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體版
|
无障碍版
|
政务微信
关怀版
您的位置: 首页 >魅力华池>民俗文化>详细内容

民俗文化

荞麦花开

来源:甘肃建设报 发布时间:2025-09-16 08:30:59 浏览次数: 【字体:

近日,我刚从青甘大环线的壮阔里抽身,戈壁的苍茫,盐湖的澄澈,丹霞的炽烈还在脑海中翻涌,却在驻村入户的途中撞见荞麦花开的模样-原来除了远方的极致风光,藏在陇原乡野的粉白浪漫,也能让人心头一软。

在华池县乔川乡,2万余亩荞麦田是大地写下的诗篇,记录着农户们一整年的辛勤与期待。乔川的荞麦花,花瓣小巧,呈淡雅的粉白色,簇拥在纤细的茎秆上。凑近瞧瞧,花蕊嫩黄,散发出阵阵清甜,引得蜂蝶在花间忙碌穿梭。秋风乍起,花浪层层,花茎相互摩挲,发出沙沙细响。这一片片花海不仅是视觉盛宴,更是乔川人生活的希望之光。乔川有着上百年的荞麦种植历史,当地人称为“荞乡”。这里的土地与气候,仿佛是为荞麦量身定制,长出的荞麦籽粒充盈。过去,荞麦是填饱肚子的“功臣”,如今,它摇身一变,成为产业振兴的“利器”。

看过了大西北的“大开大合”,再遇见乔川荞麦花的“细腻温柔”,像是旅途未完的余韵,让这段初秋的记忆,既有山河的壮阔,又有乡野的清甜。

走进铁角城村,村民王怀庭正穿梭在自家荞麦田里,脸上洋溢着藏不住的笑意。“今年播种时,我把能种的空地都种上了荞麦。”他兴奋地说:“乔川的荞麦,颗粒饱满,面粉精致,一直以来都很有名。荞麦长势良好,政府每亩补助100元,65亩荞麦效益预计可观。”王怀庭谈起今年的收成,言语间满是对生活的憧憬。

荞麦能有好效益,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科学引导。乡党委、政府在荞麦种植的各个环节严格把关,投入200余万元补贴,带动580户农户连片规模种植,精心打造示范点,引领农户实现增产增收。

为了让乔川荞麦走得更远,卖出更好的价钱,当地积极探索产业融合发展之路,采用“荞麦种植+农产品加工+文旅观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经济模式,带动产业兴旺和群众增收。从传统的荞麦种植到开发荞麦面粉、荞麦醋、荞麦挂面等特色农产品,再到借助荞麦花海发展文旅观光产业,乔川乡成功延伸了荞麦产业链条,让小小的荞麦发挥了巨大的经济价值。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乔川乡还申请注册了“乔鄕”区域公用品牌,进一步提升了乔川荞麦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产业发展不仅在传承文化中催生了兴村富民的新产业,还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凝聚起人心。

在乔川乡,村民有三件事百做不厌,春播时节种糜谷,把希望撒进家乡的土壤里;秋收后酿坛黄酒,让醇香漫过农家小院;吃妈妈做的那碗荞麦面,使乡愁在心底翻涌成具象的温暖。荞麦的吃法较多,乔川的荞麦面以其独特的品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当地所产荞麦具有“粒大、皮薄、面白、粉多、筋高、质优”等特点,富含粗蛋白、淀粉、赖氨酸以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丰富。剁荞面是当地的特色美食,制作工艺独特。剁面用的刀长约两尺,宽一寸,将和好的荞麦面擀得比普通白面条稍厚,双手握刀把,刀起刀落,剁出的面条根根分明,一刀面可捞满三四大碗。煮熟后,浇上羊肉臊子,羊肉的醇厚鲜香与荞面的质朴本味相互交融,口感韧性与软糯平衡;也可做成馒头、包子、荞麦煎饼、荞麦锅盔等,口感扎实,自带麦香。荞麦榛子还可做凉粉,过程繁复却充满乐趣。取适量榛子浸泡,揉出面粉,缓缓加入清水,顺着一个方向搅拌,直至形成无颗粒的面糊,将面糊倒入锅中,小火慢熬,并用擀面杖不停搅拌,防止粘锅与结块。随着温度升高,面糊逐渐变得浓稠,颜色也从乳白转为浅褐,当它能在擀面杖上挂住,便可趁热倒入容器,自然冷却后,就凝固成了晶莹剔透、富有弹性的凉粉。这时的凉粉,如同一块褐色的璞玉,静候雕琢。食用时,用刀将凉粉切成粗细均匀的条状或块状,放入碗中,依次加入醋、酱油、蒜末、辣椒油、香菜、黄瓜丝等调料,再淋上少许芝麻酱,搅拌均匀。刹那间,酸辣鲜香的气息扑鼻而来,每一口凉粉都爽滑劲道,各种调料的味道在舌尖上碰撞交融,令人回味无穷。

从荞麦花开的烂漫,到面粉的质朴,再到凉粉的清爽,这一系列转变,是大自然与人类智慧的完美结合,不仅是食物的蜕变,更是生活的艺术,让我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土地的温度与生命的力量。

荞麦花开得慢,驻村干部的日子也过得细。风又起,荞麦花海掀起层层波浪,把驻村工作者的笑声也揉进了花香里。他们的身影穿梭在乡野天地间,既丈量了土地的长势,又勾勒了乡村振兴的图景。这万里花海,这漫山的绚烂,不仅是风景,是扎根乡村的初心,更是乡亲们的好日子和盼头。


终审:平台超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