺有毛毡。毛毡冬季既保暖,夏季以防潮,耐磨性好是家庭的必备物品。用羊毛加工擀毡的人就是毡匠。毡匠还可制作毡帽、毡靴、毡鞋垫、座椅垫以及畜鞍垫片等。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市场经济逐渐走向繁荣,产品也极大的丰富,许多物美价廉的棉布用品走上人们的炕头、床头,“毡”这个陪伴了劳动人民多少代的炕铺用品,只能留存下些许温暖记忆,逐渐走出了人们的生活。

口袋匠:口袋匠是用牛、羊毛纺织成装运粮食的口袋或褡裢等永平的工匠。口袋匠织出的口袋牢固透气,贮存的粮食不受潮、不霉变、防鼠咬,是过去农村家庭中的重要家什。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毛织口袋、褡裢,逐渐被帆布、塑料编织袋所取代,口袋匠的手艺在经济价值规律作用下,已经自行淘汰。

画匠:20世纪七十年代初,农村时兴画炕围子,给家中画炕围子的绘画人就称为画匠。后来兴起在家具上画图案,像立柜、写字台、高低柜上画的多是木纹。画匠在做好的家具上抹腻子,干了后用粗细砂纸反复打磨,然后上涂料,用胶皮刷子画出木纹,最后上清漆。经过画匠的一番加工,原来凸凹不平、颜色杂乱的家具顿时增添了许多精致的生活气息。

赤脚医生:

赤脚医生出现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是那个时代基层医疗体系最重要的一环。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发出了“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随后,全国各地农村涌出了大批赤脚医生,并普遍建立了农村医疗卫生防治网。赤脚医生通常是高、初中毕业生中略懂医术病理者,到卫生学校接受短期培训,结业后即成为赤脚医生,没固定薪金。赤脚医生对改变当时中国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和农村落后的卫生面貌,对开展预防工作和促进农业生产等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当时有一部电影《春苗》的插曲中唱道:“身背红药箱,阶级情谊长。千家万户留脚印,药香伴着泥土香。”表达了贫下中农对赤脚医生的赞许。

赤脚医生及其制度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规范的乡村医院机构,卫生人员也多是经过系统培训的医学院的毕业生。根据2004年1月1日起施行的《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乡村医生经过相应的注册以及培训考试后,以正式的名义执照开业。赤脚医生的历史也以此画上了句号。

农谚:

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和生活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认识,亦不断将经验来验证和提炼,用自己朴实、无华、生动、形象的“受苦汉”的话说出来,便成为“农谚”。 农谚包括天象的、节气的,农业生产耕作的、管理的、收获的、贮藏的等。不失为一部反映自然科学规律的、有实际操作性的、指导农业生产活动的百科全书。

反映看云识天象的农谚

早烧不出门,晚烧晒死人;

云朝东,一场空;云朝南,水漂船;云朝西,淋死鸡;云朝北,大水推。

燕儿低飞蛇过道,蚂蚁拉窝大雨到。

久旱有久雨,老天不饶你。

强风不过午,过午连夜吼;

早起刮风黑里住,黑里不住刮倒树。

反映节气时令的农谚

春雪流成河,狗都吃的白面馍。

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

春(立春)寒不算寒,惊(惊蛰)寒得半年。

八月初一下一阵,旱到来年五月尽。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立了夏,牛打下洼;

夏至十日麦尽黄,开过十日都上场;

小暑大暑,灌死老鼠;

小寒随大寒,拾粪不偷闲。

头九二九,冻破壶口;三九四九,关门闭守;五九六九,开门大走;七九鸦儿八九雁,九九上来火镰半(一种候鸟);九九再一九,犁铧遍地走。

闰年闰月不种瓜,腾出地来种胡麻。

反映农事活动的农谚

伏天翻地一碗油,秋后翻地一碗水,开年翻地胡日鬼。

头伏锄地一碗水,二伏锄地半碗水,三伏锄地碗底水。

谷要稀麦要稠,高粱地里卧下牛

干锄糜谷湿锄豆,露水地里不锄薯。

时代发展到今天,农谚已到濒临消失的境界。随着经济发展,城镇化的大力推进,农民纷纷涌入城市离开农村,还有更多的农民到外地务工经商掘金去了。至于那些孙子辈们,有的早已学有成效,跳出“农门”,有的正在学校求学读书。于是,农人们离开土地,也就不再口传农谚。

刘坪村大事记

新石器时代开始,就有先民在刘坪附近生活。与刘坪村接壤的高庄村黄蒿地畔就有仰韶文化痕迹遗存,出土有零散灰坑,钵、重唇尖底瓶、夹砂绳纹罐的陶片等。

1949年之前:

刘坪村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清末时期,境内有用于防御匪患的刘坪堡1处、刘坪娘娘庙山烽燧1处。

民国初、中期,土匪蜂起,散兵游勇烧杀掠抢,无所不为。乡绅富户打出保境安民的口号,组建了二将川民团,以保庄护财,抵抗兵匪袭扰。民团驻于刘坪堡子,团总阎登第,有4支枪。

1929年,陕西省靖边县的师成方逃荒来到刘坪,在家中开办商铺,同年,高岗来到南梁宣传革命真理,当得知其结拜兄弟师成方已搬迁至刘坪后,便以师家的商铺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

1933年左右,刘坪第一所学校建立,当时开办在刘坪西庄师金荣家,后陆续搬迁至紫坊咀子洼、王庄,再之后搬迁至南梁白马庙村、荔园堡村转咀子(即列宁学校前身)。李丕福同志即为刘坪学校第一批学员。

1934年11月7日,刘坪乡苏维埃政府成立(主席师成英),隶属于华池县四区苏维埃政府。

1936年2月,刘坪乡党支部成立(书记师钰俊),隶属白马区委。

1936年7月,华池警卫队在副队长王少喜煽动下叛变,绑架中共华池县委书记张建业(后被一战士放归),并偷袭驻刘坪的华池县苏维埃政府机关,造成重大损失。

1937年7月,华池县苏维埃政府机关驻地由刘坪迁至温台大沟门。

1936年7月下旬,华池县哥老会组织在吴峁子(今刘坪境内),召开全县哥老会大爷会议,随后召开哥老会兄弟伙会,成立华池县哥老会抗日救国会。

1938年4月,刘坪乡改称白马区五乡,辖山庄高台以上,至紫坊畔王咀子以下,机关驻地刘坪。

1947年12月15日至1948年1月1日,中共陇东地委在刘坪召开整风暨土地工作会议(刘坪第一次会议)。此后,华池县全面开展土地改革。《陇东报》派出记者参加并报道了这次会议。

1948年1月中旬,中共陇东地委在刘坪召开各县县委书记、县长、工作组长联席会议(刘坪第二次会议)。确定柔远、元城为陇东分区土地改革工作试点区。

1948年12月15日至31日,陇东地委在刘坪召开有500多名地、县、区三级干部参加的整风及土地会议,决定在全区开展以四查(查阶级、查立场、查斗志、查思想)为内容的干部作风整顿和土地改革工作。

改革开放前:

1952年春,刘坪乡(五乡)机关驻地由刘坪迁至山庄大庄。

1952年,刘坪小学建立,校址在唐河组王生枝旧院。

1958年3月,华池县建制取消,并入庆阳县,刘坪划归庆阳县白马庙乡。

1960年,刘平小学搬迁至刘坪组高咀子

1962年1月华池县建置恢复后,增设了山庄公社,刘坪大队划归山庄公社所辖。同年,刘坪小学搬迁至刘坪组大台(既现校址)。

1967年,刘坪村动员群众修整人工梯田,共在瓜地洼子修梯田32亩。

1971年3月,刘坪第一口油井投入生产,同年10月因事故停止运行。

1971年,刘坪村组织群众修土路10公里。

1972年,刘坪村刘坪组、椿树洼组、唐河组沿河栽柳400余株,之后年均有栽植,直至1982年。

1973年,唐河组、椿树洼组东沟各打油井1口。

1974年,三里畔组三里畔沟处打油井1口。

改革开放后:

1981年1月,刘坪大队划归紫坊畔公社所辖。

1987年,乔河至紫坊畔砂石路修成,郝畔组首先通砂石道路,同年,郝畔组通照明电。

1987年—1989年,刘坪组相继打出8口油井,石油资源开始全面开发。

1995年12月,刘坪组、椿树洼组、唐河组通照明电。

1996年,刘坪组首先开始种植地膜玉米(单膜),亩产增加500斤左右。

1997年,王咀子组、三里畔租通照明电,自此,刘坪村实现照明电全覆盖。同年,刘坪组小沟台处实施改河造地工程,新增台地12亩。

1999年秋季,在王咀子组完成退耕还林400亩,之后各村民小组逐年退耕,至2005年,全村完成退耕还林960亩。

2005年,刘坪至王湾砂石道路修通,全长7.9公里。

2008年,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在全村推广,玉米产量大幅提高。

2009年7月,乔河至紫坊畔柏油路修成,郝畔组首先通柏油路。

2010年,桥山梁坡改梯项目在刘坪村实施,全村推梯田6000亩。同年,唐河组东山、西山居民点建成。

2011年,椿树洼组居民点建成。

2012年春,唐河组长虫梁建成千亩小杂粮示范基地。同年8月,由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卢旺达和布隆迪等五个国家组成的尼罗河流域世行项目(NELSAP)考察团一行22人在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王越(教授级高工)的陪同下来到刘坪对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二期项目进行了考察交流。

精准扶贫开展以来:

自开展精准扶贫以来,刘坪村借助创建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及全县精准脱贫试点村的机遇,以建设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为目标,创新机制、精准施策,把革命遗迹、红色资源和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共整合各类项目资金1.5亿元,按照“两核”(古树广场、垂钓园),“两带”(葫芦河水景带、东西景区主路景观带),“四组团”(四个村民居住组团)的发展规划,共实施各类项目31个。新建12户标准农宅并完成搬迁,完成核心区危窑危房改造64户;新建村两委办公楼一幢570平方米,新打小电井54口、水窖7口,改铺设自来水管线20公里;新修柏油路(水泥)3条30.1公里,新修砂石道路2条13公里,新建漫水桥3座;完成唐河组21户农电升级改造,配套低压1.8千米并安装变压器2台,低压改造0.5千米;新修梯田6700亩。栽植油松8300亩;种植紫花苜蓿1200亩,新建羊舍80座,新增养羊户38户;种植全膜玉米6000亩;新建早春大棚30座,种植设施蔬菜30亩。同时,依托红色景点发展旅游产业,新建鱼池1个并完成配套设施,新办农家乐8户。对庄前屋后“三堆五乱”、残墙断壁等进行集中清理整治,完成砖砌护坡1300㎡、河岸帮畔3800多米、沿路匝栏400米、人行道70米,水泥硬化入户道路2600米,安装太阳能路灯40盏;新建简易垃圾填埋场一处,新建公厕一座,配备垃圾转运箱3个,安装公用垃圾箱12个,户用垃圾桶240个;沿河栽柳4000株;成立刘坪村环卫队,建立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并制定了《刘坪村文明卫生公约》。

刘坪村组织沿革

1955.1-1973.1

支书:王如金  大队长:宗海升  宗海斌

文书:李怀义  齐廷耀  齐富军  刘志明  白建会

1973.1-1980.1

支书:屈能宽    主任:崔金科

文书:李广华

1980.1-1983.12

支书:崔金科    主任:李鸿发  宗海斌

文书:张彦虎

1984.1-1987.10

支书:张彦虎    主任:宗海斌  宗有升

文书:王培军  史金堂

1987.10-1988.12

支书:李玉廷    主任:宗有升

文书:史金堂

1989.01-1991.12

支书:宗有升    主任:史金堂

文书:李建锋

1992.1-2004.12

支书:刘仲旺    主任:史金堂  张彦秀  宗世金

文书:李建锋  宗世金  崔文斌

2005.1-2009.12

支书:宗世金    主任:王治国

文书:崔文斌

2010.1-2016

支书:刘仲旺    主任:王治国

文书:郭世杰(2011-2013)刘正郭(2015-   )

人物

师成英:刘坪村刘坪组人,生于1894年10月,1934年11月至1935年9月任华池县四区刘坪乡苏维埃政府主席,1935年9月至1936年3月任华池战区一区刘坪乡苏维埃政府主席,1936年3月至1937年7月任华池县白马区刘坪乡苏维埃政府主席,1967年7月去世。

师钰俊:刘坪村刘坪组人,生于1898年3月,1936年2月至1938年4月任中共白马区委刘坪乡党支部书记,1938年4月任白马区五乡党支部书记,1970年9月去世。

李全福:刘坪村唐河组人,生于民国三年(1914)四月。1936年参加工作,曾任华池县白马区刘坪乡文书。

刘玉华:刘坪村刘坪组人,生于民国五年(1916)七月。民国二十三年(1934)七月参加红军,曾任排长,参加过城壕和尚塬、葫芦河战役。1940年退伍,1993年11月去世。

刘志清:刘坪村王咀子组人,生于民国六年(1917)四月。1938年4月参加工作,曾任华池县警卫队班长。1944年7月牺牲。

王生彦:刘坪村唐河组人,生于民国七年(1918)四月。1935年2月参加红军,曾任解放军陇东独立团给养员,中共党员。1943年3月病故。

师成方:师家商铺掌柜。

张文锡:原吴起县人,生于1928年9月28日,1946年参加红四军十一师铁八团,1947年—1948年参加榆林游击战、收复定边,1949年先后参加解放北潼关、解放罗镇、解放兰州战役。1949年—1953年参加临夏剿匪,1955年复原回到吴起长官庙,1966年招赘入刘坪村郝畔组。

马盛旺:男,汉族,刘坪村王咀子组人,1951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1971年1月毕业于甘肃畜牧学校,1971年参加工作,40多年来,他先后获省、市、县各级表彰奖励50多次。1979年10月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新征突击手”光荣称号;1993年10月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基层畜牧三站管理”先进工作者; 2012年八月荣获“哈药杯”、全国十大兽医先进人物奖(兽医导刊杂志社评选)。


终审: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