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體版
|
无障碍版
|
政务微信
关怀版
您的位置: 首页 >魅力华池>民俗文化>详细内容

民俗文化

【花池文苑】第八十七期 散文:晨雨中的国泰民安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9-01 11:36:53 浏览次数: 【字体:

清晨六点,天刚蒙蒙亮,我便醒了。窗外飘着细密的小雨,空气里带着几分清爽,而屋内,阳明心学与个人成长百日学习分享会正如期举行。屏幕那头,校长的话语铿锵有力,传递着传统文化的智慧;老师的分享情感真挚,拆解着修身成长的密码;学生们专注倾听,眼里闪着求知的光;家长们不时点头,脸上满是对孩子成长的期盼。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这雨日里的学习场景,恰是国泰民安最好的注脚——人们有闲心、有条件去追求精神的丰盈,这便是时代给予百姓的馈赠。

分享会结束后,我和同事约好去文正园跑步。走出家门,小雨依旧淅淅沥沥,打在伞上沙沙作响。路边的车流有序前行,没有拥堵的焦躁,只有平稳的节奏。不远处,新建的生态移民搬迁安居工程小区格外惹眼:灰白相间的楼房整齐矗立,楼间距宽敞,楼下的绿化郁郁葱葱,带着露珠,几位老人正坐在楼道口的长椅上聊天,脸上全是满足。我忍不住想,这些曾经或许远居深山的人们,如今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不用再担心风雨侵袭,不用再愁出行不便——这整齐的楼房,何止是住所,更是祖国繁荣富强的见证,是“让百姓住有所居”的承诺落地生根的模样。

走进文正园,雨雾笼罩下的园子更显清幽。红色的塑胶跑道,绿油油的草坪交相辉映。雨水洗过的绿树愈发苍翠,枝叶间挂着的水珠,在微光下闪着晶莹的光。月季花、刺梅花、喇叭花还在争奇斗艳,哪怕几朵被雨打落的喇叭花躺在草丛里,也不见衰败的凄凉,反倒让人想起“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意——就像这土地上的人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份美好。跳舞的队伍歇了,锻炼的人也少了,但这份清净更显惬意:偶尔能看见打着伞散步的人,脚步慢悠悠地,像是在享受这雨日的专属宁静;塑胶跑道上,蜗牛拖着壳慢慢爬,蚯蚓探出身子感受湿润,燕子在树林间低飞,一派生机盎然;河里的鸭子最是自在,有的在浑浊的水里游来游去,有的站在岸边土堆上梳理羽毛,“呱呱”的叫声划破宁静,却更添了几分生活的鲜活;水鸟在河面嬉戏,翅膀掠过水面,留下一圈圈涟漪,像是在为这美景画着逗号。

走到园子深处,范仲淹的塑像静静矗立。雨丝落在塑像上,却洗不掉那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然,也磨不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情。站在塑像前,我忽然明白,今日我们能在这雨日里惬意跑步、欣赏美景,能有安稳的生活、富足的精神追求,正是因为有无数像范仲淹这样心怀家国的人,在历史的长河里铺路,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奋斗——而祖国的繁荣富强,正是对这份奋斗最好的回应。

跑步途中,我们遇到了几位环卫工人。他们穿着橙黄色的工作服,手里握着扫帚,正仔细地清扫着路面的落叶和垃圾。雨水打湿了他们的头发,裤脚也溅上了泥点,但他们的动作依旧认真。我走上前,和一位老大叔聊了几句:“大叔,您今年多大啦?这活儿累不累?”大叔笑着擦了擦额头的雨水:“七十啦!累是有点,但习惯了。一月能挣一千八百五,够养家糊口了。”看着他黝黑的脸庞和布满老茧的手,我心里满是敬佩——正是这些平凡的环卫工人,不论刮风下雨,都坚守在岗位上,用自己的勤劳换来了园子的整洁、城市的美丽。他们是城市的“美容师”,更是国泰民安图景里最朴实的底色。

跑完步,雨渐渐小了。我们在返家的途中,走进了山水国际楼底的赵记羊杂。刚推开门,一股浓郁的羊汤香味就扑面而来。羊肉肥瘦相间,羊杂新鲜味美,骨头在羊汤里沸腾着,唱着欢快的歌。老板是个实在人,见我们进来,热情地招呼:“两位坐!羊汤免费喝,烙馍夹辣子,泡菜免费送!”不一会儿,两碗热气腾腾的羊汤端了上来,喝一口,暖意从胃里蔓延到全身。老板坐在旁边的桌子上,和熟客聊着天,笑声朗朗——这平凡的烟火气,不正是人们惬意生活的最好写照吗?

走出羊汤店,小雨已经停了,天边露出一抹淡淡的霞光。看着路边整齐的楼房、干净的街道,想着园子里的美景、分享会上的书香,还有环卫工人勤劳的身影、羊汤店里的笑声,我忽然心生感慨:祖国的繁荣富强,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藏在百姓安居的房檐下,藏在人们满足的笑容里,藏在每一寸整洁的土地上,藏在每一个人惬意的时光里。这国泰民安的日子,这岁月静好的风景,值得我们用心去珍惜,去歌颂,去奋斗。



作者简介:

董培刚,甘肃华池县人。长期从事中小学管理和教学工作,喜欢传统文化和文学创作。有多篇诗作在各类期刊上发表。曾荣获“鲁迅杯*文学银奖”和“华文杯*原创文学突出贡献奖”。既坚持读书,又坚持运动,让身体和灵魂都在路上。立志于和志同道合的人一块学习,竭尽所能去做公益(传统文化学习和传播)。


终审:平台超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