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0000000-2017-00125 | 发布机构: | 政府办公室 |
生效日期: | 2015-02-19 | 废止日期: | |
文 号: | 所属主题: | 统计信息 |
华池县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
2014年华池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公报
华池县统计局
(2015年4月29日)
2014年,面对国内错综复杂的经济发展环境,县委、县政府牢牢把握发展大势,以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及省市经济会议精神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扎实推进两大战略(能源强县、产业富民),着力实施三个百万工程(百万亩苗林基地建设、百万只羊产业发展、百万亩紫花苜蓿种植),重点突出五大版块(红色旅游、能源开发、草畜产业、苗林建设、特色农业),着力调结构、转方式,强基础、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全县经济保持了平稳增长的态势。
一、综合
年末总人口13.55万人,常住人口12.3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72万人,城镇化率30.24%。全年出生人口1538人,出生率11.71‰,死亡人口为757人,死亡率5.76‰,自然增长率5.95‰。
表1 2014年全县年末人口数及构成
指 标 | 年末数(人) | 比重(%) |
全县年末总人口 | 135500 | 100 |
#城镇 | 19434 | 14.3 |
农村 | 116066 | 85.7 |
户籍人口 | 131955 | 100 |
#城镇 | 19150 | 14.5 |
农村 | 112805 | 85.5 |
#男性 | 69715 | 52.8 |
女性 | 62240 | 47.2 |
分年龄段:18岁以下 | 25985 | 19.7 |
18岁-35岁 | 40662 | 30.8 |
36岁-60岁 | 47714 | 36.2 |
60岁以上 | 17594 | 13.3 |
总户数 | 43704 | 100 |
#城镇 | 17199 | 39.4 |
农村 | 26505 | 60.6 |
常住人口 | 123000 | 100 |
#城镇 | 37200 | 30.24 |
农村 | 85800 | 69.76 |
贫困人口 | 28156 | - |
老龄人口 | 16100 | 100 |
#城镇 | 1883 | 11.7 |
农村 | 14217 | 88.3 |
分年龄段:60岁-64岁 | 4902 | 30.4 |
65岁-69岁 | 3976 | 24.7 |
70岁-74岁 | 3422 | 21.3 |
75岁-79岁 | 2280 | 14.2 |
80岁-84岁 | 984 | 6.1 |
85岁-90岁 | 410 | 2.5 |
90岁-94岁 | 110 | 0.7 |
95岁-99岁 | 16 | 0.1 |
残疾人口 | 5500 | 100 |
#城镇 | 506 | 9.2 |
农村 | 4994 | 90.8 |
分等级:一级 | 884 | 16.1 |
二级 | 1052 | 19.1 |
三级 | 1224 | 22.3 |
四级 | 2340 | 42.5 |
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经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04.93亿元(本县23.62亿元,增长10.2%),增长8.9%,人均GDP 78676元(按2010年不变价)。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21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87.44亿元(地方6.13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12.28亿元,增长6.2%。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5.7:82.0:12.3调整为5.0:83.3:11.7(本县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2.1:25.9:52.0)。
图1 2010年—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
图2 2010年—2014年三次产业占GDP比重
表2 2014年第三产业各行业发展情况
指 标 | 单位 | 总量 | 增长±%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亿元 | 1.33 | 8.9 |
批发和零售业 | 亿元 | 0.69 | 6.4 |
住宿和餐饮业 | 亿元 | 0.75 | 1.8 |
金融业 | 亿元 | 0.44 | 19.3 |
房地产业 | 亿元 | 0.52 | 1.3 |
营利性服务业 | 亿元 | 2.23 | 13.6 |
非营利性服务业 | 亿元 | 6.32 | 3.7 |
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全年新增上岗3290人,其中:公务员(不含参公,为当年数据)3人;事业单位108人,安置军转19人,其他(含灵活就业、公益性岗位、非公企业就业人员等)3163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1.94%,组织实施职业技能培训6000人(次),组织输转富余劳动力3.95万人,劳务总收入达到6.55亿元。扶持创业775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100万元。
图3 2010年—2014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及增长情况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大口径财政收入4.58亿元,增长10.0%。其中:税收收入3.56亿元,增长35.9%(国税1.11亿元,增长2.8%;地税2.45亿元,增长59.1%),人均税收收入2894.3元,增长36%。地方公共预算收入2.94亿元,增长7.3%,人均财政收入2390元,增长7.4%。财政总支出15.67亿元,增长1.6%,人均财政支出12739.8元,增长 1.62%。
图4 2010年—2014大口径和地方预算财政收入增长变化情况
基本单位和个体户不断增加。2014年底,全县基本单位名录库单位数达到1630户,较上年增加221户,其中:法人单位1096个(企业法人595户,机关事业单位266户,社团法人92户,其他法人143户),占名录单位总量67.2%(单产业法人1040个,多产业法人56个);产业活动单位534个(企业性产业活动单位109户,机关事业性单位313户,其他产业活动单位112户,),占名录单位总量32.8%。年底各类个体经营户2918个。
二、农业
农业产生形势良好,农业基础地位稳固。坚持以养殖业为主导、苗林业为重点、种植业为基础,全面推进“三个百万工程”,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8.63亿元,增长0.3%,农、林、牧、渔和服务业产值分别为6.54、0.57、1.47、0.009和0.0037亿元,分别增长0.2%、21.3%、下降5.8%、增长1.8%和8.5%。实现农业增加值5.21亿元,增长5.9%,农、林、牧、渔和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为3.81、0.29、1.09、0.0082和0.0097亿元,分别增长5.6%、14.3%、5.1%、4.8%和6.4%。农业经济中农、林、牧、渔、服务业结构由2013年的72.4 :4.9:22.3:0.2:0.2调整为 73.1:5.5:21.0:0.2:0.2。
全年共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86.94万亩,比上年增加0.72万亩,增长 0.8 %,实现粮食总产量13.36万吨,比上年增加0.08万吨,增长0.6%,其中:夏粮1.33万吨,增产43.6%;秋粮12.03万吨,减产2.6%。
图5 2010年—2014年粮食产量及增长变化情况
表3 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及产量一览表
项 目 | 面积(亩) | 增长±% | 产量(吨) | 增长±% |
粮 食 | 674378 | 5.7 | 133561.47 | 0.6 |
夏粮 | 77414 | -12.95 | 13274 | 43.6 |
秋粮 | 596964 | 8.7 | 120287.5 | -2.6 |
谷 物 | 477308 | 20.2 | 121155.96 | 3.92 |
小麦 | 68714 | -18.1 | 11782.05 | 34.38 |
玉米 | 353000 | 39.09 | 105610.54 | 1.68 |
谷子 | 7721 | -15.85 | 597.3 | -20.86 |
糜子 | 6050 | -34.91 | 402 | -36.88 |
高粱 | 1173 | 46.99 | 140.2 | 105.57 |
荞麦 | 40650 | 1.63 | 2623.19 | 5.43 |
豆 类 | 93320 | -7.77 | 6975.23 | -20.31 |
大豆 | 31935 | -23.03 | 2130.92 | -40.31 |
其他豆 | 61385 | 2.84 | 4844.31 | -6.54 |
薯 类 | 103750 | -25.79 | 5430.28 | -26.88 |
油 料 | 74776 | -13.22 | 7650.5 | -10.43 |
胡麻 | 64158 | -17.25 | 6005.5 | -15.3 |
油菜籽 | 10618 | 37.43 | 1645 | 21.39 |
蔬 菜 | 82430 | 3.17 | 44931.48 | 10.4 |
瓜 类 | 11821 | -1.79 | 18322.55 | -0.5 |
白瓜子 | 5614 | -43.86 | 505.26 | -35.55 |
中草药 | 20359 | 1.29 | 6173 | 3.87 |
当归 | 1540 | 11.59 | 162 | 27.56 |
党参 | 500 | — | 70 | — |
黄芪 | 7260 | 68.45 | 2815 | 117.21 |
柴胡 | 1600 | 220 | 120 | 200 |
甘草 | 2300 | 15 | 903 | 12.88 |
其他中草药 | 7159 | -27.76 | 2103 | -35.94 |
林业生产大幅增长。全年荒山荒地造林18.99万亩,增长206.21%。按造林方式分,人工造林10.89万亩,增长84.5%(乔木林7.89万亩);无林地和疏林地8.1万亩。按经济成份分,国有林5.39万亩,下降13.2%;集体林13.6万亩。育苗面积2.0万亩,下降2.4%,其中当年新增0.8万亩,下降32.2%。苗木产量8939万株,增长32.2%。果园面积5.93万亩,水果产量1.84万吨,增长13.6%。森林覆盖率27.86%。
畜牧业生产在疫情之年平稳增长。全县种草19.3万亩,大家畜饲养量7.43万头,增长7.4%,其中:羊饲养量达到26.91万只,增长8.2%;猪饲养量 7.46万头,增长2.3%;家禽饲养量36.59万只,增长10.1%,羊畜饲养量稳步增长。
表4 主要畜产品产量和牲畜存、出栏数
指 标 | 单位 | 数量 | 增长±% |
肉类总产量 | 万吨 | 0.54 | -0.3 |
大家畜存栏 | 万头 | 5.93 | 7.7 |
羊存栏 | 万只 | 19.69 | 8.2 |
猪存栏 | 万头 | 3.89 | 1.5 |
牛存栏 | 万头 | 2.67 | 5.8 |
年末鸡(鸭、鹅)存栏 | 万只 | 27.95 | 7.1 |
大家畜出栏 | 万头 | 1.5 | 5.6 |
羊出栏 | 万只 | 7.22 | 7.9 |
猪出栏 | 万头 | 3.57 | 3.2 |
牛出栏 | 万头 | 1.08 | 5.3 |
家兔出栏 | 万只 | 9.0 | 5.0 |
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全县水平梯田累计达到50.5万亩,化肥施用量1.53万吨,增长1.8%。薄膜使用量0.19万吨,增长26.9%。地膜覆盖面积35.5万亩,增长40.9%,棚膜面积0.81万亩,下降0.2%,日光温室0.11万亩,增长20.0%。农机力量明显增强。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6.2万千瓦,增长9.5%,轮式拖拉机800台,手扶拖拉机172台,旋耕机1089台,农用运输车5330台,脱粒机6074台。农业劳动生产率6.51万元/人。
农村电网实现全覆盖。全县通电村111个,村通电率达到100%,通电农户达到26499户,户通电率99.9%。新架设及维修10千伏农电线路34公里,新建0.4千伏线路101公里,新安装配电变压器25台,新增容量3100千伏,投入农网改造资金1336万元。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较快发展,油田工业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体。全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83.65亿元,增长9.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3.1亿元,增长9.5%(油田工业增加值81.31亿元,增长9.37%;地方规模以上0.54亿元,增长13.7%);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1.8亿元,增长24.3%。
图6 2010年—2014年原油产量增长变化情况
主要产品产量情况:原油产量达到206.31万吨,增长5.96%;白瓜子41吨,下降8.9%;软饮料1844吨,下降33.6%;精制食用植物油1003吨,增长14.0%;商品混凝土56614立方米,增长11.2%;砖块5980万块,下降25.7%。单位GDP能耗0.5578吨标准煤/万元,下降4.0%。单位GDP电耗727.6千瓦时/万元,下降3.25%。单位GDP水耗15.98立方米/万元。万元GDP工业水耗21.2立方米/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0.3632吨标准煤/万元,下降15.3%。地方工业劳动生产率32.25万元/人。总用水量达1373.75万立方米,增长37.0%;生活用水270.75万立方米,增长35%;农业用水841万立方米,增长22.0%,人均用水量20立方米,增长12.0%;工业用水量172万立方米,增长48.9%。
图7 2014年地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增长变化情况
年内5户资质以上建筑企业产值达到11.5亿元,增长 3.96%,实现增加值3.79亿元,增长11.5%。房屋施工面积271786平方米,增长11.85%,房屋竣工面积207706平方米,增长12.6%。全员劳动生产率 28.42 万元,利润达到 1.08亿元 ,实现建筑业营业税 0.36 亿元,增长 3.2 %。
图8 2010年—2014年建筑业增加值及增长变化情况
全社会用电量平稳增长。2014全县全年用电量达到24509万千瓦时,增长10.3%。其中:农业用电1583万千瓦时,下降40.5%;工业用电17187万千瓦时,增长39.2%;建筑业用电89万千瓦时,下降59.0%;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用电157万千瓦时,增长57.0%;商业、住宿和餐饮业用电623万千瓦时,增长11.9%;金融、房地产、商务及居民服务业用电537万千瓦时,增长64.2%;公共事业管理组织用电1685万千瓦时,增长7.7%。城乡居民生活用电2529万千瓦时,下降41.9%(城镇居民用电80万千瓦时,下降19.2%,农村民居2449万千瓦时,下降42.4%)。
四、固定资产和保障性住房
固定资产投资总量持续增加。2014年实施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474个(当年新开工项目426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78.08亿元,增长21.6%,增幅较2013年下降0.1个百分点。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39亿元,下降4.4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额2.4亿元;第二产业完成投资额73.6亿元,增长54.8%;第三产业完成投资额2.08亿元,下降87.5%,一、二、三产业投资比为3.1:94.2:2.7。按资金来源分,国投资金2.49亿元,占投资总额的3.2%;自筹资金74.02亿元,占投资总额的94.8%;其他资金1.57亿元,占投资总额的2.0%。分行业看,农林牧渔业完成投资2.4亿元,占投资总额的3.1%;采矿业完成投资0.63亿元,占投资总额的0.8%;制造业完成投资1.86亿元,占投资总额的2.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投资1.9亿元,占投资总额的2.4%;建筑业完成投资69.43亿元,占投资总额的88.9%;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完成投资0.19亿元,占投资总额的0.2%;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投资1.52亿元,占投资总额的1.4%。
图9 2010年—2014年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情况
2014年实施各类招商引资项目25个,下降10.7%,到位资金21.08亿元,增长10.5%。无偿资金(到位资金)争取9.6亿元,增长10.6%。
房地产业平稳发展。2014年全县房地产完成投资0.63亿元,下降94.8%,商品房销售面积4.12万平方米。共建成保障性住房174套,建筑面积1.17万平方米,投资额3501.87万元,其中:廉租房114套,建筑面积0.57万平方米,投资额1399.37万元;限价商品房60套,建筑面积0.6万平方米,投资额2102.5万元;全年共实施保障家庭467户,其中分配廉租房74户,兑现租赁补贴393户。
五、国内贸易和旅游业
市场销售稳定增长。2014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3亿元,增长12.5%。分经营属地看,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45亿元,增长13.2%;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48亿元,增长11.5%。按规模统计,限额以上零售总额达到0.41亿元,增长8.1%;限额以下零售总额达到8.52亿元,增长12.7%。按所属行业统计,批发业0.89亿元,增长11.6%;零售业6.85亿元,增长13.3%;餐饮业1.12亿元,增长10.5%。从构成结构看,批、零、住、餐比重由2013年的9.9:75.5:1.1:13.5调整为10.0:76.7:0.8:12.5。
图10 2010年—201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长情况
旅游事业快速发展。全县共有名胜风景区8个,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2处,其中:国家级7处、省级6处、市级14处、县级45处。全年接待游客60.03万人(次),增长39.4%,旅游收入达到2.51亿元,增长38.8%。
六、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道路交通运输能力明显增强。2014年底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264.2公里,增长1.0 %,其中省道1条56.5公里,县道3条174.9公里,乡道10条227.9公里,村道60条805.0公里。油(水泥)路总里程850.9公里,砂砾路总里程413.3公里。年末汽车保有量达到1507辆,其中:营运车辆达到1033辆(出租车198辆、客车75辆、公交车32辆、货车685辆、村村通12辆,专线31辆),非营运车辆474辆。本年新注册轿车744辆,增长54.0%,摩托车(包括二轮、三轮)1159辆,低速车(货车)2535辆。通沥青(水泥)路93个村,占全县乡村总数的83.8%,通客运班车102个村,占全县乡村总数的91.9%。
邮政电讯竞相发展。设邮政分局(所)18个,汽车邮路12条,总长度655公里。农村投递线路1168公里。报纸0.83万份,杂志0.32万份,报刊1.15万份,每百人报刊量9.37份,函件6.11万件。年内邮政业务总量达到13.48万元,其中:速递物流业务量13.39万元;包裹类业务量0.11万元。
年末手机达到15.0万户,新增3.2万户,人均手机使用量达到1.1部,通宽带48个村,互联网和宽带用户达到1.11万户,互联网普及率25.4%。电信手机使用量达到3.7万户,新增1.4万户,其中:城镇2.6万户,增长44.4%;农村1.1万户,增长120%。固定电话用户达到3.08万户,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数22.8部,实现营业额1900万元。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0.87万户,增长14.5%。移动手机使用量达到9.9万户(城镇5.8万户,农村4.1万户),减少0.1万户,每百人拥有移动手机73.3部,实现营业额760万元,移动宽带用户达到0.21万户。联通手机使用量达到1.4万户,新增0.48万户,每百人拥有联通手机10.4部,实现营业额600万元,联通宽带用户达到340户。
七、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市场持续稳健。2014年,全县各项存款余额34.28亿元,增长9.6%,其中:单位存款12.49亿元,增长4.0%;个人存款21.77亿元,增长20.0%(储蓄性存款21.76亿元,增长20.3%)。各项贷款余额18.03亿元,增长42.3%,其中:短期贷款2.38亿元,下降4.8%(个人消费贷款0.01亿元,增长22.1%;固定资产贷款0.64亿元,下降5.4%);中长期货款15.65亿元,增长53.9%(个人消费贷款2.35亿元,增长142.3%;固定资产贷款2.6亿元,增长4.1倍)。涉农贷款13.54亿元,增长21.1%,占整个贷款总额的75.0%。按用途分,农林牧渔业贷款11.73亿元,增长13.1%;其他用途涉农贷款0.085亿元,下降89.5%。按城乡地域分,农户贷款13.3亿元,增长33.0%;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贷款0.21亿元,下降53.8%。个人涉农贷款13.32亿元,增长24.8%。企业贷款0.2亿元,下降48.3%。存贷比1.9:1,存贷差为16.25亿元。
图11 2010年—2014年存贷款余额及增长情况
保险业快速发展。2014年全县保费收入8621.85万元,增长102.2%。其中:人寿保费收入1723万元;财险保费收入2360.43万元;大地保险保费收入3555万元,平安保险收入748.42万元,永安保险收入235万元。支付保险业务赔付金3272.86万元,增长90.6%。其中:人寿保险业务赔付金111.71万元,财险业务赔付金1102.75万元,大地保险业务赔付金1703万元,平安保险业务赔付金227.4万元,永安保险业务赔付金128万元。
八、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2014年,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为9.47%。城乡居民文化娱乐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为5.5%。城乡居民收入比为4.1:1(农村为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40.8元,增长10.0%。家庭总收入23547.4元,增长8.1%。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5225.4元,增长7.0%。城镇居民人均住房(窑)面积32.3平方米。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2%,增长0.1个百分点。
图12 按收入来源分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占家庭总收入情况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48.6元,增长12.1%。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985.2元,增长7.7%。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0.8平方米。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0.5%,下降2.4 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为4.1:1(农村为1),较2013年缩小0.08。
图13 按收入来源分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占比情况
表5 城乡居民八大类商品消费支出情况
指 标 | 城镇居民 | 增长±% | 农村居民 | 增长±% |
生活消费支出 | 15225.4 | 7.0 | 4985.2 | 7.7 |
食 品 | 4599.0 | 5.4 | 2020.5 | 1.7 |
衣 着 | 2102.0 | 7.4 | 456.5 | 10.4 |
居 住 | 1554.8 | 9.8 | 781.6 | 9.8 |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 1491.0 | 6.7 | 241.6 | 12.0 |
交通和通信 | 1912.0 | 4.9 | 685.5 | 13.2 |
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 | 1739.0 | 9.4 | 229.8 | 17.3 |
医疗保健 | 953.6 | 8.9 | 478.8 | 14.6 |
其他商品和服务 | 874.0 | 8.5 | 90.9 | 11.3 |
职工收入水平显著提高。2014年,全县单位从业人数9970人,增长2.3%。全县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4.18亿元,从业人员月平均工资3484元,在岗职工人数8392人,工资总额3.74亿元。年人均工资4.18万元,增长 0.2%。全县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153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102人。专职律师7人,每万人拥有律师0.56人。
图14 2010年-2014年单位从业人员及年人均工资增长情况
社会保障力度加大。2014年全县参加养老保险人数达76809人,其中: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不含职工)73763人,缴费金额592.1万元。城镇基本养老保险3046人(在职职工2466人、离退休人员580人),比上年减少197人,下降6.1%。年末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10403人,与上年持平,参保率98%,征缴保费24万元,农村居民参合107686人,参合率98.35%,参合缴费861.5万元,增长33.0%;参加失业保险4709人,与上年持平;参加工伤保险2347人;参加生育保险5797人,比上年增加9人,增长 0.2%。农村贫困面为24.5%,落实扶贫资金3049万元,当年解决饮水困难人数4.66万人,农村自来水受益人口3.28万人。全县城镇低保户1638户3565 人,与上年同期持平,发放低保金1019.8万元;农村居民低保5525户 18976人 ,发放低保保障金2572.4万元。享受五保人数561人,发放五保金 177.04万元,残疾人保障金114.42万元,老年人保障金43.76万元(困难救助金20万元、高龄补贴23.76万元)。
2014年共有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17个,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数571张,比上年增加 118张,增长26.0%,孤儿人数 119人,发放救助金63.4万元。城乡居民医疗救助495人(次),发放医疗救助金409.63万元。老年服务中心6 个,乡镇政务服务大厅15个,村便民服务中心111个。
九、科技、教育和文化体育
科技事业发展势头良好。2014年全县组织实施农业省列科技计划项目2项,共投入科技资金135万元。全县科技经费投入总额达到3686.56万元,占GDP(不含油田)比重1.71%,企业科技经费投入总额467.8万元。
教育事业均衡发展。2014年末全县有各类学校141所,其中:高中1 所、职专1 所、独立初中9 所、九年制3 所、完全小学67所、幼儿园20所、教学点40个。教职员工1937人,其中:高中 219 人,职专124 人、初中478人、小教 897人、幼教 219人、工勤32 人。当年新招生人数中,九年义务教育招生2905人(小学1579人,初中1326人),职中322人,高中837人,幼儿园495人 。在校学生 21077 人,增长0.1 %,其中:九年义务教育在校人数13051人,下降0.6%(小学 8948 人,初中 4103 人);高中在校人数3440人,下降9.9%(中等职业学校在校人数939人,下降22.9%);幼儿在园人数4586人,增长12.1%。学龄儿童入学率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9.8%;7-12岁儿童入学率100 %;小学生巩固率100 %;学前三年毛入学率82.92% 。当年高考录取1261人,录取率90.33%。新建、改建校舍 2.36万平方米,办学条件得到不断改善,全年教育经费支出2.22亿元。
图15 2010年-2014年学校及师资变化情况
文化事业不断繁荣。2014年末,全县有专业文化艺术表演团体21个,乡镇文化站12个,广播电视机构1个,调频转播台1座,卫星地面接收站1座,全县有线数字电视用户3300户。广播电视农村直播卫星用户16000户,村村通17000户,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全县图书藏量达到32620册,馆藏档案54655卷。年内文化产业调查单位达到90户,当年新增企业14户,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2亿元,增长22.1%。
体育事业发展活跃。全县有体育馆1个,乡村体育活动场地64个,全年共举办县级以上运动会10次,学校、乡镇、企业举办各类体育活动20次,累计参加人数达到6000人(次),参加市县体育比赛约2000人(次),获奖300人。
十、卫生
卫生事业得到长足发展。2014年末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7个,其中:县级医院2个、乡镇卫生院14个、社区卫生站4个、妇幼保健站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1个、县爱卫会1个、红十字会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农合局1个。现有职工643人,下降3.5%。全县共有卫生技术人员501人,下降3.5 %,其中:执业医师112人,增长30.2%;执业助理医师53人,增长15.2%;注册护士232人,增长9.4%;药师(士)17人,增长41.7%;技师(士)32人,增长60.0%;其他55人,下降61.5;其他技术人员58人,增长132.0%;管理人员25人,下降44.4%;工勤人员59人,下降23.4%。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数1.34人。年末实有医疗床位546张,其中:县级医院374张;乡镇卫生院147张(含社区卫生站);妇幼保健站10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张。千人拥有病床4.0张,同比下降0.28张。拥有CT、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彩超、500mAX光机等大型医疗设备223台,拥有巡回医疗救护车21辆,卫生监督车1辆,疫情处理车工作车2辆。全县婴儿死亡率2.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3.0‰。
医保支付力度加大。2014年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出总额3837.0万元(其中大病医疗支出215万元),同比增长6.9%,累计受益10.7万人(次),比上年增加0.13万人(次),增长1.2%,其中:门诊统筹基金支出368.8万元,受益93563人(次);慢性疾病和特殊疾病支出502.3万元,受益3551人(次);住院补偿支出2698.6万元,受益8586人(次)。
十一、资源环境、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
土地资源:全县可耕地面积103.36万亩(2009年二轮土地调查数据),其中:山地74.69万亩,川地1.76万亩,塬地26.91万亩。国有建设用地供应总量563.07公顷,其中:工矿用地526.2公顷,房地产用地 4.08公顷,基础设施类用地32.77公顷。
气候环境:2014年全县共有卫星云图接收站点1个,年平均气温8.8℃,年降水量579.5毫米。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90%,不良天数达到10%。
资源环境:初步预测悦乐矿区(含庆城、环县)储煤面积约2364平方公里,预测储量约80亿吨。石油蕴藏面积达到2200平方公里,储量达到8.6亿吨,遍布全县15个乡镇。全县地表水资源1354.77万立方米,人均水资源20立方米,可利用水资源1190立方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18.5立方米。
全年建成沼气池16269座,安装太阳能1389套。
环境保护:2014年,全县有环境保护机构2个,系统各类工作人员43人,环境监测站1个,监测人员8人。建成安静小区2 个(花苑小区 、东苑小区)。全县废水排放量161.2万吨。废水中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量696.5吨;氨氮排放量113吨;大气中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592.5吨;氮氧化物排放量113.6吨。
安全生产:2014年全县共发生各类生产事故17起,下降32.0%。其中:道路交通事故14起,火灾3起。死亡8人,与上年持平,受伤15人,下降46.4%,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47万元,下降22.0%。道路交通万车事故死亡人数0.51人,比上年同期下降0.02个百分点。
自然灾害:2014年,全年农作物受灾面积达到3.96万亩,下降88.3%,成灾面积3.16万亩,下降88.0%,绝收面积0.06万亩,下降91.2%。粮食减产9418吨,增长21.5%;油料减产1828吨,增长12.6%,成灾人口0.83万人,下降89.2,得到国家救济0.83万人(次),增长32.0%。
注:1、《公报》所列各项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核算数字,最终核实数据以《华池发展年鉴》为准。
2、全县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据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公报》中常住人口为省统计局反馈数据;总人口数据为县统计局按省局反馈自增率推算数据;镇区人口、乡(镇)政府所在地人口和面积数据来自各乡镇;出生、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来自县计生局;财政数据来自县财政局;汽车保有量数据来自县运管局;轿车注册量为县公安局交警队;商贸数据来自商务局;招商引资数据来自县招商局;金融数据来自人行华池县支行;教育数据来自县教育局;科技数据来自县科技局;文化数据来自县文化局;有线电视用户、电视人口覆盖率来自县广电局;卫生数据来自县卫生局;新农合数据来自县农合局;林业数据来自县林业局;国土数据来自国县土局;城镇新增就业、社会保障数据来自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低保、社会救济和自然灾害数据来自县民政局;邮政业务总量数据来自县邮政局;保险数据来自县各保险公司;电信、移动和联通电话拥有量来自县电信、移动和联通公司;环保数据来自县环保局;安全生产数据来自县安监局;气象数据来自县气象局;水资源数据来自县水政监察大队;沼气、太阳能数据来自县能源办;其他数据均来自县统计局。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