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體版
|
无障碍版
|
政务微信
关怀版
您的位置: 首页 >魅力华池>民俗文化>详细内容

民俗文化

一见华池丨人类文明的起源之光——一块旧石器

来源: 发布时间:2024-12-24 08:30:47 浏览次数: 【字体:

1920年6月4日,这个看似平常的日子里,一束不平常的光亮照进了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上里塬幸家沟。桑志华在华池县上里塬乡幸家沟发现了一块高4.5厘米,似金字塔式的尖状石英岩石块,这块石核成为中国出土最早的第一件旧石器,它是古人类所使用过的打砸器,距今约1.8万年。

生产工具的发展历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中国,生产工具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原始社会时期,人类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打制石器,这些石器是通过敲击石头制成的,具有粗糙的边缘和不规则的形状。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使用磨制石器,这些石器经过打磨,更加锋利和实用。从简单的石器到复杂的机械装置,每一次变革都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千百年来,中外考古学家上下求索,寻求解密人来文明发展变化的基因和密码。第一件旧石器的出土,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考古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同时也开启了人们探寻中国旧石器时代人类文明起源的历程。

那么这个让第一块旧石器面世的桑志华是谁?

桑志华(Emile Licent,1876—1952),法国著名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考古学家。中国古生物、古人类研究的开拓者。

20世纪初期,中国刚刚结束晚清统治,中国紧闭的国门被打开。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以澳门、香港、其他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天文、物理标点符号叠用地理、社会学、史学标点符号叠用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一大批外国考古学家或私人旅行团进入中国境内,开展各种形式的挖掘探索活动。

1914年,桑志华以法国天主教耶稣会神甫的身份来到中国,从事田野考察和考古调查工作25年,足迹遍及中国北方各省。

1919年6月,桑志华来到甘肃东部,开始对甘肃庆阳考察。桑志华来到庆阳后,住在今庆城县北15公里的三十里铺教堂。1920年5月30日,桑志华住宿在三十里铺教堂的时候,当地的传教士给他送来2枚牙齿化石,采集地点正是他一年前考察过的华池县上里塬乡幸家沟。

随后两天,他便沿着一年前走过的那条山道直奔幸家沟,雇佣劳力民夫展开挖掘。6月4日,在距顶7.3米的地方,桑志华发现了一块高4.5厘米,似一块金字塔式的尖状石英岩石块,石块有明显人工打砸的痕迹,形如锥状手斧,是一件史前时期人类留下的文化遗物!

继这次重大发现之后,桑志华在与幸家沟相距18公里的华池县王嘴子乡银坪村郭嘴子组赵家岔洞洞沟开辟了第二个挖掘场,发现两枚石英岩石片,这是两件人工打制的刮削器,后测定为距今10万年。

在甘肃华池县长达86天的考古发掘,桑志华还发现了以中国麒麟鹿、三趾马和鬣狗为主的属晚第三纪三趾马动物群。这些石制品的发现使中国境内远古人类活动的遗迹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中华大地上的人类历史也由此推移至数万年前,神州远古人类家园的神秘面纱终于掀开了一角。


终审:平台超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